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獻祭在順服」 黃天相博士講, 鍾麗詩姊妹記 (2016年12月4日)

經文:「以賽亞書1:10-17節」                    

    當我們提到愛主時,常是有關工作事奉或傳福音;我們看聖經,到底上帝是否希望我們單為上帝工作呢?有關以賽亞書第一章,反映舊約很重要的核心,而核心提到不是單為上帝做甚麼,第10節提到上帝親自毁滅,而官長及竟與這兩座城的人相同。以賽亞書開始時提到上帝養育以色列人成人,結果他們卻叛逆上帝。因為他們不認識主人是哪位,上帝不斷教訓及督責他們但似乎無效,先知講到他們現在需要做甚麼才可以恢復上帝同人之間的關係。我們須衡量是否愛主而不是上帝是否接納我們,我們要懂得在現實環境,要建立好的神人關係只需要聽耶和華的訓悔。我們是否明白上帝到底想我們做甚麼? 事奉是聽上帝的說話,但也有可能是喜歡事奉多於聽上帝的說話。有間教會在重建時不夠經費,結果只得外殼,內裡甚麼都沒有。喜歡建立教會多於愛上帝,不太符合愛主的原則。

    第11-14節以色列人於宗教要求上從來沒有虧欠上帝。他們很喜歡獻祭及奉獻。而他們奉獻的錢是由作惡得來的。耶和華提到:「為何有那麼多獻祭,獻祭與我有何益?」上帝不是不喜歡他們獻祭,是不喜歡獻祭人的心態。我們在教會很多事奉,到底這是上帝所喜悅的嗎?究竟我們愛上帝的心有多少呢?

    最大問題我們是否在不斷踐踏上帝的家呢?第13,14節提到「你們不用再獻虛浮的供物」,虛浮是無價值,供物代表對上帝的尊重,卻並不能代表人同上帝的關係。也不能透過奉獻建立上帝同人的關係。我們很易覺得上帝是慈愛及無限量包容,結果我們以為得罪上帝是無所謂的。上帝並不是無條件任我們作惡,上帝只是於我們回轉時無條件跟我們建立關係。

    不停向上帝禱告卻不斷作惡,這樣祈禱上帝不一定會聽,因為已破壞了人跟上帝的關係。我們很多時以為沒有問題時這樣才是大問題。上帝是不容忍不斷作惡卻不斷祈禱。

    我們是否有想過為何聖經人物祈禱上帝必馬上垂聽?是因為聖經人物於聽到上帝的指示馬上遵從,關係是雙向的。最核心的經文是16,17節,我們需要將自己變成潔淨。信徒很多時想享受自己的生活,有事便希望上帝介入;即平時可按自己意願生活,有事才需要上帝幫忙。我們要除掉自己的惡行。作惡是破壞上帝人關係的唯一原因,我們要學習行善、尋求公平。

    聖經提到信徒應該一無掛慮,但並非任何事都可以套用這一句便不顧一切,上帝並非保證凡事一定有好的結果。信仰的核心並非要為上帝作甚麼,重要的是我們日常生活跟上帝的關係是甚麼,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我們需要自潔,止住作惡,然後學習行善。

「直奔標竿」 古學賢牧師講(2016年11月27日)

經文:「腓立比書3:12-16節」                        

今日是閩南堂建堂57周年堂慶,除了感謝上帝豐富的恩典之外,我更期望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所分享的心志,成為我們追求的方向。

一、竭力追求 (312-13)

保羅傳道了26至28年,為上帝的國付出很多勞苦,本來他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但腓3:12節,保羅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保羅沒有自滿,他仍覺得自己不完全,他定意「竭力追求」。在上文,腓3:8節,保羅說:「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甚麼叫做「認識」呢?「認識」包括三個層面:一、客觀資料的掌握;二、頭腦上的瞭解;保羅未悔改時已聽聞耶穌的事蹟,也見過不少信徒為主殉道;他思考過許多神學的問題,信主後寫了許多聖經書卷;但他竭力追求對基督第三個層面的認識--親身經歷與體驗。他渴望與耶穌進入更親密的關係,更實在的感受到祂的保守、同在和安慰,更多的經驗到祂的能力和慈愛。

保羅寧願丟棄萬事,為了「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腓3:10節)。甚麼是基督復活的大能呢?試問世上有那一種能力,能夠使一個在罪惡裡面、全然敗壞、悖逆上帝的人完全改變呢?惟有基督復活的大能使我們生命改變,使我們愛上帝和順服的心與日俱增。難怪保羅在林前16:22節說:「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保羅極其明白耶穌的愛,「認識基督、和基督進入更親密的關係」,這就是他一生的標竿;這也應是我們的標竿。

