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夫牧師 - 「對人有情,對上帝就更要有愛!」(2017年2月12日)

早前KCG(青年團契)中被笑話我仍是「光棍」一名(即仍是單身),連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出來,但講真,我都幾樂得自在!有伴在旁也好,仍是單身也好,相信更重要的都是要做有「情」人!如果過情人節只是「例行公事」,情若欠奉,那麼寧願不過也罷!對嗎?在此鼓勵那些與我同是單身的弟兄姊妹,我們都要過「情人節」,讓我們都作有「情」之人;至於已有伴侶的肢體,也請以「情」珍惜您的另一半。過情人節,盼不只專注於情「人」,更要「愛」那賜人有「愛」的上帝!我們都心知肚明,若不是上帝,人的愛就有限,因為──「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壹書4:19)

情人節將至,願有人繼續有情,對上帝──繼續有愛!

古學賢牧師 - 「新年新心」(2017年2月5日)

祝願弟兄姊妹新年蒙福,力上加力,主恩滿載!

    有些人對我說,他們向天父許願,期盼在新一年蒙祂賜予新的動力,使生命更具感染力;無奈發現自己有諸多限制,先天條件又不足。

這也是你的疑慮嗎?天父卻指示我們當完全接納自己,因祂已賜新心新靈給我們(結36:26節) ,又使我們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林後5:17節)。所以,更新的力量已蘊藏在我們裡面,需知道一條毫不起眼的毛蟲,經過一段艱辛的蛻變過程,終成為一隻人見人愛的蝴蝶。故此勉勵大家專注操練,顯出耶穌美善的生命。

朱淑芬傳道 - 「臨別贈言」(2017年1月29日)

今日是年初二,祝願大家新年蒙福!再過一個月我就要離開閩南堂,我在這裡事奉將近10年,當中有歡笑也有眼淚!抬頭望向遼闊的天空是那麼大,我都想放眼世界,縱然是捨不得,但我仍要上路。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我們如何活得有價值及有意義?若然你是為主而活或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你的人生就不會枉過!

 

吳俊夫牧師 - 「求、祈──絕不能求求其其!」(2017年1月22日)

禱告的生活,正是表達出我們與上帝關係的真實反映。當我們熱切地呼求,並不一定是大聲疾呼,而是具誠懇的態度去求,這樣的禱告,是充滿了迫切性、充滿著從深處的渴望的禱求,是出自真誠且滿具動力的禱告,甚至是滿有感染力的禱求。祈禱:是期盼、是祈求,而不單是祈福!我們是要向上帝訴說,傾訴,甚至是對話。若是馬馬虎虎地說,求求其其地講;禱告就算再長、用詞再華麗,這樣的祈,或可說──不祈也罷!甚或是對上帝的一種「輕蔑」!求、祈卻不「求其」!我們才經歷禱告中的關係,才經歷禱告中的轉化,我們才經歷禱告充滿上帝的大能,我們才更明白禱告是「必須」的求、「必須」的祈!

古學賢牧師 - 「上帝的寶貝」(2017年1月15日)

上個禮拜五早上與朱姑娘及幾位年長的姊妹,到瑪麗醫院探望一位患重病的姊妹。由小巴轉巴士,一個多小時才到達。在病房內,各人滿有用不盡的關愛,慰問患病的姊妹,讀經、唱詩及禱告,絮絮不休,多方關懷,祝福與勉勵;我身處其中,看見彷彿主耶穌也在旁。

    下午繼續探訪港島區另一對夫婦,丈夫因病在家,多時沒有參與聚會。某些探訪員雖與他們不大熟悉,卻無礙向他們獻出真摯的慰問;相信他們都感受到主耶穌的臨在。

    整天探訪以後,深深地體會這班探訪和受訪的弟兄姊妹都是上帝的寶貝、祂手裡的工作(弗2:10)。

「家和萬事興」(日堂崇拜講道) 古廖玉明師母講 (2017年2月5日)

