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良善」 彭偉業傳道講 (2020年04月19日)

今日的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五章15-28節,是保羅在這封書信所寫的最後一段,是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話,也讓我們好好的思想保羅在這裡的教導。

1.保羅要求我們作為基督徒,要以「善」意去生活。

在第十五節指出,基督徒待人處事的一項最基本原則:不可「以惡報惡」,要「追求良善」。這教義是要人克服人自身本性的控制,順從上帝的心意去行事,而不是順從人的心意而行。我們不要「以惡報惡」,基本上有兩個的神學原因:第一個是報應人的罪惡,是上帝的工作,羅二6,上帝「必照各人所作的報應各人」,人本身沒有權柄去報應別人的惡行;第二是若然信徒以惡報惡,就是「為惡所勝」(羅十二19),即其內心被一種惡念所勝,要將自己變成一個惡魔,用惡念去報應加害自己的人。

相反,保羅要求信徒竭力去「追求良善」,有位牧者運用了保羅的四個「凡事」來幫助我們操練善意: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包容,便是減少對人的懷疑和猜忌,凡事相信,嘗試增加對別人的信任,正面鼓勵。凡事盼望,永遠對人懷有一種盼望,無論對方現在的表現如何不合乎自己的期望,相信福音有改造人生命的能力,既然上帝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我們也給人改過和翻身的機會,對上帝改善人生命的工作抱有盼望。

2.要能夠對人懷有善意,就需要堅持追求屬靈的生活。

接著追求良善的教導後,保羅在第十六節說出三個重要屬靈操練: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喜樂是信徒應該恆常無間地保持着的態度,那是因為信徒喜樂的根源和對象,是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這樣的喜樂,是不會受到環境所影響。不住禱告的意思是以禱告的精神來從事一切的活動,這樣就是過着一個與上帝相交的生活。凡事謝恩是讓自己確認生活在上帝的恩典裡面,發現上帝一路給予的恩典,然後給上帝一個正確回應。喜樂、禱告、感恩,是信徒內在生命的態度,信徒需要充足的內在屬靈生命的操練,才能夠以基督要求對人良善的方式,與別人相處。

3. 由內在生命引導的對人良善的行為,需要依靠聖靈的一路帶領。

第19-22節,我們要注意到聖靈其實一直會在我們心裡面工作,但好多時因為自己的私欲和一些執著而放棄了聖靈的聲音。如果能夠敏鋭聖靈在心中的引導和提醒,就必然能夠以謙卑的心去受教、聽道,更加不會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一套是絕對的正確,當牧師傳道在宣講時的信息不是自己以故的看法時,就不嘗試去聽取和理解。在這一生內,要相信上帝是會藉著不同的人和事向我們說話,對我們有要求,要我們去成長。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就是聖靈在人心內彰顯的結果。藉著聖靈的引導,用上帝的話語去審視任何事物,必然可以持守一種良善的生命,避開所有的惡事,離開罪惡的世界。要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上遠離罪惡,是需要個人內心中有強大的意志,堅持去行良善的事。

我們要知道信仰是一個不斷前進的歷程,永無止境。在這疫情期間,雖然我們教會實體聚會停止,但信仰追求不可以停止,在參與網上崇拜時,不要忘記讓聖靈引領上帝的話語,塑造着自己的屬靈生命,要我們在人世間彰顯出光明、良善的生命,照耀世界。

「原來生命可永恆」 古學賢牧師講 (2020年04月12日)

雖然今年有新冠狀肺炎疫情,但是我們仍然要慶祝復活節,將一切榮耀歸於上帝。今日我們一齊宣告:「耶穌已經復活,耶穌是主!」

一、主耶穌復活應驗祂的應許 241-9

路24:1-4節,「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主耶穌毋須天使幫祂將石頭輥開才出來;天使將石頭輥開,是為了叫婦女看見主耶穌不在墳墓裡。第5-8節,主耶穌應驗了自己的應許,祂講過自己會復活,只是婦女們沒有放在心上。如今經天使提醒,「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

徒1:3節,主耶穌復活之後立刻向門徒顯現,就是為了叫他們對主的復活堅信不疑,不再困惑迷茫。同時藉著從死裡復活這事,給門徒知道主耶穌的確做了人類的贖罪祭,完成了救贖工作。

