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彭偉業傳道-「預苦期」(2021年03月07日)

預苦期又名大齋期,由復活節前的四十天算起,主日除外。按照教會歷史的傳統,預苦期是準備迎接基督復活的重要節期。按計算本年度的預苦期由2月17日開始,至復活節前夕,即受苦節翌日4月3日結束。在這四十天內,信徒奉行屬靈操練來體會與基督一同受苦,藉著禱告、禁食、悔罪、簡樸生活,思想耶穌基督的救恩,感受上帝對人的愛、寬恕和恩典。受苦節是預苦期的高峰,耶穌受死被釘上十字架的晚上,為拯救人類脫離罪,呈現了世上最偉大的愛。        

那麼,在這段日子內,我們應當如何預備自己的心靈呢?我們在這段日子的靈修,多思想主所受的苦,和祂為我們的犧牲,恆常禱告、認罪、向主立志、承擔使命。如情況許可,可操練禁食及簡樸生活,在身心上感受主的苦。預備心靈參與在4月2日晚上的受苦節默想會,到時我們全教會一同默想基督為我們所受的苦,和祂無限的愛。願我們效法主的受苦心志,擔起我們的十字架,一同跟從基督,承傳使命,共同復興教會。路九23,「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你情“我”願」倫國平牧師講, 古兆如姊妹記 (2021年02月28日)

新的一年理應令人聯想盼望和興奮的事情, 然而此刻世人或許心存懼怕,因為前路不明朗,加上世界的疫情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有甚麼經文勵我們?我想起以色列人出了埃及,未到迦南美地之先,上帝藉摩西對他們說,只要他們願意跟隨上帝,便可得著上帝的賜福。這是個「你情“我”願」的合約。

一. 記念上帝的作為  (申11:1-7節)

第2-7節,摩西對以色列人說:「我本不是和你們的兒女說話;因為他們不知道,也沒有看見耶和華-你們上帝的管教、威嚴、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惟有你們親眼看見耶和華所做的一切大事。」他們看見上帝向埃及和法老所行的十災、保守他們過紅海、帶領他們在曠野行走,並以大能的手管教他們。

大家往後想一想,在我們的人生當中,經歷過多少上帝的神蹟奇事。我回想自己過往的人生,有九次幾乎喪命的經歷,上帝都憐憫我,拯救了我。弟兄姊妹,上帝所作的真是奇妙,祂是這麼的好,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祂行了許多神蹟奇事,我們一定要清清楚楚地記念上帝在我們身上的作為。

二. 謹守上帝的誡命 (申11:8-12節)

有人曾經這樣說:「你想學習生命,你要往後看;如果你要繼續活下去,你就要向前望。」怎樣向前望呢?第8節,摩西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要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使你們膽壯,能以進去,得你們所要得的那地。」

弟兄姊妹,原來上帝將誡命賜給我們,是要幫助我們放膽往前走。當我們遵守上帝的誡命,祂就與我們同行,我們就不會害怕。有上帝同行,處變不驚;沒有上帝同行,草木皆兵。詩119:11節,「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裏,免得我得罪你。」上帝就是這麼好,祂的話指引我們,幫助我們與祂同行。

三、忠心的行道 (申11:13-22節)

有上帝的話幫助我們前行是美事,最重要的是將上帝的話行出來。弟兄姊妹,今天我們可能很用心讀聖經,卻沒有遵行上帝的話。雅1:22-25節,「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申11:13-22節,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留意聽從上帝的誡命,並且要愛耶和華-他們的上帝,行祂的道,專心靠他。怎樣遵行上帝的話呢?

經文提到就是「盡心盡性事奉上帝,並且專一敬拜祂」,這樣便可得著上帝的眷顧和看顧。

第16-17節,摩西提醒以色列人:「你們要謹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離正路,去事奉敬拜別神。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使天閉塞不下雨,地也不出產,使你們在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美地上速速滅亡。」弟兄姊妹,當我們行道的時候,魔鬼不會放過我們,牠在我們身邊用旁門左道來影響我們。我們怎樣面對?第18-20節:「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留在意中,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上,並城門上。」

上帝知道我們軟弱,所以三番四次提醒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每日的衝擊:記念上帝的作為、謹守上帝的誡命、忠心的行道。原來環境怎樣並不重要,上帝的眷顧和看顧才是最重要。但是上帝有條件,我們要簽「你情“我”願」的合約,答應上帝繼續的跟從祂。願今天上帝的話鼓勵我們,在新的一年重新得力,力上加力!

