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有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第1章教導我們面對的環境是虛空的,是掌握不到的,不要嘗試去掌握,就像捕風、追風一樣,那要知道環境是沒有辦法可以掌握的。第二部份重點在第3章,雖然知道環境是沒有辦法可以掌握的,但是世界上一切都有定期;雖然我們是沒有辦法知道何時是定期,但是上帝安排的定期,祂由始至終的作為,人是不能參透的,只能深信上帝有定期,定期出現的時候祂會去處理。第三部份就是今日所講的,面對掌握不到的環境,卻要等候定期,我們該如何做呢?今日分享的就是知足常樂。
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傳道者教導我們,那些事情我們是可以處理的。請看第8-9節,舊約中一直教導人要行公平、行公義,但我們見到一個地方,窮人受到欺壓,請不要奇怪,不是說要贊成不公平、不公義,那是有原因的。「鑒察」是指保守、保護的意思;我們見到有人用權力去欺壓窮人,不要覺得奇怪。第9節說,當時是農業社會,大方向是君王是要讓田地供養,而百姓是要透過土地納稅,那就需要透過官員收稅,那官員就會有機會去欺壓人。因此我們不要覺得詫異、問為什麼、不明白及質疑上帝,我們要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第3章16節說,這些是日常生活當中也會遇到的,傳道書很清楚說只有按著定期,上帝才會施行審判。在過程中上帝會教導我們怎樣去做,但欺壓人是為了自己的好處,貪銀子是不會知足的,很多時候我們也在滿足自己的慾望。第10章10節說明錢是叫萬事稱心,可以使您得快樂。但問題是當要滿足這些,您該如何做?「豐富」本身可以解作錢財、收成,上帝給人不斷勞碌,不是為了得到好處,而是在勞碌中得分;不是知道錢是有用的,卻去作惡得來。錢是有用的,問題是如何面對錢的問題。錢得到的不單是眼看的,第3章13節、第5章17節,錢是可以享用到的。勞碌的人是辛苦的,但要知足,視乎您怎樣看;不是擔心失去,而是擔心突然失去。很多事情是不能估計的,只是每一天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只可以盡我們的本份,令我們可以安心。
第13及17節說得到很多反而害了自己:「當您遇到禍患資財就消滅」–「禍患」可直譯作邪惡的勞苦。累積了財富,隨時也可以失去。「生兒子,手裡一無所有」–第2章說道人若然死去,財富就給兒子。為什麼人透過智慧、勞碌得到財富,一旦死去,便要把財富給兒子,而兒子卻是不曾勞碌,也未必有智慧呢?當禍患來到時,就會一無所有:是禍患來到時,兒子甚麼也沒有;或是財富給了兒子,自己甚麼也沒有呢?因為我們會赤身而去的。拉比有一個比喻:狐狸發現葡萄園,牠想進食,因有蘺芭的阻隔,牠只得瘦身後從一個細小的洞口進入葡萄園。然而牠吃後又要瘦身方可離開葡萄園。人生其實是一樣的,勞碌得來的,死去後分毫也不能帶走。我們只能在過程中去面對,我們只能在地上勞碌,享受上帝所賜應得的回報。祇是我們是否願意跟從上帝的帶領;不跟從上帝的帶領,我們永遠不會明白上帝的目的。上帝有時候是要我們去經歷。有些事件不知道的時候,只有聽從上帝的帶領;如何聽從上帝的帶領?如何面對?唯有聽從上帝的吩咐,作惡是不能聽從上帝的吩咐,也沒有辦法經驗到上帝的帶領。
在上帝所賜的日子,我們可以安心吃喝,在上帝所賜予底下享用勞碌得到的好處、那分,更重要是在不作惡下去享用,這是建基於如何在上帝、人的關係上的穩固,不是有需要才祈求上帝,反而是在虛空的處境上學曉去面對,在上帝面前如何無愧去享受上帝所賜的分。第19節說上帝未必要人貧窮,不必作惡得來,能取自己的分,這是應得的回報,在勞碌中喜樂,這是不能計算的。「應他的心使他喜樂」直譯作忙碌中有喜樂的心,問題是如何面對,第9章10節說要盡力去做,每天與上帝建立穩定的關係,讓我們熟悉上帝,也讓上帝熟悉我們;面對不明白的環境,我們明白如何去面對。
年長的人活得快樂與否,顯示家庭是否有真幸福。尊重長者亦是一個民族道德水準的量尺。1989年國內將重陽定為老人節,提倡社會建立敬老愛老的風氣。然而,有些人平時很少向長者獻愛心,到老人節才進行大量的愛心活動。幾年前,一間老人院的長者被七批敬老者前來服侍,一天之內替他們洗腳七次,甚為騷擾,也成為笑柄。其實真正敬老就得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明白長者需要怎樣的尊重和關懷。
利19:32節,「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我是耶和華。」可見敬畏上帝與尊敬長者有著極大關連,敬畏上帝的人必要敬愛年長的人。求聖靈提醒我們,恆常顯揚敬老的美德,使我們身邊的長者領受到上帝所賜予的尊榮。
在家中我們更要孝敬父母。箴23:25節,「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弗6:2-3節,「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願否培育一顆敬老的心,持續關顧兩三位家中或教會的長者,活出敬畏上帝的人生?
