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的榮耀……才是我的榮耀」吳俊夫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16年12月25日)

經文:約翰福音122832節,提前115-17節      

   人生有甚麼是值得驕傲和光榮的?畢業?結婚?但有多少時候我們認為認識耶穌是最光榮的?上帝的榮耀才是我們的榮耀。耶穌基督降生在馬槽,一個卑微地方,我們聽了很多遍。

    騎在馬上是君主的象徵,是征戰的象徵,但耶穌選擇入耶路撒冷時騎驢駒,顯示祂的卑微,祂向上帝講「父啊,願祢榮耀祢的名!」耶穌覺得一生最榮耀的事是讓人看見上帝的榮耀。經文講耶穌發出這呼聲後,當時就有聲音從天上來,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原來榮耀上帝的名不只要我們一起榮耀,而是要再榮耀直到永永遠遠。信了耶穌後,要繼續榮耀上帝作為我們的使命。

    我們知道金錢屬於上帝,但會用在自己身上,或是給有需要的人?今天領受的一切屬乎上帝,但很多時都用在自己身上。上帝不會跟我們計較,祂愛我們,我們用在自己身上也不是錯事,但更重要的是怎樣更好讓這些財物榮耀上帝的名。這個年代,我們想賺取更多掌聲,本身沒有錯,但目標只是賺取別人掌聲,人便開始迷失,看不見上帝、真光,以為自己是光和榮耀的本身。

    聖誕節是指向耶穌基督的死亡,祂的出生是為了預備怎樣去死。聖誕節揭示的是一個捨棄的生命,送聖誕禮物是捨棄、給予,上帝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是生命。上帝賜予詩班聲音、樂手技巧,這一切表達愛上帝的生命。音樂最奇妙的地方是裡面表現生命,上帝通過音樂觸動每一個生命,祂盼望我們觸動其他人的生命。惟有看見上帝的榮耀是最終的榮耀,我們的生命才能表達甚麼是生命。耶穌在心情最複雜的時間宣告「父啊,願祢榮耀祢的名!」最艱難的時候看見的是上帝,而不是自己受苦,跟著上帝的指示行。耶穌要榮耀尊榮的只有這一位上帝。這是否也是我們的展望?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1:15「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是罪人之首。沒有人是良善的,世上只有一位義人,就是值得尊榮的耶穌基督。我們雖不像保羅追殺基督徒,但我們都是「罪魁」。有嫉妒、仇恨、貪慕虛榮、口出惡言等的問題,只有仰望那善良的主,求主憐憫。保羅講「然而,我蒙了憐憫」,信了耶穌的都知道自己是蒙恩的罪人。聖誕節希望通過耶穌降生讓我們朝見耶穌,當日幾位博士只是一心去朝見耶穌的意念,讓耶穌被尊榮。假如有人說從祢的身上看見主耶穌的影子,會感到光榮,因將生命表現出來。上帝賜下憐憫,如祂要計較,每犯一次罪,便殺一次,我們要死多少遍?但容忍郤是有限度的,有時心靈被蒙蔽,眼目昏迷,便聽不見上帝的這句話。

    聖誕節是重價買贖的日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用最重要的生命與我們分享。耶穌彷彿用奴僕身份來到世上,走在十字架的路上,進入羞恥的過程,為的是榮耀父上帝。耶穌的死亡,換的是我們有生命;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絕望,為要賜人生的盼望;耶穌的悲傷,希望帶給我們安慰。聖誕節的意義是上帝要我們經歷生命的豐盛,將這豐盛與別人分享。

    保羅用提前1:17總結「但願尊貴、榮耀歸與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上帝,直到永永遠遠。阿們!」人活著,原是要將榮耀歸祢。生命若不榮耀上帝,生命不再稱為生命,是死亡。

「與基督一同受苦」朱淑芬傳道講 (2016年12月18日)

