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母親節,我們總會想盡辦法向愛我們的母親表達心意。但對於愛我們的耶穌,我們又如何回應祂的愛呢?在今日的經文之先,正是耶穌在逾越節為門徒卑微的洗腳,並同一時間承諾了他們,對於這先行的愛,門徒又如何回答?儘管如此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而一切都指向最核心的一個問題「你有守基督的命令嗎?」
基於耶穌的愛,父賜下了另外一位保惠師─聖靈,聖靈與基督的關係理論上是同一地位和存有,甚至是工作,並會與認識他的人一起,不斷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理的道,教我地分辨事情上的真與假,幫助我們在困苦中渡過困難,為我們在各事情上代禱,當我們遇到掙扎的事情,祂都把能力一一加添到我們的心裡。聖靈就像我們人生路上的幫助、教導和更新,讓我們的生命活在真理上。
俗世的愛很容易落入有條件有前設當中,在自己的過去的人生回憶中,不難找到令自己陷入兩難,而糾結的問題。人在有條件的特質下,就連知道上帝與我們同在都被限制,但上帝最有力的應許,就是不會撇下跟隨祂的人,不會令他們成為孤兒。愛在上帝裡面就不能被任何事所限制着,就算人不完美、充滿了限制,更重要是上帝突破了時間和空間,與隨祂的人同在,從今直到永永遠遠。
在上帝一切先行的愛下,我們是否願意回應上帝所吩咐,把耶穌所留下的話語,彼此相愛的命令,一字不漏地轉成我們的生活習慣及提醒,在各處各方與人彼此相愛,以基督的心幫助無奈、受傷、受苦的人?我們是否不計較任何辛苦的過程,繼續選擇愛祂。我們應該期待耶穌向我們顯現,與我們同在,在這世代中繼續帶領我們,不斷的醒察我們,讓我們知道自己做錯或做對的地方,就好像當時以色列民需要倚靠上帝離開為奴之地,進入應許之地一樣。
期望在基督中的「愛與被愛」同樣成為眾弟兄姊妹在日常生活的動力和強心針。
不同國家用到不同的花種來記念母親節,美國會用到康乃馨;中國內地則會用香薰草等等,但同樣都是表示對母親的敬愛。箴言6章20-23節中提到有不同的表達代表到上帝的話語,而父母在當中擔任不同的角色,父親負責教導誡命,母親負責教導法則和到最後有生命的道,全都是指向聖經。父母需以雙親合壁孕育他們的子女,因無論男女也有父性和母性(創一27)。
隨著社會的變化,下一代面對著很複雜的環境,不論是經濟、社會,也令維持傳統家庭面對著挑戰,如孩兒很多時候也缺乏父母的直接教養。而在這疫情中,帶來了一些新的想法,藉著這機會可增加親子時間。中文大學的教育部製作了一個短片,鼓勵香港父母善用這段時間,增進與子女的關係,提到「學業成續有去有回、子女關係一去不回」,以及以4多:聆聽、了解、接納和擁抱與子女相處,便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父母的栽培不只是養育,卻要孕育子女,讓下一代能夠成材,給予最好的扶持,提供最好的環境給他們,通過這過程將下一代提拔出來。
今天以猶太人的角度去理解箴言的這段經文,聖經論到母親有四種的功能: (一)母親智慧的教導,母親擔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亦會以智慧的方法作教導;(二)母親智慧的對話:教導子女智慧(即是聖經中的內容)比金銀珠寶貴重;(三)母親智慧的擺設:如書架放在床頭,因書中是充滿智慧,是該重視;(四)母親不息的餵養:以智慧餵養子女,如結三3和啟十9中吃掉書卷,吃後極甜如蜜,耶穌也曾說他話是生命的糧(約六35),也即是生命之道。
最後以提摩太被孕育為例子,他第一階段是被他的外祖母和母親所孕育(提前一5); 第二階段則是被教會成員所孕育(使十六2); 第三階段就是他的屬靈導師 — 即保羅所孕育(使十八4-5)。孕育下一代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每一個人也需擔當不同的角色去孕育他們,好讓下一代能被栽培成材。
俗話說,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於世,避免少走彎路和少犯錯誤,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鏡子來反射我們的人生?聖經是我們的心鏡,從上帝的話語去學習。
1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論斷人」:指挑剔別人短處,宣判人家罪狀。一般人所以會批評論斷別人,是因為不認識自己的敗壞;越認識自己的人,就越不敢隨便論斷別人,對人也越寬大。例:看完這個故事,也許你就不會輕易指責和論斷;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已經歷不同的故事,所以,千萬不要隨意論斷別人。
2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待人的原則有二:一是公義,另一是憐憫。
