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業傳道 -「上帝的聖日」(2020年10月18日)
教會在十月十八日正式回復實體崇拜,期望眾弟兄姊妹可以回到教會,一起敬拜上帝。在疫情嚴重期間,教會繼續舉行主日崇拜,雖然因為限聚令的關係,眾弟兄姊妹不能回到教會,但也會參與網上崇拜,將主日的時間歸給上帝。
為何我們會這麼重視要在主日參與崇拜?其實當中與猶太傳統的安息日有莫大的關係。創世記二章2-3節,「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上帝完成了創造整個宇宙萬物和人之後,就在第七日停了所有工作,並且把這日定為聖日,讓宇宙萬物以及人,都能享受安息,並且把這日歸給上帝。
聖日的意義,是叫我們作為人,是上帝的創造物,理應要將聖日歸給上帝,與上帝一起享受安息和寧靜,與祂建立關係。主日崇拜是我們在主面前安息的時候,並且敬拜祂,聆聽祂的話語和引導。所以,我們要堅持每個主日參與崇拜,以致與上帝的關係能不斷更新、更緊密。
「聖靈的果子—節制」倫國平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0年10月04日)
希臘文講節制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慾望、本能、情緒、行為是有控制的意志力,是種可以主宰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對事情反應的能力。約書亞圍城七次,要忠心做好,絕不簡單。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有節制的特質。相反,如我們讓慾望驅使,生命與身體很快會進入失控的狀態,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亞當與夏娃因一時的引誘失去節制,沒有聽從上帝的話吃了果子,一失足成千古恨。該隱忍不住嫉妒,殺死弟弟亞伯,成為聖經歷史上第一個殺人犯。摩西一時看不順眼,殺了埃及人;一時怒氣,沒有聽從上帝吩咐敲石頭的次數,喪失入迦南的機會。大衛受不住引誘,奪人妻子拔示巴,後果不堪設想。聖經中昔日的先祖因節制的問題發生不幸的事,在這主張個人主義的世代裡,每個人憑自己感受做事,情況更危險。2018年,一輛九巴於大埔發生車禍,19人死亡。車上的乘客抱怨那名司機晚了開車,司機忍受不了,情緒失控,最後超速,整架巴士翻側。
節制特質與生命生活息息相關,有一篇文章講聖靈的果子是以愛為首,所有的德行需以愛為出發點,也需要節制才能執行。「仁愛要有節制,才能選擇去愛仇敵;喜樂要有節制,才能在困境中定睛耶穌;和平要有節制,才能在衝突中與人和睦;忍耐要有節制,才能堅持下去;恩慈要有節制,才能彰顯上帝的憐憫;良善要有節制,才能行善不會喪志;信實要有節制,才能忠心順服上帝;溫柔要有節制,才能謙卑平和不輕易發怒。」
過去有經歷情緒、關係、吵鬧、節食、購物、工作等失控的時候嗎?加5:16-17「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羅馬書7:18-19,保羅向羅馬人分享自己的見證和困難。羅馬書7:21-23,在我們的心裡有兩個律。若心中有一張椅子,但有兩個人,一個是耶穌基督,一個是自己,誰應該坐這張椅子?實際又是誰坐了?羅馬書10:9「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叫祂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很多時受到事情影響,但我們應該完全讓上帝做主。
加5:18-21,只靠自己時,這些情慾的事有十五項,而聖靈果子只有九個。若把這世上的事看得比上帝還重,那這些便成為我們的偶像。如跟隨上帝,上帝認為我們所求的是好事,一定會幫我們。我喜歡駕車,最難節制的是每次看見一轉紅燈就想快點衝過去,但衝紅燈是不對的。我向上帝禱告,上帝讓我看見衝紅燈的問題是出自紅燈之前的黃燈,現在我學習轉黃燈時不衝過去,而是慢慢停下來。
聖經對節制的定義是甚麼?要完全依靠聖靈去學習節制,節制就在聖靈的果子裡,即要靠著上帝才能行出節制。過去星期五有弟兄姊妹來探訪我,為方便他們泊車,我留下車房的兩個位置。後來發現有其他人胡亂在車房泊車,正想抱怨時,聖靈提醒我要節制,我立刻祈禱,求上帝寬恕。回到家時,發現有弟兄姊妹已到,跟他們提起此事時,他們又勸說快點找車主開走車輛,但因剛才的禱告,上帝保守我繼續安靜,不要讓怒氣佔有我。感謝上帝讓我學習節制,以愛去行動,節制幫助我去執行,並經歷和平、良善、忍耐。
