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下的等候」彭偉業傳道講 ( 2020年05月24日)

當人生活在某一種特定型態之後,往往好難去適應突如其來的改變,忽然間被迫跳出一個安舒區,面對不能預測的環境,人會變得不知所措。面對環境的突然轉變,通常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消極迴避,好像現在面對新型肺炎的疫情,我們都盡量不外出,避外人群;另一種是積極地備戰,好像我們之前周圍尋找口罩,買廁紙、買米等。除了這些選擇之外,我們還可以如何自處呢?今日讓我們思想一下耶利米寫給被擄的猶太人的一書信,看看經文給我們什麼啟迪。

1.     地適應新環境,好好地生活

在耶利米書二十九章5-6節:「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裡生養眾多,不致減少。」耶利米對這些被擄猶太人發出呼籲,叫他們好好地適應在異鄉的生活,將自己安定下來。這班人其實是剛剛遭遇敵人的入侵,被強迫帶離鄉土,他們的心靈受到創傷。他們會認為耶和華上帝不再保守他們,以致他們遭受災難。但如今耶和華上帝藉著先知耶利米,叫他們安居於巴比倫,上帝的說話解除了他們的焦慮,勸導他們接受並適應新的環境,重新過正常的生活。

猶太人要適應新環境並在其中居住,就要遵行上帝一個要求,在耶利米書二十九章7節:「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上帝要猶太人為巴比倫這城祈禱,為這班擄掠他們來到這地方的巴比倫人求平安。上帝說出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原來被擄的猶太人的福祉,已經與巴比倫城的福祉互相捆綁在一起。即是說,要讓巴比倫城的人能夠安居樂業,猶太人才可以安居樂業,生養眾多。那麼,即是上帝要求這一班住在巴比倫的猶太人,為他們的仇敵求平安,為那班破壞他們家園的人,向耶和華求祝福。

我們時常為到香港的情況擔憂,無論是現在疫情,或甚至是過去一段時間的社會撕裂狀況,我們都似乎看不到出路,但如果我們仍然相信上帝是掌管歷史的上帝,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真神,當天祂勸導猶太人為他們的仇敵祈禱,今天祂也會勸導我們為與自己不同,或不喜歡的人去祈禱。在這同一城市下,所有人的福祉是捆綁在一起。在疫情影響之下,我們或應不再互相抱著成見地生活,應該將期望放在上帝的拯救,在這段期間,帶著寬恕,為別人的好處祈禱,也讓自己得福。

2.     不可聽信假先知

在第8-9節:「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不要被你們中間的先知和占卜的誘惑,也不要聽信自己所做的夢;因為他們託我的名對你們說假預言,我並沒有差遣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上帝要向猶太人說明,祂沒有差派先知來宣佈猶太人的民族災難將快要完結,反而上帝的子民需要在這新環境安定下來,不要幻想能夠好快就能回復以往的日子。上帝叫猶太人不要聽假先知的花言巧語。有些釋經家估計,這封耶利米寫給在巴比倫猶太人的書信的主要目的,是要叫他們安定住在巴比倫,因當時有人不斷地散播一些假傳聞、假消息,話耶和華好快就會帶他們回到猶大。這樣的假消息會導致人心不安定,難以安居在巴比倫。

人總是傾向去想聽到一些自己想聽的說話,可能是一些自己期望,或者一些與自己想法相同的意見。於是,人總會與自己意見和想法相似的人相近,形成不同意見和想法的群組,而現今社會的媒體網絡發達,不排除有假消息流傳在網絡媒體當中,並尋找一些相似想法的人去認同,並使人信以為真。耶利米寫這封信就是要提醒猶太人不要被假信息迷惑,我們只能按上帝的說話和真理去辨識,問問自己有沒有傾向只想接受同一類意見和想法,求問聖靈引導指出自己的盲點,讓自己看清事實和真理。

3.     專注尋求上帝。

在二十九章11節:「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上帝向猶太人解釋現在他們面對的困難,是祂拯救計劃的一部分,祂為猶太人安排了給予平安的計劃,而不是要他們的民族遭受災難和痛苦。然而,當預定的拯救未來到之時,人卻在困境裡可以如何面對呢?第12節能給予我們啟發:「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在困境內未見到曙光的時候,上帝是叫我們呼求祂、向祂禱告,上帝就會應允。尋求祂,並且是專心地尋求祂,祂就會讓我們尋見。原文裡面的「專心尋求」的意思,是要「全心全意,用盡所有的意念和時間去尋求上帝」,經文重視的是「全部」,盡心盡意的尋求。

