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阿摩司書9:7-15節
阿摩司書反映出當時北國該無論政治經濟各方面都很值得欣賞,但阿摩司從首罵至末,似乎他看到的跟一般人很不相同。上帝曾經拯救非利士人出迦斐託,及拯救阿蘭人出吉珥,就像以色列人為奴時拯救他們出埃及一樣,並沒有分別。以色列民看錯了以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便必蒙看顧,就像我們一樣,只要我們交託給上帝便必蒙保守。阿摩司說得很清楚,祂看重的,並不是我們的身份,而是第8節所提到祂看的是我們有沒有罪過。在教會中很流行的說法,是上帝必定會接納我們;然而先決條件是我們跟祂恢復關係──悔改,並不是舉手決志後便會幫你處理一切。此外,第9節說祂會將以色列家分別出來,亦即是同時在懲罰以色列家。我們在看因果關係時弄錯了,當我們面對患難,並不代表上帝不看顧我們,好些時候,是上帝懲罰我們或給我們考驗,試驗我們愛祂究竟有多少?我們清楚上帝目光的焦點嗎?我們常說要為上帝做甚麼!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常得罪祂?奇妙的是,以民被分散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卻又是拯救他們的方法。上帝的意思是用篩子先去除雜質,這正反映著耶利米或以西結的觀念,原來以色列民被擄,為要保護他們,那些留在耶路撒冷的才是被懲罰的,因那些都是惡人,所以可以留下來的並不一定就是好。
別以為有了信仰,上帝就一定會按我們心意來待我們,愛主及努力事奉並不代表一定有你想得到的結果,上帝乃是按祂自己的心意及計劃去做。馬太福音7章21、23節「凡稱呼主阿主阿的人,不都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上帝的焦點由始至終在看我們是否作惡。第10節提到的是否很像現在的信徒?將起始點看成終點。不錯,信耶穌得永生上天堂是對的,這是信仰的起始點,上天堂得永生便是終點,可是期間這一大段信仰歷程則需要我們持守所信。不知從何時開始,信徒以為信了主便不需要有任何要求,以為災禍必不追上我們。第10節說他們必死在刀下,上帝會按著人的行為施行審判,這是必定的。無論馬太福音25章31-46節、啟示錄20章12-13節都表明上帝是照著人所行的施行審判,而不是審判我們是否信耶穌。所指的信耶穌,是要建立與上帝的關係。信仰生活一團糟、總是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也許是我們將審判淡化了,總覺得上帝不會跟我們計較,所以便作惡去了。又或是對環境有過份的期望,以為信主後事事順利是必然的,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的出現,往往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已造出來的!第13及15節提到四境平安,其實平安很多時不是在乎感覺,而是在乎與上帝關係的結果;患病可能會死,工作可能會不順利,但這並不代表你會沒有平安。
公義──其實是需透過審判才會得到彰顯。我們或因信仰的身份變成得罪上帝的原因,以為凡事上帝都會寬恕及接納,可是我們若在日常生活中常得罪上帝,將來又如何能享受與上帝的關係呢?上帝是透過審判施行拯救的上帝,亦是透過審判分辨些是值得拯救的!所以我們不要自持身份而得罪上帝,而是儘忠於祂!阿們!
