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命」 古廖玉明師母講 ( 2020年03月01日)

「上帝的呼召不只限於聖工、事奉或職業,也包括整個人的生命。

上帝向人發出呼召,人以生命來回應,這就是召命。」~楊錫鏘牧師

() 上帝給以西結的異象 (1:1 – 3 )

結1:1-2節,「三十年」指甚麼?是指以西結當時三十歲,正是他和約雅斤王一同被擄到巴比倫後的第五年。以西結看見四活物,他們是天使(結10:20節),各有人、獅、牛、鷹四張臉。這象徵甚麼呢?人:智慧、上帝的形像、體恤;獅:勇猛、剛強、得勝;牛:謙卑、服事、勤奮;鷹:屬天、敏銳、視野廣闊。這個異象要使以西結知道,服事上帝的使者,要擁有人、獅、牛、鷹這四種特質。另一方面,上帝叫以西結看見,祂仍然坐在寶座上作王,不單治理迦南地,也統治全地。

() 上帝給以西結的召命 (2:1 – 5)

因猶大國子民的悖逆(結22:7-9 節),上帝藉巴比倫王懲罰他們。被擄後他們依然有著那種劣性,不反省自己的惡行,不聽上帝的話,情願受假先知愚弄,幻想很快可以返去耶路撒冷(結13:16節)。猶大人又將假神接到心裏(結 14:1-5節)。上帝呼召以西結作先知,去向自己的同胞宣告,要他們知道耶路撒冷必定淪陷,聖殿被毀,猶大國滅亡。他們要悔改歸向上帝,在巴比倫好好生活,生兒育女。以西結的召命是要重建他們的信仰,在歸回耶路撒冷之前,他們必須先歸向上帝。

() 上帝給我們的召命 (彼前29)

「信徒皆祭司」,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蒙召的,我們都有基本的、共通的召命:上帝呼召我們離開黑暗進入光明,我們是獨特的一群,服事萬王之王,過分別為聖的生活,被上帝所照管,好叫我們宣揚祂的美德。此外,對某些基督徒,上帝再給他們個人獨特的任務,例如做傳道人、關顧基層、做文字工作、聖樂事奉、兒童事工等。有很多人說:「令人樂此不疲,又配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並且心中有感動的,才是上帝的呼召。」聽來很合理,但事實不盡如此。試看以西結,他的工作非常艱苦,並不討好;他蒙召的先決條件並不在於他的興趣、能力或感動。不過,有一個因素的確是重要的,就是他雖被擄五年,他沒有放棄自己生為祭司的召命。

若果基督徒沒有召命感,很自然便追隨一般人的想法,被世俗洪流污染了也不自覺。我們不要視上帝的呼召為一件苦差,相反地,我們會看見自己的生命被上帝建立,能被上帝使用。明日如何我們不知道,但今天,我們可以在上帝面前立志:「主啊,求你用我一生!」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關於解釋聖經、專題講座多到聽不完,教會還需要甚麼?是人辦。求上帝幫助我們,能踏實地回應上帝的召命,作眾人的榜樣。

彭偉業傳道-「為這地禱告」(2020年03月08日)

在這「新型肺炎」的疫情影響之下,相信我們最關心的是能否買到口罩,有沒有消毒用品、酒精搓手液。曾經有段時間,市面上甚至連白米、廁紙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也變得短缺。每天我們特別關注防疫資訊、最新感染數字、口罩供應情況。看見長者們,四處奔波去排隊購買口罩,目的是為了家人得到口罩保護。或者我們為了這景況感到可悲、無奈、甚至憤怒。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教會在上主日的下午,有一班弟兄姊妹落區為街坊派發口罩,這是為基督作社會服服侍的見證,我們實在為此獻上感恩。然而,除此之外,我們相信最需要做的,就是為這地祈禱,為各個城市、市民、我們代求,甚至認罪,求主施恩憐憫我們。

彼得稱呼我們的身分是「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要透過禱告為他人代求,為自己及他人獻上「馨香的祭」。不但為自己所愛的人代求,也要為其他人,為社會、為各地的疫症狀況代求。讓我們認清「君尊的祭司」的尊貴身份吧?

