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祂使人夜間歌唱」古學賢牧師講( 2017年9月10日)

經文:詩篇63:1-11節                                                                              

     詩63篇的作者是大衛,他貴為以色列的王,卻要面對一件慘痛的事,就是他所愛的兒子押沙龍要殺他。大衛進入了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他就作了這首詩歌,唱出他的心聲。

() 身處乾旱疲乏無水之地

撒下十五至十八章記載押沙龍充滿傲慢、自私和野心,追殺大衛,謀朝篡位。大衛逃離京城耶路撒冷,流落猶大曠野,他和追隨的人都疲乏和饑渴。他現在打的這場仗,無論是贏或輸都是慘痛的,因為對象是自己的兒子,他所愛的押沙龍!第1節他對上帝說:「祢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地尋求祢,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祢;我的心切慕祢。」大衛怎樣形容自己的處境呢?他說自己「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因為他的處境是疲累和缺乏。落到這種田地,他能做些甚麼、說些甚麼呢?他還可以靠誰呢?只有這位主持公道的上帝是大衛的出路,是他唯一的倚靠。他在受痛苦、遭患難、四面楚歌的困境中,仍能從內心發出讚美的歌聲,實在是震撼人心!

有時候上帝會刻意帶我們去到曠野,為著要我們反省我們的人生。可能

因為我們在意氣風發、成功穩妥的時候,便不再以上帝的慈愛為滿足,開始倚靠自己,倚靠環境,心靈與上帝疏遠。在「乾旱疲乏無水」的曠野裡面,上帝再用祂的慈繩愛索,把我們帶到祂的面前。只要我們轉向上帝,把憂慮化為禱告,上帝就會使我們的歎息變為歌唱。

() 心靈渴慕上帝

大衛的身體雖然疲乏飢渴,但他心靈渴想的卻是上帝,他的心切慕的是

得見上帝。他內心得到力量的秘訣在於肯定上帝是他的上帝,他與上帝之間有親密的關係。大衛以渴慕上帝的心取代苦澀和憂傷。在他一生之中,他留給世界最多的是甚麼呢?就是他對上帝的稱頌。大概有73篇詩篇是大衛的作品。

第4、第5節:「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祢;我要奉祢的名舉手。我在

床上記念祢,在夜更的時候思想祢;我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祢。」大衛一息尚存,都把握機會去讚美上帝。他在猶大曠野逃難,也有很難入睡的時候。一般人在日間所面對的困難,晚上就會愈想愈大。有人說得對,人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決定自己去想甚麼。大衛選擇去默想上帝,思想由苦惱轉為感恩,他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大衛所面對的處境非常淒涼和嚴峻,但他仍對上帝說:「我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祢。」「嘴唇」代表整個人,大衛不叫難堪的事困擾他的心,而以歡樂取代苦惱和嗟怨。

第7、第8節:「因為祢曾幫助我,我就在祢翅膀的蔭下歡呼。我心緊緊

地跟隨祢;祢的右手扶持我。」「右手」象徵上帝的扶持是堅穩、牢靠的。他默想上帝曾經多次幫助他,例如以前他牧羊的時候,上帝幫他連獅子和熊都打死;上帝幫他打敗非利士巨人歌利亞;上帝救他脫離掃羅的手;作以色列王以後,上帝使他打敗四圍的列國。大衛很明白這些事情全都是因為上帝的幫助。

你現時彷徨終日身處黑夜嗎?不要嗟歎,請數算上帝的恩典,並對祂說:「我的上帝啊!我在苦難中等候祢,因我知道祢必幫助我,祢必賜我智慧和力量,使我克服困難。」

 

() 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第3節:「因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祢。」大衛在死亡的

威脅之下,他沒有怨天尤人,反而發出一個偉大的宣告,他對上帝說:「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他深深感覺到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更寶貴、更可愛,如果沒有上帝的慈愛,真是生不如死。

不錯,尋求理想可能會給我們一些動力,但我們在世上所得的往往好似

過眼雲煙,很快消失,例如:相戀的人見異思遷;恩愛夫妻有了外遇;勞碌一生事業受挫折、生意失敗、親友疏離……世上惟有上帝的慈愛是永恆不變的,是我們生命中最需要和最重要的,能滿足我們心靈的饑渴。我們可以從別人得到鼓勵、安慰和教導,卻無法永遠得著內心的平安和滿足!