二、主耶穌復活是救恩的基礎 林前1517-20

林前15:17-19節,主耶穌道成肉身,降世,活了三十三年半,宣講真理,被釘十字架、死了,如果祂沒有復活,今日屍體仍然留在墳墓裡,那麼主耶穌所做的工作仍然沒有拯救的果效,更顯明祂他根本不是救主。主耶穌必須復活,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耶穌基督第三日復活,戰勝死亡的權勢,是救恩的基礎。上帝叫主耶穌從死裡復活,證明祂是上帝所差來的救主。

有永生的盼望,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我們才會想到怎樣活得更精彩。人自己無法超越死亡,唯有一位勝過死亡的,祂就是主耶穌。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的罪死,被埋葬,又復活了,我們的罪疚、撒但的控訴、死亡的捆綁,都完全跟著主耶穌被埋葬了!林前15:20節,「但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主耶穌開了一條通天之路,跟隨主耶穌的人都能夠像祂一樣脫離死亡的轄制,得著復活的生命。

三、主耶穌賜下不朽壞的生命 林前1554-57

當日的婦女有愛主的心,卻忘記主耶穌的話,來到墳墓找主耶穌的「屍體」。今日很多人亦完全將主耶穌的復活當沒有發生過,根本沒有讓復活這事影響他們處事待人的方式和人生的方向。求上帝救我們離開這個影響非常深遠的疏忽,不做一個沒有復活意識的基督徒。

天使問那些婦女:「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這真是一個很幽默的問題。為甚麼在死亡之地找生命呢?為甚麼在這沒有希望的世界裡面找希望呢?主耶穌在釘十字架之前剛剛告訴他們:「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他們眨眼之間已經將主耶穌的話拋諸腦後。

今時今日你和我都承受很多方面的壓力:生活的擔子很重,讀書的要求又高,工作責任又大,人際問題又複雜,健康、精神、情緒種種問題排山倒海而來。在這你虞我詐的社會裏,人與人彼此攻擊、互相毀謗、踐踏,根本大部分人沒有時間靜下來反省自己處事待人的方式,沒有空間去處理自己與上帝永恆國度的關係。很多人找到一個藉口:「人生在世的事我未曾做得好,哪管得著來世的事呢!」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一個實踐的無神論者,沒有想到主耶穌復活與我們的關係。其實在每個主日崇拜,上帝都有提醒我們,我們已進入祂永恆的國度,將來我們的身體要改變,要承受上帝賜給我們永恆的基業與榮耀。我們將來復活的身體是怎樣的呢?

林前15:42-44有很清楚的對比:我們的身體原本是必朽壞的(毀壞、衰殘),復活的是不朽壞的(不會死、永遠長存);原本是羞辱的(犯罪、做錯),復活的是榮耀的(得勝、似上帝);原本是軟弱的(患病、飢餓),復活的是強壯的(不會受感染);原本是血氣的身體(情緒化、受環境影響),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愛親近上帝、毋須倚賴物質而得滿足)。主耶穌復活的身體怎樣,我們這些屬於主耶穌的人,亦將會有怎樣的身體。林前15:54-57節,「這必朽壞的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變成不死的……『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是的,靠著主耶穌我們就能勝過死亡的轄制。

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會與祂一同作王,我們管理大地的王權得到恢復。啟5:10節,「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上帝,在地上執掌王權」;啟22:5節,「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你有沒有想過與基督一同作王?

論到「作王」,很多人會想到路19章,主耶穌講一個比喻:一個僕人為主人賺了十錠銀,第17節:「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僕人為主人賺了五錠銀,主人就讓他管五座城。這比喻是說主人欣賞那些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就按他們的能力使他們分擔主人的工作。

「與基督一同作王」,重點不在於有多大權勢,有多少軍隊;「作王」主要是表達有王者尊貴的身份。聖經刻意不去詳細描述我們作王實際的管治工作內容,所以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培養自己的生命質素,要有主耶穌和平之君、僕人君王順服謙卑的樣式,亦要結出聖靈的果子,與我們王者的身份相稱。

