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事 」 陸 輝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 2020年01月05日)

若你問人世上會否有新事,別人可能會以《傳道書》的「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來回應你,然而《以賽亞書》清楚指出上帝「要做一件新事」,豈不是有衝突嗎?首先,《傳道書》指的是不為時間設限的話,事情的規律、模式會不斷重複,因此作者的結論是沒有新事;而《以賽亞書》指的則是上帝在一個時代下的作為,對當代的人來說,是新的事,所以兩者沒有衝突。那我們既生於這時代,何不期待新事的發生?讓我們從《以賽亞書》,看上帝做的新事。

  1. 上帝的說話 (14-15)

那時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都沒有遵行上帝的吩咐,因此上帝先藉其鄰國亞述滅了以色列,及後因亞述殘酷的行為,上帝又藉巴比倫分別滅了亞述和猶大,所以猶大的子民被擄到巴比倫,然後被擄的子民向上帝呼求,求祂施行拯救。14-15節是上帝的回應:祂會審判巴比倫,甚至令巴比倫出現原本用來享樂的船都變成逃難的船的景況。後來波斯滅了巴比倫,使被擄的人能歸回耶路撒冷,引證了上帝的應許。

經文也揭示了上帝的屬性,包括救贖主、聖者、創造主和君王,顯示上帝是掌管歷史及審判罪惡的主。祂滿有能力,能審判壓迫者,令子民得著安慰和盼望。我們也該對上帝有如此認識,在此認識下看個人生活、教會發展和香港發展,好讓我們懷著此信念加深對上帝的投入,而不是對上帝點到即止、避之則吉。

  1. 上帝歷史的作為 (16-17)

經文所描述的是出埃及事件,那時埃及法老欺壓以色列民,要他們只有經濟貢獻,逼他們作廉價勞工,於是以色列民呼求上帝,然後上帝差遣摩西將以色列民帶離埃及,拯救了他們,也審判了埃及人。作者提起此事,是通過上帝過往的作為來引證祂的真實,好讓以色列民即使面對困難,也能存信心按著上帝的應許來生活。

  1. 除舊迎新 (18-20)

上帝應許以色列民,使他們歸回耶路撒冷,又要他們不要思想古時的事,那為何又提起出埃及之事呢?事實上人往往記憶最深的,是自己的創傷,上帝要以色列民學習放下陰影,以免被其主導生命的方向。要迎接新事,就要放下創傷,不要再記念,同時以寬恕的心看待,否則就不能真正的放下。若能放下,便能騰出空間去迎接上帝的新事。

當我們騰出空間後,就要留心發現上帝為我們做的新事,那是救贖的應許。既然耶穌已救贖我們,我們如何活出新的生命呢?你有甚麽計劃?有甚麽期望?有甚麽感動?若你把這些事都祈禱交託,上帝必會指導你。所以要從過去跳出來,發現上帝的應許,那麽生命就能見證上帝的作為,也能回應及處理香港社會的問題,藉此帶來環境的更新。

  1. 百姓的使命 (21)

百姓的方向是述說上帝的美德,向列國彰顯上帝的作為。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要用口傳揚福音,也要用生命作見證,向他人展露上帝的奇妙。

2020年,你期待上帝的新事嗎?有甚麽仍然纏累你,導致你無法迎接新事?我們對自身的使命,有足夠投入感嗎?讓我們今年帶著聖靈的感動,為自己帶來更新,為教會帶來更新,更為香港帶來更新。

鄭淑儀姑娘-「二零二零年新一頁」(2020年01月12日)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還記得小時候新學年開始,便嚷着叫媽媽買新文具及書包去迎接新的學年,隨著年紀漸長,那種對「新」的熱切減退了不少。但當每年的年初我必定買一本新的記事簿,為新的一年的每天記下重要的事項,除記下所要做的,更重要的我有沒有盡心去完成那些事情,因為已過的日子已遛走而不能追悔,未完成的是新的一頁,仍然有空間去努力,所以每一個「新一頁」是重要的。

因此面對人生「新一頁」的際遇,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有時真的不知道怎樣面對,為此便要專心仰望上帝的引導帶領,您們認同嗎?

