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底波拉」 古學賢牧師講(2021年05月09日)

以色列人在迦南定居之後,就跟從外邦人拜偶像,又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所以上帝由得迦南的外邦人欺壓他們。

() 上帝興起底波拉

士師記第四與第五章的內容大致相同,第四章記述事情發生的經過,而第五章是一首詩歌,頌揚上帝在事件中施行拯救。4:1-3節,迦南王耶賓大大欺壓以色列人二十年,以色列人就呼求耶和華。(5:6-7節)在耶賓的欺壓之下,主要道路完全失控,經常有搶劫與姦淫擄掠,以色列的官長都無能為力。充滿憐憫的上帝,垂聽祂子民在痛苦中的呼求,又再一次興起士師拯救他們脫離迦南人的壓迫。

4:4節,聖經沒有提及底波拉丈夫拉比多的背景,不過,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拉比多對外對內都很支持妻子,令底波拉可以盡家庭主婦的責任,又能夠承擔上帝所差派她的工作。4:5節,「底波拉的棕樹」,很可能是因為她習慣在那棕樹下聽判而得名,也方便百姓知道可以在那裡找到她。士師就像今日的法官,「以色列人都上她那裏去聽判斷」,顯示底波拉是公正、無私地斷案,使民心都歸服於她。5:7節,當官長都不能保護百姓的時候,底波拉願意起來,她將自己比喻為「以色列的母」。她愛護百姓,待他們像自己的兒女一樣,眼見他們遭遇外族欺壓痛苦,就挺身而出,即使危難當前亦勇於回應上帝的呼召。

() 上帝分配角色

(4:6-7節)上帝感動底波拉,她就派人去找拿弗他利支派的巴拉來。要打敗西西拉領導的大軍,需要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而底波拉正有這種信心。除了信心之外,也需要曉得率領軍隊,底波拉知道自己不是領軍的材料。她卻知巴拉有動員能力,亦能領軍,所以,底波拉就用她的信心來感染、激勵巴拉。巴拉很清楚敵方的實力,他對底波拉說(4:8節):「你若同我去,我就去;你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4:9節,底波拉對巴拉說:「我必與你同去。」巴拉本是信心不足的,底波拉一句「我必與你同去」,巴拉就受了她信心的感動,出去爭戰,成為上帝手中一員猛將。

底波拉繼續對巴拉說:「只是你在所行的路上得不著榮耀,因為耶和華要將西西拉交在一個婦人手裏。」大家看到這裡,多半以為指底波拉會得榮耀;原來不是!她預言上帝要將西西拉交在另一個婦人手裏。

() 上帝為以色列人爭戰

巴拉招聚拿弗他利和西布倫人上他泊山。在山下的基順河邊,西西拉也聚集了他的九百輛戰車與他全部的精兵。底波拉得著上帝的應許,(4:14節)她就對巴拉說:「你起來,今日就是耶和華將西西拉交在你手的日子。耶和華豈不在你前頭行嗎?」於是巴拉下了他泊山,跟隨他有一萬人。

敵方的元帥西西拉作戰經驗豐富,認定這裡是一個好戰場。誰知就在這關鍵時刻,突然下起大雨,基順河的水漲得很快,霎時間山谷漲滿了水,西西拉全部戰車都陷在泥濘裡(5:4、13、20-21節)。西西拉是個大將軍,加上他一定有軍師在旁,他們當然是因為看見河床是乾的,天色又沒有任何下雨的預兆,西西拉才命令戰車下去。偏偏就在戰車全下了去的時候,來一個地震天漏,這絕不是巧合!上帝比我們有更奇妙的計劃,祂在適當的時刻施展大能,叫巴拉得勝。上帝答應了的事,必定能夠做得到。

(4:16-17節)當以色列軍窮追猛打的時候,西西拉即時偷偷地逃跑,走到附近一個帳棚避難。這帳棚屬於基尼人希百,希百的太太雅億接待西西拉進入帳棚,用被將他遮蓋,供應他飲料,又幫他把風。(4:21節)當時中東的婦女擅於支搭帳棚,所以雅億用營釘來固定帳棚是駕輕就熟。當西西拉睡著了,雅億就拿起大營釘,像釘帳棚一樣,用錘釘入西西拉的太陽穴,西西拉就即時死了。之後巴拉趕到,雅億展示恐怖的現場,這畫面今日仍留傳在以色列當中。

