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證道的經文中提到我們該關心和幫助我們的鄰舍。
一、 律法師試探主耶穌
路10:25節,有一個律法師試探主耶穌,「律法師」亦稱為「文士」,他們一直以守全律法為得永生的途徑,不知這完全是靠上帝的恩典。第26-27節,律法師合併了申6:5節和利19:18節,將律法撮要為「愛上帝」和「愛鄰舍」。第28-29節,律法師為了顯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向主耶穌問第二個問題:「誰是我的鄰舍呢?」
利19:16-18節,律法指明「鄰舍」就是同族的人及兄弟,而利19:34節吩咐他們要愛在他們當中寄居的外人。律法師期望主耶穌講明愛鄰舍的責任要做到甚麼地步,才能滿足律法的要求。主耶穌沒有直接回答這問題,他講了一個遇劫者的經歷。
二、遇劫者的經歷
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在迂迴曲折與幽暗的山路上常有強盜出沒。路10:30節,主耶穌沒有講到遇劫的是甚麼人,更加突顯出重點不在於受害者的身份或背景。
第31節,祭司是宗教領袖,有解釋律法的權威,他應該很清楚甚麼是「愛人如己」。第32節,利未人熟識聖經的教訓,在聖殿裡面事奉。祭司和利未人先後經過那裡,都繞道而行,沒有施予援手。
祭司和利未人可能是因為宗教的緣故,怕沾染了污穢,又或者怕惹事上身。不論甚麼原因,總之他們都是見死不救。
路10:33-35節,撒瑪利亞人看見那個傷者就動了慈心。《聖經新譯本》譯作「動了憐憫的心」。憐憫是設身處地代入他人的處境,並且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
撒瑪利亞人路經此處,他放下自己的事,幫助眼前的傷者。甚至去到旅店,親身照顧他,又叫店主照顧那個受傷的人,還承諾:「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相信那傷者要用一段長時間來療傷,期間所要花的金錢,真是難以估計。
主耶穌沒有描述傷者的說話與反應,祂要我們注意的,是撒瑪利亞人怎樣因應傷者的需要,作出各樣照應的行動。撒瑪利亞人付出了時間、金錢、體力等代價,將憐憫的心化為行動。他將作為一個鄰居所有的親善行為都做到最好,這就是「愛鄰如己」的具體示範。
路10:36節,主耶穌反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原先律法師問的是:誰是「我」的鄰舍,意思是:誰是「我」應該去愛的對象。主耶穌故意將角色扭轉,叫律法師站在受害者的位置,好令他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否則,律法師永遠只會站在「施予者」的高位,以為自己有權選擇誰做鄰舍,而這樣的態度是永遠沒有可能愛人如己的。第37節,主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憐憫人不是因為我們是好人,而是因為我們自己也是一個蒙恩的人。
三、 與受傷、受困擾者同行
撒瑪利亞人身上透射出主耶穌的光芒:主耶穌因憐憫罪人而付出最大的代價。約壹4:7節強調基督徒的新生命是以愛作為標誌的。與受傷、受困擾者同行,要付出時間、金錢、氣力;我們要彼此激發愛心,使我們保持動力、熱情。弟兄姊妹,誰是你的好鄰舍?就是明白你的困苦,願意陪你一齊走窄路的同行者。你落難、受到傷害的時候,誰在你身旁,給你安慰與鼓勵?你和我照樣要成為別人的鄰舍。
列王記下2章9節:「 過去之後,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只管求我。』 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 在承傳的議題上我們常遇到交棒和接棒的問題,交棒的「棒」指的是什麼?誰要交棒給誰?誰又該接誰的棒?在公司企業中,「棒」或代表公司獨有的企業文化、營運模式等;在教會裏,「棒」可指教會傳統及牧養方式。一代交棒給另一代,代表著經驗的傳承和感情的延續。
以利沙沒有祈求具有以利亞的能力、學識、人脈,他只求「感動以利亞的靈」,他所求的並不是他師父所能給的,而是那賜予他師父能力的靈。他知道什麼是最重要,是哪位帶領師傅走過刻苦堅忍道路的耶和華上帝。
我們接待新朋友、栽培初信者,培育青少年、兒童,等等的各類事工,其中的意義是期望他們有天能夠接我們的「棒」,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心中有上帝的靈,使他們的人生路上有上帝同在。新一代接棒後的路如何行,是在上帝的手中,讓上帝帶領他們肩負承傳之路,堅持並發揚美好的信仰價值。
當耶穌基督被釘十架時,帶來門徒的離開、逃走,連彼得這樣跟隨耶穌的門徒也三次不認主耶穌基督,最後也離開了。所以耶穌基督的死,帶來門徒靈命的死亡。今天藉著約翰福音裡記載耶穌三次在門徒當中顯現,看看帶出什麼結果。
