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芬傳道「Hea出暑假新態度」(2016年7月31日)
「Hea出暑假新態度」是本年暑期聖經班的主題,一連四日的暑期聖經班剛完滿結束。因禮拜二掛起一號風球,我擔心這活動會受到颱風所影響,實在要感恩!這颱風很快就除下,雖然人數不如以往,郤見上帝一直帶領,更有參加者是從外國回來,他們都享受其中。當中欣賞小朋友的服從性,課堂上用心學習聖經,遊戲時全人投入,歡笑聲充滿教會。馬灣的太陽館活動,讓家長與小朋友有親子的機會,在不同的工作坊,他們共同完成活動,表現非常雀躍,正如每月金句「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基督徒愛之印記」陳秀芬實習傳道講(2016年7月31日早堂崇拜講道)
經文:約壹4:17-21節
在教會中,「彼此相愛」是老生常談但又難於實踐的行動,原因何在?在今天混亂不堪的世代,要對人付出真愛,可能嗎?在事奉燥乾乏力、愛弟兄弟妹的心達到樽頸,對付出愛,我們確實很有限,我們如何在這個黑暗世代中,活出一個與眾不同、有耶穌基督愛的生命、活出一個彼此相愛的門徒群體?從約翰一書中,約翰如何堅固教會的肢體,從三方面來看:
第一:失落的印記 (約壹17-18)
(1)基督徒身上帶有印記,這個印記是「聖靈」,聖靈又住在我們內心的話,領受了印記我們是應當表達出愛心的行為,今天別人能夠看見我們的印記?我們又在哪裡遺失了?約壹4:17,「愛的完全」是當我們願意順服神,將神的愛表達出來時,我們的愛心就愈來愈完全、愛心更達到高峰。如何住在神的愛中?就是順服聖靈,是持續的,是堅持的,是艱辛的,冒險的,當我們順服祂的話及在我們心中的感動,順服地對人付出愛,我們愛心就愈來愈完全。「坦然無懼」— 我們能夠在審判日子坦然是因為有耶穌在我們裡面,祂對我們的救贖有保證,因著我們順服祂,在世上跟從祂樣式,當審判的日子,我們就有信心、有把握去見上帝。如經文「因為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祂如何生活我們要如何生活,當我們心中有上帝,我們生活像祂時,在審判日子我們就有把握去見上帝。
(2)愛既完全…又懼怕什麼?除非是…我們的愛未得完全!「懼怕」是一個自然的本能反應,它讓我們知道有危險,讓我們避開,適當的恐懼是有益,但過多過份會使我們神經質,甚至危害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今天,有什麼令我們仍在愛中戰戰兢兢? 今日懼怕也是以各種形形式式存在我們信徒生活中,令我們造成痛苦,使我們仍在戰兢地過著不見光的生活。 是否我們仍在罪中? 我們仍舊在惱恨弟兄姊妹?仍在有不良的習慣?我們仍在罪中享樂?這些在罪的懼怕彷彿成為我們一種刑罰。經文說,愛是完全,完全的威力是可以叫懼怕離開及驅散。如果我們仍在懼怕當中,讓我們在上帝裡面尋求醫治,讓我們認真看待我們的罪及陰暗面,不再受懼怕的捆綁,得著與祂同在的平安。
第二:失落愛的源頭 (約壹4:19)
-
作基督徒一段日子,屬靈生命好像乾涸到一個地步,如何保持愛的常
鮮?「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上帝的愛正如一個水泉,如果有石頭阻止,水就不能流通,正如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我們中間有什麼阻礙著愛的源頭,以致我們屬靈生命枯燥而死?
-
上帝是終極愛的源頭,除祂以外沒有別的源頭,上帝關心的並非我們遵
守祂的命令,而是我們與祂的關係,當我們真誠地面對上帝,被上帝的愛去滋潤、被祂的醫治、我們便能夠有動力去愛人。上帝不願意我們一直將焦點放錯位置,忘記了與祂愛的關係,祂很愛我們,祂願意我們在祂裡面去領受愛的泉源,我們有幾積極去貼緊這個源頭?
