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裡面有三次數點以色列人的人數。第一個統計是他們離開埃及後,上帝啓示摩西說要按以色列全會眾的家室、宗族、人名的數目計算所有的男丁。凡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要照他們的軍隊數點。在統計以後,共有603,550名。這603,550人,他們都有個責任,就是預備去打仗,上帝預備這迦南美地,上帝一直帶領他們,但他們要出力。我們基督徒也一樣要起來,做個英勇的基督精兵,去得到未能得到的地方。聖經說那裡有上帝的工作,那裡就有魔鬼的作為,當你熱心事奉主的時候,魔鬼就不放過你,你便要堅定信心,用精兵的精神,來為主的名打仗。我們不知道日子有多少,但你已被數點了。
第二次的數點是在民數記 26:51節:「以色列人中被數的,共有601,730名。」第二次數點是因為在曠野的生活裡面要分工合作,不但得到應得的,亦能好好管理百姓。經歷了三十年曠野生活後,他們已經很接近迦南美地,這次數點是因應上帝的眷顧、一直的帶領,三十年以來上帝保守他們,日間用雲柱保護他們、夜間用火柱給他們照明保暖,每天用瑪那供應,用斑鳩餵養他們肉食、用磐石出水,這幾十年裡面,衣服無穿破,腳也沒腫,雖然不是安安逸逸,但他們感受到上帝的保守,所以要努力才能得到上帝的應許。
第三次統計就是上帝要藉著以色列人來建立教會,在歷代志下 2:1-2節:「所羅門定意要為耶和華的名建造殿宇、又為自己的國建造宮室。所羅門就挑選七萬扛抬的、八萬在山上鑿石頭的、三千六百督工的。」這是分工,教會的成長是各就其職,我們整體要合而為一,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學歷、資格,在上帝裡面,一個也不可少。三次的數點人數,求主幫助我們,給我們得到激勵。最後一次數點人數,是更加重要的。
在啟示錄裡也有三次的數點人數,是終極的數點,各位弟兄姊妹,這個終極的審判是無人可免的。我們每個作為基督徒的、每個屬上帝的兒女要更加警惕。在啟示錄 7:4節:「我聽見以色列人各支派中受印的數目有144,000。」今天信主的以色列人不多,但我們知道,上帝很重視他們,上帝要拯救他們,這144,000人,是表明他們願意信主的人,願意接納耶穌的人,能夠被提到空中,得到主的憐憫。而其他的人則留在地上過七年的大災難,到最後以色列人全都得救,他們經過大災難,面對復活的主,看見上帝的作為,災難避無可避,他們知道自己做錯的事,去悔改,結果以色列人全民都得救。另外在啟示錄 7:9-10節:「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與羔羊!」這是千禧年的數點,這是不分國籍、種族、背景。在七年大災難的開始,你是屬主的人、服侍主的人,都能夠被提,提到空中,與主相聚,在基督台前受審,論功封賞。每一個人去到終極的審判,最後去到白色大寶座,按著生命冊的案卷一起受審,一起來檢點,誰有名的便進入永恆裡面,沒有名字的便下地獄,不能留。今天上帝給我們機會,我們要服侍主,教會需要你,上帝揀選了你,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負起責任,為教會代禱,投入教會的事奉,每次也來崇拜,要靠著上帝的恩典,做基督的精兵,起來為主打仗,起來為主分工合作,為主的名作見證。
剛過去了的教會堂慶崇拜,眾會在疫情之下回來教會敬拜上帝,共慶教會節日,雖然今年沒有堂慶聚餐,少了一次共聚聯歡的機會,但大家對教會閩南家的情誼沒減,依然熱心參與敬拜上帝,為此實在感恩。
堂慶是教會傳承的印記,是連結人心的行動。它代表著上一代堂建堂先賢的努力和奉獻,連接著新一代接班者的忠誠和付出,標誌著對教會發展經歷的肯定,並接力繼續履行忠於上帝的使命。 記念堂慶,表示我們記念前人為我們今日的後人所作出的努力,也表示我們要堅守前人的託付,承接傳揚福音的使命,努力不懈地把耶穌的教導傳揚出去,使更多人歸入基督,讓更多我們所關心的人,認識耶穌,加入教會,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弟兄姊妹,讓我們記念堂慶的同時,也不忘堂慶所代表的使命!
