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智慧的母親 」陳榮超牧師講,吳穎琪實習傳道記 ( 2020年05月10日)

不同國家用到不同的花種來記念母親節,美國會用到康乃馨;中國內地則會用香薰草等等,但同樣都是表示對母親的敬愛。箴言6章20-23節中提到有不同的表達代表到上帝的話語,而父母在當中擔任不同的角色,父親負責教導誡命,母親負責教導法則和到最後有生命的道,全都是指向聖經。父母需以雙親合壁孕育他們的子女,因無論男女也有父性和母性(創一27)。

隨著社會的變化,下一代面對著很複雜的環境,不論是經濟、社會,也令維持傳統家庭面對著挑戰,如孩兒很多時候也缺乏父母的直接教養。而在這疫情中,帶來了一些新的想法,藉著這機會可增加親子時間。中文大學的教育部製作了一個短片,鼓勵香港父母善用這段時間,增進與子女的關係,提到「學業成續有去有回、子女關係一去不回」,以及以4多:聆聽、了解、接納和擁抱與子女相處,便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父母的栽培不只是養育,卻要孕育子女,讓下一代能夠成材,給予最好的扶持,提供最好的環境給他們,通過這過程將下一代提拔出來。

今天以猶太人的角度去理解箴言的這段經文,聖經論到母親有四種的功能: (一)母親智慧的教導,母親擔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亦會以智慧的方法作教導;(二)母親智慧的對話:教導子女智慧(即是聖經中的內容)比金銀珠寶貴重;(三)母親智慧的擺設:如書架放在床頭,因書中是充滿智慧,是該重視;(四)母親不息的餵養:以智慧餵養子女,如結三3和啟十9中吃掉書卷,吃後極甜如蜜,耶穌也曾說他話是生命的糧(約六35),也即是生命之道。

最後以提摩太被孕育為例子,他第一階段是被他的外祖母和母親所孕育(提前一5); 第二階段則是被教會成員所孕育(使十六2); 第三階段就是他的屬靈導師 — 即保羅所孕育(使十八4-5)。孕育下一代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每一個人也需擔當不同的角色去孕育他們,好讓下一代能被栽培成材。

鄭淑儀姑娘-「獻上最好」(2020年05月17日)

古時候,某個國家的公主得了重病,國王便詔告天下,誰若能醫癒公主的病,便可娶她,將來繼承王位。有三個兄弟各懷有一個寶物…老大以魔鏡看到了詔告,老二以魔毯帶三人到了王宮,老三則讓公主吃下了使她痊癒所僅有的蘋果。然而,最後誰能娶到公主呢?國王決定說:「老三是駙馬。」國王接著又說:「老大、老二仍能保有他們的寶物,只有老三將他唯一最好的物獻了出來,不計得失地為他人付出所有的人最為可貴。」

也許我們會認為我們手中所擁有的僅是小小的東西,微不足道,然而,上帝卻能使用它來完成偉大的工程。好像五餅二魚的小孩童,願意獻上僅有和最好的,主耶穌藉此行了神蹟奇事,讓五千人都吃飽了,而且還有剩餘。讓我們也學習小男孩一樣單純的心去「獻上最好」給我們的上帝。

「聖經中的心鏡」鄭淑儀姑娘講 (2020年05月03日)

俗話說,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於世,避免少走彎路和少犯錯誤,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鏡子來反射我們的人生?聖經是我們的心鏡,從上帝的話語去學習。 

1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論斷人」:指挑剔別人短處,宣判人家罪狀。一般人所以會批評論斷別人,是因為不認識自己的敗壞;越認識自己的人,就越不敢隨便論斷別人,對人也越寬大。例:看完這個故事,也許你就不會輕易指責和論斷;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已經歷不同的故事,所以,千萬不要隨意論斷別人。

2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待人的原則有二:一是公義,另一是憐憫。

3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刺」:原指從木頭上剝落的小片,轉用來指較細微的小過錯。「梁木」:原指房屋建築上所用的樑木,轉用來指較明顯的大過錯。例:動物園的故事。

