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帽山上帝的保守引領」 鄭淑儀姑娘講 (2020年06月14日)

自從2009年神學畢業後,買了元朗八鄉的一間小屋,車子天天由香港最高的大帽山出九龍,屈指一算來來回回十一年也走了約5000次之多,在大帽山的日子中,我看到上帝每天的保守引領,很想與大家細訴分享。

詩篇46,以色列正在經受敵國的侵犯,民眾充滿焦慮和不安。為了安慰因懼怕戰爭而陷入恐慌的同胞,詩人寫下這首充滿信心的詩歌。

1上帝是我們的幫助(46:1-3

詩人講上帝到與我們同在,即使環境惡劣,都不用怕,因為上帝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例1:大帽山附近刮着陣陣刺骨寒風,加上大霧濃罩及下着雨,雨勢雖不大,但往往開着車頭大燈,濃霧遮盍着整個山崗,前方的路一點也看不到,在那次的經歷中,我長踏車的腳制,寸步難移,在濃霧中慢慢的溜下山波,心中有很大的驚惶,在漆黑孤寂的夜裡,獨個兒在無助中掙扎,心中大聲的向上帝呼求,我很害怕,請來幫助我,在戰兢中帝步步為營的駛下山波,稍有偏差會駛出車道,滑落山波,平時下山不用十五分鐘,如今半刻鐘也未下到一半,心中的呼喚迫切,無助中來只可上帝的保護和拯救。感恩經歷過這次的行程後,知道上帝可以充分幫助我,我以後就全然受託在上帝的恩手中。

小結:上帝是患難險境中最切實的幫助。在上帝裏面得著蔭庇,周遭環境無論多麼糟糕恐慌,我們也不害怕;因為上帝是我們的幫助。

2上帝是我們的拯救(46:4-7

當我們在患難中,最重要是內心有平安,所謂處變不驚,當我們裡頭有喜樂的泉源。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我們堅心倚靠上帝,因為上帝我們的避難所。

例2:大帽山的跑車、電單車、單車、牛群、野豬是我的大屏障,在山上會常常遇到以上各樣的衝擊,跑車及電單車常常以超速的飄移衝向祢的車旁,路旁的單車佔據行車道,有時為閃被他們,車子要走向對頭車,有時真是大驚無險。曾經遇過老牛一家六口,緩緩從山波走下來迎向我的車,心中有些慌忙,怎能停下不前,硬着頭皮看看對面線有否空讓我走過,感恩對頭線沒有車子駛來讓我有位置在老牛身旁擦身而過。又試過在漆黑的晚上,剛駛到山崗的頂處時,有隻龐大的野豬在我車前橫飛走過,說時遲那時快,半點遲延便撞過正着,是恩典的幫助。

小結:有主“同在”,無論多麼龐大的軍隊,無論多麼精良的武器,都無可奈何,只要上帝一句話,他們就會瓦解。

3上帝是我們的主宰(8-11)

尊崇上帝為人帶來勝利與和平,止息刀兵,折弓斷箭,焚燒戰車。我們面對變幻無常的人生及困難當前,內心忐忑不安,煩躁鬱悶,人要休息,上帝要我們學習休息,祂來保護我們,全地遵從上帝的指引。

例3:大帽山的川龍,有茶寮可以茗茶及品嚐點心,我與友入共聚休息吃喝談天,多享受那平靜和休閒,喝杯茶,吃過飽,談談心,多感恩。在大山坡上,張開小營幕,躺下看着萬里無雲的晴空,與姊妹們唱唱詩歌,頌讀經文,彼此口唱心和同頌讚主的偉大美好,同心祈禱,感謝上帝賜下的一切。

大帽山的甲龍村雷公田,有一所農場鮮奶小店,我也在此留下相當多的腳印,感恩天父賜下悠閒的時間和這美好的空間,讓我可以在繁忙的日子,可以停下腳步,陶醉在這個地方去享受那份恩典。

小結:音樂譜不能漏去休止符呢?因為要有休歇的地方,所以人生也不能漏去安靜。在安靜時,我們纔能得到「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7);纔能得到「平靜安穩」(賽卅15)──得力的來源。