古學賢牧師 -「作主的見證」(2020年10月11日)
在新約書卷中,《使徒行傳》有極多的篇幅描述聖靈各方面的工作和能力。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門徒驚怕又慌亂,面對羅馬官長和宗教領袖的逼迫,他們怕受牽連,關在房子裏。但主耶穌復活並向他們顯現,立即重燃他們心裏的盼望,於是他們問主耶穌:「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主耶穌沒有給他們直接的答案,卻告訴他們:「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節)。有人以為主耶穌的意思是先將福音傳遍耶路撒冷,其實原文是說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和」直到地極,清楚地表明主耶穌的心意是叫我們不分優次地向萬民作見證,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太28:19節)。
其後門徒走到那裏,上帝的國就在那裏拓展。他們沒有依靠任何勢力,面對逼迫依然靠著聖靈放膽傳揚福音。這些事貫穿整卷《使徒行傳》,顯明只要順服聖靈,就必得著能力,作主耶穌的見證人。
「心中的國度」彭偉業傳道講 (2020年09月27日)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稱之為「毛毛蟲實驗」:他將一條條肥胖的毛毛蟲放在了花盆的邊緣,讓它們頭尾相連,擺成了一個圓圈,就在花盆的附近撒上了它們最愛吃的松葉。就這樣毛毛蟲開始爬行,一隻接著一隻,保持著這個圓圈的隊形,誰也不敢掉隊。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直到第七天,毛毛蟲還是這樣繞圈爬行著,旁邊的食物一點都沒有變少,最後這些毛毛蟲又累又餓,都死掉了。事實上,人往往會有「跟大隊」的傾向,跟隨大部份人過往的經驗和選擇,再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形成自己的固有思維,當固有思維一旦形成就好難改變。
這個故事和我們今日所探討的經文有什麼關係?今日經文是耶穌被釘死過程裡面重要的一幕,耶穌和猶太巡撫彼拉多的第一段對話內容。裡面涉及彼拉多這人,如何被固有的思維所影響,導致他決定揀選那一個國度。在彼拉多審問耶穌的對話裏,牽涉了三個問題的思考:
耶穌的「君王身份」
33節,耶穌自稱的君王身份,是可以足夠判處耶穌死罪的重要證供,所以彼拉多一見到耶穌,就立刻問祂是不是猶太人的王。34節,耶穌反問彼拉多:「究竟這些說話是你自己想,還是別人這樣說我?」耶穌的王者身份,一直是被猶太民眾所所認同。曾幾何時,有人宣稱耶穌是以色列的王、猶太人的王:在耶穌傳道事工的初期,拿但業尊稱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以色列的王 (1:49);到祂的傳道事工完結的階段,耶穌到達耶路撒冷的時候,群眾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耶穌,還高呼:「和散那!奉主名乘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12:13),棕樹枝有強調軍事和政治意味的宣稱,傳統上猶太人拿著棕樹枝慶賀他們在戰爭上獲勝,現在又稱呼耶穌為以色列王,分明是對耶穌懐著政治和軍事的期望。耶穌被人稱為君王,祂沒有直接對人否認這個身份,導致祂被宗教領袖捉拿,並打算判處死刑。
事實上,耶穌不是我們在地上世界角度所理解的君王。一般人都以為耶穌好似地上的君王那樣,有疆域、物質、財富、生命的控制權。耶穌君王的領域超越人心目中的界限,耶穌君王的領域不是帶人對地上政權發起革命,而是帶領人的心靈革命。為願意接受耶穌的人更新他們心思意念,使人放棄罪,和物質利益世界的束縛,轉為用愛和善良來見證將來永恆的生命。我們追隨耶穌,稱耶穌為王,不是因為物質的好處,而是因為由心而發的一種屬靈的渴求,將生命主權交出給這位君王,由祂帶領行走生命的每一步,直至進入永恆的國度。
今天我們有沒有稱耶穌為君王,如果有,我們著眼於什麼呢?祂是我們心目中一個怎樣的王?是一個供應我們物質、金錢、職位的君王呢?或是我們所渴求祂與我們同在,渴求祂每天引導我們心思意念,帶領我們行出真理,進入永恆。我們心目中,期望耶穌是那一種君王?