3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刺」:原指從木頭上剝落的小片,轉用來指較細微的小過錯。「梁木」:原指房屋建築上所用的樑木,轉用來指較明顯的大過錯。例:動物園的故事。
4及5梁木和刺。例:螃蟹的故事。古人說得好:“己不正焉能正人”。我們若明此理,就不會輕易去論斷他人,而不反躬自省。信徒在評判別人之前,應先查看自己。越認識自己的人,越不敢隨便定罪別人。
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本節是教訓我們信徒在世人中間必須靈巧(太十16),不可隨便將寶貴的東西推介給別人,免得被他們糟蹋了,自己反而招惹他們的攻擊。
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我們的禱告永遠不落空,只不過上帝不一定照我們所禱告的「給」我們,因祂知道甚麼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
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上帝喜歡我們凡事向祂求問。我們得不著,是因為我們不求(雅四2)。在祈求與得著、尋找與尋見、叩門與開門之間,只有一個「就」字,並沒有設下任何其他的條件。
9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餅」:象徵生命的供應;「石頭」:象徵沒有生命的事物。兒女們因為幼稚而容易求錯,但父母卻不會給錯。天父不但給我們對的東西,且是給得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20)。
10求魚,反給他蛇呢?只要我們向父求,父的答應總歸是有的,但不一定是照我們所求的,而是照父所認為對我們有益的。
11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人只要真正的尋求上帝,祂總是把上好的東西賜給他,因為上帝是以為父的心腸對待尋求祂的人。
路加福音
6:31「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是天國子民對待人的原則。你對待人的方法,乃是根據要人怎樣對待你,不是根據人怎樣對待你。聖經多處提到相同原則,顯示上帝在意人與人的關係是否正確公平。
總結
我們照鏡子時,可以檢視並整理自己。聖經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省察自己的品行、態度、思想和行為(雅各書1章23-24節),讓我們行事為人能符合上帝的教導。例:蒙灰的眼鏡的故事。
主耶穌當日在世時也強調:“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我們對一事物的觀察,是要全部瞭解,不是一個平方圖,而是一個立方體,卻總共有六面。
由此可知,正因為我們只有片面的瞭解,對人的論斷,自然是容易偏差,不是實事求是的。所以:鏡子反映形象,聖經顯明人心。
每個世紀總有特別的事情發生,在二十一世紀事情發展迅速,去年有豬流感,今年有新冠肺炎,大家很害怕受感染,天災人禍一連串很快地發生。這些疫症是否只在二十一世紀發生?自有歷史,這些事件不斷發生,昔日以色列人如何面對天災人禍?今天以詩篇46篇彼此提醒鼓勵,讓上帝的話幫助我們面對艱難的疫症。
詩46:1「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這是很正面有力的開始,上帝的大能幫助我們。不要因周遭事情而忘記上帝,面對困難時,詩人提醒我們要依靠創造宇宙萬物的三一上帝,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避難所是很重要的,1982年我仍在美國讀書,有次騎電單車買東西,途中聽見閃電的聲音,雨愈下愈大,開始下冰雹,我趕快停車暫避,找到很細小的簷篷。但冰雹愈下愈大,如乒乓球般大,風也很大,不停打在我身上和頭,我心中很害怕死亡,祈求上帝救我。突然有聲音叫我爬上去,冰雹就不會打在頭上,頭部得到保護,而冰雹很快就過去,上帝是我的避難所。
幾年前,我的頭生了一個粉瘤,有個很好的腦科醫生幫我做手術,手術前在一間很好的醫院等待。因醫院接收很多病人,需要住在六人病房,對面床有位年老病人約每半小時便會大叫一次,因明天要做手術,不夠精神會很危險,我向上帝祈求有好的睡眠。我很快就入睡,雖那病人的聲音不斷,但上帝很奇妙,把那聲音變成爸爸與我仁慈說話的聲音,我第二天早上很精神,上帝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詩46:2-3,上帝同在時,我們不需要害怕。第二節的原文很直接就說「所以我們不要害怕」,然後才說地、山、水如何,上帝直接把安慰的話帶到我們當中。詩46:3結束後有「細拉」二字,即是叫我們安靜反思這三節經文的內容。即使有天災人禍,我們不用害怕,不要忘記上帝和失去信心力量。