第一次顯現在約翰福音 20:19-20 節:「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我們看到門徒本來很害怕,不知怎麼做,也很沮喪,有些更失去信心,但當耶穌出現的時候,他們便快樂了。記得當我小時候有一個奶媽來照顧我們幾兄弟姊妹,這個奶媽經常抗拒後母對我的攻擊,有一次後母趁著這個奶媽病了,便送他去醫院,隔了一兩天,後母告訴我們奶媽死了,我們幾兄弟姊妹聽到後都很難過,不知怎做好。幾天後爸爸回來了,告訴我們奶媽人痊癒了、起來了,感覺就像復活了一樣,我們都很開心。我想當時門徒的心情就跟我們一樣,極大的歡喜、喜樂。我們看到約翰福音裡記載門徒的軟弱、人性,他們很害怕,但耶穌沒有責備他們,而且還願他們平安,耶穌的愛是完全寬恕的愛。
第二次顯現在約翰福音 20:24-29 節:「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上帝!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多馬因為在第一次顯現時沒機會見到耶穌,他懷疑耶穌,如果沒看過、沒摸過都不相信。在我們信仰路途裡面有否像多馬一樣的疑惑呢?但耶穌還是沒有責備他們,還到他們當中等他們去親自經歷祂自己。無論門徒人性去到哪地步,無論他們有許多的疑惑,但耶穌都一一向多馬解釋清楚。耶穌基督的寬恕就是這樣大,祂的愛就是這樣偉大。記得也是小時候的事,母親在我兩歲時便離開了我,不知道她去了哪兒了。在我22歲那年,有一天哥哥跟我說:我們去見母親吧。當時我不知道是去見哪個母親(因為我們有三個母親),所以我說不去,哥哥說是去見我自己的親生母親,但我還是說不信、不去,除非他帶我見到母親為止。果然不久哥哥帶我去見到母親了,真的很開心。我沒有多馬這樣好,可以見到那穌基督並觸摸到祂的手,當我們缺乏經歷的時候,都會存在疑惑。但耶穌基督沒有責備多馬,只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這就是說我們了,我們沒有見過、也沒有觸摸過耶穌便已相信祂了,所以我們都有福了,耶穌基督就是這樣愛我們。耶穌基督愛祂的門徒,就算他們害怕、離開也沒有責備他們,反而主動去找他們、去祝福他們。
第三次顯現在約翰福音 21:1-6 節:「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他怎樣顯現記在下面: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這次很特別及奇妙,耶穌出現在加利利,他復活後到加利利去見門徒,大家有否印象這件事曾經也是在加利利發生過?就在路加福音 5:4-11 節,想當年耶穌出道的時候,就是在加利利這地方呼召雅各、彼得等這班門徒。
這一個故事是從第1-14節,大部份都是耶穌基督在說話,門徒沒有出聲回應,只用行動來回應,甚至12節說:「耶穌說:你們來吃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祂: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大家有想過為何他們不敢出聲?他們經歷主兩次的顯現,只是喜樂,而沒有其他愛主的行動,反而在加利利這個老地方,做回老本行,徹底離開了耶穌。我們看到加利利是門徒離開耶穌的途徑,回到他們過往做的事情裡面,然而耶穌回到第一次呼召他們的地方,來到堅固他們的信心,耶穌沒忘記對他們的呼召,雖然門徒慢慢的忘記這件事,最後,耶穌與彼得對話:「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耶穌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在馬可福音 第14:27-31節:「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卻極力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所以在這裡看到,耶穌是問彼得他會比其他門徒愛他愛得更深嗎? 耶穌共問了彼得三次這個問題,因為彼得三次不認耶穌,所以耶穌用三次去肯定他,上帝知道彼得的軟弱,但沒有拒絕他,一次又一次去肯定他。彼得每次回答耶穌,都是「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大家試試代入彼得的生命裡面,每次見到耶穌後用什麼主詞呢?之前經文裡他都用“我”為主詞,之後三次回答耶穌都是“你”為主詞。為什麼呢?當人在主耶穌基督面前,真正投降的時候,他活著的不再是自己,乃是耶穌基督,這個就是真正復興的開始。真正的復興不是我們要做什麼,而是上帝要我們做什麼。
