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快來臨,這為中國人很重視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和諧家庭團圓的節期,希望可以一家團聚,分享家庭的歡樂。今日特別和大家分享「和諧最美」這個題目。有一個人在風光明媚、美麗的環境當中,他躺臥在草地上,望見天空中一朵朵的白雲,四周鳥語花香。面對這優美的環境,他不禁讚嘆上帝的創造真是美麗,不多也不少,真是和諧。大家有否感受到上帝的創造是何等的美麗呢?今早收到弟兄傳來太空人所拍攝地球的照片,難以想像在宇宙中,這個星球有空氣、有水、有生物、又文明又先進,這一切不是偶然的,每一樣事物也是上帝美麗的創造。
有一個口號:「We Are One!」這不單是一個口號,不單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實踐的行動。我們是一個,我們也是住在這地球當中。有一群大學生,在畢業前有個退修會,當中討論最有意義的事是什麼。結果是:人際關係之和諧是最有意義、最緊要的事。聖經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和合本修訂版翻譯為「弟兄和睦同住」,但無論是那個譯本,最重要是:大家是弟兄,一起分享友誼的團契。在歐洲戰事中意大利和奧地利對戰,當意大利接回傷兵時發現有一些是奧地利的士兵,引起哄動,其中有一位身穿白衣的人(即後來紅十字會的創辦人)大聲呼叫:「他們是我們的弟兄,無論他們是敵對的人受了傷,我們也是要照顧的。」麥克盧漢提倡地球村,全球化的觀念:全世界享受同一的好處,但有壞處時也無一倖免,如新冠肺炎。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1-16節說,原來我們是一個,「We Are One」,我們要建立。這裡有七個「一」字:一體、一靈、一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我們活在一個地球當中。
人際關係之和諧是最重要,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是影響整個人類。保羅說我們是一個,這位上帝是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和諧是最美的,如果破壞了這和諧,這就會有問題。以前有一款飛機名為和諧機,飛行的速度是很快但有噪音、噴出的廢氣也可能會使人致癌;表面是和諧的,其實內裡不然。最美的和諧是什麼呢?就是全面的和諧:和好合一。和好不是單方面,而是全面的:左右、內外、前後、上下,這是與人和好的表達。左右是要與旁人和好。內外是指內心和外表是否和諧呢?前後是指今日我們帶著昨日的倦怠,明日的愁容,來過現在的日子。今日我們負著昨日的重擔,面對明日的挑戰,內心並不和諧,沒有平安。上下是與上帝的關係。與人和好、與上帝和好,與自己和好,認識他人、認識上帝、認識自己。今日我們只看別人的錯處,忘記看自己的錯處。人有不同的需要,認識他人,與人建立。聖經中說我們有不同的職份,建立基督的身體,一個肢體,我們要互相的接納,互相配搭。哥林多前書12章說:「若有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耶穌基督的祈禱,在約翰福音17章21-23節,耶穌基督想我們合而為一,成為一體,不要分歧。讓我們好好認識,彼此配搭,建立天人的大團契。耶穌說:「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 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又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馬太福音5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我們要彼此和睦分享。今日有很多的問題,像籬笆一樣分隔我們,只要我們成長,就看不見籬笆。
聖法蘭西斯的禱文,教導我們學習寬恕、學習接納。耶穌基督說:「希望他們合而為一」。大家一起和諧,因為:「We Are One!」我們是一個,在上帝的眼中,我們每一個也是平等的。