這避難所有甚麼好處?詩46:4-5,有困難時,聖經提醒要尋求上帝,祂願意與我們同在,我們的信心得到保障、鼓勵和不動搖。詩46:6提及因有上帝的同在,城內很安定,但城外繼續有不幸的事情。上帝教導我們在世上有苦難,不是所有事情都順利,但祂會賜平安和力量。真正平安就像在一個大瀑布裡,有一伸出的樹枝,有一小鳥站在枝頭上,背後卻是匉訇翻騰的水,這就是基督裡真正的平安。
詩46:6下-7「上帝發聲,地便鎔化。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面對天災人禍,詩人講要懂得尋求上帝,完全信靠,要知道上帝是萬軍之耶和華,守約的君王,在人生困難中與我們同在。舊約基甸士師帶著三萬二千名勇士去打仗,但上帝認為太多人,說膽怯的可以不去,只剩下一萬人,但上帝仍認為太多人,讓他們去河邊喝水,有九千七百人看見水就衝上去低頭喝水,剩下三百人用手盛水喝,邊喝水邊觀察周圍環境,充滿機警的心,上帝要用這三百人去打仗,這三百人是見證上帝的大能,「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士師記7:18、20),上帝親自出手,讓敵人自相殘殺。有次開車到馬鞍山買二手結他給學生,在途中遇見賣主,情急下沒留意到我的車剛好踏在雙黃線上,是不准泊車的。我禱告上帝憐憫,感謝主,警察只記錄我的車牌和身份證,只是給予警告。有時雖會做錯事,但上帝憐憫,出手幫我們。
上帝不只是萬軍之耶和華,也是與我們有個人關係的上帝。「雅各的神」(詩46:7),「雅各」是抓住的意思,出生時抓住哥哥的腳,並抓住機會奪去哥哥的長子名份和祝福,一生也抓住上帝的應允。面對兄長時,雖害怕,但沒有忘記上帝,上帝的使者與他相遇,他一直不放手,直到上帝給他安慰鼓勵,上帝與我們是有個人關係的。詩46:7後又出現「細拉」,讓我們反思。面對疫症這場仗很難打,感到無力無助,但聖經講天上的君王卻願意與我們同在,就如「雅各的上帝」的關係,一起面對困難。
上帝藉詩人在詩46:10上講「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休息是指放下一切事,來到上帝面前安靜,看清一切的事都是上帝容許發生,並一定有原因。因很多時一遇到事情,很習慣地準備去對抗,但上帝要我們停下來,到祂面前,「要知道我是上帝!」(詩46:10)。很多報告都說地球病了,人類每天忙碌工作,沒有機會休息,因世人病了,所以上帝讓這個世界靜下來。前幾天到九龍仔公園,因工廠停工,飛機停飛,郵輪停航,空氣變回以前的新鮮空氣。雖不明白上帝讓疫症發生的原因,但「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詩46:10下「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我們安靜下來,往上帝那裡,讓生命成為世界裡黑暗的光,讓世人看見上帝的榮耀和作為。
今日的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五章15-28節,是保羅在這封書信所寫的最後一段,是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話,也讓我們好好的思想保羅在這裡的教導。
1.保羅要求我們作為基督徒,要以「善」意去生活。
在第十五節指出,基督徒待人處事的一項最基本原則:不可「以惡報惡」,要「追求良善」。這教義是要人克服人自身本性的控制,順從上帝的心意去行事,而不是順從人的心意而行。我們不要「以惡報惡」,基本上有兩個的神學原因:第一個是報應人的罪惡,是上帝的工作,羅二6,上帝「必照各人所作的報應各人」,人本身沒有權柄去報應別人的惡行;第二是若然信徒以惡報惡,就是「為惡所勝」(羅十二19),即其內心被一種惡念所勝,要將自己變成一個惡魔,用惡念去報應加害自己的人。
相反,保羅要求信徒竭力去「追求良善」,有位牧者運用了保羅的四個「凡事」來幫助我們操練善意: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包容,便是減少對人的懷疑和猜忌,凡事相信,嘗試增加對別人的信任,正面鼓勵。凡事盼望,永遠對人懷有一種盼望,無論對方現在的表現如何不合乎自己的期望,相信福音有改造人生命的能力,既然上帝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我們也給人改過和翻身的機會,對上帝改善人生命的工作抱有盼望。
2.要能夠對人懷有善意,就需要堅持追求屬靈的生活。
接著追求良善的教導後,保羅在第十六節說出三個重要屬靈操練: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喜樂是信徒應該恆常無間地保持着的態度,那是因為信徒喜樂的根源和對象,是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這樣的喜樂,是不會受到環境所影響。不住禱告的意思是以禱告的精神來從事一切的活動,這樣就是過着一個與上帝相交的生活。凡事謝恩是讓自己確認生活在上帝的恩典裡面,發現上帝一路給予的恩典,然後給上帝一個正確回應。喜樂、禱告、感恩,是信徒內在生命的態度,信徒需要充足的內在屬靈生命的操練,才能夠以基督要求對人良善的方式,與別人相處。
