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業傳道-「為這地禱告」(2020年03月08日)
在這「新型肺炎」的疫情影響之下,相信我們最關心的是能否買到口罩,有沒有消毒用品、酒精搓手液。曾經有段時間,市面上甚至連白米、廁紙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也變得短缺。每天我們特別關注防疫資訊、最新感染數字、口罩供應情況。看見長者們,四處奔波去排隊購買口罩,目的是為了家人得到口罩保護。或者我們為了這景況感到可悲、無奈、甚至憤怒。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教會在上主日的下午,有一班弟兄姊妹落區為街坊派發口罩,這是為基督作社會服服侍的見證,我們實在為此獻上感恩。然而,除此之外,我們相信最需要做的,就是為這地祈禱,為各個城市、市民、我們代求,甚至認罪,求主施恩憐憫我們。
彼得稱呼我們的身分是「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要透過禱告為他人代求,為自己及他人獻上「馨香的祭」。不但為自己所愛的人代求,也要為其他人,為社會、為各地的疫症狀況代求。讓我們認清「君尊的祭司」的尊貴身份吧?
「小動物大智慧 」 鄭淑儀姑娘講 ( 2020年02月23日)
上帝藉著四樣小動物,啟示教導人學習聰明與智慧。
1. 辛勤的螞蟻
螞蟻過社會性群體生活, 是小小的爬蟲,卻懂得為將來作準備。在陽光燦爛,日長晝短的炎夏,螞蟻們並非無所適事,而是盡其所能地收集糧食,儲藏在洞穴裡。當嚴冬霜雪來臨時,便有足夠的食物得飽足。有趣的是,有些懶螞蟻效應的啟示,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勤勞螞蟻和“懶螞蟻”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和諧共處,貢獻其最大智慧和能量,攜手確保企業安全、穩定、發展,深入推進和諧發展。
我們要像螞蟻,當趁今日,多做主工,又知切割的分量。現在,為你靈魂儲藏食物吧!將來的日子早作準備。
2. 建造的沙番
沙番雖是軟弱,卻有挽救自己的智慧;它為自己預備安全的地方,好在瀕臨危險之際,有逃脫躲避之處,看似軟弱卻懂得在磐石中挖洞造房,預備一安全的藏身之處。
要學習聰明的小沙番,為靈魂尋找一個安全的藏身之處。有智慧的人應該把家建造在磐石上,應該要有受教的心、傾聽的耳來學習智慧,每天都有很多決定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應當早早的向上帝尋求智慧,和智慧人做朋友。
3. 合群和有秩序的蝗蟲
蝗蟲的聰明在集體運動時,沒有一隻是領袖。牠們不需要有下令者,就能井然有序的一批批飛出。蝗蟲侵害性大,古今中外均視之為災禍及毀滅象徵,蝗蟲團結互助,有分工合群的智慧。蝗蟲分隊而出,看似無一君王帶隊領導,卻能彼此相和。(珥2:1-11)
蝗蟲能教導我們合作、有秩序;要學習蝗蟲分隊而出,同心隨從聖靈的差派,竭力多作主工。我們可以向蝗蟲學習,與人相處不要一次精銳全出,可以分批而行。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不需君王指揮,而是相互為肢體,在生命的供需裡得調節。
4. 聰明和堅強的守宮
守宮有建造房屋的智慧,是巧妙的建築師。它雖是又小又軟弱的爬蟲,卻能爬進王宮,爬到最漂亮的天花板上,在那裡織網。有時單單牽引一條絲線,需來回十幾趟的工夫,絲網終至完成。守宮並不容易被捉到,就算被捉到,牠的尾巴便會和牠的身體「分家」,而牠就是藉著這種分散敵人注意的方法來逃走。
上帝藉著守宮教導我們,在最困難、惡劣的環境,英勇無畏;單單依靠主;不管在何處,緊繋抓著主;不管誰作王,基督耶穌是我們一生的主。
總結:
四種小動物,雖然四面受敵,生活在充滿困難和危機中,但牠們卻能戰勝逆境,永不言棄,以致不會屈服在強勢下,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面對逆境,要與我們的上帝同行。所以我們必須視逆境為上帝給與我們得勝的機會,而機會就在困難中獲得。今天人不能為神成就大事,是因為我們只懂得靠自己,不懂得依靠神。
上帝並不輕視那些微小的生物,但上帝甚至看重它們。而我們人類是大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優秀,我們的智慧是如何?上帝所賜予的,我們要珍惜運用,才不辜負上帝的期望。