母親節當日我沒有與自己的媽媽慶祝,而陪了一位獨居長者,事緣當日我放工後接到一朋友的來電約我去探望一位82歲的長者,她丈夫已離世,她兒子一家在外國,起初,這位長者婉拒我們到她家探訪,說家裡很亂,後來,我們轉往她家附近的茶餐廳與她見面,原來,她當日早上沒有返教會聚會因怕觸景傷情,她也分享有一次,她病倒在家中,她本不想找人幫忙,心裡消極地想,如果這次失救她就會離開世界,幸好,有一朋友因打錯電話而使她獲救,她還說了幾次大難不死的經歷,都是神救回她的生命,後來,經醫生介紹去見輔導,現在她的心情已變得開朗,最终,我們可以到她家一坐,看著她燦爛的笑容說:「這天是神給她一個開心的母親節。」
經文:路7:36-50節
今天的經文反映了一個情景,一個忘恩角色和很多情深角色。有一個女人拿著一個盛香膏的玉瓶要膏耶穌,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過有女人拿著香膏去膏耶穌的故事,但有不同的地方,通過它們的記載,可感受到所記載的焦點是不同的。路加福音特別的地方是將整件事放在法利賽人和一個有罪女人怎樣與耶穌互動,路加喜歡將角色性格或角色之間的互動細緻描寫。西門是忘恩角色,情深角色是那名女人、耶穌和一個台下角色債主。
西門是有點冷漠,從三點可得知。第一、耶穌到他的家吃飯作客,但他連基本待客之道都不足。路7:44-46,耶穌直接跟西門說他招呼不周。中東文化中,一個被主人重視的客人到家中作客時,主人一般會叫僕人先拿洗腳水幫客人洗腳,然後親自出來迎接客人,在他的臉上左右親一下,表示歡迎,再撒少許香油在他身上,表示尊重。但耶穌來到時,西門沒有叫僕人拿洗腳水幫耶穌洗腳。第二、西門心中對那女人摸耶穌、幫耶穌抹腳情況下,心中有句話,路加寫西門在心中稱呼耶穌為「這人」對主並不尊重,但耶穌在教導西門時直接叫西門。第一世紀猶太文化中有榮辱文化,一個人能被人以名字稱呼,代表被尊重。第三、西門對耶穌的招呼不只是不周,對別人對耶穌周詳的招呼有意見。他的焦點放在律法上,若是屬上帝的人,不會與罪惡為伍。但那女人服事耶穌,祂沒拒絕,他心中已下批判,覺得耶穌不認識聖經。從這三點可見西門是忘恩的人,他的焦點放在律法和定罪上,同席的朋友也是這樣。因為耶穌赦免那女人,他們在想這人是何人,竟可以赦罪。他們不是看人的需要,而是從律法中指出人的不是。
那女人在路加筆下沒說過話,但從她的行動可感到她愛耶穌,願意服事和尊榮祂。路7:37-38,那女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時,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著等候。她站在耶穌背後,倚著耶穌哭,弄濕祂的腳,然後用頭髮擦乾,用嘴連連親祂的腳,用香膏抹,這些動作表示對耶穌的尊榮。在榮辱文化中,頭部對當時的人是很重要,一個尊榮的代表,腳相對來說不太重要。一個人的臉若被掌摑,是很大的羞恥。這個女人用眼淚、嘴、頭髮來服事耶穌,全是生在頭部,她用自己最尊榮部分去服事耶穌最卑微地方。她的焦點放在耶穌上,希望祂得到尊榮。
另外一個隱藏在耶穌比喻裡的深情角色是債主。路7:41-42,可感受債主是一個富裕、憐憫人的人。耶穌用債主來譬如上帝,而欠債是指我們虧欠上帝的東西。比喻中欠債人因無力償還,債主便免了他的債。在第一世紀欠債不是奇怪事,當時的勞動階層要繳立大約四成收入去交稅,還要生活,很多時要借錢。欠債人沒有能力償還,債主看見他們陷入困苦,所以主動取消債務,其實最後有虧損的人是債主。債主的焦點不是取債,而是幫助在困境中的人度過。
忘恩的人,他的焦點永遠不在上帝那裡,可能在喜歡的東西或人上,但看不見上帝和祂的愛。情深的人看見上帝,聚焦在上帝所關心的人身上。很多教會充滿批評的聲音,弟兄姊妹在上帝家裡聽到的並不是造就的說話,特別在教會人數下降,氣氛不好時,很容易互相指責,不能同心。這些是失去焦點(失焦)的基督徒,會成為教會實踐使命的拉力,當弟兄姊妹費盡心力處理教會的紛爭和幫自己療傷,很自然困在教會這個建築物,很難去關心上帝所關心的人,如精神病患者。
要把焦點放在上帝上,但會發現很多時我們的焦點不是上帝。最後一位情深角色耶穌告訴我們不用害怕,祂的焦點是將失焦的人帶回焦點上,將忘恩的人重新帶回情深的世界。那女人可能犯了一些罪,罪的大小不是我們定的,是上帝定的。她覺得自己的罪大,耶穌赦免她時,她能夠從罪的焦點轉到耶穌的愛上。犯罪時,我們的焦點是放在罪上,看不見耶穌、上帝。上帝的赦罪,通過耶穌基督的臨在,跟我們說要把焦點放在上帝的愛中,祂已派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付出贖價。
耶穌基督親身指導西門,說出他的不足,使他明白他在上帝的愛裡,同時讓西門看見那女人為她的罪做了補足。若不是罪的緣故,我們不會失焦,與上帝的愛能自由往來。但罪阻隔我們經歷上帝的愛,未能將焦點放在上帝身上,是否有東西阻隔我們與上帝的連繫?若不能把焦點從仇恨、受傷、不忿、對人的期望放在上帝赦免的愛裡,很難由心去饒恕,不能去愛。約翰在約翰一書2:9-11講,恨弟兄的人,仍然在黑暗裡,而且走在黑暗中,也不知到那裡,因為黑暗叫他們眼瞎了。讓我們把握機會,將焦點放在上帝的愛上,活在愛中。
近日尼泊爾地震,死亡逾8000人,傷逾17,000人!