3. 由內在生命引導的對人良善的行為,需要依靠聖靈的一路帶領。
第19-22節,我們要注意到聖靈其實一直會在我們心裡面工作,但好多時因為自己的私欲和一些執著而放棄了聖靈的聲音。如果能夠敏鋭聖靈在心中的引導和提醒,就必然能夠以謙卑的心去受教、聽道,更加不會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一套是絕對的正確,當牧師傳道在宣講時的信息不是自己以故的看法時,就不嘗試去聽取和理解。在這一生內,要相信上帝是會藉著不同的人和事向我們說話,對我們有要求,要我們去成長。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就是聖靈在人心內彰顯的結果。藉著聖靈的引導,用上帝的話語去審視任何事物,必然可以持守一種良善的生命,避開所有的惡事,離開罪惡的世界。要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上遠離罪惡,是需要個人內心中有強大的意志,堅持去行良善的事。
我們要知道信仰是一個不斷前進的歷程,永無止境。在這疫情期間,雖然我們教會實體聚會停止,但信仰追求不可以停止,在參與網上崇拜時,不要忘記讓聖靈引領上帝的話語,塑造着自己的屬靈生命,要我們在人世間彰顯出光明、良善的生命,照耀世界。
雖然今年有新冠狀肺炎疫情,但是我們仍然要慶祝復活節,將一切榮耀歸於上帝。今日我們一齊宣告:「耶穌已經復活,耶穌是主!」
一、主耶穌復活應驗祂的應許 路24:1-9節
路24:1-4節,「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主耶穌毋須天使幫祂將石頭輥開才出來;天使將石頭輥開,是為了叫婦女看見主耶穌不在墳墓裡。第5-8節,主耶穌應驗了自己的應許,祂講過自己會復活,只是婦女們沒有放在心上。如今經天使提醒,「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
徒1:3節,主耶穌復活之後立刻向門徒顯現,就是為了叫他們對主的復活堅信不疑,不再困惑迷茫。同時藉著從死裡復活這事,給門徒知道主耶穌的確做了人類的贖罪祭,完成了救贖工作。
二、主耶穌復活是救恩的基礎 林前15:17-20節
林前15:17-19節,主耶穌道成肉身,降世,活了三十三年半,宣講真理,被釘十字架、死了,如果祂沒有復活,今日屍體仍然留在墳墓裡,那麼主耶穌所做的工作仍然沒有拯救的果效,更顯明祂他根本不是救主。主耶穌必須復活,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耶穌基督第三日復活,戰勝死亡的權勢,是救恩的基礎。上帝叫主耶穌從死裡復活,證明祂是上帝所差來的救主。
有永生的盼望,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我們才會想到怎樣活得更精彩。人自己無法超越死亡,唯有一位勝過死亡的,祂就是主耶穌。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的罪死,被埋葬,又復活了,我們的罪疚、撒但的控訴、死亡的捆綁,都完全跟著主耶穌被埋葬了!林前15:20節,「但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主耶穌開了一條通天之路,跟隨主耶穌的人都能夠像祂一樣脫離死亡的轄制,得著復活的生命。
三、主耶穌賜下不朽壞的生命 林前15:54-57節
當日的婦女有愛主的心,卻忘記主耶穌的話,來到墳墓找主耶穌的「屍體」。今日很多人亦完全將主耶穌的復活當沒有發生過,根本沒有讓復活這事影響他們處事待人的方式和人生的方向。求上帝救我們離開這個影響非常深遠的疏忽,不做一個沒有復活意識的基督徒。
天使問那些婦女:「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這真是一個很幽默的問題。為甚麼在死亡之地找生命呢?為甚麼在這沒有希望的世界裡面找希望呢?主耶穌在釘十字架之前剛剛告訴他們:「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他們眨眼之間已經將主耶穌的話拋諸腦後。
今時今日你和我都承受很多方面的壓力:生活的擔子很重,讀書的要求又高,工作責任又大,人際問題又複雜,健康、精神、情緒種種問題排山倒海而來。在這你虞我詐的社會裏,人與人彼此攻擊、互相毀謗、踐踏,根本大部分人沒有時間靜下來反省自己處事待人的方式,沒有空間去處理自己與上帝永恆國度的關係。很多人找到一個藉口:「人生在世的事我未曾做得好,哪管得著來世的事呢!」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一個實踐的無神論者,沒有想到主耶穌復活與我們的關係。其實在每個主日崇拜,上帝都有提醒我們,我們已進入祂永恆的國度,將來我們的身體要改變,要承受上帝賜給我們永恆的基業與榮耀。我們將來復活的身體是怎樣的呢?
