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賢牧師-「愛主不斷,團契不停」(2020年04月12日)
最近我以視像關心一位肢體的母親,和她聊天十多分鐘,並為她的健康祈禱。感謝上帝,在這疫情下仍能接觸未信主的朋友,以資訊科技傳遞福音和關愛的信息。另外,閩南小組團契已舉行三次網上聚會,每次都有十人以上參與,大家隔空對話,不知不覺就用了兩個小時,大家意猶未盡,話題不絕。
早、日堂的實體崇拜於3月29日轉為網上崇拜,體會到(徒7:48節)所說的「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我們此時更明白到,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約4:24節)是何等重要。感謝上帝賜人有智慧發展科技,當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之際,教會仍可透過網上聚會牧養弟兄姊妹。有牧者打趣說:「我還有許多事情要告訴你們,我不願透過流動程式(apps)跟你們說,我盼望新冠肺炎盡快過去,能到你們那裏,與你們當面談論,使你們的喜樂滿足」(借用約貳12節)。對了,我們都盼望不用戴著口罩,跟弟兄姊妹一同相聚和敬拜上帝。
「逆境中的以色列民 」吳頴琪實習傳道講 ( 2020年03月29日)
人總是會面對著種種的困難,無論個人層面、羣體層面或是整個社會的層面也會遇到各種的難題,時時刻刻面臨著各種疑難的抉擇。就如香港現在所面對的疫惰,各個層面也陷入困境當中,我們該如何反應及選擇?
在出埃及記中,以色列民過紅海前看見龐大的埃及追兵,嚇得驚惶失惜。以色列民的反應則是怪責摩西,不接受當初改變後的後果,但他們其實忘記了(一)百姓因做苦工而哀求,神聽到及知道百姓的歎息,而差摩西帶他們出埃及(出二23-25);(二)耶和華在出埃及地後,已向摩西與百姓提到法老會追來,而耶和華卻會在這事上得榮輝(出十四1-4)。透過以色列民的反應,提醒讀者,當人遇到困境時,驚慌會讓人的眼目聚焦在末路上。
摩西向百姓發出三個並列的要求,即是三個要求沒有分先後次序:「不要怕,要站穩,要看耶和華的拯救」。
在創世記中,耶和華神曾與幾位祖宗說「不要怕」,如亞伯蘭(15:1);以撒 (26:24);年老的雅各(46:3),都是在他們驚嚇或面對前境糢糊的情況下,一句帶有安慰的說話。摩西並沒有否定百姓的驚惶,但不需要停留在驚惶的狀態中。同樣地,摩西要求「要站穩」,即是要求百姓不要因驚惶的狀態帶動他們的行動。
最後摩西要求百姓「要看耶和華的拯救,就是祂今天將會向你們所做的」(《和合本修訂版》:看耶和華們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拯救)。後段和13節下句都是在解釋和補充「耶和華的拯救」的意思,所以摩西是要求百姓「要看耶和華的拯救」。如進入當時的敍事,「耶和華的拯救」是直接指向十四4節耶和華所提到的「得的榮耀」的事上,也是我們所熟悉的過紅海事蹟。
當摩西提出三種要求後,他確定地指出「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這句不是一種祈盼式的表達,而是陳述這事將來會發生,而當這事情發生的時候,百姓便不會再發聲了。
這段是被稱為摩西最信服神的時刻,摩西面對著百姓的埋怨,埃及的追兵,看似絕境的情況,但他沒有忘記上帝的吩咐,轉目光專注望著神的當中,深深相信神必會以祂的方法去帶他們離開。
雖然我們今天所面對的處境,未必會有過紅海般的神蹟,但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會聆聽我們,亦是知道我們的。我們需要做的是「不要怕,要站穩,要看耶和華的拯救」,神必會以祂的時間、祂的方法保護我們。
鄭淑儀姑娘-「開心果」(2020年04月05日)
開心果聽着名字都是喜慶,顧名思義吃了開心果能讓你開心,不僅如此,常吃開心果還能讓你健康美麗哦。
我也愛吃開心果,但同樣樂意做個開心果,把歡樂和幸福帶給我身邊的親戚和朋友。「苦瓜乾」和「開心果」正好是一對立的正負面詞語; 為何苦着臉不開心?必定是遇到艱難不能解决的事所以愁眉深鎖,為着心所掛念憂悶而現於顏面上。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想做個開心快樂人,應該沒人想不快樂的; 但如何處理不快樂的情緒? 從聖經中看到保羅在監獄中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2-13);讓我們學習到能依靠上帝所加的力量時,縱然在疫情下生活中面對我們的困境和難處,能從「苦瓜乾」的苦臉而搖身一變為「開心果」的甜,就是依靠上帝而活。
