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是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之一。約1:29節,「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裏,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第二天,約1:36-37,施洗約翰「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上帝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施洗約翰不小器,不介意自己的門徒轉去跟耶穌,因為耶穌才是真命天子,是彌賽亞救世主!約1:38-39,「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他們說:『拉比,在哪裏住?』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祂在哪裏住,這一天便與祂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耶穌可能與他們講論聖經,解明先知的預言,談及天國的事。約1:40節,他們其中一個就是安得烈。安得烈與耶穌同住一日,親自跟耶穌接觸之後,就認定耶穌的確是彌賽亞救世主。
一、將耶穌介紹給親友 (約1:41-42)
安得烈即時想到自己的家人,第41節,「他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基督)了。』」「先」,代表態度逼切,心裡火熱!安得烈向西門介紹耶穌是彌賽亞,西門後來成為偉大的佈道家,一次講道帶領三千人信主。今天我們所帶領的人,將來可能成為第二個彼得呢!有些基督徒沒有認真地領人歸主,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不信耶穌的人必定滅亡。他們認為,那些「善心人」的行為很好,只不過是不信耶穌,說不定都可以上天堂!不是,約3:18節說得很清楚:「信祂(耶穌)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約3:36節:「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另外,有些基督徒只顧生活、工作和返教會,根本沒有打算去結交未信主的朋友。但我認識一些基督徒,他們放工之後,還約同事定時做福音性查經,甚至約同事和下屬用膳。
如何吸引人去接觸耶穌呢?要透過我們自己生活的好榜樣,令其他人留意到我們所信的主耶穌是多麼美善;我們亦要隨時準備好,告訴人自己如何體驗到這位又真又活的耶穌;因為這些是個人真實的經驗,對方是不能否定的。我們未必是佈道家,亦未必口齒伶俐,我們只需要簡簡單單的,向家人、好朋友、同學,分享自己信主耶穌的經歷。我們要把握機會關心身邊的人。我們對信仰的各種問題,未必完全能解答得清楚,但至少可以安排牧師、傳道,或者組長,和未信的親友傾談。我們亦可以邀請有豐富傳福音經驗的人配搭,一起去傳福音。我們不要只顧自己的方便,要找出最能幫助對方接觸福音的方法。人的靈魂在上帝眼中是非常寶貴的,值得我們用多元化的方法,奉獻多些時間,將人的靈魂搶救回來。
弟兄姊妹,我們身邊總有未信主的人,我們是不是以為「應該」會有人向他傳福音呢?如果我們都有這種想法,未信主的人就永遠不會有基督徒向他傳福音了!
二、為耶穌全力尋覓 (約6
: 8-9)
約6:5節,「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腓力想不到辦法,但安得烈知道主耶穌的心意,就在人群當中全力的去尋覓,然後,約6:9節,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安得烈未必想到,主耶穌會用這個小朋友所奉獻出來的食物施行神蹟;但他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因為就是他將這個孩童帶到耶穌面前,成就了這次偉大的歷史事件。可6:44節,「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意即整個群眾約接近二萬多人。
最近派了消費券,有基督徒說要奉獻給上帝,有人說酌量,而聖經教導我們十一奉獻,不過最緊要是出於甘心。太6:21節,主耶穌說:「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耶穌沒有嫌五餅二魚太少,他先獻上感謝和祝福,然後分派群眾。竟然神蹟就是這樣發生,整個群眾都吃到飽足,還剩餘十二籃子的魚和餅。我們小小的心意,一旦被主耶穌所用,都可以成就大事。
三、將慕道者轉介給耶穌 (約12:20-26)
耶穌在世上最後一個禮拜,祂騎驢入耶路撒冷,預備過逾越節。約12:20-21,「那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臘人。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腓力不加思索就找安德烈幫忙,很可能因為他了解到,安得烈喜歡將人帶到主耶穌面前。面對這些外邦的慕道者,安德烈好願意見到生命的倍增,他就連同腓力一齊去見主耶穌。約12:23-26,耶穌十分之肯定他們的事奉,因為安得烈關心人的靈魂,他將慕道者轉介給主耶穌。安得烈是一個極好的榜樣,他就是一座福音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被帶領去見主耶穌。