有人話在困境時候不去反抗或逃避,反而等候上帝,即是鴕鳥將頭埋在沙裡面,說這些說話的人,其實是不理解信靠主的人的經歷。信靠主的人盡心盡意地尋求主,就算面對絕境,內心仍然有平安,因為他們得到與主同在,在細微的事上,主就會一路一路地帶領著他們渡過困境。

只要我們對上帝的計畫有信心,上帝會按祂的時間將問題解決。我們不可以催促祂,我們必須要有耐性。面對目前的艱難時期,我們要相信上帝對我們所懷著的善意,不是惡意。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好好地適應這新常態的生活,小心假消息,並且專心地尋求上帝,等候上帝施行拯救。

彭偉業傳道-「苦難的反思」(2020年05月31日)

為何苦難會來臨?自古以來,人一直嘗試為苦難找原因,一些因果報應的理論也因此而生,而且這一類的理論讓一些人深信不疑。例如約伯的三位朋友,將約伯受苦難的原因歸咎為「約伯,必定犯了罪」,即是一種報應神學的論述:人受苦難,全是因為人犯罪得罪上帝,所以要為他所犯的罪得懲罰。然而,約伯故事的結果,是上帝斥責約伯的三個朋友無知、愚妄,及沒有見識(伯四十二7)。

只有上帝才知道人受苦難的原因,對人來說這只可能是一種奧秘,但上帝讓萬事互相效力,成其美善,就如耶穌基督遭受釘十架的苦難,卻為人類帶來拯救罪得赦免,成就救世大功。面對苦難的一刻,我們不能知道其原因為何,但我們卻可與受苦者同行,並關懷支持,深信上帝的恩典是足夠讓信靠祂的人渡過任何困難。

古學賢牧師-「持續成長」(2020年05月24日)

你滿意自己生命的景況嗎?詩篇92篇13-14節說,「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上帝的院裏。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透過上帝的話我們知道,無論到了任何年紀,我們仍當充滿生命力,不斷成長,結出聖靈果子。所以,即使教會的敬拜、團契、主日學、祈禱會、小組等等未能正常舉行,求天父繼續挑旺我們追求成長的心志。

就在這時候,我們的確需要多為自己及教會弟兄姊妹禱告,免得我們成為「慣了停止聚會」的人。聖經真理的栽培必須持之以恆,屬靈生命才能茁壯成長;我很欣賞弟兄姊妹參與網上的主日學和團契查經。我也求上帝賜給我們每人都有一顆禱告的心,常常從心而發讚美上帝,不忘主的恩典,並獻上感恩為祭。又求聖靈光照我們內心深處,使我們曉得求主洗滌心靈的污垢。屬靈成長之路是一生之久,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達致,唯要順服聖靈的引導。

「我們是否同樣回應承諾? 」 葉宏輝實習傳道講 ( 2020年05月17日)

在過去的母親節,我們總會想盡辦法向愛我們的母親表達心意。但對於愛我們的耶穌,我們又如何回應祂的愛呢?在今日的經文之先,正是耶穌在逾越節為門徒卑微的洗腳,並同一時間承諾了他們,對於這先行的愛,門徒又如何回答?儘管如此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而一切都指向最核心的一個問題「你有守基督的命令嗎?」

基於耶穌的愛,父賜下了另外一位保惠師─聖靈,聖靈與基督的關係理論上是同一地位和存有,甚至是工作,並會與認識他的人一起,不斷提醒我們什麼才是真理的道,教我地分辨事情上的真與假,幫助我們在困苦中渡過困難,為我們在各事情上代禱,當我們遇到掙扎的事情,祂都把能力一一加添到我們的心裡。聖靈就像我們人生路上的幫助、教導和更新,讓我們的生命活在真理上。

俗世的愛很容易落入有條件有前設當中,在自己的過去的人生回憶中,不難找到令自己陷入兩難,而糾結的問題。人在有條件的特質下,就連知道上帝與我們同在都被限制,但上帝最有力的應許,就是不會撇下跟隨祂的人,不會令他們成為孤兒。愛在上帝裡面就不能被任何事所限制着,就算人不完美、充滿了限制,更重要是上帝突破了時間和空間,與隨祂的人同在,從今直到永永遠遠。

在上帝一切先行的愛下,我們是否願意回應上帝所吩咐,把耶穌所留下的話語,彼此相愛的命令,一字不漏地轉成我們的生活習慣及提醒,在各處各方與人彼此相愛,以基督的心幫助無奈、受傷、受苦的人?我們是否不計較任何辛苦的過程,繼續選擇愛祂。我們應該期待耶穌向我們顯現,與我們同在,在這世代中繼續帶領我們,不斷的醒察我們,讓我們知道自己做錯或做對的地方,就好像當時以色列民需要倚靠上帝離開為奴之地,進入應許之地一樣。