對門徒來說,三次顯現都帶出不同的特性、人性。第一次顯現看見門徒充滿懼怕,耶穌便給他們平安、喜樂。第二次顯現看見有人信心不足,充滿疑惑,耶穌便幫助他,叫他總要信。第三次顯現看見彼得離開了,連見到耶穌也不敢出聲,但耶穌沒有責備他們,還接納他們。我看到很感動,這就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愛。耶穌基督的復活給了門徒們很大的振奮、復興,所以路加福音最後說當明白愛的道理的時候, 明白這福音的大能的時候,他們就到聖殿去天天敬拜上帝。基督的復活既是真實,亦是歷史裡記載得很清楚的,所以當你們明白這道理的時候,就明白到在羅馬書 10:9 節中保羅對羅馬人說的話:「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這就是我們基督徒的救恩的確據。就因為我們相信的是復活的主,只有我們的主能戰勝死亡。今天基督的復活,帶給我們盼望,刻意回來我們當中,來呼召我們。約翰福音 16:33 節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當我們遇到事情時會疑惑、害怕、退縮,但耶穌基督已來到我們當中,用復活的大能來鼓勵我們,願我們平安,不要怕,總要信,繼續跟隨祂,去學習主耶穌基督的榜樣,這就是我們基督徒在世上的使命,將耶穌基督這樣捨命的福音,這樣偉大的愛,繼續宣揚開去,直到祂再回來的日子。
主耶穌復活的那天,門徒中有兩個人離開耶路撒冷,一個是革流巴,另一個聖經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他們往以馬忤斯村子去。路上,主耶穌顯現,但這兩個門徒認不出祂來。主耶穌主動就近他們,與他們同行,但沒有表露身份。他們為著主耶穌被釘死的事面帶愁容,於是主耶穌邊行邊與他們研究聖經,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使他們心裏火熱起來 (路24:32節)。
將近以馬忤斯,日頭已經平西了,兩個門徒請主耶穌與他們一同住下。吃晚餐的時候,「主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路24:30節)。他們頓時認出祂是主耶穌,忽然祂就不見了。二人立刻回耶路撒冷去,向其他人述說怎樣遇見復活主。
弟兄姊妹,今天你是否迷惘失意?對前途失去方向?覺得主耶穌離你很遠?其實祂一直與你同行。我建議你將自己的名字寫入「以馬忤斯」這事蹟中,成為與革流巴同行的那門徒:他與你一起在路上遇見復活主親自向你們顯現!你重新與復活的主耶穌相遇以後,祂差遣你為祂的復活作見證,告訴別人主活著的好消息。
今日透過列王紀上這段經文去思想:以利亞在以色列人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先知,他的偉大在那裡呢?我們看見他有很多的神跡奇事,他為上帝大發熱心,他有很多的東西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以利亞是一位有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意思是指他能夠把自己內心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他不單單是不食人間煙火在地上活著,而是有血有肉,很「到地」在這世上與巴力、和很多的王,帶領他們歸回上帝。以利亞在羅騰樹下求死的經歷,他為何要求死呢?一會兒後我們讀的經文的前部份會把原因交代;但由於我們不在現場,我們明顯是有距離的。人生就是有距離的,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熱情,往往與現實生活是有距離的。讓上帝的話語幫助我們,以致我們與上帝之間是沒有距離的,讓我們的心來到上帝的面前,和以利亞一樣,無論如何軟弱、如何困難,上帝依然去找他。
聖經說:「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耶洗別。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裡,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以利亞剛戰勝了巴力知先450人,得到屬靈戰爭大勝利,他理應是歡喜快樂的,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亞哈王將這事告訴他太太耶洗別,耶洗別就是迦南地女子,她是將巴力拜假神這事帶到以色列人當中。這個勢力的相對就是耶洗別代表巴力,以利亞代表耶和華上帝,結果是以利亞獲勝,但耶洗別並沒有敗下來,她差遣人告訴以利亞,若明日在這時候不取以利亞的性命,願神明重罰與她。剛戰勝450人,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如果你是以利亞聽到這說話,你會怎樣呢?你的心情將會如何呢?