我們未必像彼得在大庭廣眾向幾千人宣揚福音,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像安得烈,做個人佈道!現在香港的疫情比較緩和,我們將會在9月11日禮拜六晚舉行佈道會,請弟兄姊妹做好福音預工,實踐「一領一」行動,即每一位肢體領一個家人或朋友參加。我們如何實踐「一領一」行動呢?教會給你提供一個方法:請到副堂旁的樓梯口,從壁報板旁邊的膠盒中拿出一張心型彩紙,寫上你心目中的對象,和你自己的名字(例如:張先生 陳大文),然後將彩紙貼上壁報板,使整個教會都開始為他禱告。深信上帝垂聽,必將得救的人加添給我們。林後5:18節,「上帝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基督徒的人生終極目標,是領人信主耶穌,這個是極有價值的事奉,值得我們全力去做。
今日我們從這位大師兄安德烈身上,看到如何做一個小牧人,領人到主面前。彼前5:4節,「到了牧長(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為耶穌多得一人」!這是一件最有永恆的價值的事奉,我非常鼓勵你將他作為你人生的焦點。天父要使用我們,祂最關心的就是世上還有很多人未得拯救,我們一起來將他們帶到天父的家裡面。
今天說「感恩的敬拜」!在希伯來人的詩歌當中,有一首詩篇–詩篇111篇,由始至終也是一篇感恩的詩篇。第1節說:「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當讚美上帝的時候,我們的心境會是怎樣呢?每次敬拜時我們也要學習一項功課:與上帝同在!我們要心存敬畏,讓未認識主的人認識上帝;我們仰望十架,十字架代表上帝愛我們,我們當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敬拜。「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希伯來話的意思就是「哈利路亞」!在敬拜中,上帝的榮耀是怎樣充滿著整個的會堂呢?我們就是上帝榮耀的器皿,藉著我們唱詩,讚美充滿整個的會堂。每次當我們敬拜時,魔鬼就會不停地控訴我們;儘教,在患難中仍要感恩。「一心稱謝耶和華」,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
因為「耶和華的作為本為大;凡喜愛的都必考察。」聖經提醒我們,上帝在我們生命當中是怎樣拯救、幫助、看顧及保護我們,我們要留心和反思,不然很容易就會因為魔鬼導致我們忙亂而忘記上帝的恩典和福氣。感謝上帝讓我們在主日可以安靜下來去感恩上帝給我們的一切和好處!如果想學習去認識上帝,從詩篇111篇去了解就是最好不過的,因為當中有超過二十二次去教導我們上帝的屬性,即是上帝的本能。我們從第3節開始去考察:「祂所行的是尊榮和威嚴」、「祂的公義存到永遠」。上帝三番四次地提醒我們,祂是永遠、由始至終的上帝,永遠在這詩篇中出現了5次。第4節上半節說:「祂行了奇事,使人記念」;聖餐桌上通常會刻有「記念我」的字句,是上帝希望我們要記念祂,免得我們忘記的時候便會走上歪路。在第4節下半節繼續說:「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祂賜糧食給敬畏祂的人;祂必永遠記念祂的約。」所以當大衛犯罪,他向上帝認罪,求上帝憐憫,因為上帝有永不改變的愛。上帝愛我們便愛我們到底,所以在這困難和所犯嚴重的罪時,我們仍可向上帝求寬恕。
第6節說:「祂向百姓顯出大能的作為,把外邦的地賜給他們為業。」原來上帝是照顧著我們的衣食住行。第7節說:「祂手所行的是誠實公平」,上帝是誠實公平的,祂對我們的幫助完全是出於祂的憐憫。第7節下半節說:「祂的訓詞都是確實的」;保羅常常提醒我們要常常感恩,不住的禱告。聖經教導「凡勞苦擔重擔的,都當到我這樣來」,耶穌給我們的應允,讓我們可以在困難當中仍然可以見祂,把重擔交托給祂。第8節續說:「是永永遠遠堅定的,是按誠實正直設立的。祂向百姓施行救贖,命定祂的約,直到永遠;祂的名聖而可畏。」上帝的名是分別為聖的。祂是完全無瑕的上帝。這些屬性讓我們見到上帝的好處、上帝的偉大。詩歌“祢真偉大”,詩人身在郊外,看見上帝的創造,祂的尊榮、祂的威嚴;看見星宿,上帝的威嚴讓他心裡感動,就寫下這首詩歌。
敬拜不是聽音樂!參與崇拜不是出席音樂會!敬拜也不是聽詩班獻唱;詩班的獻唱是將上帝的信息傳遞給我們、鼓勵我們、提醒我們,將我們對上帝的敬拜帶到上帝面前。很可惜今天我們被現有的文化衝擊著,參與崇拜像是出席音樂會;反之若會眾是被詩班的生命力所吸引,得到鼓勵而參與崇拜,這就是聖經所說的敬拜。詩班111篇提醒我們,我們的上帝是這樣的偉大,所以我們每一次數算上帝的恩典,每一次我們都會被提醒,上帝是這樣的美好,特別在困難當中,上帝的話語提醒我們。第7節說:「祂的訓詞都是確實的。是永永遠遠堅定的,是按誠實正直設立的」,這是多麼的重要。詩篇119篇裡共一百七十五節都是述說上帝的話語:「我將祢的話語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祢」;上帝的話語「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在今日黑暗的世代中,我們若沒有上帝的話語,怎樣幫助我們去行前面的道路呢?!
當一生一世跟隨上帝!你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不要為衣食憂慮。「祂賜糧食給敬畏祂的人」!讓上帝帶領我們,讓我們感恩,「一心稱謝耶和華」!
