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奪去的福份」陳榮超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6年1月24日)

經文:「路加福音1038-42節」    

    今天的經文是講耶穌、門徒與兩姊妹相聚的情形。經文記載相聚的過程是簡潔、有味道和有深度。對話不多,但情境帶給我們不同的反思。有一天耶穌與門徒到一個村莊,到祂好朋友馬大和馬利亞的家。馬大、馬利亞和耶穌令他從死裡復活的拉撒路是兄弟姊妹,耶穌非常熟悉他們。馬大做很多事奉的工作,因為不只是耶穌一人,祂十二個門徒也在,要招呼那麼多人需要做很多工作,所以她很忙。平時忙碌的時候,有她的妹妹幫忙,但妹妹不見了,原來在廳中與門徒一起聽耶穌說話。馬大因而覺得煩躁,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他來幫助我。」耶穌可能在講天國的道理,被馬大打斷,祂叫馬大不要緊張,她為很多事而煩惱,如殺雞、宰羊、燒水等。但有件不可少的事情,馬利亞已懂得如何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被奪去的。

    耶穌所講的上好福份是怎樣?福份本身為何是上好?任何一樣好東西,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上好的。如何分辨所擁有的東西不但是好的,而且是上好?甚麼是上好?與各位分享以下幾點:

第一、上好的福份是不會失去

    這是永恆和短暫的分別。今天我們跟隨耶穌基督,要感謝祂,因在祂裡面我們得到很多福份,如考試順利、病得痊癒、一帆風順等。這些是好事,要感謝耶穌。上帝賜給我們很多好的福份,但好和上好分別是甚麼?耶穌說上好是不會失去的,上好是不會讓人奪走的,是永遠屬於你,你覺得最寶貴的。好與上好在乎我們心中有沒有永恆價值,一些東西是不能奪去的。

第二、上好的福份是需要勇氣和信心做出突破的選擇

    從真實顯示耶穌與十二門徒最後晚餐的油畫中,可以推斷耶穌與十二門徒當時在馬大家中坐位的情形。耶穌與十二門徒在中間,外圍坐著的是婦女。婦女是沒資格坐在一起吃飯,這是當時的習俗。女人當時的地位在男人的場合是適宜做一些事後的工作,如奉茶水、拿食物、在廚房工作等。想像當時除了十二門徒坐在耶穌旁邊,還有馬利亞。她「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是最靠近耶穌的位置。路加記載這段經文非常細心,他告訴我們馬利亞坐的位置,這是她不應該坐的位置。一般人眼中,馬利亞是坐錯位置,在男人圈子中,沒有女人有資格坐在裡面,這是中東的文化。但耶穌講馬利亞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她不尋常的坐位引起今天經文中不尋常的對話,是需要有勇氣和信心的。

   馬利亞所坐的位置是不該坐的,但她當天揀選那個位置,令我們今天得到耶穌的一句說話,要學習她揀選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就是與耶穌在一起。這是需要勇氣,其他位置也能得到祂的福份,但她揀選是上好的位置。上好的福份有時需要勇氣和信心做別人認為我們可能做錯的,但在上帝的公義中,聖靈的帶領下,可能會成為一個突破的選擇。

第三、上好的福份是有使命感的生命

   有使命感和沒有使命感的分別在那裡?耶穌趁馬大說出心裡煩擾的話,對她講欣賞她的事奉,不過在事奉上有點失位,為何做得這樣忙亂?有時候服事,忙碌之間,可能會忘記最重要的服事是甚麼。馬大的服事是重要的,但她在短暫過程中失去事奉的使命感。服事是甚麼?耶穌講馬利亞選擇是上好的福份。我們要懂得去選擇,在這個時刻最寶貴的是享受從天國而來的信息。無論一個星期做六日,都不要忘記最上好的服事就是來到上帝面前,安靜聽上帝跟我們說話,因上帝喜悅我們聽祂的話。上帝對我們服事的要求很簡單,最高的使命是明白神天國的奧秘,以耶穌為中心的服事是最上好的福份。不要為服事而服事,要記住耶穌講最上好的福份是把手上的工作停一停,然後坐在一起,享受上帝與我們同在。在一切事奉活動中,不要忘記在最上好的福份上,是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安靜地在教會敬拜當中與上帝相遇。

朱淑芬傳道 「新一年,願上帝賜福與我們」(2016年1月31日)

近來的天氣驟降,上主日是香港最嚴寒的一天,天文台錄得市區3.1℃是59年以來最低溫紀錄,我所關心的是教會的長者及患病肢體,他們是否穿得暖、吃得飽或受著痛症所煎熬?嚴寒的天氣不單持續襲港,連世界各地也受著暴風雪所影響。