我們的生活上,常常會遇上突如其來的情況或困難。在這些危急當中,我們會有什麼自然反應呢?透過但以理的經歷,我們嘗試學習,如何在這些環境當中,仍然能抓緊生命最重要的事情。
但以理書一章的開始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資料。當時尼布甲尼撒王圍困了耶路撒冷後(一1),從王室後裔和貴族中帶了一些精英到巴比倫國,去學習當地語言,預備他們在宮中服務巴比倫國(一3-4)。這些受訓的學徒被安排吃王的膳食和飲用王所飲的酒,所以他們所享用的都是上等的美食(一5);而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也是被帶入宮的精英(一6-7)。
(一) 立志— 經文(一8)一開始就提出但以理立志,若直接一點表達,可理解為「但以理放在心裡,就是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玷污可理解為弄骯髒的意思,所以不希望以王的膳和王的酒令到他們骯髒了。最常理解他們的行動源自於摩西律法(出三十四15;申三十二38);也有理解為禁慾主義或遠離享受的生活;無論是哪一種的理解,明顯地他們都是因著上帝而有以下行動。
但以理他們面對著改變中的環境,剛剛被帶入別國的宮中,需要接受訓練,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若他們去享用這些待遇,其實是十分人之常情。但他們非常堅持,是源於他們很不願意自己處於「被玷污」的狀態。在我們的生活上,有什麼人、事、物最容易讓我們跌入「被玷污」的狀態呢?什麼情況最容易讓我們不小心地在神的眼光中令自己骯髒了呢?
行動及操練— 當他們將「不玷污自己」放在心裡後,他們便有行動,就是去懇求負責他們的太監長容他們未來三年受訓的日子吃素菜、喝清水,希望可以成就他們的立志。這請求一點都不簡單,對他們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操練。讀經祈禱是我們常常挑戰自己的一種操練,但仍有其他事情可以成為我們的操練,因為操練過程幫助我們調整我們的生命,提醒著我們以什麼作我們的首要、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有時候當我們生活中有各種的事情充斥著我們,導致生活失了平衡,會讓我們忘記了生命最重要的核心。操練幫助我們,每一次的操練也是在提醒著我們生命上各種事情的擺位,究竟我們最重視的是什麼呢?平日我們視什麼為最重要的事情,當我們遇到突發的情況,我們也會抓著那平日視為最重要的事情。若我們下一刻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們會抓實什麼呢?過程中,我們仍然會堅信上帝嗎?
從但以理的經歷讓我們看見,無論他是面對著或好或壞的處境,他仍然能夠堅守,相信一切是由神掌管,無論是被同僚陷害、最後要進到獅子坑中,他仍然是不會改變他的行動。我們需要操練,穩定、刻意的操練,因為我們需要扎根。容讓我們在最容易讓我們跌入迷失中的位置,加以操練,幫助我們在遇到困境時,我們懂得堅守我們的信仰。
(二)持守— 當但以理他們向太監長請求後,便立即被拒絕,拒絕的原因也相當合理。有時我們會不小心地跌入一個圈套,就是當我們為著上帝的緣故去做事的時候,我們會認為上帝必定會幫我們挪開所有困難,其實這想法是沒有錯的,但上帝挪開困難的方法未必是我們按我們所計劃的發生。但以理面對拒絕後,他繼續尋找方法,向負責他們飯食的監長請求給他們十天時間作考驗。他們為著要那「不玷污自己」的心志,用盡方法,排除萬難去持守,也是為著不願意在那被玷污的狀態。
操練的內容固然會幫助我們親近上帝,但操練的過程同時也磨練我們對神的堅信。雖然我為著上帝的緣故定下心意,而之後事情的發展卻困難重重,我的選擇是會在上帝裡仍然堅持,還是不要緊的溜走了呢?我們從但以理身上看到,他每天三次打開窗禱告會容讓他的同僚向王告狀,告他入獄(第五章),但他仍然不因環境的緣故改變他的操練。
願意我們都能夠向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學習,立志不玷污自己,也有行動操練自己,提醒自己生命上各種事情的擺位,在面對不能改變的環境中,學習如何持守「不玷污自己」的立志,好讓我們面對突如其來或困境時,我們能夠抓緊我們生命中的核心— 就是我們的上帝。
