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詩篇90:14節
今天人們對家有兩種態度,有些很少提及自己的家,亦有些常常提及家人,若多提及往往是重視家庭的原故。甚至基督徒也不願提及。經文中講述七種對家的錯誤思維,值得我們留意:
-
家肥屋潤:有人認為自己的家太細、太擠迫,待家肥屋潤才可以招待朋友,誤以為家好等同家肥屋潤,狹小就似是上帝沒有太多祝福,不敢向人提及,這樣的想法,會導致不能歡呼快樂。主耶穌卻教導:「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
一家之主:有人覺得自己沒有話事權,待成為一家之主時才會接待親友,
他忘記了家是誰掌管,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成,不論男女,家的管治者是上帝,人須聽從上帝的話,若為話事權而整天都在吵鬧,或憂心忡忡,便陷落在失敗跌倒的想法中。
-
與家人無緣份:中國人喜愛以沒緣份去解釋不接納別人的原因,但耶穌
說:「要愛你的仇敵」,要立志將「緣份」作為藉口的觀念打碎,學上帝一樣去愛每一個人,若教友只愛與自己要好的朋友在一起,不突破只講交情和緣份的思維,家自然不會好。
-
家人變壞人:家中總會有子女的問題,許多父母愛說:「當沒有生過你這
個子女」,子女亦因不喜愛父母而不認他們;可是在基督裏新造的人,是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在上帝的眼中,當罪得赦免時便會有力量,使他和別人的關係有大改變,上帝能將缺憾變成美滿,祂會先改變你,隨後改變你的家人。
-
迷信別家制度:今日香港人常覺得生活環境、制度和條件不甚好,人也
甚差。期望移民至更好制度的國家,只迷信制度會影響生活幸福,認為離開便會找到幸福。甚至有基督徒計劃移民卻沒有求問上帝的旨意,只迷戀制度。新約時代,羅馬的制度不也是首屈一指?其實最好制度的地方是天家,不是在地上。
-
家有困難而埋怨:有人認為信耶穌後人生會順風順水,然而基督徒不會
因信主而患病少了。有時上帝沒有醫治病痛,但使病人堅強,讓人看見病者的生命有信心,人最大的痛苦是沒有平安,平安能令人往前看,當走的路便會清楚。過去我的太太常因害怕事奉而逃避,但當她患上胰臟癌,至回天家前的一段時間,卻樂意到各教會分享和做見證。這巨大的改變是上帝的恩典,在軟弱人身上顯得剛強,上帝不一定令信衪的人順風順水,但一定叫信靠衪的人可以在逆境得勝。
-
我家好便足夠:新來教會的朋友是教會的禮物,我們要學習關懷別人的
家庭,在愛心上操練自己,別單單記掛自己的家,因為家的定義不是這般狹小。「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然而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 (腓4:13-14節)家裏不應分你我,要一起渡過困難的時刻,家庭最美麗的回憶是共同渡過多少次困難,當中雖然有哭泣,也有歡笑,因為這是一個家。
我家多麼好,因為是一家人,可以談論不方便談的事件,願上帝賜下亮光,
可以早飽嚐上帝的慈愛,無需再等待,可以一生一世歡呼快樂。
最近收到朋友的whatsapp(手機通訊應用程式),邀請我為回教國家服侍的宣教士祈禱,你們有沒有留意家中的印傭,他們為著宗教而守齋戒月,根據〈維基百科〉(網絡百科全書),每年回教曆的 9月是齋戒月(Ramadan),齋戒是回教五大信條之一,回教徒盼望遵守這些善行可以遮蓋他們的惡行,而2015年的齋戒月是在西曆6/18~7/17,在這1個月,所有的回教徒在白天都不能吃任何東西,至於菸酒與性行為也是完全禁止的,直到日落後他們就可自由吃喝。聖經也有提及禁食,如果我們也能像保羅所教導攻克己身,相信也必蒙上帝所悅納。