以利亞為何深受以色列人愛戴和敬重呢?以利亞是一位偉大的先知,列王紀上 17 章說他是上帝重用的僕人。天氣乾旱,上帝只是聽以利亞禱告。以利亞也是一位信心跟隨神的人,他在基立溪旁接受烏鴉的供應。在傳統上來說,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烏鴉是不潔淨的飛禽,是不可以信任和信靠的。挪亞方舟時挪亞放出烏鴉,牠是一去不返的。以利亞可以在基立溪旁靠著烏鴉的供應得以生存,說明了以利亞對神信心的依靠。你可以看見以利亞不單止有屬靈的能力,也是有屬靈的信心。他在迦密山上看見巴力先知又叫又跳,但他並沒有畏懼。可以看出以利亞不是一個怕死的人,也不是一個膽小的人。其實他根本不是怕耶洗別所說的話,也不是怕喪命,「見這光景」的本身不是形勢的危險,不是耶洗別的惡言聳聳,而是以利亞覺得他為上帝作了那麼多的事,原來也是白幹的。中國人說「哀大莫於心死」,有艱難我們不怕,有挑戰我們不會逃避,但有時候我們的心失望、難過,失去自信,這是對我們一個最真實的挑戰。這一年來我們經歷了很多,你對上帝的看法會否失望和迷茫呢?
我在約100人的青少年群體中服侍,有少年崇拜。在這幾年內透過不同的活動,花了很多時間去培育了一些青少年領袖,然而他們將要出國進修。對於我們這些去建立生命的人,感到有一點無奈,因為疫情期間有一些青少年未能按計劃出國;和青少年甚至連一起禱告、吃飯的機會也沒有,面對著種種的限制。不知道今天你仍否如過往一樣有動力?可能我們會受環境上、被別人的決定和別人的行動影響。就算將來可以有實體的崇拜,我們已經不一樣了;環境可以回到從前,但心境卻不能。以利亞就是這樣的例子,他不是單單受環境影響,而是累積了、見了很多事與願違的事發生,他的一生亳不保留地為上帝擺上,他期望以色列人能夠復興,亞哈能夠悔改,但他越發努力,他越發失望;他越有期望,他越碰到失望。
以利亞「見這光景」是對以色列民、亞哈王及上帝的失望,所以他走了,把僕人留下;走了一天的路程,抵達羅騰樹下求死。很多時候,我們想一個人安靜禱告,然而環境、周圍的人實在有太多的壓力。以利亞說:「耶和華啊,罷了!」新國際版聖經(NIV)譯本:「I have had enough!」若翻譯中文出來便是:「這些事已經夠了!」以利亞的心境是已經到了盡頭,不可以再有。「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可能今天我們在上帝面前也有這樣的呼聲。
大概五年前,我動了一個手術,因為追趕公共汽車跌倒,以致門齒弄斷,血流披面,要經過多次牙齒矯型和手術。有一天家中的暖水袋爆裂,我的腳被熱水燙傷。我亦曾因腸胃不適去檢查身體。面對接二連三所發生的事,我對自己說:要專心依靠上帝,不要懼怕,不要放棄。我們做青少年事工,有個活動的名稱叫「山藝」(即遠足),當中我們有一句格言:「我們可以痛苦,我們可以流淚,我們可以辛苦,但我們不可以放棄!」然而接二連三所發生的不幸事,我也有點像以利亞一樣的念頭:夠了!真的很辛苦!上帝就在這個時候對我說:這只是一個開始!當人生的焦點放在「我」,我們做的事是正確但價值扭曲,做很多屬靈的事但內心都是「我」;說很多屬靈的字眼去鼓勵人,但內心依然是「我」。焦點放在「我,」耶和華問以利亞:你在作什麼?以利亞從「我不勝於我的列祖」侍奉的心態、人生的態度,但神對他說:我要使用你!
