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賢牧師「兒童成長嚮導」(2016年8月21日)

使徒保羅吩咐提摩太,要將他的教訓傳給那些善於教導真理的人,使真理得以代代相傳 (參提後2:2)。 現時閩南堂的小朋友是有福的,因為成年的弟兄姊妹願意成為一班有質素的兒童成長嚮導。每位家長、父母和有心栽培兒童的弟兄姊妹,除了對小朋友要有愛心之外,他們亦需要接受專業訓練,才能事半功倍。

感謝上帝,過去祂曾賜給我們多位愛護兒童的長輩,他們一直堅守崗位,為教會培育一代又一代的信徒領袖。最近教會執事會培育部舉辦「兒童成長嚮導」課程,請勿錯過,同來接受裝備

吳俊夫牧師「衝突vs捨己!」(2016年8月14日)

青年迎新營會UFO Camp於上週結束,本年主題是T.A.S.K:Team Build(建立團隊精神)、Abba(阿爸父)、Seek(尋求)、Kingdom(國度)。面對衝突的方法,就是要建立團隊精神,尋求父上帝,才得以進入祂平安的國度。每個人也會面對衝突,然而不是每個人也懂得去如何處理,若只看重「自己」、強調抒發個人「感受」、著重自己「權益」,而忽視了「對方」,那麼衝突總不能消去!耶穌教導門徒捨己,並不是縱容罪惡,乃是要俯就卑微、軟弱者,不以自我中心、權利為出發。沒有捨己就不存在復和,今年的UFO Camp,出現了衝突,看見了衝突,卻更看到上帝感動人心而去除自我中心的「復和」,這豈不就是我們的Task(目標)嗎?下次衝突時,不仿再深思「捨己」之意,阿們!

「義人因信得生」黃天相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6年8月7日)

經文:哈2:1-5節

人一定有情緒;不高興時,會否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先知哈巴谷起初對上帝有很多申訴:為何惡人當道,義人受逼迫。惡人不守律法,但守上帝吩咐和律法的義人卻受壓迫。他不是埋怨惡人當道這個問題,而是上帝不行動的問題。先知蒙召時遇見惡劣環境是正常的,深信勸喻世人回轉歸向上帝,就必得寬恕。  

    上帝看似沒有理會惡人當道的問題,但祂已興起迦勒底人,即巴比倫人。可是另一個問題是,巴比倫人比現在面對的惡人更頑劣。在這個困局下,哈巴谷所做的事便是我們要做的事,「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守望所」是屬於「我」的守望所,「守望所」和「望樓」是負責守衛的地方。「立」是指站穩的意思,這顯示先知的素質,站穩本身守護者的角色。哈巴谷回到申訴上,焦點在他面對猶大人作惡,不是要上帝解決他的疑惑,而是還有甚麼信息可教導作惡的群眾,這是先知在上帝面前等候的工夫。耶利米也做過相同的事,他等了十天。面對需要時,我們所放的焦點在哪裡?是上帝的作為重要,或是解決我們的問題較為重要?很多時,我們希望上帝幫忙解決難題,但焦點應放在上帝給我們的教導上。

  上帝回答哈巴谷,「將這默示明明的寫在版上,使讀的人容易讀」。哈巴谷講看見的異象是指上帝的說話,即是將上帝的說話寫在版上,讓人可以看見。「容易讀」是使人可以一邊走,一邊讀。看得清楚,信息也傳得快。面對不快,我們要抓緊甚麼才是最重要。我們所做的未必是自己所期望發生的,能否持守才是最重要。上帝的說話,是會應驗出現的,但要等候,這是考驗信心。遇見不如意的事,如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這不是信上帝,而是信自己。

  「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因信得生」!迦勒底人當自己的權勢是上帝,即是敬奉勢力多於賜能力的上帝,所以「自高自大,心不正直」,這是上帝不喜歡的。最重要是有一個對比:「義人因信得生」,這不是新約講的信耶穌得永生的觀念,因是對比迦勒底人,所以是指義人如何得到存活。「生」本身解存活,而不是解永生的觀念;「義」是持守信仰的正直人,對應之前「心不正直」的人。「因信」直譯是義人的信實,信實本身解可以站穩,對上帝堅定不移的態度。上帝按著祂的信實公義審判世界,也可以按著人的公義和信實報答人。這與行為稱義沒關係。舊約是立約的關係,持守關係是要行動的,上帝看我們是否信實。究竟我們看上帝的需要重要,還是自己的更為重要?