  農曆新年將至,家家戶戶都預備迎接新一年的來臨。盼望農曆新年可以回暖,讓大眾市民可以外出與親友拜年,中國人很重「情」,縱然在平日忙過不停,但會趁著新春假期,與親朋戚友歡聚一起互相問候,及一起食飯閒聊,這是他們所珍惜的時光。

    願上帝賜福與我們,如民六24-26「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

吳俊夫牧師 「防寒措施」(2016年1月24日)

據天文台預報,本週寒流襲港,甚至有外國及日本氣象預測,禮拜日至一(24-25號)更有機會下雪。及後雖指出沒有下雪跡象,唯仍需作出防寒準備。冷──會使身體僵化,冷漠──會使人際關係疏離,冷淡──會使事奉失去熱誠;若不作出防寒措施,生活、信仰肯定會「凍過水」(註:為廣府話,意即沒有希望)。然而若能「冷」靜──會使人作出適當決定,從而有適切的回應。及早作好防寒措施,著多件衫,讓身體暖起來,在生命中多作防寒措施,讓生命動起來,使自己、別人、教會暖和處處

「我能再進一步嗎?」陳如炳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6年1月17日)

經文:使徒行傳2:37-47節

在我們人生的裡頭,常常面對著不同的攔阻。遇到攔阻的反應也許是停下來,但我們深信人生是有目標的。特別對基督徒來說,在整個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能夠為主而再進一步,很多的困難我們必能跨過。

  使徒行傳在早期教會向來受到重視。資深教父特土良曾說過,所有不接受這本書是上帝所啓示的人,都與聖靈無關,他們不能自稱為教會,因為他們不能指出教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建立的。

  使從行傳和教會之間有著緊密的關係,聯繫著四卷福音書,並扮演穚粱的角色。第二章記錄了第一間教會的建立,它是一所充滿活力和能夠改變生命的教會,任何一個年代的教會都應該借此反思及學習,並尋找一個屬靈群體更新的重點。我們可以從兩大範疇作思考: 

  1. 生命更新的向度:

        使徒本是很平凡的人,經歷了生命更新變得不同凡響,無論自覺何等平庸,都可以因為屬上帝的更新成為擁有活力的教會。

        使徒行傳提到彼得講道後,眾人感到「扎心」,意思是刺透、譴責和震驚。這是很有深度的感受,能夠加強實踐的決心,並轉化為行動成為更新的動力。

   更新是以個人為基礎,一間復興的教會,不等於各人都自動在更新的狀態裹。但個人的更新却是教會持續復興的重要基礎。

  基督徒生命的流露,團體的扶持是十分重要。但生命的實況往往在獨處時顯露出來,這時候更加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需要靠主去改變獨處的狀況。

        罪得赦免是在於悔改,認罪的重要意思就是厭惡罪惡和決心地作改變。

        領受聖靈是信主的過程,每一個信主的人都需要經歷。因此聖靈住在我們心裡,改變我們生命的質素,叫基督徒能夠表達出一種有諸內形於外的生活。

        生活方式和組織的更新,「領受」是歡迎的意思,因內在生活的更新,引進了新生活的模式、和關係組織的改變。

        改變有兩個大的範疇,我們需要靈命的裝備和一個充實有效的肢體生活。

  1. 生命更新的成果

        這些基督徒都是非常有生命力,能夠為社區帶來正面的幫助,所以得到世人的尊重。

        經歷到信徒的合一,在傳福音和教會肢體生活上釋放出一種更有感召力的能量。信徒生活的時候也充滿著喜樂。 成為一個更有效地傳福音和領人歸主的教會,使得救的人數更能持續的增長。

古學賢牧師 「詩章、頌詞、靈歌 (西3:16節)」(2016年1月17日)

每主日詩班在崇拜中頌唱,代表會眾向上帝呈獻信徒嘴唇的祭,並藉歌詞激勵會眾的心。一首美好的詩歌,配合上帝話語的宣講,叫弟兄姊妹的靈命得到建立。我們欣賞詩班的服事,深信上帝悅納他們所獻呈的詩歌,並會繼續賜福他們的事奉。

自第一世紀始,教會已經採用詩章、頌詞、靈歌等多元化聖詩來舉行聚會。今天我們於崇拜中可採用古今中外具感染力的聖詩,使不同年齡層的會眾都透過聖詩心被恩感,歌頌上帝。

「識做」吳俊夫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6年1月10日)