經文:彼得前書4:12-19節                         

  引言:根據一個關注基督徒受迫害情況的「打開大門」事工於2014年報告全球各地受到迫害的基督徒的人數已達一億人,亞洲、中東和非洲均是基督徒迫害的重災區。北韓是亞洲所有國家中迫害基督徒最厲害的地方,她已是連續第13年排名第一,估計現時仍有7萬基督徒因信仰而坐監。基督徒不但要面對明顯的暴力威脅如監禁、毒打、強姦、被殺等,亦有非暴力的迫害,如剝奪個人財產、遭家人斷絕關係、被放逐、被解僱等。基督徒在全球各地受迫害的數字原來是那麼驚人。今早我與大家分享的經文是彼得前書四12-19節。

  歷史背景:主後64年,當時的君王尼祿,他縱火焚燒羅馬城,然後嫁禍於基督徒,他宣稱這場火是基督徒所為。藉此逮捕基督徒,並用殘忍的方法懲治他們。在競技場,基督徒被迫穿上獸皮,然後放出惡犬/野獸,將他們咬死。或將他們與乾草捆在一起,製成火把掛在花園中,夜晚點火燃燒,照亮尼祿的花園。有見及此,彼得寫信給一班猶太信徒,鼓勵他們不要怕,要忍耐到底,在信裡面他提出三方面要信徒留意:

  1. 有火煉的試驗臨到我們 (v.12-v.13)

  當時,作為教會領袖的彼得寫信來安慰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信徒,鼓勵他們要忍耐到底,靠著主的恩典來面對一切的苦難。彼得教導試煉是上帝容許的,目的是上帝陶造我們的過程,以顯出對上帝的信心和順服祂的旨意。v.13彼得提醒信徒若為主的名而受苦,不應覺得愁苦,倒以為喜樂;為甚麼為主受苦倒要為喜樂?「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這是彼得自己的經驗(徒5:41)。在將來,基督在榮耀中顯現時,所有基督徒所受的苦就會完結,到時,他們就可以歡喜快樂,並會得到獎賞。

  1. 為基督的名受苦是有福(v.14-v.16)

  彼得告訴他們,若有人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他們是有福的,信徒在受苦時,有聖靈賜給他們能力去面對迫害。另外,彼得在這裡提醒信徒:「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或好管閒事而當作主受苦」。彼得指出信徒若為這些事而受苦,是與信仰無關,以致招致一些不必要的為害,彼得要他們學會分辨,不要搞錯,以免自討苦吃。在v.16彼得勉勵信徒不要因成為「基督徒」而感到羞恥,他知道確實有人因著「基督徒」的名字而受苦,他們受到排斥或迫害。「基督徒」這名稱在新約聖經出現了三次,首次出現是在使徒行傳十一26「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因此,彼得鼓勵他們,要因這名字歸榮耀給上帝。

  1. 審判要從上帝的家起首(v.17-v.19)

  彼得對信徒說,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上帝的家起首,「時候到了」是指世界末日,此時,上帝的審判先從教會開始,按著次序,最終至地上所有的人。在經文中彼得問了兩個問題:1. 若是先從我們開始,那不信從上帝福音的人,他們有何結局?那些不信從上帝福音的人:廣義的指所有不信主的世人;狹義的特指逼迫基督徒的人,他們「將有何等的結局呢?」他們的結局將受到更嚴厲的審判。2. 若是義人僅僅的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將有何地可站呢?「若是義人僅僅得救,」「義人」指因信稱義的信徒(羅五1);「僅僅得救」是指「經過千辛萬苦,最終得著救恩,亦即艱難地得救。」「那不敬虔和犯罪的人」就是「那不相信福音的人」(v.17),特別指那些「從人的情慾」而行的人(四2-3),他們「將有何地可站呢?」他們將會在審判台前站立不住(詩一5-6)。最後,彼得勸勉信徒要繼續行善,並要把生命交託上帝,相信造物主是信實的,祂必保守。

  總結:在經文中提到四次的「受苦」,1. 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倒要歡喜,因為將來基督在榮耀中顯現時,我們會得到獎賞。2.自討苦吃不是受苦,若作為「基督徒」受苦,不要感到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上帝。3. 在受苦中信徒仍要行善。

吳俊夫牧師 - 「老老實實,聖誕快樂係因為?」(2016年12月25日)