經文:創世記451-8

現今家庭衝突是很普遍,基督徒家庭也不例外。創世記題到一個破裂的家庭,兄弟之間充滿嫉妒和仇恨,最後卻能大團圓結局。

一、運用智慧

雅各有兩個妻子和兩個妾侍,她們一共為雅各生了十二個兒子。雅各一生只愛拉結,約瑟和便雅憫是拉結所生,在雅各眼中只有這兩個兒子。創37章,約瑟十七歲的時候與哥哥們一齊牧羊,他見到他們的壞行為,就報給父親聽。雅各偏愛約瑟,為他造了件彩色的外衣。哥哥們就妒忌他,排斥他,與他說話也不客氣。約瑟告訴哥哥們,他造了一個夢,夢見他們在田裡捆禾稼,他的捆站著,哥哥們的捆來圍著他的捆下拜。他們聽見就越發憎恨他。

然而約瑟很愛哥哥們。他們去了示劍放羊,爸爸打發約瑟去探望他們,約瑟從希伯崙起程去示劍,但迷了路,也找不到哥哥們。他其實可以回頭,但有人告訴他,哥哥們去了多坍,他就趕快追著去。從希伯崙到多坍,超過100公里的路程(年青人行路每小時約5公里) ,可見約瑟真的關心他們。

哥哥們遠遠望見約瑟,不但沒有因他的關懷而歡喜,反而因他穿著的那件彩色外衣,一團妒忌的火在他們心頭焚燒,他們商量想殺他。約瑟來到,他們就剝了他的外衣,把他丟在一個坑裡。不久有一班去埃及的商人經過,哥哥們接受四哥猶大的意見,不殺約瑟而將他賣給商人。

十個哥哥因妒成恨,甚至要殺約瑟,絕對肯定是錯的;但細心想,在他們所犯的罪行裡面,其他人有沒有責任呢?有,約瑟當年只有十七歲,思想單純,待人處事不夠成熟;雅各的責任更大,他偏愛約瑟做到出面,不理會其他人的感受。羅12:17節「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意思是,不要「任我行」,要留心群眾的感受和看法。總括來說,雅各和約瑟的做法有甚麼問題呢?就是「唔識做」。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關係是要建立的,怨恨是會累積的;今日我們待人處事的作風和習慣,到底是建立關係還是累積怨恨呢?

時至今日,「嫉妒」仍然是令到家人或群體不和的主要原因。有許多人,包括基督徒,見自己有財富,有恩賜,有兒女,有事奉的崗位,好過別人就驕傲,但一見別人好過自己就妒忌。我們待人處事要有智慧,一方面提防被人傷害,但另一方面又不要受他們牽制而甚麼都不敢做。

無論在家庭,在公司,在教會,我們需要檢視一下自己待人夠不夠智慧,有沒有主動去建立可以交心的友誼;處事方面是不是有足夠的彈性,照顧到各方面的需要,實踐「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二.選擇饒恕

約瑟被帶到埃及做奴隸,後來被誣告而被拉去坐監。在監裡他為一個酒政 (服侍法老飲酒的內官) 解夢,說:「三天之內,法老必提你出監。」後來酒政果然官復原職。創41章,過了兩年,法老造了兩個夢,酒政就想起約瑟。他得到上帝的指示,向法老解釋他的夢,就是將有七年的豐收,但是隨後有七年的大旱災。約瑟建議法老積蓄五穀來應付將來的災難,法老就派他做宰相,治理全個埃及。

迦南地也有旱災。約瑟開倉賣糧,創42章,約瑟的十個哥哥也來到埃及。約瑟和哥哥們相遇,約瑟認得他們,他們卻不認得他。約瑟身為埃及的宰相,而他們只是寄居在迦南地的外族人,約瑟完全可以任意待他們。但他選擇饒恕,放棄報復。