經文:約書亞記3篇
楊牧谷博士曾說:「一個亮麗耀眼的生命是一個神蹟,每個人都應擁有一個生命的神蹟,如果發現你的生命仍是暗淡無光,你就欠了一份生命神蹟。」有些人很有感染力,有些生命很陰沉,分別在於生命是否有焦點、目標和成事能力。神蹟是上帝邀請你與祂一起去做,如未能聚焦與上帝同工,則無法成事,我們亦欠了生命這份神蹟。
上帝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祂的呼召,對舊約以色列人的呼召是入迦南地,並將這事放在他們心上。本章聖經是講述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的故事,摩西死後,上帝呼召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要剛強壯膽。他在摩西身上學會順服上帝,清晰看見自己的工作──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約書亞是一個亮麗,具成事能力的領袖,他被形容為心中是有聖靈的人。當時他們遇見一個難題──約旦河不是很闊,但要越過河水到達彼岸對他們來說則有難度。新一代的以色列民,可能從未見過高過膝頭的水。除了人要過河,還有牲畜、行李,所以這條河成為他們的困難。這段時候,河水高漲且急。要達成上帝的事並實踐,是有一定的難度。
約書亞命令以色列人一起實現夢想,吩咐他們行一件事──約櫃先行。他們要釐清一個事實:不是靠己去行,也不要不自量力。約書亞具有洞察能力,並讓百姓重拾信心,要百姓跟著約櫃走。約櫃內有寫著十誡的石板、施恩座(代表神的同在)、嗎哪(恩典的記號)。約櫃是拯救他們出埃及的回憶,上帝供應恩典、同在的記號、經歷。目的是要以色列人面對困難時,知道上帝仍與他們同在。
約書亞是敬虔的人,回看以色列民出埃及後常發怨言,雕刻偶像。上帝雖然一直愛祂的選民,他們卻對上帝不忠。約書亞吩咐以色列民要自潔,免因罪而不能到達彼岸。以色列民自潔後,上帝行了奇事,當祭司抬約櫃到河水中間,然後站著,以色列民得以渡河。上帝不單幫解決目前的困難,還解決對岸的困難──與迦南地的人爭戰。他們英勇善戰,刀劍是用鋼鐵造,非常銳利,以色列民的武器卻是銅造,是很軟和重,差異真的是太大。但上帝卻施行難以置信的神蹟。使人能有充足的信心和能力去處理困難。
要實踐上帝的吩咐,必先要自潔,認罪悔改,過聖潔的生活。此外,還要踏出信心的一步,否則便去不到彼岸。以色列民的腳一踏進水,水立即分開,神蹟啟動。我們不但要踏出第一步,還要繼續走下去,以色列民跟著約櫃走下去,前面距離夢想還有一段路,走時是仍會戰戰兢兢,需要的是堅固的信心,因為魔鬼此時一定打撃搖動我們的信心,令我們質疑上帝會否保守,但保羅指出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賜予我們?要相信上帝愛我們,世上沒有任何的權勢和力量可以將我們與上帝的愛分開,奪去這恩典──除了不信。透過約書亞,讓我們看到依靠上帝的信心,才能將夢想實現,並能達到彼岸,成就神蹟!
孩子們第一句懂說的話,往往是:「爸爸」(或「媽媽」)!
我們每天起床的第一句,對爸爸、對天父是否也先懂得甜蜜地說聲:「爸爸」!
王子們稱「父」為父王!我們對待爸爸能如王般尊敬?對天父能以祂為「王」?
「老頭」、據說源自順德話,廣東話音為「豆」,故稱「老豆」(參維基網絡解釋)
人大了,是否仍能謙虛地以爸爸、以天父為頭?