「小動物大智慧 」 鄭淑儀姑娘講 ( 2020年02月23日)

上帝藉著四樣小動物,啟示教導人學習聰明與智慧。

1.     辛勤的螞蟻

螞蟻過社會性群體生活, 是小小的爬蟲,卻懂得為將來作準備。在陽光燦爛,日長晝短的炎夏,螞蟻們並非無所適事,而是盡其所能地收集糧食,儲藏在洞穴裡。當嚴冬霜雪來臨時,便有足夠的食物得飽足。有趣的是,有些懶螞蟻效應的啟示,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勤勞螞蟻和“懶螞蟻”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和諧共處,貢獻其最大智慧和能量,攜手確保企業安全、穩定、發展,深入推進和諧發展。

我們要像螞蟻,當趁今日,多做主工,又知切割的分量。現在,為你靈魂儲藏食物吧!將來的日子早作準備。

2.     建造的沙番

沙番雖是軟弱,卻有挽救自己的智慧;它為自己預備安全的地方,好在瀕臨危險之際,有逃脫躲避之處,看似軟弱卻懂得在磐石中挖洞造房,預備一安全的藏身之處。

要學習聰明的小沙番,為靈魂尋找一個安全的藏身之處。有智慧的人應該把家建造在磐石上,應該要有受教的心、傾聽的耳來學習智慧,每天都有很多決定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應當早早的向上帝尋求智慧,和智慧人做朋友。

3.     合群和有秩序的蝗蟲

蝗蟲的聰明在集體運動時,沒有一隻是領袖。牠們不需要有下令者,就能井然有序的一批批飛出。蝗蟲侵害性大,古今中外均視之為災禍及毀滅象徵,蝗蟲團結互助,有分工合群的智慧。蝗蟲分隊而出,看似無一君王帶隊領導,卻能彼此相和。(珥2:1-11)

    蝗蟲能教導我們合作、有秩序;要學習蝗蟲分隊而出,同心隨從聖靈的差派,竭力多作主工。我們可以向蝗蟲學習,與人相處不要一次精銳全出,可以分批而行。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不需君王指揮,而是相互為肢體,在生命的供需裡得調節。

4.     聰明和堅強的守宮

守宮有建造房屋的智慧,是巧妙的建築師。它雖是又小又軟弱的爬蟲,卻能爬進王宮,爬到最漂亮的天花板上,在那裡織網。有時單單牽引一條絲線,需來回十幾趟的工夫,絲網終至完成。守宮並不容易被捉到,就算被捉到,牠的尾巴便會和牠的身體「分家」,而牠就是藉著這種分散敵人注意的方法來逃走。

上帝藉著守宮教導我們,在最困難、惡劣的環境,英勇無畏;單單依靠主;不管在何處,緊繋抓著主;不管誰作王,基督耶穌是我們一生的主。

總結:

四種小動物,雖然四面受敵,生活在充滿困難和危機中,但牠們卻能戰勝逆境,永不言棄,以致不會屈服在強勢下,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面對逆境,要與我們的上帝同行。所以我們必須視逆境為上帝給與我們得勝的機會,而機會就在困難中獲得。今天人不能為神成就大事,是因為我們只懂得靠自己,不懂得依靠神。

上帝並不輕視那些微小的生物,但上帝甚至看重它們。而我們人類是大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優秀,我們的智慧是如何?上帝所賜予的,我們要珍惜運用,才不辜負上帝的期望。

古學賢牧師-「良善愛心齊抗疫」(2020年03月01日)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祢的起點高也好,祢的跑速快也好,但結果比較的是誰能堅持到最遠最後的得勝。

小時候,我也很喜愛跑步,但因身型的龐大,每每跑到一段長時間的距離時,往往感到吃力難支持下去,在快要放棄的那一刻,常會有一個意念在腦中浮現,跑得慢不是錯,不跑放棄才是失敗,盡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當下的賽跑才是最終的勝利者,要堅持去完成至最終為止,憑著這信念去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和難處,面對解決人生的每一次的馬拉松。

