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讚美的人生」倫國平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8年6月3日)

經文:「詩篇150篇」

                          詩篇150篇是詩篇最後一篇,講述讚美主,是上帝給我們的命令,「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我們讚美上帝時,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讚美我們的上帝。我們是榮耀上帝的器皿,藉著每人的口高聲讚美上帝,上帝的榮耀得以彰顯,充滿整個會堂。詩篇150篇講述五樣事項:

一、在那裡讚美上帝?

            詩150:1下「在上帝的聖所讚美祂!在祂顯能力的穹蒼讚美祂!」中的「聖所」是聖潔的地方,是上帝所同在的地方。上帝的殿就是讚美的地方,榮耀不單在教會裡,更充滿整個宇宙。

二、為何要讚美上帝?

            為何要稱讚上帝?因上帝對我們很好。詩150:2上帝的「大能」和「大德」是甚麼?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給予我們生命氣息。犯罪時,給我們悔改的機會,耶穌基督來拯救我們,祂復活的大能讓我們可以面對困難。約翰福音16:33下,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人最擔心死亡,但上帝差遣愛子耶穌基督是勝過死亡。羅馬書10:9「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叫祂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我們今天能靠著主耶穌面對很多事情。一位著名神學家約翰‧加爾文講詩篇150篇是以色列人對上帝完全坦白的表白,將自己思想情感和人生經歷告訴上帝,求上帝幫助。很多時候,我們因工作繁忙,連感恩讚美的時間都沒有,所以感恩有星期日這個時間可以專注在上帝。不論有何困難,只要我們願意依靠上帝,上帝的信實、慈愛和憐憫一定與我們同在。

三、用甚麼讚美上帝?

            詩150:3至5講述我們用甚麼讚美上帝。「角聲」是利未人祭司吹的,當中有祭司、利未人、詩班,還有以色列人一起敬拜讚美上帝。吹的樂器是羊的角,至於琴和弦,古代樂器叫「羊腸」,拉的時候會震動,令人共鳴感動,而鼓皮是從羊皮來的。上帝鼓勵我們用不同樂器去敬拜讚美祂。為何要那麼多樂器?樂隊齊奏時,人會感到毛管直豎,全身震動。人是一個共鳴箱,樂器刺激我們有共鳴,共鳴時我們一起唱歌,那時的歌聲是最洪亮的。上帝給我們這麼多樂器是幫助我們這個身體可以鬆弛,音樂刺激我們共鳴箱開始震動。

四、甚麼人有資格讚美上帝?

            詩150:6「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除了樂器外,還要有人聲一起讚美上帝。偉大音樂家貝多芬在寫交響曲最後一首時,他也加入人聲,最厲害讚美的聲音不是樂器,而是人的聲音。誰可以讚美上帝?就是有生命氣息的每個人。

五、甚麼時候讚美上帝?

            「讚美上帝」不但是命令式的動詞,也是現在式的動詞,是我們隨時都要做的。詩119:164「我因祢公義的典章一天七次讚美祢。」上帝希望我們隨時讚美祂。每天起來第一件事要讚美上帝,讓我們有生命氣息,因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上帝希望我們每時每刻都讚美祂,因祂對我們非常好。

            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與閩南堂合作開一間學校,教導弟兄姊妹如何以音樂敬拜事奉上帝。要不是上帝奇妙的帶領,我可能沒這個機會。四年前,我感覺頭有點痕癢,並開始腫起來,起初以為是普通暗瘡,但體積愈來愈大。醫生說是粉瘤,可以做手術把它割除,而手術只需半小時,半身麻醉便可。周末,教會的主任牧師請其他人為我禱告,當中有名腦科專家的醫生聽到後就詢問情況。那名專家看見後,認為要先消炎,因開刀容易細菌感染,而手術應是全身麻醉。最後,那名專家決定親自為我做手術,過程差不多兩小時。後來專家告訴我這個是毒瘤,現在已清除乾淨。感謝上帝的憐憫,讓我今天能站在這裡。

            信靠上帝,每天感恩,凡事感恩,學習讚美上帝。詩篇最後一篇150篇仍然叫我們讚美上帝,因基督徒的生命是讚美的人生。

「長篇大論?」陳如炳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8年5月27日)

經文:詩篇1199-16篇 

奧古斯丁發過一場夢,夢中看見一棵生命樹有二十二枝樹枝,樹枝中再有八枝細小的樹枝衍生出來。及後他回了教會翻開詩篇的119篇,他有全新的領悟。119篇中每八節為一個段落,另外希伯來文的字母共有二十二個。神奇的地方是詩119篇每一個段落中的首字都是配合字母順序的排列,並且運用二十二個字母造成了二十二個段落。然而,這優美的篇章是用上帝的說話作為核心,我們應思索數個重點來學習祂的說話。

首先,第11節照字面所示,學習把祂的說話謹記在心裡,且用於日常生活中免得得罪上主,這是作者心中一份渴慕。在這價值觀混亂的世代,只要犯同樣錯的人愈來愈多,便會令身邊的人覺得錯的事情就是對的事情,而且遠離對的思想。我們必須適應社會,但適應不是融入錯的事情。一位日本的父親本來不信基督教,在一次幫助兒子背聖經的時侯接觸過希伯來書,後來他承受不了壓力打算到懸崖自殺,自殺前想起希伯來書9:27所說:「人人都有一死」,但卻想不起後一句。及後他回家看回經文,後一句是「死後且有審判」。就是一個美好的判斷,令父親成為基督徒,後來他鑿了這節經文的小木牌放在那懸崖的地上。