《使徒行傳》第二章開始就開宗明義展示聖靈充滿的情況,第4節:「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門徒都說「別國的話」,是指人間的言語,並且是清晰、響亮的談話,絕不是含糊不清、無意義的聲音。但有些信徒強調需要以肉眼可見的超自然能力來彰顯福音的大能,認為只有講方言、神醫、神蹟才是聖靈充滿,以致信徒過分重視自己屬靈的經歷(方言、神蹟醫治等),帶來教會的分裂和混亂。
聖經告訴我們,基督的得勝是藉著死亡成就的,而聖靈來不是要標榜祂自己,卻是要榮耀基督(約16:13-14節)。我們得以重生是聖靈的工作,所以我們不會抗拒聖靈,倒要正確地認識祂。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重視聖經的教訓,在生活、言語、工作、事奉各方面彰顯上帝的榮耀,追求聖潔的生活,愛主愛人,並熱心傳揚基督的愛。被聖靈充滿最重要的標記是結出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23節)
公元17年,老底嘉城經歷了一場嚴重的地震,損毁很大。羅馬政府打算資助他們重建,但他們很富有,竟然不用政府資助,就自己將整個城重建起來。在啟示錄七封教會書信裡面,惟有給老底嘉這一封只有責備,没有任何稱讚。究竟老底嘉教會是怎樣的呢?
一 . 不冷不熱 ( 啓 3 : 14 – 16 節 )
啓3:15節,主耶穌對老底嘉教會說:「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也不冷也不熱」是甚麼意思?主耶穌是藉著周圍的環境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來教導他們屬靈的功課。老底嘉雖然富有,但缺乏水源。離他們不遠的希拉波立有熱温泉,另一邊的歌羅西有凍水泉,老底嘉人用導管將這兩個城的水引過來。當希拉波立的熱泉水來到老底嘉的時候,就由熱變暖;當歌羅西的凍泉水到老底嘉的時候,就由凍變暖,兩處的水都變成「不冷不熱」。
第16節,主耶穌說:「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溫水有甚麼不好?原來熱泉水可以治病,清涼水可以提神,但不冷不熱的水甚麼功用都没有,而且水裡面含有濃度很高的礦物質,完全不能作食水。老底嘉只能夠從西部一條水泉(現名阿蘇普斯河)取水飲用。
主耶穌說:「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吐出去是甚麼意思?不是說他們不得救,而是因為他們完全失去了屬靈的功能,只有令主耶穌厭惡。不冷不熱的老底嘉信徒,有金錢的奉獻,但没有將全人獻上當作活祭;有禱告,卻不迫切;有事奉,但是心裡面没有一團火;有相愛,卻只不過停在舌頭上。
羅12:10-11節,「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不冷不熱完全是一種敷衍主耶穌的態度,祂非常討厭這些有口無心的服事。有些人只關注自己利益上面有關的事,對其他上帝所看重的事就隨隨便便。未信者會批評說:「這麼隨便的信仰,一定是可有可無的了!」
二 . 靈性貧乏 ( 啓 3 : 17 – 19 節 )
第17節,老底嘉教會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没有一間教會比老底嘉更自我膨脹!老底嘉教會這麼自滿的態度,他們在宗教上必定有所表現,他們的問題並不在於有没有宗教活動,正如老底嘉城的問題不在於有没有水,卻是在於水有雜質不能夠飲用。老底嘉教會可能有不少宗教活動,卻因其中的雜質而令他們的活動完全没有屬靈果效。楊牧谷牧師說他們染上了信仰上最嚴重的病:「屬靈功能萎縮症」。
這種信徒,只要有享樂和世上的財物,就足以遮蓋他們兩隻眼了!他們是浪費著主耶穌昂貴的救恩,亦開始懷疑主的恩典對自己是否仍然有效,這是他們信仰面臨最嚴重的危機。教會的問題不是事工的多少,而是具有屬靈果效的事工太少。以事工代替與主耶穌的關係,以人的讚許代替主的讚許,他們的事奉没有永恆的價值。
主耶穌對他們說:「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