林前15:42-44有很清楚的對比:我們的身體原本是必朽壞的(毀壞、衰殘),復活的是不朽壞的(不會死、永遠長存);原本是羞辱的(犯罪、做錯),復活的是榮耀的(得勝、似上帝);原本是軟弱的(患病、飢餓),復活的是強壯的(不會受感染);原本是血氣的身體(情緒化、受環境影響),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愛親近上帝、毋須倚賴物質而得滿足)。主耶穌復活的身體怎樣,我們這些屬於主耶穌的人,亦將會有怎樣的身體。林前15:54-57節,「這必朽壞的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變成不死的……『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是的,靠著主耶穌我們就能勝過死亡的轄制。
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會與祂一同作王,我們管理大地的王權得到恢復。啟5:10節,「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上帝,在地上執掌王權」;啟22:5節,「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你有沒有想過與基督一同作王?
論到「作王」,很多人會想到路19章,主耶穌講一個比喻:一個僕人為主人賺了十錠銀,第17節:「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僕人為主人賺了五錠銀,主人就讓他管五座城。這比喻是說主人欣賞那些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就按他們的能力使他們分擔主人的工作。
「與基督一同作王」,重點不在於有多大權勢,有多少軍隊;「作王」主要是表達有王者尊貴的身份。聖經刻意不去詳細描述我們作王實際的管治工作內容,所以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培養自己的生命質素,要有主耶穌和平之君、僕人君王順服謙卑的樣式,亦要結出聖靈的果子,與我們王者的身份相稱。
耶穌基督的復活,與及我們自己的復活,我們要將這些事深化在我們的意識裏面。請你在生活中,活出實實在在是一個有復活盼望的人:你的行事為人、你的人生方向,要顯出你是知道自己有復活的生命。得救是恩典,與基督一同作王是賞賜,是上帝賜給那些一心一意遵行上帝旨意的人。這是上帝給祂兒女最高的賞賜。
最近很多基督徒長久未經歷主同在的喜樂。面對的世界不單病疫橫行,且人類到處撕裂衝突,連信徒也因世俗觀點不同而彼此攻擊。如何重尋主内的寧靜呢?上帝叫我們在亂局中安息平靜,在靈性隱密處會面。
「住在至高者隱密處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詩篇 91:1)至高者原文El Elyon,Elyon字根有超越上昇(ascend)之意,El 是上帝。兩字合一, 就是至高的真神,是最高的至高無上者,是極崇高的主宰,最高之處的上帝。
創世記14:18談到麥基洗德 (Melchizedek) 是「至高上帝」的祭司,至高上帝就是El Elyon這字。「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希伯來書指出麥基洗德象徵耶稣。耶穌基督已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希伯來書 6:20)「成為更美之約的中保」 (希伯來書 8:6)。通過永恆的大祭司耶稣基督的救贖,我們才能得救,進到至高無上的上帝的國度。
隱密處原文是Satar,英釋Secret place較為準確,是指斷絕俗世煩囂,單獨與上帝相交之空間,是得上帝保護、醫治與重建的隱密處所,人在此進入和上帝親密共融、互為感通的境界,在此契會上帝的旨意和使命。
我們要追尋和上帝獨處,找尋隱密處與上帝相交的境界,才能聆聽到上帝的聲音,才洞察世事發展的真相,及其中上帝的旨意。上帝與人會面是人生徹底釋放的境界,在無限慈愛榮光中,親近上帝的完全恩情、聖潔和榮耀,而得極深的甜蜜喜樂。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有古卷作:喜悅歸與人 )!」 在與至高的上帝獨處時,可經歷至高之處的榮耀,是一種澄淨晶瑩的榮光、完全靜潔平安,上帝寶座傾流水晶一樣的生命活水到靈魂深處, 人心得大喜悦, 超越一切悲歡憂煩。