第二,第72節有關於上主的訓言和金錢之間的取態。作者表露出再多的金錢不至於使我們有益,反而上主的訓言卻勝於萬千金銀。使徒行傳中彼得和約翰經常地往聖殿朝拜上主,有一天有個瘸子向他們求施捨,並期待有不少的金錢可以得予施捨,然而彼得沒有財寶卻把最重要的東西給了瘸子,就是奉耶穌之名使瘸子能得以行走。行路是對自己的生命中的一種肯定,不能走路才是一份缺陷,沒有金錢卻不是缺陷。他倆要告訢瘸子知道,上主的說話能夠帶予生命轉變的威力,靠著主的說話就能重新站立起來。同樣地對我們來說金錢有很大吸引力,但沒有上主的訓言,生命不再豐盛。

最後,第105節是熟悉的經節。我們不乏燈和光,只要有燈光便不會跌倒,走路時也看清楚身邊有沒有危險的事物。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使自己感到困惑,不過又無需每一件事情也要坐下來禱告,而是也可恪守聖經話語來解決困惑。禱告和運用聖經是共同去作的,祂說話如亮光一般指示我們走人生的路。我們不單單重視主的說話,也要享受上主的說話。聖經長篇大論的鋪排對於年輕一代或許不及電子書,但卻有奇妙之處! 盼望上主的說話使我們完成人生的任務,也成為別人的祝福,阿們!

「何以為報?上帝的恩情」鄭淑儀姑娘講 ( 2018年5月20日)

經文:歷代志上29:10-19節               

報答恩情;「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動物也懂得感激父母養育之恩,報答照顧父母所付出的愛。所以大衛一生都得上帝祝福,自然地想要為上帝建造一座聖殿來「回報」上帝。當信徒得著上帝祝福,必然想「回報」上帝的厚愛。

上帝不允許大衛為祂建造殿,因他流了許多人的血,打了許多的仗,上帝只應許他的兒子所羅門建造殿宇。(代上22:5-9) 上帝在掌權,大衛就安靜感恩,這是一個成熟信徒的記號,比我們為上帝獻上一大堆金銀財寶更重要。大衛在此所學習的功課,也是每基督徒所要學習的。

上帝應許大衛說,祂要讓他的國境平安,除去他一切的敵人,堅立他的國。大衛知道上帝的心意,就進到聖殿裡向上帝禱告說:「耶和華神啊,我是誰,我的家算甚麼,祢竟使我到這地步呢?上帝啊,這在祢眼中還看為小,又應許祢僕人的家至於久遠。」(代上17:17) 他再一次的表現出他的謙卑,學會去順服上帝所定下的旨意,獻上感恩,因為他知道上帝要賜福與他。雖然他不能為上帝建造聖殿,他開始預備各樣的建材、寶物和金錢,使他的兒子能夠為上帝建殿;大衛回報上帝的恩情。

從經文中「把從上帝而得的獻回上帝」;我們會有一個很深的反省,不是因為我們有很多;不是因為我們現在可以為上帝做什麼了,所以要給上帝一點好處,乃是知道這一切都是從上帝而來,「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什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上帝。」(林後3:5)

「我們在祢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代上29:15) ;寄居的人生,在世上的日子,如同影兒。弟兄姊妹,當我們看見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我們獻上我們自己,可以去參與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像大衛一樣有這樣的感受!

「樂意奉獻者蒙上帝祝福」 (代上29:17),上帝知道我們的心意,祂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奉獻的動機,當我們存著歡喜的心來參與,上帝喜愛正直誠實的奉獻,上帝必悅納。高露潔創始人威廉高露潔,在二十歲時決心到紐約闖天下。他遇見鄰居老船長,船長為他禱告和勉勵:「要做個善良的人;要盡心盡意事奉耶穌基督;將所賺的每一塊錢歸榮耀給上帝,因這些非靠你的本領,又要獻上十分之一;每一塊肥皂要足重,不可偷工減料。」他誠誠實實地去做,上帝看顧祝福他的事業。

「被賜福的蒙恩者」(代上29:18~19) ,大衛看到這是一個以色列百姓信仰的傳承,乃是要將這信仰,一代又一代的傳給他們的子子孫孫。我們要一同的宣告、一起領受及得著上帝的祝福,並將恩典傳承開去。桂格燕麥創始人克勞威爾,在面臨死亡病痛和不景氣時,尋求上帝的旨意,終於站在職場上,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一生為主發光發亮!