古學賢牧師-「良善愛心齊抗疫」(2020年03月01日)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祢的起點高也好,祢的跑速快也好,但結果比較的是誰能堅持到最遠最後的得勝。
小時候,我也很喜愛跑步,但因身型的龐大,每每跑到一段長時間的距離時,往往感到吃力難支持下去,在快要放棄的那一刻,常會有一個意念在腦中浮現,跑得慢不是錯,不跑放棄才是失敗,盡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當下的賽跑才是最終的勝利者,要堅持去完成至最終為止,憑著這信念去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和難處,面對解決人生的每一次的馬拉松。
正如聖經腓立比書3:13-14所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難得支持 」梁永善牧師講,林安治姊妹記 ( 2020年02月16日)
苦難是必然 – 帖前3:3–-4,保羅清楚指出他受苦難是「命定」、是必然的事。他為主傳福音卻引來不少人的不滿、不斷逼迫他,並遭遇挑戰。當他們在帖撒羅尼迦傳道時,有不少虔敬的希臘人、尊貴的婦女信主,卻引來猶太人對付他們(徒17:4-5)。他們聳動其他人對付保羅。那些人是被誤導、被聳動下對付保羅,並誣告保羅是「攪亂天下的人來到這裡」,結果保羅被迫離開往庇哩亞去了。
基督從來沒有應許我們信主後會一帆風順、逢凶化吉、花香常漫、平坦大道任意驅馳,反之主清楚告訴我們要背十架跟從祂。我們行真理、指責罪惡會引來他人不滿、憎恨我們(約壹3:13)。我們遇到苦難是必然的事,基督徒並沒有「免苦金牌」。
困難中捨棄 – 在困難中人一定會自保,將重要的東西留在自己身邊,但有基督豐盛生命的人卻會超越人的本性。
保羅本身在困境中,但他竟然打發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關心信徒(帖前3:1-3)。保羅年事已高此時應更需提摩太在他身邊給他協助,特別在歐洲,精通希臘文化、言語的提摩太一定能給他有好的幫助,但他愛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為了他們的好處他竟然不顧自己的處境讓提摩太離開他。
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目的乃是要堅固他們的信心,因帖撒羅尼迦信徒也在困境中。有些人因為在諸般患難中有所動搖(帖前3:3),這也是信徒之常情,在困難中會懷疑上帝的慈愛、公義、眷顧。若見到一些行事乖僻者反得豐富便會信心動搖、質疑自己是否仍應持守公義。現實是很實際的,誘惑性很大,故保羅擔心他們,就打發人去,堅固他們信心(帖前3:5)。要在苦難中有所堅持是關乎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如何!所以保羅提到要「曉得你們的信心如何!」若對上帝有信心、相信祂必保守眷顧便不易失腳。故此保羅希望提摩太用生命、用上帝的道去勸慰、激勵他們。保羅這份心志、行動正是我們在困難中需學習的。他願意將自己所愛、所需的給予更有需要的人。
苦難中信愛 – 帖撒羅尼迦教會是我們值得欣賞與學習的教會,他們在信、愛、望上均有好的見證(帖前1:3)。保羅怕他們在患難中失落而差派提摩太去了解、關心、鼓勵他們,當提摩太探訪後向保羅滙報,告之他們仍持守信與愛,使保羅老懷安慰(帖前3:6)。
在苦難中能有所堅持的要素是信心與愛心,兩者是不能分割的,信心是以愛的行動表現出來的。當我們對上帝有信心便用行動表彰出來,這行動背後亦隱含著愛。基督徒生命的成熟度亦可由其行為中反映出來,誠如馬其頓教會,他們本身在極困難、極窮乏中知道耶路撒冷信徒在饑荒中有所缺乏仍作出愛心捐輸。這行動便是信心、愛心的表現。
苦難得支持 – 生命是互動的,保羅關心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同樣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亦很愛保羅,這是愛的互動。保羅得悉他們愛的關心而使他在苦難中得到支持(帖前3:6-8)。保羅並不是收到物質上的餽送而是精神上的支持,這是愛的鼓勵及支持。這份情使保羅在苦難中得力,也知道他們有穩固的信心。