-
我們愛,因為上帝首先愛我們,祂差耶穌來到我們中間,讓我們有了真
實愛的體會及榜樣,我們有清晰的方向知道如何去愛,我們就只是效法耶穌,若我們先被上帝的愛更新我們,將阻礙我們與上帝中間的石頭除去,我們就有力去愛,愛的源頭就永不乾涸。
第三:失落愛弟兄的心 (約壹4:20-21)
(1)(約壹4:20-21):「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祂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
不愛 祂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當愛弟兄,這
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上帝很嚴嗎?我們能否做到沒有恨?神不是叫我們不准恨,而是我們如何面對恨?以弗所書4章26-27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提醒我們若我們不正視恨,恨有如病毒一樣在我們身上,一步步讓我們把恨推到高峰,生出破壞性行為,我們會容讓恨在心中札根。
(2)有人說愛上帝,又沒有認真在上帝的愛上去處理恨,仍然容讓恨在我和弟兄中間,那你就是「講大話」!真正愛上帝的人就是要去愛弟兄,因為上帝是見不到,我們對上帝的愛是需要對象,所以愛上帝就是要愛弟兄,正如耶穌
講:「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
25:40」,愛弟兄,就是愛上帝的表現,是不會分割。
(3)當我們住在上帝的裡面,我們就不會讓恨一直在心中滋生,我們就願意誠實向上帝面對心中的恨,尋求上帝在我們身上的醫治,順服上帝帶領,我們就會被上帝調較、改造,生命被上帝更新,生命就越成熟,我們的愛因上帝在我們裡頭就得完全,我們就更加像上帝,有力愛弟兄弟妹!
「光輝歲月」吳俊夫牧師講(2016年7月31日日堂崇拜講道)
經文:創1:1-5節 黃旭曦弟兄記
我們的生命是否面對着光輝歲月或是忽明忽暗呢? 我們信了耶穌之後的生命本應是滿有光輝,但有時我們因為個人的一些軟弱,慢慢從光輝中淡下來。好像凝聚發光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十分黑暗,只擁有很微少的光輝。對信徒來說,唯有耶穌基督才可以照亮世界,亦因為有了上帝的創造,讓世界不再一樣。
創世記隱含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不單告訴我們世界是怎樣來,還告訴了我們上帝的光出現了,並將光和暗分開,生命就有了色彩。有時我們還是喜歡在罪裹的一些快樂。聖經告訴我們世界原本是空虛混沌和漆黑一片,之後上帝說有光就可以有光了。最重要的是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這表明了在光裏面就不會有黑暗,與我們生命一樣。上帝要將人生命中的光輝展現開來,接著就是將黑暗除去,我們只能活在光明內,不可能同時活在光和暗之中。當我們軟弱時就會走回黑暗,愈離開光愈遠,就發覺我們愈來愈暗。反之,我們行近光多一點,我們就會被照耀得更加有光輝。
上帝覺得有光是很重要的,所以就在第一日先造了光。光對基督徒的生命是十分重要。當我們面對人時懂得多些歡笑,光輝就多一點。反之憂愁的時候,暗是多一些。當我們憂愁的時候就不能展開我們的心懷,別人見我們不像陽光,反而是暴風。所以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時候,我們會否走近這個光輝。上帝需要我們在生命中展現和著重這個光輝。很多時我們會經歷到一些難處,有時我們很想去掌握我們的生活,或者會選擇離開光遠一些,甚至到一個狀況是不再走回光裏。盼望我們每一日都更着緊上帝。