大家是否有經歷失眠的痛苦?失眠導致很多後遺症,如健忘、抑鬱、免疫力下降等,並影響生活質素。導致失眠的原因有情緒困擾、對某些事物的恐懼、藥物影響、痛症及不明原因,而情緒困擾是最主要原因。這可靠著耶穌基督的寶貴應許去面對,祂應許我們必得享安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要學像耶穌,「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很多人對安息的理解是沒有困難重擔或生活經濟壓力,不用工作,享受人生,並認為這需要有錢、權勢和保護。其實有錢人也有情緒病,有一位十大傑青的精神科醫生,大學成績優異、醫院病人欣賞他,但他發現自己患了情緒病。主要原因是他的同班同學成績及品格差劣,卻擔任他的上司,還以語言刺激他,導致他情緒病,須服用兩年多的藥物。人生很多不如意的事令我們沒有安息,但主應許我們可依靠祂負軛的樣式,享受在主裡的真安息。耶穌所講的安息並不是有錢、權勢或保護,不是外在的客觀環境,而是心靈裡享安息,這在於我們的態度。只要有需要,我們就到主面前,讓耶穌背負我們的重擔,處理勞苦,就可得安息。
甚麼原因令我們擔重擔?第一是罪,犯罪是很痛苦的,很多人在罪裡受苦。別人犯罪也影響我們,令我們痛苦,破壞人際關係。我們到耶穌面前,祂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脫離並勝過罪惡,同時讓我們饒恕別人,重新開始。第二是工作重擔。如工作得到欣賞、有能力應付,自然感到滿足。相反,如工作經常給別人批評,能力不足,或根本不喜歡這份工作,沒有成就,這樣壓力就很大。第三是生活重擔。若與家人和朋友關係良好,生活就幸福快樂。有愛就沒有壓力,沒有愛就有壓力和勞苦。今天很多人把不是聖經的標準加在我們身上,如屬世的人會看外貌、成績,但耶穌不是用屬世的標準看我們,聖經講上帝要的是管家要忠心和負責任,而不是成為最出色,祂愛我們每一個人。別人加的重擔令我們很辛苦,但我們以耶穌的標準成為我們的標準,壓力便得以釋放。耶穌講我們要「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
今天很多人勞苦擔重擔,心中沒有安息,因跟別人比較,對自己有過度的要求和期望。我們要學習耶穌的柔和謙卑,即不與別人爭,謙卑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擔子就會減輕,因主只要我們盡責任。很多年前,我要照顧病重的父母,還有自己及弟弟的家人,當時有四位傭工幫忙。那時我在神學院事奉,有工作壓力,下班後要面對家中的壓力。回家途中我與上帝談天減壓,把所有重擔交給祂,心中充滿平安、喜樂、安息,並且繼續要做的事。主讓我們走到祂面前,祂樂意背負我們的重擔,讓我們享受屬天的安息,並且有力量面對每天的生活。
「與基督的福音相稱」是我們作為基督徒的生活指標和座右銘。教會今年的主題:「渴慕真理、彼此相顧」,說到底其實是履行「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的生命。香港在這兩年來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基督教會經歷了衝擊。無論社會情況發展如何,若然我們依然相信基督是生命的主,也就要活出與基督福音相稱的生命。
一、與基督的福音相稱
一章27-28節,保羅呼籲腓立比信徒,無論發生什麼事,他們的行事為人必須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呼籲他們要維護屬天公民的尊嚴,為所相信的福音齊心努力,並且不怕別人的驚嚇。當時羅馬盛行皇帝崇拜,羅馬公民需要視羅馬皇帝為天上的神明,參與敬拜和祭祀,以表達對皇帝的效忠,但基督徒只會敬拜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基督徒這種生活原則,必然導致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和權貴的逼迫和威嚇。
保羅沒有建議腓立比信徒積極反抗逼迫者,反而建議他們要保持克制,保羅聲稱受苦反而是恩典(一29)。腓立比信徒曾經目睹保羅為了福音受苦;他和西拉被剝去衣服,然後被棍打,被囚禁在監房內。保羅反而看受苦是上帝的恩典,使他有份於基督所受的苦。保羅用這角度勸勉腓立比信徒,讓他們積極地看待苦難,以能夠為基督的緣故受苦為榮, 達致成聖的目標。回到今天,保羅這段訊息給我們有什麼啟示?我們會否反思一下,我們在哪些生活細節行為上,仍然與現今世俗人一樣,未能見證們基督徒的身份呢?