中國有句話「平安值千金」,與基督教所講的平安是一致的,這平安包括國家、社群、家庭、一切生活作息等各種情況。平安雖值千金,但千金難買平安,基督徒更明白到千金買不到真正平安,真正平安是上帝藉耶穌基督賜給屬祂的兒女。盼望各位藉詩歌及上帝的話得著主所賜的平安,得著力量。
香港早前的動亂,各種未知的危險,當時的我們害怕人。加上疫情嚴峻與嚴厲罰則頒佈,我們感到害怕。最近國際間政治的問題及風波,令香港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使香港人惶恐萬分,教會也是。教會雖是屬天,不是屬地,但教會是上帝放我們在地上,是屬社群的一類,故受到社會影響。很多信徒反應不一,有些信徒移民,這令我想到一群在二千年前已失去平安的人。
經文講到耶穌基督被釘死後,門徒及主所愛的人都驚惶失措,害怕猶太人的追殺和羅馬官府的緝捕。猶太教公會大祭司、文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奮銳黨等認為耶穌自稱上帝的兒子是褻瀆上帝,認為耶穌要做拯救主是為推翻帝國自稱為王,故主的門徒也是叛黨。這班門徒及主所愛的人失去彌賽亞的盼望和平安,因耶穌是他們敬重的老師,共同生活三年,教導他們工作和傳道,祂可平靜風浪、治病趕鬼。耶穌被釘死,他們身心受到衝擊,這是可理解的。但在這危難時候,耶穌臨到他們當中,祝禱「願你們平安!」,並展示手的釘痕和肋的傷痕。門徒聽見和看見後,記起耶穌曾三次預言自己的死 (馬可福音8至10章),明白祂是復活的主,勝過死亡,故門徒得著平安,滿有喜樂。
喜樂及快樂在層次上是有區別,快樂表達個人因某件事或某樣物件感到開心,但這種快樂很短暫,要找第二種快樂來滿足。喜樂是教會專有的名詞,表達基督徒在任何環境裡,面對好與壞的事都靠主樂在其中,得到恆常的開心,感到滿足、喜樂和平安,活出信仰。使徒行傳16章,保羅和西拉多次傳福音,遭到人警告並送到監獄中,但他們仍祈禱唱詩讚美上帝,安靜等候,活出信仰的生命。耶穌在21節第二次講「願你們平安!」,令他們感受到基督的慈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祂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少信,反而祝福勉勵他們,把憂愁化為喜樂,把擔怯化為剛強,這小部分人把福音傳到歐洲、亞洲及非洲等偏遠地方,令很多人信主,而迫害基督教的羅馬帝國在約主後三百年都變成一個基督教國家。
面對香港現時的不安、動盪和憂患,盼望我們心裡有主所賜的平安,繼續榮耀上帝,家庭擁有屬靈的生活,在各個社群有美好見證,在教會有敬虔事奉,在福音工作上關懷年青一代。願教會弟兄姊妹為傳道牧師、執事、職工等代求,使他們出入平安,身體健壯,有能力在教會牧養群羊;為香港的教會代求,在主裡合而為一。
提摩太後書二章2節:「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教會的興衰,涉及如何將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傳承到下一代,並且一代一代的傳下去。當年保羅將主的教導完全交託了提摩太,當提摩太教導了一班忠心的跟隨者後,保羅提醒提摩太,要把傳承的責任交託給那些能夠教導別人的跟隨者。那麼,初期教會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並且不斷成長。
教會將要推行的「友師計劃」,也代表了我們成為了受委託去教導別人的人。我們領受主話語的教導和亮光,在人生歷程當中經歷過印證,主的話語是我們一生的祝福和引導,我們應當將寶貴的生命經驗,與下一代分享。需要讓新一代明白信仰不是空談,而是實實在在的見證和人生的指引,並且需要自己親身去經歷和體驗。讓新一代在人生路上,有上一代的過來人結伴並肩,在追尋信仰的路上並不孤單,以生命影響生命。各位經歷過信仰如何真實的弟兄姊妹,請不要吝嗇我們的生命見證,讓新一代從我們身上看見到上帝的作為吧!