「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強勝、威嚴都是祢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祢的;國度也是祢的,並且祢為至高,為萬有之首。」 (歷代志上 29:11) 上帝是至高,萬有之首,上帝的本體是莊嚴壯麗,充滿榮光與權能,祂的國度就在天地之中。「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賽6:3)
但如何可超越普通信徒生活,向上超越而進入至高上帝的隱密處,單獨與上帝傾談,而享受深密靈交的甜蜜喜樂呢?先知以賽亞說:「因為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以賽亞書 57:15)
至高的上帝只住在痛悔與謙卑的人心中,任何自以為公義,以為自己代表上帝去審判世界的人,或是陷身於權力利益,迷執於俗世政治社會意識形態者,都是狂傲的人,不能經歷上帝隱密處的甜蜜喜樂。
痛悔的心,即因基督而淨化,謙卑的心,即不暗藏自己一套理論與偏見,只是以單純的信心,向上帝開放靈性,以一無可誇,一無所有的心來到上帝面前,成為嬰孩一般天真清純,就能入上帝最高隱密之大愛與榮光中。這是真正清心的人,耶穌在談八福時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馬太福音 5:8) 只有清心才能與上帝會面。
清心是以一無可誇之心來到上帝面前,回復原始的單純,在這原始的天真中,產生完全的信心與完全的獻身。上帝「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詩8:2) 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馬太福音 11:25)
「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53:6)人一旦有迷執,就偏行己路,失去單純的信心,表面仍是信徒,實質卻等同「不信之人」,他們「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上帝的像。」(哥林多後書 4:4) 靈性要放下一切人的偏見迷執,經歷上帝的煉淨,才能上達到至高處與上帝會面。
耶穌說:「祢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约翰福音17:22) 委身跟從主的人,可進入至高者的隱密處,體會上帝的榮耀與上帝的同在,人可剛強壯膽,對現世的所有危機威脅,無所畏懼。
恐懼 (fear) 來自對危機與威脅的情緒,産生焦慮 (anxiety) 與恐慌 (panic),使人朝夕不安。病疫使人學習瞭解大自然規律的不可抗,人間衝突使人明白人的罪性與人生的苦難。從宇宙規律使人知上帝創造的宏大, 上帝仍在掌管。人間衝突使人知人的虧損陷溺,但也知人的尊貴與良知(心中的律法)。由恐懼轉為敬畏上帝,敬畏至高者的莊嚴壯美,尊敬人性的尊嚴及良知,也尊敬萬物。投身上帝,即生信心與盼望。
住在至高者隱祕處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我要論到耶和華說:「祂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上帝,是我所倚靠的。」祂必救你脫離捕鳥人的網羅和毒害的瘟疫。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祂的誠實是大小的盾牌。你必不怕黑夜的驚駭,或是白日飛的箭,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或是午間滅人的毒病。雖有千人仆倒在你旁邊,萬人仆倒在你右邊,這災卻不得臨近你。(詩篇91:1-7)
人總是會面對著種種的困難,無論個人層面、羣體層面或是整個社會的層面也會遇到各種的難題,時時刻刻面臨著各種疑難的抉擇。就如香港現在所面對的疫惰,各個層面也陷入困境當中,我們該如何反應及選擇?
