分類:講道筆記
「合一的見證」趙善富實習傳道講(2016年5月29日日堂講道)
經文:「約17:20-26節」
有一首童謠,歌詞是[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段折難,心堅志毅勇敢,團結方可有力量] 充分表現同心合力,人多好辦事。但與今天所分享的[合一] 相同嗎?
-
合一的目的:成全聖徒,見証基督。(約17:20-21)
為什麼到今天仍然很難在教會做到[合而為一] ?我們可以從聖經最先的一卷創世記,發現自從罪進入了世間,亞當與夏娃之間漸變成了推卸責任、彼此控訴,而他們的兒子更手足相殘。(創11:1-9)巴別塔事件,上帝變亂了人類的口音,開始人類分開居住,在語言上、地理上、文化上不斷分離,罪性使人和上帝不再一起,人與人無法和睦共處。耶穌向上帝祈求,要讓他們合一(約17:11),並藉著真道使他們成聖(約17:17)。經文中,耶穌求天父榮耀衪,且講了兩次,先是求天父恢復衪原本的榮耀(聖子的身份)在衪心中,其實是天父給衪榮耀時,是要彰顯於門徒身上,衪和門徒的生命是合在一起,衪的榮耀就是門徒榮耀,這是耶穌基督對門徒的關懷與期望。門徒為何會經常爭吵? 我們先從人的角度去想想,門徒中有漁夫、稅吏、奮銳黨份子,跟隨耶穌三年多,居無定所,各人心裡有所盤算是自然,況且耶穌已三次預言受難,盡量抓益處和保障,是可以理解。耶穌為門徒禱告些什麼?第一,耶穌求上帝保守門徒;羅馬兵丁將會捉衪,門徒難以應付這突變,求上帝讓他們有能力不被災難擊倒。大難臨頭各自飛,是人的常情,耶穌在此告訴門徒,遭遇危難時,衪已求上帝保守他們,不是遠離危難,而是經歷危難後,屹立不倒。第二,耶穌求上帝讓門徒[在世而不屬世-即分別為聖] ,這分別為聖是以耶穌為榜樣。但耶穌知道門徒面對危難時,不單能勝過,還要幫助他們持續對上帝的使命及工作完全委身和投入,有了這種全然熱誠,在生活層面上以行動表現出來,就是[愛中合一] 。愛中合一使世人知道上帝的愛確實在世界,讓人看到。基督徒如何可讓人看到上帝的榮耀和耶穌基督的榮耀,就是要讓基督的愛,實踐在生活中,教會歷世歷代以來最大挑戰也在此。每星期大家都開心回到神的殿敬拜,我們可問一問自己,有沒有因為慣常的位置被別人坐了、崇拜時因為語言而煩躁、別忘記我們是敬拜同一位上帝。每個人在事奉中都以自己認為最好去做,這樣是自我中心,而不是合而為一。要落實在生活,必需要真正在愛中學習作僕人,以熱誠態度,彼此成全。教會中有肢體軟弱,關心並懇切為他們禱告,求主讓他們有勝過困難的力量。
2.合一的宗旨:彰顯神的榮耀和主耶穌對世界的救恩。(約:17:22-23)
合一的先決條件是大家都在主裏面,大家都順服主的旨意,遵從聖經的教訓,在約翰福音十四章,耶穌向門徒頒下一道命令-彼此相愛。基督徒彼此相愛,讓別人可在當中看到上帝的榮耀。要讓耶穌基督的愛,落實在生活中,是基督徒很大的挑戰。試想,若你將自認為很好的東西當成絕對,而且一定要每個人都認同,忘記了要為他人作僕人。我們可以從為對方禱告開始,現在教會推廣的三. 三. 三. 生命工程是很好的構思,可以讓彼此建立關係,互相禱告,一齊參與每月福音遍傳,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曾經,我在筲箕灣堂很熱心投入事奉,漸漸發覺與家人相處時間少了,弟兄姊妹間溝通亦少了,心感苦惱,後來經一位牧者周姑娘以尼希米鼓勵以色列民重建圍牆的故事,給我好好提醒。教會中弟兄姊妹各有恩賜,應鼓勵共同發揮,互相幫助,這樣彼此開心一起事奉,勤讀聖經、思考當中教導,而事奉更將其實踐,鼓勵大家積極投入,例如參與兒童主日學導師、暑期聖經班的義工、更可定期參加福音遍傳,彼此一起參與所發出的果效不同,亦能於社區內成為基督美好見証。
如果我們弟兄姐妹都能彼此相愛,合而為一,時常彼此關心、幫助、勉勵和代禱,一同研究聖經,一同推進主的聖工,得勝各樣的考驗,那麼這種主內合一的情況,對弟兄姐妹來說,也顯然是一種外顯性見証,愛的群體,而這種愛是從神而來。在過去一年,我在閩南堂實習中體會到好像處於充滿愛的大家庭,不同年齡都投入教會;盼望主繼續讓教會壯大,祝福土瓜灣區。我們緊記著經上說:『人若說自己在光明中,卻恨他的弟兄,他到如今還是在黑暗裏。愛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並沒有絆跌的緣由。唯獨恨弟兄的就是在黑暗裏,且在黑暗裏行,也不知道往那裏去,因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約一2:9-11)。