經文:歷代志下712-16

    當我們認識一個道理之後會嚐試實行,但過程中往往不流暢,需花點時間才可以成功掌握,其實生命之道的實踐也是如此,許多時候我們知道聖經教導,但生命未能因此有所進展是因為沒有起步試行,在實踐過程中群體是一個重要的核心,因為可以彼此感染和互相鼓勵,而結果可以是轉好亦可以是變差,若不是彼此建立便會變成拆毀,所以教會群體需要靠著上帝的恩典去建立。“識做”是先行認識接著實行,我們對“識做”持有二種反應,有兩種人會認為自己是“不識做”,主要是小孩子和長者,小孩子在小時會承認認識不足,但往往當他們長大時便會認為自己懂,其實所知道的可能流於表面,沒用足夠力度去實踐,不一定真正“識”和“做”; 而長者明白自己所知的在某程度上有局限,以謙卑的態度回答。

  “夜間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我已聽了你的禱告,也選擇這地方作為祭祀我的殿宇。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喫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  (經文12至13節),昔日上帝向所羅門王顯現衪選擇那地方作為聖殿,聖殿築成後將進行歷時多日的獻殿禮,當中包括有好幾種獻祭儀式,祭司和百姓必須依據上帝的律例典章,按所定次序分別獻上不同的潔淨祭品,同時,亦獻呈自己的心求主悅納。今日我們經常領受上帝的說話,但行事為人也不一定完全是按上帝的心意去履行,觸犯上帝聖怒,故此,生命須要轉化,要將上帝的話語在生活中實踐,兄弟姊妹之間亦需要互相以愛心提醒,互相建立,這樣雙方的生命才會有成長。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的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經文14節) 教導上帝的子民成為生命“識做”的人,有四個方面需要注意:

  1. 要謙卑:謙卑的人不會自視過高,常存學習的態度,樂意聽取別人意見,對人、對

  教會未完善的地方提出有效的建議,因此,他們的生命成長會更多和更豐富;

  1. 要禱告:基督徒皆知須要禱告,但許多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禱告,愛用自己的意思

  行事,基督徒要多禱告,特別是處理某些事情前先祈求上帝的旨意, 而謙卑和禱告 

  是互相關連,謙卑的人渴望神的心意及努力遵行 ,這是蒙主喜悅;

  1. 要尋求:尋求上帝的目的是理解上帝,討衪的喜悅,多讀聖經,可令人明白真理,

  認識上帝;

  1. 要轉離: 轉離是要認真地承認自己的罪,從此遠離罪惡,這樣我們才可以經歷豐盛

  的生命,若不轉離,上帝定必會按公義審判,歷代志下7章下半部份述及神警戒以

  色列人若不轉離惡行,衪必將他們在所賜的地上拔起,這亦是給我們一個警惕的訊

  號,要認罪侮改。

「信徒相通樂悠悠」古學賢牧師講(2016年1月3日)

經文:約壹11-4節                 

(一) 信徒相通的基礎

  使徒約翰寫這封信的時候,教會正面臨諾斯底主義的威脅,這異端否認耶穌道成肉身的事實,其中幻影派認為耶穌不過是視覺上的幻影。所以約翰強調耶穌在十字架流出寶血,犧牲性命,使相信祂的人都得著永生。約翰說這道非常真實,是他親眼看過,親手摸過,親耳聽過的;而信徒相通的基礎就是這「生命之道」。

  約翰和其他使徒以他們親身所經歷過的耶穌介紹給人,同樣,今日我們也有責任去介紹這「生命之道」,這道成為最有力的生命見證,而見證的交流和分享就是v. 3「相交」的意思。約翰指出他寫信的目的,是要與讀者分享基督的生命。

(二) 信徒相通的實踐

1.屬靈的相通

  包括聖經真理的分享、彼此代禱、心靈的安慰和扶持等。除此之外,信徒相通亦指到我們一起去達到某個目標。(腓1:5)「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門6)「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作的。」

  這兩處經文,顯明了基督徒在屬靈的事上是有默契、合一的,為福音工作樂意奉獻時間和體力。凝聚就是力量,若我們能在福音工作上加倍凝聚,倚靠主耶穌,就像一支軍隊,一定可以攻破魔鬼的營壘。

2.物質的相通

  我們應該把對靈性需要、身體需要的關懷,把傳福音與社會責任,作為同一件事來對待。重視靈性而輕視身體需要,重視傳福音而輕視社會責任,這都是不應該的。林後九章,保羅所指的捐輸,也可以是對未信主的人,使他可以感受到神的愛。我們該在捐輸上實際幫助有缺乏的肢體。

  保羅常帶著一些外來教會的奉獻來幫助耶路撒冷教會中的窮人,這是地方教會間的聖徒相通。今天我們中間若有些弟兄姐妹有經濟上的難處,我們也可學習愛心的奉獻。有些時候也不一定是金錢,如幫忙照顧孩子、老年人,或幫助辦手續或幫忙做一些家事,都能帶給極大的幫助。

