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96篇」
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都有所不同, 而敬拜的音樂不一定是我們所認為的。
天父的恩典很豐富, 祂是充滿能力的, 是活潑的。然而, 教會可變得更活潑, 因為教會不是屬於我們, 而是屬於上帝的, 所以萬事應以主為中心, 萬事應靠主去更新改變。 香港有很多教會, 但我們看不到許多為上帝的轟天動地的敬拜讚美。其實轟天動地的讚美是關乎於內心, 要由心而發。 為了令教會繼續向前行, 我們要有新一代興起, 敬拜事奉亦一樣。 我們要起來向耶和華唱新歌, 要學習去擁抱、去欣賞一些自己不習慣的音樂, 例如粵曲/ 打潮州鼓等詩歌敬拜。放眼世界, 你會發現上帝在各民各族都能興起人去敬拜。 當中一個個活潑的敬拜就是深受恩感的敬拜, 就是在你文化處境裹面, 用你最好的元素, 最僅有的去獻呈給主。 所以我們無論用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 或是以黑人音樂、結他或非洲鼓、或電子音樂等各式各樣的樂器, 只要以愛主的心發出, 唱得雄亮, 彈得巧妙, 整體會眾互相和應就是最好。
敬拜中還有什麼可更新改變呢? 可以活潑地由心而發地讚美主, 向耶和華唱新歌, 以新的心去唱, 歡喜快樂的敬拜主, 想起赦罪的主、醫治的主、看顧萬物的主、勝過死亡而復活的主, 你就要衷心敬拜。
黑人敬拜中的音樂很嘈吵, 因詩歌內容提及他們雖然被賣為奴, 由非洲賣到美洲, 在人間疾苦中上帝沒有忘記他們, 令他們得到拯救。十八世紀後期情況得到了改善。這種被釋放的力量在黑人敬拜詩歌中爆發, 就像砍斷鐵鏈一樣 , 希望我們亦有這樣的精神,因為上帝已釋放我們。 不要厭惡詩歌嘈吵或節奏太快, 很多年輕人喜歡輕快音樂, 聖經亦記載說以色列人出埃及就立即歡呼歌唱, 吹號角, 其實音樂是很多元化的。
香港教會詩歌敬拜在過去一百年被侵略, 這裡只有管風琴和鋼琴, 就像上帝只給我們兩種樂器。 但其實上帝給我們很多樂器。 我們要學習釋放和建立, 重新奪回樂器去稱謝耶和華。如經記著說「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 求告祂的名, 在萬民中傳揚祂的作為。」上帝的名是配得稱頌的, 要在列邦 之中稱頌祂。外邦的神都是虛無, 因為創天造地的主只有祂, 我們有良善、公義、公正、正直的心都是從神而來。上帝說要以聖潔和公物來敬拜。真正的敬拜是「入肉」的, 要呈獻上的是我們整個人去敬拜祂, 確認上帝的主權。 敬拜不能離開生活。 詩篇96:11 「 願天歡喜願地快樂, 願海和其中所充滿的澎湃。」 天地海都歡呼快樂, 萬物要復興。主必再來審判世界, 我們今日就像做綵排, 預備加入天上永恆的大詩班/ 大樂團, 現在我們要以自的生命作主的樂器, 歡喜快樂的敬拜! 祝福大家在敬拜中成長, 願主賜福。
經文:「路加福音10:38-42節」
今天的經文是講耶穌、門徒與兩姊妹相聚的情形。經文記載相聚的過程是簡潔、有味道和有深度。對話不多,但情境帶給我們不同的反思。有一天耶穌與門徒到一個村莊,到祂好朋友馬大和馬利亞的家。馬大、馬利亞和耶穌令他從死裡復活的拉撒路是兄弟姊妹,耶穌非常熟悉他們。馬大做很多事奉的工作,因為不只是耶穌一人,祂十二個門徒也在,要招呼那麼多人需要做很多工作,所以她很忙。平時忙碌的時候,有她的妹妹幫忙,但妹妹不見了,原來在廳中與門徒一起聽耶穌說話。馬大因而覺得煩躁,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他來幫助我。」耶穌可能在講天國的道理,被馬大打斷,祂叫馬大不要緊張,她為很多事而煩惱,如殺雞、宰羊、燒水等。但有件不可少的事情,馬利亞已懂得如何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被奪去的。
耶穌所講的上好福份是怎樣?福份本身為何是上好?任何一樣好東西,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上好的。如何分辨所擁有的東西不但是好的,而且是上好?甚麼是上好?與各位分享以下幾點:
第一、上好的福份是不會失去
這是永恆和短暫的分別。今天我們跟隨耶穌基督,要感謝祂,因在祂裡面我們得到很多福份,如考試順利、病得痊癒、一帆風順等。這些是好事,要感謝耶穌。上帝賜給我們很多好的福份,但好和上好分別是甚麼?耶穌說上好是不會失去的,上好是不會讓人奪走的,是永遠屬於你,你覺得最寶貴的。好與上好在乎我們心中有沒有永恆價值,一些東西是不能奪去的。