上帝為以利亞預備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叫他吃完便起來行走,行了40晝夜,抵達何烈山。上帝為何要以利亞返回何烈山呢?40晝夜的時間不短,日夜的溫差也很大。何烈山是西乃山,西乃山是上帝的聖山,上帝在這裡頒布十誡,摩西在這裡領取誡命。在以色列人的歷史當中,何烈山、西乃山就是上帝的根源地,是上帝和祂百姓立約的地方。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不勝於列祖的人,上帝在這裡提醒以利亞及給他機會,從得勝、到失望、至求死,上帝為以利亞預備水和餅,讓他返回何烈山的這個過程,就是今天你和我人生路的過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很多福音的工作,但我們面臨挑戰的時候,無論是疫情、人為或各方面,我們會感到失望,情緒有波動,甚至有很多的不滿。我們有很多的埋怨,像以利亞一樣:「夠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這些將我們信仰浮淺的根基完全暴露出來,在患難和風雨中叫我們看見的是我們應該靠自己?或是以上帝為上帝?!當以利亞行40晝夜返回何烈山,這代表著屬靈上的回歸,也是今天教會和弟兄姊妹要走的路。以利亞以為只剩下他一人,但這絕對不是事實。今天我們的處境,上帝仍然掌管、上帝仍然使用、上帝仍然在祂的計劃當中,祂從來都沒有改變。所以以利亞仍然有他的使命。
我們要像以利亞一樣,我們要檢視我們的生命是否以神為神?!我們的批斷和感覺是否真的重要,足以推翻我們的信仰、我們過去的經歷?我們以為只剩下一人、以為只有絕境、以為沒有希望?但當你返回何烈山,其實,你會發覺不只你一人,神仍然掌權!神仍然有祂的計劃!神仍然可以使用以利亞!神仍然可以使用你!宋朝詩人蘇軾的一首詩名叫「和子由澠池懷舊」,它說的是人生道理,人云亦云;我們常被不自主的力量推動,人生有很多的變幻和崎嶇。我們要知道人生真的很亂,但不用否定和壓抑,像以利亞一樣,要傾心吐意來到上帝的面前,讓神帶領我們返回何烈山。唯有取出才以放下!當以利亞返回何烈山,他也準備返回上帝那裡。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放下,真心的跟隨主。
約翰一書二章25至27節:「主所應許我們的就是永生。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指著那引誘你們的人說的。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裏,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裏面。」約翰一書的寫作目的,是要再次提醒信徒:要彼此相愛、真誠相交,行出公義和順服的心志。信徒因內心有上帝的同在而勝過這世界,活出見證主的生命。
約翰當時面對教會內意見分歧的環境,有人開始懷疑使徒所傳的道,並且造成了對耶穌的教導的釋義上混淆,這不僅造成了信徒在屬靈生命上的困擾和退卻,也使教會發生分裂的危機。約翰再三強調聖靈在此中的角色和重要性,提醒信徒是「在主裏面」,以耶穌的靈為耶穌作證,聖靈在信徒心中工作,以此為憑據辨別真假教師和教訓。信徒以聖靈引導為依歸,聖靈引領教會合一。
在今天我們復活節的主日,我們藉著復活的主對我們的應許,憑信心領受聖靈的恩膏,常存在我們內心裏,與兄姊妹相交,以「在主裏面」的心與各人事奉配搭,若有意見不合,都以聖靈引導為依歸,各樣不協調問題也必得到解決。我們天天勤勉地將上帝的話語存在心裏,主恩膏的教導必然光照我們。
大概還有不到兩個星期,我們會進入教會重要的節期—耶穌的受苦節和復活節。今日分享耶穌進入這榮耀旅程的一個片段。聖經作者馬可佈局了耶穌一次極其榮耀的進入耶路撒冷,在此之前耶穌在各處施行了各樣的神蹟,有趕鬼、神蹟醫治、給五千人餵飽,又在各處傳揚天國的道,祂的名聲已傳遍整個猶大地,群眾知道耶穌要進入聖城耶路撒冷,就熱烈地出來迎接。今天這段經文可分為三個小段,第一段 1至7節,耶穌騎著小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城,耶穌受難週的第一天;第二段是8至10節,群眾前呼後擁,熱烈地歡迎耶穌,高聲頌讚大衛的國度要來臨了;第三段是第11節,耶穌進聖殿視察了一會,這也結束了耶穌被群眾擁戴進入耶路撒冷的這一幕。