在出埃及記中,以色列民過紅海前看見龐大的埃及追兵,嚇得驚惶失惜。以色列民的反應則是怪責摩西,不接受當初改變後的後果,但他們其實忘記了(一)百姓因做苦工而哀求,神聽到及知道百姓的歎息,而差摩西帶他們出埃及(出二23-25);(二)耶和華在出埃及地後,已向摩西與百姓提到法老會追來,而耶和華卻會在這事上得榮輝(出十四1-4)。透過以色列民的反應,提醒讀者,當人遇到困境時,驚慌會讓人的眼目聚焦在末路上。
摩西向百姓發出三個並列的要求,即是三個要求沒有分先後次序:「不要怕,要站穩,要看耶和華的拯救」。
在創世記中,耶和華神曾與幾位祖宗說「不要怕」,如亞伯蘭(15:1);以撒 (26:24);年老的雅各(46:3),都是在他們驚嚇或面對前境糢糊的情況下,一句帶有安慰的說話。摩西並沒有否定百姓的驚惶,但不需要停留在驚惶的狀態中。同樣地,摩西要求「要站穩」,即是要求百姓不要因驚惶的狀態帶動他們的行動。
最後摩西要求百姓「要看耶和華的拯救,就是祂今天將會向你們所做的」(《和合本修訂版》:看耶和華們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拯救)。後段和13節下句都是在解釋和補充「耶和華的拯救」的意思,所以摩西是要求百姓「要看耶和華的拯救」。如進入當時的敍事,「耶和華的拯救」是直接指向十四4節耶和華所提到的「得的榮耀」的事上,也是我們所熟悉的過紅海事蹟。
當摩西提出三種要求後,他確定地指出「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這句不是一種祈盼式的表達,而是陳述這事將來會發生,而當這事情發生的時候,百姓便不會再發聲了。
這段是被稱為摩西最信服神的時刻,摩西面對著百姓的埋怨,埃及的追兵,看似絕境的情況,但他沒有忘記上帝的吩咐,轉目光專注望著神的當中,深深相信神必會以祂的方法去帶他們離開。
雖然我們今天所面對的處境,未必會有過紅海般的神蹟,但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會聆聽我們,亦是知道我們的。我們需要做的是「不要怕,要站穩,要看耶和華的拯救」,神必會以祂的時間、祂的方法保護我們。
新型肺炎疫情的發展令人恐慌,使人對將來失去了信心,世界將會進入非常艱難的時期,我們作為基督徒在這時期應該如何面對?今日宣講的經文是一首詩安慰詩,預言上帝將要讓被擄的百姓回歸去耶路撒冷,並使錫安復興。從中我們一同學習耶和華所作的復興是如何的。
敬拜的表達
51章3節,耶和華上帝將要把已經一片荒涼、頹垣敗瓦的耶路撒冷,轉化為伊甸園,人間的烏托邦,成為可以供人與上帝同在的聖所。「在其中必有歡喜、快樂、感謝,和歌唱的聲音。」說明這伊甸園的花園必須有敬拜的元素,有讚美感謝和歌唱的聲音。以色列得以回歸,所有的傷痛都變成過去,並因此喜極而泣,不斷以歌聲讚美上帝(賽51:11)。
復興景象強調敬拜的元素。基督教是一個關係的宗教,最重視的是人和上帝建立關係。敬拜就是我們與上帝相交、相遇的過程,我們每主日的崇拜,是我們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個真正跟從主的人,必會將參與主日敬拜作為生命的第一位,預留時間與主相遇。
公義的來臨
在以賽亞書的裡面,「公義」這詞語的應用,往往與「救恩」和「訓誨」連在一起(賽51:4-5)。以賽亞強調上帝的「訓誨」,就是耶和華所頒布的「律法」,即只有按著上的「律法」去行事為人,上帝的「公義」和「救恩」會來臨。聖經學者認為這裡所指的「公義」,並不是人所能判定的,而是「上帝的公義」,當人能夠實踐上帝的「訓誨」,當人能夠履行上帝的話語,人與人之間的公平、公正才能夠實現。
我們看到社會好像缺乏公義,是源於人的私心和罪性,這也是人原本與上帝隔絕的原因。所以,我們要理解以賽亞所強調復興的景象是有公義的來臨,是因為那時候上帝的子民,能夠按照和遵行上帝的訓誨、律法去行事。當人的罪性被克服,人與人之的愛就得到彰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公義的來臨。復興的景象,就是人能夠醒覺自己的罪,重新遵行上帝的訓誨,讓上帝的公義行在人間,這樣上帝的救恩也會來臨。
回復仰望耶和華
今次新型肺炎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比我們當初想像的還來得嚴重。在我們基督裡的弟兄姊妹中,可能有些已經面對著工作和前路的問題,擔心失業和經濟拮据的日子將要來臨。