  很多時我們有詭詐,「迦勒底人因酒詭詐」,即酒令人詭詐,另外是「狂傲」的,「不住在家中」,即不得安寧。我們希望持守信仰經歷上帝的帶領,通過持守信仰保證自己在上帝的計劃裡。信仰帶領我們面對陌生的環境,就如約書亞進迦南是他未曾去的地方,要得到上帝的帶領就要遵行祂的吩咐。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不知足,「擴充心欲好像陰間,他如死不能知足」。迦勒底人用勢力來擴充能力,然後堆積萬國,這是他作惡,以此得益。面對信仰時,有很多考驗,等候的過程顯示我們對上帝確信有多少;堅持上帝的吩咐顯示我們對上帝的順服,不只是確信上帝能解決我們個人的問題,也能解決一切的問題。

「你奉獻咗未?」 朱淑芬傳道講(2016年7月24日)

經文:瑪拉基書3:7-12                                               

    從奉獻上可以看到我們將上帝擺在什麼位置,是否以上帝為優先?當我們每個月發薪水時,會否第一時間將十一奉獻留下獻給上帝,因為人是善忘的,好容易忘記或連十一奉獻的錢都花光。因此,我們要記住以上帝為優先,因為祂將一切的恩典及供應賜予我們,使我們沒有缺乏。

    雖然講錢會失感情,但我們是一家人,若家裡有缺乏,家裡的成員就當想法子來解決。我們不應像昔日的以色列人,在當納的十一奉獻沒有盡上本份,今早,我們來看瑪拉基書3:7-12,上帝藉著先知瑪拉基責備以色列人,因上帝愛之深,所以責之切,當時,以色列人被擄歸回本土後,他們在外邦人的統治下,受著異族文化的影響,他們與外邦人通婚,轉向敬拜外邦的神,他們對上帝的敬虔漸漸失去,以致他們不再遵守摩西所頒佈的律例、典章。加上,他們的生活困難,因所種的農作物受到蝗蟲破壞而失收,使他們感到失望及沮喪,連當納的十一奉獻及當獻的供物也沒有獻上。故此,上帝藉著先知瑪拉基來責備他們並要求他們悔改:

一.要求以色列人轉向祂(第7節)

   「萬軍之耶和華說,從你們列祖的日子以來,你們常常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現在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你們卻問說,我們如何纔是轉向呢?」

耶和華責備以色列人從他們的列祖開始已經常背約,偏離祂的律例、典章,並不遵守祂的話,他們到這一代也是這樣。雖然如此,神仍然很愛他們,希望他們轉向祂,「轉向」:有「悔改」的意思。只要他們轉向上帝就蒙赦免,可是,他們卻回答說:「我們如何才是轉向呢?」因他們自以為義,仍不知悔改,覺得自己沒有錯,沒必要轉向上帝,這就是他們的問題。昔日,耶和華與他們列祖起誓,要他們謹守遵行祂的誡命、律例及典章,若然他們聽從及遵守而行,祂就會守約施慈愛,並賜福與他們(申7:11-13)。可是,以色列人卻三番四次的背約,破壞與祂所立的約,去敬拜外邦神,導致上帝與他們的關係破裂。上帝的愛始終不變,只要他們悔改轉向祂,他們的罪就蒙赦免,這就是恩典。上帝責備他們背約,偏離祂的誡命、律例及典章,他們又不遵守,不但如此,他們更奪取上帝的物,這是嚴重的罪行。