耶穌指示門徒去牽一頭小驢駒來,他們一進入村,就必然看見一匹沒有人騎過的小驢駒。他又提醒門徒,當他們要帶走小驢駒的時候,會必遭人質問,這時他們就要回答:「主要用牠」,那些人就讓他們帶走驢駒。耶穌徵用小驢駒猶如君王一般,君王需要什麼就有權用什麼;但耶穌有別於侵奪財物的君王,祂是會立刻物歸原主的(11:3下)。經文所指的小驢駒是從來沒有人騎過,這符合了猶太傳統對君王所騎的馬匹之要求。 耶穌騎著驢駒進城應驗了舊約聖經的預言,撒迦利亞書 9:9,早已清楚記載這位君王進城的情景,耶穌藉著坐在驢駒上入城,向群眾宣示自己的彌賽亞身份。
百姓對耶穌的歡迎程度,簡直是超越了我們的想像。他們排在耶路撒冷城門口的兩邊,夾道歡迎耶穌,有人將自己的衣服鋪在路面上,有人將樹枝砍劈下來,鋪在路上,這些舉動,是群眾迎接君王,對君王朝拜的模式,象徵朝聖者對君王來臨的崇敬及敬拜。對百姓來說,耶穌能夠叫死人復活,唯有擁有特殊身份、特殊能力的人才能做到。耶穌分別餵飽五千人和四千人,耶穌擁有供應糧食及物質的能力。可見耶穌是上帝真正差派來的拯救者。所以,百姓對耶穌有如此高昂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異口同聲地呼喊著「和撒那」,「和撒那」的意思,就是「拯救我們!」。他們說耶穌是王倒是千真萬確,但耶穌並不是他們所期盼的那一種君王。他們所期盼的,是一個典型的君主,進入耶路撒冷是要肅清外邦勢力,復興以色列古時的榮耀。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引發了群眾的興奮情緒,之後卻有點像個反高潮:祂進入聖殿,只周圍看了一下便離開了。馬可使讀者產生一種期待的心情,好像有什麼大事將要發生似的,結果卻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只告訴讀者「天色已晚」(11:11)。之前群眾的興高采烈,歡呼若狂地迎接耶穌,最後只得來耶穌平靜的離開了。這種場景氣氛突然的轉換,結果與群眾的期望產生了明顯的落差,同時為我們預告將更重要的事要發生,為第二天將要發生的事情建構一個舞台。耶穌進入聖殿後,雖然沒有四處參觀,也沒有獻上禱告或祭物,但卻實際上應驗了瑪拉基書三章1-2節的預言。往後第二天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是耶穌另外一個經典的故事,祂咀咒無花果樹和潔淨聖殿,這都顯示耶穌來不是要復興聖殿,而是要宣告上帝對充滿罪的聖殿之審判。
這一段的故事帶給我們今天的信徒有什麼啟示呢?
一、耶穌的擁戴者
我們都留意到在不同年代的社會,都有追星族的社會現象。他們為了見到自己的偶像而歡呼、興高采烈,迎接偶像到訪,有時對偶像熱愛的程度,會令人驚訝。對偶像的熱愛,是反映了個人期望的投射,期望藉著自己所喜愛的偶像,在心理上能實現內心的期盼和渴求。另外因為羊群效應,當其他人都興高采烈地為一個偶像而癲狂時,人亦都往往被這種熱情而感染,幻想自己同樣地享受著個人理想實現的境地。這使我們聯想到我們對主耶穌的熱愛,本質上是否如追星族那樣的呢?是否我們抱著對耶穌能夠為我們實現理想的憧憬,跟著別人一齊地追隨耶穌?無可否認,我們每人的內心一定有某種的追求和渴望,也會祈求耶穌幫助我們去達成?若然,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耶穌能夠達成我們心裡的願望,跟著別人一起而高歌讚美擁戴耶穌,那麼我們與純粹的追星族無疑。若然我們或多或少有這種想法,就應該謙卑下來,多些思想我們能夠為主耶穌作些什麼,而不是耶穌為我們做些什麼。