我是領受上帝恩典的人,上帝看我能領受祂更多的祝福。很久以前有一神學生來我家小住,她告訴我神學院的大型洗衣機壞了,因此忙於處理洗衣而少了時間温習和做功課,我說我願意奉獻洗衣機,怎料價值不菲,我祗可奉獻半部。我交了支票當天,收到媽媽的長途電話,她在加拿大買了一層寓所給我。我以一顆單純的心去奉獻,上帝感動媽媽送來的寓所作為我日後讀神學的費用。

上帝的恩情,何以為報?唯有一顆樂意奉獻的心。我們要常常檢驗自己跟上帝的關係,領受上帝對我們的呼召、應許和賜福,將上帝一切的恩典、慈愛,豐豐富富的臨到我們時也要傳承開去。

「愛的根源」 古學賢牧師講 ( 2018年5月13日)

經文:出埃及記2012節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2017年的報告,每六位60歲或以上長者,就有一位曾被虐待。他們身體受到傷害、被人精神虐待、疏忽照顧、侵吞財產或被遺棄。隨著人口老化,情況會愈來愈嚴重。香港虐待長者個案也很多。一位父親在晚年自理能力下降,依賴同住的兒子照顧。兒子以為自己理應得到較多遺產,後來發現原來父親立了遺囑平均分配財產給各子女。兒子深深不忿,故意疏忽照顧,要父親自行煮食,令父親身心靈深受打擊,甚至患上抑鬱症。

我們要記得,上帝將父母從世上各種關係中分別出來,放在僅次於上帝的地位上。在十條誡命裡面,「孝敬父母」是第五誡,而猶太人將十誡平分為兩部分,以孝敬父母為我們對上帝當盡的本份之一。

() 為甚麼上帝要我們孝敬父母?                                                                           A.要我們記念上帝是愛的根源 

上帝將父母放在我們生命裡面,是為了建立我們的人生。孝敬父母是尊重我們的根源,而藐視父母就是忘本、否認自己的根源,所以不孝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行為,尤其是我們知道人類真正的根源是上帝自己。徒17:26-29節說,上帝從一個人造出萬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我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我們尋求上帝。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我們是上帝所生的。詩139:13-14節亦說,我們的肺腑是上帝所造的;我們在母腹中,祂已覆庇我們。我們要稱謝祂,因我們受造,奇妙可畏。我們未成形的身體,祂早已看見了。

上帝是我們天上的父,祂是創造我們、愛我們的主,祂的愛透過地上的父母向我們彰顯。約壹4:7-8節告訴我們,上帝就是愛,愛是從上帝來的。祂是全人類的主宰、愛的根源。我們為人父母的不是十全十美,不過我們很愛兒女,盡自己的力量將最好的給他們。上帝將祂的愛放在父母心裡,叫人在父母愛的孕育中成長。在世上沒有任何一種愛,比父母的愛更偉大!

上帝如此看重我們對父母的孝敬,因為父母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祂藉著父母養育我們,也透過父母使我們體會到祂那無條件的、最寬宏大量的愛。

B.要我們感恩圖報 

父母到了晚年,身心靈會有以下的轉變:行動和視力差了,經濟能力又下降,與好朋友相聚的次數減少;牙齒脫落影響進食時的儀態,怕失禮人,避免出席朋友的宴會;社交圈子愈縮愈窄,兒女又少跟自己溝通,覺得好孤單;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因失去工作能力,要倚賴家人供養;身體虛弱,有長期病患要時常覆診;無記性帶來很多麻煩;無法自由自在外出,每次都勞師動眾、麻煩別人,覺得自己很無用。我們須多花時間在父母身上,體會到他們不再年輕,健康會走下坡,很多事心餘力絀,所以要更留心觀察他們身心靈的狀況。

上個月有一位父親在網上臉書facebook上載女兒洗碗的照片,他因工作緣故捱到病倒了,想不到剛就讀幼稚園中班的女兒留意到他很辛苦,就想幫忙分擔,竟然主動穿上圍裙洗碗,他感動到抱著女兒哭了出來。

另一位孝順女是我所認識的葉姊妹,她九歲時父親欠下巨債,幾個追數人

上門騷擾,到深夜不肯離開,要等她父親回來。葉姊妹看見母親驚惶失措,就走入房間拿出自己的撲滿,對追數人說:「我把所有錢給你們,你們走吧,不要再嚇我媽媽!」追數人沒有取走撲滿,恐嚇多兩句就走了。

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將一生的心血傾注在我們身上,我們欠他們的怎也還不清。也許我們年紀大了才領悟到父母的愛,想報答他們,但他們可能已經不在了!

 () 怎樣孝敬父母?                                                                                                A.態度上 

聖經所說的「孝敬」,就是給予父母最尊貴和光榮的地位,包含恭敬和順服的態度。有些人為父母做了很多事,但是跟父母關係不好,他們說:「我怎麼不孝順?我使他們有食有住,也給他們金錢,還不夠孝順嗎?」問題不是我們做了些甚麽,而是我們跟父母的關係怎樣、我們對他們的態度怎樣。特別在父母年老的時候,對他們的肯定與尊重比物質和金錢更重要。

跟父母相處,態度要和顏悅色,並且體貼父母的心意。在香港有以下的個案:兒女要送父親入護老院,母親不肯,要親手照顧;兒女不體諒,甚至罵母親說:「辛苦是你自己拿來的!」加重母親內心的傷痛。其實母親是捨不得將老伴假手於人,如果子女可以諒解,就能紓緩母親的壓力。所以,保持溝通和體諒很重要,叫父母知道我們樂意聆聽他們的傾訴,明白他們的感受。無論父母是否基督徒,我們都要對他們「無條件地尊重」。

B.行動上

我們應該細心服侍父母,對他們付出更多的耐心,就像我們年幼時提出各種幼稚的問題他們不厭其煩地解答,並且解決我們闖出來的禍一樣。甚願我們都能易地而處,加倍補償父母對我們無私的付出。