(5:31節)西西拉被消滅之後,「國中太平四十年」。後來(來11:32-34節)列出一班信心英雄,巴拉榜上有名,提到他「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由此可見聖經都肯定巴拉是一位信心英雄。第4章不單講底波拉的事蹟,而是記載士師的團隊,各人站穩自己的崗位。底波拉領受上帝的話語,是異象的傳遞者;巴拉上場殺敵,是個將軍;雅億是一個家庭主婦,她擅長紮營。上帝就用他們的專長來事奉祂,所以這是一個士師團隊,而真正的帶領者是上帝自己。

我們不單要完成上帝給自己的任務,也要幫助其他人成功;不單自己生命要成長,亦要扶持別人成長。我們都需要有底波拉的信心,並用愛心說出上帝的心意。聖經教導我們在小事上要忠心,便可成就大事。我們當高度敏銳於上帝的話,我們要像底波拉一樣,將耳朵向上帝打開。做母親的當效法底波拉,用溫柔的智慧尊重丈夫,願意合作,又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協助丈夫帶領全家事奉上帝。我們更要為自己可以成為合上帝心意的底波拉來禱告。

彭偉業傳道-「事奉的心」(2021年05月16日)

在教會內經常有不同的弟兄姊妹事奉,負責各樣的事工。教會的日常運作,以及各部門事工計劃,都需要弟兄姊妹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上帝作工。但久而久之,當弟兄姊妹互相配搭事奉後,可能因為大家的原則見解不同,引起爭執,結果導致互相內心存在芥蒂,這卻違反了事奉的原意。

羅馬書12章1節:「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事奉的唯一動機,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事奉不是商業社會的僱傭關係,沒有上司下屬,沒有尊卑。事奉是獻祭,講求犧牲精神,放下自己的堅持及原則,只求上帝的喜悅。事奉不求表現,不求別人讚賞,只求盡忠,在能力範圍內為上帝獻上最好。事奉也帶給弟兄姊妹成長經歷,尤其是在團隊中有不同意見時,更加是學習和突破自己盲點的機會,這是上帝給事奉者的恩典,藉此成就謙卑的僕人。

「知足常樂」 黃天相博士講,尤長明執事記 (2021年05月02日)

傳道書有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第1章教導我們面對的環境是虛空的,是掌握不到的,不要嘗試去掌握,就像捕風、追風一樣,那要知道環境是沒有辦法可以掌握的。第二部份重點在第3章,雖然知道環境是沒有辦法可以掌握的,但是世界上一切都有定期;雖然我們是沒有辦法知道何時是定期,但是上帝安排的定期,祂由始至終的作為,人是不能參透的,只能深信上帝有定期,定期出現的時候祂會去處理。第三部份就是今日所講的,面對掌握不到的環境,卻要等候定期,我們該如何做呢?今日分享的就是知足常樂。

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傳道者教導我們,那些事情我們是可以處理的。請看第8-9節,舊約中一直教導人要行公平、行公義,但我們見到一個地方,窮人受到欺壓,請不要奇怪,不是說要贊成不公平、不公義,那是有原因的。「鑒察」是指保守、保護的意思;我們見到有人用權力去欺壓窮人,不要覺得奇怪。第9節說,當時是農業社會,大方向是君王是要讓田地供養,而百姓是要透過土地納稅,那就需要透過官員收稅,那官員就會有機會去欺壓人。因此我們不要覺得詫異、問為什麼、不明白及質疑上帝,我們要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第3章16節說,這些是日常生活當中也會遇到的,傳道書很清楚說只有按著定期,上帝才會施行審判。在過程中上帝會教導我們怎樣去做,但欺壓人是為了自己的好處,貪銀子是不會知足的,很多時候我們也在滿足自己的慾望。第10章10節說明錢是叫萬事稱心,可以使您得快樂。但問題是當要滿足這些,您該如何做?「豐富」本身可以解作錢財、收成,上帝給人不斷勞碌,不是為了得到好處,而是在勞碌中得分;不是知道錢是有用的,卻去作惡得來。錢是有用的,問題是如何面對錢的問題。錢得到的不單是眼看的,第3章13節、第5章17節,錢是可以享用到的。勞碌的人是辛苦的,但要知足,視乎您怎樣看;不是擔心失去,而是擔心突然失去。很多事情是不能估計的,只是每一天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只可以盡我們的本份,令我們可以安心。