第二、上好的福份是需要勇氣和信心做出突破的選擇
從真實顯示耶穌與十二門徒最後晚餐的油畫中,可以推斷耶穌與十二門徒當時在馬大家中坐位的情形。耶穌與十二門徒在中間,外圍坐著的是婦女。婦女是沒資格坐在一起吃飯,這是當時的習俗。女人當時的地位在男人的場合是適宜做一些事後的工作,如奉茶水、拿食物、在廚房工作等。想像當時除了十二門徒坐在耶穌旁邊,還有馬利亞。她「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是最靠近耶穌的位置。路加記載這段經文非常細心,他告訴我們馬利亞坐的位置,這是她不應該坐的位置。一般人眼中,馬利亞是坐錯位置,在男人圈子中,沒有女人有資格坐在裡面,這是中東的文化。但耶穌講馬利亞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她不尋常的坐位引起今天經文中不尋常的對話,是需要有勇氣和信心的。
馬利亞所坐的位置是不該坐的,但她當天揀選那個位置,令我們今天得到耶穌的一句說話,要學習她揀選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就是與耶穌在一起。這是需要勇氣,其他位置也能得到祂的福份,但她揀選是上好的位置。上好的福份有時需要勇氣和信心做別人認為我們可能做錯的,但在上帝的公義中,聖靈的帶領下,可能會成為一個突破的選擇。
第三、上好的福份是有使命感的生命
有使命感和沒有使命感的分別在那裡?耶穌趁馬大說出心裡煩擾的話,對她講欣賞她的事奉,不過在事奉上有點失位,為何做得這樣忙亂?有時候服事,忙碌之間,可能會忘記最重要的服事是甚麼。馬大的服事是重要的,但她在短暫過程中失去事奉的使命感。服事是甚麼?耶穌講馬利亞選擇是上好的福份。我們要懂得去選擇,在這個時刻最寶貴的是享受從天國而來的信息。無論一個星期做六日,都不要忘記最上好的服事就是來到上帝面前,安靜聽上帝跟我們說話,因上帝喜悅我們聽祂的話。上帝對我們服事的要求很簡單,最高的使命是明白神天國的奧秘,以耶穌為中心的服事是最上好的福份。不要為服事而服事,要記住耶穌講最上好的福份是把手上的工作停一停,然後坐在一起,享受上帝與我們同在。在一切事奉活動中,不要忘記在最上好的福份上,是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安靜地在教會敬拜當中與上帝相遇。
經文:使徒行傳2:37-47節
在我們人生的裡頭,常常面對著不同的攔阻。遇到攔阻的反應也許是停下來,但我們深信人生是有目標的。特別對基督徒來說,在整個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能夠為主而再進一步,很多的困難我們必能跨過。
使徒行傳在早期教會向來受到重視。資深教父特土良曾說過,所有不接受這本書是上帝所啓示的人,都與聖靈無關,他們不能自稱為教會,因為他們不能指出教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建立的。
使從行傳和教會之間有著緊密的關係,聯繫著四卷福音書,並扮演穚粱的角色。第二章記錄了第一間教會的建立,它是一所充滿活力和能夠改變生命的教會,任何一個年代的教會都應該借此反思及學習,並尋找一個屬靈群體更新的重點。我們可以從兩大範疇作思考:
-
生命更新的向度:
使徒本是很平凡的人,經歷了生命更新變得不同凡響,無論自覺何等平庸,都可以因為屬上帝的更新成為擁有活力的教會。
使徒行傳提到彼得講道後,眾人感到「扎心」,意思是刺透、譴責和震驚。這是很有深度的感受,能夠加強實踐的決心,並轉化為行動成為更新的動力。
更新是以個人為基礎,一間復興的教會,不等於各人都自動在更新的狀態裹。但個人的更新却是教會持續復興的重要基礎。
基督徒生命的流露,團體的扶持是十分重要。但生命的實況往往在獨處時顯露出來,這時候更加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需要靠主去改變獨處的狀況。
罪得赦免是在於悔改,認罪的重要意思就是厭惡罪惡和決心地作改變。
領受聖靈是信主的過程,每一個信主的人都需要經歷。因此聖靈住在我們心裡,改變我們生命的質素,叫基督徒能夠表達出一種有諸內形於外的生活。
生活方式和組織的更新,「領受」是歡迎的意思,因內在生活的更新,引進了新生活的模式、和關係組織的改變。