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提及一位家主,遠行之前按三位僕人的才幹,分別給他們五千、二千及一千銀子。後來他回來了,與僕人們算帳。領五千的另外多賺五千,領二千的也賺了二千,主人稱讚他們又良善又忠心。但領一千的將銀子埋在地裡,主人斥責他又惡又懶,並且奪過這僕人的一千銀子,給那有一萬的。
主人以「良善、忠心」來審度他的僕人,這是公平的,與世上的標準完全不同。「良善」描述僕人的品格,「忠心」顯示他們的態度;將來上帝也用這兩方面來審核我們。上帝不會看我們在地上所獲得的成就、財富和影響力,祂看重的是我們的品格和事奉的態度。雖然世人高舉卓越與成就,上帝卻不比較結果,祂所要求的是我們盡用恩賜。
有些弟兄姊妹雖然恩賜未必引人注目,仍然貫徹始終地為主工作,愛護肢體。他們愈肯付出愛心,愛心就愈增長。是的,上帝喜悅我們運用恩賜來服事弟兄姊妹,人若不願被主使用,他已有的也被剝奪淨盡。今天,我們所作的事奉儘管不起眼,主在暗中察看得細緻入微。當主再來的時候,歷世歷代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將站在同等的臺階上,領受上帝的獎賞。
芬尼牧師(Charles Finney)認為「復興是基督徒重拾起初的愛,使罪人對上帝有所醒覺,並願意回轉歸向祂。復興可以挑旺、振奮與重整一所衰退的教會,並使人重新注意上帝的命令。」
新約的掃羅是一個復興的例子。徒22:3-4,掃羅是猶太人,是著名猶太公會領袖兼聖經老師迦瑪列的學生,極力逼害基督徒。徒 9:1-5,掃羅得著大祭司的文書,准他到大馬色去捆綁基督徒,帶回耶路撒冷受刑。掃羅將到大馬色,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著他;他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他說:「主啊!你是誰?」9:8 – 9,掃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甚麼。有人拉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色;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
一、禱告 ( 徒 9 : 10-12)
當下,在大馬色有一個門徒,名叫亞拿尼亞。徒22:12節,「亞拿尼亞,按著律法是虔誠人,為一切住在那裏的猶太人所稱讚」。當時大馬色的教會,正處身受逼害的環境,亞拿尼亞必定時時為自己與當地信徒而懇切向上帝祈禱,就在異象中,主耶穌叫亞拿尼亞去找掃羅。亞拿尼亞說:「主,我在這裡」,相信這回應令上帝都感到甘甜!聖經裡有很多人曾經講過這話,他們在逆境中都預備好,甘願隨時被主差遣。亞拿尼亞在教會風聲鶴唳之中,能夠被主耶穌使用,是因為他常作準備。第11節,主耶穌告訴亞拿尼亞,掃羅正禱告。掃羅在三日裡面,不吃不喝禁食禱告,急不及待的等候答案,尋求主指引他前面的道路。弟兄姊妹,復興是上帝自己主動的工作,祂超然的介入;不過我們並非甚麼都不用作。由一兩個人禱告開始,跟著整個教會一齊祈禱,才能帶動復興。1930-40年代,中國教會大復興,代表人物宋尚節博士經常說:
——同心合意禱告,乃奮興教會之首要。
——撒但最怕聖徒同心合意地禱告。
——不靠勢力,不靠口才,只要跪著與上帝同行,看上帝自己作工。
——禱告乃最快樂的事,切勿以為是重擔。
——將來見主面時,必定有許多人痛悔自己在世上禱告太少。
禱告之後,跟著就要有順服的行動。
二、順服 ( 徒 9 : 13-17 上 )
掃羅當日出了名是殺害基督徒的兇手,亞拿尼亞都是掃羅要捉拿的對象,第13-14節,亞拿尼亞回答說:「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聖徒,並且他在這裏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捆綁一切求告你名的人。」主耶穌明白亞拿尼亞的顧慮,主耶穌不會叫亞拿尼亞在不明白的情況下,去作冒險的事。所以,第15節,「主對亞拿尼亞說:
『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 前,宣揚我的名。」這裡的「君王」是眾數。主耶穌告訴亞拿尼亞,掃羅這個「他所揀選的器皿」,將來有甚麼作用和影響,使亞拿尼亞知道,他這次奉命的行動,是關鍵性的,會改變歷史,值得他去跑一趟。
第17節,「亞拿尼亞就去了,」他沒有絲毫耽延,他的順服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在難以順服的時刻而順服,是真正的順服。對亞拿尼亞來說,時間很緊湊,不是預先知會亞拿尼亞要做好準備!我們看見亞拿尼亞是時刻預備好自己,所以,當主耶穌差他去做這一件不容易的事,亞拿尼亞可以做得到!亞拿尼亞對主耶穌的順服,我們需要效法。順服如果成為我們的品格,我們在任何環境底下,都能夠敏銳覺察上帝的旨意,並且願意遵行。即使建立這種態度的路途很漫長,仍值得我們努力去操練自己,令自己一生充滿順服的品格。弗5:23節:「基督是教會的頭」,林前12:27節:「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由領袖做榜樣,帶領每一個信徒都順服基督,教會必然復興。
三、接納 ( 徒 9 : 17-19)
徒9:17-19,當亞拿尼亞親切地稱呼「兄弟掃羅」的時候,我相信掃羅心裡百感交集,即時有一股溫情,亦有出人意料的震撼。亞拿尼亞接納他為主內「兄弟」,基督的愛透過亞拿尼亞,有血有肉地進入掃羅的內心。亞拿尼亞又照主的吩咐,按手在掃羅身上,使他能看見,並且被聖靈充滿。這傳遞愛心的觸摸,好似一股清泉,洗滌掃羅心裡的羞愧與罪疚。掃羅被接納到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一個永遠向罪人敞開的家庭。亞拿尼亞又為掃羅施洗,令他名正言順,成為基督大家庭的一份子。
徒9:19-20,掃羅一歸向基督,亞拿尼亞就將他引薦給大馬色的教會,掃羅與當地的門徒同住,過肢體生活。這時候,掃羅不單有主耶穌,他也有一班主內的弟兄姊妹,真誠的接納他,與他一齊在基督裡生活!掃羅一生無法忘記他對初期教會那種殘害逼迫,但亞拿尼亞在他生命中出現,所代表的乃是主的恩典同憐憫,使掃羅真的感受到肢體對他無限的接納。
大馬色路上的經歷,徹底改變了掃羅的人生,(徒13:9節)他將自己的名字由掃羅(Desired,渴望的)改成了保羅(Little,微小的)。從使徒行傳第九章至第廿六章,保羅走了廿五年的路,主耶的吩咐成為他一生的使命,徒26:19節,保羅「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他領受異象之後,從始到終堅守主的託付,無論得時不得時,總是傳揚福音。
弟兄姊妹,你和我都可以做亞拿尼亞,縱使是一句小小的安慰說話,也可以影響信徒群體。若我們冷漠、不肯接納人,就很容易失去復興的契機。一點點的寬恕、慷慨、忍耐,或許會成就你想像不到的事,叫人生命改變。我們不可輕忽接待人、為人禱告、向人見證主、堅持信仰原則的機會。今日若果我們期望自己靈性興旺,教會復興,我們就要同心禱告、一齊順服基督、彼此接納。
哥林多後書六章1-2節:「我們與上帝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白受他的恩典;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幫助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我們明白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賜予我們,讓我們該死之身獲得拯救,將來能進入永恆的國度。我們也不願意只是白白地領受上帝之恩,我們願意事奉上帝,回應上帝對我們的愛和恩典。
然而,當我們事奉了一段時間後,往往或會發現事奉的初心漸漸枯乾,尤其是當發現自己的事奉未曾得到別人的支持和正面的評價。這是恆常事奉者經常遇到的困境,若然事奉者沒有一套神學論述來了解事奉的職事,恐怕他們的事奉生命不會長久。以賽亞書四十九章4節:「我勞碌是徒然,我盡力是虛無虛空。耶和華誠然以公平待我,我的賞賜在我的上帝哪裏。」保羅在他的事奉生涯中,經歷過多次被別人批評和指責,但他依然專心事奉從不放棄,他的眼光放在上帝那裏 。事奉不是為別人而做,唯獨一切所做的是為上帝。弟兄姊妹,我們應該有如何的事奉觀念呢?