第13及17節說得到很多反而害了自己:「當您遇到禍患資財就消滅」–「禍患」可直譯作邪惡的勞苦。累積了財富,隨時也可以失去。「生兒子,手裡一無所有」–第2章說道人若然死去,財富就給兒子。為什麼人透過智慧、勞碌得到財富,一旦死去,便要把財富給兒子,而兒子卻是不曾勞碌,也未必有智慧呢?當禍患來到時,就會一無所有:是禍患來到時,兒子甚麼也沒有;或是財富給了兒子,自己甚麼也沒有呢?因為我們會赤身而去的。拉比有一個比喻:狐狸發現葡萄園,牠想進食,因有蘺芭的阻隔,牠只得瘦身後從一個細小的洞口進入葡萄園。然而牠吃後又要瘦身方可離開葡萄園。人生其實是一樣的,勞碌得來的,死去後分毫也不能帶走。我們只能在過程中去面對,我們只能在地上勞碌,享受上帝所賜應得的回報。祇是我們是否願意跟從上帝的帶領;不跟從上帝的帶領,我們永遠不會明白上帝的目的。上帝有時候是要我們去經歷。有些事件不知道的時候,只有聽從上帝的帶領;如何聽從上帝的帶領?如何面對?唯有聽從上帝的吩咐,作惡是不能聽從上帝的吩咐,也沒有辦法經驗到上帝的帶領。

在上帝所賜的日子,我們可以安心吃喝,在上帝所賜予底下享用勞碌得到的好處、那分,更重要是在不作惡下去享用,這是建基於如何在上帝、人的關係上的穩固,不是有需要才祈求上帝,反而是在虛空的處境上學曉去面對,在上帝面前如何無愧去享受上帝所賜的分。第19節說上帝未必要人貧窮,不必作惡得來,能取自己的分,這是應得的回報,在勞碌中喜樂,這是不能計算的。「應他的心使他喜樂」直譯作忙碌中有喜樂的心,問題是如何面對,第9章10節說要盡力去做,每天與上帝建立穩定的關係,讓我們熟悉上帝,也讓上帝熟悉我們;面對不明白的環境,我們明白如何去面對。

古學賢牧師-「敬老獻愛心」(2021年05月09日)

年長的人活得快樂與否,顯示家庭是否有真幸福。尊重長者亦是一個民族道德水準的量尺。1989年國內將重陽定為老人節,提倡社會建立敬老愛老的風氣。然而,有些人平時很少向長者獻愛心,到老人節才進行大量的愛心活動。幾年前,一間老人院的長者被七批敬老者前來服侍,一天之內替他們洗腳七次,甚為騷擾,也成為笑柄。其實真正敬老就得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明白長者需要怎樣的尊重和關懷。

利19:32節,「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我是耶和華。」可見敬畏上帝與尊敬長者有著極大關連,敬畏上帝的人必要敬愛年長的人。求聖靈提醒我們,恆常顯揚敬老的美德,使我們身邊的長者領受到上帝所賜予的尊榮。

在家中我們更要孝敬父母。箴23:25節,「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弗6:2-3節,「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願否培育一顆敬老的心,持續關顧兩三位家中或教會的長者,活出敬畏上帝的人生?