腓3:12節「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意思是基督先「得著」保羅,差派他做外邦人的使徒,他就竭力在廿多年間將福音從巴勒斯坦傳遍歐洲。他覺得夠了嗎?第13節,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忘記」,保羅故意不記住往日的挫敗,甚至連過去光輝的事蹟都拋諸腦後。除了忘記背後,保羅更積極地「努力面前」。「努力」原文用來描寫賽跑的人傾盡全力直達終點。只有基督才有資格作為我們努力追求和愛慕的對象。

二、直奔標竿 (314-16)

要達到標竿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向著它「直跑」。「直跑」原文指「強烈的追求」,在我們與耶穌的關係來說就是「強烈的愛慕」。請記住:得救和得獎是兩回事。我和你是藉耶穌的恩典而不是靠行為得救,但要得獎賞必須要有行為和行動。許多信徒不看重「得獎賞」,但上帝卻看為一件極重要的事,之所以召我們去得。弟兄姊妹,這獎賞並非使徒保羅才能擁有,而是每一位相信耶穌的人,又願意更深地愛慕主、事奉主的肢體都有機會得到的。

在這段經文最後的第15-16節,保羅勸信徒:「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完全人是指「成熟的人」;「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成長到甚麼程度,就照著那程度所要求的標準生活。每一個忠心事主的人必會得到獎賞。

為了耶穌而投資在永恆是最值得的。箴23:26節說,「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原來上帝最歡喜你和我將自己的心歸給祂,這是投資在永恆最大的本錢。獻心的意思,就是以上帝成為人生的中心,生活上一切的事都圍繞著上帝而進行。當你願意追求得著耶穌所賜的獎賞,你的生命就會結出更多的果子,而最終你會得到最大的獎賞一一得著基督。

古學賢牧師 - 「耶穌尋找迷羊」(2016年12月4日)

       日前在職青團契職員會上,聽到弟兄姊妹決定展開「尋羊運動」,心裡既興奮又感動。這運動正切合天父憐愛的心腸 (結34:6),因為凡有主的羊離開羊圈,祂總會心痛與難過。耶穌不願有一隻羊失落,也不願意我們對迷羊放棄一絲的希望。祂要藉著我們尋找祂的羊,直到把在外流離的羊帶回家。

        職員會已經分配工作,將會透過福音鬆土活動、關顧、查經、專題講座及分享祈禱會等,迎接離家已久的弟兄姊妹,讓他們重拾家的溫暖。懇請眾兄姊以禱告托著我們,求主使用職青們的事奉。

吳俊夫牧師 - 「最好的生日禮物!」(2016年11月27日)

「生日快樂!」──是懷胎十月,期望新生命在母腹中健康孕育成長,是父母等待著小生命能睜眼看這世界,並迎接怹來到這世上。今天可說是本會建堂57周年、創堂78周年的生日,在這值得慶賀的日子;正因為有著我們的天父,我們才能探出頭來,教會才能座落在教會道(即現時的天光道)之中。最好的生日禮物,不是收取,而是分享!因天父我們得享美福,教會才座落於此地。生日禮物,是我們向天父的獻呈;奉上感恩的心,獻出力量回應祂的愛,要在此地上作鹽作光,這是責任、這是使命──這就是禮物!Amen!

「與神與人心連心」 黃庭得牧師講,霍燕冰姊妹記(2016年11月20日)

經文:「馬可福音書1230-31節」                        

    經文提及律法之中最重要的是愛上帝, 其次是愛人。愛上帝就是要同上帝心連心, 愛人就是要同人心連心。 耶穌基督為我們犧牲, 釘在十字架上, 使我們可以同上帝和好, 可以再一次同上帝心連心。 耶穌來到這世界上最重要是使我們與上帝和好。

    「所以,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與上帝心連心—作上帝的兒女)」(腓2:1);「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與人心連心—作神成熟的兒女)」(腓2:2)   保羅盼望教會的弟兄姊妹心連心, 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我們作為神的兒女,大家互相尊重, 彼此接納, 互相欣賞, 在教會事務上尋求上帝的意思, 興旺主的福音。而不是跟世界一樣互相指駡, 各不相讓。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   要作上帝成熟的兒女。 不成熟的兒女會結黨,貪圖虛浮的榮耀; 成熟的兒女就是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 不成熟的會單顧自己的事,成熟的會顧別人的事。我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同心為上帝作工。

與三一真神心連心

    「要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雅4:8) 「要自卑(自我謙卑)、禱告、尋求上帝的面,轉離惡行」(代下7:14)「我們要專注於祈禱(與神心連心)和傳道(與人心連心)的事奉」(徒6:4)