耶穌基督的復活,與及我們自己的復活,我們要將這些事深化在我們的意識裏面。請你在生活中,活出實實在在是一個有復活盼望的人:你的行事為人、你的人生方向,要顯出你是知道自己有復活的生命。得救是恩典,與基督一同作王是賞賜,是上帝賜給那些一心一意遵行上帝旨意的人。這是上帝給祂兒女最高的賞賜。

鄭淑儀姑娘-「野馬之死」(2020年04月26日)

有一則故事;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做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因為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而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

無論野馬如何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而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馬的身上,落在野馬的頭上。吸飽吸足的蝙蝠,滿意地飛走了。而感覺被侵犯的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分析這一狀況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足以會讓野馬死去。所以野馬的死,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看完這故事有否給我們反思的空間? 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逆境雖然可以給人帶來不順或痛苦,但只要充分發揮內心積極的態度,不悲觀、不消沉,迎向逆境,並把事情交託上帝的恩手中,終可克服一切! 所以遇困局不用急躁, 否則就像「野馬的死」了。

彭偉業傳道-「網上崇拜」(2020年04月19日)

這場世紀疫症的肆虐徹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敬拜上帝的模式。在香港差不多所有的教會都不能進行實體崇拜,於是轉移到網上崇拜,希望讓弟兄姊妹在嚴峻情勢下仍能被牧養。在疫症發生初期,我的牧者朋友已表示過,並不認同教會的崇拜被搬到網絡上去,其中一個原因是失落了群體聚會的意義,基督信仰本質上是一個群體的信仰,最初使徒行傳中的「教會」ekkleisia,是一班被召出來的群體,即一群信奉基督的人聚集在同一地方一同敬拜上帝。

「群體」的概念在基督信仰中是根深柢固的,但在這疫情下卻停止群體聚會,我們實在處於一個矛盾點上,那麼應如何自處,應以甚麼態度參與網上崇拜?建議如下:1. 在參與網上崇拜時,以上帝為尊的同時,仍記念弟兄姊妹和自己正在參與網上崇拜,雖然實體上不能聚集,但心靈上和弟兄姊妹依然聚合,敬拜同一上帝。2. 平時雖然不能聚會,但仍可通過電話或短訊慰問、鼓勵,努力維繫團契關係,仍然與弟兄姊妹是一個信仰群體。或許當下教會暫時不能有任何聚會活動,這會不會是反思何謂「健康教會」的好機會?

「至高者隱密處的喜樂 」梁燕城博士講, 宗易明弟兄記 ( 2020年04月05日)

最近很多基督徒長久未經歷主同在的喜樂。面對的世界不單病疫橫行,且人類到處撕裂衝突,連信徒也因世俗觀點不同而彼此攻擊。如何重尋主内的寧靜呢?上帝叫我們在亂局中安息平靜,在靈性隱密處會面。

「住在至高者隱密處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詩篇 91:1)至高者原文El Elyon,Elyon字根有超越上昇(ascend)之意,El 是上帝。兩字合一, 就是至高的真神,是最高的至高無上者,是極崇高的主宰,最高之處的上帝。

創世記14:18談到麥基洗德 (Melchizedek) 是「至高上帝」的祭司,至高上帝就是El Elyon這字。「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希伯來書指出麥基洗德象徵耶稣。耶穌基督已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希伯來書 6:20)「成為更美之約的中保」 (希伯來書 8:6)。通過永恆的大祭司耶稣基督的救贖,我們才能得救,進到至高無上的上帝的國度。

隱密處原文是Satar,英釋Secret place較為準確,是指斷絕俗世煩囂,單獨與上帝相交之空間,是得上帝保護、醫治與重建的隱密處所,人在此進入和上帝親密共融、互為感通的境界,在此契會上帝的旨意和使命。

我們要追尋和上帝獨處,找尋隱密處與上帝相交的境界,才能聆聽到上帝的聲音,才洞察世事發展的真相,及其中上帝的旨意。上帝與人會面是人生徹底釋放的境界,在無限慈愛榮光中,親近上帝的完全恩情、聖潔和榮耀,而得極深的甜蜜喜樂。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有古卷作:喜悅歸與人 )!」 在與至高的上帝獨處時,可經歷至高之處的榮耀,是一種澄淨晶瑩的榮光、完全靜潔平安,上帝寶座傾流水晶一樣的生命活水到靈魂深處, 人心得大喜悦, 超越一切悲歡憂煩。