當年約瑟向爸爸打小報告,其實是想哥哥們改好,不想他們繼續壞下去。饒恕是最美麗的選擇,只要將仇恨拋開,內心的愛就釋放出來。現在約瑟仍然關心哥哥們,想知道他們有沒有改變,就用計試驗他們。約瑟說他們是來做奸細的,他們為了表示清白,就説出自己的家庭背景。約瑟扣留二哥西緬,要他們回家將十二弟帶來,證明他們沒有說謊。

後來他們將便雅憫帶來見約瑟,贖回西緬。約瑟吩咐管家把一隻銀杯藏在便雅憫的袋子裏,當他們起程回迦南地時,管家說他們偷了銀杯,然後在便雅憫的袋裏搜出來。管家要便雅憫留下做奴隸,哥哥們不肯,他們一齊去見約瑟。四哥猶大情願代替便雅憫,求約瑟放他回家。現在約瑟看見了他們的改變。仇恨產生偏見,惟有拋開仇恨,心境變得平和,才會看見對方的好處。

不但如此,約瑟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就是解開心結。在荒年未到以前,他結婚生子,他給兒子起名瑪拿西,意思是「忘記」;他說上帝使他忘記一切的困苦和他父的全家。這個名字有感謝上帝的意思,但是同時亦帶有對父家的怨氣。

當約瑟用計為難哥哥們的時候,創42:21節,他們就彼此說:「我們在兄弟身上實在有罪,他哀求我們的時候,我們見他心裡的愁苦,卻不肯聽,所以這場苦難臨到我們身上。」約瑟十七歲被賣,現在已經卅九歲;在這廿二年裡面,罪疚感和受報應的恐懼一直藏在哥哥們的心裡。約瑟選擇饒恕,他才機會聽到哥哥們講這番心底話。約瑟轉身退去,哭了一場,將壓抑在內心多年的情緒抒發了出來。

約瑟還有第二個心結:為甚麼父親從來沒有派人來找他呢?原來當他被賣之後,哥哥們宰了一隻羊,將他那件彩衣染了血,打發人送到父親那裡,說是他們撿的。現在當約瑟假裝要將便雅憫留下做奴隸,四哥猶大就對約瑟說,爸爸本來就不肯讓便雅憫跟他們來,爸爸說:「我已經有一個兒子離開了我,直到今日我也沒有見他,我知道他一定是被野獸吃了。」聽到爸爸這句話,約瑟一切都明白了,心結都解開了。

創45章,約瑟大哭起來,與哥哥們相認。第3節,「他弟兄不能回答,因為在他面前都驚惶。」反是約瑟安慰他們。第7-8節,「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裏來的不是你們,乃是上帝。」當心結解開,約瑟對上帝就有深一層的認識,他明白到只要上帝許可,蓄意的傷害亦可變為幫助。弟兄姊妹,你是否覺得很難寬恕那些傷害你的人?是很不容易,上帝知道,祂要醫治你的傷痛。不過你必須將仇恨拋開,才能夠解開心結,然後去成就上帝的計劃。

「真‧保障」(早堂崇拜講道) 巫若飛實習傳道講,林日麗姊妹記(2017年2月5日)

經文:路加福音21:5-19節                                   

    近期香港流行把「真」這字加到一些人名或事情前,代表千真萬確。很多弟兄姊妹有買保險,但在眾多保險計劃中,有多少能讓你得到完全的保障?要在哪裡才找到真正的保障?今日的經文,耶穌把祂才是真正的保障這信息帶給門徒。耶穌在耶路撒冷進聖殿後和在橄欖山上的講論,對象是跟從耶穌的門徒。在這場景下,有人先談起聖殿來;而耶穌後來講到聖殿被毀,以及終末預兆之事。

一、美石和供物裝飾的聖殿是猶太民族信仰的根基,是他們最大的保障

    1.聖殿對猶太人的意義(心靈保障)