70年代,香港青年人只要努力,總會熬出頭來。現在情況大不如前,連成年人也無所適從,青少年更覺得前路茫茫,不知道自己將來該作甚麼。另一方面,功課、測驗與考試排山倒海而來,將他們淹沒,錯失了從小接受德育之黃金機會,以致有禮貌與公德的青少年不多。再者,在社會混濁的意識形態下成長,青少年的心靈世界也被污染了,人生觀與價值觀被扭曲,心靈極度空虛。
在社會某處狹小空間,一些初中生正在獨自迷惘地探索人生。倘若他們遇上一些關愛他們的長輩,指引他們尋著人生的價值,與他們同行,扶植他們健康成長,可使他們一生受用。主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節)。弟兄姊妹,你的人生閱歷、智慧和靈命的修為將作何用?每一個少年人的前途都是無限的,你願否成為他生命中一個借鏡和支柱?幫助他去發展潛能,引導他去認識主,可使你和他活得更精彩與豐盛。
我們現在面對的風浪,有的是看得見的,亦有的是看不見的暗湧。個人方面,或遇上突如其來的疾病;經濟方面,有人遭遇開工不足。大環境的改變也會讓人感到壓力,可是我們不要只看見紅海的海水,卻要懂得仰望把紅海分開的上帝。
我是駐守醫院的牧師,在此分享一件奇妙的事情。我曾探訪一位羅伯伯,他曾身家顯赫,並且有三位妻子。但好景不常,家庭不和,妻子要求分身家,手下也騙了他的財產,他自己在49歲時也得了一個嚴重的中風和心血管問題。我遇見他時,他已在深切治療病房,情況不妙,他也因為鬧情緒而不願進食,唯獨感恩他願意讓我為他禱告。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日後我在教會中重遇他,他告訴我,他看見主耶穌,祂應允醫治他,以及讓他的妻子與他重遇。自從主耶穌醫治他後,他經常回到醫院探望病友, 帶病人到教會認識上帝。
今天我們思想但以理的經歷,他的首要艱難是亡國被擄,在異國文化下要堅守信仰,他立志不以王的膳食玷污自己。另一艱難就是尼布甲尼撒王下令叫人解釋他的夢境,若不能解釋便會人頭落地。但以理於是跟他的三位好友跪禱在上帝的面前,祈求上帝賜智慧幫他解開國王的夢,結果他能夠解釋王的夢。王聽了解釋後很佩服但以理,俯伏在他的腳下,並且把他升職。但以理面對第三個困難,就是朝中的總督和總長敵對他,想取他的性命,不停以信仰來挑剔但以理。他被扔在獅子坑裏,仍然向上帝發出感謝,表示他全然倚靠上帝。盼望我們也有這份對信仰的堅持,雖然面對困境仍然要曉得感恩。向上帝感恩是對付魔鬼最好的方法,愈受牠攻擊愈要感恩。我們從但以理身上看見,他面對逆境有個秘訣,就是他有美好的靈性(但4:8-9、18,5:11-12節)。
以下有一些途徑可以建立美好的靈性。我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潮州人,潮州教會中有一句有智慧的話,就是「未見人先見神」,凡事要先向上帝禱告才開始一日的工作。另一位外國的牧者Charles Stanley說,“Fight every single battle on your knee”,遇著艱難要用跪禱的方法向上帝交託。求主讓我們知道,凡遇逆境的時候要先找上帝,不要靠自己的方法。
在今日證道的經文中提到我們該關心和幫助我們的鄰舍。
一、 律法師試探主耶穌
路10:25節,有一個律法師試探主耶穌,「律法師」亦稱為「文士」,他們一直以守全律法為得永生的途徑,不知這完全是靠上帝的恩典。第26-27節,律法師合併了申6:5節和利19:18節,將律法撮要為「愛上帝」和「愛鄰舍」。第28-29節,律法師為了顯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向主耶穌問第二個問題:「誰是我的鄰舍呢?」
利19:16-18節,律法指明「鄰舍」就是同族的人及兄弟,而利19:34節吩咐他們要愛在他們當中寄居的外人。律法師期望主耶穌講明愛鄰舍的責任要做到甚麼地步,才能滿足律法的要求。主耶穌沒有直接回答這問題,他講了一個遇劫者的經歷。