古學賢牧師-「祈禱鏈活動 - 教會復興你我有責」(2021年02月28日)

太7:7節,主耶穌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親愛的弟兄姊妹,教會復興你我有責,請大家舉起聖潔的手,同心向上帝禱告。本堂將於3月1日起舉行祈禱鏈活動,全教會分為八個單位,輪流在下列指定日子,每天為教會所提供的三件公禱事項禱告。 

禮拜日 — 早堂與日堂崇拜;禮拜一 — 以馬內利團契;禮拜二 — KC職青團契;禮拜三 — 百合團契;禮拜四 — 門訓小組;禮拜五 — 閩南小組團契;禮拜六 — 少年團。         

雅5:16節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誰是「義人」?是指因信主耶穌而罪得赦免,披戴基督恩典的人。所以,我們沒有一個人因軟弱或不配,以致禱告的時候,不蒙天父垂聽。有一首短詩提醒我們:「多禱告,多有能力,少禱告,少有能力……」若果信徒或教會枯乾不能結果子,主要原因是禱告得太少。世上沒有任何能力比禱告所發出來的功效更大,因這力量是從上帝而來的。

「基督受死復活升天」陸輝牧師講, 洪慕冰姊妹記 (2021年02月21日)

引言:

     今個主日是教會傳統的大齋節的第1主日,大齋節(又稱「預苦期」)的意思是要預備我們的心去迎接主耶穌受死復活的日子,由今天開始數40天就是耶穌受難節。彼得前書第3章開始記載耶穌基督為義受苦,由第13節至第4章6節是一個完整的單元。第3章13-17節是說為義受苦是有福的;第3章18-22節是說基督也曾為罪受苦最後得榮;第4章1-6節是說信徒也該學習耶穌為義受苦,離開罪惡。今天我們來看第3章18-22節,這段經文分開三個重點,就是耶穌受死、復活、升天。盼望我們都能在耶穌受苦學習怎樣面對世界的苦難。

一、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

      經文在第18節說耶穌也曾一次為罪受苦,耶穌的一次受苦是完全地完成救贖的工作,然後彼得說耶穌為罪受苦是代我們的罪而受苦,所以耶穌的受苦是為義受苦,為了拯救我們脫離罪惡而受苦,所以經文特別說了「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耶穌的這個苦難,是祂自己去承受,祂是公義的,是為不義的罪人而受苦,成為一個榜樣,我們需要去思考。  

二、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

       第二重點說到耶穌復活,耶穌受死和復活的目的是引我們到上帝的面前,所以經文用了一個比對:「按著肉體說祂被治死」與「按著靈性說祂復活了」。所以這裡說耶穌除了受死,亦說了耶穌復活。肉體和靈性是一個比對,耶穌是有肉體亦有靈性的,所以祂的肉體被治死了,但靈性復活了。然後最重要的一點是耶穌藉著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這在聖經裡有不同的解釋,較保守的解釋是耶穌是復活之後才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因為經文說耶穌死後復活,是按著靈性復活,然後藉著這靈去傳道,所以我們照著經文去理解是復活之後去傳道給監獄裡的靈聽。而這個去字,是表達一個旅程,而這個旅程的終點就是稍後提及的「進入天堂」。所以彼得在這裡稍為詳細去描述耶穌復活到進入天堂之間的一個旅程,而這個旅程包括了去傳道給在監獄裡的靈聽。通常傳道是有兩層的含意,第一層是傳福音,第二層是傳達審判的信息,所以對這裡來說耶穌是對監獄裡的靈傳達審判的信息。