的確,信徒在主裏合而為一,乃是基督榮耀的見證。當世人看到我們基督徒都能在主裏彼此相愛,合而為一時,主的名就因我們得著榮耀,並且也會有更多、更多的人被吸引到主面前來,相信、接受基督為上帝差來的救贖主。 主耶穌禱告說:「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約17:20-21)信徒不但彼此合一,且與神合一。這種合一豈是組織或體制的合一?這乃是屬靈生命之合一,由聖靈藉基督的救贖之恩所成就的。
為什麼要建立教會?要透過教會和教會中的聖徒來彰顯神的榮耀和對世界的拯救。主耶穌在這裡再次強調神的形象乃是合一的形象,再次說明人的裡面有神的形象,因罪而丟失,現要恢復並彰顯。怎麼彰顯?通過合一而彰顯。
林前10:16-17強調我們領受主餐時,是同領主同一的身體及主的血,充份表現團契、合一、交通的意思。當我們一同守主餐時,我們都能帶著合一的信心領受餅和杯,於靈裏彼此交通,在主內能合而為一。 |
3.合一的過程:持續跟隨主、與神同在。(約17:24-26)
耶穌在24節代禱的對象是[那個你賜給我的人]( 約17:24a) 涵蓋歷世歷代的信徒。「我在那裡…他們也同我在那裡」這是很重要信息,永遠與主同在,不會有死亡轄制。「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不錯,一切從心開始,合一不是「理論」、「策略」、「方法」、「禮儀」和「制度」的聯合,如果我們的心不甘、情不願,一切都是徒然。
要如何合一?我們真的要回到耶穌基督的身上去看,祂的榜樣在我們面前,祂原在天上,反倒虛己,倒空一切,耶穌基督以謙卑的榜樣行在我們面前(腓2:8),親愛的弟兄姐妹,若你在教會有服事,如果你是蒙召成為牧養人的,你要在教會中造就合一,請你先成為可以讓人合一的人,先將自己放下,一定要有謙卑的榜樣;服事別人,若是教會的領袖,一定要有這樣的特質,有謙卑、愛教會中會眾,服事別人的榜樣。 結論: 我們應追求聖經所要我們追求的合一。昔日巴別塔事件,使人與人、並人和神關係疏離,藉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恩,我們得以與上帝復和,但人與人之間關係,就需要你我大家一齊努力,追求與一切同有神生命的人和睦合作,信徒間之和睦,並非自然有的。願[愛中合一] 實踐在這裡,每一代承傳下去,榮耀歸與聖父、聖子、聖靈的名。 阿們。 |
|
|
「願你們平安─重回原點的呼召」吳俊夫牧師講(2016年5月29日早堂講道)
經文:「太28:9節,路24:36節,約20:19,21,26節」
願你們平安,這是我們信徒常會說的話。「平安!平安!」,在禮拜日我們見面時的彼此祝福。當然,每當彼此祝福時,內心也會伴隨著溫暖,然而我們都知道,不是當我們說了平安,平安便真正的臨在。我們都會經歷人生中大大小小不同的艱難,當我們說平安的時候,也許就是正正面對著許許多多不平安的事情、環境;可是即使面對著困難,但當有人真誠的向我們說平安時,也少不免給予我們或多或少的動力、溫暖和勇氣去面對前面的路。當然,更重要的是,唯有耶穌的同在,才有真正的平安,這是不能取替的最重要因素。
在經文中,我們看到了耶穌在離世、復活後,與尋找祂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願你們平安」!當耶穌向他們這樣的問安時,正是他們面對著種種不安的處境當中。就是清晨時候,兩個姓名都叫馬利亞的婦女前往耶穌的墓中,卻看到墓中石頭滾開,耶穌的被埋的身體已不在,有使者指出耶穌已復活。她們顯出不安,門徒知道耶穌要離世顯出不安,耶穌被釘十字架後被埋葬他們顯得不安,耶穌向門徒顯現而多馬不在,多馬顯得不安。當人不安時所需要的,就是祂臨在的平安,真正的平安,是來自耶穌的同在,而不單是祂一句:「願你們平安」,他們得著安慰、平安,是因為當他們聽到耶穌說:「願你們平安!」時,他們曉得耶穌真實的臨在、同在。
由此可見,何時我們有主的同在,何時便有能力勝過困難,何時才能得著平安。上帝不單關心我們外在生命,祂更看重我們的內在。
-
迷失:
面對著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我們或會迷失,在信仰上亦會對焦失準。也許我們忙著為自己建立更精彩的生活而非豐盛的生命。當人對自我的生活舒適、享受不斷膨脹時,往往就會迷失,錯以為這就是生活的終極。也許,我們都披上了亮麗的外衣,也刻意地讓別人看到華麗、卻不真實的自己,我們也沒有勇氣揭示真正醜陋的自我。然而信徒正正就是要顯出那真實的自己,我們本不美麗,正因著基督改變的大能,我們已不再一樣,我們要彰顯出祂改變的大能。就正如我們要用愛心說誠實話,將人從虛假、迷失中挽回。
二.重回:
所以我們終極的關懷是重回原點,勿忘信主初衷。回想過去信主的的激動、立志,以致我們重回原點的呼召。祂正呼召每個信祂的人為祂擺上,也許我們在忙碌中、享樂中、繁重的事奉中忘卻了原有的呼召,唯有重回原點的呼召,我們才能夠重新聚焦在上帝身上,從祂身上得著能力,就如門徒在加利利等候耶穌一樣,我們所要的是尋求耶穌基督的同在,單單等候祂,才能重新得力。
三.踏上:
踏上,便必須突破,靠主不怕艱難,是帶著使命的踏上。耶穌說平安後,接著後段的經文,總會指出對祂的跟從者所發的要求,是必伴隨著使命,要作有生命力的門徒,就會為主犧牲,突破框架,讓上帝成為我們的改變者。阿們!
「萬人歸主我有份」蘇緋雲博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6年5月22日)
經文:「彼得後書3:15-16節」
今日為何那麼多人不能傳講耶穌,主要有三大原因:(1)不夠聖潔、(2)沒有足夠準備和(3)態度不對。
我們應該心裏尊主基督為聖,讓上帝帶領我們做每一件事,並不是要求衪去成就自己的意思。「聖」是分別出來的,從生命分別出聖潔的生命。這是與世人大大的不同,別人能夠看得出來的,是因為我們帶有基督耶穌的樣式。所以我們不需要跟從世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為我們所需要的上帝已經為我們準備。
當別人發現我們的生活有所不同時,例如遇到挫敗時心中有著堅固的盼望和喜樂,他們便會好奇地發問,因此我們需要常作準備去回答。問到不知道,就要去作研究。在科學與信仰問題的爭議上,我們需要明白聖經和科學的分別,從此很多東西都能夠解答。
我們不能去掌握明天,所以沒有什麼值得驕傲。應該存謙卑的心,這就能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當認識自己更多的時候,就不敢驕傲,自然地溫柔下來。在很多人際關係上我們都存在一些問題,多數是說話缺乏溫柔。如果我們能多利用溫柔敬畏神的態度去待人,這使我們更容易與別人溝通。
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夠單單利用主觀的意見,如相信了耶穌後十分歡喜和祈禱後是很靈驗的,雖然這些都是真實,別人多會疑惑這都只是心理作用。所以我們多利用客觀的東西,這能多使別人接受。我們不應該用人造的東西去代表創造主。信是真理,是天上的主給我們,祂基本不需要我們的奉獻,奉獻只是我們得到福氣的途徑。聖經所說將你應該奉獻的十分一放在神的倉庫裏面,祂會打開天上的窗門,並且傾倒福氣給你。
我們一生都在經歷上帝的福氣,因為祂是真實的和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所以我們要再介紹多一點祂為什麼是創造主。人類存在都只有這兩個可能性,有人或沒有人創造,好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的人生不知道在做什麼,沒有創造主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科學家的說話不一定是真實,所以我們要多尋找看聖經內的知識。要知道魔鬼會想盡方法去阻礙你認識上帝。科學進化論提出一類生物會轉化成另一類生物, 但聖經所說的乃是各從其類,這是與科學完全相反的。很多生物都十分相似,這是進化論的論點,但正正這個都是出於同一個創造者的論點。所以我們應該利用上帝賜給我們的邏輯頭腦去思考和去作分別,為傳福音的使命作好準備。
「耶穌為何沉默」古學賢牧師講(2016年5月15日)
經文:「馬太福音15:21-28節」
今年教會的主題是「凝聚」,我們在這方面已經努力了一年,看到有一小寸的進步。主耶穌可否加快出手幫助我們呢?