「復興錫安 」彭偉業傳道講 ( 2020年03月22日)
新型肺炎疫情的發展令人恐慌,使人對將來失去了信心,世界將會進入非常艱難的時期,我們作為基督徒在這時期應該如何面對?今日宣講的經文是一首詩安慰詩,預言上帝將要讓被擄的百姓回歸去耶路撒冷,並使錫安復興。從中我們一同學習耶和華所作的復興是如何的。
敬拜的表達
51章3節,耶和華上帝將要把已經一片荒涼、頹垣敗瓦的耶路撒冷,轉化為伊甸園,人間的烏托邦,成為可以供人與上帝同在的聖所。「在其中必有歡喜、快樂、感謝,和歌唱的聲音。」說明這伊甸園的花園必須有敬拜的元素,有讚美感謝和歌唱的聲音。以色列得以回歸,所有的傷痛都變成過去,並因此喜極而泣,不斷以歌聲讚美上帝(賽51:11)。
復興景象強調敬拜的元素。基督教是一個關係的宗教,最重視的是人和上帝建立關係。敬拜就是我們與上帝相交、相遇的過程,我們每主日的崇拜,是我們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個真正跟從主的人,必會將參與主日敬拜作為生命的第一位,預留時間與主相遇。
公義的來臨
在以賽亞書的裡面,「公義」這詞語的應用,往往與「救恩」和「訓誨」連在一起(賽51:4-5)。以賽亞強調上帝的「訓誨」,就是耶和華所頒布的「律法」,即只有按著上的「律法」去行事為人,上帝的「公義」和「救恩」會來臨。聖經學者認為這裡所指的「公義」,並不是人所能判定的,而是「上帝的公義」,當人能夠實踐上帝的「訓誨」,當人能夠履行上帝的話語,人與人之間的公平、公正才能夠實現。
我們看到社會好像缺乏公義,是源於人的私心和罪性,這也是人原本與上帝隔絕的原因。所以,我們要理解以賽亞所強調復興的景象是有公義的來臨,是因為那時候上帝的子民,能夠按照和遵行上帝的訓誨、律法去行事。當人的罪性被克服,人與人之的愛就得到彰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公義的來臨。復興的景象,就是人能夠醒覺自己的罪,重新遵行上帝的訓誨,讓上帝的公義行在人間,這樣上帝的救恩也會來臨。
回復仰望耶和華
今次新型肺炎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比我們當初想像的還來得嚴重。在我們基督裡的弟兄姊妹中,可能有些已經面對著工作和前路的問題,擔心失業和經濟拮据的日子將要來臨。
聖經學者認為以賽亞書51章9-16節是一首哀歌,表達對上帝一種好矛盾的情感,那是一種懷疑。詩人問為何現在他們的國家被滅,他們被擄去異鄉,在困苦的裡面,卻遲遲未見到上帝出手拯救,改變現在的困境呢(賽51:9-10)!然而,哀歌的特色,往往在「懷疑」裡面會以「盼望」來回應。51章12-16節記述耶和華如何回答詩人的問題,叫詩人回顧上帝的偉大和全能。上帝沒有直接回答詩人的問題,但是上帝回應是「惟有我,是安慰你們的。」上帝叫我們不要將我們的眼光和焦點放在困難裡面,而是將焦點只放在上帝身上,重新認定上帝是創造天地的主宰,只有祂才有權威和能力,帶來真正的安慰。復興的景象,就是人的心靈可以重新歸向上帝,重新認定只有上帝,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和平、安慰,和祝福。
檢定教會可否復興,就是我們能否在任何情況下,以敬拜上帝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們能否遵行上帝的話語,克服罪對自己的綑綁;我們能否認定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救主,面對任何困境時,將心靈完全地歸向上帝。願主賜下聖靈引導我們走上復興之路。
彭偉業傳道-「苦難的命定」(2020年03月29日)
近這兩星期,新型肺炎已經蔓延到全世界,各國都面對著大批市民感染的結果,引致各地的醫療系統崩潰。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開始停頓,經濟學家斷言未來面將臨經濟大蕭條,估計有多間公司結業,失業率飆升。一方面我們要面對感染新型肺炎的威脅,另一方面是可能面對失業,現在的確實是個艱難的時期。
基督徒應如何面對苦難?保羅作了一個出人意表的回應:「免得有人被諸般患難搖動。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3:3)。保羅向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說明基督徒是注定要遇見苦艱,苦難是命定的。基督信仰不是一個令人一生必定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的信仰,反而信徒應該知道在其信仰歷程中遭遇苦難是必然,在苦難中求主賜我們力量面對和渡過。懇求上帝把我們藏在祢翅膀的蔭下,白日太陽就必不傷我們,夜裏的月亮也就不害我們。上帝要保護我們,從今時直到永遠!阿們。