講真,「普天同慶、聖誕快樂」人人識講,聖誕節意義是因為救主耶穌為我們降生──掉轉頭背都仲可以!問心,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會因為有假放、有派對、有大餐食而開心居多,抑或純粹因領受祂的大愛而欣喜若狂?我想或多或少也因節日化的關係,對這極美的意義而有所淡化(當然不是自命清高指不能享受節日帶來的快樂呢)。然而若我們常常因祂的降生、祂的愛成為我們喜樂的目標時,聖誕的快樂就不能言喻了。主角就真的成為主角了,我們會因為想為祂慶祝而不是為我們自己準備一大堆的節目,我們會因想祂開心而為祂準備禮物,當看到祂開心時,我們就越覺開心。我們會以敬拜讚美的詩歌替代生日快樂歌,我們會以愛上帝、愛人如己的回應成為了生日禮物獻上。尤記得上禮拜六團契部慶祝會,極感受到大家將耶穌擺放在中心位置,這樣的慶祝會,太美好了,以您們為榮!這個聖誕,老老實實,相信耶穌完全收到我們的心意呢──耶穌,多謝祢給予我們快樂,更讓我們討祢喜悅!J

「行外行內」 古學賢牧師講 (2016年12月11日)

經文:「路加福音5:1-11節」                        

一、順服的行動 (路5:1-7節)          

路5章記載西門彼得遇上耶穌。當日,耶穌來到革尼撒勒湖邊,群眾圍

繞祂,要聽祂講道。第3節:「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

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西門彼得是一個船主,可見他的

經濟環境是不錯的。

第4節,耶穌講完道就對彼得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彼得回應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彼得是個專業漁夫,他知道在這個地方捕魚的最適當時間和位置;而耶穌只是一個傳道人,在捕魚方面只不過是行外人,耶穌是在彼得面前班門弄斧,挑戰他的專業知識!

    加上昨日彼得已經辛苦了整晚,一點收穫也沒有;徦如你是彼得,你會不會聽從耶穌這個行外人的建議呢?不過,在路4:14-15、32及36節,記載耶穌滿有能力和權柄,相信彼得對耶穌在先前已經產生了尊敬的心,不敢隨便忽視祂的建議。於是在第5節,彼得對耶穌說:「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彼得和他船上的同伴就照耶穌的話去做,但很可能在心裡說:「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即管看你有甚麼本領。」結果怎樣?第6-7節,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便叫旁邊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手;他們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聖經沒有記載這一網魚有多少,但明顯地這一次收穫大大超越了正常的狀況,是他們未經歷過的。由於指示彼得去做的是耶穌,他的魚網就被一個超然的能力去接管了,整群魚就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推了入網裡面。

彼得的順服看起上來好像不需要付出代價,但其實他要放棄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而是最難去放棄的,那就是我們的專長、我們的強項。我們叫人放棄一些馬馬虎虎的技倆已經不容易了,何況叫他放低他自己那些「真實的專長」,就更加困難了。

這件事給我們甚麼啓迪呢?很多時候我們用有限的思維,就以為耶穌對我們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我們不肯順服。請你記得,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拒絕耶穌的介入!但信得過耶穌就不單使我們有出人意外的收穫,並且可以使我們生命成長,人生活得更有意義。

耶穌往往在出人意外的時候介入我們的人生。當我們為事業而埋頭苦幹的時候,祂來探訪我們;當我們為口奔馳的時候,祂呼召我們來得豐盛的生命;當我們身體和心靈都耗盡又無力的時候,耶穌來關心和醫治我們;當我們一無所有、灰心絕望的時候,祂來到我們身邊,要作我們人生的嚮導。

   每一次耶穌叫我們將船開到水深之處,離開我們的安舒區,使我們不再局限在自己細小的天地裡面孤芳自賞。離開熟悉的人群和聲浪,騰出些許空間,我們就會發現耶穌在我們的船上,在我們的家裡面,在我們的身邊。請你每日都預留些許時間、些許空間,給耶穌。

二、嶄新的發現 (58-11)

當彼得願意謙卑下來聽從耶穌,神蹟就發生了;這個經歷使彼得對耶穌和對自己都有嶄新的發現。

路5:8-9節告訴我們,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彼得之所以這麼驚訝和恐懼,是不是純粹因為他從未見過一網打到這麼多的魚呢?我們繼續看下去,就會發覺並不是這麼簡單。

彼得是發現了一些他從未想像過的事 (請留意:他並不是發現了一個打魚的新技巧) ,究竟彼得發現了甚麼呢?