馬丁•路德用四十六篇寫成著名的聖詩《上主是我堅固保障》,能帶給人極大的安慰和鼓舞 。

總結:我們所處的世界受到極大的衝擊,我們有許多的恐懼,我們都可以從中得著安慰和鼓勵。因為權能的上帝永遠「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我們堅信,整個宇宙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上帝是我們的主宰,在變幻中,煩躁鬱悶,不要再靠自己的方法掙扎,這時需要休息,等上帝出手,我們能夠信靠上帝必得勝。

「為何神必看顧」林錦濤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 ( 2020年06月07日)

在現今的疫情和社會情況下,我們要禱告仰望上帝。

一、耶和華是我們的保障 271-8

「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那作惡的就是我的仇敵,前來吃我肉的時候就絆跌仆倒。雖有軍兵安營攻擊我,我的心也不害怕;雖然興起刀兵攻擊我,我必仍舊安穩。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祂的榮美,在祂的殿裏求問。因為我遭遇患難,祂必暗暗地保守我;在祂亭子裏,把我藏在祂帳幕的隱密處,將我高舉在磐石上。現在我得以昂首,高過四面的仇敵。我要在祂的帳幕裏歡然獻祭;我要唱詩歌頌耶和華。耶和華啊,我用聲音呼籲的時候,求你垂聽;並求你憐恤我,應允我。你說:你們當尋求我的面。那時我心向你說:耶和華啊,你的面我正要尋求。(詩27:1-8節) 」作者提醒我們,耶和華是我們的保障,所以我們要全心投依靠上帝。

二、耶和華不會離棄我們 279-10

作者向上帝禱告:「不要向我掩面。不要發怒趕逐僕人,你向來是幫助我的。救我的上帝啊,不要丟掉我,也不要離棄我。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詩27:9-10節) 」我們期望上帝不會丟棄我們,不過有時我們感受不到上帝,以為上帝離開我們,其實上帝一直都在。

三、耶和華會引導我們走平坦的路 2711-14

「耶和華啊,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因我仇敵的緣故引導我走平坦的路。求你不要把我交給敵人,遂其所願;因為妄作見證的和口吐凶言的,起來攻擊我。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就早已喪膽了。要等候耶和華!當壯膽,堅固你的心!我再說,要等候耶和華!(詩27:11-14節) 」上帝會引導我們走平坦的路,所以我們要全心倚靠上帝,不要猶豫。

彭偉業傳道-「讓教會成為教會」(2020年06月21日)

一場社會運動,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疫症,對於各教會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有些弟兄姊妹開始思想為何要回教會聚會。我們或許在教會聚會了好一段時間,但是否知道甚麼是教會的本質和使命?

要回應這類問題,我們可以藉著神學家的論述,從而開拓我們對教會的理解。引用美國知名神學家侯活士的觀點:我們既是耶穌呼召的信徒群體,要忠心地踐行基督的教訓和真理,帶出十字架的服事與犧牲的生命,活出愛、和平、盼望、寬恕和忍耐,體現基督在世工作的天國使命,彰顯和平的國度,讓教會成為教會。然而,教會的存在並非為改變世界,而是幫助世界知道自身是「世界」──是受罪所扭曲、墮落的,知道自己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這是教會的使命《異類僑居者:有別於世界的信仰群體》。

我們是世上的光,讓我們一起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對著萬人為祂作見證(徒廿二15)。我們不可停止聚會,就是要同心合意實踐基督的使命。

古學賢牧師-「及時的愛」(2020年06月14日)

下個禮拜是父親節,提醒我們向雙親及家中長輩表達感激之情。上帝吩咐我們:「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23:25節)」常言道,人生有太多「來不及的愛」,我們應當珍惜家人,將每一次的相聚看作久別重逢。

向家人表達愛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1. 付出足夠的陪伴和關注,多傾聽及尊重父母與長輩的感受。2. 善用電話、whatsapp、短訊、小卡等表達對他們的掛念。3. 在他們家中的時候,幫忙做家務,分擔洗碗、掃地、倒垃圾等工作。4. 適當的身體接觸可以提昇親子關係,兒女可以藉牽扶、擁抱、捶背等動作來表達對父母的關懷。5. 留意他們的生日和紀念日,主動為他們慶祝,並送上窩心的禮物。6. 多說欣賞的話,稱讚長輩衣著得體、身壯力健、廚藝了得、見識廣博等。7. 以金錢和物質奉養雙親,使他們在生活上不致缺乏。

「得息得力」司徒永富博士講,葉宏輝實習傳道記 ( 2020年05月31日)