孝敬父母包括奉養他們,可7:10-12節提到有些人以奉獻給上帝為藉口,不再奉養父母,耶穌責備他們。我們孝敬父母,應該供應他們身體上的需要,盡兒女的責任奉養他們。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兒女盡孝最基本要奉養父母,使父母得飽足。

父母年紀大了,還需面對很多其他困難,兒女要細心照料,盡量陪伴他們。如果我們不能夠親自照顧,就要花錢請人照應,而且要時時探望。另外要多邀請父母參與我們的活動,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成就,即使是小事情也請告訴他們,使他們感受到我們在乎他們。父母的今日就是我們的將來。

耶穌為我們作了榜樣,當祂被掛在十架上、最痛苦的時候,祂仍記掛著母親,將母親託付予門徒約翰(約19:26-27節)。弟兄姊妹,父母曾為我們的成長牽腸掛肚,現在我們是否願意為他們的靈魂竭盡所能?帶領父母信主有許多障礙,但我們付出的代價遠比不上養育劬勞。我們逼切祈求上帝,使他們得著耶穌。

最後,毋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除了自己的父母之外,教會內外還有很多長輩,我們都當關愛他們,向他們表達上帝的愛。

「欠了債,怎麼辦?」陳黔開牧師講、霍燕冰姊妹記 ( 2018年5月6日)

經文:羅馬書114-17

保羅發覺欠主耶穌一個沒法償還的債。耶穌基督本有上帝的形象, 身份與上帝同等, 祂反而倒空自己來到地上, 在馬槽出生 。耶穌說: 「狐狸有洞, 天空的飛鳥有窩, 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路9:58) 。主耶穌最後被掛在木頭上, 擔當世人的罪。保羅說: 「現在耶穌基督呼召我要將耶穌基督的愛, 祂的恩典和福音傳開。」

保羅以書信教導羅馬的弟兄姊妹。 羅馬是保羅從未去過的地方, 當時沒有高科技, 要找人送信去羅馬。 羅馬是當時一個較發達的城市, 耶穌的事蹟已得到廣傳, 保羅關心身在羅馬的弟兄姊妹。保羅開宗明義說他是耶穌基督的僕人, 奉召為使徒, 特派傳上帝的福音(羅1:1) 。說明自己的身份和使命。

保羅說: 「我不以福音為恥, 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無論是猶太人, 或是猶太以外的人, 任何人,他都欠了他們的債, 就是福音的債。我不以福音為恥, 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 要救一切相信的 (羅1:16) 。福音改變了保羅, 他以福音為榮。 因為上帝的緣故, 保羅從一位逼迫教會的人, 到變成教會的擁躉, 再成為教會裏的傳道人。

保羅在上帝的感動下寫了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 說明福音是上帝的大能。

(使22:7-10) 保羅在上帝的大光之下仆倒在地, 他聽見主的聲音就問: 「你是誰」,主說: 「我就是你逼迫的耶穌」, 保羅問: 「我當作什麼? 」。保羅要作的就是傳福音的行動和使命。他要去使百姓眼睛得以打開, 從黑暗尋向光明, 福音是上帝的大能, 上帝使本來逼迫教會的保羅, 因上帝的大能而改變。

福音是上帝的大能, 要救一切相信祂的。但如果沒有奉差遣, 又怎能去傳呢? 假如沒有傳, 人又怎能聽到? 假如聽不到信息, 又怎能相信呢? 因此, 耶穌在山上教訓門徒。(太5:16)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我們有好行為, 可以令更多人認識主耶穌。當未信主的人終日唉聲嘆氣。但看見我們有平安, 喜樂, 正直, 愛心, 這些好行為, 就像光照在人前。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林後5:14-15)。耶穌為我們死在殘酷的十字架上, 我們是否將最好的獻上給主耶穌?

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祂以死向我們還了罪的債。我們要去求的是上帝的國和義, 上帝的心意, 要使萬人得救。但我們每日追求的是金錢、地位、名譽、安全、好處。我們離開了這些真道。所以, 保羅勸眾人與上帝和好。因為上帝以耶穌基督的無罪為有罪,擔當了我們罪債。

『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 』(提前5:8) 。我們向家人傳福音可能感到困難, 但只要把事情交予主, 在親友面前做好見證, 使光照在親友面前, 勇敢去傳福音, 聖靈會與我們同工, 帶家人親友歸主。因此, 我們要盡上責任, 還福音的債。

「憑什麼…..去跟從祂?」林錦濤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 2018年4月29日)

經文:馬太福音418-22、約翰福音1:35-42

不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沒有人可預測到自己的年日有多少。我在伊利沙伯醫院事奉已有兩年多,每天都有人離世,我經常為前線的院牧同工祈禱,因在這些情況下,內心很不舒服。人生是一場戲,每個人都會演繹自己的人生,有否想過自己能活多少年日?