正如聖經腓立比書3:13-14所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難得支持 」梁永善牧師講,林安治姊妹記 ( 2020年02月16日)

苦難是必然 帖前3:3-4,保羅清楚指出他受苦難是「命定」、是必然的事。他為主傳福音卻引來不少人的不滿、不斷逼迫他,並遭遇挑戰。當他們在帖撒羅尼迦傳道時,有不少虔敬的希臘人、尊貴的婦女信主,卻引來猶太人對付他們(徒17:4-5)。他們聳動其他人對付保羅。那些人是被誤導、被聳動下對付保羅,並誣告保羅是「攪亂天下的人來到這裡」,結果保羅被迫離開往庇哩亞去了。

基督從來沒有應許我們信主後會一帆風順、逢凶化吉、花香常漫、平坦大道任意驅馳,反之主清楚告訴我們要背十架跟從祂。我們行真理、指責罪惡會引來他人不滿、憎恨我們(約壹3:13)。我們遇到苦難是必然的事,基督徒並沒有「免苦金牌」。

困難中捨棄在困難中人一定會自保,將重要的東西留在自己身邊,但有基督豐盛生命的人卻會超越人的本性。

保羅本身在困境中,但他竟然打發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關心信徒(帖前3:1-3)。保羅年事已高此時應更需提摩太在他身邊給他協助,特別在歐洲,精通希臘文化、言語的提摩太一定能給他有好的幫助,但他愛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為了他們的好處他竟然不顧自己的處境讓提摩太離開他。

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目的乃是要堅固他們的信心,因帖撒羅尼迦信徒也在困境中。有些人因為在諸般患難中有所動搖(帖前3:3),這也是信徒之常情,在困難中會懷疑上帝的慈愛、公義、眷顧。若見到一些行事乖僻者反得豐富便會信心動搖、質疑自己是否仍應持守公義。現實是很實際的,誘惑性很大,故保羅擔心他們,就打發人去,堅固他們信心(帖前3:5)。要在苦難中有所堅持是關乎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如何!所以保羅提到要「曉得你們的信心如何!」若對上帝有信心、相信祂必保守眷顧便不易失腳。故此保羅希望提摩太用生命、用上帝的道去勸慰、激勵他們。保羅這份心志、行動正是我們在困難中需學習的。他願意將自己所愛、所需的給予更有需要的人。

苦難中信愛帖撒羅尼迦教會是我們值得欣賞與學習的教會,他們在上均有好的見證(帖前1:3)。保羅怕他們在患難中失落而差派提摩太去了解、關心、鼓勵他們,當提摩太探訪後向保羅滙報,告之他們仍持守信與愛,使保羅老懷安慰(帖前3:6)。

在苦難中能有所堅持的要素是信心愛心,兩者是不能分割的,信心是以愛的行動表現出來的。當我們對上帝有信心便用行動表彰出來,這行動背後亦隱含著愛。基督徒生命的成熟度亦可由其行為中反映出來,誠如馬其頓教會,他們本身在極困難、極窮乏中知道耶路撒冷信徒在饑荒中有所缺乏仍作出愛心捐輸。這行動便是信心、愛心的表現。

苦難得支持生命是互動的,保羅關心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同樣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亦很愛保羅,這是愛的互動。保羅得悉他們愛的關心而使他在苦難中得到支持(帖前3:6-8)。保羅並不是收到物質上的餽送而是精神上的支持,這是愛的鼓勵及支持。這份情使保羅在苦難中得力,也知道他們有穩固的信心。

若知道有人愛我們、關心我們、支持我們這便成為我們在苦難中得支持的能源。因此我們需多些關心在苦難中的人,因為愛使我們在苦難中得支持,當然「愛」並沒有足夠的,所以保羅為他們的愛心禱告(帖前3:12)。保羅很渴望能和他們見面,這也是愛的表現,他想見面的目的乃是「補滿他們信心的不足」(帖前3:10)。保羅很想去到他們那裡,只是客觀因素使他未能成行而使他心急如焚。