聖經學者認為以賽亞書51章9-16節是一首哀歌,表達對上帝一種好矛盾的情感,那是一種懷疑。詩人問為何現在他們的國家被滅,他們被擄去異鄉,在困苦的裡面,卻遲遲未見到上帝出手拯救,改變現在的困境呢(賽51:9-10)!然而,哀歌的特色,往往在「懷疑」裡面會以「盼望」來回應。51章12-16節記述耶和華如何回答詩人的問題,叫詩人回顧上帝的偉大和全能。上帝沒有直接回答詩人的問題,但是上帝回應是「惟有我,是安慰你們的。」上帝叫我們不要將我們的眼光和焦點放在困難裡面,而是將焦點只放在上帝身上,重新認定上帝是創造天地的主宰,只有祂才有權威和能力,帶來真正的安慰。復興的景象,就是人的心靈可以重新歸向上帝,重新認定只有上帝,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和平、安慰,和祝福。
檢定教會可否復興,就是我們能否在任何情況下,以敬拜上帝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們能否遵行上帝的話語,克服罪對自己的綑綁;我們能否認定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救主,面對任何困境時,將心靈完全地歸向上帝。願主賜下聖靈引導我們走上復興之路。
彼前1:22-25(前段經文)和彼前2:3(後段經文)是彼得在一封信裡從彼前1:13對收信人的吩咐。有些人看這兩段經文是兩樣事物:前段經文的核心信息是22節「彼此切實相愛」,而後段經文是除去一切生命不好的雜質與愛慕屬靈的養份,即上帝的話。
彼前2:1開始的連接詞「所以」是關鍵的,顯示後段經文的內容承接前段經文。彼得在後段經文用倒裝句表達,先說重要的話,讓聽的人留意開始的內容。另一個顯示兩段經文有關連的是彼前2:2的一個類比「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這句與彼前1:23「你們蒙了重生」有關連,「重生」就像重新回到母親的母腹再出世,所以彼得再講下文時,用了初生嬰孩需要吃奶吸取養份的意像。彼前2:3,經文原本字句是「既然你們已經嘗過主是有用的」,是沒有「主恩」的概念,但這裡指主的甚麼有用?聽完的人會聯想到前面提到主的某方面。彼前1:25「主」與彼前1:23「上帝」是一樣,是講上帝的話。按照前文,補一個詞彙是「主的道/話」是有用的。主的話如何有用?其實是解釋彼前1:23開始的一句話,上帝的話、主的道讓他們生命重生,彼前1:23第二句至25節說的就是這個。
為何說「重生」?彼前1:23解釋22節,而整段前段經文的中心訊息是在22節,彼此相愛,這容易嗎?彼此相愛說來容易,要實踐卻是不易。彼得在22節強調「彼此切實相愛」是真誠的愛,以「清潔的心」即單純去愛,不受其他事物影響。彼前1:22「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與23節第一句「你們蒙了重生」是相同意思,22節可如此翻譯「你們因順從真理而使你們的生命徹底改變」,「清潔」是指改變,心靈是指生命,故彼得在23節用「重生」來形容這群人。以前未相信福音時,愛人的確很難,很難愛素不認識的人,就算有血緣關係都不一定彼此相愛。但現在已接受福音,上帝的道在我們心裡,生命已徹底更新,從生命的最根本去改變,所以沒有任何理由推搪不能彼此相愛。
後段經文講既然已經歷主的道是有用的,可以徹底改變一個邪惡人的生命,故彼得向收信人提出一個要求,就是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早期的信徒,特別是猶太信徒經常把主的話比喻作人需要吸收賴以為生的養份,彼得因此呼應前段經文像嬰孩已「重生」,那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聯想到前段經文講「主的話」,猶太人會明白彼得這裡的意思。外邦信徒聚會時會讀猶太的經典,也會從猶太信徒口中知道「養份」是指上帝的話。前段經文提到生命因上帝的話徹底更新,彼得吩咐他們要愛慕上帝的話,滋潤新生命,茁壯成長,去除生命中不好的態度和心態「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彼前2:1)。
儘管生命有改變,有時彼此相愛是很困難的,於是彼得在後段經文建議從消極態度實踐愛的功課。首先改變對這些人的態度,嘗試不要憎恨他們,不要在其他人前說他們壞話,其實已是愛他們,已是邁向愛這些人的一大步。這愛不是指包庇,而是內裡自然產生的一種情緒和態度。彼得不是妥協,不是淡化實踐彼此相愛的重要,他的建議可能是基於過往經驗。
十二門徒除兄弟安得烈外,彼得沒有一個看得上眼。但到彼得晚年時,終於體會耶穌基督臨走時吩咐他們彼此相愛,並如何實踐,因而在死前寫下彼得前後書,鄭重吩咐信徒彼此相愛。彼得沒有說這是主的吩咐,而是用婉轉溫和的方式吩咐他們一定能做到,因生命已改變,甚至退一步從消極的角度建議他們如何實踐。如弟兄姊妹在現實生活中掙扎,很難去愛身邊出現的肢體,建議再讀這兩段經文,這是彼得經驗之談,值得基督徒再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