二、存謙卑的心,彼此合一
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殷切關懷,不單止在於他們能否面對外部勢力的攻擊,他更加關心到教會內部是否團結。二章1-2節,保羅以「在基督裏」為先決條件, 必定滿有和經歷各樣的「勸勉」、「愛心的安慰」、「聖靈的契通」、「慈悲和憐憫」,這些都是主內弟兄姊妹應有的相處情操。保羅所針對的是一個在基督裏的共同生活群體應有的人際關係:應持有同一的心志、融洽相處、契合的交通,在動機和態度上應該發自真心 ,不假情假意,不自私自利,也不貪圖虛榮,只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這是給真摯朋友的肺腑之言。然而,有時忠言逆耳,可能會傷害感情關係,但真朋友是坦誠和勇敢的。保羅沒有直接說明腓立比信徒不足之處,卻要求他們使他充滿喜樂,這是因為他相信腓立比信徒願意遵循他的勸告,保羅滿有智慧地引導他們的心志,激勵弟兄姊妹活出基督信仰的價值觀,見證基督徒應有的謙卑和順服。
二章3-4節,保羅說出避免教會分裂的重要原則:表示在教會裏面,不應該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輕視別人的權利。在教會裏面,每個人都應該是謙卑的僕人,願意看別人比自己強。同時,為了別人的需要和好處,放下自己的權益,為使別人得到更多的益處。所以,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這種彼此相愛,彼此關顧的生命質素,一定會帶給教會有極大的祝福。
求上帝的靈常與我們同在,幫助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我們無論在教會外或者在教會內的行事為人,都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們堅持真理,遠離歪曲勃謬的社會風氣,叫我們堅守合一的心思意念,竭力維持弟兄姊妹的連結,懷著謙卑和順服的心。
提摩太後書是使徒保羅所寫的最後一封信,大概在公元64至67年之間,當時保羅因傳福音被囚禁羅馬(提後4:6-8節)。受信人提摩太是保羅親手栽培的傳道人,在以弗所牧養教會。保羅知道自己快要殉道(提後4:6),他掛心提摩太,原因是:(1)提摩太在牧養的工作上遇到相當多困難,熱切盼望保羅到以弗所與他相會。怎知保羅未到以弗所就被囚禁在羅馬,令提摩太非常沮喪。(2)當時羅馬皇帝尼祿極力逼害基督徒。(3)提摩太仍然年輕、個性內向與膽怯(林前16:10)。(4)在以弗所有人傳異教,有人提倡禁慾主義又禁止人嫁娶,又有人敵擋真道迷惑信徒(提前1:3,4:3;提後3:8、13),他們用各樣詭計擾亂教會,增加提摩太牧養的困難。
一、心存無偽之信 ( 提後 1 : 3 – 5 節 )
保羅擔心提摩太會因恐懼而軟弱,所以保羅寫這封信給提摩太。提後1:3-4節,提摩太的眼淚可能是保羅與他過去一齊事奉、一起禱告的時候,或者是提摩太在牧會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所流出來的眼淚。保羅常為提摩太祈禱,求上帝給提摩太有智慧與能力,來面對以弗所教會所遭遇的一切難處。保羅的榜樣使我們知道,戰勝恐懼不要單獨一個人,必須有人為你禱告。
提後1:5節,提摩太在優良的信仰傳統薰陶之下成長,他所承接的是「無偽之信」,那是說,他的信心是真實誠懇的。這種對上帝的信靠,首先在提摩太的外祖母羅以與他媽媽友尼基的心裡;提摩太受到他們的栽培,他心裡都是如此真摰地信靠上帝。保羅就在這裡提醒提摩太,要他堅定的持守他的信心,不要疑惑。
二、將恩賜挑旺 ( 提後 1 : 6 – 7 節 )
牧養教會不能單憑信心,也必須有恩賜。提後1:6節,當保羅為提摩太按手的時候,牧者所需要的屬靈權柄與能力就臨到提摩太身上。哥林多前書第12章列出多種事奉的恩賜,包括:醫病、行神蹟、講道、講各種方言、翻譯方言、教導、輔導、行政、服事等。林前12:11節,「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有基督徒說:「我感覺不到自己有恩賜或屬靈的才幹。」但是,聖經清楚告訴我們:聖靈有主權將恩賜分給每一個基督徒,只看我們有沒有發現自己的恩賜。
摩西80歲才被上帝呼召,差他帶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且上帝使用他一直去到120歲!另一位,約書亞年老的時候,上帝是否說:「約書亞,你可以退休了,好好享受晚年吧」?不是,書13:1節記載,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意思是:「雖然你年紀大了,但是以色列人還有很多地土未得到,你需要鼓勵他們呀!」書24:15節,約書亞不是說:「我必定享受退休生活」,他乃是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我認識有些長者,他們在街頭發揮他們的恩賜,到處向人派福音單張。亦有些長輩,即使身體軟弱,膝頭都有些疼痛,他們都發揮主給他們的恩賜,用禱告去復興教會的事工。
對青少年,提前4:12節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做榜樣不是一項事工,不過,教會實在非常需要榜樣。我年輕的時候,見到導師和弟兄姊妹都很熱心追求,我就被他們影響,立志不作一個馬馬虎虎的基督徒。
