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業傳道-「發光」(2019年11月24日)
「作鹽作光」是繼耶穌講述登山寶訓之後,對門徒的另一個教導(太五 13 -16) 。這是吩咐我們在世上作美好見證,日常生活上忠心跟從上帝,並且依靠祂,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有人或許會問:作為一個人那裡有能力發光呢?所以認為這種光應該是被反射的光,由此推論基督徒是依賴上帝的道來反映出美好的見證,讓其他人因此從基督徒身上看見主的榮光,正如月亮只是反射著太陽的光一樣。
無疑以上對「基督徒作光」的詮釋是值得我們一再反思的。事實上,我們可從原文理解這個比喻。「你們是世上的光」 太五 14) 中的「是」,即希臘文 ἐ στ ε帶有直接的語氣,可以譯成「你們就是世上的光」。耶穌對門徒的教導是「你們本身就是光」,說明了門徒自身有發光的能力。對照保羅在腓二 15 說明信徒要發光,「好像明光照耀」的原文是「要如明燈照耀在世上」,把信徒比喻為發光體,意謂自己能夠發光。觀乎經文的關注點不是光的來源,而是門徒需要理解自己的本質、角色和身份,即基督徒本體上是甚麼 ( being)。若從這個向度理解,我們就會意識到成為基督徒後,我們本身就會發光,因為我們的見證在昏暗的世界中會發出光
芒,這光也絕不能在這世上隱藏。
「剛強壯膽」古學賢牧師講( 2019年11月10日)
公元60~70 年間,信耶穌的猶太人對外被羅馬皇帝迫害,對內又受同
胞的攻擊。跟隨耶穌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同時代的信徒都會遇到壓迫,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呢?
一、重拾往日的心志(32-34 節)
(來10:32 節)希伯來書的作者提醒當日的基督徒,叫他們回想往日蒙受福音光照之後,在猶太教與信耶穌這場屬靈大爭戰中,他們曾經忍受各樣的苦難。(第33 節)他們被人毀謗,受到莫須有的定罪,成為公眾嘲弄、鬥爭的對象。有信徒被人拉入監牢,他們自願陪同一齊坐監;這班信徒就是這樣一面自己忍受苦難,一面成為其他人的安慰和鼓勵。我們不要忘記基督徒的生活是一種團契生活。面對苦難,不是靠我們自己一個人死忍。我們有沒有朋友,有沒有支援系統呢?如果沒有,你在路上是很孤單,而最危險的是被魔鬼逐一擊破。
第34 節提到他們的財產被人侵佔、搶奪,或是被人沒收。不過,他們「甘心忍受」。他們輕看在世上所擁有的,甘心被剝奪,沒有埋怨。因為知道有一個存到永遠的家業,是在天上,上帝為他們預備的。現在的苦難比起將來的榮耀算得甚麼!然而,宗教的迫害愈來愈嚴峻,特別是猶太人自己同胞的壓迫一點都沒有放鬆,身為猶太人的基督徒,前面的路真是很難走。他們開始經不起考驗,因為看不見耶穌的應許成就,看見的只是周圍的困境。
當我們經歷艱難的時候,內心都會有爭扎,覺得辛苦。如果辛苦的時間拖得太長,除非知道苦到最後會有好結果,否則,有些人就會放棄。在短短的日子裡,他們的信心就倒退了,有些曾經撇下一切跟隨耶穌的人,如今都向逼迫投降,要走回頭路。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勉他們,應該重拾往日的心志,才能勝過當前的苦難。昔日信徒所面對的難關,今日的基督徒亦都要面對。只要我們願意堅守信仰,聖靈會光照我們,使我們看見自己裏頭的黑暗,我們的屬靈生命便有轉機。
耶穌比任何一個跟隨祂的人受苦更多!倘若我們甘心為主受苦、努力傳講福音、彼此體恤,教會的氣氛就不一樣了。奔跑天路真是充滿挑戰,我們需要同伴彼此打氣,重拾愛耶穌的心。
二、盼望將來的獎賞(35-39 節)