小結活在世上必會有苦難,但如何面對苦難很在乎我們的屬靈程度及與上帝的關係如何!若我們對上帝有信心便不致作出不合乎上帝心意的事;反之因有信心而作出一些似乎違反自然、不合理的行動——如捨棄自己的必需品並給予有需要的人——更能因為愛的緣故而作出令人敬佩的行動。

在苦難中有愛的關懷、互相守望及禱告紀念能使我們輕易熬過去,故此不要吝嗇我們愛的表達與行動,記著「生命是互動的」,不論善與惡也是互動,願我們以善勝惡。

鄭淑儀姑娘-「馬拉松的人生」(2020年02月23日)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你的起點高也好,你的跑速快也好,但結果比較的是誰能堅持到最遠最後的得勝。

小時候,我也很喜愛跑步,但因身型的龐大,每每跑到一段長時間的距離時,往往感到吃力難支持下去,在快要放棄的那一刻,常會有一個意念在腦中浮現,跑得慢不是錯,不跑放棄才是失敗,盡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當下的賽跑才是最終的勝利者,要堅持去完成至最終為止,憑著這信念去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和難處,面對解決人生的每一次的馬拉松。

正如聖經腓立比書3:13-14所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向上帝傾心」 古學賢牧師講 ( 2020年02月09日)

以色列人定居迦南後,不遵守上帝的命令,跟從迦南人拜偶像,道德日漸敗壞,上帝就容許非利士人轄制他們。撒上4:1節,「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安營在以便以謝。」他們敗於非利士人,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將約櫃抬出去,以為有約櫃就有上帝同在,一定打贏。他們只把上帝當作護身符!

結果這場仗以色列人完全潰敗,單是步兵死了三萬人。以色列人做了許多違背上帝心意的事,又拜偶像,上帝就離開他們,甚至連約櫃都由得非利士人奪去!

一、以色列全家傾向耶和華

上帝大大懲罰非利士人,他們就很驚慌,快快將約櫃送回以色列地。(撒上7:1-2節)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以色列人似乎忘記了約櫃。這樣,過了二十年,這是百姓生活在愚昧當中的日子,但亦都是上帝裝備和訓練撒母耳的二十年。撒母耳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撒上3:21節;7:3節和12:20-24節顯示撒母耳是一個順服、敬畏上帝,並深知上帝心意的人。廿年來他馬不停蹄,周游四方為百姓守望祈禱、教導人敬畏上帝、遵行上帝的話。撒母耳帶領這個四分五裂的以色列國重新向上帝傾心,建立他們與上帝同行。不錯,敬畏上帝、警醒祈禱、遵行上帝的話,比做任何的事情更重要。

撒上7:2節,「傾向」原文是「哀號」。復興的發生,只有在人的心破碎、眼流淚,和良心受責備時才會出現。另外,「傾向」亦都指到心裡渴慕、喜歡親近敬拜上帝。以色列人流出熱淚,他們用雙手和膝頭專心親近敬拜上帝。上帝的子民,男女老幼,全部來到上帝面前敬拜、認罪、祈禱、親近上帝。屬靈復興的責任不會單單歸於一個人,一對夫婦,或一個家庭,而是所有人都有責任,所以撒母耳召集百姓。

二、以色列人除掉偶像

第3至4節,撒母耳經過二十年努力的事奉,以色列人終於願意悔改。他們將外邦的偶像全部除掉。請大家留意,魔鬼出盡狡滑欺哄的本領,牠未必會攔阻我們事奉上帝,但魔鬼會對我們說:「不用掛心,上帝不是那麼小器的。」錯了,若我們存有私心,不是單單事奉上帝,就不能夠完全擺脫黑暗的權勢。

現代的無形偶像比木頭石頭的偶像更複雜,更危險。凡是在我們生命中佔重要席位、控制著我們的事物,都成為我們的偶像。惟有耶和華配受我們敬拜事奉,上帝不容許祂的子民有第三者。