改變有兩個大的範疇,我們需要靈命的裝備和一個充實有效的肢體生活。
-
生命更新的成果
這些基督徒都是非常有生命力,能夠為社區帶來正面的幫助,所以得到世人的尊重。
經歷到信徒的合一,在傳福音和教會肢體生活上釋放出一種更有感召力的能量。信徒生活的時候也充滿著喜樂。 成為一個更有效地傳福音和領人歸主的教會,使得救的人數更能持續的增長。
經文:歷代志下7:12-16節
當我們認識一個道理之後會嚐試實行,但過程中往往不流暢,需花點時間才可以成功掌握,其實生命之道的實踐也是如此,許多時候我們知道聖經教導,但生命未能因此有所進展是因為沒有起步試行,在實踐過程中群體是一個重要的核心,因為可以彼此感染和互相鼓勵,而結果可以是轉好亦可以是變差,若不是彼此建立便會變成拆毀,所以教會群體需要靠著上帝的恩典去建立。“識做”是先行認識接著實行,我們對“識做”持有二種反應,有兩種人會認為自己是“不識做”,主要是小孩子和長者,小孩子在小時會承認認識不足,但往往當他們長大時便會認為自己懂,其實所知道的可能流於表面,沒用足夠力度去實踐,不一定真正“識”和“做”; 而長者明白自己所知的在某程度上有局限,以謙卑的態度回答。
“夜間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我已聽了你的禱告,也選擇這地方作為祭祀我的殿宇。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喫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 (經文12至13節),昔日上帝向所羅門王顯現衪選擇那地方作為聖殿,聖殿築成後將進行歷時多日的獻殿禮,當中包括有好幾種獻祭儀式,祭司和百姓必須依據上帝的律例典章,按所定次序分別獻上不同的潔淨祭品,同時,亦獻呈自己的心求主悅納。今日我們經常領受上帝的說話,但行事為人也不一定完全是按上帝的心意去履行,觸犯上帝聖怒,故此,生命須要轉化,要將上帝的話語在生活中實踐,兄弟姊妹之間亦需要互相以愛心提醒,互相建立,這樣雙方的生命才會有成長。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的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經文14節) 教導上帝的子民成為生命“識做”的人,有四個方面需要注意:
-
要謙卑:謙卑的人不會自視過高,常存學習的態度,樂意聽取別人意見,對人、對
教會未完善的地方提出有效的建議,因此,他們的生命成長會更多和更豐富;
-
要禱告:基督徒皆知須要禱告,但許多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禱告,愛用自己的意思
行事,基督徒要多禱告,特別是處理某些事情前先祈求上帝的旨意, 而謙卑和禱告
是互相關連,謙卑的人渴望神的心意及努力遵行 ,這是蒙主喜悅;
-
要尋求:尋求上帝的目的是理解上帝,討衪的喜悅,多讀聖經,可令人明白真理,
認識上帝;
-
要轉離: 轉離是要認真地承認自己的罪,從此遠離罪惡,這樣我們才可以經歷豐盛
的生命,若不轉離,上帝定必會按公義審判,歷代志下7章下半部份述及神警戒以
色列人若不轉離惡行,衪必將他們在所賜的地上拔起,這亦是給我們一個警惕的訊
號,要認罪侮改。
經文:約壹1:1-4節
(一) 信徒相通的基礎
使徒約翰寫這封信的時候,教會正面臨諾斯底主義的威脅,這異端否認耶穌道成肉身的事實,其中幻影派認為耶穌不過是視覺上的幻影。所以約翰強調耶穌在十字架流出寶血,犧牲性命,使相信祂的人都得著永生。約翰說這道非常真實,是他親眼看過,親手摸過,親耳聽過的;而信徒相通的基礎就是這「生命之道」。
約翰和其他使徒以他們親身所經歷過的耶穌介紹給人,同樣,今日我們也有責任去介紹這「生命之道」,這道成為最有力的生命見證,而見證的交流和分享就是v. 3「相交」的意思。約翰指出他寫信的目的,是要與讀者分享基督的生命。
(二) 信徒相通的實踐
1.屬靈的相通
包括聖經真理的分享、彼此代禱、心靈的安慰和扶持等。除此之外,信徒相通亦指到我們一起去達到某個目標。(腓1:5)「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門6)「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作的。」