某一類顯眼的恩賜,例如行神蹟、醫病等,我們容易側重;但其實那些關心人、打理事務、服事的恩賜,我們都不應該輕視。我認識幾位職青,他們會個別地幫助人,亦會合力一齊關心某個人;我好感覺到他們有服事的恩賜,我為他們感謝上帝。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可忽略事奉者的品格,倘若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建立得不好,我們的恩賜反而會拆毀人、傷害人。
提摩太是傳道人,他有牧會的恩賜,不過他也有意志消沉的時候。保羅提醒他,要他將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保羅用火來比喻,當木柴燃燒的時候,不久上面就有一層薄薄的灰,將炭火遮蓋。要用竹撥一撥,令灰脫落,炭火就會燒得更旺。曾幾何時,我們一聽道就立志回應,並且樂意參與服事;但經歷過人際問題、繁忙的工作、經濟的壓力,我們內心產生許多「灰」,蓋住了我們事奉主的熱心,使我們的愛心漸漸冷淡。
有人問:我們如何挑旺自己的恩賜呢?我有三個建議:第一,善用網上的資訊:網絡本身是中性的,正確使用可以增長知識,無論是音樂、聖經研讀、語言學習、事奉技巧等各方面,都可以透過網絡來操練及裝備,好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另一方面,請大家多結交好朋友:與清心禱告主的人一起,你的靈性會長進;但與貪戀世俗的人在一起,你的靈性會受到虧損。第三,我們要習慣欣賞其他人,倣效人們的優點,轉化成為自己的長處,這樣我們在事奉上就會更有進步。
提後1:7節,這裡的「心」,原文是「靈」,是指到「聖靈」。世上沒有一種力量,勝得過聖靈的能力,能夠使我們剛強、仁愛、謹守;這正是運用恩賜很重要的平台!「剛強」,就是今日所謂的「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能夠使我們在困難中仍然站立得穩,發揮恩賜去事奉上帝。「仁愛」,林前13:1節,「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基督徒追求靈命長進,例如愛心、信心、盼望,才能夠成熟地運用恩賜,使自己與其他人得到建立。愛,是上帝兒女生命的本質,比任何一種事奉的恩賜更加重要,因為愛是運用恩賜的平台。「謹守」:這種內在的能力都是從聖靈而來的,聖靈將我們從罪惡裡釋放出來,並為我們的心做好防毒措施。
弟兄姊妹,我們既然得著上帝所賜豐盛的生命,又有事奉的恩賜,就應該認真的去善用與發揮。我認識一位老姊妹,她曾經身患嚴重的疾病, 上帝醫治了她之後,這位姊妹就盡力去探訪與關顧有病的肢體,與他們分享自己的見證,又帶領他們的家人信耶穌。
我盼望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認真地去了解自己的恩賜,按上帝給我們的感動與負擔去事奉,例如做個人關顧、探訪、唱詩、領詩、愛心服侍、影音控制、青少年導師、兒童主日學教師、個人佈道、做祈禱勇士為教會守望等,為主做見證,建立生命。
四卷福音書都記載耶穌受洗的事,受洗的重點不在於禮儀,乃是在於表明耶穌為人的身份。耶穌受洗之後,才去接受魔鬼的試探、公開傳道、醫病趕鬼……請大家注意福音書所記載的時序:耶穌還沒有作任何事工之前,上帝已經向耶穌宣告:「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上帝這樣說,我從前以為對象只是耶穌基督而與他人無關。後來,我發現領受「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對象也是指著我們,而了解這道理對我們的信仰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路加福音的記載更為特別,在耶穌復活後,祂提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要升天,祂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意思是:我們也是天父的兒女。所以,當天父上帝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的時候,不單是跟耶穌說的,也是對著耶穌所代表的人類說的,我們凡屬於耶穌的都有份。
領受和確認作為上帝愛子的身份,是人生的核心價值。上帝按我們的本相來愛我們,並非基於我們個人的能力和表現,而是單單因為我們是祂的兒女。可是有些人不了解這道理,或受俗世價值觀影響,例如古裝劇中的皇室子弟花盡心神竭力的在父皇前表現自己,為著討父皇的寵愛,同樣現今社會世人也用表現和能力衡量人的價值。
我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是上帝所喜悅的愛子,但我們要認定,我們不是憑感覺。我們是上帝的愛子,這是一個事實。唯一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去選擇相信這個事實;無論我們是否感覺得到,我們的心情好或不好,有聚會或沒有聚會。人生的際遇會令我們很沮喪,很多事情會使我們是我否定,經常有許多壓力令我們覺得自己力有不逮。但我請你仍然選擇相信:你不是其他人眼中的你,你不等於你的能力,你是上帝的愛子,上帝所喜悅的。就是這麼的直接和簡單!