「平安人生」 龐建新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1年04月25日)

中國有句話「平安值千金」,與基督教所講的平安是一致的,這平安包括國家、社群、家庭、一切生活作息等各種情況。平安雖值千金,但千金難買平安,基督徒更明白到千金買不到真正平安,真正平安是上帝藉耶穌基督賜給屬祂的兒女。盼望各位藉詩歌及上帝的話得著主所賜的平安,得著力量。

香港早前的動亂,各種未知的危險,當時的我們害怕人。加上疫情嚴峻與嚴厲罰則頒佈,我們感到害怕。最近國際間政治的問題及風波,令香港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使香港人惶恐萬分,教會也是。教會雖是屬天,不是屬地,但教會是上帝放我們在地上,是屬社群的一類,故受到社會影響。很多信徒反應不一,有些信徒移民,這令我想到一群在二千年前已失去平安的人。

經文講到耶穌基督被釘死後,門徒及主所愛的人都驚惶失措,害怕猶太人的追殺和羅馬官府的緝捕。猶太教公會大祭司、文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奮銳黨等認為耶穌自稱上帝的兒子是褻瀆上帝,認為耶穌要做拯救主是為推翻帝國自稱為王,故主的門徒也是叛黨。這班門徒及主所愛的人失去彌賽亞的盼望和平安,因耶穌是他們敬重的老師,共同生活三年,教導他們工作和傳道,祂可平靜風浪、治病趕鬼。耶穌被釘死,他們身心受到衝擊,這是可理解的。但在這危難時候,耶穌臨到他們當中,祝禱「願你們平安!」,並展示手的釘痕和肋的傷痕。門徒聽見和看見後,記起耶穌曾三次預言自己的死 (馬可福音8至10章),明白祂是復活的主,勝過死亡,故門徒得著平安,滿有喜樂。

喜樂及快樂在層次上是有區別,快樂表達個人因某件事或某樣物件感到開心,但這種快樂很短暫,要找第二種快樂來滿足。喜樂是教會專有的名詞,表達基督徒在任何環境裡,面對好與壞的事都靠主樂在其中,得到恆常的開心,感到滿足、喜樂和平安,活出信仰。使徒行傳16章,保羅和西拉多次傳福音,遭到人警告並送到監獄中,但他們仍祈禱唱詩讚美上帝,安靜等候,活出信仰的生命。耶穌在21節第二次講「願你們平安!」,令他們感受到基督的慈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祂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少信,反而祝福勉勵他們,把憂愁化為喜樂,把擔怯化為剛強,這小部分人把福音傳到歐洲、亞洲及非洲等偏遠地方,令很多人信主,而迫害基督教的羅馬帝國在約主後三百年都變成一個基督教國家。

面對香港現時的不安、動盪和憂患,盼望我們心裡有主所賜的平安,繼續榮耀上帝,家庭擁有屬靈的生活,在各個社群有美好見證,在教會有敬虔事奉,在福音工作上關懷年青一代。願教會弟兄姊妹為傳道牧師、執事、職工等代求,使他們出入平安,身體健壯,有能力在教會牧養群羊;為香港的教會代求,在主裡合而為一。

彭偉業傳道-「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2021年05月02日)

提摩太後書二章2節:「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教會的興衰,涉及如何將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傳承到下一代,並且一代一代的傳下去。當年保羅將主的教導完全交託了提摩太,當提摩太教導了一班忠心的跟隨者後,保羅提醒提摩太,要把傳承的責任交託給那些能夠教導別人的跟隨者。那麼,初期教會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並且不斷成長。

教會將要推行的「友師計劃」,也代表了我們成為了受委託去教導別人的人。我們領受主話語的教導和亮光,在人生歷程當中經歷過印證,主的話語是我們一生的祝福和引導,我們應當將寶貴的生命經驗,與下一代分享。需要讓新一代明白信仰不是空談,而是實實在在的見證和人生的指引,並且需要自己親身去經歷和體驗。讓新一代在人生路上,有上一代的過來人結伴並肩,在追尋信仰的路上並不孤單,以生命影響生命。各位經歷過信仰如何真實的弟兄姊妹,請不要吝嗇我們的生命見證,讓新一代從我們身上看見到上帝的作為吧!