「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強勝、威嚴都是祢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祢的;國度也是祢的,並且祢為至高,為萬有之首。」 (歷代志上 29:11) 上帝是至高,萬有之首,上帝的本體是莊嚴壯麗,充滿榮光與權能,祂的國度就在天地之中。「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賽6:3)

但如何可超越普通信徒生活,向上超越而進入至高上帝的隱密處,單獨與上帝傾談,而享受深密靈交的甜蜜喜樂呢?先知以賽亞說:「因為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以賽亞書 57:15)

至高的上帝只住在痛悔與謙卑的人心中,任何自以為公義,以為自己代表上帝去審判世界的人,或是陷身於權力利益,迷執於俗世政治社會意識形態者,都是狂傲的人,不能經歷上帝隱密處的甜蜜喜樂。

痛悔的心,即因基督而淨化,謙卑的心,即不暗藏自己一套理論與偏見,只是以單純的信心,向上帝開放靈性,以一無可誇,一無所有的心來到上帝面前,成為嬰孩一般天真清純,就能入上帝最高隱密之大愛與榮光中。這是真正清心的人,耶穌在談八福時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馬太福音 5:8) 只有清心才能與上帝會面。

清心是以一無可誇之心來到上帝面前,回復原始的單純,在這原始的天真中,產生完全的信心與完全的獻身。上帝「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詩8:2) 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馬太福音 11:25)

「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53:6)人一旦有迷執,就偏行己路,失去單純的信心,表面仍是信徒,實質卻等同「不信之人」,他們「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上帝的像。」(哥林多後書 4:4) 靈性要放下一切人的偏見迷執,經歷上帝的煉淨,才能上達到至高處與上帝會面。

耶穌說:「祢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约翰福音17:22) 委身跟從主的人,可進入至高者的隱密處,體會上帝的榮耀與上帝的同在,人可剛強壯膽,對現世的所有危機威脅,無所畏懼。

恐懼 (fear) 來自對危機與威脅的情緒,産生焦慮 (anxiety) 與恐慌 (panic),使人朝夕不安。病疫使人學習瞭解大自然規律的不可抗,人間衝突使人明白人的罪性與人生的苦難。從宇宙規律使人知上帝創造的宏大, 上帝仍在掌管。人間衝突使人知人的虧損陷溺,但也知人的尊貴與良知(心中的律法)。由恐懼轉為敬畏上帝,敬畏至高者的莊嚴壯美,尊敬人性的尊嚴及良知,也尊敬萬物。投身上帝,即生信心與盼望。

住在至高者隱祕處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我要論到耶和華說:「祂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上帝,是我所倚靠的。」祂必救你脫離捕鳥人的網羅和毒害的瘟疫。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祂的誠實是大小的盾牌。你必不怕黑夜的驚駭,或是白日飛的箭,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或是午間滅人的毒病。雖有千人仆倒在你旁邊,萬人仆倒在你右邊,這災卻不得臨近你。(詩篇91:1-7)

古學賢牧師-「愛主不斷,團契不停」(2020年04月12日)

最近我以視像關心一位肢體的母親,和她聊天十多分鐘,並為她的健康祈禱。感謝上帝,在這疫情下仍能接觸未信主的朋友,以資訊科技傳遞福音和關愛的信息。另外,閩南小組團契已舉行三次網上聚會,每次都有十人以上參與,大家隔空對話,不知不覺就用了兩個小時,大家意猶未盡,話題不絕。

    早、日堂的實體崇拜於3月29日轉為網上崇拜,體會到(徒7:48節)所說的「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我們此時更明白到,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約4:24節)是何等重要。感謝上帝賜人有智慧發展科技,當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之際,教會仍可透過網上聚會牧養弟兄姊妹。有牧者打趣說:「我還有許多事情要告訴你們,我不願透過流動程式(apps)跟你們說,我盼望新冠肺炎盡快過去,能到你們那裏,與你們當面談論,使你們的喜樂滿足」(借用約貳12節)。對了,我們都盼望不用戴著口罩,跟弟兄姊妹一同相聚和敬拜上帝。

「逆境中的以色列民 」吳頴琪實習傳道講 ( 2020年03月29日)

人總是會面對著種種的困難,無論個人層面、羣體層面或是整個社會的層面也會遇到各種的難題,時時刻刻面臨著各種疑難的抉擇。就如香港現在所面對的疫惰,各個層面也陷入困境當中,我們該如何反應及選擇?