我們信主有多少年?是否曾與主爭吵?與上帝的旨意發生矛盾?這段經文是講述耶穌基督在接受水禮後,出去傳道時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召一些人作祂的門徒。我們從基督的舉動和第一批跟從祂的門徒身上再次反省自己:我們憑什麼去跟從耶穌基督?有什麼好處讓耶穌基督呼召成為福音的傳播者?有什麼資格和條件可以為主工作?從耶穌基督的呼召和門徒聽到呼召後的行為舉動,可以知道是上帝的聲音激動他們,讓他們聽見上帝的呼召。從經文可見,一個要成為上帝使用和接受上帝呼召的人,需要有一定的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要有信心。耶穌到施洗約翰那裡傳天國福音時,看見幾個年青人,跟他們說「來跟從我」(太 4:19)。如只看馬太福音4章,會感到困惑,因耶穌沒有介紹自己,為甚麼門徒會放下手中一切,立刻跟從耶穌?這可從約翰福音1章得知。耶穌基督在加利利一直下來,到約旦河,當時施洗約翰在那裡傳天國福音,要人認罪悔改,然後幫他們洗禮。耶穌基督到加利利時,施洗約翰已認到這是耶穌,雖未曾見過耶穌,但有聽過耶穌。他們是有親戚關係,所以施洗約翰有聽過耶穌,只是未見過,因他在南邊,而耶穌生活在北邊。施洗約翰一看見耶穌,立刻當眾大聲講「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他知道這是舊約猶太人所希望的彌賽亞來拯救他們。

約1:35引證幾位年青人一早就跟隨施洗約翰,現在聽見師父施洗約翰說「這是上帝的羔羊」(約1:36),是上帝的兒子,就跟從耶穌。門徒之前可能聽到師父說將來會有一位比他更有權威的人快到,現在就是時候,所以就跟從祂。另一個可能是因這些門徒很單純,聽見耶穌叫他們跟從,他們就跟從。一個人願意跟從耶穌是不需要問甚麼,只要覺得這是自己需要跟隨的。若耶穌呼召你,要一心一意,聽從祂的吩咐。一個要事奉上帝的人聽見祂的呼召,要立刻回應。我們是否有這樣的信心跟從耶穌基督?若沒有,上帝不會呼召你,因祂不會隨便呼召。

第二個條件是需要有勇氣。傳道人的人際關係要好,要懂得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只是讀完神學或熟讀聖經,因人各有不同,人有很多性格。中國有句話「三歲定八十」,小孩出生首三年,千萬不要在小孩面前表露不好的情緒。外國有研究,小孩首三年如經常吸納外界消極的思想,三歲的性格便定了。一個人的氣質是不能改的,因是從父母遺傳的,但之後的性格是可以改的,因是後天培育。一個人有積極人生,就是快樂人生。

最後一個條件是懂得放下。太4:20-22,門徒「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當人願意跟隨耶穌,雖不知將來的路,但耶穌一定保守。擁有的東西其實是一種包袱,到了要跟隨上帝時,就要像門徒將魚網放下一樣放下這些包袱。如果放下了,就要永遠放下。我們本來甚麼也沒有,上帝呼召我們,我們放下,讓上帝使用。這兩段經文提醒我們跟隨和認識耶穌基督,做一個基督徒或成為上帝呼召的傳道人。做上帝的工作,我們必須有信心、勇氣,並願意放下自己,否則人生過得不快樂。

「成為剛強的人(二)」陳如炳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 ( 2018年4月22日)

經文:以弗所書610-20節 

月前接到一位青年教牧, 他在北美事奉了兩三年的時間,由北美返港,他期望每天到健身室做運動,希望找到適合他做運動的地方,因在北美洲兩年,腰圍從30吋增至35+吋,亦感到身體比較容易累及不便,於是下定決心不喝凍奶茶及可樂,於很短時間內重新建立生活的習慣,每週六天做運動,結果恢復健康、活力,他的金句是「沒有奇蹟,只有累積」。相信我們肉身生命強壯如此,於屬靈的生命也是如此。在這段以弗所書的經文末端保羅提到:我還有末了的話,『我們要倚靠主成為剛強的人』,我們要認識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

A.認識自己

1.信徒的身份

當我們想到要成為屬天的國民時,每位基督徒已自行參加了這場戰爭,屬靈爭戰是國度間的爭戰,不是由個人決定加入某個團體成為會員,或是選擇參加旅行團,也不是在於個人的興趣,不是自己決定參加與否的自選項目,亦不是按自己喜好去參加了某些團體。當人決定相信耶穌,成為屬天的國民,就立刻加入了戰役,對手撒但也把他們列入敵對名單,用種種方法打擊神的兒女。

初信栽培的重點是幫助及關心一群只有幼弱信心的初信者,因他們在這時候很容易被擊倒,他們常是撒但全力進攻的對象。

當A國向B國宣戰,之前會呼籲國民離開B國,因宣戰後A國國民自動成為B國的敵人,沒有人可以用「我未預備、我不同意開戰」等理由而置身事外。天國子民的義務是服兵役,權利是倚靠上帝,上帝會提供訓練、裝備及能源,祂渴望與上帝的子民一同經歷得勝再得勝。今天我們有很多權利,要邁向剛強成長大道,必須掌握重要的關鍵。今日於我們認識自己身份時便知道這場仗屬靈的爭戰是無可避免的。我們香港大部份人對於打扙或服兵役沒有太大感受,但某些國家要男士服兵役,甚至乎以色列國家女士也要當兵,每個人都有強列的國度情懷,在參與軍士訓練時更加體會到這角色和身份去參與這場爭戰,雖然我們沒有這樣的環境,但仍然求主讓我們感受到當我們成為信徒時,我們的身份成為在這場屬靈爭戰的一份子。