二、遇劫者的經歷
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在迂迴曲折與幽暗的山路上常有強盜出沒。路10:30節,主耶穌沒有講到遇劫的是甚麼人,更加突顯出重點不在於受害者的身份或背景。
第31節,祭司是宗教領袖,有解釋律法的權威,他應該很清楚甚麼是「愛人如己」。第32節,利未人熟識聖經的教訓,在聖殿裡面事奉。祭司和利未人先後經過那裡,都繞道而行,沒有施予援手。
祭司和利未人可能是因為宗教的緣故,怕沾染了污穢,又或者怕惹事上身。不論甚麼原因,總之他們都是見死不救。
路10:33-35節,撒瑪利亞人看見那個傷者就動了慈心。《聖經新譯本》譯作「動了憐憫的心」。憐憫是設身處地代入他人的處境,並且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
撒瑪利亞人路經此處,他放下自己的事,幫助眼前的傷者。甚至去到旅店,親身照顧他,又叫店主照顧那個受傷的人,還承諾:「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相信那傷者要用一段長時間來療傷,期間所要花的金錢,真是難以估計。
主耶穌沒有描述傷者的說話與反應,祂要我們注意的,是撒瑪利亞人怎樣因應傷者的需要,作出各樣照應的行動。撒瑪利亞人付出了時間、金錢、體力等代價,將憐憫的心化為行動。他將作為一個鄰居所有的親善行為都做到最好,這就是「愛鄰如己」的具體示範。
路10:36節,主耶穌反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原先律法師問的是:誰是「我」的鄰舍,意思是:誰是「我」應該去愛的對象。主耶穌故意將角色扭轉,叫律法師站在受害者的位置,好令他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否則,律法師永遠只會站在「施予者」的高位,以為自己有權選擇誰做鄰舍,而這樣的態度是永遠沒有可能愛人如己的。第37節,主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憐憫人不是因為我們是好人,而是因為我們自己也是一個蒙恩的人。
三、 與受傷、受困擾者同行
撒瑪利亞人身上透射出主耶穌的光芒:主耶穌因憐憫罪人而付出最大的代價。約壹4:7節強調基督徒的新生命是以愛作為標誌的。與受傷、受困擾者同行,要付出時間、金錢、氣力;我們要彼此激發愛心,使我們保持動力、熱情。弟兄姊妹,誰是你的好鄰舍?就是明白你的困苦,願意陪你一齊走窄路的同行者。你落難、受到傷害的時候,誰在你身旁,給你安慰與鼓勵?你和我照樣要成為別人的鄰舍。
列王記下2章9節:「 過去之後,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只管求我。』 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 在承傳的議題上我們常遇到交棒和接棒的問題,交棒的「棒」指的是什麼?誰要交棒給誰?誰又該接誰的棒?在公司企業中,「棒」或代表公司獨有的企業文化、營運模式等;在教會裏,「棒」可指教會傳統及牧養方式。一代交棒給另一代,代表著經驗的傳承和感情的延續。
以利沙沒有祈求具有以利亞的能力、學識、人脈,他只求「感動以利亞的靈」,他所求的並不是他師父所能給的,而是那賜予他師父能力的靈。他知道什麼是最重要,是哪位帶領師傅走過刻苦堅忍道路的耶和華上帝。
我們接待新朋友、栽培初信者,培育青少年、兒童,等等的各類事工,其中的意義是期望他們有天能夠接我們的「棒」,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心中有上帝的靈,使他們的人生路上有上帝同在。新一代接棒後的路如何行,是在上帝的手中,讓上帝帶領他們肩負承傳之路,堅持並發揚美好的信仰價值。