阿爸,父(Abba, Father)源於亞蘭語,指的是天父與我們的關係
願我們都能重回兒時說出「爸爸」時的單純、真誠、與愛慕。
經文:但以理書2章
夢想重要,達成夢想更重要。盼望我們在生活和信仰方面都存有夢想。和路廸士尼(Walt Disney)美國動畫公司創始人曾說過夢想是當有鼓勵和願意去努力的時候,任何夢想都能達成。對我們來說,這番說話可能要作一點修定,就是只要倚靠上帝,按住衪的心意而行,夢想是能夠達到的。
但以理書第二章描述當時的皇帝尼布甲尼撒發了一個夢,因他把這個夢忘記了,所以設法要令自己記得起這個夢。他找了迦勒底人,裏面有觀星、占卜和拜假神的。誓言要他們若不能告訴他這個夢境,就會治死他們。當大家都無計可施的時候, 有一個叫亞略的人尋找了但以理幫助。但以理其後祈問上帝, 把夢解釋出來。尼布甲尼撒的夢有一個像是有一個金色的頭、銀色的胸膛和膀臂、銅的肚腹和腰、鐡的腿和腳是半鐡半泥的。這個像最後卻被一個石頭所擊碎,聽完後尼布甲尼撒王十分害怕。 在這件事情上,尼布甲尼撒王。明顯地是覺得這個夢有一定的重要性,才會渴想記回。一般人忘記了夢境,都不會設法勾起回憶, 對一些沒有意義的東西沒有堅持是可以的,但總不能對有意義的東西輕易放棄。
但以理書不單單只是描述尼布甲尼撒王的夢境,還帶出夢境的意義,就是即使有再強的國度或國家出現,最後都會被上帝的國度所粉碎。尼布甲尼撒王最初著重權力就等於一切,上帝借以理令他深信上帝是大而可畏的。夢是需要有意義,但我們人生當中常常追求一些沒有意義的夢。我們有時會看錯東西或忘記自己的夢想,好像尼布甲尼撒王也曾經盲目地追求權力和版圖。
在信仰上,我們剛返教會和初相信時的夢想,大有可能渴想為上帝作大事,將福音傳遍給每一個人。我們現在可有保持著這個夢想或是已經慢慢忘記了呢? 上帝放在我們心中那火熱的種子還在嗎? 我們對人生和信仰都應該有夢想。正如尼布甲尼撒王雖然忘記了夢,但他堅持要追尋回他曾經夢境,希望追尋回失落的東西。今天上帝也許放了一個夢想在我們的生命,並要透過我們達到衪的目的,因此國度可以再一次展現。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更親近上帝,能夠明白上帝的心意和其他人分享。
我們可以更加去留意生活和教會的需要,然後去計劃與行動,就能愈有辦法去達到目的。人生最重要是去建立生命,要更加在上帝的事工方面發展,堅持行在上帝的路上。當然我們會疲倦,所以需要好好地倚靠上帝多於自己的聰明。生命當中可能有太多負面的聲音,導致我們無法堅持夢想。有時是環境,有時是內裏的聲音,這些批評都令我們產生恐懼和停止向前, 不敢堅持。祈求上帝幫助我們有清楚的目標, 減少去聽取負面和欄阻的聲音, 才能繼續堅持。
我們一定擁有上帝用得著的地方和功能,就算是受傷,上帝仍然能用得著我們,但願我們成為一個滿有能力的信徒,努力為主工作,去實現夢想,這就是追夢的意義。
談沙色變(2012年爆發中東呼吸綜合症:簡稱SARS),今年變種的MERS
既溫馨且嚴正的防疫提示:
-
避開接觸感染原(信徒:離罪──避得就避,除非唔怕死)
-
洗手(信徒:洗心──徹底洗乾淨,否則後果可大可小)
-
戴口罩(信徒:阻隔──必須過濾,感染皆因唔覺唔覺吸入病毒)
-
增強抵抗力(信徒:堅固──吸收營養,軟弱者絕對會不堪一擊)
-
確診隔離(信徒:爭戰──對症下藥,唔係打敗細菌,就係被細菌打敗)
別等到確診才明白防疫的重要,最心痛是……防得太遲!
經文:出32:1-6節、21-35節」
引言:
「金牛犢事件」,誰人要為這事負責?以色列人固然要承擔他們的責任,但這件事的背後,誰人縱容他們?摩西當時上了西奈山領受十誡,亞倫就成為他們的領袖,他沒有阻止事件的發生,他竟然是幕後的黑手,究竟他在哪裡出了亂子?