  1. 彼得發現他自己所堅持的看法是需要調整的,耶穌的指示才是正確的。這是人生必須有的發現! 彼得發現他自己所堅持的看法是需要調整的,耶穌的指示才

  2. 彼得發現在自己所專長的打魚事業上,這位他稱為「夫子」的耶穌,打魚的能力竟勝過自己!耶穌的榮耀和權柄彰顯在他面前,使他萬分驚嘆。

  3. 彼得發現耶穌的能力是至高無上的,連湖裡面的魚也受耶穌管理。誰有這樣的能力?彼得發現自己面前的耶穌竟然是大自然的主宰,祂就是上帝。

  4. 彼得發現他自己只是一個渺小的人,竟敢輕看掌管萬有的創造主,是何等大的罪。於是他請耶穌離開他這個罪人。 彼得發現他自己只是一個渺小的人,竟敢輕看掌管萬有的創造主,是何等大的罪。於是他請耶穌離開他這個罪人。

耶穌卻用一種充滿憐憫的態度叫彼得不用怕,意思是他完全接納彼得。不但如此,祂更向彼得發出一個呼召:「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以往彼得的「行業」是打魚,但當他遇上了耶穌,他的人生不再一樣,從此他要做得人的漁夫。這個「得人」的「得」字,原文在提後2:26節譯作「擄去」,意思是:耶穌呼召彼得,叫他搶救那些被魔鬼擄去的人,回到上帝的國度裡面。這個呼召亦是叫彼得不再為自己賺取這個世界的物質,轉而為上帝賺取靈魂歸向祂。

最後,彼得發現耶穌比起他所擁有的 (他的船、他的網、他的事業和當日所得的魚) 更顯寶貴,他放下這一切去跟從耶穌。

因為彼得願意讓耶穌介入他的人生,使他對耶穌和對自己有嶄新的發現,然後他才樂意捨棄自己有生以來打到最多的魚,跟隨耶穌。第9-11節告訴我們,因著彼得的順服,他的朋友約翰和雅各也有份經歷神蹟而跟隨耶穌。

各位,每個人都有一些自以為是的心態。在你的工作、家庭,或者學業

上,有沒有讓耶穌做你人生的嚮導?一個人願意放下自己的經驗、學歷、背景、 能力、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總是以此來肯定自己,而一般在社會上別人也是以此來評價我們的成就。不過,如果你肯接受耶穌作人生的主宰和嚮導,讓耶穌介入你的人生,你一定能夠經歷耶穌在你身上奇妙的作為。

 

 

古學賢牧師 - 「聖誕獻愛心」(2016年12月18日)

       每到十二月,總想起「聖誕獻愛心Christmas Is a Time to Love」這首詩歌,美麗的回憶就一一湧上心頭,感恩不盡!弟兄姊妹,你曾否被真愛熱暖心窩?有沒有想過獻出愛主心?願否用你的愛去燃亮別人?……

        環顧四周,有沒有一些主內肢體已經許久沒有就近耶穌?還有多少未信的親友仍未得著聖誕佳音?有誰仍在經濟、健康、人際等困擾中孤立無援?聖經告訴我們,作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了(太25:40節)。建議各位為此禱告,趁這聖誕佳節,按主的指示去關顧三位親朋;當我們這樣做,相信耶穌都會笑(參吳俊夫牧師金句)。

吳俊夫牧師 - 「我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2016年12月11日)

耶穌為門徒洗腳時說出這句話:「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約翰福音13:10下)指出當時門徒中有一個要賣祂。這話很值得我們去反思;我們蒙恩得救,是乾淨了;然而在生活中我們也深知我們「不都是乾淨的」!雖未如猶大為三十兩銀錢出賣耶穌,但有時卻在有意無意間縱情享樂、怕承擔責任、貪小便宜、顧全面子、憎恨、詭詐、斤斤計較等,寧將耶穌的教導、命令放在一旁,把不該做的「做了先算」!這豈不也是另一種「不都是乾淨」的展現嗎?今天是洗禮的日子,是見證祂改變人生命大能的日子,是洗淨的日子,願我們『都是乾淨的,且每天靠祂儆醒、僅守離開不乾淨的』!阿們!