聖經林後5:17 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我們可以有信心去面對未來的每一天。期盼新的一年,我們持守我們的崗位,在主裡繼續實踐對上帝、對人的承諾,用心去完成未來一年的生活。

「光的見證 」 彭偉業傳道講( 2019年12月29日)

約1:6-8:「有一個人,是從上帝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將施洗約翰的一生描繪出來,就是「為光作見證」,這是施洗約翰一生的最終目標。然後在第19-28節,記載了約翰作見證的詳細情況,當中我們會看到三方面的學習。

  1. 放下自己

這段經文一開始的19至21節,記載了施洗約翰受到一班祭司和利未人的追問,要問清楚他究竟是誰人。聖經作者為施洗約翰的身份,連續用了「三」個否定。施洗約翰強調自己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不是「那先知」,清楚地說明他不是任何形式的救世者、彌賽亞,也不是猶太傳統所預言的先知。施洗約翰放下對自己生命的所有要求,他不活在別人的期望當中,不介意別人怎樣看他,也不為自己擁有些什麼。他一生只有一個使命,是為那為將要來的主作見證。

  1. 預備主的道路

猶太宗教領袖直接要求施洗約翰自己說出自己是那一位。22節,施洗約翰表明自己就是以賽亞先知所預言的那把「聲音」,是呼召人「修直主的道路」,預備主的來臨。施洗約翰將他的一生視作為主所用的器皿,他並不堅持自己是屬於什麼身份,是什麼人,而是告訴別人自己是上帝所用的工具,那怕只是一把「聲音」,目的只是要做見證耶穌的器皿。「修直主的道路」就是要預備道路給人去歸向主基督,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好像要將由巴比倫歸回去耶路撒冷的沙漠路填平。我們也應該學效施洗約翰,以見證主耶穌作為我們的使命,預備主的道路,讓人歸向主,無論這任務有幾困難有幾艱巨。

  1. 完全地指向基督

我們總括施洗約翰的一生,是一個指向基督的生命,最終都是為了指引人去到耶穌那裡。29節,當他見到耶穌的時候,他就馬上叫原本跟從他的人,立刻轉去跟從耶穌。這就是他的見證,讓人透過他認識耶穌,跟隨耶穌。施洗約翰所作的見證,明確地表達他只是個開路者,為要指引人去到一個比他更重要的主的面前。

施洗約翰強調自己用水去為人施洗,是要預備人將要直接面見主耶穌。當人能夠遇見耶穌,並從此信靠主耶穌的時候,就會藉著耶穌得到聖靈的洗。施洗約翰的洗是叫人為自己的罪悔改,其實是為接受將來耶穌的洗作預備,悔改的人要得到耶穌用聖靈施洗,才能在將來末世的審判中得到真正的拯救,是真正的罪得赦免。耶穌用聖靈施洗是指什麼?神學上的解釋就是上帝通過耶穌把聖靈賜下給祂的信徒,使人獲得聖靈澆灌和充滿。我們所說的基督徒得救確據,就是基督徒被聖靈充滿,有聖靈內住。

施洗約翰為耶穌所做的見證和事工,完全是為了預備人真真正正地遇見耶穌,被耶穌用聖靈施洗,真正得到得救確據。同樣,我們傳揚福音,帶親友返教會,我們為耶穌作我們的見證,帶領人直接面見耶穌,接受聖靈的洗,得到耶穌的拯救,這是重要的使命。

彭偉業傳道-「教會是家」(2020年01月05日)

關於「教會是家」的概念的聖經根源,或許與保羅教牧書信中把教會形容為「上帝之家」有關。提前三15:「倘若我耽延日久,祢也可以知道在上帝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當時保羅吩咐提摩太留在以弗所教會負責選拔教會領袖及牧養信徒的工作,相信提摩太的確具備適當的經驗和訓練去肩負這項工作。保羅稱呼教會為上帝的家,因為教會是真理重要的基礎。

以教會傳統來看,教會本身就是悔改得救的人屬靈的家,無論是什麼背景、國籍、抑或家景,只要是蒙恩得救的罪人,就成為了屬靈家庭的成員。如果教會是家的話,我們應以什麼態度在教會內與弟兄姊妹相處?若然教會內的人是自己的家人,當與家人意見不同時,那就應以包容、接納的態度與和我們不同的人相處。

弟兄姊妹對於自己在教會的角色定位,自然影響他們在服事與奉獻的參與和投入程度。在一個家庭中作為一個成員,相信會自動的分攤家用、分擔家務,但是今天教會作為一個家,許多人卻不一定有相同的概念。在新的一年,讓我們一同學習怎樣愛護上帝的家!