台灣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寫了一段寶貴的禱告:「在這個充滿疏離感的時

代,多少人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死去。主啊!在這個有月光、有清風的夜晚,求祢做他們生命的救主。憂傷的求祢安慰,軟弱的求祢填補。巴不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一生一世,只要有祢同在,我們永不孤單。」

弟兄姊妹,我們是否要等苦難過去,然後我們才會讚美上帝呢?為甚麼

不像大衛那樣,在獲得勝利之前就讚美上帝呢?上帝的愛使我們的生命得滋潤,叫我們活得有方向。從今日起,我們以追求上帝的慈愛為生命的方向,每天盡情地讚美祂!

「至親及主僕相處之道」陳如炳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 2017年8月20日)

經文:以弗所書5:22-6:9節                                                                        

弗5:22–6:9當兩個或以上的意願、見解相遇,若必須融合成為一個, 任何一方都要預備進行協商、調整或讓步,才有可能完成任務,無論是 世界大事到家庭瑣事,原理都是一樣。保羅在此以夫婦、子女與主僕相處為題分享愛與順服,除了是人倫相處之道,更包含信徒如何向上帝實踐愛與順服在現世生活中。

  1. 順服的真義

慕安德烈 (A.Murray)曾說:「順服是將自己的意志,降服在另一意志下。」保羅在(弗五章)的順服是hupotasso(希腊文),新約共出現40次,主流英文譯本都翻譯submit/順服 , 而不是用obey/服從。與(西 2:20)「要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嚐、不可摸等類的規條」的「服從」(希臘文dogmatizo / obey),不服從會受罸、得禍,順服與無奈的服從明顯是不同的。

  1. 不同意仍然聽從當夫婦、子女、主僕以至上帝與人的意願不能協調時,

。美國西點軍校創立於1802 年,是舉世有名 的軍事訓練學院,所有畢業生必須學會的格言是 :「是的,長官」/Yes, sir. 「沒有任何藉口,長官」/ No excuse, sir.那怕接受極不合理的任務只會說「是的,長官」,即使因為其他人的錯失,在接受責罰時的回應是「沒有任何藉口,長官」。世上的士兵對長官尚且如此,信徒在愛世人的大元帥面前,豈不應在即使不同意情況之下,願意全然接受領導嗎?再者,只做自己完全同意的事,與順服根本沒有任何關連。

  1. 不明白仍然聽從近年一首廣受歡迎的詩歌「除祢以外」,是取材自詩

篇 73 篇。詩人亞薩在開始時說(v.1) 「上帝實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至於我…」 , 充份表明心中對上帝強烈的不滿。他看見惡人道路亨通( v.7 )生活富足(v.12 ),善人卻受災打擊(v.14 ) , 故(v.16 )「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係為難」。「等我進入上帝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 v.17 )是認識上帝作為的轉捩點,明白世上的成敗榮辱只是一場夢, 進入永恆才是人生的正確目標。以至亞薩能以「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誰 呢? … 在地上也沒有所愛慕的」(v.25) , 成為探討順服之旅的總結。

  1. 角色與地位

要將對上帝全然的順服 ,去順服丈夫、父母,會讓人有低一級、次一等的感受。一個團體、公司、家庭需要有人負責領導,上帝分派丈夫擔任領導,妻子、子女的角色是跟從、支持,如果信徒都能明白領導者是以至死犧 牲的基礎帶領家人,順服理應變得容易了。戴德生先生說:「一個不肯降服的意志,會產生一種不滿意的生活」。你是否享受與至親的共處嗎? 你對上帝的安排滿意嗎?在順服的功課有再進步的空間嗎?

 

「門徒初嚐聖靈同在的滋味」龐建新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 2017年8月13日)

經文:約翰福音20:19-23節                                                                  

   今天的經文記載在那日晚上,即是主日,門徒因耶穌被殺,怕得要死,甚至把耶穌的教訓都忘得一乾二淨,因為耶穌早前已預言祂會被殺,第三日復活。然而耶穌不受地域限制,能夠穿墻過壁,因為祂是復活主。祂來到門徒當中,對他們說:「願祢們平安」。

    千金難買真平安,真正的平安,是不受環境影響的,就如在瀑布前的小鳥,瀑布的聲音雖然嘈雜,但仍不改小鳥高歌的歡樂;又像保羅和西拉,雖被下在監裏,仍禱告唱詩讚美上帝,甚至連逃走的機會也放棄了,最終領禁卒歸主。所以無論遇甚麼事情,都不要驚慌,每時每刻都要深信主的帶領,主必賜人有出人意料的平安。

    21節:耶穌又說了一次「願祢們平安」,可見耶穌對門徒的愛是何等深!當時門徒膽怯,彼得甚至三次不認主,耶穌卻沒有一句責備之話,而是以溫情,去體貼門徒的軟弱,去支持他們。