「耶穌的國度」
耶穌談論到自己的國,36節,彼拉多查問耶穌是不是猶太人的王,他沒有直接承認或否認,只是表明自己的國不是屬於這個世界。耶穌的國,權力不是來自羅馬政府,反而是凌駕在羅馬皇帝之上,耶穌的國權亦都不是藉住屬世的方法而建立出來,因為耶穌是奉父上帝差遣由天上來到世界,帶領人歸向祂,要將永恆天國的國度建立在人心入面,要求跟從祂的人在地上活出天國樣式,在人世間活出跟從主和愛的見證。
耶穌的國在本質上與地上帝國是不同的。耶穌的國,不局限在天上或是在屬靈的層面上,也不是地上的國就歸地上政權的統治,天上屬靈的國就歸耶穌統治。從啟示錄讓我們明白,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在我們心中的耶穌的國,終有一天將要極其榮耀地實踐在這片大地上,所有人都要被耶穌這位君王審判,所有的天和地都轉化為永恆的國度。當主耶穌再來之前,耶穌為我們信主的人的心裡面,建立心裡面的天國,神學上稱為「天國的預嘗」,即我們在地上先嘗試將來天國的模樣,而地上教會就是為實踐見證天國而建立。
其實信徒經常糾纏在天上的國和地上的國之間。在教會裡面,有時面對一些關係破裂的處境,相方都會認為對方得不對,做得不妥,要自己道理戰勝別人,將錯誤的責任歸予對方,將惱怒、忿恨放在心上,這樣是否天國的見證?近年多項社會事件,有年青人對信仰失望而放棄了信仰,但我們的信仰從來都應該是以實踐心中的天上國度為重心,為何要為了地上的國度、政權、政治的取向,而放棄堅持心中天上的國度。無論這個地上的國度看似有幾不堪,也不應將地上的國度,看得重要過天上的國度。
「真理」
37節,耶穌向彼拉多解釋,耶穌的國是真理的國度,耶穌來到這個世界,原本是被罪所轄制的,耶穌來是要為真理作見證。真理不是指對於真實事物的論證或思想的堅持,真理其實是一個神學字眼。當我們看見真理,就是看見上帝,所以真理就是上帝。耶穌說自己為真理而生,來到這世間,為真理作見證。耶穌是為上帝作見證,事實上,我們這班罪人是沒有辦法認識上帝,也沒有辦法與上帝有聯繫,只有通過道成肉生的耶穌,將上帝的真實顯示給我們知道,並告知我們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的終局,而是在耶穌的國度裡,有永恆的生命為我們存留。
還記得在開始時所講及的毛毛蟲效應,心理學家用這現象來形容,當人的固有意識型態已經形成,是好難打破思想的束縛,而轉向新的機會,最後因為墨守成規而滅亡。當人面對耶穌的國度,卻因為舊習慣,舊思維,放棄更新的選擇。大部份人都會選擇「跟大隊」,行回一條屬世的路,最終與天國擦身而過。我們要小心,我們是否依然都是一條毛毛蟲。
就算是信了主做基督徒,雖然我們心入面已經有耶穌的國度,「天國」,但同樣我們時常要記掛住屬世的事,天上的國度和地上的國度,無時無刻在我們心內糾纏。或者,有時我們為了屬世的好處,在某些事的決擇上,放棄行天國的道路,放棄為主見證愛和真理。求上帝讓我們常常反省和依靠上帝。
彭偉業傳道 -「上帝的同在」(2020年10月04日)
最近在關顧一些弟兄姊妹的過程中,感受到大家的親切和互相真誠的交通,我們為此多次感謝上帝。在當中大家都分享了一些代禱事項,祈求上帝與我們同在,帶領我們跨過所有的憂慮。那麼,「與上帝同在」的神學,是如何得來呢?