    監獄裡的靈是指什麼東西呢?用福音書來參考,因耶穌那個年代是有邪靈(靈界的活物)存在的,本來是住在人的身上,馬可福音第5章裡耶穌將邪靈從人的身上趕出到一群豬的身上,然後這群豬便跳崖死了。邪靈是需要暫時寄居的身體,所以監獄是指邪靈暫時拘禁的地方,這裡的理解即是耶穌向邪靈誇勝。耶穌勝過罪惡、勝過死亡、勝過魔鬼,所以向這些邪靈宣告勝利的宣言。 彼得解釋這些就是不信從的邪靈,經文裡翻譯為人,但在英文聖經寫作「those (那些)」而沒說明是人。稍後的經文說到挪亞的年代仍然生存的有八個人,這八個人英文聖經則用了「souls (靈魂)」,而監獄裡的靈就用了「those (那些)」,所以監獄裡的靈基本上不是指人,是指不信從的邪靈。邪靈與人的關係是怎樣的呢?邪靈在人的心裡動工,要人不聽上帝的說話。所以耶穌復活後便向邪靈誇勝。彼得就舉挪亞方舟的事,邪靈的工作是影響人不聽上帝的說話,在這事件當中,上帝都容忍、等待。在創世記第6章說挪亞用了120年去建造方舟,建方舟時是宣告上帝的審判,同時也是宣告方舟是上帝救贖的地方,所以邪靈在這段時間影響人們不相信上帝,彼得以此事說明上帝是有容忍的,到耶穌復活的時候就是向邪靈誇勝的時候。所以最後結論是當時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所以人與邪靈用不同的字去表達。彼得用了洪水比喻洗禮,昔日進入方舟是代表得救,所以今日信耶穌就表示得到拯救。這個洗禮據彼得的描寫是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耶穌叫我們悔改、叫我們相信祂,所以約翰福音說得很清楚,我們要悔改我們所犯的罪,要信耶穌,然後我們才能得救。彼得在這裡說洗禮的重點,不單是我們的罪得到赦免,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上帝面前有無虧的良心,憑著信心,求上帝赦免我們的罪,然後接受洗禮,所以這個洗禮是一個見證,要我們在社會裡不信的人面前做外在的見證。

三、耶穌已經進入天堂

      當我們預備心去記念耶穌受苦受死,彼得提醒我們耶穌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受死、復活、進入天堂,這對當時的信徒是一個很大的鼓勵,耶穌進入天堂,在上帝的右邊,然後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祂。這個訊息給我們看到一幅圖畫,耶穌坐在上帝的右邊,周圍有些人在服侍祂、降服在耶穌的面前。這些人包括被上帝差遣傳遞訊息給人們的天使和有權柄有能力的地上掌權的人,而這些掌權的人背後都有邪靈在作工,但是這些人將來也要降服在耶穌的面前。將來我們便能看見這幅圖畫,但現在我們處於已然未然的階段,耶穌已消滅罪惡,但我們在世上仍然要面對罪惡的攻擊,耶穌已完成救恩,今天我們經歷到了,我們要努力去承受耶穌為我們所完成的救恩。像耶穌說這世上有苦難,但祂應許我們有平安,我們今天就身處在這境界當中。耶穌已勝過罪惡,但是最後收伏罪惡就是在天堂裡面降服所有邪靈。現在邪靈還有一點作工的空間,我們透過耶穌的赦罪,透過耶穌的救贖,我們要和罪惡爭戰,我們知道耶穌已勝過罪惡,所以我們也要有信心勝過罪惡,在苦難當中耶穌的得勝已給我們確據。

四、反省:社會事件及疫症的苦難

    我們現在面對兩重的苦難,過去兩年社會的事件引發很多的撕裂,每一個香港的市民多多少少也受到影響,上年開始的新冠肺炎亦帶來很多苦難。香港所受的影響大部分是經濟的影響,但在歐美是人命的損失,全球死亡人數是很多的,所以這個天災帶來的苦難,一般人沒什麼怨言,只是埋怨政府抗疫不力。香港面對這兩重苦難,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怎樣去看這苦難、怎樣去應對這苦難呢? 耶穌經過受死、復活、最後進入天堂這個歷程,主耶穌已向罪惡誇勝、向邪靈誇勝。所以我們今天面對社會不公義的現象,耶穌已向這罪惡誇勝了,所以我們的信心是來自耶穌的勝利,靠著主的應許,我們的內心是堅固的,我們有信念耶穌已勝過罪惡,勝過不義。而今天我們靠著主給我們的力量要做見證,見證耶穌赦免我們的罪、給我們新的生命,我們可以在這地方做建立的工作,雖然環境不一定有利,但我們要存有信心,繼續參與做建立的工作。這段經文就是耶穌受死、復活、升天帶給我們的信息,要預備我們的心去守受難節、復活節,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想耶穌為罪受苦、為義受苦,我們知道耶穌得勝,我們要滿有信心繼續在地上生活做見證。