-
信心發出呼求
迦南人與以色列人本是世仇(亞14:21),但這一天,一個迦南婦人居然來到耶穌面前求助。她一來到耶穌面前,就高聲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我的女兒被鬼附著,痛苦不堪。」猶太人以「大衛的子孫」來表示彌賽亞、救世主的意思。路6:17-19節告訴我們,當時推羅西頓早已有人慕名而來,這外邦女子可能聽過耶穌的事蹟,就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但更有可能的是,信道是從聽道而來的 (羅10:17 )!這個女人很可能聽過耶穌所講的道,就在心裡產生對耶穌的信任和敬畏。她知道耶穌是彌賽亞,所以她說的每一句話都以「主啊」開頭 (第21, 25, 27節),若不是聖靈的感動,沒有人能口稱耶穌為主(林前12:3)。
(二) 信心受到考驗
第23節,她不斷在門徒後面喊叫,門徒十分厭煩,於是向耶穌說:「請打發她走罷」。門徒與這個迦南婦人之間有強烈的對比:門徒是無奈、厭煩,希望麻煩快快擺脫;女人是耐心、堅持,希望得到確切的回應。耶穌若繼續沉默,她的祈求亦都不會停止。她不屈不撓,衷心地懇求耶穌,要扭轉她女兒的絕境。不過,即使她“不停喊叫”,她失敗的機會是很高的,因為一個小女子要面對十二個有種族歧視的男人的反對。
耶穌沒有講一句話,亦無將她趕走,但也沒有回答她的請求。第24節,耶穌開聲了,祂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上帝差遣耶穌先向以色列人宣揚福音,因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耶穌不單是說給這位女士聽,亦是講給門徒聽,為要指出門徒那種狹窄的心胸。這個女人在耶穌的腳前下拜,對祂說:「主啊,請幫助我!」(第25節)她沒有因為門徒粗魯的態度而放棄,她把握機會讓耶穌知道,自己確實需要祂的幫助。
信心就是不接受表面的拒絕。耶穌作事有祂的時間;在未見到祂作為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放棄呢?
(三) 信心跨越障礙
那時候,耶穌似乎很不客氣地回答這個女人,祂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第26節)。她卻不理會耶穌將她比作「狗」,她重視的是那個「餅」!她的需求太大了,要緊的是得到餅──恩典。所有的拒絕她都不覺得是最後的答案,因她的需要太大,太逼切,所以她願意撕破臉皮對耶穌說:「是的,主啊,但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的碎渣兒。」她沒有和耶穌爭辯,也沒有任何不開心,反而接受主的觀點,承認自己是外邦人,也自認是狗。她要捉緊耶穌無限的憐憫和恩典(第27節)。
第28節,「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罷。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耶穌公開地稱讚這位迦南婦人的信心是大的;她信心所留下的影響力超越了很多個世代,直到今日。這位外邦女子能做的,我們也能做到!我們有配偶、子女、親戚、教會弟兄姊妹、朋友,我們因著愛他們而為他們懇切祈禱,出於信心的祈禱,最終耶穌會改變他們的生命。耶穌說:「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6:37)
「要孝敬父母」古廖玉明師母講(2016年5月8日)
經文:「弗6:1-4節、腓2:22節」
(一) 要聽從父母
(弗6:1)父母對兒女有養育之恩,就是按世人的觀點來說,兒女聽從父母都是理所當然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是甚麼意思呢?