二.奪取奉獻當納的十分之一(第8-9節)

    「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 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                                                                                                                                                                                                                                                           先知瑪拉基責備他們:「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第8節)根據法律,人若偷取不屬於自己的物件,他就犯了刑事罪,更何況奪取上帝之物!先知指出他們沒有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獻上。原來十分之一奉獻是源自摩西時代。上帝藉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說:「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是樹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是歸給耶和華為聖的。」(利27:30)他們因農作物失收,生活困難連食物也沒有,他們何來奉獻呢?原來他們全國都是沒有奉獻(第9節)。但先知卻指出因為他們奪取了上帝之物,以致咒詛臨到他們。「咒詛」可以指上帝對人的刑罰,因他們沒有按著律法的要求獻上,是犯了奪取上帝之物的罪行。在馬太福音6:21「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若然我們愛上帝的家,我們就不會吝嗇奉獻。

三.為你們敞開天上窗戶(第10-12節)

    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為你們斥責蝗蟲,〔蝗蟲原文作吞噬者〕不容他毀壞你們的土產。你們田間的葡萄樹在未熟之先也不掉果子。萬軍之耶和華說,萬國必稱你們為有福的,因你們的地必成為喜樂之地。

    這是耶和華與以色列人恢復聖約關係的轉捩點:他們若然轉向上帝,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的送入聖殿的倉庫,這是命令,他們必須全然的獻上,「全然」是指全部的十分一獻上,不可留下一些;也指全國的人,上帝要求他們全國的人都要奉獻。目的是「使我家有糧」是指上帝的家,昔日指聖殿,今日指教會,這些供物是給利未人及祭司食用,是不可剝奪的。在這裡,上帝甚至呼籲以色列人來試驗祂的信實及應許會否兌現。若然他們將十分一的奉獻及供物送入聖殿的倉庫,上帝就轉向他們,為他們打開天上的窗戶,將福分如大雨降下,傾福下來,甚至無處可容。上帝就會與他們恢復聖約的關係,使他們重新得著上帝所賜的福分。上帝會為他們除去蝗蟲的威脅,不容許蝗蟲來毀壞他們的農作物,並保守他們田間的葡萄樹有美好的收成。以色列人在上帝的賜福下,萬國都稱讚他們是有福的,他們所住的地被人看為喜樂有福的地方,他們不再被外邦譏笑。

    總結:因著以色列人忽略了奉獻的事,沒有將當納的十分一獻上,被上帝責備,他們需要悔改轉向祂,重新切實遵行這事。上帝更要求他們要全然的獻上,不要從中奪取祂的物!奉獻金錢只是其中一項,我們也可以將才幹、時間或全人獻上,必蒙悅納。鼓勵弟兄姊妹今後要以上帝為優先,學習以感恩的心來回饋祂的大愛。

朱淑芬傳道「Hea出暑假新態度」(2016年7月31日)

「Hea出暑假新態度」是本年暑期聖經班的主題,一連四日的暑期聖經班剛完滿結束。因禮拜二掛起一號風球,我擔心這活動會受到颱風所影響,實在要感恩!這颱風很快就除下,雖然人數不如以往,郤見上帝一直帶領,更有參加者是從外國回來,他們都享受其中。當中欣賞小朋友的服從性,課堂上用心學習聖經,遊戲時全人投入,歡笑聲充滿教會。馬灣的太陽館活動,讓家長與小朋友有親子的機會,在不同的工作坊,他們共同完成活動,表現非常雀躍,正如每月金句「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基督徒愛之印記」陳秀芬實習傳道講(2016年7月31日早堂崇拜講道)

經文:約壹4:17-21                                               

    在教會中,「彼此相愛」是老生常談但又難於實踐的行動,原因何在?在今天混亂不堪的世代,要對人付出真愛,可能嗎?在事奉燥乾乏力、愛弟兄弟妹的心達到樽頸,對付出愛,我們確實很有限,我們如何在這個黑暗世代中,活出一個與眾不同、有耶穌基督愛的生命、活出一個彼此相愛的門徒群體?從約翰一書中,約翰如何堅固教會的肢體,從三方面來看:

 

第一:失落的印記 (約壹17-18)

(1)基督徒身上帶有印記,這個印記是「聖靈」,聖靈又住在我們內心的話,領受了印記我們是應當表達出愛心的行為,今天別人能夠看見我們的印記?我們又在哪裡遺失了?約壹4:17,「愛的完全」是當我們願意順服神,將神的愛表達出來時,我們的愛心就愈來愈完全、愛心更達到高峰。如何住在神的愛中?就是順服聖靈,是持續的,是堅持的,是艱辛的,冒險的,當我們順服祂的話及在我們心中的感動,順服地對人付出愛,我們愛心就愈來愈完全。「坦然無懼」— 我們能夠在審判日子坦然是因為有耶穌在我們裡面,祂對我們的救贖有保證,因著我們順服祂,在世上跟從祂樣式,當審判的日子,我們就有信心、有把握去見上帝。如經文「因為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祂如何生活我們要如何生活,當我們心中有上帝,我們生活像祂時,在審判日子我們就有把握去見上帝。

    (2)愛既完全…又懼怕什麼?除非是…我們的愛未得完全!「懼怕」是一個自然的本能反應,它讓我們知道有危險,讓我們避開,適當的恐懼是有益,但過多過份會使我們神經質,甚至危害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今天,有什麼令我們仍在愛中戰戰兢兢? 今日懼怕也是以各種形形式式存在我們信徒生活中,令我們造成痛苦,使我們仍在戰兢地過著不見光的生活。  是否我們仍在罪中? 我們仍舊在惱恨弟兄姊妹?仍在有不良的習慣?我們仍在罪中享樂?這些在罪的懼怕彷彿成為我們一種刑罰。經文說,愛是完全,完全的威力是可以叫懼怕離開及驅散。如果我們仍在懼怕當中,讓我們在上帝裡面尋求醫治,讓我們認真看待我們的罪及陰暗面,不再受懼怕的捆綁,得著與祂同在的平安。

第二:失落愛的源頭 (約壹4:19)

  • 作基督徒一段日子,屬靈生命好像乾涸到一個地步,如何保持愛的常

鮮?「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上帝的愛正如一個水泉,如果有石頭阻止,水就不能流通,正如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我們中間有什麼阻礙著愛的源頭,以致我們屬靈生命枯燥而死?

  • 上帝是終極愛的源頭,除祂以外沒有別的源頭,上帝關心的並非我們遵

守祂的命令,而是我們與祂的關係,當我們真誠地面對上帝,被上帝的愛去滋潤、被祂的醫治、我們便能夠有動力去愛人。上帝不願意我們一直將焦點放錯位置,忘記了與祂愛的關係,祂很愛我們,祂願意我們在祂裡面去領受愛的泉源,我們有幾積極去貼緊這個源頭?

  • 我們愛,因為上帝首先愛我們,祂差耶穌來到我們中間,讓我們有了真

實愛的體會及榜樣,我們有清晰的方向知道如何去愛,我們就只是效法耶穌,若我們先被上帝的愛更新我們,將阻礙我們與上帝中間的石頭除去,我們就有力去愛,愛的源頭就永不乾涸。

第三:失落愛弟兄的心 (約壹4:20-21)

    (1)(約壹4:20-21):「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祂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

不愛 祂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當愛弟兄,這

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上帝很嚴嗎?我們能否做到沒有恨?神不是叫我們不准恨,而是我們如何面對恨?以弗所書4章26-27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提醒我們若我們不正視恨,恨有如病毒一樣在我們身上,一步步讓我們把恨推到高峰,生出破壞性行為,我們會容讓恨在心中札根。

(2)有人說愛上帝,又沒有認真在上帝的愛上去處理恨,仍然容讓恨在我和弟兄中間,那你就是「講大話」!真正愛上帝的人就是要去愛弟兄,因為上帝是見不到,我們對上帝的愛是需要對象,所以愛上帝就是要愛弟兄,正如耶穌