「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古學賢牧師講 (2021年02月14日)

詩100篇描述以色列人聚集於聖殿門前,浩浩蕩蕩地進入聖殿敬拜上帝。

.   敬拜基於與上帝的關係  (1-3)

第1節,作者呼籲「普天下」的人都向耶和華歡呼。第2節「事奉」原文是敬拜的意思;「向祂歌唱」是很重要的事奉,就是讚美上帝,將上帝的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充份地表揚出來。第3節上,「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上帝!」「曉得」指到不單單是頭腦上知道,並且親自經歷過,與上帝之間有親切的關係。以色列人與上帝有甚麼親切的關係呢?

1. 是上帝所造的

第3節下,「我們是祂造的」:除了上帝之外,沒人能夠創造生命!上帝是唯一的創造者,所有受造之物,都表明上帝的智慧和能力是無法測度。

2. 是屬上帝的

約13:1節說,主耶穌「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我們不可丟棄信靠主的心,不可辜負祂的恩典。上帝永遠不會丟棄我們。

3. 是上帝的子民

撒上12:22 節,「耶和華既喜悅選你們作祂的子民,就必因祂的大名不撇棄你們。」上帝是我們的王,在任何一個情況底下,祂是我們人生最大的保障。

4. 是上帝草場的羊

詩23:1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上帝是我們的大牧人,祂的杖、祂的竿管教我們、安慰我們;當我們迷路的時候,祂領我們歸回羊圈。

.   敬拜基於上帝的屬性  (4-5)

詩100:4節,以讚美和感謝的心來到上帝面前,這是我們敬拜與事奉應有的心態。「感謝」是現在時態與命令式,意思即是時時都要這樣做。當你留意到眼前當感恩的事,你就看見上帝同在的蹤跡,就提醒你,上帝沒忘記你。人生的際遇就是上帝所賜的機會,應該努力去掌握,好好運用每一個契機。你愈感恩就愈知道:你不是孤軍作戰!上帝賜給我們的恩惠好豐富、好特別,我們不可以忘記上帝一切的恩惠。上帝為我們所做的,沒有一件事是太小而不值得感恩的。第五節,作者說他在聖殿裡感謝稱頌上帝,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1.   耶和華本為善

「善」指到道德上的完全美好,包含有價值、卓越、光明、令人喜愛的意思。詩34:8節,「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

2.  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耶31:3節,「古時耶和華向以色列顯現,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正因為上帝不變的愛,我們這些不配的人才能存活到今天。

3.  祂的信實直到萬代

帖後3:3節,「主是信實的,要堅固你們,保護你們脫離那惡者。」因為祂的信實,我們才能確知上帝必定看顧我們,在任何環境都與我們同在。

詩篇100篇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呼籲,當我們真正這樣認識上帝的時候,我們必會自然地向上帝歡呼歌唱。

彭偉業傳道-「應許的宗教」(2021年02月21日)

在春節期間,我們在媒體中時常看到好多關於流年運程的節目,甚至直播在年初二朝早某一大寺廟信眾爭奪上頭炷香的環節,這無疑為社會帶入更多迷信的風氣,讓社會人士走向更多偶像膜拜的習俗。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如何看這樣的社會現象呢?

        神學家莫特曼將希伯來的「應許宗教」(religion of promise)與迦南人的「神顯宗教」(religions of epiphany)作出對照。希伯來人的宗教是以「上帝的應許」為基礎,重點不在於當下神蹟的顯現,而在於上帝所賜下「將來」的應許,就如當耶和華在荊棘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所顯現的土地上只有荊棘,但所應許的土地才有流奶與蜜。而迦南人的宗教是以「神蹟的顯現」為基礎, 他們可以膜拜任何能讓他們得到好處的偶像,若動物能夠讓他們豐足,可以拜金牛犢為神,若土地讓他們有好的出產,可以封那土地為聖,就似在無常的人生中抓住一根浮木、一種小確幸。