(1) 靠上帝的恩典來聽從父母──正因為父母不完美,所以上帝才需要命令我們,叫我們不憑感受而是憑著意志去聽從父母。上帝饒恕了我們許多的過犯,我們照樣靠上帝的恩典來饒恕父母,唯有這樣我們和父母才可以一齊得到釋放。其次,若父母或家族因信仰而向我們施壓,我們要信得過上帝的應許,「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節)
(2) 照上帝的意思來聽從父母──弗6:4「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當日的社會是以父權為主,父親是絕對的權威,甚至可視兒女為自己的擁有物。但是聖經告訴我們,父母不是兒女的主宰,他們都要按上帝的心意來教導兒女。
(二) 要孝敬父母
上帝將孝敬父母放在十誡裡面,而唯有「孝敬父母」這一條誡命答應使人得福、在世長壽(弗6:2-3)。怎樣是孝敬呢?孝敬就是尊敬、珍惜、重視。有些人用物質和錢財來愛錫父母,但是在言語上沒有一種尊重的態度,這樣不算孝敬父母。勸諫父母時,要控制我們的舌頭,絕對不可辱罵他們。有些基督徒看不起父母,譏笑父母跟不上時代;等他們到了某一個年紀,懂得欣賞父母的時候,可能已經太遲了。今日我們就要感謝父母曾為我們勞苦,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安慰。無論我們到了甚麼年紀,都需要尊敬父母。我們不單小心照顧他們的身體,更要著緊他們靈魂得救的問題。在重男輕女的華人社會,女性承受很多壓力,到了結婚生子就有講不盡的掛慮。即使母親信了主,要鼓勵她、陪伴她追求真理,使她早早飽得上帝的慈愛。
(三) 要報答「屬靈父母」
我們在教會成長,斷不能單靠父母的力量,尤其是當我們的父母是未信的,或是他們不能以真理和以榜樣好好地培育我們。我們的成長很靠賴教會的資源,例如長執、主日學老師、團契導師、組長等,當中有些人對我們特別關照,長時間伴我們同行,這些長輩就是我們的屬靈父母,教導我們愛上帝,愛人,愛教會。怎樣報答他們呢?腓2:22節,使徒保羅稱讚提摩太:「他興旺福音,與我同勞,待我像兒子待父親一樣。」報答屬靈父母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我們肯接棒,成為新一代屬靈父母。
做屬靈父母有些甚麼條件?從那裡開始?
-
屬靈父母必須是重生的基督徒、肯裝備自己。
-
過簡樸的生活,不以賺錢、享樂為人生的目標。
-
在你的親屬中若有「二手」基督徒,你最適合去扶助他們。
-
接受主日學老師、團契導師、組長等訓練。
-
一切從瞭解開始:7月協助暑期聖經班來關心小朋友、8月探望營
會來認識青少年。
甚願我和你有著父母的心腸,扶助我們屬靈的孩子。
「在神的手中」黃天相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6年5月1日)
經文:以賽亞書45:1-13節
今天的經文是以色列人被擄後歸回,上帝揀選一個人叫古列,是波斯帝國第一個君王,是「耶和華所膏的」,即受膏者。上帝揀選外邦君王,幫他解決所有難處,令列國降服在他面前。上帝為何會對外邦君王這麼好?古列不認識耶和華,但上帝揀選他,賜他權柄能力。因為上帝不單是我們的主宰,也是外邦人的主宰。我們的焦點不要只在上帝對我們如何,或按著自己的感受和喜好看世界,有時看上帝供應是單方面我們自己的感受。經文「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耶和華是世上的主宰。 有時只是因自己的感受不快覺得那樣東西不好,不是代表那樣東西不好。有時覺得一些東西不好,但上帝覺得沒有問題,如生男生女。
以前如果生女兒,媽媽不潔六十六天;若是生兒子,不潔三十三天。我們認為不潔是不好,但這是上帝賜福的狀態。如繁殖後裔,要夫婦同房,同房後,男女是不潔到晚上。若只是單方面感受,不是上帝的標準,這只會令我們痛苦。上帝揀選古列的目的是拯救以色列人,因古列是第一個君王將以色列人和其他被擄的民族放回原居地。我們若被上帝揀選,與上帝建立關係,遇到一些事,上帝可能有祂的目的。舊約中,上帝興起外族人懲罰以色列人和猶大,同樣可以興起他們來拯救以色列人,這在於我們把焦點放在哪裡。經文很清楚講上帝不只是為古列,也是為以色列人去揀選,更是為全地。經文第6節顯示祂是創造主,上帝不只是眷顧我們,令我們開心,而是背後有目的,要向其他人顯露祂的身份。