當耶穌基督被釘十架時,帶來門徒的離開、逃走,連彼得這樣跟隨耶穌的門徒也三次不認主耶穌基督,最後也離開了。所以耶穌基督的死,帶來門徒靈命的死亡。今天藉著約翰福音裡記載耶穌三次在門徒當中顯現,看看帶出什麼結果。
第一次顯現在約翰福音 20:19-20 節:「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我們看到門徒本來很害怕,不知怎麼做,也很沮喪,有些更失去信心,但當耶穌出現的時候,他們便快樂了。記得當我小時候有一個奶媽來照顧我們幾兄弟姊妹,這個奶媽經常抗拒後母對我的攻擊,有一次後母趁著這個奶媽病了,便送他去醫院,隔了一兩天,後母告訴我們奶媽死了,我們幾兄弟姊妹聽到後都很難過,不知怎做好。幾天後爸爸回來了,告訴我們奶媽人痊癒了、起來了,感覺就像復活了一樣,我們都很開心。我想當時門徒的心情就跟我們一樣,極大的歡喜、喜樂。我們看到約翰福音裡記載門徒的軟弱、人性,他們很害怕,但耶穌沒有責備他們,而且還願他們平安,耶穌的愛是完全寬恕的愛。
第二次顯現在約翰福音 20:24-29 節:「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上帝!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多馬因為在第一次顯現時沒機會見到耶穌,他懷疑耶穌,如果沒看過、沒摸過都不相信。在我們信仰路途裡面有否像多馬一樣的疑惑呢?但耶穌還是沒有責備他們,還到他們當中等他們去親自經歷祂自己。無論門徒人性去到哪地步,無論他們有許多的疑惑,但耶穌都一一向多馬解釋清楚。耶穌基督的寬恕就是這樣大,祂的愛就是這樣偉大。記得也是小時候的事,母親在我兩歲時便離開了我,不知道她去了哪兒了。在我22歲那年,有一天哥哥跟我說:我們去見母親吧。當時我不知道是去見哪個母親(因為我們有三個母親),所以我說不去,哥哥說是去見我自己的親生母親,但我還是說不信、不去,除非他帶我見到母親為止。果然不久哥哥帶我去見到母親了,真的很開心。我沒有多馬這樣好,可以見到那穌基督並觸摸到祂的手,當我們缺乏經歷的時候,都會存在疑惑。但耶穌基督沒有責備多馬,只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這就是說我們了,我們沒有見過、也沒有觸摸過耶穌便已相信祂了,所以我們都有福了,耶穌基督就是這樣愛我們。耶穌基督愛祂的門徒,就算他們害怕、離開也沒有責備他們,反而主動去找他們、去祝福他們。
第三次顯現在約翰福音 21:1-6 節:「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他怎樣顯現記在下面: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這次很特別及奇妙,耶穌出現在加利利,他復活後到加利利去見門徒,大家有否印象這件事曾經也是在加利利發生過?就在路加福音 5:4-11 節,想當年耶穌出道的時候,就是在加利利這地方呼召雅各、彼得等這班門徒。
這一個故事是從第1-14節,大部份都是耶穌基督在說話,門徒沒有出聲回應,只用行動來回應,甚至12節說:「耶穌說:你們來吃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祂: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大家有想過為何他們不敢出聲?他們經歷主兩次的顯現,只是喜樂,而沒有其他愛主的行動,反而在加利利這個老地方,做回老本行,徹底離開了耶穌。