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23:1-6節」
詩篇23篇,可從文學上箭形(或扇形)文學結構去解讀,突點是前後對稱中間突出,這文學結構協助我們明白聖經的體材。第一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可譯為:「有了耶和華我甚麼都不要」。其實即使擁有很多也可以感到缺乏,缺乏並不是因為有多與少,大衞不是因為不夠而甚麼都不要,而是因為有了上帝他甚麼都不欠,上帝為他帶來最大的滿足。奧古斯丁提及如耶穌基督若不是我們「生命」的主便不是我們的「主」;亦提及上帝創造人時於人心內創造了一個洞,而這個空洞只有上帝才可以滿足。若人生是一個圓形,世界很多遭遇事件便是很多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將三角形填入圓形內是無法填滿。這正表明人世間的事是不能完全填滿空虛。
第6節「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可翻為:「耶和華的恩惠慈愛追捕著我」。大衞在這裡用比較強烈的字眼,他大半生被掃羅王追殺,當他回望時,看到的不是掃羅王的追殺,而是看到耶和華的恩惠慈愛追捕著他。我們也需要有這樣的看見,見到上帝的恩惠慈愛。反過來說,我們可以選擇不看上帝的慈愛恩惠,只愛看到不公平,同事對我有多不好,只見到很多負面的東西。這是選擇,如你只見到不公平或社會的怨恨你便會成為很怨恨的人。第一及第六節對稱,是因第一節提到有了耶和華可以甚麼也不要,但上帝卻必須要我要祂的恩惠慈愛,頭尾包括了「整個的人生」,由捨棄到接受上帝的禮物,這是很大的提醒。
第二節「躺卧在青草地溪水旁」,這是安舒、平安的體驗,如果整天也是擔驚受怕便十分很辛苦了。上帝給我們平安穩妥是無微不至的,處身青草地、溪水旁,一方面可以是平安穩妥,另一方面卻可以是危機四伏,因有很多猛獸在伺機襲擊。大衞的重點是祂使我平安穩妥,而我們現在能安穩地吃喝、有工作,是上帝所賜,若忘了上帝的恩惠,就等於保羅教導在恩典當中墮落了也不知道。往往成功會便我們的心冷卻,忙了,便少去親近上帝。就當小心,若愛這份平安穩妥過於上帝,另一邊的就是危機。
第五節提及明顯的危機,第二節是隱藏的危機。第五節是另一份提醒,在很多明顯的危機當中,上帝讓我們勝了。我們需要有相信耶穌的勇氣及把握,因上帝讓我們在敵人面前可以吃喝玩樂,不然我們便無法透過信仰得勝。所以不用怕,因害怕使我們活出恐懼,反之,我們需要的,是要活出勇氣。
第三、四節是本篇的中心,是用現在式說明現在人生的路該如何走。第一條路,是上帝想我們走的「義路」,大衞說要靈魂甦醒,走這條路的人要「甦醒」。生命深處不醒,便很多事都聽不見看不到,問題是我們不醒。在基督教不是我們理性出現問題,是靈性出現問題,不是我們沒有看聖經或不明白,只是我們無有活出來。所以我們需要靈性甦醒。聖經多方面都指向靈性的甦醒是需要祈禱,人無法做很多的事,需要聖靈的催迫,要上帝的管教才能醒。第二條路是死路,對死亡未知的將來是恐懼的。然而最重要是,知道跟誰一起去走,就可以不怕。我們都要無懼地活出見證,無論生和死的時候都要像基督徒。阿們。
說起咖啡,會令您想起什麼?飲品?提神(含咖啡因)?品味?悠閒?抑或顏色?按互聯網站「維基百科」描述,咖啡是社會最廣泛流行飲品之一,亦是全球期貨貿易額第二高之物(最高是石油)。對筆者而言,咖啡亦為筆者所鍾物之一,平均每天也會品嚐一杯J然而這又與這與信仰有何關聯?要廣泛流行確不易,基督信仰既是這樣真確,豈不應要著力活出滿有品質的生命,期能廣泛流行。
信仰途上,我們或會累了、倒退了,「心靈」咖啡就成為了「醒神」的助力。基督信仰,就是以基督為主,仰望基督,正是醒神的最佳原因。
精品咖啡在現代或與品味、悠閒劃上等號,信仰豈不應也表達出是品味與使人安舒的狀況嗎?從而添上色彩的人生嗎?我們的心靈有咖啡嗎?