這兩處經文,顯明了基督徒在屬靈的事上是有默契、合一的,為福音工作樂意奉獻時間和體力。凝聚就是力量,若我們能在福音工作上加倍凝聚,倚靠主耶穌,就像一支軍隊,一定可以攻破魔鬼的營壘。
2.物質的相通
我們應該把對靈性需要、身體需要的關懷,把傳福音與社會責任,作為同一件事來對待。重視靈性而輕視身體需要,重視傳福音而輕視社會責任,這都是不應該的。林後九章,保羅所指的捐輸,也可以是對未信主的人,使他可以感受到神的愛。我們該在捐輸上實際幫助有缺乏的肢體。
保羅常帶著一些外來教會的奉獻來幫助耶路撒冷教會中的窮人,這是地方教會間的聖徒相通。今天我們中間若有些弟兄姐妹有經濟上的難處,我們也可學習愛心的奉獻。有些時候也不一定是金錢,如幫忙照顧孩子、老年人,或幫助辦手續或幫忙做一些家事,都能帶給極大的幫助。
(三) 信徒相通的果效:
v.4,是約翰對與信徒相通期望達到的果效:在相交的過程中兩者同時經歷到主裡面的喜樂。基督徒若跌倒犯罪,或誤入異端邪途,便失去喜樂。罪惡是人生痛苦的根源,約翰將生命之道傳給弟兄姊妹,使他們既脫離罪惡的纏累,在基督裡得著滿足,就可以有喜樂的生活。
「團契」,這一名詞在1930年後流行,而和合本在1919年已經出版了。和合本可譯為「團契」的那一些詞,出現過17次,譯作「同心合意」、「交通」、「同受」……等。故我們在主的愛中「凝聚」必能達致信徒相通樂悠悠。愛是有驚人的延續性;我們愛人關心人的態度和方法,將帶來長遠的影響。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經文:提前4:13-16節、提後1:6-7節
公元64年以前,使徒保羅寫了兩封信給提摩太,一再叮囑他,說:
(提前4:14)「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 (gift, 單數),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
(提後1:6)「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上帝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 (gift, 單數) 再如火挑旺起來。」
提摩太要重視他在被按立的時候所得的恩賜;留意這個恩賜是他在按牧的時候即時得到的,而且是以單數來表達的。恩賜是甚麼?恩賜第一個層面是上帝對人一生的培育,第二個層面是基督所賜的職份,第三個層面是職份所需具備的才能。這是一個套裝,所以用單數來表達。要注意,職份是立刻得到的,但是才幹是日後實踐這職份的時候不斷發展的,所以保羅吩咐提摩太:「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又說:「將上帝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
利6:8-13,耶和華對摩西說:「燔祭要放在壇的柴上,從晚上到天亮,壇上的火要常常燒著。祭司要把壇上所燒的燔祭灰收起來……壇上的火要在其上常常燒著,不可熄滅。」透過提摩太前後書,我們就知道當日基督教傳道人的處境很危險,教會裡面有人事問題,又有異端邪說攪擾,種種不利因素都令提摩太事奉的心蒙上了一層灰,失落了那一團火,沒有熱情,沒有馨香的氣味。保羅對他說,你不能這樣,要「將上帝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因為上帝賜給我們的,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提摩太要將恩賜挑旺,但人很難中肯地評論自己的狀況,所以聖經說要「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身邊的弟兄姊妹一方面好像鏡子照出事奉者的本相,另一方面可以欣賞他們的成長而使他們得到鼓勵。至於長進的秘訣,離不開「殷勤、專心」四個字。
提摩太在教會的工作包括宣讀、勸勉、教導;雖然這些都是傳道人在教會的基本職責,是慣常的工作,但是他要殷勤,要專心。恩賜已經給了他,只要甘心去做,不能因懶惰而埋沒自己已得的恩賜。長進固然是出於上帝的栽培,但是正如田裏的農作物,需要事奉的人持之以恆去耕種,才能得到收成。
應用:
-
順服上帝對我們生命的培育。
-
確認上帝給我們的職份,並且信得過祂將所需的才能賜給我們。
-
除去我們祭壇上的灰。
-
在事奉的心志和技巧上追求進步。
-
要有別人為我們守望。
經文:約翰福音1:1-14節