我們看到加利利是門徒離開耶穌的途徑,回到他們過往做的事情裡面,然而耶穌回到第一次呼召他們的地方,來到堅固他們的信心,耶穌沒忘記對他們的呼召,雖然門徒慢慢的忘記這件事,最後,耶穌與彼得對話:「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耶穌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在馬可福音 第14:27-31節:「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卻極力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所以在這裡看到,耶穌是問彼得他會比其他門徒愛他愛得更深嗎? 耶穌共問了彼得三次這個問題,因為彼得三次不認耶穌,所以耶穌用三次去肯定他,上帝知道彼得的軟弱,但沒有拒絕他,一次又一次去肯定他。彼得每次回答耶穌,都是「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大家試試代入彼得的生命裡面,每次見到耶穌後用什麼主詞呢?之前經文裡他都用“我”為主詞,之後三次回答耶穌都是“你”為主詞。為什麼呢?當人在主耶穌基督面前,真正投降的時候,他活著的不再是自己,乃是耶穌基督,這個就是真正復興的開始。真正的復興不是我們要做什麼,而是上帝要我們做什麼。
對門徒來說,三次顯現都帶出不同的特性、人性。第一次顯現看見門徒充滿懼怕,耶穌便給他們平安、喜樂。第二次顯現看見有人信心不足,充滿疑惑,耶穌便幫助他,叫他總要信。第三次顯現看見彼得離開了,連見到耶穌也不敢出聲,但耶穌沒有責備他們,還接納他們。我看到很感動,這就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愛。耶穌基督的復活給了門徒們很大的振奮、復興,所以路加福音最後說當明白愛的道理的時候, 明白這福音的大能的時候,他們就到聖殿去天天敬拜上帝。基督的復活既是真實,亦是歷史裡記載得很清楚的,所以當你們明白這道理的時候,就明白到在羅馬書 10:9 節中保羅對羅馬人說的話:「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這就是我們基督徒的救恩的確據。就因為我們相信的是復活的主,只有我們的主能戰勝死亡。今天基督的復活,帶給我們盼望,刻意回來我們當中,來呼召我們。約翰福音 16:33 節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當我們遇到事情時會疑惑、害怕、退縮,但耶穌基督已來到我們當中,用復活的大能來鼓勵我們,願我們平安,不要怕,總要信,繼續跟隨祂,去學習主耶穌基督的榜樣,這就是我們基督徒在世上的使命,將耶穌基督這樣捨命的福音,這樣偉大的愛,繼續宣揚開去,直到祂再回來的日子。
主耶穌復活的那天,門徒中有兩個人離開耶路撒冷,一個是革流巴,另一個聖經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他們往以馬忤斯村子去。路上,主耶穌顯現,但這兩個門徒認不出祂來。主耶穌主動就近他們,與他們同行,但沒有表露身份。他們為著主耶穌被釘死的事面帶愁容,於是主耶穌邊行邊與他們研究聖經,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使他們心裏火熱起來 (路24:32節)。
將近以馬忤斯,日頭已經平西了,兩個門徒請主耶穌與他們一同住下。吃晚餐的時候,「主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路24:30節)。他們頓時認出祂是主耶穌,忽然祂就不見了。二人立刻回耶路撒冷去,向其他人述說怎樣遇見復活主。
弟兄姊妹,今天你是否迷惘失意?對前途失去方向?覺得主耶穌離你很遠?其實祂一直與你同行。我建議你將自己的名字寫入「以馬忤斯」這事蹟中,成為與革流巴同行的那門徒:他與你一起在路上遇見復活主親自向你們顯現!你重新與復活的主耶穌相遇以後,祂差遣你為祂的復活作見證,告訴別人主活著的好消息。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