隨著香港不斷的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黑天鵝效應),這個現象是教導人們要謙卑自己。無論天災或是人禍,沒有天父的容許是沒有可能出現在我們中間的。在工作上很容易就會出現汰弱留強,就如在生活上我們遇見各種的困難,都會在上帝的說話中被磨練。究竟上帝現在想和我們說什麼?隨着各國都實行鎖國,同時衍生出「work from home」可能是上帝叫人類要回到家中。病毒就像教曉我們要謙卑和懂得恐懼,並且歸回上帝的原點。

           在還在一年前的時間,人還是認為自己可以掌控自然界或各樣的事情。詩篇46篇的開頭,同樣就是有人認為可以掌控自然甚至改變世界。來到第10段,詩人就吩咐人放手吧。休息在主日崇拜裡是安靜下來,安靜教我們沒有上帝的恩典和容許我們所做的都是寸步難移。休息是要重新尋找上帝的美善,我們只可以回到上帝的面前,尊重上帝的主權。當人放下自己的益處,可見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在疫情期間被醫治。當人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就會自我中心。當放眼更闊的心靈在看上帝的旨意,就發現如經文所說的命令「你們要休息,要知我是上帝」。

        香港人好像不懂得休息一樣,但我們的上帝作為我們作了一個榜樣。上帝把第七天定為安息日,並成為人的韻律。我們出門口工作都必須要有回家的時間,就如一個星期總會有一天要返到教會休息並敬拜上帝,這是命令甚至是生命的韻律。休息在舊約至新約都是命令,人要休息歸回上主是有上帝的原因。在休息的期間,人可以看見所有的創造都是來自上帝的,並不是人的能力能夠創造,而是上帝與人同行所帶來的。

           同一時間,基督也需要休息的。耶穌與門徒說「你們要暗暗往曠野地去休息」,因為門徒平日要不斷地幫人醫病趕鬼,很容易因此而過到虛耗靈命,所以要休息親親自己。耶穌在行完神跡後,都要退一退並重新得力。耶穌在行完五餅二魚的神跡後,祂都要退去重新的尋找上帝給予祂的召命。在我們面對各種資訊的世界,我們又有沒有尋求上帝的召命,有沒有退去親親耶穌。我們可能被不同的意見充斥着,但我們更需要是靜下來重尋上帝給我們的召命。耶穌亦呼召不同背景的人成為他的門徒,我們都可以透過這段休息的時間來求問上帝的旨意。在面對艱難我們更加需要在上帝裡休息來為自己充電。在任何的困境,上帝都是與我們同在,這就為我們帶來了平安。

           在一個神話故事「夸父追日」,教導我們人就是不自量力。上帝創造的韻律中休息是誡命,休息就是要回家。我們重新得力除了在天父上帝也在地上的家,回家就是最大的休息。上帝所有創造都是從晚上開始,而人在晚上最多的時間就是放在休息上。晚上就是人的安舒區,而上帝在晚上已經做了大部份的事,人只是在早上配合上帝所為。所有事的發生都需要上帝的允許,這稱為恩典的韻律。所以無論面對任何的風浪,我們不需要恐懼,因為耶穌與我們同在並在船上一起乘風破浪。

鄭淑儀姑娘-「明日歌」(2020年06月07日)

小時候我很愛一首古詩,由錢福<http://www.chinesewords.org/poetry/author-1644.html> 所作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這首詩七次提到“明日”,告誡和勸勉人們要牢牢地抓住稍縱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計畫和希望寄託在未知的明天。今天才是最寶貴的,只有緊緊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實的明天,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轉瞬間又踏入一年的一半了,每天也是營營役役地生活,「明日歌」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天,若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悔恨莫及。正如詩篇90:12: 「求你指教 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陰霾下的等候」彭偉業傳道講 ( 2020年05月24日)

當人生活在某一種特定型態之後,往往好難去適應突如其來的改變,忽然間被迫跳出一個安舒區,面對不能預測的環境,人會變得不知所措。面對環境的突然轉變,通常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消極迴避,好像現在面對新型肺炎的疫情,我們都盡量不外出,避外人群;另一種是積極地備戰,好像我們之前周圍尋找口罩,買廁紙、買米等。除了這些選擇之外,我們還可以如何自處呢?今日讓我們思想一下耶利米寫給被擄的猶太人的一書信,看看經文給我們什麼啟迪。