地的搖撼、以致家的淪陷、引發心的震撼!
天災展示出生命的脆弱及人生的無常。
當根基不穩,家園容易陷落;對上帝信心不穩、扎根不深,則易於動搖!
人有幾叻?只需在心靈中一震──便會揭示出我們的渺少、無力!
當震撼到來,我們能經得起考驗嗎?震──給「你」帶來的揭示又是什麼?
經文:提前3:14 – 16節
相信許多人都會同意家是一個可以享受安寧和感覺溫暖的地方,回家有一種舒適和安逸的感覺。將家成為真正的家是不容易,若家是一個真正的家時要感恩。
“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15節下)近期有多宗新聞報導關於家庭都是負面消息,如家暴事件、販賣兒童、家庭破碎等,若家庭沒有完整的愛,只會有缺乏、遺憾和傷感,相信每一位基督徒都知道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在現實社會中,家不成家的景況經常出現,一句沒有經深思熟慮的說話,往往成為傷害家人的利器;若將家放在一個次要位置時,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只做自己喜愛的事,家庭好像和個人沒有關係,人與教會的關係也是如此。
“我指望快到你那裡去,所以先將這些事寫給你。”(14節)保羅在馬其頓出獄後,因為未能與在以弗所的提摩太會面,所以馬上寫信給提摩太,告訴提摩太要成為監督和執事的要求,同時提醒提摩太成為教牧的要訣及要保持教會的秩序。要將家庭成為真正的家第一件事是要想家,人總會想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在某些情況下會有不想回家的想法,當人感覺疲倦,需要休息、安歇時才思家。保羅掛念他的家人-以弗所教會和眾弟兄,恨不得馬上可以和他們見面,但當時保羅受到一些條件所限,所以只能寫信給提摩太。想有一個美好的家,要渴想上帝的家。
保羅不單記掛著提摩太的健康,也掛念教會,因為教會和周邊社會充滿異端,教會若不持守真理,容易被異端邪說入侵。家需要家人記掛它的成員和事,但現實生活上,人不喜歡受家人約束,特別是人越成熟越不想受約束,其實約束若以正面角度去思考是關心,是一份愛,保羅關心提摩太和教會正是表達這份愛,家的成員要盡力做好本份,以愛去擁抱對方。
聖經NRSV譯本將14節下譯成:首先會將一些指引給你。家另一個重角色是指引,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和作為指引。管教家的成員經常會出現以no (不可以) 表達,其實不可以是表示要小心,不可以的背後有各類的指引,提醒如這般行事會衍生問題,但人慣性收到的訊息是不可以,接著以「為甚麼?」回應。美好的家需要有智慧的指引及良好的溝通技巧,才可以令家人明白,才可以幫助成員,缺乏溝通易產生遺憾。家要有指導者,好像保羅所說的監督,給家人具體的指引。當家庭成員出現問題時,家便不完整;家極需要有態度、關係和愛,這才會有力,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所以成員有上帝、你和我。
家是一個活的家,才會有生氣。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 。(16節)經文多處讚美上帝,家需要被欣賞,家人也要彼此認識,互相欣賞和讚賞,這樣教會才可以成為一個活的教會,屬於上帝的教會。
家之成家:不單是家中有「人」,而是家中有「愛」!