        認清我們的宗教不是「神顯的宗教」而是「應許的宗教」,我們的眼光不應在於眼前的好處或幸福,而是仰望上帝對我們未來的應許。不迷信偶像帶來眼前的好處,而成為偶像的奴隸,反而因為上帝對我們的應許,心靈得到平安、喜樂、和平、富足和充滿愛,生命更具有意義。

「豐碩的義行」岑紹麟博士講, 林日麗姊妹記 (2021年02月07日)

今天分享的經文與過去一年在香港發生的事有密切關係,讓我們看保羅如何勸喻哥林多信徒支持有經濟困難的信徒。林後9:10「那賜種給撒種的,賜糧給人吃的」和11「叫你們凡事富足」的目的是「可以多多施捨」,與8「上帝……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所講的是一樣。經文內容是保羅跟哥林多信徒講捐獻幫助有需要的耶路撒冷猶太信徒,保羅在其他書信也提及此事。他寫哥林多書信時提到將再到哥林多探望他們,並收集他們承諾的捐獻,與馬其頓信徒所捐的一起帶到耶路撒冷。

羅馬書15:25-26指保羅到哥林多收集馬其頓及亞該亞兩個省份的信徒捐獻後,寫了羅馬書給羅馬信徒。他講將把兩個省份所收的物資款項帶到耶路撒冷,並要求羅馬信徒為他禱告。羅15:31「叫我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即耶路撒冷中不信上帝的猶太人。保羅清楚知道耶路撒冷不相信上帝的猶太人將如何對付他,因他以前也做過這樣的事。因此,保羅請羅馬信徒為他祈禱的第一件事是希望到耶路撒冷後可以辦妥要辦的事。第二件為他祈禱的事是31「也叫我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可蒙聖徒悅納」,或許我們對此感到奇怪,處於需要支援的情況,如有人願意幫忙,還會有人不願意接受?看完另一段經文我們會感到更奇怪。

保羅在較早寫羅馬書及哥林多後書前,寫了加拉太書給加拉太信徒,加拉太書2:1-10提了一件往事,與他在哥林多正想做的事相同。加2:1-10提及使徒行傳11:25-30的事件,提到耶路撒冷出現饑荒,保羅與巴拿巴知道後從安提阿帶物資送到耶路撒冷,並與耶路撒冷的領袖磯法、約翰、雅各(主的兄弟、非使徒雅各)分享在安提阿傳福音的事。這班領袖認可保羅及巴拿巴所做的,表達這是出於上帝,並要求保羅及巴拿巴盡量幫助耶路撒冷的貧窮人(加2:10)。既然耶路撒冷的信徒,特別是使徒、領袖都願意接受保羅所做的,也要求他繼續這樣做,為何保羅在寫羅馬書時特別要求信徒為他祈禱,希望耶路撒冷的使徒及信徒接受捐獻?這令人感到奇怪,保羅帶這些捐獻到耶路撒冷發生甚麼事?

使徒行傳21:17-19,使徒行傳作者沒有記載耶路撒冷信徒拒絕保羅所帶的捐獻。徒21:20講述了耶路撒冷的領袖與長老的反應,並提到信主的猶太人都為律法熱心,很多猶太信徒仍眷戀猶太教的傳統宗教價值,這令保羅感到擔心。徒21:21,耶路撒冷的猶太信徒聽到保羅在外邦傳福音時所做所講的事,他跟外邦信徒講信了主的人已成為上帝的子民,不用受割禮、不需守律法。雅各擔心保羅到耶路撒冷後不單是不信主的猶太人對他不利,甚至猶太信徒都不接受他,徒21:22 「眾人必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 …」

保羅所擔心的是有原因,但與哥林多後書的捐獻有甚麼關係?猶太信徒執著守割禮、律法,故認為外邦信徒並非上帝的子民,即他們仍是不潔,所捐獻的也是不潔,所以猶太信徒不會接受捐獻。徒21:23節後,雅各讓保羅做一件事補救,建議保羅帶四位許了願的猶太信徒,往耶路撒冷的聖殿獻祭還願。保羅妥協,對他來說並非很大的問題,若他的妥協能令猶太信徒接受外邦信徒的捐獻,他一定會做。外邦信徒的捐獻如要得到猶太人接納,他必須考慮對猶太人信念的尊重。對保羅而言,猶太信徒接受外邦信徒捐獻的背後意義象徵兩個不同信徒群體是同一個家裡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家人有缺乏,家裡其他人不能不幫助,這並不是普通幫助貧窮人的工作,而是同一家裡發生的事,不是兩個陌生人,而是家人。