「彼此相愛 」岑紹麟博士講, 林日麗姊妹記 ( 2020年03月15日)
彼前1:22-25(前段經文)和彼前2:3(後段經文)是彼得在一封信裡從彼前1:13對收信人的吩咐。有些人看這兩段經文是兩樣事物:前段經文的核心信息是22節「彼此切實相愛」,而後段經文是除去一切生命不好的雜質與愛慕屬靈的養份,即上帝的話。
彼前2:1開始的連接詞「所以」是關鍵的,顯示後段經文的內容承接前段經文。彼得在後段經文用倒裝句表達,先說重要的話,讓聽的人留意開始的內容。另一個顯示兩段經文有關連的是彼前2:2的一個類比「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這句與彼前1:23「你們蒙了重生」有關連,「重生」就像重新回到母親的母腹再出世,所以彼得再講下文時,用了初生嬰孩需要吃奶吸取養份的意像。彼前2:3,經文原本字句是「既然你們已經嘗過主是有用的」,是沒有「主恩」的概念,但這裡指主的甚麼有用?聽完的人會聯想到前面提到主的某方面。彼前1:25「主」與彼前1:23「上帝」是一樣,是講上帝的話。按照前文,補一個詞彙是「主的道/話」是有用的。主的話如何有用?其實是解釋彼前1:23開始的一句話,上帝的話、主的道讓他們生命重生,彼前1:23第二句至25節說的就是這個。
為何說「重生」?彼前1:23解釋22節,而整段前段經文的中心訊息是在22節,彼此相愛,這容易嗎?彼此相愛說來容易,要實踐卻是不易。彼得在22節強調「彼此切實相愛」是真誠的愛,以「清潔的心」即單純去愛,不受其他事物影響。彼前1:22「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與23節第一句「你們蒙了重生」是相同意思,22節可如此翻譯「你們因順從真理而使你們的生命徹底改變」,「清潔」是指改變,心靈是指生命,故彼得在23節用「重生」來形容這群人。以前未相信福音時,愛人的確很難,很難愛素不認識的人,就算有血緣關係都不一定彼此相愛。但現在已接受福音,上帝的道在我們心裡,生命已徹底更新,從生命的最根本去改變,所以沒有任何理由推搪不能彼此相愛。
後段經文講既然已經歷主的道是有用的,可以徹底改變一個邪惡人的生命,故彼得向收信人提出一個要求,就是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早期的信徒,特別是猶太信徒經常把主的話比喻作人需要吸收賴以為生的養份,彼得因此呼應前段經文像嬰孩已「重生」,那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聯想到前段經文講「主的話」,猶太人會明白彼得這裡的意思。外邦信徒聚會時會讀猶太的經典,也會從猶太信徒口中知道「養份」是指上帝的話。前段經文提到生命因上帝的話徹底更新,彼得吩咐他們要愛慕上帝的話,滋潤新生命,茁壯成長,去除生命中不好的態度和心態「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彼前2:1)。
儘管生命有改變,有時彼此相愛是很困難的,於是彼得在後段經文建議從消極態度實踐愛的功課。首先改變對這些人的態度,嘗試不要憎恨他們,不要在其他人前說他們壞話,其實已是愛他們,已是邁向愛這些人的一大步。這愛不是指包庇,而是內裡自然產生的一種情緒和態度。彼得不是妥協,不是淡化實踐彼此相愛的重要,他的建議可能是基於過往經驗。
十二門徒除兄弟安得烈外,彼得沒有一個看得上眼。但到彼得晚年時,終於體會耶穌基督臨走時吩咐他們彼此相愛,並如何實踐,因而在死前寫下彼得前後書,鄭重吩咐信徒彼此相愛。彼得沒有說這是主的吩咐,而是用婉轉溫和的方式吩咐他們一定能做到,因生命已改變,甚至退一步從消極的角度建議他們如何實踐。如弟兄姊妹在現實生活中掙扎,很難去愛身邊出現的肢體,建議再讀這兩段經文,這是彼得經驗之談,值得基督徒再三思考。
古學賢牧師-「末世的影子」(2020年03月22日)
聖經中有極多經文描述末世大災難的情況,例如太24:7節「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啓6:8節「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上年九月起的澳洲超級山火,繼而十月的美國加州山火;今年1月7日,印尼與波多黎各的海域先後有6級以上強烈地震;2月時,被聯合國定為「25年最嚴重的蝗災」對非洲與南亞的國家造成威脅;去年本港社會事件帶來很大的震盪;目前世衛定是次肺炎(COVID 19)為全球大流行,香港及外國都有民眾囤積食物、搶購日用品……