「困苦」是指到靈性低落,屬靈的知覺已經麻木,不再以做鹽做光、做主的燈
臺為榮。他們被物質主義捆綁,還以為自己很令人羨慕,其實他們很「可憐」。因為没有基督的同在,在靈性上是「貧窮」的。主耶穌又用「瞎眼」來提醒老底嘉教會,要他們張開眼睛看清楚自己屬靈的光景,而不是將目光放在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上。老底嘉有一間眼科醫學院,他們雖然是賣眼藥的,但自己屬靈的眼睛卻是盲了,看不到耶穌基督的心意,看不到自己的缺乏。他們也是「赤身」的。老底嘉盛產優質的黑羊毛,就像今日最名牌最保暖的時裝,但是他們在上帝面前是赤身的。赤身表示可恥、羞辱,意思是他們領受了這麼豐富的恩典,但是一點可以榮耀上帝的行為都没有。
第18節,主耶穌對老底嘉教會說:「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老底嘉教會的態度幾乎當上帝不存在,主耶穌勸他們向祂買三樣東西,來治療他們的靈性疾病。「向我買」意味他們從來都是與人做買賣,没有向基督買過甚麼。主耶穌向他們列出補救的方法。第一樣,他們要買「火煉的金子」。彼前1:7節,「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被試驗過的信心,就是火煉的金子。煉淨信仰與生命中的雜質,以便擁有真正堅固的生命。
第二樣:「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白衣是指生活上榮耀上帝的好見證。啟19:8節,「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没有白衣的信徒,只有信靠基督而得的義,他們只是僅僅得救。當基督再來的時候,他們就要赤身站在基督的台前,非常羞愧。
第三樣:「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他們需要屬靈的「眼藥」,用來醫治他們靈性上的眼疾。甚麼是主的「眼藥」?弗1:17-18節說,聖靈賜人智慧與啟示,並且照明我們心中的眼睛。聖靈就是主耶穌賜給我們的「眼藥」,我們必須謙卑順服聖靈的感動,照主耶穌的吩咐「發熱心」和「悔改」(第19節),這樣我們的心眼就可以重新明亮起來。
三 . 主在門外 ( 啓 3 : 20 – 22 節 )
啓3:20節,主耶穌站在老底嘉教會門外叩門。為甚麼站在門外呢?因為教會没有給主耶穌立足之地。老底嘉教會有宗教聚會與活動,卻没有元首,因為元首基督被拒諸門外。「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願意開門的人有福了,因為主耶穌說:「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我與他,他與我」- 這是雙向的關係。我們心裡面所有的願望、難處、憂愁、快樂,以及我們對事物的感受,主耶穌主動同我們分擔、分享。不單這樣,我們也樂意明白一切關乎主的事,認同祂的心意、感覺、快樂與期望。這樣與主交心交往,親切到好像知己朋友一樣。
主基督耶穌是得勝的君王,祂要帶著榮耀與能力介入我們的人生。聽見又開門的,祂要與我們一同坐席。就像基督得勝了,與天父一同坐在寶座上一樣。我們一定要靠主得勝,才可以與基督一同作王。今日看到老底嘉教會,願我們真正以耶穌基督為我們的主,為我們的王,經歷主的豐富,就如經文所說,主與我,我與主一同坐席!
今天讀了這段經文,羅馬書八章35節:「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這經文是保羅的切身感受,他為傳揚基督的道,經歷了各種的逼迫,他曾經被人拉去坐牢,被脫去衣服赤身露體,曾缺乏食物,被毆打、被陷害,但他卻依然感到基督的愛,沒有與基督的愛隔絕,沒有因為受盡逼迫而放棄基督。保羅可以這樣地為基督事奉,完全是因為他明白到,無論我們為基督做了什麼,也不能與基督對我們的愛相比,祂捨去天上的榮耀,降世為人,為所有人贖罪,甘願接受當時最羞辱的死刑 — 被釘十字架而死。
可能現在我們面對很多困難,不論是在健康的、工作的、經濟的、家庭的、人際關係的、事奉的方面,都比不上基督為我們所承受的苦,我們所面對的困苦,又豈能隔絕我們對基督的愛呢?