二、 耶穌真正君王的身份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仰慕祂的人興高采烈地列隊歡呼,但群眾歡呼錯了。大概一星期之後,耶穌將會毫不反抗地樣別人逮捕,耶穌並不是凱旋進城,反而祂要像戰俘被俘虜一樣,被羅馬衛兵押出城外。耶穌並沒世俗榮耀的幻想,祂不是要建立一個對抗羅馬皇帝的國度,而是要將人類從罪的捆綁裏面拯救出來。祂這個王將要頭戴荊棘冠冕,在十字架上登上皇位的「寶座」。我們必須要弄清楚一件事:歡天喜地去迎接彌賽亞是合宜和應該的,但我們卻不可以忘記耶穌來不是要建立一個偉大的地上國度。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是另一種的勝利,這勝利有別於群眾心裏所想的,卻比任何一代以色列王朝更有權能,影響所及的甚至超越整個羅馬帝國廣闊的版圖,深深地改變了全人類的拯救歷史。耶穌犧牲的愛跨越所有的國界,伸延至所有種族。 現代的信徒要明白耶穌的真正君王之身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不斷地追求認識主耶穌,親身與耶穌建立關係,才能明白罪得赦免的解脫和自由,才明白耶穌君王的國度,不是地上互相鬥爭、追逐利益的世界,而是「只有愛和見證」的天國。
三、屬靈的波折
一個星期後,群眾見到耶穌毫無反抗地被捉拿和被審問,就立刻背棄耶穌,甚至要聲稱將祂釘上十字架。但是跟從耶穌的門徒也不比群眾的屬靈表現優勝,門徒也在面對患難的時候捨棄了耶穌。從門徒的屬靈經歷,明白跟隨耶穌注定遇上大大小小的屬靈波折,當形勢及環境不如我們心目中所想像的,就會懷疑跟隨耶穌是否一個好的選擇。但每當我們能夠看見上帝的大能在十字架上彰顯,我們的生命就能再被更新。耶穌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讓彼得說三次:「主!我愛你」,在耶穌升天之前, 把福音傳遍整個世界的使命交託給祂的門徒,讓門徒的屬靈生命由破碎的狀態,轉化為重生紮根、重生得力,以至將來就算為福音付上生命,也毫不畏懼。從門徒的生命見證裏面,我們明白到就算我們的屬靈生命受到幾多波折,只要我們繼續跟從耶穌,放棄成全自己慾望的幻想,堅持被主耶穌所使用,耶穌也必定讓我們重新得力,繼續忠心事奉。這樣我們所呼喊的「和撒那!和撒那」,才會真正地拯救我們。
美國有五個宣教士去南美洲,要向食人族奧卡人分享耶穌的愛。到了1956年,他們終於等到機會跟奧卡人接觸,但幾天後,他們全部被長矛刺死。事後有人發現這五個人身上都有槍,子彈也已經裝好了,但是他們寧可不開槍,寧可自己被殺。
消息傳回美國,大家就定了一天,全國舉行追悼會。那五個宣教士,有家庭,有兒女,都肯為愛而犧牲性命,這件事感動了很多人。許多牧師呼召會眾說:「有誰願意再去那個地方傳道?有誰奉獻自己做傳福音的工作?請站起來!」在那一天,超過一千七百人奉獻自己。同時,聖靈大大工作,奧卡人深被耶穌的愛感動,幾年後全族受洗歸主,不再食人。那個殺死宣教士的土著也信了主,後來更成為傳道人。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節)。是的,耶穌在受審的時候,如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默然忍受十字架的苦難,背負我們眾人的罪孽;就是因為主受苦犧牲的愛,二千年來無數人前仆後繼為祂灑熱血,將福音傳到地極。
激發愛心與行善 –原本今天的講題是「主耶穌犧牲的愛激發(激勵)我們要設法激發彼此相愛與行善」。《和合本》希伯來書10章24節:「我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新漢語譯本》翻譯為:「我們要彼此相顧,好激發大家相愛、行善。」《新普及譯本》翻譯為:「我們要設法激勵大家彼此相愛、行善」。多看譯本讓我們明白更多。我們要被基督的愛激發我們。
主耶穌犧牲的愛激發我們 –《新普及譯本》希伯來書10章19節:「所以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靠著耶穌的血,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入天上的至聖所。耶穌藉著自己的死,打通了一條嶄新的、賜生命的路,可以讓人穿越幔子進入至聖所。」主耶穌用祂的血及藉著祂的死,打通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耶穌就是幔子,祂為我們裂開,祂的寶血為我們流出,讓我們可以進入至聖所。希望弟兄姊妹能感受到耶穌犧牲的愛。既然我們有一位偉大的大祭司管理著上帝的家,就讓我們帶著真誠的心,完全信賴祂,直接來到上帝面前。因為我們充滿罪疚的良心已經灑上了基督的血,得到了潔淨。人被罪疚控制著,但感謝主的血洗去我們的罪疚,因著耶穌的愛,我們可以坦然無懼來到施恩寶座前。我們要珍惜來親近主、敬拜主,有充足的信心完全的信賴祂。