4及5梁木和刺。例:螃蟹的故事。古人說得好:“己不正焉能正人”。我們若明此理,就不會輕易去論斷他人,而不反躬自省。信徒在評判別人之前,應先查看自己。越認識自己的人,越不敢隨便定罪別人。

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本節是教訓我們信徒在世人中間必須靈巧(太十16),不可隨便將寶貴的東西推介給別人,免得被他們糟蹋了,自己反而招惹他們的攻擊。

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我們的禱告永遠不落空,只不過上帝不一定照我們所禱告的「給」我們,因祂知道甚麼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

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上帝喜歡我們凡事向祂求問。我們得不著,是因為我們不求(雅四2)。在祈求與得著、尋找與尋見、叩門與開門之間,只有一個「就」字,並沒有設下任何其他的條件。

9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餅」:象徵生命的供應;「石頭」:象徵沒有生命的事物。兒女們因為幼稚而容易求錯,但父母卻不會給錯。天父不但給我們對的東西,且是給得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20)。

10求魚,反給他蛇呢?只要我們向父求,父的答應總歸是有的,但不一定是照我們所求的,而是照父所認為對我們有益的。

11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人只要真正的尋求上帝,祂總是把上好的東西賜給他,因為上帝是以為父的心腸對待尋求祂的人。

路加福音 6:31「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是天國子民對待人的原則。你對待人的方法,乃是根據要人怎樣對待你,不是根據人怎樣對待你。聖經多處提到相同原則,顯示上帝在意人與人的關係是否正確公平。

總結

我們照鏡子時,可以檢視並整理自己。聖經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省察自己的品行、態度、思想和行為(雅各書1章23-24節),讓我們行事為人能符合上帝的教導。例:蒙灰的眼鏡的故事。

主耶穌當日在世時也強調:“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我們對一事物的觀察,是要全部瞭解,不是一個平方圖,而是一個立方體,卻總共有六面。

由此可知,正因為我們只有片面的瞭解,對人的論斷,自然是容易偏差,不是實事求是的。所以:鏡子反映形象,聖經顯明人心。

彭偉業傳道-「基督裡的思念」(2020年05月10日)

新型肺炎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習慣,我們的衣食住行的各種活動型態都改變了,大家都努力地將人與人的距離增加,從而減少了受感染的風險。甚至差不多所有教會都走上「網絡崇拜」的道路,要會眾通過電腦或手機來參與崇拜,由原本主日定時前往教會與弟兄姊妹一起敬拜上帝,變成留在家中獨自看電腦或手機,確實令不少信徒覺得難以適應。

不少心理學家表示,人有群體生活的需要,不然人容易感到寂寞和甚至抑鬱。基督教教會ekklesia原本的意思是一群信守基督、忠心於主的人,本身就有群體的意義,這也切合人對群體性的需要,就如有人說基督教是與關係的信仰。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現在被隔離的處境?答案是:問問自己有沒有掛念你的弟兄姊妹,有沒有想知道他們的近況,有沒有期望可以回來教會相聚?事實上,我們有思念弟兄姊妹嗎?「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4-5)。

「堅固保障 」倫國平牧師講, 林日麗姊妹記 ( 2020年04月26日)

每個世紀總有特別的事情發生,在二十一世紀事情發展迅速,去年有豬流感,今年有新冠肺炎,大家很害怕受感染,天災人禍一連串很快地發生。這些疫症是否只在二十一世紀發生?自有歷史,這些事件不斷發生,昔日以色列人如何面對天災人禍?今天以詩篇46篇彼此提醒鼓勵,讓上帝的話幫助我們面對艱難的疫症。