引言:這次的經文裡,以色列人遇到一個很大的困難,而這個困難令他們感到很痛苦。
I. 困難處境 VS 滿足心境
以色列人從紅海往前行、在書珥的曠野走了三天找不到水。後來到了瑪拉找到水了但因為水苦不能喝。當他們面對這個困難的時候,百姓就向摩西發怨言。困難的存在是事實,但困難是否必定導致痛苦?你可以面對困難,但你可以不覺得苦。因為困難之所以能變成痛苦是有進程的。例如當我們的生命、財產、權益受到威脅時我們會感受到壓力,大部分人會認為自己不應當承受這些困難,認為困難沿自別人的錯失和惡念,將責任推卸給別人時就開始埋怨、攻擊。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再加埋怨,其實是雙倍痛苦、內外也痛苦。在今天埋怨的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會將問題加劇,看東西時會偏差。但如果你和我帶著滿足的心境去面對困難時就不同了。你的選擇決定你是快樂,還是感受到痛苦。苦難可以摧毀你們的健康、財物,但是苦難不一定能摧毀意志、心境,是在於你的個人取向是看困難環境,還是擁有滿足的心境!有苦難是正常的,沒有苦難是恩典。我們所得的都不是我們配得或應該得的。 摩西甘願付出,是因為愛自己的百姓!上帝樂意為人嘗盡苦杯,也是因為上帝愛世人。所以痛苦不是單由環境做成、乃是由心境做成。
II. 個人短缺 VS 上帝的恩情
現時各國也受疫情困擾,當我們面對這些困難,我們是數算困難還是恩典?是數算缺乏還是擁有?是數算別人的不足還是對自己的恩惠?「數算恩典」這首詩歌裡說主的恩典様樣都要數,數算後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如果我們不是數算困難而是數算恩典,你便能驚訝立時樂歡呼。以色列人面對缺乏、面對問題時,他們面對的態度與摩西不同,摩西面對困難時便去祈禱,上帝聽了後便解決問題。當我們遇到各種困難時,我們需要轉眼仰望耶穌,因上帝早已為我們預備,幫我們解決問題。所以痛苦還是甘甜,在乎看個人缺乏,還是看上帝的恩惠。
III. 依然故我 VS 靠主更新
苦難是期望人改變 (改變是成功的跳板),是來自上帝對人的試驗,能讓人看見自己的不足。試驗是正面的、好的,為的是建立、造就,使活得更幸福,並能成為別人的幫助,亦使我們看見自己的軟弱而努力改進。你若留心聽上帝的話、實行及遵守上帝的誡命、守上帝一切的律例、上帝就應許你、幫助你、賜福給你及醫治你。就如詩歌「Read your Bible and Pray」所說「每日讀經、每日禱告,你就能成長!」所以弟兄姊妹,痛苦還是甘甜,在乎能否改變,並且全然信靠上帝!
結語:痛苦是內心的取向,不單環境因素造成,痛苦與否在乎集中看困難還是看上帝的恩典作為;能否脫離苦痛在乎能否靠主向苦難跨勝!
太27:5節告訴我們,猶大出賣主耶穌之後就自殺死了。主升天後,在那一百二十人的禱告大會中,彼得引用詩69:25節和109:8節,說明聖經早預言出賣主的猶大有悲慘的下場,並且有人取代他的職分。彼得建議選立一人取代猶大,這人必須從施洗約翰起到主升天的日子,常與他們作伴;也就是說,他必須對主耶穌十分認識,降服於祂,並承認耶穌基督為救主和生命的主。於是眾人提名巴撒巴和馬提亞,禱告後為他們搖簽,馬提亞就當選了。從此他就和十一位使徒同列,共作主復活的見證。(徒1:20-26節)
馬提亞被選作使徒之後,聖經中後來再沒有出現他的名字。他雖然比不上其他使徒那麼家傳户曉,但他也是為主忠心至死的使徒。相傳後來他到非洲食人的部落宣教,受了許多苦難,並且為主殉道。馬提亞在教會歷史中沒有留名立萬,然而他對主的忠心值得我們欣賞。今天復活主活在我們心裏,我們齊作祂忠心的見證人!