2.信徒的實況

若不學會使用裝備,及支取屬靈能力的途徑,就不懂倚靠主的大能大力成為剛強的人,要打勝仗是非常遙遠的事。當我們想到身體的健康及成長,朋友們都有不同的方法去過均衡的生活,例如減輕體重,如何飲食均衡。我們知道很多,知道如何鍛練身體,最近見到操練身體的工具,以為這樣可以幫助到,但這類的鍛練方法可以堅持多久呢?在這場屬靈爭戰裡參孫以為能力的來源是頭髮,掃羅打了幾場勝仗認為自己強大,就可以不遵照上帝的原則行事,結果一敗塗地。(V.11)「要穿戴…全副軍裝」 (use every piece) 人人都知道健康飲食之道及運動的重要,往往是知而不行、一曝十寒,甚至選擇放棄置之不理。要積極反省你我是否在認真倚靠主,掌握倚靠主的法則及經常實踐。

B.認識主

你信任現時經常見面的醫生,因為認識他(她),經歷曾得到幫助,會聽從指導及按時服藥。保羅經歷30年信靠主的重要考驗,他的想法是只要對主全然信靠,就能成為剛強的人。保羅在(弗1:17)提及「認識主」的準則是「真知道祂」,「知道」(knowledge) gnosis一字在新約出現29次,23次在保羅書信,而epignosis一字新約共有20次,15次是保羅使用,包括(弗1:17)。綜合聖經學者Trench、Lightfoot、Salmond的見解,「真知道」(epignosis)是一個複合詞,表示這種知道是高層次、深入的知道,也是準確、真實及全面的認知。

信靠是一種關係,單因面對困難而求助不算信靠,信靠是一種生活,必須用行動向人說明。

「僕人心志」彭偉業傳道講 ( 2018年4月15日)

經文:尼希米記11-11節                                   

舊約的尼希米記可以說是一卷回憶錄。它記述了一位在波斯帝國出生、長大的猶太人的事蹟。雖然他在外邦的地方長大,但他的心沒有離開過他民族的信仰。他愛上帝,並且非常關心自己祖國的安危與興衰。尼希米得知猶太同胞在重建家園的過程裡面飽受波折,外族不斷的挑釁,民族陷於不安和淒涼的苦況。這使他為民族的困苦挺身而出,領導他的同胞重修城牆。讓我們一同思想尼希米事奉心志的四個元素,來幫助我們如何看今天對教會的事奉:

首先,我們從尼希米的事奉心志裡面,見到他的關愛、憐憫的心腸。當時尼希米在書珊城的皇宮內當一個酒政,服侍波斯皇帝飲酒的一切事宜,是波斯王最親近的大臣,他在波斯已經享有榮華富貴。但當尼希米得知,耶路撒冷的城門和城牆仍然破損,居民在當中受到大災難、凌辱,這個不幸的消息有如當頭棒喝,使他有一段好長的時間,整日憂愁、哭泣,並且禁食禱告。他視耶路撒冷為他真正的「家」,是他一生心裡所牽掛的,他痛心他的「家」受到苦難。因為這個關愛的心,亦激發了他的事奉決心,擺上自己生命,他最終放低自己在皇宮內的工作,回到耶路撒冷為同胞解決困難。

其次,我們在從尼希米的事奉心志裡面,見到一個關於異象的實況,就是尼希米所領受的異象,是由心而發的異象。尼希米第一章給我們見到,事奉不一定是由上帝直接的呼召而開始。經文沒有提到上帝直接界入了尼希米的生命,而是尼希米知道同胞在家鄉的苦況之後,他內心對同胞的關愛,促使他見到一個由心而發的異象:就是要帶領同胞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讓同胞得到真正的保護。在他整個祈禱立志的過程裡面,經文沒提及他如何受上帝的靈直接感動,而是他已經決定為同胞付出的時候,祈求上帝在整個過程中賜予恩典。事奉是由心而發的事奉。

另外,在尼希米的事奉心志裡面,我們見到他彰顯了一種群體性的認同。在尼希米的禱告的裡面,他首先承認以色列人犯罪並得罪了上帝。尼希米明白,導致以色列國的分裂、滅亡,猶太人被擄去巴比倫,全是因為歷代的以色列人悖逆上帝的結果。明顯這裡所指的是他的先祖所犯的悖逆上帝的罪,基本上同尼希米的本人無關。尼希米認罪,是因為他有種與眾人認同的責任感。在我們成長的文化裡面,所強調的是個人主義,嚮往個人自由,自主和自信,反對權威,反對別人對自己任何形式的影響。但尼希米沒有用個人主義的觀點去看他的民族,他反而從一個群體性的角度,去認同自己就是群體的一份子,使到他把以色列歷史裡面的罪,當作為自己的罪來承認。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是屬於一個特定的群體,尼希米認同自己是猶太群體不能分割的一份子,我們亦需要認同自己是緊緊連繫於教會的一份子,有著承先啟後的責任。