詩46:1「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這是很正面有力的開始,上帝的大能幫助我們。不要因周遭事情而忘記上帝,面對困難時,詩人提醒我們要依靠創造宇宙萬物的三一上帝,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避難所是很重要的,1982年我仍在美國讀書,有次騎電單車買東西,途中聽見閃電的聲音,雨愈下愈大,開始下冰雹,我趕快停車暫避,找到很細小的簷篷。但冰雹愈下愈大,如乒乓球般大,風也很大,不停打在我身上和頭,我心中很害怕死亡,祈求上帝救我。突然有聲音叫我爬上去,冰雹就不會打在頭上,頭部得到保護,而冰雹很快就過去,上帝是我的避難所。

幾年前,我的頭生了一個粉瘤,有個很好的腦科醫生幫我做手術,手術前在一間很好的醫院等待。因醫院接收很多病人,需要住在六人病房,對面床有位年老病人約每半小時便會大叫一次,因明天要做手術,不夠精神會很危險,我向上帝祈求有好的睡眠。我很快就入睡,雖那病人的聲音不斷,但上帝很奇妙,把那聲音變成爸爸與我仁慈說話的聲音,我第二天早上很精神,上帝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詩46:2-3,上帝同在時,我們不需要害怕。第二節的原文很直接就說「所以我們不要害怕」,然後才說地、山、水如何,上帝直接把安慰的話帶到我們當中。詩46:3結束後有「細拉」二字,即是叫我們安靜反思這三節經文的內容。即使有天災人禍,我們不用害怕,不要忘記上帝和失去信心力量。

這避難所有甚麼好處?詩46:4-5,有困難時,聖經提醒要尋求上帝,祂願意與我們同在,我們的信心得到保障、鼓勵和不動搖。詩46:6提及因有上帝的同在,城內很安定,但城外繼續有不幸的事情。上帝教導我們在世上有苦難,不是所有事情都順利,但祂會賜平安和力量。真正平安就像在一個大瀑布裡,有一伸出的樹枝,有一小鳥站在枝頭上,背後卻是匉訇翻騰的水,這就是基督裡真正的平安。

詩46:6下-7「上帝發聲,地便鎔化。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面對天災人禍,詩人講要懂得尋求上帝,完全信靠,要知道上帝是萬軍之耶和華,守約的君王,在人生困難中與我們同在。舊約基甸士師帶著三萬二千名勇士去打仗,但上帝認為太多人,說膽怯的可以不去,只剩下一萬人,但上帝仍認為太多人,讓他們去河邊喝水,有九千七百人看見水就衝上去低頭喝水,剩下三百人用手盛水喝,邊喝水邊觀察周圍環境,充滿機警的心,上帝要用這三百人去打仗,這三百人是見證上帝的大能,「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士師記7:18、20),上帝親自出手,讓敵人自相殘殺。有次開車到馬鞍山買二手結他給學生,在途中遇見賣主,情急下沒留意到我的車剛好踏在雙黃線上,是不准泊車的。我禱告上帝憐憫,感謝主,警察只記錄我的車牌和身份證,只是給予警告。有時雖會做錯事,但上帝憐憫,出手幫我們。

上帝不只是萬軍之耶和華,也是與我們有個人關係的上帝。「雅各的神」(詩46:7),「雅各」是抓住的意思,出生時抓住哥哥的腳,並抓住機會奪去哥哥的長子名份和祝福,一生也抓住上帝的應允。面對兄長時,雖害怕,但沒有忘記上帝,上帝的使者與他相遇,他一直不放手,直到上帝給他安慰鼓勵,上帝與我們是有個人關係的。詩46:7後又出現「細拉」,讓我們反思。面對疫症這場仗很難打,感到無力無助,但聖經講天上的君王卻願意與我們同在,就如「雅各的上帝」的關係,一起面對困難。

上帝藉詩人在詩46:10上講「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休息是指放下一切事,來到上帝面前安靜,看清一切的事都是上帝容許發生,並一定有原因。因很多時一遇到事情,很習慣地準備去對抗,但上帝要我們停下來,到祂面前,「要知道我是上帝!」(詩46:10)。很多報告都說地球病了,人類每天忙碌工作,沒有機會休息,因世人病了,所以上帝讓這個世界靜下來。前幾天到九龍仔公園,因工廠停工,飛機停飛,郵輪停航,空氣變回以前的新鮮空氣。雖不明白上帝讓疫症發生的原因,但「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詩46:10下「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我們安靜下來,往上帝那裡,讓生命成為世界裡黑暗的光,讓世人看見上帝的榮耀和作為。