耶穌差遣門徒,和上帝差遣耶穌是有分別的,在原文聖經中,「差遣」在這一節經文中是不同層次的。上帝差遣耶穌,第一:不是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第二: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耶穌差遣門徒,是要叫他們去傳福音,彼此相愛。

    22節:耶穌向門徒吹氣,說:「祢們受聖靈」,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意義卻深遠。上帝創造人類,也是吹了一口氣,使人成為真正有靈的活人,使他們能夠與上帝同工,得以管理世界;以西結書枯骨復生這件事,上帝也是吹了一口氣,使枯骨復生,證明耶穌基督就是那位復活的主。更重要的是,這一口氣,是催化生命能量的靈風,使他們在聖靈降臨後大大的改變,軟弱變為剛強,勇氣倍增,脫胎換骨,以生命寫出使徒行傳,縱使不是一帆風順,但為主工作不是徒然的,主恩會伴隨,主恩會祝福的。

    23節:這節要非常小心的看,因為無論是大教會甚至是知名的教會,都沒有赦罪的權柄,唯有三一上帝才有赦罪的權柄,宣稱自己有赦罪權柄的是假基督和異端。雖然我們沒有赦罪的權柄,但人與人之間的頂撞,令彼此的關係破裂,然而聖經教導我們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要是我們頂撞上帝呢?祂樂意赦免我們的罪,所以在主裏面有說不盡的恩賜,我們要在祂面前承認錯處,求主憐憫,使我們可以得著平安、喜樂、能力,再行前路!

「七個疑問詞的答案 (時、地、人、事、誰、因、果)」黃佑新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 2017年8月6日)

經文:約翰福音41-42節                                                                    

   約翰福音4章就是偉大井水旁的對話,  大多數人的焦點都放在心靈和誠實敬拜。我們會用七個疑問詞 講解這個故事:

時間: 發生在正午, 烈日當空之下

地點: 撒瑪利亞的一座城 名叫敘加的一個出名的井,名叫雅各井

人物: 撒瑪利亞婦人和耶穌

事件: 基於天氣炎熱需要找水渴,有肉體的需要

誰  : 撒瑪利亞婦人看得出耶穌不是一般凡人

因  : 真正敬拜者是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父是要尋找這些失喪的人

結果: 我們怎樣將這個對話的結果應用在基督徒的生命上

    耶穌前往加利利,必須經過撒瑪利亞,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在烈日當空下,肉體的需要就是飲水止渴,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就在雅各井水旁開始。地點的主人翁就是雅各,他的故事十分轟動和震撼,他爭取了母親的支持,並奪取了長子的命份。雅各的故事相當於信心之父,神賜雅各為以色列之父,在創世紀三十二章中,他與神的天使摔跤,他可算是藝高人膽大。所以在雅各井喝水的確令人勾起很多的回億。 

    耶穌透露了靈魂的需要是更重要的,祂有活水江河,飲過神的靈水,就永遠不再渴了。耶穌又主動指出撒瑪利亞婦人已經有五位丈夫和與一個不是丈夫的男人在一起。撒瑪利亞婦人覺得耶穌不是一般凡人,有問耶穌是否先知,耶穌並沒有回答。之後,婦人再提到舊約的彌賽亞和新舊是基督將要來,耶穌承認了婦人所講的希伯來文的彌賽亞和希臘文的基督就是他。婦人十分驚嚇,並相信了耶穌。

    婦人問了一個敬拜的問題,耶穌指出敬拜不用在山上,亦不需要在耶路撒冷,敬拜最重要的是用心靈和誠實。耶穌曾經說祂要走了,並要派聖靈給我們,聖靈就是真理的靈,真理會叫我們得自由。聖靈另一個名字是保惠師或安慰者。神是靈,要用靈和真理拜祂,神也是聖父聖子聖靈,耶穌又說祂是道路、真理 和生命。 聖靈是真理的靈,耶穌又是真理,所以用心靈和誠實是完全正確的。敬拜時,人的靈要與上帝的靈聯合,人的破碎就是要跪下來向神投降, 就能把靈帶出來,靈出來後就可以和聖靈相遇。

    七個疑問詞的第一個答案就時靠着聖靈,按着真理敬拜我們的神。 第二個答案就是耶穌就是我們等候基督,我們要得著彌賽亞,並要傳揚這個福音。如果別人將神介紹給祢們,祢們需要親眼去見,如約伯記所說的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最後,很多撒瑪利亞人都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裡住下,在互相的交通下相信了耶穌。