最後,我們在尼希米的事奉心志裡面,見到他以服侍上帝為最終目標,以上帝為真正的主。在第五節至十一節的裡面,他是以「僕人」來稱呼他自己和他的民族,意味著上帝是他和他民族的主。單單在十一節經文裡面,「僕人」這個稱呼已經出現了三次,可見尼希米他內心真正服侍的對象是上帝,儘管他當時是高薪厚祿的酒政,這沒有使他忘記他真正的主是那一位。在十一節的「在王面前蒙恩」的「」這的字,在原文是「這人」。尼希米視波斯王只是一個人,並不是真正的王。這也提醒了當時以及後世的的讀者,尼希米真正要效忠的王,就只是那大而可畏的上帝。我們是上帝的僕人。

教會今年的主題「復興教會,由家開始」,當我們以教會為我們真正的家的時候,亦即是我們認同自己是教會的一份子,自然對教會的需要有一份關愛的心。要復興教會,我們要從關愛的心出發,將自己擺上,重新撥正生命的優先次序,以上帝的家的需要為第一位。讓我們多一些關愛我們的家,敏銳弟兄姊妹的需要,願意為教會付出更多,復興教會。

「來到施恩寶座前」古學賢牧師講 ( 2018年4月8日)

經文:希伯415-16                      

(耶穌凡事受過試探 (15

耶穌「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耶穌出來傳道之前受過嚴格的考驗,祂在曠野禁食四十日之後,肚餓了,魔鬼就來試探祂。

  1. 路4:2-4節,魔鬼叫耶穌把石頭變成食物。魔鬼要耶穌運用祂神性的能力去滿足肉體的需要。魔鬼暗示耶穌用物質的好處吸引人。魔鬼裝作苦口婆心的指出,耶穌要滿足人肉體的需要,人才會接受祂。但事實上,自從罪入了世界,物質已不能滿足人無窮的貪慾。耶穌為我們犧牲來解決人的罪,祂知道這才是最終的方法,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參申8:3)

  2. 路4:5-6節,跟著魔鬼叫耶穌向牠下拜,牠就將全世界的權柄榮華賜給耶穌。敬拜其實就是事奉,很明顯魔鬼要耶穌成為牠的僕人服侍牠。不過耶穌堅持不向魔鬼妥協,耶穌宣告唯有上帝才是祂事奉的對象。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他。」(參申六:13)

  3. 路4:9-11節,魔鬼又帶耶穌到聖殿,叫祂站在殿頂上。魔鬼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從這裏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使者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魔鬼要耶穌做一個驚世之舉,在殿頂跳下去,意思是耶穌不需要這麼辛苦走這條十架的道路,祂立即就可以吸引無數的人來相信祂。不過耶穌拒絕魔鬼所提供的簡易方程式,祂選上一條上帝所安排的受苦與十字架的路。耶穌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參申六:16)

耶穌受試探和我們受試探的原則近似,但祂受考驗的程度、深度、關鍵性、影響的範圍,就大大超過我們的,因為若果耶穌失敗,他就跟我們一樣,沒有資格擔當全人類的罪。今日魔鬼也要我們走一條容易、舒適、不會受苦的路,祂教我們體貼自己,不體貼上帝。提後3:12節「凡立志在基督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魔鬼軟硬兼施逼使我們放棄使命,甚至離開耶穌。要記住,我們的使命既然是耶穌所賜的,耶穌必定給我們能力去完成使命。

() 耶穌了解我們心靈和肉體的軟弱 (15)                                                       

耶穌在心靈和肉體同樣受到試探,祂常常面對一大群對祂有不同要求的人,有的要求祂做王推翻羅馬政權,但又有的憎恨祂甚至要將祂置諸死地,祂當然明白甚麼叫做群眾壓力,祂親身領略到這些壓力的可怕。

耶穌又會不會了解家庭的困難呢?耶穌是在約瑟和馬利亞的家庭裏面長大的,家庭裏面一切的問題和困難,耶穌怎會不理解呢?

再看,經濟上的困難呢?太17:24-27節,在迦百農,耶穌連交稅的錢都無,祂必定能夠理解你在經濟上的困難。

至於長者患的疾病和痛苦,耶穌在世上只活了三十三年,祂又會不會了解呢?不要忘記,他在在十字架上被三支釘吊在上面,血一滴一滴的流,這是極度殘忍的酷刑。所以,耶穌對長者所受的疾病和痛苦怎會不了解?

那麼,事業上的困難呢?耶穌在未復活之前,你可以下一個結論:祂的事業是完全失敗了!本來擁護祂的群眾都轉過來大聲喊:「釘祂十字架!」跟隨

祂的門徒亦四散逃難。唯有當耶穌從死裏復活,才顯明祂所做的一切得到上帝

悅納,祂是絕對成功的。所以無論你在成功或失敗中,耶穌都知道你的感受。

再者,耶穌明白生離死別的痛苦嗎?在祂三十歲前父親離世,祂為傳道離鄉別井,最令祂難受的是在十字架上,慈愛的父上帝竟成為審判官,又掩面不理祂,因此耶穌對離愁別緒十分理解。

我們要反問,有誰經歷過耶穌這麼多艱苦和憂傷呢?