期望在基督中的「愛與被愛」同樣成為眾弟兄姊妹在日常生活的動力和強心針。

「孕育智慧的母親 」陳榮超牧師講,吳穎琪實習傳道記 ( 2020年05月10日)

不同國家用到不同的花種來記念母親節,美國會用到康乃馨;中國內地則會用香薰草等等,但同樣都是表示對母親的敬愛。箴言6章20-23節中提到有不同的表達代表到上帝的話語,而父母在當中擔任不同的角色,父親負責教導誡命,母親負責教導法則和到最後有生命的道,全都是指向聖經。父母需以雙親合壁孕育他們的子女,因無論男女也有父性和母性(創一27)。

隨著社會的變化,下一代面對著很複雜的環境,不論是經濟、社會,也令維持傳統家庭面對著挑戰,如孩兒很多時候也缺乏父母的直接教養。而在這疫情中,帶來了一些新的想法,藉著這機會可增加親子時間。中文大學的教育部製作了一個短片,鼓勵香港父母善用這段時間,增進與子女的關係,提到「學業成續有去有回、子女關係一去不回」,以及以4多:聆聽、了解、接納和擁抱與子女相處,便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父母的栽培不只是養育,卻要孕育子女,讓下一代能夠成材,給予最好的扶持,提供最好的環境給他們,通過這過程將下一代提拔出來。

今天以猶太人的角度去理解箴言的這段經文,聖經論到母親有四種的功能: (一)母親智慧的教導,母親擔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亦會以智慧的方法作教導;(二)母親智慧的對話:教導子女智慧(即是聖經中的內容)比金銀珠寶貴重;(三)母親智慧的擺設:如書架放在床頭,因書中是充滿智慧,是該重視;(四)母親不息的餵養:以智慧餵養子女,如結三3和啟十9中吃掉書卷,吃後極甜如蜜,耶穌也曾說他話是生命的糧(約六35),也即是生命之道。

最後以提摩太被孕育為例子,他第一階段是被他的外祖母和母親所孕育(提前一5); 第二階段則是被教會成員所孕育(使十六2); 第三階段就是他的屬靈導師 — 即保羅所孕育(使十八4-5)。孕育下一代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每一個人也需擔當不同的角色去孕育他們,好讓下一代能被栽培成材。

鄭淑儀姑娘-「獻上最好」(2020年05月17日)

古時候,某個國家的公主得了重病,國王便詔告天下,誰若能醫癒公主的病,便可娶她,將來繼承王位。有三個兄弟各懷有一個寶物…老大以魔鏡看到了詔告,老二以魔毯帶三人到了王宮,老三則讓公主吃下了使她痊癒所僅有的蘋果。然而,最後誰能娶到公主呢?國王決定說:「老三是駙馬。」國王接著又說:「老大、老二仍能保有他們的寶物,只有老三將他唯一最好的物獻了出來,不計得失地為他人付出所有的人最為可貴。」

也許我們會認為我們手中所擁有的僅是小小的東西,微不足道,然而,上帝卻能使用它來完成偉大的工程。好像五餅二魚的小孩童,願意獻上僅有和最好的,主耶穌藉此行了神蹟奇事,讓五千人都吃飽了,而且還有剩餘。讓我們也學習小男孩一樣單純的心去「獻上最好」給我們的上帝。

「聖經中的心鏡」鄭淑儀姑娘講 (2020年05月03日)

俗話說,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於世,避免少走彎路和少犯錯誤,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鏡子來反射我們的人生?聖經是我們的心鏡,從上帝的話語去學習。 

1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論斷人」:指挑剔別人短處,宣判人家罪狀。一般人所以會批評論斷別人,是因為不認識自己的敗壞;越認識自己的人,就越不敢隨便論斷別人,對人也越寬大。例:看完這個故事,也許你就不會輕易指責和論斷;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已經歷不同的故事,所以,千萬不要隨意論斷別人。

2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待人的原則有二:一是公義,另一是憐憫。

3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刺」:原指從木頭上剝落的小片,轉用來指較細微的小過錯。「梁木」:原指房屋建築上所用的樑木,轉用來指較明顯的大過錯。例:動物園的故事。