古學賢牧師-「給長輩奉上最好的禮物:全人關懷」(2020年05月03日)

提前5:8節,「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每年母親節和父親節提醒我們體念親恩,毋忘他們艱辛撫養我們成長,理當報恩。少年的我有時覺得母親說話囉嗦(我是遺腹子),現在想再聽她的聲音已經不能了。我常常提醒弟兄姊妹,要把握機會向父母和長輩傳福音,留意他們在快樂或哀傷、生病或擔憂之中,這些都是向他們見證天父大愛的良機,因為我們不知還有多少機會與他們分享福音。但當緊記,我們關心長輩不單單因為他未信主,而應對他全人的關懷,因為我們「得人」不是只叫他得著來生的好處。盼望大家將關懷長輩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會訂於6月第三個主日(6月21日)為懇親福音主日,已邀請陸幸泉牧師為講員,請弟兄姊妹為家中的雙親及長輩懇切禱告,並做好福音預工,用諸般的智慧,把他們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面前(西1:28節)。

「堅持良善」 彭偉業傳道講 (2020年04月19日)

今日的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五章15-28節,是保羅在這封書信所寫的最後一段,是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話,也讓我們好好的思想保羅在這裡的教導。

1.保羅要求我們作為基督徒,要以「善」意去生活。

在第十五節指出,基督徒待人處事的一項最基本原則:不可「以惡報惡」,要「追求良善」。這教義是要人克服人自身本性的控制,順從上帝的心意去行事,而不是順從人的心意而行。我們不要「以惡報惡」,基本上有兩個的神學原因:第一個是報應人的罪惡,是上帝的工作,羅二6,上帝「必照各人所作的報應各人」,人本身沒有權柄去報應別人的惡行;第二是若然信徒以惡報惡,就是「為惡所勝」(羅十二19),即其內心被一種惡念所勝,要將自己變成一個惡魔,用惡念去報應加害自己的人。

相反,保羅要求信徒竭力去「追求良善」,有位牧者運用了保羅的四個「凡事」來幫助我們操練善意: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包容,便是減少對人的懷疑和猜忌,凡事相信,嘗試增加對別人的信任,正面鼓勵。凡事盼望,永遠對人懷有一種盼望,無論對方現在的表現如何不合乎自己的期望,相信福音有改造人生命的能力,既然上帝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我們也給人改過和翻身的機會,對上帝改善人生命的工作抱有盼望。

2.要能夠對人懷有善意,就需要堅持追求屬靈的生活。

接著追求良善的教導後,保羅在第十六節說出三個重要屬靈操練: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喜樂是信徒應該恆常無間地保持着的態度,那是因為信徒喜樂的根源和對象,是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這樣的喜樂,是不會受到環境所影響。不住禱告的意思是以禱告的精神來從事一切的活動,這樣就是過着一個與上帝相交的生活。凡事謝恩是讓自己確認生活在上帝的恩典裡面,發現上帝一路給予的恩典,然後給上帝一個正確回應。喜樂、禱告、感恩,是信徒內在生命的態度,信徒需要充足的內在屬靈生命的操練,才能夠以基督要求對人良善的方式,與別人相處。

3. 由內在生命引導的對人良善的行為,需要依靠聖靈的一路帶領。

第19-22節,我們要注意到聖靈其實一直會在我們心裡面工作,但好多時因為自己的私欲和一些執著而放棄了聖靈的聲音。如果能夠敏鋭聖靈在心中的引導和提醒,就必然能夠以謙卑的心去受教、聽道,更加不會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一套是絕對的正確,當牧師傳道在宣講時的信息不是自己以故的看法時,就不嘗試去聽取和理解。在這一生內,要相信上帝是會藉著不同的人和事向我們說話,對我們有要求,要我們去成長。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就是聖靈在人心內彰顯的結果。藉著聖靈的引導,用上帝的話語去審視任何事物,必然可以持守一種良善的生命,避開所有的惡事,離開罪惡的世界。要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上遠離罪惡,是需要個人內心中有強大的意志,堅持去行良善的事。