無家者:不單是沒有住的「地方」,而是沒有了家的「溫暖」!
回到家中,沒主動關心、自成一角,飯時見面不相談──「有家仿無家」!
雖至親或已不在,或有孤單、追念,卻仍因在上帝這個家中──「無家卻有家」!
天父──有祢才有愛、有祢才有溫暖、有祢才真正有家,願我們都有『祢』!
經文:創47:31節、來1:21節」
舊約聖經很適合帶出家庭的信息。二千多年前發生過的事情,現今都從不間斷地再次出現。創世記記錄了雅各的一生,在他臨死前說:「你要向我起誓。約瑟就向他起了誓,於是以色列在床頭敬拜上帝。」 希伯來書說他因著信,他為約瑟的倆孩子祝福,然後扶著杖頭敬拜上帝。這個悲哀的故事是從雅各的「偏愛」開始。在十二個子女中他特別偏愛約瑟。約瑟原文的意思是加添,是上帝給雅各的祝福。這亦成為他偏愛約瑟的原因。哥哥們因為父親的偏愛而生妒忌。妒忌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情,更能夠轉化成開始計劃殺人的動機。
箴言指出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妒忌是骨中的朽爛。哥哥帶著這樣的東西開始了他們的復仇記,結果約瑟被賣掉至外地。到現在的家庭仍有兄弟相殘的故事,這並不是新鮮的東西。在這一次兄弟相殘中,雅各第一個遺憾便是失去了他最愛的孩子,當時約瑟只是十七歲,正正是青年期。哥哥們訛稱約瑟已死,雅各從沒想到這竟是一個騙局。在聖經中描述雅各從以撒那裏騙取了不是屬於自己的祝福,他亦曾經與天使摔跤,為要得到祝福。對他來說,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沒有錯。但上帝就借此告訴他,就算多渴想上帝的祝福,都只能按上帝的方法,而不是用自己佈下的方法去獲得。所以,在這二十二年令他失去了約瑟。
雅各即使在年老時,仍寧看重便雅憫過於其它十個兒子,仍存在著偏愛,這家庭的遺憾就是出於人性偏愛的表現,令人產生嫉妒。那一刻,他自以為連便雅憫都失去,就是悲慘之極。然而人在最痛苦之時,往往也是忘記上帝的時候。在這二十二年,上帝除了給雅各教導外,還教導他的兒子猶大。當時約瑟已經是高高在上的宰相,但猶大哀求約瑟不要讓便雅憫做人質,否則雅各會十分淒涼。他竟然由一個自我中心和自私的人,經過二十二年跟父親相處,看盡父親的哀愁,轉化成懂得站在父親立場思想和體會父親感受的人。上帝用那麼長的時間令父子分離,就是為要教導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被教導的人雖然不快樂,但他們全家人的生命都被重新整理。上帝才是掌權者,雅各最終也能與兒子相認,並為約瑟的兩個兒子祝福。而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亦是由他的兒子而出。在他為每一個兒子各自祝福和勸導下便安詳地離開人世。
今天上帝的祝福不單存在於一個家庭,而是千千代代。上帝能用一個兒子來改變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現今家庭可能仍存在不愉快的事情,人與人相處間有磨擦和衝突。但可以借著不斷禱告、依靠上帝的力量和抱著信心相信上帝的祝福,將遺憾轉化成祝福。上帝的祝福是我們要愛上帝,行在祂的路上和一心一意去事奉衪,就能享受長壽,子孫也能得到歡樂。這樣的信仰,就是我們一生一世的祝福。
+:多一點愛、關懷、付出、溝通
-:少一點恨、紛爭、埋怨、計較
X:倍添以誠、忍耐、承擔、歡樂
÷:除去自我、批評、怒氣、冷漠
在上帝家中,豈也不要+-X÷?主內共勉!