     要以祈禱去親近上帝, 有些教會舉辦不同的門訓班, 如靈修與祈禱學(私禱-親近上帝的路與公禱-代禱)、月禱會、晨禱會、禁食祈禱會、靈修祈禱營會、小組祈禱會、家庭祭壇與禱告會等等。親近上帝有時是需要較長時間, 要安靜謙卑等候在主面前, 徹底認罪, 才能聽見上帝的聲音, 才能感受到經歷有上帝便足夠。

與人心連心教會肢體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2:2) 門訓小組與團契就是要有四個原素: 1) Welcome 迎新破冰(如心連心數字遊戲), 2) Worship 敬拜真神, 3) Word 領受活道、學習聖經, 4) Work  遵主吩咐、彼此相愛、互相服侍。

與人心連心與世上的人

    要愛鄰里, 教會以外的人,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有時候我們作很少很微的事, 上帝都可以使用作為祝福別人的事。如把物資送予有需要的人, 助養小孩, 關心老人, 幫助受傷痛的人。 很多人會因為你們的愛心就信主。教會是醫治的群體, 關心人的需要, 你的關心可帶給別人很大的安慰和治療。我們作這些事不是看收益, 而是聖靈感動去做關顧人的工作。學生和家長方面的基督教事工是很重要的。願上帝祝福帶領你們每一位, 讓你們都用心去服侍, 帶領人與耶穌基督心連心。

「有祢同在,多好!失去祢…又會變成怎樣?」 吳俊夫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6年11月13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1117-34節」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太遠,關係很疏離,正如與上帝的距離。如果拉近與上帝的距離,能夠觸摸到祂,生命開始轉變。不是上帝離我們遠,是我們自己走開。若盼望生命不再迷惘,要開始拉近距離,距離近了,生命便會改變。

    經文是聖餐之前經常用到的經文,保羅講耶穌基督設立聖餐後,他就非常嚴厲教導一班哥林多教會的人,但嚴厲中多了一份感慨。保羅經歷主耶穌直接對他的呼召,他明白那時與上帝的關係有多麼近,因曾經歷與祂有多遠。他以為自己是熱心盡忠的信徒,一直逼害基督徒,他以為自己很近上帝,其實很遠。主耶穌向他顯現有強光時,他們的關係很近,上帝臨在的榮光照出他心裡黑暗。他跌倒,看不見東西。上帝的聖潔與人的不聖潔走近時,讓不聖潔的人感到他們的有限,並重新檢視自己,發現生命有很多扭曲,只是自己未曾發現生命的污穢。

    保羅看見自己生命的污穢後,亞拿尼亞找他,上帝的愛通過祂差遣的僕人接觸他,他得以經歷上帝,生命得以轉變。當時哥林多教會的人彷彿熟悉上帝,清楚聖餐是怎樣,但保羅罵他們,你們以為自己在守主餐嗎?不是!經文22節中的「我不稱讚!」顯示保羅的痛心疾首,因他們只顧自己吃喝。他們都是信徒,同心合意領受分享基督的愛,但保羅嚴厲講他不稱讚,這成為信徒中很重要的迴響。一班愛主的人領受主餐,但卻混亂了聖餐,只顧自己吃喝,還醉酒,這與我們的生命是否有相似的地方?保羅沒有趕他們出教會,因想挽回他們。每個信徒都有自己的問題,指責別人時,自己是否也有被指責的地方?我們可有嘗試規勸?人生有上帝的同在,所表現的生命是不同。應規勸時規勸,應督責時督責。耶穌督責那些自以為是、不懂反思生命的人。但那些陷在罪裡感無奈痛苦想回轉的人,耶穌會規勸他們。教會群體若不能發揮真誠守望,彼此勸勉,剩下的是正面衝突或背裡暗箭,帶來的結果只會愈來愈差。生命開始被扭曲,因不懂欣賞,少了禱告,少了仰望那位赦罪的主。上帝的同在令生命轉變,人的生命被看重,不是被拆毀。

    經文17節與22節相似,保羅開始就說不是稱讚大家,因他們領受的聖餐「不是受益,乃是招損」。我們再次思想主耶穌設立聖餐與我們的關係是甚麼,我們會否像哥林多教會的人一樣?經文18節中的「分門別類」,若是正向的還好,否則會出現很多問題。人若只看見自己,看不見眼前的十字架,便迷失了。生命中有不少迷失:工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上帝的關係、事奉等。重要的是迷失中要看見那道光,走回正路。保羅寫這封書信說不稱讚這些門徒,目的是要他們按真理行,走近那道光。親近上帝的人有主的生命在裡面,離開上帝的人只會慢慢進入魔鬼的國度。生命是要靠近上帝,人是靠祂在鼻孔吹一口氣成為有靈的活人。