第35 節提到勇敢的心是指「在艱難的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堅定、不畏懼的勇氣」,明知道前面的路難行,你仍然堅持下去,義無反顧的向前走。箴24:10 節,「你在患難之日若膽怯,你的力量就微小。」我們在任何艱難時刻都仰望主,使上帝的大能大力可以在我們身上彰顯出來。勇氣也就是專注在耶穌的應許上,他們盼望將來的獎賞,就是那更美長存的家業,他們就有力量繼續向前。
過去的勇敢和感動不能保證未來可以得勝。撒旦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在平安的日子,人人都可以做得好,但關鍵的時刻就反映出我們是否有勇氣去擇「善」。
很多時候,我們只要一個無論我們做甚麼錯事都赦免的上帝,我們不要一個管教我們,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份的上帝。但是來10:30-31 節告訴我們:「落在永生上帝的手裏,真是可怕的!」所以我們是要敬畏上帝,而不是懼怕困難壓迫。
我們不當向世界妥協,魔鬼最厲害的招數就是把我們的憂愁煩惱擴大再擴大。當我們坦然無懼的倚靠上帝,不知不覺我們的生命更加成熟,能夠勝過軟弱。這是上帝給我們的賞賜,沒有人能夠奪去!我們在倚靠上帝的過程中,經歷他奇妙的保守!
希伯來書的作者發覺到這班信徒已經漸漸疲倦,不耐煩了。第36 節:「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要在惡劣環境裏面行完上帝的旨意,必須有堅強忍耐的心志,這心志必定是從對耶穌的信心產生出來的,以致可以輕看今日所承受的困難,有力量去忍耐。
不過,現今物質富裕的環境,根本縱容人不需要忍耐,不需要等待,不需要操練,導致人在屬靈生命失去能力。「心裏疲倦」是人生長路裏面最大的敵人。來12:3 節,「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我們要時常思想基督,才可以除去疲倦和灰心。
第37 節:「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我們不是無限期咁忍耐,因為耶穌就快回來審判世界。基督再來的應許是信徒能夠行完上帝旨意最大的力量,所以作者用主再來的寶貴應許勉勵他們,使他們對將來的盼望有更確定的信念,不至因苦難而灰心。
第39 節,「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這裏不是指退後就會沉淪,原文的意思是「我們不是那些沉淪的人一路向後走,而是有信心以致得救而一直向前行的人。」
結語:
每一位基督徒都要操練勇敢、忍耐、堅持,並且我們要彼此鼓勵、互相扶持、陪伴體恤,一起在這場屬靈大爭戰中得勝有餘。
古學賢牧師-「美好的團契」(2019年11月17日)
本會慶祝建堂六十週年而舉辦冬令會,各團契派出代表組成籌委會。感謝上帝恩領我們跨團契合作籌辦這美好的「家庭大聚會」,約五十人報名參加。上週冬令會圓滿結束了,我仍不斷咀嚼兩堂講道信息,也回味營會各段快樂時光。在兩日一夜如此濃縮的時間裏,無論是詩歌、集體回顧、遊戲、查經禱告及彼此激勵等環節,我都感受到主領者用心策劃,使早、日兩堂弟兄姊妹不分彼此、樂也融融地投入這個營會中。多位參與者期望教會日後繼續舉辦類似的活動,使全教會弟兄姊妹一同享受主內情誼。
我們發覺營會中有不少弟兄姊妹仍未有所屬團契,盼望他們盡快投入一個適合自己的群體,以致能夠「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 節)。
「人?獸?鬼?」羅錫為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19年11月03日)
這段經文提及三種存在物,分別是人、獸和鬼,還有幾個地方包括格拉森、墳墓、曠野、無底坑和海。格拉森是外邦人居住的地方,是近海的地方,這件事發生在加利利的海邊。
獸、鬼
很多未信或初信主的人經常問那些豬的情況,耶穌為何趕鬼入豬裡,很多未信或初信主的人經常問那些豬的情況,耶穌為何趕鬼入豬裡,死了很了很