經文:賽60:4 -6節」
以賽亞書60章第4至6節記載了有一種凝聚的力量給基督徒領受,那麼神給基督徒甚麼力量?基督徒如何感應這力量將神的工作彰顯出來。先知以賽亞所描述的物體,一群一群像海浪滾滾而來,記得多年前在東非的湖邊觀看紅冠鳥,當時成千上萬隻紅冠鳥由靜止變成集體飛翔的一刻,氣勢澎湃,鳥類的凝聚和集體行動,與先知所說的凝聚力量十分接近,因此,查考經文時需以感受的態度思想內容,才可以領受這種動力。第4節以“聚集"一詞為重點,帶出一種力量,它好像萬有引力一樣,將四方八面的人和物體引聚在一起。凝聚力有三種層面:
一、創造性
科學家對凝聚力有一種看法:若沒有凝聚力,人類便不能出現,因為在大爆炸理論提到當宇宙大爆炸時,所有物體向外擴散,但到某一個時刻時,凝聚力便出現,使物質停止擴散;科學不是否定神的創造,聖經亦不會違背科學理論,兩者是互相平衡。創世記第一及二章提及創造性凝聚力,經文描述並沒有違背科學原則:神創造世界時,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創造天地時,不是創造空虛混沌及淵面黑暗的環境,在其中有一種力量,上帝是先後有序創造各類物體,凝聚力將創造能力顯現出來。
二、方向性
經文第4節:眾人都聚集來到你這裏,這表示有一個方向和地點,這樣聚集才有意義,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你這裏"是指聖城耶路撒冷,神今天要基督徒去聚集衪所揀選的方向和地點,就是應許之地聖城耶路撒冷,聖城是以色列人在信仰上占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以賽亞知道不論是以色國或猶大國,所有以色列民將面對亡國及成為奴隸的傷痛,但他相信耶路撒冷這地是神所應許之地,神透過先知預言以色列家必定不會滅絕,將有一天會復興,並成為日後以色列民的盼望。先知的預這不單停留在以色列復興上,向外延伸時有更深的層次和信息,上帝的應許超乎一個民族,而是萬國萬民,主耶穌應許將有新天新地,就是新耶路撒冷從神那裡降下,1947年5月14日以色列復國應驗了先知的預言,另一方面,新約讓每一位基督徒看見一個更遠和將會來臨的應許,萬國萬民要聚集及來到上帝所應許的新天新地,所以每一位基督徒都須朝著這方向,向著凝聚點行。
三、使命性
經文第4節:你舉目向四方觀看;約翰福音記記載耶穌在撒馬利亞地和門徒談論莊稼收割的問題,衪要門徒舉目觀看,並非用肉眼去留意時候到否,因為莊稼已經熟,可以收割;隨後有一群撒馬利亞人邀請耶穌赴宴和留宿,因為他們從早前與耶穌談論活水的撒馬利亞婦人知道耶穌來臨,現在要親自聽真理,知道耶穌是救世主;以賽亞吩咐以色列民要舉目向四方觀看,凝聚將會出現,所以今日的基督徒要有使命感,像保羅一樣明白福音的奧祕在外邦人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常言道:「人的盡頭就是上帝的起頭」。最近認識一位主內的姊妹,她未信主之前性格十分任性,可能與她成長背景有關,她生於富裕的家庭,年幼時從未坐過巴士,出入有名貴房車接送,後來她留學澳洲,畢業後回港,經朋友介紹認識一男士,彼此相識很短時間就結婚。她本是千金小姐,卻要與丈夫及其家人住在屯門一居屋。婚後,她與丈夫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導致她與丈夫分居,她需要飛往澳洲冷靜一回,考慮他們的婚姻是否可以挽回?
在澳洲期間,有朋友邀請她返佈道會,因著過去她經歷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聖靈在佈道會中感動了她信主;這一刻,她感到如釋重負,背上的重擔卸下了,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後來,她回港面對她的婚姻,與丈夫復和,後來她的丈夫也信了耶穌。感謝主!當人不再任性,願意順服上帝的帶領時,生命就不再一樣,願我們都──不再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