我們可能發現,這兩年來的變化是如何巨大。無論是國際環境、香港政治經濟的氣氛,以致香港教會的狀況,都好像變得越來越差。這觸發我們思考究竟上帝是否依然掌管著這個世界?今日的經文或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1. 無止境的罪責
當約瑟的哥哥們辦理完父親雅各的後事之後,他們的頓然失去了「保護者」,開始擔心和恐懼。他們估計約瑟必定對當年的往事懷恨在心,必會報復。在恐懼的蔭霾之下,約瑟的哥哥派人見約瑟,說是父親臨終前吩咐,叫他饒恕哥哥以往對他的傷害,對他們以往的過犯記往不究。經文用了三個詞,「惡待」、「過犯」、「罪惡」,來形容約瑟哥哥以往所犯的惡行之嚴重(50:17)。當初約瑟哥哥在埃及與約瑟重聚和相認時,約瑟表明已經原諒了他們。他們在埃及一起住了十七年,卻沒有放下以前所犯的罪,也打從心底裡不相信約瑟會真正地原諒他們自己。「罪」帶給他們無限的恐懼,也使他們進入無限的深淵,「罪」有傳染性。所以,我們要避開罪,依靠主耶穌,存聖潔的心靈,那是我們停止罪對我們的傷害的最好方法。
2. 上帝在籌謀
傳統上我們都以約瑟的故事,作為處理倫理糾紛的例子。但若然從希伯來人的神學觀上看,約瑟的故事更多地反映出以色列民族的神學觀念:在上帝的護佑之下,上帝會將壞的事轉化為好的事。19-20節,約瑟指出他不是上帝,沒申冤和報復的權力。約瑟也表明他知道哥哥原本的計劃是害他的,但上帝奇妙地將「惡」變為「好」;藉著當年約瑟被賣去埃及,最終拯救了他整個家族的性命。上帝是會將「壞的事」轉為「好的事」。這是因為上帝應許賜祝福給信靠祂的人,上帝能夠將人遭遇的不幸,轉化為最終的祝福。但我們要注意,我不可以因為上帝將壞的事轉為好的事,就默許了壞事發生的正確性。更加不可以認為壞事所以發生,都是上帝所安排。我們現在所面對世界的混亂狀態,我們不能確定將來會發展到那一個地步,可能會變好,或可能會更差下去。我們不可以簡單化地歸納為這是上帝安排計劃的一部份,但我們可以肯定上帝能夠將壞的事,轉化為好的事,從約瑟和他哥哥的故事中看到,上帝會在事物發展的錯綜關係當中掌權,並且祝福信靠祂的人。
3. 上帝在掌管
我們應試從新的角度去看約瑟的故事,學者認為創世記五十章20節,是整卷創世記的總結。整本書卷是在設法讓我們明白:上帝掌管一切。最初上帝由虛空混沌中創造出世界出來,由無秩序的浩瀚宇宙創造出秩序。罪進入了人類世界,但人活在罪裡不等於上帝失去控制。人類試圖以巴別塔挑戰上帝,上帝改變人口音,使人分散各地。人類墮落,上帝用洪水和方舟使人重回正軌。族長時代,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作為選民的始祖,成為選民的典範,為這世界帶來秩序。最後,上帝藉著祂的子民對抗饑荒的混亂,藉約瑟為祂子民提供糧食,從混亂中帶來秩序。上帝通過這一切,顯示祂掌管着受造世界和歷史。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我們的香港政治經濟變得如何不理想,我們的教會參與的人如何改變,我們要相信這一切上帝都在掌管。除非我們明白上帝是主權的上帝,我們是無辦法得到真正的喜樂和平安。面對掌管萬有的上帝,我們應以生命回應,完全地降服。我們可以因為遭遇不幸而失喪,但若我們甘願降服掌管萬有的上帝之下,我們可以開拓另外的人生,甚至是我們意想不到。
在我們生命的歷練中,經常都會遇到「信靠」上帝的考驗。尤其當遇到困難或不順境的情況,心靈上滿是擔憂的情緒,我們或遇上「信心」的考驗。每位信徒都或多或少經歷類似的處境,如何加強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其中的答案是,加強自己對上帝作為的認識。
當我們認識上帝如何帶領以色列民族渡過一個一個的難關,我們就會明白上帝是如何值得信靠。當初上帝為拯救人類,揀選亞伯拉罕作為萬國之父。迦南地區遇上饑荒,雅各一家藉約瑟移居埃及,解決整個家族的生存問題。以色列民在埃及成為奴隸,上帝差派摩西帶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在荒野飄蕩四十年,上帝一直供應飲用水和食物,更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成立以色列國。所以約書亞能滿有信心地說:「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全都實現了。」(書21:45)
約書亞深明上帝的作為和大能,才能有這樣的信心。同樣,我們只要不斷加深對上帝的認識,就會越發信賴上帝,堅信上帝的應許必定實現。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