在出埃及記中,以色列民過紅海前看見龐大的埃及追兵,嚇得驚惶失惜。以色列民的反應則是怪責摩西,不接受當初改變後的後果,但他們其實忘記了(一)百姓因做苦工而哀求,神聽到及知道百姓的歎息,而差摩西帶他們出埃及(出二23-25);(二)耶和華在出埃及地後,已向摩西與百姓提到法老會追來,而耶和華卻會在這事上得榮輝(出十四1-4)。透過以色列民的反應,提醒讀者,當人遇到困境時,驚慌會讓人的眼目聚焦在末路上。

摩西向百姓發出三個並列的要求,即是三個要求沒有分先後次序:「不要怕,要站穩,要看耶和華的拯救」。

在創世記中,耶和華神曾與幾位祖宗說「不要怕」,如亞伯蘭(15:1);以撒 (26:24);年老的雅各(46:3),都是在他們驚嚇或面對前境糢糊的情況下,一句帶有安慰的說話。摩西並沒有否定百姓的驚惶,但不需要停留在驚惶的狀態中。同樣地,摩西要求「要站穩」,即是要求百姓不要因驚惶的狀態帶動他們的行動。

最後摩西要求百姓「要看耶和華的拯救,就是祂今天將會向你們所做的」(《和合本修訂版》:看耶和華們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拯救)。後段和13節下句都是在解釋和補充「耶和華的拯救」的意思,所以摩西是要求百姓「要看耶和華的拯救」。如進入當時的敍事,「耶和華的拯救」是直接指向十四4節耶和華所提到的「得的榮耀」的事上,也是我們所熟悉的過紅海事蹟。

當摩西提出三種要求後,他確定地指出「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這句不是一種祈盼式的表達,而是陳述這事將來會發生,而當這事情發生的時候,百姓便不會再發聲了。

這段是被稱為摩西最信服神的時刻,摩西面對著百姓的埋怨,埃及的追兵,看似絕境的情況,但他沒有忘記上帝的吩咐,轉目光專注望著神的當中,深深相信神必會以祂的方法去帶他們離開。

雖然我們今天所面對的處境,未必會有過紅海般的神蹟,但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會聆聽我們,亦是知道我們的。我們需要做的是「不要怕,要站穩,要看耶和華的拯救」,神必會以祂的時間、祂的方法保護我們。

鄭淑儀姑娘-「開心果」(2020年04月05日)

開心果聽着名字都是喜慶,顧名思義吃了開心果能讓你開心,不僅如此,常吃開心果還能讓你健康美麗哦。

我也愛吃開心果,但同樣樂意做個開心果,把歡樂和幸福帶給我身邊的親戚和朋友。「苦瓜乾」和「開心果」正好是一對立的正負面詞語; 為何苦着臉不開心?必定是遇到艱難不能解决的事所以愁眉深鎖,為着心所掛念憂悶而現於顏面上。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想做個開心快樂人,應該沒人想不快樂的; 但如何處理不快樂的情緒? 從聖經中看到保羅在監獄中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2-13);讓我們學習到能依靠上帝所加的力量時,縱然在疫情下生活中面對我們的困境和難處,能從「苦瓜乾」的苦臉而搖身一變為「開心果」的甜,就是依靠上帝而活。

「復興錫安 」彭偉業傳道講 ( 2020年03月22日)

新型肺炎疫情的發展令人恐慌,使人對將來失去了信心,世界將會進入非常艱難的時期,我們作為基督徒在這時期應該如何面對?今日宣講的經文是一首詩安慰詩,預言上帝將要讓被擄的百姓回歸去耶路撒冷,並使錫安復興。從中我們一同學習耶和華所作的復興是如何的。