我們要知道信仰是一個不斷前進的歷程,永無止境。在這疫情期間,雖然我們教會實體聚會停止,但信仰追求不可以停止,在參與網上崇拜時,不要忘記讓聖靈引領上帝的話語,塑造着自己的屬靈生命,要我們在人世間彰顯出光明、良善的生命,照耀世界。

「原來生命可永恆」 古學賢牧師講 (2020年04月12日)

雖然今年有新冠狀肺炎疫情,但是我們仍然要慶祝復活節,將一切榮耀歸於上帝。今日我們一齊宣告:「耶穌已經復活,耶穌是主!」

一、主耶穌復活應驗祂的應許 241-9

路24:1-4節,「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主耶穌毋須天使幫祂將石頭輥開才出來;天使將石頭輥開,是為了叫婦女看見主耶穌不在墳墓裡。第5-8節,主耶穌應驗了自己的應許,祂講過自己會復活,只是婦女們沒有放在心上。如今經天使提醒,「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

徒1:3節,主耶穌復活之後立刻向門徒顯現,就是為了叫他們對主的復活堅信不疑,不再困惑迷茫。同時藉著從死裡復活這事,給門徒知道主耶穌的確做了人類的贖罪祭,完成了救贖工作。

二、主耶穌復活是救恩的基礎 林前1517-20

林前15:17-19節,主耶穌道成肉身,降世,活了三十三年半,宣講真理,被釘十字架、死了,如果祂沒有復活,今日屍體仍然留在墳墓裡,那麼主耶穌所做的工作仍然沒有拯救的果效,更顯明祂他根本不是救主。主耶穌必須復活,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耶穌基督第三日復活,戰勝死亡的權勢,是救恩的基礎。上帝叫主耶穌從死裡復活,證明祂是上帝所差來的救主。

有永生的盼望,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我們才會想到怎樣活得更精彩。人自己無法超越死亡,唯有一位勝過死亡的,祂就是主耶穌。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的罪死,被埋葬,又復活了,我們的罪疚、撒但的控訴、死亡的捆綁,都完全跟著主耶穌被埋葬了!林前15:20節,「但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主耶穌開了一條通天之路,跟隨主耶穌的人都能夠像祂一樣脫離死亡的轄制,得著復活的生命。

三、主耶穌賜下不朽壞的生命 林前1554-57

當日的婦女有愛主的心,卻忘記主耶穌的話,來到墳墓找主耶穌的「屍體」。今日很多人亦完全將主耶穌的復活當沒有發生過,根本沒有讓復活這事影響他們處事待人的方式和人生的方向。求上帝救我們離開這個影響非常深遠的疏忽,不做一個沒有復活意識的基督徒。

天使問那些婦女:「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這真是一個很幽默的問題。為甚麼在死亡之地找生命呢?為甚麼在這沒有希望的世界裡面找希望呢?主耶穌在釘十字架之前剛剛告訴他們:「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他們眨眼之間已經將主耶穌的話拋諸腦後。

今時今日你和我都承受很多方面的壓力:生活的擔子很重,讀書的要求又高,工作責任又大,人際問題又複雜,健康、精神、情緒種種問題排山倒海而來。在這你虞我詐的社會裏,人與人彼此攻擊、互相毀謗、踐踏,根本大部分人沒有時間靜下來反省自己處事待人的方式,沒有空間去處理自己與上帝永恆國度的關係。很多人找到一個藉口:「人生在世的事我未曾做得好,哪管得著來世的事呢!」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一個實踐的無神論者,沒有想到主耶穌復活與我們的關係。其實在每個主日崇拜,上帝都有提醒我們,我們已進入祂永恆的國度,將來我們的身體要改變,要承受上帝賜給我們永恆的基業與榮耀。我們將來復活的身體是怎樣的呢?