我1998年開始為大家負責聚會,以往由旺角東站走到教會,今天乘搭地鐵到土瓜灣站,非常方便,所以很早就到。我們希望事奉主也是按著自己的喜好、心意順順利利,但現實並不是這樣,環境是否影響我們事奉的態度才是問題。利未記8、9章講述亞倫及他的幾個兒子分別被膏立為大祭司及祭司,開始出入聖所事奉,但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亞比戶卻出事。有時我們會以為自己事奉很厲害,但事奉本身並不是工作,上帝看的是事奉中我們跟祂的關係,是否符合祂的心意。
利10:1,上帝清楚規定點香爐是用祭壇上的火,不是隨便拿火點著。利10:2,以色列人曾經歷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當亞倫及摩西進入會幕,出來時同樣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燒了祭壇上的祭牲,以色列人經歷此榮耀後便俯伏在地。今次則是燒死人,不聽從上帝的吩咐事奉,自己就要承擔責任。若事奉只是按自己的標準,這是虧損上帝的名;若遵從上帝的吩咐,遇到問題時上帝會處理。如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聽從上帝吩咐進入曠野後沒有水、肉,但上帝幫助他們。
「於是摩西對亞倫說:這就是耶和華所說:我在親近我的人中要顯為聖;在眾民面前,我要得榮耀。」 (利10:3) 上帝顯出權能也是榮耀的一種,摩西最後不能進入迦南,是因他不聽從上帝吩咐擊打磐石的事,在百姓面前不尊上帝為聖。不同人有不同喜好,但在事奉上帝應該有一致標準,不是按己心意,當亞倫遇到此事時最後默默不言。舊約教導遇到不如意、不明白的事要先靜下來,看上帝背後的目的。兩人死後的屍體玷污聖所,若亞倫的其他兒子處理屍體,他們也受玷污七天,不能事奉,所以由亞倫叔父的兒子用袍子把兩具屍體抬出去。
各人看事奉有不同方向,但標準是不要讓環境改變事奉的原則。事奉是有要求的,利10:6-7,摩西讓亞倫及另外兩個兒子以利亞撒、以他瑪不要為兄弟哀哭,祭司不要忘記事奉時的職責。上帝託付給我們的人,我們該如何回應?摩西急忙地找作贖罪祭的公山羊,但已遭焚燒了,就怪責亞倫另外兩個兒子。贖罪祭有不同做法,如為祭司是獻牛,並用血抹聖所的香壇,如為其他人是獻羊,不須入聖所向香壇抹血。如不是為祭司獻,贖罪祭祭牲是給祭司吃,如為祭司獻,要燒了所有贖罪祭。「這贖罪祭既是至聖的」(利10:17),獻祭至聖分三種祭:燔祭、贖罪祭及贖愆祭,是祭司可以吃的,其他人不能吃。亞倫回應摩西這祭是為屍體玷污聖所而獻的,今天已獻燔祭及贖罪祭,但現在遇到這件事,雖然有資格吃,但也不應在聖所裡享用,所以把所有燒了,這成為我們學效的方向。
我們事奉的焦點應放在哪裡?遵行上帝的吩咐,上帝賜給我們時,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放棄。上帝呼召我們不是去平安舒服的地方事奉,舊約記載上帝呼召先知去惡劣的環境事奉,事奉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活在上帝的心意裡。
本堂祈禱鏈始於今年二月,期間多次為患病或心靈受困擾的肢體禱告,祈求上帝醫治他們的身心靈。當我們患病的時候,上帝可以直接用祂的大能醫治,也可以透過祂所造的人和物來醫治我們。上帝將智慧賜給醫護人員,也賜我們信心和恩典,使我們得以痊癒。早前張福民牧師在團契中作見證,分享上帝透過醫生將他從嚴重的心臟病中拯救出來,那時他的心臟只剩下約百分之十的功能!上帝賜張牧師信心,藉著醫生和藥物使他康復過來,他得醫治是出於這位掌管生命的上帝。
我們知道「健康」是指身體、精神及靈性三方面處於良好的狀態。上帝不單可以醫治我們的身體,也能醫治我們的靈魂。詩103:3節,「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祂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今年九月一日,我為一位姊妹的母親禱告,她因患嚴重的疾病在醫院接受治療。姊妹馬上聯絡院牧,經幾次探訪後,她母親清楚決志信主。翌日,姊妹將母親信主的消息告訴父親,想不到父親竟回應說:「我也願意一起信耶穌。」上帝應允了姊妹多年的禱告,感謝主!