過去一年,各位的工作是否碰到困難?我們或會想,自己已履行該盡的責任,也有奉獻,教會有慈惠奉獻,也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但過去一年工作如沒有因疫症受到影響,我們能否多做一點,多關心教會及教會外的弟兄姊妹,按自己的能力和禱告後的體會奉獻支持他們?這並非施捨可憐他們,而是像保羅所講,幫助同一家裡的人。林後9:10,上帝使我們在艱難日子富足有餘,也許不是要我們去享受,而是多多施捨,上帝「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使你的義行豐盛,上帝會很高興。那因你得幫助的人12「而且叫許多人越發感謝上帝」,並要13「將榮耀歸與上帝」,體會上帝在生命中的憐憫及幫助。受過別人幫助的信徒他日有餘時,也像你們今天一樣幫助其他人。保羅最後講15「感謝上帝,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這「恩賜」不是指屬靈、方言、治病方面,而是指上帝在物質方面的賜福。如經歷上帝的賜福,我們會否與弟兄姊妹分享?

古學賢牧師-「重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2021年02月14日)

過去的庚子年(2020年)是充滿困惑、艱難、人心惶惶的一年,感謝天父看顧保守,恩領我們進入新一年。祈願閩南堂弟兄姊妹身心健壯,家庭和睦,事主蒙福,我們要每天勤讀聖經,得著靈命的飽足;在聖靈裏常常禱告,得著生命的能力;在基督裏與肢體互相聯絡,彼此相顧;以嘴唇獻上讚美的祭,內心喜樂滿溢。

上帝的話引導我們,叫我們從歲首到年終每天過著蒙福的生活。在此謹以上帝的話恭賀弟兄姊妹:

  • 重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參賽40:31節)
  • 主恩常在,福杯滿溢(參詩23:5節)
  • 出入蒙福(參申28:6節)
  • 願造天地的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們!(詩134:3節)
  • 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6:24-26節)

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奉上,使上帝的家有糧,上帝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參瑪3:10節)  

「以色列民的預備」 吳頴琪實習傳道講 (2021年01月31日)

每一年的開始,我們會慣常為自己的新一年訂立新的目標,或許是讀經計劃,或許是想建立一些好的習慣。面對著2020年各種的改變及難題,2021年猶如進入一新的生活模式,在不同屠面上也需要有調整。在出埃及記中,這班以色列民同樣在進入一個新的模式,但上帝與以色列民頒佈十誡之前,需要以色列民預備自己。

【背景】

以色列民出埃及後的第三個月初一(v1),到了西奈的曠野,在那裏的山下安營(v2)。這幾個月內,以色列民經歷了各種的事情,他們過了紅海(或稱蘆葦海),大大經歷了耶和華的帶領,之後到了汛的曠野因著沒有食物和水,開始向摩西和亞倫發怨言,耶和華卻以鵪鶉嗎哪、從磐石流出水去回應。之後又與亞瑪力在利非訂爭戰,最後也因藉耶和華的緣故得到勝利。而在18章當中,摩西的岳父指導摩西要在民中定立制度,成立律例和法度。若再加上出埃及前的十災,在以色列民眼中的過去幾個月,是充斥著各種的起起伏伏。

【上帝的邀請】

耶和華從山上呼喚摩西,叫他對雅各家,對以色列人說一番說話:

『你們已經看見了我對埃及人所做的事;我將你們背起來,如同背在鷹的兩翼上,將你們帶來歸我。現在,你們若真聽我的話,遵守我的約,你們就必在萬民中成為屬我的產業,因為全地都是屬我的。你們要歸給我,成為祭司的國度,作神聖的國民。』(出十九4-6a,新漢語譯本