(三) 信徒相通的果效:

  v.4,是約翰對與信徒相通期望達到的果效:在相交的過程中兩者同時經歷到主裡面的喜樂。基督徒若跌倒犯罪,或誤入異端邪途,便失去喜樂。罪惡是人生痛苦的根源,約翰將生命之道傳給弟兄姊妹,使他們既脫離罪惡的纏累,在基督裡得著滿足,就可以有喜樂的生活。

  「團契」,這一名詞在1930年後流行,而和合本在1919年已經出版了。和合本可譯為「團契」的那一些詞,出現過17次,譯作「同心合意」、「交通」、「同受」……等。故我們在主的愛中「凝聚」必能達致信徒相通樂悠悠。愛是有驚人的延續性;我們愛人關心人的態度和方法,將帶來長遠的影響。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吳俊夫牧師 「耶穌的傳真」(2016年1月10日)

提到傳真,自不然想起傳真機(Fax),亦即facsimile的縮寫;其意思是臨摹、傳真、覆寫之意。現今傳真機的需用量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在掃描(scan)或擷取(capture)後以電郵(email)或手機應用程式(apps)中發送。應用技術雖不同,唯相同的仍是將「真」正想對方收到的,確切「傳」達予對方。

  在閩南堂中,能認識到不少「真」誠的信徒、領袖,他們「傳」播的是弟兄姊妹間的關愛,以及上帝的愛,確為此而感恩。當然我們也要自省及相互提醒,我們常是「傳真」,或偶有不慎地「假傳」而造成傷害?願真理的靈開啟我們的心,指導我們的口,好讓我們都能「傳真」!Amen!!

「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古廖玉明師母講(2015年12月27日)

經文:提前413-16節、提後16-7節                            

    公元64年以前,使徒保羅寫了兩封信給提摩太,一再叮囑他,說:

(提前4:14)「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 (gift, 單數),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

(提後1:6)「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上帝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 (gift, 單數) 再如火挑旺起來。」

  提摩太要重視他在被按立的時候所得的恩賜;留意這個恩賜是他在按牧的時候即時得到的,而且是以單數來表達的。恩賜是甚麼?恩賜第一個層面是上帝對人一生的培育,第二個層面是基督所賜的職份,第三個層面是職份所需具備的才能。這是一個套裝,所以用單數來表達。要注意,職份是立刻得到的,但是才幹是日後實踐這職份的時候不斷發展的,所以保羅吩咐提摩太:「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又說:「將上帝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

  利6:8-13,耶和華對摩西說:「燔祭要放在壇的柴上,從晚上到天亮,壇上的火要常常燒著。祭司要把壇上所燒的燔祭灰收起來……壇上的火要在其上常常燒著,不可熄滅。」透過提摩太前後書,我們就知道當日基督教傳道人的處境很危險,教會裡面有人事問題,又有異端邪說攪擾,種種不利因素都令提摩太事奉的心蒙上了一層灰,失落了那一團火,沒有熱情,沒有馨香的氣味。保羅對他說,你不能這樣,要「將上帝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因為上帝賜給我們的,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提摩太要將恩賜挑旺,但人很難中肯地評論自己的狀況,所以聖經說要「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身邊的弟兄姊妹一方面好像鏡子照出事奉者的本相,另一方面可以欣賞他們的成長而使他們得到鼓勵。至於長進的秘訣,離不開「殷勤、專心」四個字。

  提摩太在教會的工作包括宣讀、勸勉、教導;雖然這些都是傳道人在教會的基本職責,是慣常的工作,但是他要殷勤,要專心。恩賜已經給了他,只要甘心去做,不能因懶惰而埋沒自己已得的恩賜。長進固然是出於上帝的栽培,但是正如田裏的農作物,需要事奉的人持之以恆去耕種,才能得到收成。

應用:

  1. 順服上帝對我們生命的培育。

  2. 確認上帝給我們的職份,並且信得過祂將所需的才能賜給我們。

  3. 除去我們祭壇上的灰。

  4. 在事奉的心志和技巧上追求進步。

  5.  要有別人為我們守望。

古學賢牧師 「耶穌的身影」(2016年1月3日)

上帝期望我們把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身上彰顯出來。

  我在閩南堂事奉了六個月,經常看見耶穌的身影,就是弟兄姊妹遵主而行,關顧有病的人、接載長者、提攜幼嫩、服侍基層、無條件奉獻時間和體力。

  「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身為一個傳道人,我渴求望見耶穌的影蹤;在閩南堂弟兄姊妹當中,我看見了!感謝天父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