1.     地適應新環境,好好地生活

在耶利米書二十九章5-6節:「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裡生養眾多,不致減少。」耶利米對這些被擄猶太人發出呼籲,叫他們好好地適應在異鄉的生活,將自己安定下來。這班人其實是剛剛遭遇敵人的入侵,被強迫帶離鄉土,他們的心靈受到創傷。他們會認為耶和華上帝不再保守他們,以致他們遭受災難。但如今耶和華上帝藉著先知耶利米,叫他們安居於巴比倫,上帝的說話解除了他們的焦慮,勸導他們接受並適應新的環境,重新過正常的生活。

猶太人要適應新環境並在其中居住,就要遵行上帝一個要求,在耶利米書二十九章7節:「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上帝要猶太人為巴比倫這城祈禱,為這班擄掠他們來到這地方的巴比倫人求平安。上帝說出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原來被擄的猶太人的福祉,已經與巴比倫城的福祉互相捆綁在一起。即是說,要讓巴比倫城的人能夠安居樂業,猶太人才可以安居樂業,生養眾多。那麼,即是上帝要求這一班住在巴比倫的猶太人,為他們的仇敵求平安,為那班破壞他們家園的人,向耶和華求祝福。

我們時常為到香港的情況擔憂,無論是現在疫情,或甚至是過去一段時間的社會撕裂狀況,我們都似乎看不到出路,但如果我們仍然相信上帝是掌管歷史的上帝,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真神,當天祂勸導猶太人為他們的仇敵祈禱,今天祂也會勸導我們為與自己不同,或不喜歡的人去祈禱。在這同一城市下,所有人的福祉是捆綁在一起。在疫情影響之下,我們或應不再互相抱著成見地生活,應該將期望放在上帝的拯救,在這段期間,帶著寬恕,為別人的好處祈禱,也讓自己得福。

2.     不可聽信假先知

在第8-9節:「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不要被你們中間的先知和占卜的誘惑,也不要聽信自己所做的夢;因為他們託我的名對你們說假預言,我並沒有差遣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上帝要向猶太人說明,祂沒有差派先知來宣佈猶太人的民族災難將快要完結,反而上帝的子民需要在這新環境安定下來,不要幻想能夠好快就能回復以往的日子。上帝叫猶太人不要聽假先知的花言巧語。有些釋經家估計,這封耶利米寫給在巴比倫猶太人的書信的主要目的,是要叫他們安定住在巴比倫,因當時有人不斷地散播一些假傳聞、假消息,話耶和華好快就會帶他們回到猶大。這樣的假消息會導致人心不安定,難以安居在巴比倫。

人總是傾向去想聽到一些自己想聽的說話,可能是一些自己期望,或者一些與自己想法相同的意見。於是,人總會與自己意見和想法相似的人相近,形成不同意見和想法的群組,而現今社會的媒體網絡發達,不排除有假消息流傳在網絡媒體當中,並尋找一些相似想法的人去認同,並使人信以為真。耶利米寫這封信就是要提醒猶太人不要被假信息迷惑,我們只能按上帝的說話和真理去辨識,問問自己有沒有傾向只想接受同一類意見和想法,求問聖靈引導指出自己的盲點,讓自己看清事實和真理。

3.     專注尋求上帝。

在二十九章11節:「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上帝向猶太人解釋現在他們面對的困難,是祂拯救計劃的一部分,祂為猶太人安排了給予平安的計劃,而不是要他們的民族遭受災難和痛苦。然而,當預定的拯救未來到之時,人卻在困境裡可以如何面對呢?第12節能給予我們啟發:「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在困境內未見到曙光的時候,上帝是叫我們呼求祂、向祂禱告,上帝就會應允。尋求祂,並且是專心地尋求祂,祂就會讓我們尋見。原文裡面的「專心尋求」的意思,是要「全心全意,用盡所有的意念和時間去尋求上帝」,經文重視的是「全部」,盡心盡意的尋求。

有人話在困境時候不去反抗或逃避,反而等候上帝,即是鴕鳥將頭埋在沙裡面,說這些說話的人,其實是不理解信靠主的人的經歷。信靠主的人盡心盡意地尋求主,就算面對絕境,內心仍然有平安,因為他們得到與主同在,在細微的事上,主就會一路一路地帶領著他們渡過困境。