4及5梁木和刺。例:螃蟹的故事。古人說得好:“己不正焉能正人”。我們若明此理,就不會輕易去論斷他人,而不反躬自省。信徒在評判別人之前,應先查看自己。越認識自己的人,越不敢隨便定罪別人。

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本節是教訓我們信徒在世人中間必須靈巧(太十16),不可隨便將寶貴的東西推介給別人,免得被他們糟蹋了,自己反而招惹他們的攻擊。

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我們的禱告永遠不落空,只不過上帝不一定照我們所禱告的「給」我們,因祂知道甚麼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

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上帝喜歡我們凡事向祂求問。我們得不著,是因為我們不求(雅四2)。在祈求與得著、尋找與尋見、叩門與開門之間,只有一個「就」字,並沒有設下任何其他的條件。

9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餅」:象徵生命的供應;「石頭」:象徵沒有生命的事物。兒女們因為幼稚而容易求錯,但父母卻不會給錯。天父不但給我們對的東西,且是給得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20)。

10求魚,反給他蛇呢?只要我們向父求,父的答應總歸是有的,但不一定是照我們所求的,而是照父所認為對我們有益的。

11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人只要真正的尋求上帝,祂總是把上好的東西賜給他,因為上帝是以為父的心腸對待尋求祂的人。

路加福音 6:31「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是天國子民對待人的原則。你對待人的方法,乃是根據要人怎樣對待你,不是根據人怎樣對待你。聖經多處提到相同原則,顯示上帝在意人與人的關係是否正確公平。

總結

我們照鏡子時,可以檢視並整理自己。聖經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省察自己的品行、態度、思想和行為(雅各書1章23-24節),讓我們行事為人能符合上帝的教導。例:蒙灰的眼鏡的故事。

主耶穌當日在世時也強調:“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我們對一事物的觀察,是要全部瞭解,不是一個平方圖,而是一個立方體,卻總共有六面。

由此可知,正因為我們只有片面的瞭解,對人的論斷,自然是容易偏差,不是實事求是的。所以:鏡子反映形象,聖經顯明人心。

彭偉業傳道-「基督裡的思念」(2020年05月10日)

新型肺炎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習慣,我們的衣食住行的各種活動型態都改變了,大家都努力地將人與人的距離增加,從而減少了受感染的風險。甚至差不多所有教會都走上「網絡崇拜」的道路,要會眾通過電腦或手機來參與崇拜,由原本主日定時前往教會與弟兄姊妹一起敬拜上帝,變成留在家中獨自看電腦或手機,確實令不少信徒覺得難以適應。

不少心理學家表示,人有群體生活的需要,不然人容易感到寂寞和甚至抑鬱。基督教教會ekklesia原本的意思是一群信守基督、忠心於主的人,本身就有群體的意義,這也切合人對群體性的需要,就如有人說基督教是與關係的信仰。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現在被隔離的處境?答案是:問問自己有沒有掛念你的弟兄姊妹,有沒有想知道他們的近況,有沒有期望可以回來教會相聚?事實上,我們有思念弟兄姊妹嗎?「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4-5)。

「堅固保障 」倫國平牧師講, 林日麗姊妹記 ( 2020年04月26日)

每個世紀總有特別的事情發生,在二十一世紀事情發展迅速,去年有豬流感,今年有新冠肺炎,大家很害怕受感染,天災人禍一連串很快地發生。這些疫症是否只在二十一世紀發生?自有歷史,這些事件不斷發生,昔日以色列人如何面對天災人禍?今天以詩篇46篇彼此提醒鼓勵,讓上帝的話幫助我們面對艱難的疫症。

詩46:1「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這是很正面有力的開始,上帝的大能幫助我們。不要因周遭事情而忘記上帝,面對困難時,詩人提醒我們要依靠創造宇宙萬物的三一上帝,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避難所是很重要的,1982年我仍在美國讀書,有次騎電單車買東西,途中聽見閃電的聲音,雨愈下愈大,開始下冰雹,我趕快停車暫避,找到很細小的簷篷。但冰雹愈下愈大,如乒乓球般大,風也很大,不停打在我身上和頭,我心中很害怕死亡,祈求上帝救我。突然有聲音叫我爬上去,冰雹就不會打在頭上,頭部得到保護,而冰雹很快就過去,上帝是我的避難所。