「真正獻祭在順服」 黃天相博士講, 鍾麗詩姊妹記 (2016年12月4日)

經文:「以賽亞書1:10-17節」                    

    當我們提到愛主時,常是有關工作事奉或傳福音;我們看聖經,到底上帝是否希望我們單為上帝工作呢?有關以賽亞書第一章,反映舊約很重要的核心,而核心提到不是單為上帝做甚麼,第10節提到上帝親自毁滅,而官長及竟與這兩座城的人相同。以賽亞書開始時提到上帝養育以色列人成人,結果他們卻叛逆上帝。因為他們不認識主人是哪位,上帝不斷教訓及督責他們但似乎無效,先知講到他們現在需要做甚麼才可以恢復上帝同人之間的關係。我們須衡量是否愛主而不是上帝是否接納我們,我們要懂得在現實環境,要建立好的神人關係只需要聽耶和華的訓悔。我們是否明白上帝到底想我們做甚麼? 事奉是聽上帝的說話,但也有可能是喜歡事奉多於聽上帝的說話。有間教會在重建時不夠經費,結果只得外殼,內裡甚麼都沒有。喜歡建立教會多於愛上帝,不太符合愛主的原則。

    第11-14節以色列人於宗教要求上從來沒有虧欠上帝。他們很喜歡獻祭及奉獻。而他們奉獻的錢是由作惡得來的。耶和華提到:「為何有那麼多獻祭,獻祭與我有何益?」上帝不是不喜歡他們獻祭,是不喜歡獻祭人的心態。我們在教會很多事奉,到底這是上帝所喜悅的嗎?究竟我們愛上帝的心有多少呢?

    最大問題我們是否在不斷踐踏上帝的家呢?第13,14節提到「你們不用再獻虛浮的供物」,虛浮是無價值,供物代表對上帝的尊重,卻並不能代表人同上帝的關係。也不能透過奉獻建立上帝同人的關係。我們很易覺得上帝是慈愛及無限量包容,結果我們以為得罪上帝是無所謂的。上帝並不是無條件任我們作惡,上帝只是於我們回轉時無條件跟我們建立關係。

    不停向上帝禱告卻不斷作惡,這樣祈禱上帝不一定會聽,因為已破壞了人跟上帝的關係。我們很多時以為沒有問題時這樣才是大問題。上帝是不容忍不斷作惡卻不斷祈禱。

    我們是否有想過為何聖經人物祈禱上帝必馬上垂聽?是因為聖經人物於聽到上帝的指示馬上遵從,關係是雙向的。最核心的經文是16,17節,我們需要將自己變成潔淨。信徒很多時想享受自己的生活,有事便希望上帝介入;即平時可按自己意願生活,有事才需要上帝幫忙。我們要除掉自己的惡行。作惡是破壞上帝人關係的唯一原因,我們要學習行善、尋求公平。

    聖經提到信徒應該一無掛慮,但並非任何事都可以套用這一句便不顧一切,上帝並非保證凡事一定有好的結果。信仰的核心並非要為上帝作甚麼,重要的是我們日常生活跟上帝的關係是甚麼,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我們需要自潔,止住作惡,然後學習行善。

「直奔標竿」 古學賢牧師講(2016年11月27日)

經文:「腓立比書3:12-16節」                        

今日是閩南堂建堂57周年堂慶,除了感謝上帝豐富的恩典之外,我更期望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所分享的心志,成為我們追求的方向。

一、竭力追求 (312-13)