敬拜的表達

51章3節,耶和華上帝將要把已經一片荒涼、頹垣敗瓦的耶路撒冷,轉化為伊甸園,人間的烏托邦,成為可以供人與上帝同在的聖所。「在其中必有歡喜、快樂、感謝,和歌唱的聲音。」說明這伊甸園的花園必須有敬拜的元素,有讚美感謝和歌唱的聲音。以色列得以回歸,所有的傷痛都變成過去,並因此喜極而泣,不斷以歌聲讚美上帝(賽51:11)。

復興景象強調敬拜的元素。基督教是一個關係的宗教,最重視的是人和上帝建立關係。敬拜就是我們與上帝相交、相遇的過程,我們每主日的崇拜,是我們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個真正跟從主的人,必會將參與主日敬拜作為生命的第一位,預留時間與主相遇。

公義的來臨

在以賽亞書的裡面,「公義」這詞語的應用,往往與「救恩」「訓誨」連在一起(賽51:4-5)。以賽亞強調上帝的「訓誨,就是耶和華所頒布的「律法」,即只有按著上的「律法」去行事為人,上帝的「公義」和「救恩」會來臨。聖經學者認為這裡所指的「公義」,並不是人所能判定的,而是「上帝的公義」,當人能夠實踐上帝的「訓誨」,當人能夠履行上帝的話語,人與人之間的公平、公正才能夠實現。

我們看到社會好像缺乏公義,是源於人的私心和罪性,這也是人原本與上帝隔絕的原因。所以,我們要理解以賽亞所強調復興的景象是有公義的來臨,是因為那時候上帝的子民,能夠按照和遵行上帝的訓誨、律法去行事。當人的罪性被克服,人與人之的愛就得到彰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公義的來臨。復興的景象,就是人能夠醒覺自己的罪,重新遵行上帝的訓誨,讓上帝的公義行在人間,這樣上帝的救恩也會來臨。

回復仰望耶和華

今次新型肺炎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比我們當初想像的還來得嚴重。在我們基督裡的弟兄姊妹中,可能有些已經面對著工作和前路的問題,擔心失業和經濟拮据的日子將要來臨。

聖經學者認為以賽亞書51章9-16節是一首哀歌,表達對上帝一種好矛盾的情感,那是一種懷疑。詩人問為何現在他們的國家被滅,他們被擄去異鄉,在困苦的裡面,卻遲遲未見到上帝出手拯救,改變現在的困境呢(賽51:9-10)!然而,哀歌的特色,往往在「懷疑」裡面會以「盼望」來回應。51章12-16節記述耶和華如何回答詩人的問題,叫詩人回顧上帝的偉大和全能。上帝沒有直接回答詩人的問題,但是上帝回應是「惟有我,是安慰你們的。」上帝叫我們不要將我們的眼光和焦點放在困難裡面,而是將焦點只放在上帝身上,重新認定上帝是創造天地的主宰,只有祂才有權威和能力,帶來真正的安慰。復興的景象,就是人的心靈可以重新歸向上帝,重新認定只有上帝,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和平、安慰,和祝福。

檢定教會可否復興,就是我們能否在任何情況下,以敬拜上帝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們能否遵行上帝的話語,克服罪對自己的綑綁;我們能否認定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救主,面對任何困境時,將心靈完全地歸向上帝。願主賜下聖靈引導我們走上復興之路。

彭偉業傳道-「苦難的命定」(2020年03月29日)

近這兩星期,新型肺炎已經蔓延到全世界,各國都面對著大批市民感染的結果,引致各地的醫療系統崩潰。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開始停頓,經濟學家斷言未來面將臨經濟大蕭條,估計有多間公司結業,失業率飆升。一方面我們要面對感染新型肺炎的威脅,另一方面是可能面對失業,現在的確實是個艱難的時期。

基督徒應如何面對苦難?保羅作了一個出人意表的回應:「免得有人被諸般患難搖動。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3:3)。保羅向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說明基督徒是注定要遇見苦艱,苦難是命定的。基督信仰不是一個令人一生必定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的信仰,反而信徒應該知道在其信仰歷程中遭遇苦難是必然,在苦難中求主賜我們力量面對和渡過。懇求上帝把我們藏在祢翅膀的蔭下,白日太陽就必不傷我們,夜裏的月亮也就不害我們。上帝要保護我們,從今時直到永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