經文:「約14:18-20、25-27節」
今天分享的信息是「這平安」,早堂時周于琴實習傳道分享的信息是「那平安」。這兩個主題的共通點都是「平安」。什麼是平安?其實,我們會因應其他人的反應而影響自己的平安與否。當向別人說平安時,自己都會經歷平安;聽到別人向自己說平安時,自己也會感到平安;然而,當聽到別人跟你說平安時,這是真正的平安嗎?這平安會跟我們一輩子嗎?
-
要進入平安,「聽」到平安是第一步:因為聽到一份應許,聽到那份帶著平
安的訊息。經文講耶穌向門徒預言自己將要面對死亡,然後講彼得將要三次不認祂,再講「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耶穌應許祂的門徒,雖然祂會離開世界,但祂不會撇下他們為孤兒,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讓這班門徒「聽」到了應許,並不用害怕。平安是甚麼?平安是知道愛我們的人在身邊,我們就有平安。當聽到平安時,其實也同時在經歷平安。
經文約20章,這班門徒當時沒有平安,耶穌離世時,他們很害怕,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但耶穌向他們顯現時,向他們說的第一句說話是「願你們平安!」。人心惶惶時,最重要是聽到一份平安的信息。聽到上帝的聲音時,就不會害怕,因為這份聲音跟我們說平安的臨在。真正的平安是從上帝的應許而來,聽見上帝說話的應許,人生就存在平安。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很多時沒有平安是因為聽見太多聲音,聽了太多負面的消息或是非,很少去聽上帝的應許,於是便失去了平安。我們很易受到環境影響,可能因財政、家人關係、工作狀況而被影響沒有平安。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缺乏時若聽到上帝的話,便會感到平安,因為相信上帝會給我們這份平安。有時候我們所做的事未必順利,但當聽到「你手裡所作的一切事,耶和華會賜福給你」時,平安就會臨在。我們要聽到上帝的聲音,就能將不安變成平安。聽到平安是第一步,上帝的聲音讓我們愈來愈平安,這是過程中的一站。
-
要加添平安的信心,「看」到平安是第二步:耶穌離開班門徒時,祂說願你
們平安,因祂會差聖靈在他們中間。門徒聽到了,但可能會半信半疑,門徒需要的是要看見聖靈在他們中間。耶穌向門徒顯現時,門徒的反應是「就喜樂了」。看見平安的臨到,便經歷開心。人很受眼所看到的事業所影響,當我們看見時,便會有真實的感覺。門徒在害怕時,看到耶穌出現,他們就安樂了,因為看見一位大能的主。很多時,不平安是因為看見太多不好的事情,而是上帝讓我們看見這位真正平安的主。
約14:19,耶穌應許給門徒知道,世人是看不見耶穌的,因為世人只看見世界及自己。我們是屬上帝的人,應看見上帝。他們看見耶穌活著,所相信的上帝仍然是活著的,唯有活著才有盼望。人活著一日,仍然有盼望,死了便沒有盼望,所講的死是指永死。然而我們若只看重人、看重世界,而看不到上帝,我們便沒有指望。因為人的承諾往往是不可靠的,但上帝的應許卻沒有落空。耶穌說不會撇下門徒為孤兒,祂應該會賜下聖靈,於是讓門徒都「受聖靈」。耶穌講的是會實行的,耶穌說「愛我的,便蒙我父愛他」,就會愛他們。然而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愛」上帝。所以當面我們面對艱難時不用害怕,讓我們注目「看」祂如何牽引我們經過這些艱難。
-
要體驗到平安的實在,「經歷」到平安是第三步:上帝讓我們經歷的平安有時是仍在害怕之時已經歷平安,就如當失神地橫過馬路,被途人抓回來,雖驚魂未定,卻在被抓中時仍處在恐懼中的狀況下,我們並沒有察覺,原來我們當時已經歷了平安。原來在經歷苦難害怕時,上帝早已賜平安給我們了。這就是上帝奇妙的地方!經文約14:20,天父、耶穌和我們,彼此在大家裡面,這是上帝保護我們的關係。有時看見環境的兇惡,失去信心平安,但只要不斷經歷上帝的同在,回想祂的恩典,帶我們經過艱難、死亡,便沒甚麼好怕的了!因上帝在我們裡面。這份平安是沒有人能夠奪去的,所以經文約14:27說出耶穌所留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平安那麼不可靠。
有時候失去平安的原因是因為生命中少了上帝的說話,求上帝讓我們聽到祂的微聲,看見祂的恩言,經歷祂的同在。盼望我們都能經歷上帝這份平安,這平安不是遙不可及,是與「我們」有關的,而是這份平安,願大家都能得到「這平安」!