多豬,破壞當地生產,城裡的人因而不安,請耶穌離開。豬是人豢養的畜牲,這裡由家豬變成瘋豬。鬼是指邪靈,聖經講的污鬼不是 亡靈。這些鬼附在人身上,向耶穌表明自己的身份,名叫「群」。「群」在原文裡代表一種軍團編制,羅馬軍團的軍旗上有豪豬的標誌,即野豬「群」其中的意思或含有羅馬軍事作戰的力量,象徵這裡的統治者。
人
這失常人住在墳塋,不穿衣服,行為奇怪,被鎖住,但他力大無窮,掙脫鎖鍊,根本不是人。猶太人認為墳墓不是人隨便去的地方,因墳墓代表陰間,遠離生命的地方,是不潔的地方。這不潔不是指身體的污穢,是指禮儀上的污穢。若曾到墳墓,有一段時間是不能行宗教的禮儀,如到聖殿和獻祭等,因不能沾染其他人,需要時間潔淨,才能回復生命,回到人群 。
曠野
猶太人認為曠野是生與死的邊緣。以色列人出埃及,不再成為奴隸,到迦南前經過曠野,愈接近迦南,便愈接近生命、安息和祝福。曠野是孤獨的地方,沒人居住。初期教會有苦行修道使在曠野修行操練,一個人居住 。 像耶穌接受試探聖靈引導耶穌到曠野靈修操練,面對自己的生命和使命,親近上帝,拒絕魔鬼試探,成為更愛主、屬靈和長進的上帝兒女,但鬼趕人到曠野是把他變成不是人。
無底坑
鬼看見耶穌就求祂「至高上帝的兒子耶穌,你為甚麼干擾我?我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路 8 28 ,和修版),鬼知道耶穌有權把鬼魔投入無底坑。啟示錄記 錄無底坑是黑暗無光,捆綁囚禁鬼魔、魔鬼和獸的地方,也是邪靈在審判時被判的地方。鬼魔知道終有一天要到無底坑,被判的地方。鬼魔知道終有一天要到無底坑,但還未到時候,可否不要現在就去?還未到時候,可否不要現在就去?
耶穌是否寬容鬼?
羅馬人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欺壓被征服的人,奪取他們的資源,把被征服的人變成次等的人。路加用「群」、鬼、獸,講羅馬是鬼、獸,貶低人性,把人變成不是人,把人變成物,才可控制人,是妖魔行為。在人 與 人之間的撕裂和失連事情中,把很多人變成物,教會可做甚麼?我們不可把上帝所創造的人變成妖魔,聖經教導我們不應以權力或暴力,以言語或行為來控制、利用和屈服人。求上帝賜予我們智 慧,懂得倚靠上帝。上帝不喜悅獸和鬼的行為,把人變成不是人,離開了家,被捆綁,在生死邊緣。
耶穌來到世上施行救恩,使人痊癒和完整。鬼所離開的那人穿回衣服,坐在耶穌腳前,回復理智。那人懇求跟從耶穌傳福音,耶穌吩咐他回家,向家人傳福音,重新證明自己是人,與社群重新結連,重建正常關係。救恩使人重新做回人,有感覺和理性,過正常生活,與家人重建關係,這是靠上帝恩典,脫離罪惡的捆綁和邪惡的力量。若我們受罪惡捆綁,把一切交 託 上帝 。 那些豬代表羅馬軍團,控訴暴力、強權的壓制,肉眼可以看見這些鬼不能再遺害人 ,千萬不要為魔鬼留
地步,要拒絕魔鬼一切控制。
「得以自由」許亞光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 2019年10月27日)
每人都對自由有不同定義,《從聖經中看自由》如此定義:惟有在心靈
深處,人無論如何受有形和無形的枷鎖拘束,人仍能以基督的心靈向著上帝,自由地愛上帝愛人,自由地為他人而活,從而無形中實現了自身的存有與本質。曼德拉被囚多年,後來成為南非總統,他本可以懲罰以往傷害過他的人,可是他選擇寬恕,他如此說:「在走出囚室,經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那一刻,我已經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傷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1.被罪捆綁的沒有自由,在救恩中一次過得釋放在成聖中不斷掙扎,
要在真道上得自由,讓上帝的心意得著滿足!