我們時常希望上帝解決一切問題,上帝「造光,又造暗」、「施平安,又降災禍」。創造世界時,有冰雹掉下來,使人死亡。上帝不只想賜福給人,也想這個世界有公義,顯出公義。要反省和上帝的關係,是否糾纏於上帝給我們某些東西?接受不了身處的環境,然後在吵鬧?我們經常要求上帝的慈愛,要求上帝慈愛所給的東西,其實是某些好處,可能是犧牲其他人的好處,為了自己利益。以西結書講的是面對信仰的逼迫,持守信仰的會犧牲。但以西結書中提到如何面對信仰逼迫,沒有問上帝的慈愛在哪裡,或為何上帝的公義不臨到,為何愛主的人殉道。面對信仰逼迫有兩個目的:第一、以色列人犯罪,災禍的目的是為了結束罪過,終止罪孽。面對作惡的人,通過信仰逼迫,停止他作惡。第二、中間有智慧人會仆倒。惡劣環境能分辨誰是真正的敬虔人,誰是只說不做的「敬虔人」。大家平安無事,都會說愛主,但真正愛主是在那個環境中怎樣面對,這才是真正的信仰。不論是否有權勢,我們不斷祈求上帝給一些東西,不是上帝給不給的問題,而是我們接受背後目的的問題。有時不是自己要求,但我們接受了有些利益,當了是上帝的恩典,其實不是恩典,而是一些好處。
經文9-13節講上帝是創造主,我們是受造物,無權要求上帝做任何事,受造物要受到受造物的限制,最大的問題是受造物以為可以和創造主爭論。9-10節,是一個比喻,指不同的身份。11-13節,更重要的是上帝按著祂的計劃而造,我們可以提問有關我眾子的將來,或吩咐關乎祂手的工作嗎?這是不可以,我們不能控制上帝的計劃。我們只能控制面對環境時,我們可以做甚麼。我的一位學生癌病復發,學生不打算再接受化療,因為上次的經歷太辛苦,而且人終會死。我回應:無論是否繼續治療,你都會死,因人總會死。但死後,如何面對上帝?因為害怕,不想再面對痛苦的治療而死,跟努力繼續治療、盡力事奉上帝,最後也死是不同。如盡力治療,死後也可與上帝交代。上帝是美善,不會愚弄人,但不是按著我們喜好滿足我們。經文講因上帝是創造主,最後「憑公義興起古列」,目的是放以色列民,不是為好處,「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單憑成就上帝的計劃。我們要成就上帝託付的計劃,不是只祈求上帝的好處。
「瞭解福音的奧秘」陳如炳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6年4月24日)
經文:「以弗所書3:1-13節」
福音的奧祕是上帝對人類的救贖,這計劃是相當完整和完美。福音傳向外邦不是因為猶太人的不接受,上帝才無可奈何地改變策略。反而,這是上帝的美意,希望福音能夠帶給地上所有的人。保羅盼望信徒能深入了解福音奧祕,同心合意努力傳揚福音。
在奧祕的啟示上,當時的保羅為主被囚在羅馬監獄,等待尼祿親自審訊,還有一群欲將他置諸死地的猶太見証人。旁人看保羅是羅馬人的囚犯,肉身失去自由,保羅理解自己卻是主的囚犯,心靈是自由的,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保羅在獄中仍然事奉,從講員變成寫作者,完成四卷監獄書信(以弗所、腓立比、歌羅西及腓利門書)。
福音的奧祕說明救贖計劃,是與全人類有關的好消息。猶太人一向以為他們是唯一的選民,保羅卻要說明救恩是惠及普世人的。「職份」是忠心管家,人們工作可以為賺錢或完成工作為目標,但保羅卻只是要完成這使命。福音的奧祕是藉著基督叫猶太人與外邦人合一,成為基督的身體。
聖經說外邦人和猶太人要合一。 保羅提到以前的「世代」,這詞語擁有以人為本和代代相傳的意思。這是談論到現今存活在地上的人,是怎樣承傳福音的奧秘。還有,上帝早在呼召亞伯拉罕和耶穌出世時天使在報佳音的時候,已說明了這個福音是與萬代有關。
保羅也提到我們是「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當中的「同」有團契和聯合之意。 保羅還補充了福音的奧秘,必須在耶穌釘十架後,救恩才能完全成就和給眾人知道。至於奧祕的傳揚是需要以下:
-
忠心的工人- 是領袖又是僕人,必須建立僕人領袖的風範及實踐。信徒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