講:「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

25:40」,愛弟兄,就是愛上帝的表現,是不會分割。

    (3)當我們住在上帝的裡面,我們就不會讓恨一直在心中滋生,我們就願意誠實向上帝面對心中的恨,尋求上帝在我們身上的醫治,順服上帝帶領,我們就會被上帝調較、改造,生命被上帝更新,生命就越成熟,我們的愛因上帝在我們裡頭就得完全,我們就更加像上帝,有力愛弟兄弟妹!

「光輝歲月」吳俊夫牧師講(2016年7月31日日堂崇拜講道)

經文:創1:1-5                                    黃旭曦弟兄記                                               

    我們的生命是否面對着光輝歲月或是忽明忽暗呢? 我們信了耶穌之後的生命本應是滿有光輝但有時我們因為個人的一些軟弱慢慢從光輝中淡下來好像凝聚發光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十分黑暗,只擁有很微少的光輝。對信徒來說,唯有耶穌基督才可以照亮世界,亦因為有了上帝的創造,讓世界不再一樣。

    創世記隱含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不單告訴我們世界是怎樣來,還告訴了我們上帝的光出現了並將光和暗分開生命就有了色彩有時我們還是喜歡在罪裹的一些快樂聖經告訴我們世界原本是空虛混沌和漆黑一片之後上帝說有光就可以有光了最重要的是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這表明了在光裏面就不會有黑暗與我們生命一樣上帝要將人生命中的光輝展現開來接著就是將黑暗除去我們只能活在光明內不可能同時活在光和暗之中當我們軟弱時就會走回黑暗愈離開光愈遠就發覺我們愈來愈暗反之我們行近光多一點我們就會被照耀得更加有光輝

    上帝覺得有光是很重要的所以就在第一日先造了光光對基督徒的生命是十分重要當我們面對人時懂得多些歡笑光輝就多一點反之憂愁的時候暗是多一些當我們憂愁的時候就不能展開我們的心懷別人見我們不像陽光反而是暴風所以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時候我們會否走近這個光輝上帝需要我們在生命中展現和著重這個光輝很多時我們會經歷到一些難處有時我們很想去掌握我們的生活或者會選擇離開光遠一些甚至到一個狀況是不再走回光裏盼望我們每一日都更着緊上帝

    我們要靠着光去引領住我們的人生所以需要走近或追趕着光明因為光明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永恆光輝裏頭而黑暗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永恆的痛苦底下當我們失去了這一份的光結果就是我們摸着黑找不到到出口我們很需要這一份光的目的就是若有痛楚但我們知道目標在望上帝是繼續引領和已經為我們預備了一個美好的地方 跟着這一份光總有一天我們會發覺在痛苦背後更加見到光明如果上帝知道我們跟不上光明時祂是不會愈走愈遠的祂是會回來尋找我們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願意跟隨祂行

    還有生命就要好像活水般湧流就會發覺上帝真是滿有大能因為當你不斷經歷上帝, 就會有一份無窮的喜樂不流動的生命就像死水般充滿着死亡的毒氣一個愛上帝和願意走近光的人上帝是不會離棄的要擁有光輝的歲月我們就需要有光因為光是在生命裏面出現我們生命有很多鎖鏈被很多東西捆綁着不捨得分開我們一生就會被鎖鏈所纏繞但當一個罪人離開黑暗就會看見上帝生命就不一樣盼望我們能走近光輝讓我們在風雨中抓緊上帝迎向上帝的光輝因為唯有我們真正追求上帝的時候我們就能得着愛和自由

古學賢牧師「作在主身上」(2016年8月7日)

       今屆暑期聖經班四月開始籌備,吳牧師邀請了一班職青和大專生擔任籌委,他們在繁忙的工作或上學之後,趕回教會出席六次以上的籌備會議。雖然一部分籌委在這事工上是新手,但絲毫無損他們投入和委身的積極程度;他們懷著喜樂和感恩的心參與,實屬難得。