首先上帝形容了過去幾個月所發生的事,祂表達以色列民已看到以下三個順序發生的情況:一、祂對埃及人所作的;二、祂將民放在鷹的雙翼上;和三、帶到祂那裡。聖經沒有指明上帝所說對埃及人所作的是哪一件事情,若三句的關係是以順序理解時,似乎可以理解為十災,即是一切事的開始。民見到所有事情的開始,之後也見到上帝如何將他們放在鷹的兩翼上,帶他們到了祂那裡。『鷹的雙翼上』在申命記32:11-12也有類似的表達,當中的描述似乎是提供一個圖象給讀者,讓他們更能理解耶和華是如何引導我們,帶領著我們的[1]。而最後今天帶我們到上帝的面前。

當耶和華表達了之前所發生的情況後,祂向以色列民發出一個邀請:耶和華指若今天以色列民願意聽祂的話,遵守祂的約,他們就必在萬民中成為屬於上帝的產業[2],因為全地都是屬於上帝的。即是若我們願意真的聽從祂的話,遵守祂的約,我們必能成為屬於上帝(寶貴的)產業。

『聽從祂的話,遵守祂的約』在不同情況可能有不同情度的聽從及遵守,但上帝所要求的是「真的聽從…遵守」,即是在我們所有的事情也以上帝為首,以祂的教導為本。以色列民面對著前面的曠野,未知的路程及方向,卻要完全的去聽從及導守祂的約,某程度上會感到有不安,有憂慮,但我們確實看到過往上帝如何將我們放在鷹的雙翼上,飛過這一切的高高低低,到了今天的位置。

回望我們各人的過去,上帝同樣也帶我們飛過各種的高山低谷,如今,面對著2021年,或許我們抱著各種的擔憂。若今天,上帝再次向我們發出邀請,問我們是否願意真的聽從他的聲音、遵行他的約,讓我們在萬民中成為屬神那寶貴的產業,不知我們會如何回應呢?

【民回應後的預備】

當時百姓同聲回答上帝:「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一定遵行」。但在頒佈十誡前,上帝要求以色列民有一個動作,就是要用三天時間以洗衣服去自我潔淨,要分別為聖;三天過後在山下要民不可跨過界線,知道神與人的位置。

[1] 大自然學家表達聖經所描述的情況,未必在鷹的群體中出現。有學者應為是按著一個傳說的內容所表達。不論是根據那一個根源,經文中已經直接表達帶出這境象的原因:『耶和華也照樣獨自引導他』。

[1] 『產業』- 和合本修定版譯為「子民」,有英文譯本理解為「special treasure」;同字在別處經文譯為「寶貴的產業」。

洗衣服不單單是一個清洗我們外在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過程,提供一個空間及足夠的時間,讓自己看看自己的內心,有甚麼地方污穢了,面對自己在過去一年的一些陰暗面,讓自己認知污穢了的位置,將它們處理。之後,我們也要重提自己神人的位置,不超越人的身份。

在新的一年,願意我們在上帝面前同聲回應,也為我們的內心有一個大掃除,讓我們有更多的空間去領受上帝的說話,去跟從祂的帶領。


彭偉業傳道-「新春願景」(2021年02月07日)

快將到了2021年的農曆新年,相信在這一年大家都有很深感受。我們大概經歷了香港最艱難的一年,在疫情之下,無論是經濟運作、人與人之間的連繫,甚至是我們正常的教會生活,都受到好大程度的衝擊。農曆新年將至,當我們回顧這一年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深處將會有什麼期盼呢?

申命記十一章11-12節:「你們要過去得為業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是耶和華你上帝所眷顧的;從歲首到年終,耶和華你上帝的眼目時常看顧那地。」從歲首到年終,耶和華都看顧著那為我們所預備的應許之地,上帝早已預備祂的祝福,給予那相信並倚靠祂的子民。我們目前所面對的困難,也是考驗我們對上帝的信心的時候。耶和華叫祂的子民仰望那應許之地,倚靠祂的帶領,終必會得到那流奶與蜜之地。今天,我們同樣仰望上帝,終必會等到疫情完結,所有事物都回復正常的那天,那時我們會更相信耶和華是真實。在這段日子,我們更應該感受到,上帝在這段時間如何帶領著我們!以及學習如何把盼望全然的放眼於耶和華我們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