在經文中耶穌直接指出被罪捆綁的人沒有自由,他們仍是罪的奴僕,
罪的奴僕沒有自由,因為他們沒有自主權,他們陷於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被社會的框架、趨勢所矇蔽,無法看見自身的價值,久而久之變成了習慣,在罪惡中泥足深陷,卻不願爬上來,不願改變自己的生命。然而要改變自己生命的指標是甚 麽 呢?不是豐衣足食,也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讓上帝的心意得著滿足,我們有否按著這個指標而活呢?
2.被身份捆綁的沒有自由,有身份,沒有本份,容不下上帝的道,失去
亞伯拉罕子孫的核心價值。
上帝將聖言交託給猶太人,沒有這個核心價值,身份便會被蒙蔽,不得自由。每一個人都受自己的背景、成長、性格影響,都有自己一套,這就是自己的盲點,令自己蒙蔽,看不見自己和別人的需要。當時的猶太人,他們的思想、判斷,都被這個身份所限制,也因為這些權位而得的權利,而變得目中無人、自以為是,這就是他們的盲點。盲點會從我們的權位、身份等匯聚而成,若然我們無法跳出身份的捆綁,容讓盲點蓋過生命的真義,我們便不得自由。
3.常常遵守主的道: 與主的 關係 像 (葡葡樹與枝子 ,主的道 )留在心中不單單是遵守,教導,更是實踐、經歷和明白。
遵守不是等價交易,不是功利的考慮。真是主的門徒,有假的嗎?半真半假?要曉得:真理改變生命,經歷真理的真實,不是一邊聽、一邊講,而是生命的真實和真自由。常常遵守主的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知易行難,若然要生命得著自由,不能只在頭腦認知上增長,而是要具體實踐出來。然而,這不是等價交易,遵守主的道並不代表人可以藉此得著更多的功利、利益,但是,常常遵守主道的人,他們必得自由。
鄭淑儀姑娘-「您們看到什麼?」(2019年11月10日)
曾聽過一個例子:有位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白點,問學生看到什麼,結果學生都說是一個白點,老師聽了很失望的對學生說: 「 這麼大的黑板你們都沒看到嗎?居然只看到這麼小的點!? 」
人往往關心一些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小事或毫無價值之物。上帝天國的事不是更重要嗎?耶穌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弟兄姊妹「您們看到什 麽 ?」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我們看到廣大禾場的莊稼的需要嗎?「看見」這個字有二個意思: 1. 不只是外在現象的看見: 2. 能看見人內心靈裡,屬靈生命的渴慕和需求。讓我們深深懇求能看見那失喪的靈魂,他們心中是多麼的需要救恩,願上帝感動的靈充滿我們,我們一起去收上帝禾場的莊稼,誠心所願。
彭偉業傳道-「離地」(2019年11月03日)
「離地」,成為近年批判教會的慣用詞。根據香港網絡大典:「『離地』是近年流行的一個潮語 ,通常用作形容詞,形容某些人的想法甚至行為皆脫離普羅大眾不食民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他們雙腳離地,活於天際,高高在上。」不少人批評基督教離地,同樣也有些基督徒認為自己的教會離地。
如按照坊間這樣解釋「離地」,基督信仰本身就是一個離地的信仰。這信仰不是叫人追求在世的成功、榮華富貴,而是跟從基督受苦同釘十字架,是否脫離普羅大眾?這信仰叫人不要著眼於世界的爭競,反而先求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是否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這信仰叫人不要與人結怨、產生仇恨,反而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以憐憫和寬恕去對待別人,是否 雙腳離地,活於天際,高高在上?那麼基督教的確是離地的信仰了,卻在過去二千年來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或者在我們要批評教會離地之前,我們也需要搞清楚自己所信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