「來跟從我」龐建新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 2017年7月30日)

經文:路加福音9:57-62節                                                            

   經文中述說了一個主角和三個配角之間的對話,主角正是耶穌基督。對話中輕易地分辨出誰是真心跟從祂,誰是假意的。真心者會更多的親近耶穌,跟從祂到處奔波而沒有顧慮。假意者只是窺探耶穌的能力,沒有真心樂意的跟從,正如社會測試中當一個人望天,就有好幾個人一同望天一樣,這是作無意義的跟從。

58節中耶穌回答說:「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這對於門徒倒是潑冷水的表現。因為他們以為人子的解釋應是駕雲而來,要作為猶太人的王和當來的彌賽亞,是要拯救他們這群亡國人。一瞬間聽到「沒有枕頭」便覺得沒有利益繼而離開,其實基督要這樣說,無非是要成就救贖。這並不是潑冷水,而是要讓門徒結連耶穌和付出代價,跟從祂絕對並不是易走的路,而是付出代價走當行的路。

到了第二個的對話,耶穌貌似說出一句咒罵的說話:「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當然這是深奧的道理而不是咒罵。那人自稱先回去埋葬他的父親才過來跟從基督,但亦可猜測他說謊話急忙離開,要知道不少人聽見耶穌的名就走來目睹,甚至觸踫祂,只要這樣做就可以醫治病患的親人,不排除這人是要回家看看父親是否健在。耶穌這樣說是帶出死人的概念,因為每個人本來是朝住死亡而行,假如眾人不信靠祂,就只好被埋葬卻得不到永生。然而,死人並不是一定要面對死亡,所以祂補充了一句「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表明了盡力傳福音便不會死亡,正如當教師的有好好的教導學生麼? 但都不及福傳音更為重要。

最後的一人應該是信主很久,在跟從耶穌前只想先辭別家裡的人,看起來合情合理。加上,在列上19:19中提及以利沙在跟從以利亞前,也要求先與父母親嘴道別,那時以利亞也回答說:「你回去罷」。不過在今次事情中耶穌卻道:「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相信這話並不是要責怪此人,而是道出跟從基督的重要性。跟從耶穌基督和跟從以利亞是兩種程度,前者是上帝的獨生子,象徵著救贖並拯救罪人; 後者是先知,坐著旋風升天。在這樣莫大的程度下,跟從基督比跟從任何人還要重要千倍萬倍。

路加福音看似沒有答案﹑沒有結束,但路加醫生所述的三個對話是要提醒我們三點。第一是計算清楚,作為門徒理應跟從主的同時就背起十架。第二就是不推諉,不推諉負起十架和傳福音,只管把福音傳開,永生大門就為你們打開。第三是關乎到愛主的程度,雖然世俗是非常之吸引,但應以三位一體的信仰居於首位,這樣才配得進入主的國。阿們!

「聖靈是誰?」陳如炳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 2017年7月16日)

經文:以弗所書5:15-19節                           

聖靈往往是神秘的化身,因為我們了解上帝的特徵是慈愛﹑公義和信實等等,或是耶穌降世為人並經歷苦難,為我們釘死成就救贖。我們比較清楚後兩者的角色,但聖靈的角色卻是陌生的。有從事屬靈工作者表示異夢與聖靈有直接的關係,這一點我不否定。我相信靈恩運動出現,以致對這較抽象層次的學習蒙上神秘的色彩。究竟祂的存在與基督徒﹑教會﹑每天生活的關連是如何呢?

第一,在探討聖靈的果子和恩賜時,我們明白到聖靈是有位格。構成位格的三大元素是有知識﹑有感情﹑有意志。有知識是指了解日常生活的常態﹑思考方面是具有邏輯和理性的。有感情是指有感動為他人所擔憂,正如聖經所說「不要叫聖靈擔憂」。有意志是指有能力作決定的。三大元素對我們的作息和未來人生鋪排都是必須和重要的基礎。若教會重視聖靈果子的培養,他們較為有禮貌的,例如想到和平就聯想到少衝突,想到溫柔就聯想到說話時聲量細點,這些都是正確的。所以,有不少信徒將屬靈果子發揮出來,成為吸引別人的正能量,建立內外均衡成長的教會。