經文:「約20:19-31節」
平安,是一種平衡旳狀態,使人感到舒服和安好。外在的環境會刺激影響我們內在的感受。假如環境充滿危機、紛爭,使我們產生恐懼,我們內心的那份平安便會受到衝擊。
經文中記載主耶穌在七日的頭一天晚上向那班門徒顯現,跟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這是由於門徒們知道耶穌已死於猶太人手上,而又未肯定耶穌是否已從死裡復活,而外在的環境更威脅他們的生命而使他們失去平安。然而,曾應許賜下那世人不能賜的平安的主耶穌基督親自向他們顯現,並安慰他們。
門徒得以感到平安的源頭是有一位勝過罪的權勢,從死裡復活的主,與他們同在,這種同在才是真平安的源頭,祂也差遣祂的門徒出去使更多人得以聽聞復活的信息,也藉吹一口氣,賜下聖靈與門徒同在。很多時我們在恐懼中總希望抓住讓我們覺得平安的確據,但如果我們忘記了主的同在才是真平安的來源,便會習慣地抓住或建構一些東西或假象來給予自己安全感,直至我們發現那些東西不能給我們真平安,或那些假像最終破滅,我們又繼續活的恐懼當中。
要在恐懼和不安中記得倚靠那能賜真平安的上帝,就必須養成一種與主見面的習慣。在與主相見中除了盡訴心中情,也要學習聆聽恩言,這些恩言既是賜平安的上帝告訴我們的,那就是能使我們得真平安的道理。在與主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明白到自己的本相,我們的本相是被造、有限和被愛的。在深切了解自己的本相後,我們可以試著學習接納自己的限制。在領受上帝的愛後,我們才能自然生發愛他人的心,而上帝擁有著對拯救靈魂的熱忱,盼我們能我聆聽上帝的心意,把自己的軟弱和不足放在祂面前,領受勇氣和熱忱傳講天國的福音。而在與主相遇中,我們亦會學習到勝過世界的道理,其中有些道理看似愚拙,但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我們要留心學習在哪些地方要效法基督,特別是學習甘心放下自己的權利,服事他人。正視每一個微小但使人得生命的聲音,不要向死亡巨大的威嚇屈服。
我們必須讓成一個習慣,就是知道上帝總是在我們身旁,當我們時常記起這事實時,我們便可以時常擁有一份平靜安穩,任遭何事都不用慌張。但要養成這個習慣,平時我們就必須多退下來親近主,在與主相見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明白自己的本相,聽到主愛的聲音,吩咐我們出去使人同得平安,又教導我們甚麼是勝過世界。
今日的講題叫做那平安…
那字表明著有一種平安的存在,是我們原先不能明暸的,我們似乎與那份平安無關無份…
但藉著主耶穌基督降生,與人同在同行,他知道那平安的存在,也知道得著那平安的途徑,然後把那份平安賜給我們了。因著祂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並且復活了,我們知道賜下平安的上帝是活的,那平安是真的,藉著信,我們得以經驗那平安,讓那平安成了這平安,願你們都平安!
要做到「無愧」,談何容易!達到無愧可分不同的層次。
-
自比無愧於心──這個狀況是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實況。
-
別人看似無愧──這或許好一點,至少在別人眼中評價頗高,當然當事人「自己知自己事」。
-
上帝稱讚無愧──這個就真的是當之無愧,然而誰知道主的心、主的讚賞?豈不是到那日在天上才公佈揭曉?
正因如此,要當個無愧的工人,我們也言之尚早,未到最後,也不能
輕言無愧!深願我們更竭力,更多作主工,不輕忽地朝著無愧之事主路途進發、互勉!
創世之時,上帝將一口氣吹入人的鼻孔內,我們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如此,我們便活了。當人叛逆上帝,我們就需經歷死亡,死便因一人帶入世界。如此,我們都要在罪中死。然而上帝的愛,讓我們因基督的救贖,我們便能再次活過來。正因一人代死,我們都能活了,如此,我們又再得以活了。當人繼續選擇叛逆上帝,我們就只能復死,死亦因自己一人再次帶來。然而當我們一心一意想恢復這寶貴的生命,以及上帝兒女寶貴的關係,復「活」亦因個人的決定而得以恢復。
復活節期豈不是一再發出了挽回的呼召嗎?您──要恢復麼?