 

三、以色列人堅心投靠上帝

第5-6節:「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是象徵認罪悔改的儀式。

第7節,非利士人先發制人,主動「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當我們要同邪惡的勢力劃清界線,撒旦一點不會放鬆,牠一定會在我們的生活中製造種種難處。但我們可以放心,因為在我們裡面作王的耶穌基督,已經勝過了世界(約16:33節)。

撒上7:8節,「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呼求耶和華」任何時候都是上策中的上策,以色列人在任何情況下呼求上帝,上帝都會從他們的敵人手裡拯救他們。第9節,撒母耳將一隻羊羔獻給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全牲的燔祭」表示完全奉獻給上帝,沒有留下一點,代表百姓向上帝完全降服倚靠。撒母耳這個行動,是要以色列人知道,昔日拯救他們出埃及的上帝,今日就在這裡!

正在這個關鍵時刻,第10-11節:「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打雷有可能是風雲突變、行雷閃電,有很強烈的響聲伴隨著。當上帝打雷的時候,非利士人非常驚恐,陣腳大亂,就大敗而逃。第12-13節:「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以便以謝」這句話,是出自上帝子民響徹天地的讚美。二十年前以色列人被非利士人打敗就是在以便以謝這個地方,如今撒母耳就用以便以謝來紀念這一次得勝。二十年過去了,上帝沒有忘記他們,同樣,到如今上帝都幫助我們。從前以色列人狂妄自大,上帝要他們回轉,幫他們離開偶像。從開始到如今,上帝從未離開過他們。世界的一切都會變,只有上帝的愛不會變。

在我們最得意,或最失意的時候,面臨失業,面臨家人的疾病,原來上帝都在當中一直幫著我們。雖然世界非常混亂,上帝仍然在掌權,面對新的一年,最重要是同上帝建立一個正確、親切的關是。最重要的不是求上帝賜福,而是愛慕上帝自己。所以整過過程撒母耳獻燔祭是尊榮上帝,上帝就顯出祂的大能。

這次戰役得勝的關鍵就是第2節「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以色列人的心完全謙卑的傾向上帝。當他們離開上帝,他們就被仇敵壓制。同樣,當我們謙卑回轉時,就會再次經歷上帝的恩典和憐憫。上帝也能使我們教會,得著以便以謝的經歷。

彭偉業傳道-「人的盡頭」(2020年02月16日)

近期新型肺炎疫症不斷擴散,我也關注重災區湖北武漢的情況,在網絡視頻上有一輯真人記錄片,講述一位不幸感染了新型肺炎的武漢女醫護,每日在家中隔離的狀況和病情的變化。她的丈夫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為她煮食、清潔、消毒,提醒她吃藥,記錄體溫和咳嗽情況。女醫護在10日內原本由高燒漸轉為微燒,之後最近的3天已經退燒,身體活動能力也大有改善,大家都覺得是痊癒的徵兆,於是她丈夫決定帶她到醫院作掃描檢查。誰不知檢查後,發現感染加重了,這對小夫妻原本由希望變成絕望,哀哭不斷,丈夫不斷地自責為何不及早送妻子到醫院。

網友們不斷的發言,叫他們不要灰心,繼續與病魔搏鬥。很多外國的網友不斷為他們祈禱,有些叫他們放棄無神論的思想,信靠上帝向祂祈禱,在這時候只有上帝才是人的幫助。讓我們從耶穌的說話中得著應許——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不能,在上帝卻不然,因為在上帝凡事都能」(可十27) 。

古學賢牧師-「慎防病毒」(2020年02月09日)

執筆之際,武漢肺炎在國內確診數字已超過二萬四千人,不幸地香港有首位患者離世。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影響,很多人忽然發現人的生命是如此不堪一擊。在營營役役的生活中,我們自己靈性的需要是否被忽視了?當病毒四處擴散,正走近我們身邊,我們除了小心謹慎做足防疫措施之外,更要檢視自己心靈是否健壯。