幾年前,我的頭生了一個粉瘤,有個很好的腦科醫生幫我做手術,手術前在一間很好的醫院等待。因醫院接收很多病人,需要住在六人病房,對面床有位年老病人約每半小時便會大叫一次,因明天要做手術,不夠精神會很危險,我向上帝祈求有好的睡眠。我很快就入睡,雖那病人的聲音不斷,但上帝很奇妙,把那聲音變成爸爸與我仁慈說話的聲音,我第二天早上很精神,上帝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詩46:2-3,上帝同在時,我們不需要害怕。第二節的原文很直接就說「所以我們不要害怕」,然後才說地、山、水如何,上帝直接把安慰的話帶到我們當中。詩46:3結束後有「細拉」二字,即是叫我們安靜反思這三節經文的內容。即使有天災人禍,我們不用害怕,不要忘記上帝和失去信心力量。

這避難所有甚麼好處?詩46:4-5,有困難時,聖經提醒要尋求上帝,祂願意與我們同在,我們的信心得到保障、鼓勵和不動搖。詩46:6提及因有上帝的同在,城內很安定,但城外繼續有不幸的事情。上帝教導我們在世上有苦難,不是所有事情都順利,但祂會賜平安和力量。真正平安就像在一個大瀑布裡,有一伸出的樹枝,有一小鳥站在枝頭上,背後卻是匉訇翻騰的水,這就是基督裡真正的平安。

詩46:6下-7「上帝發聲,地便鎔化。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面對天災人禍,詩人講要懂得尋求上帝,完全信靠,要知道上帝是萬軍之耶和華,守約的君王,在人生困難中與我們同在。舊約基甸士師帶著三萬二千名勇士去打仗,但上帝認為太多人,說膽怯的可以不去,只剩下一萬人,但上帝仍認為太多人,讓他們去河邊喝水,有九千七百人看見水就衝上去低頭喝水,剩下三百人用手盛水喝,邊喝水邊觀察周圍環境,充滿機警的心,上帝要用這三百人去打仗,這三百人是見證上帝的大能,「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士師記7:18、20),上帝親自出手,讓敵人自相殘殺。有次開車到馬鞍山買二手結他給學生,在途中遇見賣主,情急下沒留意到我的車剛好踏在雙黃線上,是不准泊車的。我禱告上帝憐憫,感謝主,警察只記錄我的車牌和身份證,只是給予警告。有時雖會做錯事,但上帝憐憫,出手幫我們。

上帝不只是萬軍之耶和華,也是與我們有個人關係的上帝。「雅各的神」(詩46:7),「雅各」是抓住的意思,出生時抓住哥哥的腳,並抓住機會奪去哥哥的長子名份和祝福,一生也抓住上帝的應允。面對兄長時,雖害怕,但沒有忘記上帝,上帝的使者與他相遇,他一直不放手,直到上帝給他安慰鼓勵,上帝與我們是有個人關係的。詩46:7後又出現「細拉」,讓我們反思。面對疫症這場仗很難打,感到無力無助,但聖經講天上的君王卻願意與我們同在,就如「雅各的上帝」的關係,一起面對困難。

上帝藉詩人在詩46:10上講「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休息是指放下一切事,來到上帝面前安靜,看清一切的事都是上帝容許發生,並一定有原因。因很多時一遇到事情,很習慣地準備去對抗,但上帝要我們停下來,到祂面前,「要知道我是上帝!」(詩46:10)。很多報告都說地球病了,人類每天忙碌工作,沒有機會休息,因世人病了,所以上帝讓這個世界靜下來。前幾天到九龍仔公園,因工廠停工,飛機停飛,郵輪停航,空氣變回以前的新鮮空氣。雖不明白上帝讓疫症發生的原因,但「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詩46:10下「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我們安靜下來,往上帝那裡,讓生命成為世界裡黑暗的光,讓世人看見上帝的榮耀和作為。

古學賢牧師-「給長輩奉上最好的禮物:全人關懷」(2020年05月03日)

提前5:8節,「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每年母親節和父親節提醒我們體念親恩,毋忘他們艱辛撫養我們成長,理當報恩。少年的我有時覺得母親說話囉嗦(我是遺腹子),現在想再聽她的聲音已經不能了。我常常提醒弟兄姊妹,要把握機會向父母和長輩傳福音,留意他們在快樂或哀傷、生病或擔憂之中,這些都是向他們見證天父大愛的良機,因為我們不知還有多少機會與他們分享福音。但當緊記,我們關心長輩不單單因為他未信主,而應對他全人的關懷,因為我們「得人」不是只叫他得著來生的好處。盼望大家將關懷長輩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會訂於6月第三個主日(6月21日)為懇親福音主日,已邀請陸幸泉牧師為講員,請弟兄姊妹為家中的雙親及長輩懇切禱告,並做好福音預工,用諸般的智慧,把他們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面前(西1:2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