經文:「可16:2-6節」
「哈利路亞!讚美主!主耶穌復活了!」馬可福音16:6天使向三位婦女說:「祂不在這裏!」。「祂不在這裏!」是主耶穌復活的見證。其他宗教的教主死了,埋葬了就這樣結束。但是救主耶穌死了,埋葬了、第三天復活了!「祂不在這裏!」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及福音的核心。保羅大膽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如果基督沒有復活,祂只是一位可尊敬的殉道者,一個有忍受痛苦的典範。但是祂無法成為人類的救主。
一)主的復活,把我們的憂愁化為喜樂
主耶穌被釘死後,在約20:19記載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當復活的耶穌向他們顯現,並告訢他們「願你們平安!」。門徒便興奮起來,喜樂表現在他們的臉上。當看到復活的主,在回鄉途中的兩個門徒,他們的心中就充滿了火熱。馬上回到耶路撒冷告訴其他人!」後來保羅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復活的主,也給他的生命帶來了喜樂。當他被關在監牢中時並沒有憂愁,反而喜樂地唱詩禱告。他能勇敢面對黑暗的勢力,因為他知道主已經復活。
二)主的復活,把我們的軟弱化為剛強
主耶穌被釘死埋葬,讓門徒產生極大的軟弱。幾個平時跟隨主的婦女,第二天到耶穌的墳墓無助地哭泣。彼得軟弱得連繼續傳福音的勇氣都沒有,而是返回家鄉打魚。當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復活了。她們立即成了第一批宣告主復活資訊的使女。彼得也曾經軟弱過,當耶穌復活向他顯現後,他剛強起來。到了「使徒行傳」時他判若兩人。人們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到軟弱,他顯出磐石一樣的堅定。傳福音時,彼得滿有信心大聲地宣告:「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他的勇敢在於耶穌復活了,他就沒有理由再懼怕。馬丁路德改教時,曾受過教廷的迫害。他只得在十餘年中四處躲藏,軟弱到極點。妻子卻堅強地常常安慰他,在聖靈感動下,他的妻子向他說:「你既然知道耶穌能復活,你為什麼還軟弱呢?」馬丁路德因此憑著這勇氣剛強地去改教,終於獲得成功。
三) 主的復活,把我們的絕望化為盼望
當年的基督徒因著耶穌被釘死,他們的信仰曾變得消沉絕望。主復活後,門徒的信仰得到盼望。基督徒最大的盼望就是建立在主的復活上。如同保羅說的:「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那就比眾人更加可憐」(林前15:19)因著耶穌復活,我們就得著了永生的盼望。自古以來,只有耶穌能給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的盼望。如果不信耶穌,心中沒有復活的主,我們就無法面對苦難。今天世上有很多人無法面對一些難題,他們的心被絕望的陰影籠罩。可是基督徒會因著所信的復活的主,就能勇敢地面對一切困難。
為什麼今天很多人面對困境遭遇不幸,就憂愁,悲傷,消極,軟弱,絕望?因為他們不認識這位復活的主耶穌,他們沒有信靠這位復活的主耶穌。在座還沒有相信這位復活的主,把不得快來信靠祂。衪㑹給你們喜樂,剛強,希望。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張名為「你真的覺得上帝無法使用你?」的單張,當中列出23位《聖經》人物,他們在個性上都有缺陷或曾犯錯,但上帝仍使用他們。或許你覺得自己沒有學歷,又有很多的缺點,根本沒有資格為主所用,成為祂合用的器皿。
人縱然不是完美的,但上帝有能力使不完美的變為完美,只要你願意為主所用,祂會賜你百般的恩賜,讓你可以發揮。上帝的家(閩南堂)總有一樣聖工是合適的,願我們都能勇於承擔,而不是藉口推辭!