古學賢牧師-「人生閱歷作何用?」(2021年04月25日)

70年代,香港青年人只要努力,總會熬出頭來。現在情況大不如前,連成年人也無所適從,青少年更覺得前路茫茫,不知道自己將來該作甚麼。另一方面,功課、測驗與考試排山倒海而來,將他們淹沒,錯失了從小接受德育之黃金機會,以致有禮貌與公德的青少年不多。再者,在社會混濁的意識形態下成長,青少年的心靈世界也被污染了,人生觀與價值觀被扭曲,心靈極度空虛。

在社會某處狹小空間,一些初中生正在獨自迷惘地探索人生。倘若他們遇上一些關愛他們的長輩,指引他們尋著人生的價值,與他們同行,扶植他們健康成長,可使他們一生受用。主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節)。弟兄姊妹,你的人生閱歷、智慧和靈命的修為將作何用?每一個少年人的前途都是無限的,你願否成為他生命中一個借鏡和支柱?幫助他去發展潛能,引導他去認識主,可使你和他活得更精彩與豐盛。

「如何面對逆境」 林奕龍牧師講,古兆如姊妹記 (2021年04月18日)

我們現在面對的風浪,有的是看得見的,亦有的是看不見的暗湧。個人方面,或遇上突如其來的疾病;經濟方面,有人遭遇開工不足。大環境的改變也會讓人感到壓力,可是我們不要只看見紅海的海水,卻要懂得仰望把紅海分開的上帝。

我是駐守醫院的牧師,在此分享一件奇妙的事情。我曾探訪一位羅伯伯,他曾身家顯赫,並且有三位妻子。但好景不常,家庭不和,妻子要求分身家,手下也騙了他的財產,他自己在49歲時也得了一個嚴重的中風和心血管問題。我遇見他時,他已在深切治療病房,情況不妙,他也因為鬧情緒而不願進食,唯獨感恩他願意讓我為他禱告。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日後我在教會中重遇他,他告訴我,他看見主耶穌,祂應允醫治他,以及讓他的妻子與他重遇。自從主耶穌醫治他後,他經常回到醫院探望病友, 帶病人到教會認識上帝。

今天我們思想但以理的經歷,他的首要艱難是亡國被擄,在異國文化下要堅守信仰,他立志不以王的膳食玷污自己。另一艱難就是尼布甲尼撒王下令叫人解釋他的夢境,若不能解釋便會人頭落地。但以理於是跟他的三位好友跪禱在上帝的面前,祈求上帝賜智慧幫他解開國王的夢,結果他能夠解釋王的夢。王聽了解釋後很佩服但以理,俯伏在他的腳下,並且把他升職。但以理面對第三個困難,就是朝中的總督和總長敵對他,想取他的性命,不停以信仰來挑剔但以理。他被扔在獅子坑裏,仍然向上帝發出感謝,表示他全然倚靠上帝。盼望我們也有這份對信仰的堅持,雖然面對困境仍然要曉得感恩。向上帝感恩是對付魔鬼最好的方法,愈受牠攻擊愈要感恩。我們從但以理身上看見,他面對逆境有個秘訣,就是他有美好的靈性(但4:8-9、18,5:11-12節)。

以下有一些途徑可以建立美好的靈性。我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潮州人,潮州教會中有一句有智慧的話,就是「未見人先見神」,凡事要先向上帝禱告才開始一日的工作。另一位外國的牧者Charles Stanley說,“Fight every  single battle on your knee”,遇著艱難要用跪禱的方法向上帝交託。求主讓我們知道,凡遇逆境的時候要先找上帝,不要靠自己的方法。

「同行者」 古學賢牧師講 (2021年04月11日)

在今日證道的經文中提到我們該關心和幫助我們的鄰舍。

一、 律法師試探主耶穌

路10:25節,有一個律法師試探主耶穌,「律法師」亦稱為「文士」,他們一直以守全律法為得永生的途徑,不知這完全是靠上帝的恩典。第26-27節,律法師合併了申6:5節和利19:18節,將律法撮要為「愛上帝」和「愛鄰舍」。第28-29節,律法師為了顯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向主耶穌問第二個問題:「誰是我的鄰舍呢?」