聖誕節是為了紀念主耶穌基督的降世,這一件事是上帝給世人的一個福份,問題卻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準備好自己去承受這一個天福。雖然,聖誕節裹頭有新生命的出生,另一邊廂或有未接受主耶穌生命的人離開。好讓我們快樂的時候要感恩,憂傷的時候更加需要尋求和仰望主。
約翰福音「1:1-5」- 在這裡聖經講到一樣東西,就是神送了一份很大的禮物給我們。這禮物是從上帝而來,太初有道中的“道”介紹了這份禮物是指耶穌基督、真理、與上帝同在,萬物都是藉著祂造的。上帝創造人是十分複雜,我們與動物有所不同的地方是人類腦部附近的顳葉讓我們懂得去尋找和接收靈界的信息。這是可等奇妙,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最寶貴的東西。所以今天我們的存在是這道(上帝)所造。
約翰福音「1:10」- 約翰好清楚地講出,上帝送給大家這份如此貴重的禮物,卻沒有人願意接受祂。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從來不需要包裝,沒有俊美的外貌。所以有些人就把上帝這份禮物放在一邊沒有拆開,上帝會感到可惜,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去享用。這份禮物的好處就是生命的延續,人類與世界上其他物種在比較下,人類的貢獻相對不大。人類最值得存在的意義就是能夠傳宗接代,離開了世界之後,留下基因,這是十分寶貴的。
這份禮物雖然好,但不是人人會接受。耶穌基督降生於猶太的地方,是純正的猶太人。 但猶太人卻沒有接受耶穌為他們的上帝,反而覺得耶穌是背叛了猶太教的人,還要釘祂上十字架。今天我們應該要感謝神,在我們人生過程中遇上耶穌,並得著祂的生命,使我們的生命連結到耶穌那裡去。
約翰福音「1:14」- 有人拆開了這份禮物,這滿有恩典和真理的禮物就住在我們裡面。當耶穌基督進駐在我們生命裡,我們就會擁有上帝的樣式,這是真基督徒應該去渴想的事情。約翰福音「1:12」- 如果我們接受了這份禮物,就可以成為上帝的兒女,天父就必看顧我們
經文:約翰福音7:14-18節
今天讓我們一同去思想受洗的意義。受洗的其中一個重要意義就是以上帝為榮。受洗的日子是榮耀上帝的日子。每一個準備受洗的人都應該有此心態。我們不單是為有人見證我們受洗而高興,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去榮耀上帝,因為上帝將我們的生命改變。試想像若我們信主後生命沒有改變,在洗禮這大日子我們就沒有喜樂。經上記述「到了節期,耶穌上殿裡去教訓人。猶太人就稀奇說: 這個人沒有學過, 怎麼明白書呢? 」(約翰7:14-15) 因為耶穌只是木匠的兒子沒什麼學識,猶太人就奇怪為什麼耶穌能說出很多的道理。「耶穌說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約翰7:16) 也就是說耶穌所說的話是從上帝而來。我們傳福音時,是將上帝的福音傳給別人,還是傳自己的福音呢? 聖經說我們應該行那差我來者的事情,我們要學習耶穌去行、去講上帝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
約翰7章初段記載五餅二魚的神蹟,當中吃飽的男性有五千,若包括婦孺和小孩估計人數約有二萬。但這神蹟之後沒有很多人去跟隨耶穌。耶穌說我的肉是可以吃的,血是可以喝的,你該來吃我的肉喝我的血。這言論後很多人就不跟蹤耶穌,經上記述「門徒多有退去的」,因為聽到的人心裡驚慌懷疑這是邪教。耶穌又說若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天父那裡去,當時的人不明白,只認為耶穌自誇自大。
中國諺語「人不為己,天株地滅」但人不應為自己。人生命的原意是享受上帝賜與,管理上帝交給我們的世界,榮耀上帝。我們要以上帝為榮! 在難處時我們會呼求上帝的幫助,當經歷上帝經過苦難,我們會說: 「哈利路亞 ! 」,「路亞」是讚美上帝的意思。因為祂是值得讚美的上帝,唯有祂才能帶領我們經歷一切艱難,所以我們內心就忍不住說「哈利路亞 ! 讚美主! 」,我們的生命就是要讚美上帝,榮耀祂的名! 禮堂上的十字架都放在高位,因為我們要高舉基督,祂是世界上的唯一。