() 耶穌是施恩的大祭司 (16)    

我們要「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坦然無懼」原意為「不懼怕、有信心、勇敢」。這不是說我們可以隨隨便便的來到上帝面前,而是帶著充足的信心,因為有了耶穌,上帝會接納我們,幫助我們。

「施恩座」在聖經中第一次出現在出25:17,它是至聖所裡面那個約櫃的蓋子,上面有兩個用金造的基路伯,張開翅膀遮掩施恩座。大祭司在每年的贖罪日入去至聖所,為全體以色列民獻祭贖罪(利16:1-9)。他拿著牛羊的血,把血彈在施恩座上,遮蓋百姓的罪。

來4:14說我們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來9:12說耶穌「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祂將自己獻給上帝,作為代罪羔羊,一次過擔當了全人類的罪。來8:1說「我們有這樣的大祭司,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耶穌超越了地上的大祭司,祂滿有大能與權柄,統管萬有!耶穌現今就在父上帝面前,為我們代求。而耶穌有別於地上大祭司的地方,就是祂可以直接來到上帝面前,並且幫助我們堅守信仰。

我們憑著耶穌的血,可以坦然無懼來到施恩座前,就像小朋友和父母說話般自然。我們之所以有膽量來靠近上帝,不是由於我們自己努力做了些甚麼功德,而是因為有這位體恤我們的大祭司。

人人都知道世上沒有「有求必應」的人,所以大多數人為了避免被人拒絕而不向人求助。此外,我們看見自己不是的地方,怎會不懼怕呢?要知道,天父按著我們的本相接納我們,祂喜歡我們藉著基督來到祂面前。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心轉向上帝。

甚麼時候來到施恩寶座前?答案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我們都可以來到耶穌面前,打開心門來呼求:「主耶穌求你幫助我」,「耶穌阿我需要你」。

很多基督徒以為自己夠聰明、識時務,曉得向罪妥協,甚至不顧真理而隨波逐流!不過,仍有很多弟兄姊妹持守真理,對聖經的要求堅定服從,那些對上帝失去堅貞的事、不符合上帝心意的行為,都不是他們生活的方式。

原來我們要得上帝的恩惠,要得隨時的幫助,不單為解決我們的軟弱,而在積極方面來說,最重要的是持守基督信仰(第14節)。弟兄姊妹,你願意在這個慣於否定真理的世界裏,忠心持守上帝的真道嗎?

 

「重新得力走天路」趙詠琴博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8年4月1日)

經文:約翰福音21:1-25節                                                 

復活節是記念基督復活的日子,也代表門徒盼望衪的再來。在耶穌被捉拿的那一夜,眾人都走光了,沒有任何一個跟隨衪,所以在復活節的清晨耶穌向門徒顯現並指引各人如何走天路。全因害怕被受牽連,也全因他們的信仰被受瓦解,若沒有再見到復活的主,他們的信仰便會完全的失去。反之,耶穌給予機會他們重塑信仰,委託他們完成主的工作。相信我們同是後代並等候主再來的日子,更期盼主建立我們的生命。接下來,我們從三方面思索基督如何重建門徒的信仰和生命。

第一,重新建立他們信靠主。經文中講述門徒重操故業捕魚去,可惜一整晚都沒有漁獲,此時耶穌向他們顯現使他們有大量漁獲,且漁網穩固不破,這時候他們還不知這人正是復活主。類似的異象曾經發生過,記載於路加福音第五章。故此基督昔日透過這樣的神蹟讓他們明白,明白衪就是上帝,在呼召時彼得有即時的反應,俯伏在耶穌膝前說出:「主啊!我是罪人!」皆因彼得很清楚在面前的就是上帝,自己雖是經驗豐富的漁夫,卻不知道水深之處有漁獲,而眼前的人卻一清二楚。耶穌看見他們的跪拜就呼召他們作主的門徒,並委託了他們作得人的漁夫。雖然相信上主而傳福音是正確的事,但耶穌透過這件事蹟告知門徒,傳揚福音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信靠上主去作。

第二,重新建立他們愛主的心志。耶穌問了彼得三次:「你愛我麼?」,因為彼得曾誇下海口說:「誰人不認你都可以,但我一定不會不認你。」但耶穌被捉拿的時候連他都失敗。這三次問彼得就是要重建他愛主的心,然而彼得也肯定地回應了主。在彼得晚年時寫了彼得前書,指作為長老牧養群羊的人是甘心樂意的做,不是勉強不是貪財,而是牧養上主的群養。所以我們整個教會也有牧養群羊的責任,時時記掛信徒靈命的成長,將人帶到上主的面前。用什麼帶領人到上主的面前呢? 就是真理。又用什麼作為你的動力呢? 就是信靠衪,也明白衪也愛你。

第三,重新建立他們跟從主。主向彼得預告他在晚年的時候要被捉拿,這寓意了彼得如何透過了死亡去榮耀上帝,從教會歷史中我們知道彼得最終也是殉道的。彼得得知預告後問約翰的下場又如何呢? 上主回答他不應與他人作比較,而重點是你來跟從我。而這跟從和耶穌一直對門徒說:「來跟從我」的說法是一樣的,跟從主就是背起十字架,有一份至死忠心的態度,全因上主是值得我們跟從的。

耶穌復活後仍顯現在門徒中間就是要勾起門徒昔日的信仰,無論衪死前死後也有能力讓門徒作得人的漁夫。今天的教會﹑我們也能做得人的漁夫,也能繼續傳揚救恩,信靠主﹑愛主和跟從主便能做到更多!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