「出人意外的信息 」 倫國平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19年12月22日)

在一些快樂的日子中,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例如過去一星期發生嚴重的交通意外。去年為慶祝聖誕節,在閩南堂的操場搭一個臺預備唱詩讚美上帝,而晚上有燒烤慶祝,卻碰巧下雨。聖經中也有很多出人意外的事情發生,如耶穌基督的出生,沒有人會想到祂是這樣來到。

路加福音2:8-14,耶穌基督的出現是出人意外的信息,是大喜訊。聖誕節是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對於在教會服事的人,每年聖誕節都很忙碌,有時甚至忘記聖誕節的意義。2002年,當時我的教會在尖東有音樂佈道,詩班有一百多人,我有些擔心是否有人來,但後來發現聖誕節跟人傳福音,很多人都不介意,反而很歡迎,原來上帝給全世界的人準備聖誕節這天的大喜信息。每年到聖誕節,我們把這信息帶給世人,我們很有福氣,能夠像天使報佳音,代表上帝把信息傳出去。

以賽亞書9:6「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祂的肩頭上;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耶穌基督的名字對我們有甚麼幫助?「奇妙策士」 (wonderful counsellor) 的作用是甚麼?我們心情不好會找輔導,耶穌基督來到這世上,聆聽我們的心事煩惱,最好的輔導員是我們的主,「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馬太福音11:28),心中的煩憂可以跟祂傾訴。在很多自殺個案中,很多人自殺是因找不到一個朋友傾訴。但我們有耶穌基督,祂已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一定願意聽我們說話。

「全能的上帝」是指在主裡沒有難成的事,我們喜歡跟別人說自己有實力、賣力、勞力,但基督教是講得力。「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15),安穩是在耶穌基督裡,因祂是「奇妙策士」。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聽我們說話,引導前面的方向,在祂裡面有力量,因祂是「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是隨時隨地與我們同在,「以馬內利」就是這意思,「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8:20)。耶穌基督只離我們一個禱告的距離,我們隨時可跟祂溝通。

人生中很多意外隨時發生,耶穌基督來到這世界都是出人意外的大喜信息,祂的名讓我們知道祂願意聆聽我們,使我們充滿力量,並隨時隨地讓我們倚靠,也是「和平的君」,是賜平安的上帝。每人都需要平安,每天的生活奮鬥都是為平安。人出生時,希望母親和子女平安,買保險也是為平安,由出世至見主都希望平安。上帝愛我們,知道我們的需要,所以賜我們平安。路加福音1:78-79,耶穌基督在我們尋找平安時,祂已來到當中,賜從天上而來的平安。約翰福音14:27「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如我們摒棄憂愁和膽怯,就不會愁眉苦臉,這平安釋放我們。保羅告訴我們他的親身經歷,腓立比書4:7「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聖經如何形容這種平安?但以理堅決跟隨上帝,每天禱告,但遭奸人所害,被扔在獅子坑中,但他很平靜和平安,信靠他的上帝。王封了獅子坑口,但上帝差遣使者把獅子的口封住,賜出人意外的平安。上帝知道我們的困難,所以願意從天堂來到地上拯救我們,讓我們靠著祂來面對人生。出人意外的事很多,但耶穌基督幫助、保守和看顧我們,讓我們有平安。今年聖誕節,耶穌基督把這平安的禮物送給大家。

古學賢牧師-「久疏戰陣」(2019年12月29日)

在九十年代,拉利還是個年青人,任職推銷員。因公司倒閉,他兩天沒有吃東西,唯有在一個小快餐店吃了一頓豐富的午餐,然後假裝遺失了錢包。那廚師兼老闆竟然在地上拾起一張紙幣,對他說:「年青人,這一定是你丟失的錢。」拉利在心裏感謝上帝。離開快餐店後,他想到這老闆是不想令他尷尬而為他找一個下台階!拉利向天父立志,說:「主啊,將來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幫助別人。」果然在日後30年的人生中,他用了接近一千萬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羅1:14節,使徒保羅說:「無論是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他也勸信徒不可徒受上帝的恩典(林後6:1節)。可是很多時候我們久疏戰陣,沒有還福音的債。聖誕節提醒我們,耶穌為我們降世、犧牲性命,使我們得著豐盛的人生,我們當為耶穌而活。我們需要恆切禱告,關愛身邊親朋,鎖定還債的對象,並在團契或小組團隊合作,有策略地長期跟進。在未來新的一年,我們為上帝求大事,為上帝作大工。

「與復活主相遇同行 」 」陳宇恩博士講,吳家通弟兄記( 2019年12月15日)