經文:「徒18:1-6節」
保羅與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之間的關係可作為信徒或事奉人員的勉勵。一對夫婦同時是基督徒,在一間教會事奉、參與聚會,是一個見證榜樣。保羅與這對夫婦的兩次問安反映一件事:他們是有關係的。今天或許你是單身的,或是以情侶、夫婦身份來到教會,我們都需要投入付出,因在教會更重要的是合一,要放下自己。
保羅當時與這對夫婦因一起做帳棚而認識的。我們在教會能夠與肢體有共同的興趣、方向等,這是很重要的。如果與教會疏離,有時會把責任歸咎教會,埋怨教會不關心自己,其實是否我們與肢體之間少了聯繫?這對夫婦與保羅有一個聯繫:共同的職業。共同興趣、職業是十分重要。在這之後,在屬靈上可以有交流,才能令關係持久。這對夫婦因在羅馬被逼走,所以到哥林多後就遇見保羅。相遇時,他們有共同職業。因為太太是基督徒時,他們在教會熱心事奉而認識。勉勵教會夫婦要感恩,因有另一半與你在信仰、事奉中同行,這是不容易的。也要為一些團契感恩,負責團契的職員或導師若是一對夫婦去投入服事大家,對於團契來說是很大的祝福。因他們的生命、相處能夠成為後輩很大的見證。
夫婦之間在教會中建立關係,這個關係是很重要的。大家可能聽過很多關於齊心就事成,但總有地方不齊心,那如何解決?或者覺得某人不太順眼,那怎麼辦?耶穌講如果我們與弟兄之間仍然有嫌隙,還沒有處理,就不要去事奉、獻祭,所以教會中任何事工、計劃開始前,先要求有沒有合一?有否同心去做?這對夫婦遇見保羅,他們一起去求生作工,做帳棚,在教會一起事奉。
有些年輕夫婦,其中一方成為執事,對教會承擔較多,另一半開始有微言,因少了家庭聚會。以前的執事都是這樣生活,一家人返教會,一起事奉,簡單單純。但是現在的生活接觸不同事物,我們變得複雜,以致常常跟上帝計算。看這對夫婦與保羅的相處,事奉很簡單,工作以外就是事奉。經文中讚賞他們夫婦二人在教會事奉上那種的懇切。在返教會或事奉心態上,除了同心,那份持久和連續性都很重要的。每星期要做一項事奉,很多人看來是負擔壓力。事奉不是打卡式,將事奉看為上班,就會有很大的壓力、計較,這樣不能真正看見事奉的意義。只要願意,上帝會為我們開路。很多人講基督徒每星期都要返教會,這是對的,但如果不能返又怎麼辦?是否因那一次返不到就會影響他/她的得救?如果能夠珍惜每次返教會的機會,享受當中崇拜,這是上帝賜的禮物。把握機會返教會,因每次都是上帝給的機會,這是不容易的,因為每個人都很忙。
哥林多前書16:19保羅在最後寫完信問安時,特別提到這對夫婦「亞西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因主多多的問你們安。」這裡除了問安,還提及他們家裡的教會。居所只是建築物,但背後家庭的建立能夠成為一所教會嗎?家庭有孩子,有沒有按聖經的真理去教他?家庭出現困難,有沒有先放下自己去禱告,尋求共識?家庭有傷痕難過,有沒有求上帝親自抹乾眼淚?一個家庭的珍貴與否是看家人能否同心合意的事奉主,互相關心,互相勉勵。
要與教會肢體建立一種長久而堅固的關係,飯局是一種方式,因為背後彰顯一種關係。關係的建立不是聚後便散,如想進深關係,要在屬靈層面上努力。上一次與教會朋友分享靈修是甚麼時候?上一次為對方祈禱又是甚麼時候?或許將來會有誤會,但因為屬靈的根基打得好,一切都能夠站得住。在十多年後,保羅在書信提到這對夫婦,提摩太後書4:19「問百基拉、亞居拉,和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安」。當保羅寫這個問安,他與這對夫婦已建立一段十多年感情。釋經書講保羅當時知道自己要被處死,想起他這對好朋友,所以最後寫信時都不忘問這對朋友的安。我們可能在教會很多年,能夠找到同行者嗎?與牧者之間能否建立齊心服事的心態?如果有,要感恩,持守這份關係友誼,傳予下一代。同心是從言行表現出來,要珍惜建立的關係,因為來得不容易。有時三言兩語,可能令關係一沉不起,但誤會是可以解決的。盼望我們不要給魔鬼留地步,齊心為閩南堂、上帝打美好的仗。 阿門。
有幸在香港這地能經歷四季,正因四季的變換,讓我們經歷不同的階段,感受不同的變換,這就是人生的旅程。
「人生的春天」──生機盎然,信仰就是要表現出這份生機,我現在是嗎?
「人生的夏天」──熾然與陽光,沒有熱誠,生命就沒動向,使命仍有嗎?
「人生的秋天」──收成、爽快,生命需要收成、讓人安舒,生命有成嗎?
「人生的冬天」──冷與眠,好好休養生息,為要走得更遠,我有靜下嗎?
願我們有著人生四季,滿滿流露出上帝的豐盛與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