1.信心軟弱(v1-4上)
當時,摩西上了西奈山領受十誡,他離開以色列人40晝夜。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擔心他不再回來,於是就聚集到亞倫那裏,對他說:“起來,為我們作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出三十二1)亞倫面對著一群突如其來的以色列人,更命令他:起來!為我們作神像。出埃及時,除了婦人及孩子,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出十二 37 )如果他當時保持冷靜,安慰百姓多等一會,同時,他可以與戶珥及其他七十位長老商量一下,無須在這短促的時間作出回應。可是,他已失掉了信心,沒有主見,他不敢在群眾面前說「不」,卻被他們牽著鼻子走,與他們一同犯罪。
2.討好 / 縱容百姓犯罪(v4下-6,25)
當金牛犢出現,他們就說:“以色列阿,這是領你出埃及的神。”這班可惡的以色列人竟以金牛犢來代替神,之前,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過紅海,在曠野經歷神為他們施行的許多神跡奇事,現在他們竟忘記得一乾二淨。他們犯了十誡中的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二十4)」。同時,他們在之前曾聽過神的聲音,經歷過神與他們立約的事,他們並在神面前答應要遵守祂的話(二十四3、7),現在他們竟違背了。亞倫看見他們的喜悅,就在金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要向耶和華守節。他為了討好百姓,將原本是耶和華祭司的身份變為拜金牛犢的祭司。
次日清早,他們起來在金牛犢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這裡的“吃喝”指狂歡作樂(三十二19)。“玩耍”在希伯來文指淫亂不道德的事。他們放肆玩樂,做出淫亂的行為,他們所作的並不是敬拜耶和華,而是效法異教的模式來敬拜偶像!以色列人如此放肆,皆因亞倫縱容他們(v25)。他為了討好以色列人而縱容他們犯罪。
3.推卸責任 (v21-24)
當摩西下了山,看見金牛犢及以色列人在跳舞,他就發烈怒,二話不說就將手上的兩塊法版扔在地上,更精彩的是摩西將他們所敬拜的金牛犢用火焚燒,磨成粉末,撒在水中,叫他們喝下。可能他們從未見過摩西如此發怒,我們也想不到,因為聖經形容摩西為人是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這時,摩西開始問責,他先問亞倫:「這百姓向你做了什麼?你竟使他們陷在大罪裡」(v22),我們看看他怎樣回答?他說:求我主不要發烈怒,這百姓專於作惡,是你知道的。他以「這百姓專於作惡」,來掩飾他的罪狀,及推卸他的責任,至於金牛犢的出現,他說是百姓的命令,他在被迫及無可奈何之下,叫他們:『凡有金環的可以摘下來』,我將收集來的金器扔在火中,這金牛犢便出來了(v24)。因著亞倫的口才了得及能言善辯,他將所有的責任推卸在百姓身上,為自己脫罪,他說自己是受害者,是無辜的。亞倫的表現反映了人性的醜惡,他敢在摩西面前說推卸責任,卻不敢在百姓面前說「不」,其實,亞倫的惡行比起百姓所犯的罪更甚,他應受更重的懲罰。
結果:
1.導致摩西要執行家法(v26-28),在這一日,在百姓中被殺的約有三千人。
2.摩西到耶和華那裏為以色列人求情說,不然,求神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雖然摩西為百姓求情,但神是公義的,誰人犯罪,神就從生命冊上塗抹誰的名字(v29-33)。
3.至於亞倫,他在鑄造金牛犢事件上犯罪,理應受重罰,但因為有摩西為他求情,神就赦了他的罪,免去他的刑罰。
這時,你會問:似乎不公平,為何百姓及亞倫同樣在金牛犢事件中犯罪,百姓中間約有三千人被殺,而亞倫則安然無事,仍做祭司(出四十12-13)?這點我們要明白一切的主權在神手裡!今日,無論在社會或教會,有不少像亞倫這樣的人,有很多的恩賜及具有領導的才能,可是,他們面對罪惡,信心變得軟弱,他們不敢對罪惡說不,更姑息犯罪的人,不敢告發他們的罪行。
在此,盼望眾弟兄姊妹要有勇氣敢於在犯罪的事說「不」,更不要縱容犯罪者,也不要與他們同流合污,我們要分別為聖,作神喜悅的人。
回想中學時期,自以為是的性格,可真是把老師氣得半死!成積表中的評語只有六字真言:「滿招損,謙受益」。這──就是一種生活態度。
人生追求滿足並無可厚非,但追求滿足並不等於局限於自滿。追求滿足的人正因自知不足而繼續努力,然而諷刺的是當人追求滿足到一個程度
,不自覺便生出自以為是的態度!自滿使人再不能有所寸進,甚或倒退作井底蛙,受損的不單是自己,往往更會損害與我們相處的人。
然而我們對人、對己、對家庭,所需的卻應是另一種「生活態度」:謙!