上帝如今與所有信徒同在,因為祂的聖靈住在我們裡面。只有一個人得著重生以後,這種聖靈內住才會發生(約3:3)。太8:20,耶穌應許他的門徒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耶穌又說,天父來要與我們同住:「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約14:23)。
耶穌另一個名字是「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太1:23)。因為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就知道我們永遠不會與祂的愛隔絕(羅8:38-39),所以我們在禱告裡「主與我們同在」的祈求,是神學上被確立而且是堅定的信念,我們時常感到主一路一路的帶領,不單只漸漸歸向祂,甚至感到祂帶領著我們避外兇險或罪的惡咒,這都引證主一直與我們同在。
「主與我們同在」不單有經文多處印證,更加有許多的個人經歷,所以我們下次呼求主與我們同在時,可以更加充滿信心地呼求了。
「疫症中憑信前行」吳宗文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0年09月20日)
(一) 引言-今次疫情的嚴重性
全世界百多個國家,只有四個國家未有這個疫症發生,所以這個是全球性的危機。帶來經濟生活的影響是很大的。國際之間不是因為疫情大家合作,反而不信任、意見分歧。而且教會、家庭的生活自此不再一樣,無論個人、教會、家庭、工作、社會都會因此有種轉變。
(二) 四大影響:
一、生活習慣改變:除了公共設施注意衛生外,香港專科醫生說,人們戴口罩後,傷風感冒減少了。聖經說我們要身體及靈魂都健康,因為身體是聖靈的殿,所以疫症帶來了新的健康習慣是好的。
二、經濟衰退蕭條:各個國家為了斷絕病毒的傳播而鎖國封關。疫情關係令各個企業因連鎖骨牌效應而倒閉、裁員。聖經裡啟示錄及路加福音說到這個經濟危機及瘟疫導致的死亡都是基督回來前一種重要的徵兆。所以弟兄姊妹們不要倚靠錢財,我們在這個危機當中更加要倚靠上帝,而且要知道「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馬太福音 6:25節)」,我們每日感到生命氣息要感謝上帝,要好好享受上帝給我們的東西,繼續為上帝而生活。
三、各種政治危機:未來的世界會有很多政治上的動盪不安,所以你看到聖經說「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 (馬太福音 24:7節)」。最近香港發生的事、種族主意的分歧等在很多國家也有發生。雖然我們看到疫症之後的世界像進入了新冷戰時期一樣,但是主耶穌說在祂裡面有真正的平安,主在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祂會來接我們,讓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度裡面。
四、天災人禍警示:最近地震、海嘯、饑荒頻生,如今年的蝗禍亦很嚴重。一個孕婦,陣痛越密,表示嬰兒出生越近,就如這個世界陣痛(發生天災人禍) 越密、越多、越大的時候,表示耶穌基督降臨的日子亦越近。
(三) 總結-瘟疫的意義:歷史意義及屬靈意義
這次的瘟疫給我們一個好好的警告及提示,上帝藉著這次看上去不嚴重但又影響很大的瘟疫來審判一些強權大國。雖然香港患者數目沒其他國家多,但也是上帝給香港教會的一個提醒,信徒要在上帝面前反省、回轉,再一次立志。而且這次疫症是提醒我們主回來的日子又近了。在危機當中人有兩樣反應,一方面是不好的反應,如去搶廁紙、口罩等物資。在危機當中我們有自保的心態,我們會歧視鄙視某些人。如果人心不是被主改變的話,包括我們基督徒在內也會表現出醜惡的一面。上帝也藉著一些有善性表現的人,如教會派發口罩給有需要的人。所以我鼓勵這個疫情還未過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聖潔的生活,事奉雖然停頓了,我們可以在網上宣揚福音;不能回教會,可以在家為守望世界、教會、家人的健康來祈禱。弟兄姊妹不要在這種環境下放鬆自己,要保持身心靈的壯健,繼續為主而活,繼續服侍主。