主耶穌犧牲的愛和父上帝的信實激發我們 –讓我們堅定不移地持守自己所認定的盼望,就是天家的盼望。因為上帝是可信賴的,上帝必定信守祂的應許。因此我們要設法激勵大家彼此相愛、行善。讓基督犧牲的愛首先激勵我們,然後我們互相激勵、激發。
我 們 要設法激勵大家彼 此 相愛、行善 –設法是設法、相顧、關顧,有三層的意思:(1). 仔細地注意、觀察(太7:3;路6:41;徒27:39)。(2). 以沉思的方式察看,細想、默想(路12:24, 27;徒7:31-32;11:6)並簡單地指看、盯著(創3:6女人「盯著看」那棵樹;雅1:23-24)。(3). 仔細地思索設想、考慮、注意,(1) 和(2) 的引申義(來3:1,10:24),看穿詭計(路20:23);考慮、默想(賽57:1,參太23:23)。激勵、激發,有三層意思:(1). 行動的激發和鼓勵,激勵、激發;為了在愛裡的鼓勵。即以愛心鼓勵某人(來10:24)。(2). 在辯論中生氣的狀態,強烈的意見分歧(「憤怒、惱怒」:申29:27;耶39:37),起了強烈的意見分歧(徒15:39)。我們要有熱誠去激發,因著主耶穌基督的愛,要互相激勵,看見周遭的需要,互相禱告。(3). 病的劇烈發作,熱病的發作,尤其是指最嚴重的情況:痙攣。「激發」原文是一個字,做兩件事:激勵大家彼此相愛、按神的標準行善。
黃牧師分享他的母會在新春時會鼓勵教友寫揮春,祝福教會附近的商鋪。讓我們在疫情中去祝福別人,讓教會成為更多人的祝福。今天要到醫院或老人探訪實在不容易,求主的愛激勵我們,不是按本子辦事,而是出於上帝的愛;上帝愛我們,讓我們去關心有需要的人:要關心長者、陪伴同行;互相扶持,由親人開始;由教會開始,要常常聚會與關心,敬愛長者,尊敬師長;關心親戚、關心家傭;關心教會年輕人,關心未信主的年輕人;要守住以往先賢留下的信仰和價值觀,珍惜眼前人。使徒行傳20章35節說「施被受更為有福」,助人為快樂之本。當幫助別人之時,上帝會賜你服侍人滿足的喜樂。願意我們彼此激勵,內心充滿火熱,同心為教會前面的路思想。
大概還有兩星期就到復活節,我們也應在這段期間安靜心靈,好好地默想耶穌的生平,和祂拯救人類的工作。然而,耶穌在孩童時期成長的經歷,在聖經裏只有好少的記載,最顯著的是孩童耶穌在聖殿裏與教師對話的那段故事。(路二41-52) 當時少年耶穌在聖殿中坐在教師中間,與訓練有素的拉比們有問有答,甚至讓周遭的人對祂感到驚奇。在少年耶穌的概念裡,聖殿才是祂真正的家,與眾人談論祂父親耶和華上帝的事,是理所當然的。祂肉身的父母約瑟與瑪利亞,卻心裏焦急地四處尋找失去的兒子,最後在聖殿裏找到耶穌,問耶穌為何會逗留在聖殿時,耶穌回應:「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路二50)
約瑟和瑪利亞不明白耶穌為何這樣說,眾人也不明白。直至到成年的耶穌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完成祂道成肉身的使命,為人帶來永恆的救恩和盼望,眾人就明白到少年耶穌當天在聖殿中說話的意思。這段故事也提醒了我們,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有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或許我們都應該嘗試超越自己所持有的立場,以上帝所在乎的事情為討論基礎,這樣我們或更加能夠抓著事物的中心,放下爭議,同心向前邁進。或許每位事奉上帝的人都需要常常暫停腳步,檢視自己所在乎的,是否合乎上帝心意,那麼我們更能負擔起上帝給我們的使命,生命更豐盛了。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