在生命中我們也要高舉基督,以我們的生命去彰顯耶穌基督的生命。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正高舉自己的金錢、能力和地位? 或是在生命中不斷表彰耶穌基督的榮耀呢? 講題「以祢為榮、以你為榮」,前者的「祢」是指上帝, 後者的「你」是指我們。我們要以教會中的長者為榮,他們積極服侍,事事主動幫忙,看見上帝就願意付出從不計較,他們盡力服侍比較其他信徒習慣了「留力」更讓我們看到長者們在事奉上的耗盡。相信上帝會悅納他們的熱誠服侍,以他們為榮。另一「以你為榮」的群體是敬拜隊,他們為將讚美上帝的心帶給會眾,花上很多時間努力練習。盼望每位會眾都能做到以上帝為榮,以上帝為尊。
「人憑著自說:是求自己的榮耀,惟有求那差他來者的榮耀,這人是真的,在他心裡沒有不義。」(約翰7:18) 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所以我們不要自誇,若我們自覺有好生命,就更要時常感謝上帝改變我們的生命,要將榮耀歸於上帝。當人看到上帝的榮耀,就不會計較付出什麼得到什麼。若昔日耶穌計較付出,我們沒有一人能得著拯救。因為祂的無私付出,我們才能得著救犢。願每一位弟兄姊妹都以上帝為榮,盼望上帝認為我們能夠榮耀祂。
經文:約翰福音1:43-51節
引言:
兒時大家都玩過捉迷藏,參加者要快速找藏身之處,務求不被捉人者看見及捉拿,否則,他就會輸。新約其中一個人物「拿但業」,當他被耶穌看見了,他不單沒有輸,更被耶穌所稱讚,四福音中,拿但業的名字只有約翰福音出現2次,有聖經學者認為拿但業就是十二門徒中的巴多羅買(路六:14–16)。
1.不信耶穌是彌賽亞(v43-46)
耶穌在加利利遇見了腓力,就呼召他來跟從。之後,腓力找他朋友拿但業,想跟他分享成為門徒的經過,及告訴他彌賽亞就是拿撒勒人耶穌,可是拿但業聽了後,心直口快說出「拿撒勒還可以出甚麼好東西?」。因他不能接受「彌賽亞」(救世主)是出自貧窮小鎮,而耶穌的父親是木匠,拿撒勒治安又不太好,以致拿但業瞧不起「拿撒勒」這個地方。腓力只說:「你來看!」領他到耶穌跟前。今天,我們已嚐過主恩的滋味,別忘記與人分享耶穌,及帶領他們來見耶穌,給他們認識祂就是救主的機會。
2.被耶穌看見而相信(v47-49)
當耶穌見到拿但業,說:「你們來看,他是個真以色列人,因為在他心裡沒有詭詐的」。我們如何分辨誰是真以色列人?只有上帝才能看穿人的內心,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隱瞞祂。拿但業問耶穌在哪裡看見他?耶穌回答他,早在腓力未領他到這裡來,耶穌已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了他。因著耶穌看透他心靈的深處,他就放下了成見,且稱呼耶穌為拉比(老師),更承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以色列的王。今天,我們活在罪惡的世界,基督徒也不例外,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求主常「鑒察我們,引導我們走永生的道路。」(詩139:23-24)。
3.將要看見更大的事(v50-51)
耶穌更應許他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這更大的事」是指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這裡指出「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人子身體是耶穌道成了肉身,成為上帝與世人之間的中保。在提前二5「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與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總結:
昔日,拿但業在無花果樹下被耶穌看見,他由不信到全然的相信,更看見耶穌成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拿但業被耶穌稱讚是真以色列人,因他心裡沒有詭詐。今日,我們已被耶穌所看見了,你是否真以色列人,只有上帝知道。因祂能看透你的內心,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隱瞞祂,除非你仍活在罪中,需要用無花果樹的葉子編成裙子穿著,因此,挑戰大家,要做一個真以色列人,這是上帝所喜悅的!