許多基督徒信主日久,與上帝應有緊密的關係反而疏遠了,受到災病衝擊,難免驚惶失措。故此,無論我們屬靈光景成熟與否,是次疫病提醒我們要堵塞自己心靈的破口,不致被罪惡病毒入侵。撒旦比病毒更可怕,牠不需要破壞我們人生每一方面,只要找到些微空隙,牠便乘虛而入,擊潰我們的信心,使我們離開上帝,如同人感染病毒一樣,命懸一線。所以我們要殷勤藉基督的寶血洗滌自己的心靈,使我們手潔心清,逃避世俗的污染(提後2:22節)。

「迎神接福 」黃天相博士講,宗易明弟兄記 ( 2020年02月02日)

農曆新年期間,人都會說些恭賀的說話彼此祝福,想有甚麽便說甚麽,例如「身體健康」、「笑口常開」等等;以色列人的新年卻不同,讓我們先抛開農曆新年的觀念,重新認識上帝在新年對子民的要求。

猶太曆法七月初一是以色列人的新年,上帝要求子民當有聖會,意思是與上帝建立關係為優先中的優先,比其他親戚朋友都更為重要,當我們迎接新年時有否把與上帝的關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更勝於其他事物?

而這日也是聖安息日,其做法和安息日是一樣的,因此甚麽勞碌的工都不可做。要注意「安息」不等於「休息」,「安息」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上帝想我們做的事,有些人以為學書法、鋼琴等便是「安息」的狀態,其實並無關係,那只是「興趣」。「勞碌」和「工」都是工作的意思,可指為上帝工作,也可指為人工作,可是「勞碌的工」所指全部都是為上帝工作,意思是為上帝工作的工作都要放下,更何況是參加者日常的工作?每個人都有自認為重要的事,可悲的是這些事會使人分心,無法專注在上帝身上,更深一層是因為他們覺得有其他事物比上帝更加重要,那便是問題。

為何上帝要求子民要專心呢?因為這是吹角的日子,因此新年也叫吹角節。吹角的其中一個意義是上帝來臨,提醒子民上帝作王;另一意義是提醒子民省察和認罪,檢視自己對信仰的態度如何,是否流於表面、內外不一。說教是簡單的,因為不用你犧牲;安慰是簡單的,因為不用你面對。當聽見吹角的聲音時,上帝要求的不是要你隔岸觀火,而是回應。

如何回應?上帝要求子民要先獻祭。獻燔祭的原因只有一個:上帝喜歡聞燔祭馨香的味,目的是討上帝喜悅。上帝要求子民按著自己的能力獻祭,例如有能力的獻牛,沒有能力的獻麵粉,因此討上帝喜悅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且討上帝喜悅不是按著自己的要求,乃是按著上帝的要求,有時我們被軟弱、掙扎所勝,只因我們把上帝擺在很低的位置,所以寧願體貼自己多於上帝。

當子民願意回轉,便要獻贖罪祭。贖罪祭不是指人軟弱,上帝又體恤,於是獻贖罪祭,然後人可以繼續犯罪。贖罪祭看重的是人和上帝的關係,與上帝建立關係需要付代價,就是上帝要求自己要做好的本份。信仰不是人祈求,然後上帝改變環境來遷就人,而是不論環境如何,上帝都與我們一起面對。

初十是贖罪日,即是由初一認罪開始,這十日要讓子民把得罪上帝和得罪人的事弄清楚,得罪人要得他人寬恕,然後上帝才會寬恕你,否則初十之後這罪就被封印起來,留待將來審判。

因此,上帝要求子民在新年要搞好與上帝與人的關係,而不是求上帝改變環境來遷就我們。與上帝修補關係的重點,是認清上帝與我們同在,來面對一切環境。有時信徒不願付代價,以為自己與上帝建立關係很吃虧,可是有否想過這原是我們的本份呢?建立關係不是說出來,而是做出來,若是真心待人,別人也必定會感受到,更何況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