只要我們對上帝的計畫有信心,上帝會按祂的時間將問題解決。我們不可以催促祂,我們必須要有耐性。面對目前的艱難時期,我們要相信上帝對我們所懷著的善意,不是惡意。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好好地適應這新常態的生活,小心假消息,並且專心地尋求上帝,等候上帝施行拯救。

彭偉業傳道-「苦難的反思」(2020年05月31日)

為何苦難會來臨?自古以來,人一直嘗試為苦難找原因,一些因果報應的理論也因此而生,而且這一類的理論讓一些人深信不疑。例如約伯的三位朋友,將約伯受苦難的原因歸咎為「約伯,必定犯了罪」,即是一種報應神學的論述:人受苦難,全是因為人犯罪得罪上帝,所以要為他所犯的罪得懲罰。然而,約伯故事的結果,是上帝斥責約伯的三個朋友無知、愚妄,及沒有見識(伯四十二7)。

只有上帝才知道人受苦難的原因,對人來說這只可能是一種奧秘,但上帝讓萬事互相效力,成其美善,就如耶穌基督遭受釘十架的苦難,卻為人類帶來拯救罪得赦免,成就救世大功。面對苦難的一刻,我們不能知道其原因為何,但我們卻可與受苦者同行,並關懷支持,深信上帝的恩典是足夠讓信靠祂的人渡過任何困難。

古學賢牧師-「持續成長」(2020年05月24日)

你滿意自己生命的景況嗎?詩篇92篇13-14節說,「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上帝的院裏。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透過上帝的話我們知道,無論到了任何年紀,我們仍當充滿生命力,不斷成長,結出聖靈果子。所以,即使教會的敬拜、團契、主日學、祈禱會、小組等等未能正常舉行,求天父繼續挑旺我們追求成長的心志。

就在這時候,我們的確需要多為自己及教會弟兄姊妹禱告,免得我們成為「慣了停止聚會」的人。聖經真理的栽培必須持之以恆,屬靈生命才能茁壯成長;我很欣賞弟兄姊妹參與網上的主日學和團契查經。我也求上帝賜給我們每人都有一顆禱告的心,常常從心而發讚美上帝,不忘主的恩典,並獻上感恩為祭。又求聖靈光照我們內心深處,使我們曉得求主洗滌心靈的污垢。屬靈成長之路是一生之久,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達致,唯要順服聖靈的引導。

「我們是否同樣回應承諾? 」 葉宏輝實習傳道講 ( 2020年05月17日)

在過去的母親節,我們總會想盡辦法向愛我們的母親表達心意。但對於愛我們的耶穌,我們又如何回應祂的愛呢?在今日的經文之先,正是耶穌在逾越節為門徒卑微的洗腳,並同一時間承諾了他們,對於這先行的愛,門徒又如何回答?儘管如此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而一切都指向最核心的一個問題「你有守基督的命令嗎?」

基於耶穌的愛,父賜下了另外一位保惠師─聖靈,聖靈與基督的關係理論上是同一地位和存有,甚至是工作,並會與認識他的人一起,不斷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理的道,教我地分辨事情上的真與假,幫助我們在困苦中渡過困難,為我們在各事情上代禱,當我們遇到掙扎的事情,祂都把能力一一加添到我們的心裡。聖靈就像我們人生路上的幫助、教導和更新,讓我們的生命活在真理上。

俗世的愛很容易落入有條件有前設當中,在自己的過去的人生回憶中,不難找到令自己陷入兩難,而糾結的問題。人在有條件的特質下,就連知道上帝與我們同在都被限制,但上帝最有力的應許,就是不會撇下跟隨祂的人,不會令他們成為孤兒。愛在上帝裡面就不能被任何事所限制着,就算人不完美、充滿了限制,更重要是上帝突破了時間和空間,與隨祂的人同在,從今直到永永遠遠。

在上帝一切先行的愛下,我們是否願意回應上帝所吩咐,把耶穌所留下的話語,彼此相愛的命令,一字不漏地轉成我們的生活習慣及提醒,在各處各方與人彼此相愛,以基督的心幫助無奈、受傷、受苦的人?我們是否不計較任何辛苦的過程,繼續選擇愛祂。我們應該期待耶穌向我們顯現,與我們同在,在這世代中繼續帶領我們,不斷的醒察我們,讓我們知道自己做錯或做對的地方,就好像當時以色列民需要倚靠上帝離開為奴之地,進入應許之地一樣。

期望在基督中的「愛與被愛」同樣成為眾弟兄姊妹在日常生活的動力和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