    路加以「美石和供物妝飾」去形容聖殿,耶穌時代的聖殿十分宏偉華麗。聖殿對於當時猶太人是相當重要,是神聖和敬拜上帝的地方,也是他們民族身分的象徵,甚至是上帝臨在的象徵。而聖殿金碧輝煌的妝飾和整個宏偉的建築,是他們心所倚賴的地方,也顯出他們民族的尊貴。換言之,擁有這些金碧輝煌妝飾的聖殿是他們心中的保障。

    2.世人今天的心靈保障

    昔日猶太人將他們的心靈保障投放在這宏偉華麗的聖殿中,那我們的心思是否投放在這花花世界中?近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新聞是美國總統大選,因選舉結果令很多人震驚。美國眾議院議長瑞安特別提到經濟原因,可能部分美國人民為尋求保障而將希望投放在有「政治狂人」之稱的特朗普身上。不論是生活或心靈,人都需要有保障。當我們認為保障在那裡,心思也可能在那裡。

二、被摧毀的保障及末世的先兆

    1.耶穌提出被摧毀的保障

    經文中,當人談論聖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耶穌就回應說:「論到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將來日子到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再華麗和神聖的聖殿,最終會被拆毀,敬拜上帝的場所最後變成頹垣敗瓦。耶穌動搖了門徒和猶太人認為最重要的生存保障,也是他們賴以生存和行動的根基。不少宗教或民間信仰會將最好的一面給你看,信眾會認為神明會保守你風調雨順。但耶穌卻告訴你以後要發生的苦況,而一直所倚賴的保障也會有被摧毀的一天,祂要我們坦然面對末世之事。

    2.末世的現況

    「末世」是指歷史最後階段,即基督第一次來臨與將來再來之間的時段。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已身處「末世」中,只是不知道基督何時再來。經文中提出的末世先兆及現象,在二千年歷史中的每個時代已不斷發生,祂大概提過三種預兆:

(A)基督徒受逼迫

    從耶穌的年代開始,基督徒不斷受到逼迫;甚至到現今世代也有。例如,聽聞在伊斯蘭國的管轄範圍中,有不少基督徒受逼迫。又或者在國內的拆十字架事件中,弟兄姊妹也受著不少壓力。

(B)有天災戰亂

    聖經形容為「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除天災外,歷史中有不少戰爭,遠古有十字軍東征,上世紀有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現今非洲的一些國家,也有內戰發生。

(C)有假基督

    歷世歷代有異端或假基督出現,遠至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或近期常說的東方閃電教等。每談到末世之時,總會讓人恐懼絕望。要從哪裡才能得到一份真正平安與真‧保障?耶穌不會就此撇下我們,在這段關於末世的經文中,看似有很多不安局面發生,但實際是充滿盼望安慰的信息。

三、基督才是真正生命的保障

    看見世事的不安和紛亂,耶穌基督是我們最堅固的保障,祂給予三方面的保障:

1.保護的應許

    面對末世紛亂局面,耶穌親自許下保護的應許。路21:18-19,「然而,你們連一根頭髮也必不損壞。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或生命)。」在逼迫、天災戰亂以及假基督的出現中,祂必定會保護我們,要常存忍耐,必得以保全生命!

2.臨在的安慰

    面對世界紛亂,耶穌不會離開我們,與我們一起面對這末世黑暗。祂的臨在成為最堅固的保障和動力。路21:9,談論「打仗和擾亂的事」時,耶穌給我們一個切實的安慰,衪會與我們坦然面對這紛亂世代,叫我們「不要驚惶!」。

3.得勝的盼望

    耶穌宣告世界將來的結局,雖前頭有黑暗的日子,但祂卻有終極得勝的把握。耶穌曾死而復活,勝過死亡;再來之時,衪要全面掌權,得到全面勝利。我們跟從衪,當然有得勝盼望。正如瑪拉基書4:2上,「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而詩篇98:9提到「因為他來要審判遍地。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公正審判萬民。」最終得勝之時,耶穌要作公義的審判,這也成為今天我們忍耐的動力和盼望的所在。

    等候耶穌基督再來時,只需立定心意、常存忍耐、謹慎行事,作基督的見證!願我們在這紛亂世代中,認定耶穌是最堅固保障,從祂的話語得著安慰和力量,面對各樣挑戰!