這是一段記述耶穌顯現在兩名路人面前,與他們一同走路的經文。他倆是從耶路撒冷離開前往村子馬忤斯去。一名路人叫作革流巴,另外一位並沒有記名,他們正憂愁著 那位能拯救以色列民的先知,在死後的墳墓裡不見了的身體。然而,既然如此確信這是能拯救萬民的主,又為何不把眼晴明亮起來,見證主復活的可能呢?故此,在這條相遇之路上,耶穌對二人有責備、有指點,亦有論述耶穌自己又是何人。這樣步步敞開他們的心,
細說真理的一課查經班,引證 衪 也盡力讓我們堅守信仰,令 他 們心靈變得更加火熱,眼晴也要明亮起來。

信得遲鈍是我們經常出現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上更加常常詢問主耶穌在哪裡 。 兩位路人成為廣傳福音 的門徒,不但折返耶路撤冷去,更是遇見十一位使徒與他們訴說主復活的事。門徒的轉變是因為他們親眼見到耶穌,直接的是耶穌與他們同在亦親自向他們傳道,解決困惑亦挪開蒙蔽他們雙眼的東西。此時此刻我們一同的崇拜,把敬拜的詩歌獻給上帝,上帝也必然與我們一起在這裡渡過崇拜,一樣地建立好的同行者、查經班的關係,絕不亞於革流巴兩位門徒的際遇。有時我們以為上帝會按 照我們 的想法去顯出大能,顯出奇妙,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反之是上帝帶領我們朝見衪進入衪的同在,一切是互動,互相認識相交的過程,整個崇拜是神聖的時刻,是建立親密的進程。

崇拜的意義是什麼呢?一位舊約的學者談及過:「生命中沒有任何一件事比敬拜上帝更為重要。我們被造是為敬拜衪 ,我們得贖是為敬拜衪 ,到了永恆也要敬拜 衪 。」故此地上的教會存在的目的和使命正是要榮耀上帝,上帝的榮耀在 衪 的子民當中要彰顯出來。崇拜要以上帝作為中心, 要宣認上帝的拯救作為,同時 宣告祂擁有我們 生命 的 主權。這份直認又是怎樣解釋呢?我們是上帝的子民,不歸屬在人間上的任何權勢,只認 衪 為王而敢於呈獻我們自己。

兩位門徒正式上完了耶穌的查經班,便出發到處宣揚主復活的消息。其他門徒聽到消息後便立即動身沒有遲疑,耶穌顯現呼喚了他們,呼喚他們將生命獻上。主耶穌的臨在不單只是扭轉門徒的生命,最為重要是建立一個為衪作見證的群體。我們的生命是耶穌基督的活生生的見證,延續主耶穌的工作,在聖經所描述原來耶路撒冷只是一個開始,傳遍萬里直到現在整個世界也遍佈門徒。門徒的工作就是在不同的工作和家庭崗位,也要為主而活不停的作見證。羅馬書第12章1節:「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崇拜是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崇拜是事奉。崇拜是我們全人生命向上帝回應的方式,心靈必須更加火熱,眼晴更奉。阿們!

鄭淑儀姑娘-「年終檢視 」(2019年12月22日)

「聖靈果子齊學習,恆切禱告交託主,各人盡心同獻上,同心興旺閩南家」年初我寫下這些句子,不經不覺又到年終的時間;這段日子反覆思想聖靈果子的教導,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禱告不斷,同心賜上為 着家的興旺,透過各樣的事工與活動,教會有不同的更生,但仍需要在年 终 全面檢視,讓明年更能邁進一步;常言道:「不進則退」及「原地踏步」,唯有行動才能突破,您們認同嗎?

期盼踏入新的一年2020 年,我們更加的同心,更加的委身,更加的相愛,繼續倚靠聖靈的能力,上帝的慈愛在不同的時刻都圍繞著我們,上帝帶領我們邁向更美好的信仰旅程碑。正如詩歌「向前走」;向前走呀!努力向前走,一去不回頭。

向前走呀!努力向前走,前進莫退後。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人,不配進神國。

向前走呀!努力向前走,主就在前頭。

「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 」林錦濤牧師講,黃加蕙姊妹記( 2019年12月8日)

本月是全球慶祝聖誕節的月份,無論是否明白聖誕節的真正意義,社會上都會充滿著慶祝的氣氛;尤其有商埸的促銷活動、公司朋友間的聚餐派對、互贈禮物、公眾假期等等。但聖誕節真正值得慶祝的重點,卻又經常地被忽略。更有甚者,我曾聽到教會弟兄的幼年子女回答聖誕節的目的是慶祝聖誕老人生日的節日。信徒通常都會引用馬太福音來述說聖誕節的意義,今天我們試用舊約列王紀 下的一段經文來詮釋這個日子的訊息道理。