林前15:42-44有很清楚的對比:我們的身體原本是必朽壞的(毀壞、衰殘),復活的是不朽壞的(不會死、永遠長存);原本是羞辱的(犯罪、做錯),復活的是榮耀的(得勝、似上帝);原本是軟弱的(患病、飢餓),復活的是強壯的(不會受感染);原本是血氣的身體(情緒化、受環境影響),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愛親近上帝、毋須倚賴物質而得滿足)。主耶穌復活的身體怎樣,我們這些屬於主耶穌的人,亦將會有怎樣的身體。林前15:54-57節,「這必朽壞的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變成不死的……『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是的,靠著主耶穌我們就能勝過死亡的轄制。

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會與祂一同作王,我們管理大地的王權得到恢復。啟5:10節,「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上帝,在地上執掌王權」;啟22:5節,「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你有沒有想過與基督一同作王?

論到「作王」,很多人會想到路19章,主耶穌講一個比喻:一個僕人為主人賺了十錠銀,第17節:「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僕人為主人賺了五錠銀,主人就讓他管五座城。這比喻是說主人欣賞那些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就按他們的能力使他們分擔主人的工作。

「與基督一同作王」,重點不在於有多大權勢,有多少軍隊;「作王」主要是表達有王者尊貴的身份。聖經刻意不去詳細描述我們作王實際的管治工作內容,所以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培養自己的生命質素,要有主耶穌和平之君、僕人君王順服謙卑的樣式,亦要結出聖靈的果子,與我們王者的身份相稱。

耶穌基督的復活,與及我們自己的復活,我們要將這些事深化在我們的意識裏面。請你在生活中,活出實實在在是一個有復活盼望的人:你的行事為人、你的人生方向,要顯出你是知道自己有復活的生命。得救是恩典,與基督一同作王是賞賜,是上帝賜給那些一心一意遵行上帝旨意的人。這是上帝給祂兒女最高的賞賜。

鄭淑儀姑娘-「野馬之死」(2020年04月26日)

有一則故事;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做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因為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而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

無論野馬如何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而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馬的身上,落在野馬的頭上。吸飽吸足的蝙蝠,滿意地飛走了。而感覺被侵犯的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分析這一狀況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足以會讓野馬死去。所以野馬的死,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看完這故事有否給我們反思的空間? 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逆境雖然可以給人帶來不順或痛苦,但只要充分發揮內心積極的態度,不悲觀、不消沉,迎向逆境,並把事情交託上帝的恩手中,終可克服一切! 所以遇困局不用急躁, 否則就像「野馬的死」了。

彭偉業傳道-「網上崇拜」(2020年04月19日)

這場世紀疫症的肆虐徹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敬拜上帝的模式。在香港差不多所有的教會都不能進行實體崇拜,於是轉移到網上崇拜,希望讓弟兄姊妹在嚴峻情勢下仍能被牧養。在疫症發生初期,我的牧者朋友已表示過,並不認同教會的崇拜被搬到網絡上去,其中一個原因是失落了群體聚會的意義,基督信仰本質上是一個群體的信仰,最初使徒行傳中的「教會」ekkleisia,是一班被召出來的群體,即一群信奉基督的人聚集在同一地方一同敬拜上帝。

「群體」的概念在基督信仰中是根深柢固的,但在這疫情下卻停止群體聚會,我們實在處於一個矛盾點上,那麼應如何自處,應以甚麼態度參與網上崇拜?建議如下:1. 在參與網上崇拜時,以上帝為尊的同時,仍記念弟兄姊妹和自己正在參與網上崇拜,雖然實體上不能聚集,但心靈上和弟兄姊妹依然聚合,敬拜同一上帝。2. 平時雖然不能聚會,但仍可通過電話或短訊慰問、鼓勵,努力維繫團契關係,仍然與弟兄姊妹是一個信仰群體。或許當下教會暫時不能有任何聚會活動,這會不會是反思何謂「健康教會」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