今日是教會的培育主日暨主日學結業禮,如此安排是饒有意思的,透過敬拜和結業禮提醒我們重視神的話。主日學運動由開始至今已有240年,始於1780年,英國的藍克斯(Robert Rakes)開辦主日學。他看見兒童在街上遊蕩,由於不想他們學壞,就招聚一班婦女教導兒童認識聖經、背誦教義和唱詩,漸漸此主日學工作受到其他人的關注。其他教會紛紛開辦主日學的事工,於是主日學就在英、美先興起,後擴展到世界各地的教會都有主日學的事工,此發展在後來被稱為主日學運動。主日學事工經過200年的發展,已發展出多元化的課程及內容,對象由小朋友至成人,程度由初信至資深信徒皆有主日學,只要信徒願意參加就必有上課的機會。我鼓勵成人自身作榜樣,多參與主日學課程,而不只是帶兒童到兒童主日學,因為不單是兒童的生命要成長,成人的屬靈生命也要成長。
耶穌曾經向跟隨祂的人問了3個問題,藉此讓他們思考自己屬靈生命的景況:
(1)「你們要甚麼?」
耶穌向準備跟隨祂的人發出這問題。約1:35-39,約翰向兩名門徒介紹耶穌,於是耶穌問他們這問題,是因為一個學生若渴求去得著,他學到的會更多。我們的動機會帶動我們去學習。
(2)「你們說我是誰?」
太16:13-16,耶穌到了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人說我是誰?」然後,祂又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門徒已經跟隨耶穌一段日子了,他們果然比其他人更深認識耶穌,彼得回應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弟兄姊妹,我們已經信主一段日子了,我們也該更深認識主耶穌,得以長大成人,不再作小孩子(弗4:13-14),正如西1:9-11所說的,滿心知道神的旨意、行事為人對得起主、蒙祂喜悅、結果子、力上加力……
(3)「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復活的耶穌向彼得發出這問題。彼得曾經三次不認耶穌,現在耶穌三次考問他愛主的心,是給彼得可以回轉的機會。約21:15-17,「這些」可能指到彼得和幾個門徒剛剛捕獲的那一百五十三條大魚,象徵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就;「這些」也可指到彼得的漁船和網,象徵他的事業和財富。弟兄姊妹,省察我們對主的心,是否愛耶穌比一切更深呢?
我們的屬靈生命要有成長,由初信的渴慕真理,到更深認識主耶穌,直至願意愛主勝於一切。
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節:「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使徒保羅說:「我效法基督,你們該學習我效法基督。」不少朋友決志信主之後,往往沒有繼續堅持返教會聚會。歸根究底,其實是不清楚返教會聚會目的是為何,也不清楚做了基督徒之後,往後的生命,跟著應該要做些什麼,有什麼要做得到,有什麼是對自己重要。
倘若我們是基督徒,就是跟隨基督的人,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以基督的心為心,基督為最高榜樣,服事上帝和服事人。基督徒的想法和態度,應當是謙卑、順服、無私、捨己為人、至死忠心。然而,要達致以上的行為標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學習聖經真理,年復年、日復日,並且與教會內的同行者共同追求真道,互相支持勉勵,才能慢慢地讓自己越來越像基督。效法基督是基督徒的終生使命,也是基督徒在地上的責任,在我們的生命上發揮出基督的香氣,使別人在我們的身上看見基督。這樣,基督的愛彰顯到我們身邊的人,使他們得到祝福。弟兄姊妹,讓我們承擔起這個重要的使命吧!
今天的經文記錄了古代猶太人如何「渴慕真理」,以及他們在重修城牆和祭壇之後的一次敬拜上帝的經歷。尼希米記8章所記錄的是一個猶太民族盛大慶典的日子,群眾在新一年開始,由以斯拉帶領,一起頌讀律法。這次慶典裏面,見證了全體民眾參與閱讀聖經的過程,看到他們如何重視上帝的話語,如何「渴慕真理」。
一、重視上帝的教導,以謙卑的態度敬拜。
在8章6節,猶太民眾對以斯拉讚美上帝有三個回應:第一,「舉手」,表明他們與以斯拉認同。第二,「言語」:他們同聲叫兩次「阿門!阿門!」。第三,「謙卑和恭敬」:「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猶太會眾在上帝面前誠心誠意的、完美敬拜。 當我們看到當日猶太民眾如何重視對上帝的敬拜,也讓我們今天反思如何對待教會的崇拜。我們有沒有與猶太民眾能相比的誠意,來參與今天我們教會的崇拜呢?