我們要靠着光去引領住我們的人生,所以需要走近或追趕着光明,因為光明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永恆光輝裏頭,而黑暗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永恆的痛苦底下。當我們失去了這一份的光,結果就是我們摸着黑,找不到到出口。我們很需要這一份光的目的,就是若有痛楚,但我們知道目標在望,上帝是繼續引領和已經為我們預備了一個美好的地方。 跟着這一份光,總有一天我們會發覺在痛苦背後更加見到光明。如果上帝知道我們跟不上光明時,祂是不會愈走愈遠的,祂是會回來尋找我們。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願意跟隨祂行。
還有,生命就要好像活水般湧流,就會發覺上帝真是滿有大能。因為當你不斷經歷上帝, 就會有一份無窮的喜樂。不流動的生命就像死水般充滿着死亡的毒氣。一個愛上帝和願意走近光的人,上帝是不會離棄的。要擁有光輝的歲月,我們就需要有光。因為光是在生命裏面出現。我們生命有很多鎖鏈,被很多東西捆綁着,不捨得分開,我們一生就會被鎖鏈所纏繞。但當一個罪人離開黑暗,就會看見上帝,生命就不一樣。盼望我們能走近光輝,讓我們在風雨中抓緊上帝,迎向上帝的光輝,因為唯有我們真正追求上帝的時候,我們就能得着愛和自由。
古學賢牧師「作在主身上」(2016年8月7日)
今屆暑期聖經班四月開始籌備,吳牧師邀請了一班職青和大專生擔任籌委,他們在繁忙的工作或上學之後,趕回教會出席六次以上的籌備會議。雖然一部分籌委在這事工上是新手,但絲毫無損他們投入和委身的積極程度;他們懷著喜樂和感恩的心參與,實屬難得。
上主日,有小朋友和家長在暑期聖經班後開始出席崇拜。感謝主耶穌悅納並使用我們的禱告和事奉。祂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節)
吳俊夫牧師「暑期:活、動!」(2016年7月24日)
教會踏入暑期,也許亦是最多「活動」的時候。或因暑期天氣炎熱,故此舉辦的活動也多是針對著青少年人為主。青少年的特色,就是「活躍、好動」!正因如此,活動就是給人滿有生命力,滿有動力的感覺;這豈不提醒我們,生命就是要活、生命就是要動起來。然而活、動卻又不是青少年的專利,更是我們每個有血、有肉的人所共同擁有,就如很多長者一樣,他們雖然年長,他們往往更能「活出」「活」「生生」的見證,他們「動」起來參加教會的「活動」,分分鐘較我們青少年更多、更積極。願我們每個基督跟從者,都活、都動!
「維護教會合一的實踐」 陳如炳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6年7月17日)
經文:以弗所書4:1-6節
「維護」是有認真和有力度的態度去實踐一個行為。從歷史中看見國家、政黨、團體出現紛爭、分裂或瓦解,大部份參與的人都認為自己在做對團體有益的事,但結果卻是令人遺憾和難過;父母用心關懷子女的學業,結果是永不止息的衝突與傷痛,與心目中的結果背道而馳。當然,為求和睦團結而放棄原則,代價是沉重的。保羅提醒信徒要「以和睦聯繫,竭力持守聖靈所賜的合一」(弗 4 : 3節 / 新譯本) ,並說明合一的基礎是堅固的「七而一」,分別是一體、一靈、一指望、 一主、一信 、一洗、一上帝 (第4-6節)。 信徒必須是合一的生命,實踐合一是每個信徒的義務與使命。教會的合一有三個要點:
-
用求同代替存異
合一並不表示人人的思維、做事方法完全一致,而是不相同卻能認同,
一樣但努力尋求一致。2004年4月電影《受難曲: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在香港上演,未上演前在教會內有強烈的討論,主因是導演
米路•吉遜是位天主教徒,電影內容的中文翻譯是採用天主教詞彙,同時亦被評為三級電影等,郤感動萬千信徒。人與人的不同實在太多了,要將所有不同變成相同,合一是不會實現的。讓我們確信身體是不容分裂的,立志在相同的基礎上合一,發現相異部份的處理變得容易,享受肢體生活的美善。
-
以肯定代替批評
批評是消極的,肯定常叫人發揮生命的正能量。若身體的器官經常互相排斥,結果不難想像。當然,我們不能漠視批評,在經過反思以後,不應再備受困惑,確信靠主能夠勇往直前。「你是誰,竟然批評別人的家僕呢?他或站住、或跌倒,只和自己的主人有關;但他必定站穩,因為主能夠使他站穩。」(羅14:4節 / 新譯本),以虎爸媽方式管教孩子或會有效,我相信以肯定的方式更有可能培養有自尊和自信的孩子,同樣,以肯定和欣賞的態度去回應弟兄姊妹的事奉相信是有助合一。
-
讓期望代替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