王紀上19:1-18節
面對生活,我們想做好,希望經歷上帝,但期望與結果往往是兩回事。今天講的人物以利亞,他的出現是針對巴力的問題,外邦人相信巴力是降雨的神,由亞哈和耶洗別引入以色列。列王紀上18章,以利亞在迦密山贏了450個巴力先知。列王紀上19章,亞哈將以利亞在迦密山所作的告訴妻子耶洗別,她便要追殺他。以利亞是有經歷的先知,贏了巴力先知,一生對抗偶像崇拜,但受到一個女人的恐嚇便逃跑,還要求死。以利亞為甚麼會變成這樣?
以利亞與上帝的關係是有事時,上帝直接吩咐他。他清楚明白上帝的指示,所以起初他不祈禱,不降雨,他也是沒水喝,沒食物。上帝便叫他去基立溪旁,鳥鴉供養他。溪水沒了,上帝直接吩咐他往西頓的撒勒法,有寡婦供養他。上帝是直接通知他,他跟著做便可以。信徒有沒有聆聽、行動,與上帝建立良好關係?面對生活,有些人可以過一些難關,有些則不行。這不關乎環境好壞的問題,是自己價值的感受。
第二是以利亞的經歷是甚麼。有事時上帝不通知他怎樣做,但他一祈禱,上帝立刻回應。那個寡婦的兒子死了,以利亞祈禱,上帝立刻答應讓他復生。對抗巴力先知時,他祈禱,上帝立刻降火。第一是上帝事前通知他如何做,第二是上帝沒有告訴他,但他一祈禱,上帝便回應他。第三是以利亞沒有祈禱,也不是處於危難,對抗巴力先知後,上帝給他出人意料的經驗。上帝的手捉住他,帶他到耶斯列的城門前,快過亞哈的馬車。這是以利亞事奉上帝、經歷上帝的方法。以利亞有全部信徒與上帝建立關係的方法,但他今次遇到麻煩,被人追殺。上帝沒告訴他該如何做,沒回應或有特別的經驗。
以利亞不怕死,因為他求死,他講「我不勝於我的列祖」,他沒有經歷上帝昔日帶領列祖那樣。上帝安靜下來,是給人的考驗,看我們如何面對,這就是真正的信仰。信仰不是因環境而改變,是需要經歷上帝,經歷上帝是需要勇氣,因為上帝有些情況是不回應,讓我們自己面對。以利亞的問題不是在於逃跑,而是走時的表現。他在羅騰樹下求死,躺在地上,一蹶不振。他昔日教導人,因不關己事,說得很輕鬆。但自己遇到時,能否做到自己所教的?他肚餓時,叫寡婦給他餅吃,給他水喝。寡婦剩下很少麵粉,他說不要懼怕,因他不是處於寡婦的境況,覺得沒有問題。他自己經歷過生死,小孩死了,他令小孩復生,但現在他卻沒有經驗。教導人要先自己做到。尼希米時代有個叫以斯拉,熟悉律法。他去耶路撒冷教導時,做了三部分:第一、專心考究;第二、自己遵行;第三、做了後才叫人去做。
信仰不是我們如何得,而是因上帝的緣故放下一些東西。上帝今次通過天使供養以利亞,之前是鳥鴉和寡婦,上帝有不斷進深的要求。上帝讓我們的屬靈生命在不同處境有進深,不是亳無改變,問題是我們如何回應。王上19:10講以利亞面對危難的焦點,他不甘心,自己做得那麼好,為甚麼上帝會這樣?上帝的回應不是解釋原因,而是要做一些事:首先叫他出來站在山上,在上帝面前,然後回去做一些事。上帝不理會原因,而是著重我們在做甚麼。我們可以為上帝去到多遠、付代價?
上帝吩咐以利亞去「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祂有自己的計劃,找人接替他。以利亞以為自己做得好,其實身邊有很多人做得很好,有七千人「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不要讓難處阻擋一切,我們應該要做得好。上帝讓我們在世上是有祂的目的,我們能否掌握目的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