二、 猶太民眾因為明白了上帝的話語而哭泣。
在8章9節,當猶太民眾聽到律法書上的教訓,又聽明白了之後,就哭泣起來。尼希米和以斯拉勸百姓在上帝的聖日不要哭泣。那麼,為何當猶太民眾聽明白了上帝的話語的時候,就哭起來呢? 現代更多的學者認為,他們聽了上帝的道而哭泣,是他們聽明白了上帝的道,因而知道自己以往所犯的罪。所以,在接著尼希米記第九章,講述猶太人,為自己所犯的罪懺悔,禁食認罪。
羅馬書3章20節:「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上帝的話語顯出上帝的聖潔,照出人的汙穢。以色列百姓聽見律法書上的話,認識到自己的罪,他們為罪憂傷哭了。回到今日我們在現代的時空,我們來到崇拜,同樣聽上帝的話語,我們能否清楚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因而悔改? 在上帝的恩典裏面,我們相信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得救」其實代表與上帝重新建立關係,上帝重新接納我們,與我們建立關係。如果一個人得救之後,覺得沒有需要與上帝建立關係,不需要認識聖經教導,不需要聆聽上帝話語,這是一種虛假的關係。虛假的關係是來自對「得救」觀念的誤解。若然我們注重建立與上帝的關係,就不會不明白真正去理解聖經和上帝的教導的重要性。
三、上帝的喜樂是我們的力量。
在8章10節,尼希米和以斯拉,看到民眾既然明白自己的罪,叫他們不要憂愁,反而要因為耶和華的喜樂而獲得重生的力量。上帝不是用喜樂取代憂傷,而是轉變,要人在憂傷中有喜樂。上帝的日子可以充滿喜樂、能力、光榮和活力。這一切都源於認識上帝。因相信上帝而有的喜樂,會產生特別的力量,是其他人沒法給予的。
若然我們從原文看:「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原文可直譯為「因耶和華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意思是:若然我們要得到從耶和華而來的喜樂,先決條件是耶和華的喜樂,那是我們首先能夠討上帝的喜悅,因此我們因為上帝的喜悅,使我們自己也得到喜樂。所以說,喜樂是源於認識上帝,在我們來說,認識真理,研讀聖經,明白上帝對我們在今世代基督徒的要求,從而遵守,上帝必然喜悅我們所作的。
所以可以說「渴慕真理」,能夠真正做到渴慕上帝的話語,其實是獲得由上帝而來的喜樂的最佳方法。 求主的名繼續光照我們每一個, 以「渴慕真理」成為我們生命的座右銘。
敬拜是上帝子民生命的中心點,詩篇多處呼召我們一起來敬拜上帝,如詩95:1節,「來啊,我們要向耶和華歌唱,向拯救我們的磐石歡呼!」敬拜使我們從繁忙的生活中暫停下來,進到上帝的殿中,像百姓朝見君王一般。我們向上帝讚美、感恩、奉獻,並且聆聽祂的話。詩96:8節教導我們:「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祂,拿供物來進入祂的院宇。」奉獻是尊榮上帝最具體的表現,人向上帝回應的高峰就是全然的奉獻自己,甘心遵行上帝的旨意。敬拜不是求在上帝面前「加分」(積功德),因祂極尊貴和榮耀,該受我們的敬拜。我們不單在主日敬拜上帝,也在一個禮拜裡的每一天,故此靈修就是個人向主的敬拜。
每一天的靈修幫助我們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雅4:8節上,「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靈修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每天一點一滴地瞻仰上帝的榮美,聖靈在我們生命中作工,使我們愈來愈愛慕上帝,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樣,我們才有力量按上帝的心意而活。屬靈生命需要不斷地培育和修整,一班弟兄姊姊費心思籌備多時的秋令會,正是我們操練靈命的好機會,甚願弟兄姊妹都來共赴靈宴。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