在人生中我們經歷很多憤怒、恐懼、焦慮、遺棄、不被重視……令到我們都不喜歡自己,自覺沒有甚麼價值。當你去到這地步,我邀請你做這個操練:先把手放在胸前。感受自己的呼吸,當吸氣時,心中想著「你是我的愛子」;當呼氣時,心中想著「我喜悅你」。藉此練習,從心中提醒和感受我們是天父愛子或愛女的身份。
今天我們會透過馬太福音,特別看看彼得和耶穌的互動,一起去思考一個問題。這兩年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大浪、很多挑戰,我們可以怎樣好好地生活呢?這個故事不難明的,而我覺得要注意的地方是耶穌在拯救彼得之後,衪對彼得是有一個責備的,就是「小信」。你會發現耶穌和彼得經歷過這麼多事情,經歷過耶穌的教導(登山寶訓),又經歷過在海上拯救他,但到今天彼得仍然是小信。當我們這樣去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你會發覺其實耶穌已給了彼得能力在海面上行走,但彼得仍然疑惑、沒有信心,結果看見風浪便害怕,最後就沉在海裡。故事裡對彼得來說的危機不是風浪,而是小信。聖經是不難明的,但看完聖經後我們要思想這些經文怎樣幫助我們可以好好的去生活呢?我們今天同樣面對很多風浪,經文又對我們有什麼提醒呢?有兩個提醒是很重要的:
(一) 不可被環境影響忘記主的應許
從彼得這個故事學習到,我們不能被環境所影響而忘記主的應許。彼得沉到海裡,絕對不是耶穌沒有能力,我們都知道耶穌是大能者,彼得亦在海面上走了幾步,他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而忘記主的應許。這兩年我們的生活都不同了,像受到了狂風大浪沖擊一樣,但作為基督徒跟隨耶穌的人,除了望見風浪之外,我們更應看到上帝給我們的應許。聖經說:「我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上帝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1:6)」「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他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詩34:15)」還有很多很多的應許。我想問大家,在面對黑夜、風浪的時候,究竟我們是能夠倚靠基督在風浪上行走的那個,還是因為害怕、小信而沉在海裡的那個呢?要記得讓彼得讓我們沉在風浪裡面的,不是上帝沒能力,而是我們只注目在風浪,不是注目耶穌,當我們有風浪的時候我們要問自己最影響我們想法的是風浪還是上帝的應許。
(二) 在危難中馬上向耶穌求救
彼得其實相信耶穌是有能力的,但走不到幾步便疑惑、小信而沉到海裡。其實這是一種過山車的信心。當我們取笑彼得的時候,其實你和我也像彼得一樣,也總會有沒信心的時候。確實有些事件會令我們加添信心,但我們也會很容易忘記了。面對風浪彼得確實小信,但優點是他懂得在最危險的時候向耶穌求救,在經文裡說了四個字「主啊,救我!」,主就將他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想大家留意馬太福音24:31:「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趕緊」原文應翻譯成「立即」,耶穌為何能「立即」伸手拉住他?因為耶穌一路也看顧著他。當彼得呼救,耶穌是即時回應、即時拯救。我覺得經文給了很大的提醒給我們,或許我們人生不能避免風浪,在風浪裡你和我也有機會信心不穩而沒面目去求耶穌,但我想大家記住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身體沉在海裡,而是信心沉在海裡。當我們遇到困難、有疑惑的時候,我們要學懂第一時間呼求耶穌,不要忘記耶穌一路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走在風浪之路,衪等待我們呼求衪,當我們要沉的時候只要我們呼求,衪會即時伸手拉起我們。
最後,我覺得基督信仰是不能保護我們一生無風無浪的,但我們作為基督徒最可貴的地方是耶穌基督已給了應許我們怎樣去面對風浪,更加寶貴的是原來衪一直陪伴我們走過風浪,等待我們向衪呼求,去拯救我們。
今天在父親節主日選用一段經文去思考一位慈愛父親的角色。經文中有三位主角:父親、小兒子及大兒子;有三個段落,分別描寫小兒子、父親及大兒子。今天我們會集中去思想小兒子和父親的對話。
前半故事:小兒子有什麼特別之處呢?第一,收拾起來。在猶太人的傳統中,會有父親未離世兒子就會要求分產業的情況。兒子覺得已經成長,不靠父幹,所以要求父親分產業。父親容許分產業,在第13節說小兒子收拾起來,遠離父家。人會成長的,這是正常的現象。上帝造人在地上,當人慢慢地成長,世界上就會出現不相信上帝的人;會出現除了創造天地的上帝,還有假神。人在知識及經歷的領域上成長,開始不愛上帝。小兒子沒有意識到金錢會花光,聖經說他任意放蕩,浪費貲財。人的經驗自以為有無盡的本錢、青春、機會及時間,看不到自己的有限。當您去參觀墓地,您會發現人的生命有著不同的長短,生命本是脆弱的,有一天會完結,生命是有限制的。第二,小兒子沒有錢,便窮苦起。人的年日是可以用盡的,我們要意識一件事:在人生當中,當我們離開上帝,要在未到極限之前,回歸上帝,看見自己的限制,要懂得去感謝和依靠上帝。第三,醒悟過來。人的寶貴是當他什麼也沒有時,他會對人生有著特別的掌握和反醒。反醒的意思是對某一些已經過去的事件去檢示一下,然後學習一個功課,將來更加有智慧,不止是痛定思痛。當人有這樣的思考過程,就不會重蹈覆轍。上帝讓人能去醒悟、去思想、分析及總結。小兒子因為沒有金錢、材幹和學識,於是就去打工。第17節說他醒悟過來:我們需要檢視我們的過往,看看有什麼可以改善,這就是反省的能力。當我們發現人生和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可以一夜之間失去,對人生有新的了解,需要回歸上帝,人生就有方向、有目標。小兒子當醒悟過來,想與其替人打工、吃豆莢,何不往父親那裡去打工。第四,我要起來。起來的意思是不要在痛苦中只是懊悔、不要在困難中自怨自艾、不要在悲劇中放縱自己,及不要在困境中沮喪灰心。起來的意思是人生有第二個機會,無論困難多大,只要有決心,要起來,人生是會被扭轉的。當您發現自己的限制時、當您決定要歸回創造主時,您的一生便會理順。