       上主日,有小朋友和家長在暑期聖經班後開始出席崇拜。感謝主耶穌悅納並使用我們的禱告和事奉。祂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節)

吳俊夫牧師「暑期:活、動!」(2016年7月24日)

教會踏入暑期,也許亦是最多「活動」的時候。或因暑期天氣炎熱,故此舉辦的活動也多是針對著青少年人為主。青少年的特色,就是「活躍、好動」!正因如此,活動就是給人滿有生命力,滿有動力的感覺;這豈不提醒我們,生命就是要活、生命就是要動起來。然而活、動卻又不是青少年的專利,更是我們每個有血、有肉的人所共同擁有,就如很多長者一樣,他們雖然年長,他們往往更能「活出」「活」「生生」的見證,他們「動」起來參加教會的「活動」,分分鐘較我們青少年更多、更積極。願我們每個基督跟從者,都活、都動!

「維護教會合一的實踐」 陳如炳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6年7月17日)

經文:以弗所書4:1-6                                           

「維護」是有認真和有力度的態度去實踐一個行為。從歷史中看見國家、政黨、團體出現紛爭、分裂或瓦解,大部份參與的人都認為自己在做對團體有益的事,但結果卻是令人遺憾和難過;父母用心關懷子女的學業,結果是永不止息的衝突與傷痛,與心目中的結果背道而馳。當然,為求和睦團結而放棄原則,代價是沉重的。保羅提醒信徒要「以和睦聯繫,竭力持守聖靈所賜的合一」(弗 4 : 3節 / 新譯本) ,並說明合一的基礎是堅固的「七而一」,分別是一體、一靈、一指望、 一主、一信 、一洗、一上帝 (第4-6節)。 信徒必須是合一的生命,實踐合一是每個信徒的義務與使命。教會的合一有三個要點:

  1. 用求同代替存異

合一並不表示人人的思維、做事方法完全一致,而是不相同卻能認同,

一樣但努力尋求一致。2004年4月電影《受難曲: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在香港上演,未上演前在教會內有強烈的討論,主因是導演

米路•吉遜是位天主教徒,電影內容的中文翻譯是採用天主教詞彙,同時亦被評為三級電影等,郤感動萬千信徒。人與人的不同實在太多了,要將所有不同變成相同,合一是不會實現的。讓我們確信身體是不容分裂的,立志在相同的基礎上合一,發現相異部份的處理變得容易,享受肢體生活的美善。

  1. 以肯定代替批評

批評是消極的,肯定常叫人發揮生命的正能量。若身體的器官經常互相排斥,結果不難想像。當然,我們不能漠視批評,在經過反思以後,不應再備受困惑,確信靠主能夠勇往直前。「你是誰,竟然批評別人的家僕呢?他或站住、或跌倒,只和自己的主人有關;但他必定站穩,因為主能夠使他站穩。」(羅14:4節 / 新譯本),以虎爸媽方式管教孩子或會有效,我相信以肯定的方式更有可能培養有自尊和自信的孩子,同樣,以肯定和欣賞的態度去回應弟兄姊妹的事奉相信是有助合一。

  1. 讓期望代替理想

不要因為教會未如理想而灰心失望,儘管教會處事方式不理想,信徒仍然必須愛護她。教會不理想代表眾信徒不理想,因為教會是由你我組成的,潘霍華牧師在《團契生活》分享:對教會完美的幻想破滅是件好事,有助我們盡快放棄「教會完美我才會更愛她」的錯誤想法。我們需要承認我們都不完美,都需要主的恩典,愛個人理想中的教會過於現存於教會的肢體,會把後者摧毀,如果我們每天沒有為自己所在的教會感謝上帝,我們便阻礙了上帝使我們的教會成長。

你每天可以選擇「好心情」或「壞心情」,你會選擇用「好心情」維護教會合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