    這班哥林多教會的人看似對聖餐清晰,其實不是。經文21節講他們領受聖餐時,先吃自己的飯。耶穌在逾越節設立聖餐,逾越節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經歷一個重要印記。當晚上帝派使者將所有埃及首生的殺了,以色列人在他們的門楣上塗上羔羊的血免除此災,使者便跨越他們的門,不將此災降在他們身上,這便是逾越。以色列人每年會守這逾越節,一群人一起吃飯紀念,數算恩典,這是逾越節的意義。聖餐除了平時的餅和杯,是當晚大家一起紀念上帝的愛和恩典。這班人在守聖餐前,不顧他人,只顧自己吃喝、醉酒,是不合規矩。聖餐中若對上帝缺乏尊崇,聖餐就變質;生命若沒有上帝,生命就變質。聖餐再次提醒我們回想上帝在生命中恩典的工程,靠著祂的寶血讓我們得著新生命,由為奴之家被釋放進入迦南美地。聖餐也提醒我們上帝的同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得到上帝的同在。上帝在我們生命做了更多大事,有時經歷一些小事,要懂得感恩;當疲乏無力,要呼求上帝,上帝會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我們是同一團隊,屬乎上帝。迷惘時,有時看不見自己,看不到對方也是屬乎上帝,但所有人包括未認識主耶穌的都屬乎上帝。不要再迷惘,再次走回上帝那裡,有上帝同在所見到的也會不同,生命會更精彩燦爛的。盼望能好好愛上帝,在上帝中彼此接納。不要混亂聖餐,要有愛,不要為自己吃喝醉酒,要在主的愛裡領受聖餐。若想生命有改變,要尋求上帝同在,生命就不一樣。

古學賢牧師 - 將你最好的獻給主(2016年11月20日)

上主日教會動員了很多弟兄姊妹,搬遷書檯及座椅,將課室騰出來作主日學之用。由於人手充足,大家身手敏捷又主動,很快就完成了這項龐大的工程。對比上一次幼稚園開放日整理課室的情況,真有天淵之別。開放日前後兩天,只有少數弟兄姊妹協助,使人感到在孤軍作戰!感謝天父,在今次活動中,會眾參與的情況令人鼓舞。

    短短兩三個月間,弟兄姊妹體會到家裡的事需要大家同心合意,將各人最好的心意盡獻給主。深信日後教會面對各項挑戰之時,我們會有更大的動員能力。求主加添我們的愛心和力量,使我們「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節)。

「因信前行」 林奕龍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 (2016年11月6日)

經文:希伯來書11:1-2節                                 鍾麗詩姊妹記

    弟兄姊妹,我們所遇到的很多時有逆境困難,真不容易過,或會有軟弱及疲乏,甚至乎身體有病痛或限制,如何可以讓我們有力向前行及行得有意思?

    困難、限制、障礙、喪親及其他的損失,都是信心的滋養品。

    當我們面對乾涸疲乏無水之地,人會軟弱無力,上帝卻在看顧我們。上帝給我們的安排是最好的。甚麼讓我們有力向前行呢? 我們只需要靠著上帝的話語的應許相信祂便可。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及未見之事的確據」,這確據可透過例子解釋: 假設銀行發出100萬本票,必定可以兌現,未得到我們已相信可以得到。確據是放在上帝本身,信心是我們信在聖經上上帝的話語,亦相信上帝會按著話語成就。詩篇55篇22節: 「你要把你的重擔缷給耶和華,祂必撫養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

    感謝主的恩典我們有主的話語,有這位信實及有大能的主,我們信得過祂必會成就,祂是信實慈愛及有大能的,即使患難臨到身上也有上帝的美意在背後,祝福在前面;即使遇到逆景、困難、喪親之痛、患難,逼使我們倚靠主,不再靠自己。我們信得過天父給我們源源不絶的動力,這就是信心及盼望。

    有主真的好,我們的信心不要放在上帝的話語及上帝以外的事物,如果我們將信心放在有形的東西上會很危險,如樓宇、股票、黃金,這些東西都會變及不可靠的。求主將我們的信心放在對的地方,環境不會更好,但在主內必定有更好的明天。主勝過世界環境。有時想為何上帝要讓我們有患難的經歷,後來我領悟到患難讓我們倚靠上帝,上帝會用祂的能力充滿我們。