後半故事:當父親見小兒子回來,就動了慈心。經文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浪子回頭,父親自然就不計較。「與他親嘴」,這是中東人的傳統,表示關係的建立。給小兒子穿袍子,戴戒子。「戒子」 是恢復兒子的身份,表達一種權柄。穿鞋子,然後喫喝快樂、快樂起來。這就是父親的反應。小兒子的決定產生了正面的影響,他的人生扭轉過來,能在困境中超脫,回到父家中不是作工人,父親恢復他兒子的身份,重新享受在父家中的被尊重、接待及平順的生活。關鍵是他醒悟起來、決定起來,有所行動。
這裡的父親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分產業雖有危機,但他尊重兒子的意見,仍把產業分給他們。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係,會隨著時間去轉變,所以父子關係融合。結果兒子回來時,父親便動了慈心,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對方的困難,生發慈心,產生共鳴。因為兒子肯回來,父親就動了慈心。這故事提醒我們,人間需要有情。父親恢復兒子的身份,這就是包容,一件很難學習的功課。因為包容的心,父親看他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當他回轉時接納了他。這個浪子的比喻反映了父親的慈愛,也反映了創天造地主的慈愛。我們看見了人生的限制,有沒有看到天父的慈愛呢?當我們活在罪惡苦難中,上帝差遺主耶穌降世為我們罪釘十字架,替我們受罪擔刑罰,當信耶穌,罪得清理,我們不需懼怕將來面對罪的刑罰,可以坦然有一個新的開始。當回天父面前,祂會接納我們,有慈愛繼續讓我們享受兒子的福份,帶領我們在這個世界,面對我們的人生有個不同的方向,未來的生活得到上帝的保守。
世界動盪,人際關係緊張,人心充滿爭競、苦毒與仇恨,人與人之間嘅隔膜,到底有沒有可能解除呢?聖經告訴我們,一定可以!哈利路亞!
一、兩下合而為一 ( 弗 2 : 13-18 節 )
以弗所書提到兩個水火不容、彼此對立的群體。以弗所教會主要是外邦人,使徒保羅寫這封信給他們,2:13節說:「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上帝是聖潔公義的,罪人原本遠離上帝,不可能與上帝親近。在耶路撒冷,聖殿裡面有一幅很大的幔子,將聖所與至聖所隔開。太27:50-51節記載,在十字架上「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耶穌叫人靠著祂的血得以親近上帝。2:14節的「兩下」是指猶太人與外邦人。在聖殿裡面,之間,有一道「牆」將外邦人院與以色列院隔開。如今,耶穌基督使到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合而為一,在屬靈的意義上,主耶穌拆毀了「兩下」之間的牆。
第15節說,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除了十誡以外,猶太人另設六百多條清規戒律。外邦人沒有摩西的律法,也不守猶太人的規條,就被猶太人憎惡、甚至仇視。耶穌基督捨棄自己的生命,他不單拆毀了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牆,並且更徹底地消除他們雙方的仇恨。第16-18節,「遠處的人」指外邦人,而「近處的人」是指猶太人。主耶穌12個門徒是猶太人,他們自己都要接受十字架的救恩,才可以與上帝和好。「我們兩下藉著祂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基督徒合一的基礎,乃是我們與基督聯合,並且聖靈的感動成為我們共同的經歷。
二、有份於上帝的國和家 ( 弗 2 : 19 節 )
2:19節,這裡提到四種人,就是「外人」、「客旅」、「國民」和「家人」。外人:是陌生人、不速之客,這裡指不認識上帝的人。客旅:到外地探訪或參觀的人。我們去旅行的時候,住在酒店或賓館,有得住,有得食,享受裡面的設施,但我們與個老闆沒有任何關係。
國民:(林前6:11節) 基督徒是因信成聖,我們一信主,身份就成了聖徒。「與聖徒同國」,「同國」原文是「國民」。凡遵行上帝旨意、以上帝為王、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是天國的子民。上帝的國是「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意思是上帝的國已經臨到世間,但今天未完全實現於地上。上帝的國是上帝管治的,所以我們的生命應由上帝管理,行事為人都聽命於他。只要我們順服上帝,那些在我們生命中一直操控著我們的恐懼、驕傲與罪,現在不再有權操控我們。
家人:與你最接近又最有密切關係的人。我們由聖靈重生,被上帝接納為家裡的人,千萬不要當自己是過客,存著一種來教會消費的心態!我們應該一齊守望這個家,盡家人的責任;這樣,你會感到自己有份於上帝的家,你會有真正的喜樂與滿足。我們應該知道,基督徒的合一並非取決於外在的條件,而是在主耶穌裡的共通性。我們源自一位永恆的天父,「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弗3:6節)。教會是「上帝的家」,我們應以謙卑感恩的心來接待每一位弟兄姊妹。