經文:弗1:1-2節
以弗所教會的名聲是十分正面的,按啟示錄第2章描述在當時七個教會排名,應該是排第一、二位。在保羅年代是一個重要城市,無論在交通、政治、文化、經濟和藝術等都發展旺盛,相信當時在信仰上亦需面對各種挑戰,信徒們能活出活潑的屬靈生命,實不容易;香港也是一個繁榮的都會,當思考教會如何成為表彰上帝豐盛生命和榮美的屬靈團隊。
在2011年第三屆洛桑世界福音宣教大會(全球性基督教團體,探討世界各地推廣福音事工議題),出席會議的約2,2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領袖對未來福音發展的看法有較大的差別,在教會面對的挑戰方面,危機主要原因是來自入侵教會的文化,首三項危機分別是世俗主義,消費主義,及性與暴力,這些危機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4年的普查報告,青少年人參加崇拜人數比上一次普查減少50%,即每年下跌10%,面對危機,需多一點關心和守望、承傳下一代,讓他們接棒。底馬因貪愛世界,離開團隊放棄堅持的使命和目標,然而若善用現代化生活模式是可以協助福音工作,使之成為快捷和有效率的福音平台,帶來正面動力。
世俗化的危機有二方面,第一個是失去方向,現代人有太多的方向和目標去完成,所以要選擇重要的方向,使徒行傳22章記載保羅在大馬色路上蒙上帝光照,他問了二個問題,按次序是“主啊,你是誰?”及“主啊,我當作甚麼?”,有些人遇到人生大事時才學懂得思考行走人生道路,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核心責任,除關注個人屬靈生命成長外,也要將信仰活潑表達,努力參與教會事奉。第二個危機是失去感染力,活在這年代的任何一個人,按守則辦事雖然是符合標準及沒有錯漏,卻給人官僚和負面的印象,這提醒我們要留意將基督徒生命活現人群中,感染力是不能忽略的課題,需外展將未信主的朋友帶到教會,讓慕道者感受教會是一處尋找生命方向的地方。以弗所教會雖出色,但卻將起初的愛心遺忘,所以今天的信徒及教會要宣告成為有感染力群體。
要脫離世俗化的威脅,需要尋求出路,保羅是奉上帝旨意成為使徒,領受上帝的差遣,帶著清晰的生命目標,進入世俗化的地區,建造生命工程。今日上帝也在差遣香港的基督徒,在香港為主建造生命工程;若有人在事奉時懷疑自己的質素和能力,人若甘心將自己獻上,上帝必定接納,《天路歷程》的作者本仁約翰是位鐵匠,佈道家慕迪先生是位鞋匠,便是好例子,他們願意為主作工,上帝就大大使用,求主讓我們可以凝聚足夠的勇氣、決心和信心,立志為主作工。香港教會面對的困難,令人不能安枕,相信沒有人認為基督教會自動向前發展,今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讓教會的領袖和信徒一起反思,現在可能信徒暫時未有一個去推動香港教會更新或是振奮香港教會的偉大使命,但在此時此刻每一位信徒必需一起努力關注教會、團契和小組,在充滿困難、挑戰和威脅的環境下,拿出勇氣及時間,奉獻精神和力量,同心為香港教會一同守望。
5-7月為家庭節期,「百行以孝為先」,想一談「孝」道!
孝親:雖稱父親、母親,往往相對卻不相親,因失卻孝「心」!
孝心:常說愛唔係做俾人睇,可悲係乜都冇做,因冇孝「行」!
孝行:有行動不等於好,多思考對方「想」要及「需要」是…
愚孝:當別人提醒不要愚孝,但別忘愚孝總比不孝好不知多少倍
不孝:不多想如何、怎樣去孝,徨論可做廿四孝兒女
24孝?24小時x孝(做個名符其實的24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