按列王記下六、七章記載,以色列人被亞蘭王便哈達派遣全部軍兵圍剿城池,面對被消滅的重大危機,導致饑荒、民不聊生、處處求助哀聲。就在這人以為絕境無望之際,上帝藉先知以利沙予以色列人一道曙光一個
希望。列王紀下七章 1-2 節 「以利沙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明日約到這時候 在撒瑪利亞城門口 一細亞細麵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有一個攙扶王的軍長 對神人說 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以利沙說 你必親眼看見 卻不得喫。」

那時,在城門有四個長大痲瘋的人,他們彼此商量反正在城內等死,倒不如就到亞蘭王那裡投降,看看有沒有生存的機會。他們進到城裡,卻發現沒有任何軍兵敵人,於是便在那裡吃喝飽足,收 蔵 衣服金銀財物,並即時回以色列王家報信。原來因為是上帝使亞蘭人的軍隊聽見大大的吶喊聲、車馬聲,以為是以色列王聯合埃及人諸王龐大軍隊來攻擊的聲音,他們就驚慌,隨即撤退逃跑。以色列人是上帝所選立的子民,聖經多處記載,當外邦人軍隊攻打以色列人時,上帝都會讓敵人在晚上聽見吶喊聲,如有大軍擁來,隨即撤退城外回去。對以色列人是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得以存活保命的信息。

聖誕節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祂是三位一體的真神,為世人的罪過受死。亞當、夏娃沒有遵從上帝的吩咐犯了罪 ,使我們人間世代出生便揹帶原罪。既然犯了罪,就必需將罪除掉,使生命重新與上帝接連。約翰福音三章 16 節提到「上帝愛世人」, 衪 差遣獨生子耶穌基督,流血受死在十字架上,將人的原罪洗淨。所以我們都需要相信主耶穌基督,得著拯救。

在院牧的工作上曾遇上一位出生14 個月瀕臨不 治 的嬰孩父母,請求我為嬰孩施行水禮,之後十天嬰孩離世,當時父母仍握著嬰孩的小手。這對年約三十的年青父母曾認真的問我,孩子離世後是否真的會回到主耶穌那
裡,我肯定地回答,是的。人與生俱來背負原罪,主耶穌基督已為我們洗脫除去。我們生命卻仍帶罪性,在心思意 念行為生活中,仍然是不斷犯罪,唯有不斷依靠聖靈的提醒避免,向主耶穌基督認罪悔改,祈求洗滌赦免,走手潔心清的道路。

聖誕節是記念耶穌基督出生日子,是有好信息的日子,當我們正遭遇紛亂不安危難的時候,總會給我們足夠的預備,過平安的日子。

彭偉業傳道-「我名叫『群』 」(2019年12月15日)

耶穌趕鬼入豬群,導致2000 隻以上的豬發狂衝 落山崖,在海裡淹死,這故事分別記載在馬可、馬太和路加福音內。這是一有名字的污鬼(可五 9 ;參路八 30)耶穌問他說:「你名叫甚麼?」回答說:「我名叫『群』,因為我們多的緣故」。這污鬼名字「群」的含意,一直以來在釋經學上還未有共識。有一批釋經家認為「群」,原文 Legion ,是外來字,在當時是指一營的羅馬兵團,每營大概有 6000 個士兵。所以在馬可和路加福音的這隻污鬼叫「群」,暗指當時羅馬帝國如魔鬼的軍事力量,將要降服在耶穌的權柄之下,於是這詮釋帶有政治軍事含義。

另外有一批釋經家反對把軍事含意讀入經文,認為「群」Legion )這字用途在當時已經普及化,可以因應不同語境,作為形容數量相當多的量詞,像天使、收成,也可以是羅馬軍隊。例如,太二六 53 ,「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其中「十二營天使」的「營」,其實原文與「群」是同字,即是 Legion ,在這情況,如果將羅馬兵團讀入耶穌所指的十二營天使,似乎有點不合適。所以,釋經家認為「群」這字在新約時期的含義,就只應是「多」的意思,沒有其他。

無論「群」有沒有軍事含意,經文的主旨都表達了人是可以被眾多魔鬼所轄制,失去自己和自由,只有依靠耶穌的力量,才 能得拯救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