「新的開始」 黃庭得牧師講(2017年1月29)

經文: 約翰一書1:1-4

    聖經告訴我們「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在新一年開始,我們都想有新的開始、新的計劃,但我們要問自己:「誰是主角呢?」

誰是主角

    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 (約一1:1)

    有一位基督徒校長患了神經元末絕症,全身肌肉漸失控制而萎縮。他用盡心力寫扎記,最後一篇他寫著「誰是主角?我不是,主耶穌才是!」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我們要配合「生命之道-主角」去計劃才有意義。

新的經歷

    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看見了,現在又作見證,把原與父同在,

並且向我們顯現過的那永遠的生命傳揚給你們-     (約一1:2)

    基督徒追求的是歷久常新的經歷,就是經驗常在主耶穌裏、親身經歷祂的同在與顯現。因經驗到主耶穌新鮮的愛,就禁不住要傳揚與見證出去。

更新的生命

    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傳揚給你們,為要使你們也與我們有團契,而我們的團契是與父和他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      (約一1:3)

    成熟的基督徒經歷與三一神的相交與團契,因與主心連心帶來生命的更新,並努力傳揚與見證、與人心連心,更帶領人與神心連心,經歷全新的感受。

全新的感受

    我們把這些事寫給你們,使我們(或你們)的喜樂得以滿足。

(約一1:4)

    年紀老邁的使徒約翰,努力地寫信與分享生命之道,為了經歷滿足的喜樂,也盼望收信的人同樣經歷,因認識生命之道而帶來的滿足的喜樂。

「人生的目標」 倫國平牧師講,霍燕冰姊妹記(2017年1月22)

經文:約翰福音4:4-42節                              

    敬拜的態度十分重要, 我們不是在形式上去「做禮拜」, 而是要充滿感恩、活力、喜樂的去敬拜神。人生命是脆弱的。我們有健康、活力, 本是源於上帝的看顧, 我們才能來到敬拜神。 我們的人生目標又是什麼呢? 是買大屋? 還是賺得更多錢? 但聖經說: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生命又有什麼益處呢?人生目標若果是不準確/有遍差, 就會有很多壞情況出現。

    (約4:4-20) 記錄了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她因為懼怕別人, 選擇在正午比較人少的時候去打水。又因為心靈空虛得不到滿足, 曾有過五個丈夫。她以為自己信仰上有依靠, 但卻在信仰上出了遍差。(約4:21-22) 耶穌對她說:「婦人, 你要信我。時候將到, 你們敬拜父, 既不在這山上, 也不在耶路撒冷。」去澄清敬拜的正確觀念。 耶穌又去安慰和鼓勵婦人, 說出活水的道理, 「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4)

    我們敬拜上帝有時候會走錯方向, 敬拜的模式受著宗派、地方、傳統所影響。靈恩派一般都比較感性, 福音派則比較理性。 敬拜的時候, 靈恩派好活躍, 手舞足蹈的。福音派就比較冷靜嚴肅。 但父喜悅的敬拜是怎樣的呢? 經文說「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祂。上帝是靈,所以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約4:23-26)

    心靈 (in spirit) 比較感性和誠實( in truth)即真理則比較理性。(約4:26)「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 就是說其實兩樣同樣重要。上帝沒有說過要莊嚴的去敬拜。 反而, 父說: 「你要歡喜快樂的敬拜神」要靠著神歡喜快樂, 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跟隨聖經的教導。 要因著跟隨神而得的歡喜快樂, 由心而發的去敬拜祂, 用生命流露去敬拜, 而不是做給人看的。