「教會是家」這觀念對基督徒是非常重要。教會的組織、制度與章程,只不過能維持外在的秩序,而真正能夠維繫會眾團結與合一的,惟有「彼此相愛」與「互相扶持」。所以,不單只是做招待的弟兄姊妹,我們每一個都應該用親切與歡迎的態度,來接待新朋友,使到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樣,在社會上找不到的溫情,在教會裡找著了!願上帝幫助我們,帶領其他人也成為上帝家裡的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歸屬感,人需要被接納。我們各有不同的背景,但在基督裏面都成為一家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需要,有時也面對各種不同的困難。弟兄姊妹因著共同的信仰,會產生主內的親情,會主動彼此關心,會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
三、成為聖靈的宮殿 ( 弗 2 : 20-22 節 )
跟著保羅將基督徒比喻為建築的材料,「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舊約的先知和新約的使徒都是上帝的代言人,他們將上帝的話傳給人。那即是說,教會是建造在上帝的話語上,是建造在真理上。「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古時的人蓋房子,是挖地後將比較大塊的磐石放在最下層,使房子能夠穩固,那石頭被稱為「房角石」。另一方面,建造的人先將房角石立好,以確定建築物的方位,才將其他石頭依序擺好。「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這裡「各房」原文的意思是整個建築物。彼前2:5節上:「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我們是活石,不是石頭,是有生命的有機體,與耶穌連結,一個一個不斷被放入上帝所居住的靈宮裡面!「聯絡得合適」是甚麼意思呢?當一個人信了耶穌之後,他就成為聖殿的一部分,上帝的靈住在他裡面。既然是這樣,他要與其他信徒好好聯絡,使聖靈可以完全不受阻礙地運行,帶領我們整個教會繼續發展。
教會是一個生命的團體,即使我們的神學講得多好,仍然不能使人得生命,必須有聖靈的工作。上帝的救恩使孤獨的個體連結成新的群體,撒但的詭計是要使他們重新回到孤獨的光景中。耶穌基督要我們努力的目標,不是建立自己的王國,而是要我們被建立成為上帝的居所。上帝是慈愛的,所以上帝的兒女必須有愛,使每一個踏入教堂的人從我們的招呼與服事當中感受到愛。家講究骨肉之情,家人彼此關懷、互相幫助,以愛心包容,有溫馨的親情。參加教會的小組與團契非常重要,在其中彼此認識,用聖經的教導彼此勸勉,以禱告來彼此服事。
我誠邀每位弟兄姊妹加入一個小組或團契,享受屬靈大家庭的生活。我們要將人從魔鬼的手中搶回來,使他們與我們一起成為上帝家裡的人。
這兩年香港的時勢對生活、工作、家庭關係等造成影響,大家各自有痛苦,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感觸。我在伊利沙伯醫院擔任主任院牧,幫助哀傷的人。自疫情出現,醫管局和醫院限制家人到病房探望病人,只有兩類病人才能得到家人探望,就是已在病房過世以及即將離世的病人。有些醫護人員很有愛心,用視訊形式讓病人與家人談話,照顧雙方感受,讓我們在禱告中繼續為所有醫院祈禱。
每天看到醫院中接近二十人離世,心情很難受。食物及衞生局每天報告受感染人數、死亡或接種疫苗等消息,聽到後心裡感到害怕。在這疫情中,大家不知所措,今天所分享的題目是為提高大家的情緒。過年時,每個人都喜歡講和聽好說話,並在門上貼揮春,希望出入時得到祝福。人人都想有福氣,但每人得到的福氣是不同的。
我致電問候在加拿大的妹妹,勸喻她返當地教會,因她離開教會多年。她有個兒子,因懷孕時不知羊水已穿,一星期後才看醫生,故兒子出世時腦積水,須做手術才能救活,但手術的後遺症是不能走路。他現在已四十歲,只能以手臂支撐著爬行,這個家庭非常痛苦。我鼓勵她返教會,與耶穌傾談祈禱,將來離開世界與天國的父母相聚。妹妹回應現時在加拿大每年都不能與家人相見,難道在天國可以相見嗎?身為牧師,我卻不知如何回答,不知如何幫助她。弟兄姊妹,趁家人還健在時,不論是否接受我們所講,我們盡所能向家人傳福音。
今年短時間內我經歷幾位家人離世:五個月前我嫂嫂離世,我哥哥在一個半月後離世,我大姐在兩星期前離世。假如你曾遇到我現在的事,你的心情如何?我們心中渴望上帝賜恩典、福氣,並每天看顧我們。在疫情中,該如何向上帝祈求?我們可向上帝求福,所求的要符合上帝旨意,讓上帝主管我們的生命。
今天的經文講四個王,本是關係良好,但因一些事,其中三個王要聯合攻打另一個王,而當時四個王所擁有的地方是以色列的土地。在列王記下時代,即公元前975年已有爭奪土地的事發生,但他們本是上帝的子民,活在上帝給他們的福氣中。經文中先知以利沙尋找上帝,把訊息帶到百姓,幫百姓尋找需要的福氣。
回想這兩年人生,我們祈求上帝每天賜福保守家人,讓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趁有生之年,仍有機會生活在同一個家庭,我們跟家人傳揚上帝的恩典,求主給我們有力量和時間享受並體會上帝的恩典。我們會有困難和軟弱的時候,但千萬不要與上帝的手分開。做院牧的經驗有時令我情緒低落,但我會祈禱,上帝在當中吩咐我,讓我幫助其他醫院設立院牧工作,作為傳道人在離世前是不能休息的,我會聽從上帝的話一直傳福音幫助人。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