以上情況確有末世大災難的影子,基督徒當如何「疫」流而上呢?不可少的是操練身體,增強自己的免疫力,但更需要操練敬虔,活出上帝所賜的豐盛生命。我們設法用不同方式團契、為身心靈軟弱的肢體禱告、為醫護人員守望、為街坊鄰舍送上一杯涼水。上個月本會發起捐贈抗疫用品,弟兄姊妹積極參與。沒有人知道疫情何時完全受控,我們當用電話保持聯絡、關心,「彼此相助,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節)。
「愛得更精彩」 古學賢牧師講 ( 2020年03月08日)
近來許多人花了不少金錢買防疫用品,增加了很重的財政負擔。有些朋
友就業不足,甚至無工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能說得出「精彩」兩個字嗎?請大家同看使徒彼得的經歷。
- 主耶穌無限的接納
約21:1節,「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當時彼得正帶同幾
個門徒去打魚。(路5:1-11節)在三年幾之前,彼得已經決意離開打魚的行業,全心跟從耶穌,現在為甚麼走回頭路呢?是因為彼得的心靈受到很大的打擊,他心灰意冷,事奉的路途看來十分暗淡,彼得就重操故業。約21:3節,彼得努力想得到收穫,但是徒勞無功,他很沮喪。主耶穌知道這些跟隨祂的人落在軟弱的光景中,就向他們顯現。弟兄姊妹,別以為耶穌只會在我們事奉得好、生活見證好的時候才顯現,相反祂就離開我們;不是的!請你緊記:即使在你軟弱、跌倒、以為主已經離開你的時候,耶穌一直在你身邊,祂要扶持你,堅固你。
約21:15節,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原來主耶穌不計較我們有多軟弱、做過多少不光彩
的事,主耶穌最看重的是我們愛祂的心。祂會問我們:「你愛我比愛你身邊的人和事更多嗎?」你是否真的寧願有耶穌?
啟示錄第二章的以弗所教會是一間非常好的教會,但主耶穌說:「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啟2:4-5節) 」由此可知,主耶穌非常看重我們對祂的態度。
(約21:15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主耶穌第一次問彼得的時候,彼得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說:「你餵養我的小羊。」小羊靈命的成長需要得到餵養。為甚麼很多教會不興旺呢?初信的人入了教會卻得不到屬靈的栽培,心靈枯乾、靈命軟弱,教會就不興旺。
在第16、17節,耶穌又問:「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主耶穌足足問了三次,彼得就憂愁起來。因為彼得曾經三次否認耶穌,所以現在問他三次,要彼得鄭重表明對主的心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記住這是主耶穌對他最大的期望。
我們又應該如何滿足主耶穌對我們的要求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別以為祂滿有憐憫恩典就隨便得罪祂。羅2:4節,「還是你藐視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祂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我們一次又一次叫主傷心,祂仍寬容忍耐。為甚麼?上帝不輕易發怒,為了等候我們悔改,我們不要將上帝的忍耐當做平常。上帝寬容我們,期待我們有更堅強、成熟的生命。(詩90:11節)誰明白上帝的怒氣有多大呢?有多少人因敬畏上帝而曉得祂的忿怒呢?
主耶穌問彼得的問題,同樣是要問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主耶穌實在看重我們對祂的愛,為甚麼?因為愛主的人才真正知道人的靈魂是何等寶貴!另一方面,無人能夠憑自己的血氣來討耶穌歡喜!聖經告訴我們,人能夠滿足耶穌的心,實在是聖靈的工作。彼得曾誇口永不離開主,但完全做不到,還三次不認主!不過,在他經歷迷失與沮喪之後,他更深體會到主耶穌無限的接納。無錯,「愛」使我們有力量勇往直前,能夠勝過各樣難處。
(二) 主耶穌交託我們餵養祂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