    就如撒瑪利亞婦人一樣, 為父作了見證。如經上所記「那城裏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 因為那婦人作見證, 說:「他把我素來所做的一切事都說了出來。」令多人聽見耶穌的話, 信的人就更多了。 最後, 撒瑪利亞人對那婦人說:「現在我們信, 不再是因為你的話, 而是我們親自聽見了, 知道這人真是世界的救主。」(約4:39) 為父作見證, 使人信主, 這是耶穌所願意見到的。

    人生最重要的目標是要去敬拜上帝, 去跟隨上帝, 去榮耀上帝。希望來年我們去傳福音, 像撒瑪利亞婦人一樣, 由以前不敢見人, 到後來講見証, 將好消息傅出去。上帝的預備是充足的, 我們以心靈誠實去敬拜祂, 必蒙上帝悅納和祝福。

「抬頭吧! 震動列國」吳俊夫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2017年1月8日)

經文:詩24:7-8﹑該2:6-9                          

   當嘗試放開眼界時,便可以發現更多的事物,不單是熟悉的群體,不單是可服侍的範圍,更重要是仰望上帝的能力,這樣眼光上的轉變,同時使我們生命轉變。

  在詩篇24篇7至10節,最為強調的字眼是「抬起頭來」和「榮耀的王」,榮耀的王不是說當時的王,而是耶和華。這篇詩篇是何時唱出來的,可追溯至撒母耳記上第6章,人們從鍚安把約櫃抬入耶路撒冷時所唱出來的。他們抱著快樂的心態去迎接榮耀的王,把城門和國家都透過擬人法使它們都需要抬起頭來迎接耶和華。今天我們的王又是誰呢?生命中需要經歷過耶和華正是我們的王,衪並不只是觀念,而是需要我們去降服在衪面前。衪要我們所作的,我們便留心去作。所以,上帝的國度是需要我們抬起頭才能看見,抬起頭的動作,代表迎接榮耀的君王,而沒有迎接的心態,人就容易沉寂,難以在生命中得到豐盛。

  生命中得到豐盛,得到轉變,這種豐盛由上帝而來,這種轉變是為著上帝而變,其後作出震動列國的舉動。在聖經當中,不論是保羅、彼得,得到生命上的轉變後,他們變得勇敢願意去作更多的事情。因此,要震動列國,就必須由上帝先震動我們。在一場簡單的分享見證中,人們可以以找到工作為題,找到愛情為題,但又會否以生命中最黑暗的事情為題呢?最黑暗的事情當有著根本性的改變,正是上帝改變人的生命最難能可貴的象徵,這就會帶來震動人心的效果。若我們果敢的震動周遭的人,果敢的分享被上帝震動的見證,生命有著根本的轉變然後震動列國,這就是上帝所盼望的。

  哈該書中,在建殿時民眾面對著旱災這個嚴峻困境,使他們的生計有了問題,但仍堅持建耶和華的殿。他們最缺乏的不是金錢,而是信心,要求上帝興起自身的信心。因為,上帝的供應是充足的,人類的信心往往是軟弱的。最後,經文中描述上帝只要震動,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所以衪讓波斯王把建造的材料也運給他們,真正的興起了人們的信心。其後,衪便說這個聖殿後來的榮耀必定大過先前的,這證明衪亦欣賞人們的堅持。

  信心須有外顯的行為,雅各書中出現了四次相同的經文,就是「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雅2:14; 17; 20; 26)。如果我們昐望閩南堂的禮堂可以滿座,有這樣的信心,是因這地方是屬於上帝的,這只是一半的原因,另一半則是我們充滿基督的生命。我們要先受上帝所震動,生命得到轉變,變得更為有信心,這份信心使我們帶更多人進入祂的國、祂的教會,身邊的座位必不留空,充滿在祂的殿中,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