保羅傳道了26至28年,為上帝的國付出很多勞苦,本來他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但腓3:12節,保羅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保羅沒有自滿,他仍覺得自己不完全,他定意「竭力追求」。在上文,腓3:8節,保羅說:「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甚麼叫做「認識」呢?「認識」包括三個層面:一、客觀資料的掌握;二、頭腦上的瞭解;保羅未悔改時已聽聞耶穌的事蹟,也見過不少信徒為主殉道;他思考過許多神學的問題,信主後寫了許多聖經書卷;但他竭力追求對基督第三個層面的認識--親身經歷與體驗。他渴望與耶穌進入更親密的關係,更實在的感受到祂的保守、同在和安慰,更多的經驗到祂的能力和慈愛。

保羅寧願丟棄萬事,為了「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腓3:10節)。甚麼是基督復活的大能呢?試問世上有那一種能力,能夠使一個在罪惡裡面、全然敗壞、悖逆上帝的人完全改變呢?惟有基督復活的大能使我們生命改變,使我們愛上帝和順服的心與日俱增。難怪保羅在林前16:22節說:「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保羅極其明白耶穌的愛,「認識基督、和基督進入更親密的關係」,這就是他一生的標竿;這也應是我們的標竿。

腓3:12節「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意思是基督先「得著」保羅,差派他做外邦人的使徒,他就竭力在廿多年間將福音從巴勒斯坦傳遍歐洲。他覺得夠了嗎?第13節,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忘記」,保羅故意不記住往日的挫敗,甚至連過去光輝的事蹟都拋諸腦後。除了忘記背後,保羅更積極地「努力面前」。「努力」原文用來描寫賽跑的人傾盡全力直達終點。只有基督才有資格作為我們努力追求和愛慕的對象。

二、直奔標竿 (314-16)

要達到標竿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向著它「直跑」。「直跑」原文指「強烈的追求」,在我們與耶穌的關係來說就是「強烈的愛慕」。請記住:得救和得獎是兩回事。我和你是藉耶穌的恩典而不是靠行為得救,但要得獎賞必須要有行為和行動。許多信徒不看重「得獎賞」,但上帝卻看為一件極重要的事,之所以召我們去得。弟兄姊妹,這獎賞並非使徒保羅才能擁有,而是每一位相信耶穌的人,又願意更深地愛慕主、事奉主的肢體都有機會得到的。

在這段經文最後的第15-16節,保羅勸信徒:「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完全人是指「成熟的人」;「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成長到甚麼程度,就照著那程度所要求的標準生活。每一個忠心事主的人必會得到獎賞。

為了耶穌而投資在永恆是最值得的。箴23:26節說,「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原來上帝最歡喜你和我將自己的心歸給祂,這是投資在永恆最大的本錢。獻心的意思,就是以上帝成為人生的中心,生活上一切的事都圍繞著上帝而進行。當你願意追求得著耶穌所賜的獎賞,你的生命就會結出更多的果子,而最終你會得到最大的獎賞一一得著基督。

古學賢牧師 - 「耶穌尋找迷羊」(2016年12月4日)

       日前在職青團契職員會上,聽到弟兄姊妹決定展開「尋羊運動」,心裡既興奮又感動。這運動正切合天父憐愛的心腸 (結34:6),因為凡有主的羊離開羊圈,祂總會心痛與難過。耶穌不願有一隻羊失落,也不願意我們對迷羊放棄一絲的希望。祂要藉著我們尋找祂的羊,直到把在外流離的羊帶回家。

        職員會已經分配工作,將會透過福音鬆土活動、關顧、查經、專題講座及分享祈禱會等,迎接離家已久的弟兄姊妹,讓他們重拾家的溫暖。懇請眾兄姊以禱告托著我們,求主使用職青們的事奉。

吳俊夫牧師 - 「最好的生日禮物!」(2016年11月27日)

「生日快樂!」──是懷胎十月,期望新生命在母腹中健康孕育成長,是父母等待著小生命能睜眼看這世界,並迎接怹來到這世上。今天可說是本會建堂57周年、創堂78周年的生日,在這值得慶賀的日子;正因為有著我們的天父,我們才能探出頭來,教會才能座落在教會道(即現時的天光道)之中。最好的生日禮物,不是收取,而是分享!因天父我們得享美福,教會才座落於此地。生日禮物,是我們向天父的獻呈;奉上感恩的心,獻出力量回應祂的愛,要在此地上作鹽作光,這是責任、這是使命──這就是禮物!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