單單仰望上帝,上帝是可信的,不要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認定主,主必指引你的路,上帝的話語這樣說便這樣成就。上帝說:「我總不掉棄你也不撇下你,我大小事都會保守你,疲乏的我會加你力量,困倦的也會給你力量。」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生命的糧。當我們行信心的路便會經歷主的實在及美好,神是一切美善的根源,讓我們一起學習,按著上帝心意生活。我們很不足但上帝卻很愛我們,也會寬恕我們一切的罪,我們透過上帝的話語認識祂,按著上帝的心意行便有力量。當遇到困難時求主讓我們有智慧處理,看到美好的事包括很基本的藍天白雲或有愛我們的父母也可以感恩。完全倚靠主相信我們生活會很不一樣。

吳俊夫牧師 - 天起了涼風!(2016年11月13日)

        入秋以來,天氣總算真的轉涼了。在手機的群組中,不時收到一些溫馨提示,有這樣細心的弟兄姊妹,怎會不暖呢?天起了涼風,除了讓人醒覺多添件外衣,或興緻勃勃準備享用大閘蟹、蛇宴外……聖經中首次描述「天起了涼風」(創3:8)時的情景,總提醒我們不要掉以輕心!天起了涼風之時,正是亞當、夏娃吃禁果後把自己隱藏,不敢見上帝之時;同時,亦是上帝尋找人,並為祂著緊的兒女以皮做衣服給他們穿上之時。每次天起涼風,願我們不單好好照顧我們的身子,更提醒我們要務要聽從上帝的命令,並常常回想祂無微不至的呵護及祂親手為我們所作的一切!

「尋著聖經的那天」 古廖玉明師母講 (2016年10月30日)

經文:代下341-814-21

  • 效法榜樣 敬拜上帝 (代下341-8)

約西亞是猶大國最後一個好王,但他祖父瑪拿西是猶大國最壞的王,父親亞們也作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代下34:1-2節總結了約西亞一生的事蹟:他不選擇跟從他祖父和父親,卻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他作王第八年,即16歲時,就追求他自己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到了20歲,他開始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領導百姓進行全國大規模的除偶像行動。

約西亞作王第十八年,26歲時,下令修葺聖殿。他並非第一個推動宗教復興的猶大君王,代下24章記載他的先祖約阿施收集百姓所奉獻的銀子,用來修理聖殿;代下29-31章記載他的曾祖父希西家潔淨聖殿,當時民眾也剷除國內所有的偶像和邱壇。可見約西亞推動宗教復興,是效法前人的榜樣。

二.研讀聖經 認識上帝 (代下3414-21)

在重修聖殿的過程中,大祭司希勒家偶然找到摩西的律法書。他慎重其事的將這事告知書記,顯示他們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律法書。由於這卷書宣告對選民的懲治,它應是申命記,即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的條款。約西亞一聽到書上所寫的,就大感震驚;他才明白原來上帝的子民經歷這麼多外邦的欺壓、很多的苦難,是因為背約,沒有遵守上帝的話。為國家,為人民,為自己,他深深懺悔,撕裂衣服,立刻吩咐大祭司和一班親信,以書上的話求問上帝。

(代下34:24-28節) 上帝叫女先知戶勒大回覆他們說,因著猶大的罪,上帝的審判必定臨到;但由於約西亞認真看待上帝的話,真誠的謙卑和懺悔,在他有生之年必不至親眼看見。(代下34:29-33節) 他把律法書讀給百姓聽,帶領百姓與上帝立約。可惜百姓「心太硬」,改變只是表面的、應酬式的,約西亞一死,他們又拜偶像,向上帝背約。與此同時,他們的國家失去主權,受埃及控制,最後被巴比倫所滅。

應用:這「尋著聖經事件」對你和我有甚麼提醒?

無論到了甚麼年紀,識字或不識字,我們對上帝都要保持一顆柔軟的心。要留心講台的信息,實踐每日靈修,上主日學,參與讀經計劃等。昨日的嗎哪不能作今日的糧食,我們要持續聽從聖經,否則我們隨著自己的喜好行事,並非真正服事上帝。我們毋須與人比較,卻要跟聖經對照,因為上帝是根據聖經來判斷我們。彼前4:17提醒我們,「時候到了,審判要從上帝的家開始。」

一個基督徒由重生至返天家,生活每一個層面,都需要上帝的話。提後3:16-17節,「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上帝賜下聖經,是要塑造我們的生命,帶領我們過美善的人生。一個不追求真理的人,會順應世界的潮流,會迷信命運,根本未真正活過。所以,教會必須照耶穌的吩咐,以「使萬民作主門徒」為最優先的考慮,這樣祂就常與我們同在,保守我們經過一切的困難,供應我們一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