古學賢牧師 -「星星之火」(2020年09月27日)
在二千多年前,有一團福音的火燄。《使徒行傳》記載聖靈工作的踪迹,在作者路加醫生筆下,每一章的記述都扣人心弦,發人深省,甚至保羅最後被捆鎖及解往羅馬,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全書最高潮的地方是最後一句:「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徒28:31節)。在聖靈的帶領下,福音戰勝所有黑暗勢力,得以傳揚開去。
若要瞭解教會發展史,必須細讀《使徒行傳》。此書有三大重點:第一是聖靈的工作,就如聖靈的洗(一5)、聖靈降臨(一8)、聖靈安慰(九31)、聖靈差遣(十三2)、欺哄聖靈(五9)、順從之人的聖靈(五32)、抗拒聖靈(七51)、聖靈的禁止和不許(十六6~7)等;第二是信徒的團契,他們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一14)、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二42) 、分享與分擔(二43-47)、教會為被囚的使徒切切地禱告上帝(十二5)等;第三是教會的受難史,從彼得與約翰被恐嚇(四21)、司提反被殺(七59-60)、信徒受逼迫,分散四處(八1)希律殺害雅各,捉拿彼得(十二1-3)、保羅與西拉在腓立比被打及監禁(十六16-24)、猶太人設計殺害保羅(二十3)等。
教會在看來「沒有希望」的情況下,福音卻越發迅速傳開,撒但的權勢不能熄滅聖靈在信眾心裡所發出的星星之火。讚美主!
「得上帝的喜悅」古學賢牧師講 (2020年09月13日)
一、信心的定義 (第1節)
希伯來書第11章列舉很多信心偉人的事蹟,來說明信心的意義和功效。
「實底」原文是「有把握」,「確據」指到客觀的證據。基於上帝是絕對可信的,我們肯定祂的應許必定實現,就像已經得著了一樣。信心是屬靈的透視眼,能穿越我們人生的障礙,看見不變的上帝仍在當中,祂不忘記我們。
二、信心的例證 (第2 – 5節)
第2節《現中譯本》是:「古人能夠贏得上帝的讚許就是由於他們相信上帝。」第3節:「我們因著信,就知道……」;「知道」是深深認識,「諸世界」指宇宙萬物。自創世以來,人都是憑信心認識上帝,明白這宇宙是出自無所不能的上帝所創造的(創一章,羅1:20節)。
作者又舉出一系列古代信徒來做例證,「因著信」這話在此章出現了19次。第4節,作者舉出第一個人是亞伯,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殉道者」。上帝悅納亞伯的祭物,因他憑信心「獻祭與上帝,比該隱所獻的更美」。這個「更美」不是來自祭物本身,而是來自獻祭者的心。請大家留意,約壹3:12節進一步指出:「不可像該隱;他是屬那惡者。」那惡者就是撒但,牠悖逆上帝,又否定上帝的話。該隱充滿那惡者的驕傲,他只有獻祭的形式和外殼,卻沒有悔改和信心。所以當上帝不悅納他所獻的祭時,便向上帝示威,甚至殺死自己的親兄弟亞伯。第4節下:「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亞伯不但在上帝面前做見證,也向後來的人做見證。很多前人信心的偉跡,不斷激勵後輩信徒去學習那些已死之人信心的榜樣。
第二個例證是以諾。在那時代,世界的道德已經非常敗壞。以諾65歲的時候就決定與上帝同行,他與上帝同行了三百年,然後上帝給以諾一個非常例外的賞賜,在聖經裡面只有以諾與以利亞(王下2:1-11節)這兩個人,不必經歷死亡而被接到上帝那裡。第5節下:「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上帝喜悅他的明證。」何以證明上帝喜悅以諾呢?摩3:3節,「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以諾能夠與上帝有這麼親密、同心同行的人生,這就是上帝喜悅以諾的證據。
三、得上帝喜悅的信心 (第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