若知道有人愛我們、關心我們、支持我們這便成為我們在苦難中得支持的能源。因此我們需多些關心在苦難中的人,因為愛使我們在苦難中得支持,當然「愛」並沒有足夠的,所以保羅為他們的愛心禱告(帖前3:12)。保羅很渴望能和他們見面,這也是愛的表現,他想見面的目的乃是「補滿他們信心的不足」(帖前3:10)。保羅很想去到他們那裡,只是客觀因素使他未能成行而使他心急如焚。
小結 – 活在世上必會有苦難,但如何面對苦難很在乎我們的屬靈程度及與上帝的關係如何!若我們對上帝有信心便不致作出不合乎上帝心意的事;反之因有信心而作出一些似乎違反自然、不合理的行動——如捨棄自己的必需品並給予有需要的人——更能因為愛的緣故而作出令人敬佩的行動。
在苦難中有愛的關懷、互相守望及禱告紀念能使我們輕易熬過去,故此不要吝嗇我們愛的表達與行動,記著「生命是互動的」,不論善與惡也是互動,願我們以善勝惡。
鄭淑儀姑娘-「馬拉松的人生」(2020年02月23日)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你的起點高也好,你的跑速快也好,但結果比較的是誰能堅持到最遠最後的得勝。
小時候,我也很喜愛跑步,但因身型的龐大,每每跑到一段長時間的距離時,往往感到吃力難支持下去,在快要放棄的那一刻,常會有一個意念在腦中浮現,跑得慢不是錯,不跑放棄才是失敗,盡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當下的賽跑才是最終的勝利者,要堅持去完成至最終為止,憑著這信念去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和難處,面對解決人生的每一次的馬拉松。
正如聖經腓立比書3:13-14所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向上帝傾心」 古學賢牧師講 ( 2020年02月09日)
以色列人定居迦南後,不遵守上帝的命令,跟從迦南人拜偶像,道德日漸敗壞,上帝就容許非利士人轄制他們。撒上4:1節,「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安營在以便以謝。」他們敗於非利士人,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將約櫃抬出去,以為有約櫃就有上帝同在,一定打贏。他們只把上帝當作護身符!
結果這場仗以色列人完全潰敗,單是步兵死了三萬人。以色列人做了許多違背上帝心意的事,又拜偶像,上帝就離開他們,甚至連約櫃都由得非利士人奪去!
一、以色列全家傾向耶和華
上帝大大懲罰非利士人,他們就很驚慌,快快將約櫃送回以色列地。(撒上7:1-2節)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以色列人似乎忘記了約櫃。這樣,過了二十年,這是百姓生活在愚昧當中的日子,但亦都是上帝裝備和訓練撒母耳的二十年。撒母耳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撒上3:21節;7:3節和12:20-24節顯示撒母耳是一個順服、敬畏上帝,並深知上帝心意的人。廿年來他馬不停蹄,周游四方為百姓守望祈禱、教導人敬畏上帝、遵行上帝的話。撒母耳帶領這個四分五裂的以色列國重新向上帝傾心,建立他們與上帝同行。不錯,敬畏上帝、警醒祈禱、遵行上帝的話,比做任何的事情更重要。
撒上7:2節,「傾向」原文是「哀號」。復興的發生,只有在人的心破碎、眼流淚,和良心受責備時才會出現。另外,「傾向」亦都指到心裡渴慕、喜歡親近敬拜上帝。以色列人流出熱淚,他們用雙手和膝頭專心親近敬拜上帝。上帝的子民,男女老幼,全部來到上帝面前敬拜、認罪、祈禱、親近上帝。屬靈復興的責任不會單單歸於一個人,一對夫婦,或一個家庭,而是所有人都有責任,所以撒母耳召集百姓。
二、以色列人除掉偶像
第3至4節,撒母耳經過二十年努力的事奉,以色列人終於願意悔改。他們將外邦的偶像全部除掉。請大家留意,魔鬼出盡狡滑欺哄的本領,牠未必會攔阻我們事奉上帝,但魔鬼會對我們說:「不用掛心,上帝不是那麼小器的。」錯了,若我們存有私心,不是單單事奉上帝,就不能夠完全擺脫黑暗的權勢。
現代的無形偶像比木頭石頭的偶像更複雜,更危險。凡是在我們生命中佔重要席位、控制著我們的事物,都成為我們的偶像。惟有耶和華配受我們敬拜事奉,上帝不容許祂的子民有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