利19:16-18節,律法指明「鄰舍」就是同族的人及兄弟,而利19:34節吩咐他們要愛在他們當中寄居的外人。律法師期望主耶穌講明愛鄰舍的責任要做到甚麼地步,才能滿足律法的要求。主耶穌沒有直接回答這問題,他講了一個遇劫者的經歷。

二、遇劫者的經歷

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在迂迴曲折與幽暗的山路上常有強盜出沒。路10:30節,主耶穌沒有講到遇劫的是甚麼人,更加突顯出重點不在於受害者的身份或背景。

第31節,祭司是宗教領袖,有解釋律法的權威,他應該很清楚甚麼是「愛人如己」。第32節,利未人熟識聖經的教訓,在聖殿裡面事奉。祭司和利未人先後經過那裡,都繞道而行,沒有施予援手。

祭司和利未人可能是因為宗教的緣故,怕沾染了污穢,又或者怕惹事上身。不論甚麼原因,總之他們都是見死不救。

路10:33-35節,撒瑪利亞人看見那個傷者就動了慈心。《聖經新譯本》譯作「動了憐憫的心」。憐憫是設身處地代入他人的處境,並且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

撒瑪利亞人路經此處,他放下自己的事,幫助眼前的傷者。甚至去到旅店,親身照顧他,又叫店主照顧那個受傷的人,還承諾:「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相信那傷者要用一段長時間來療傷,期間所要花的金錢,真是難以估計。

主耶穌沒有描述傷者的說話與反應,祂要我們注意的,是撒瑪利亞人怎樣因應傷者的需要,作出各樣照應的行動。撒瑪利亞人付出了時間、金錢、體力等代價,將憐憫的心化為行動。他將作為一個鄰居所有的親善行為都做到最好,這就是「愛鄰如己」的具體示範。

路10:36節,主耶穌反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原先律法師問的是:誰是「我」的鄰舍,意思是:誰是「我」應該去愛的對象。主耶穌故意將角色扭轉,叫律法師站在受害者的位置,好令他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否則,律法師永遠只會站在「施予者」的高位,以為自己有權選擇誰做鄰舍,而這樣的態度是永遠沒有可能愛人如己的。第37節,主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憐憫人不是因為我們是好人,而是因為我們自己也是一個蒙恩的人。

三、 與受傷、受困擾者同行

撒瑪利亞人身上透射出主耶穌的光芒:主耶穌因憐憫罪人而付出最大的代價。約壹4:7節強調基督徒的新生命是以愛作為標誌的。與受傷、受困擾者同行,要付出時間、金錢、氣力;我們要彼此激發愛心,使我們保持動力、熱情。弟兄姊妹,誰是你的好鄰舍?就是明白你的困苦,願意陪你一齊走窄路的同行者。你落難、受到傷害的時候,誰在你身旁,給你安慰與鼓勵?你和我照樣要成為別人的鄰舍。

彭偉業傳道-「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2021年04月18日)

列王記下2章9節:「 過去之後,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只管求我。』 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 在承傳的議題上我們常遇到交棒和接棒的問題,交棒的「棒」指的是什麼?誰要交棒給誰?誰又該接誰的棒?在公司企業中,「棒」或代表公司獨有的企業文化、營運模式等;在教會裏,「棒」可指教會傳統及牧養方式。一代交棒給另一代,代表著經驗的傳承和感情的延續。

以利沙沒有祈求具有以利亞的能力、學識、人脈,他只求「感動以利亞的靈」,他所求的並不是他師父所能給的,而是那賜予他師父能力的靈。他知道什麼是最重要,是哪位帶領師傅走過刻苦堅忍道路的耶和華上帝。

我們接待新朋友、栽培初信者,培育青少年、兒童,等等的各類事工,其中的意義是期望他們有天能夠接我們的「棒」,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心中有上帝的靈,使他們的人生路上有上帝同在。新一代接棒後的路如何行,是在上帝的手中,讓上帝帶領他們肩負承傳之路,堅持並發揚美好的信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