第二,我們應以與聖靈同在作為準則,成就三種屬靈生活。弗5:18中保羅將醉酒與聖靈充滿作對比論述,其重點是人會因外在力量的介入,而造成截然不同的表現。當中醉酒使人失控,反之聖靈充滿叫生命有上帝管理,表現超乎平常的生命見證。約16:13中敍述主耶穌對門徒的提醒中提及到聖靈的工作,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要引導祢們明白一切的真理。有聖靈同在的人會看見及明白人生的前路,感受上帝的同行,安心踏上每一步,這是有指引性的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容易被五光十色的事物影響,叫人看不清楚,故此我們需要有判斷力的生活。林前2:14-3:1帶出「屬血氣、屬靈、屬肉體」的概念。屬血氣是未信主、沒有聖靈的人;屬靈是能分辨及判斷事物的價值;屬肉體是一切基督裡的嬰孩。故此,盼望聖靈會幫助人建立準確的原則,頭腦的清醒,看見事物的真正價值,過喜樂、榮神益人的生活。最後是靠上帝得勝的生活,得勝的反義詞是「放蕩」。放蕩不單指道德上的缺失,也包含「內耗、浪費」,人生若處於內耗、浪費的狀態,消極與積極就一目了然,最終一定離得勝越來越遠了。

提摩太前書4:1記載末世時代有假冒的靈,這會讓人逃避現實而且不探討真相。信徒是靠聖靈得生,並要靠聖靈行事,達至三種屬靈生活。讓眾人同心努力,經歷聖靈更新與加力,完成上帝託付的使命!

「神祢真偉大」倫國平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 2017年7月9日)

經文:詩篇100篇                                                                                

    在二十一世紀,是個人主義、感受的時代,是非常強調「我」覺得如何,有人喜歡安靜的敬拜,有人喜歡活潑的敬拜,但敬拜的焦點不是我們,而是上帝,上帝喜歡怎樣的敬拜呢?讓我們看看詩篇100篇。

    上帝對我們的敬拜是有要求的,不是隨隨便便,在第一節: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當」是「應該」的意思,是一個命令,這命令就是「歡呼」,而不是嚴肅的,就像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的時候,眾人歡呼,高唱「和散那!」

    第二節指出:事奉上帝,是開心的!其實敬拜和事奉在原文是同一

個字,可指事奉,也可指到敬拜。有時候可能因為現實社會的影響,把我們弄得疲累不堪,而魔鬼撒旦就會指控我們:這就是上帝子民敬拜的樣子嗎?所以,我們應該歡喜快樂來敬拜上帝,而不是嚴肅的!

    但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我們應該假扮歡喜快樂敬拜上帝嗎?斷乎不能!第三節指出我們當曉得耶和華是上帝,「當曉得」不單只「知道」那麼簡單,更是「經歷」,耶穌清楚指出凡勞苦擔重擔的人要到祂那裏來,祂一定會幫。我從來未聽過有人信靠上帝但上帝是不理會的,除非是妄求的,但按著上帝的心意走,是不會走錯的。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萬事不一定是好事,重點在於能否幫助我們成長,最重要是我們愛上帝與否呀!

    上帝是完全、完美的,完全上帝是不會有錯誤的!祂的計劃必定是最好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經歷祂。有很多人說基督教不是宗教,而是關係,耶穌基督為我們釘上十字架,為要拯救我們,與上帝恢復關係,所以當我們心中有上帝的時候,就不再空虛,是歡喜快樂的!這不是指我們沒有患難,有疾病,而是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有上帝同在的平安,生命是豐富且精彩的!

    當我們經歷上帝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感恩,正如第四節:當感謝祂、稱頌祂的名。為甚麼呢?答案就在第五節:因為耶和華本為善。祂的慈愛、存到永遠、祂的信實、直到萬代。不要到最後關頭,別無他法的時候才倚靠上帝,上帝希望我們每一件事都與我們并肩作戰,祂的愛是不會改變,是永不改變,永不失敗的!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馮大衛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17年7月2日)

經文:詩篇103篇                                                                    

    經文是詩人跟自己說話,鼓勵自己去讚美上帝。人生中有負面的事物令我們不懂也不想讚美上帝,所以要鼓勵自己和自省。人生不愉快時,對自己和別人發怒,這樣對嗎?聖經記載耶穌的門徒在讚美上帝,有些人,特別是法利賽人不開心,並叫他們不要說。耶穌說即使他們不出聲,石頭也會開聲讚美上帝,上帝期待的是所有被創造物要開口讚美祂。感恩與讚美有分別:感恩是感謝上帝賜的恩典,讚美是上帝轉化我們的生命,在認同上帝的生命時,與祂相連,這就是讚美。

    有甚麼妨礙我們讚美上帝?(3至4節)罪為我們帶來傷痛,我們犯罪,別人會受傷,也傷害上帝的心。有人說自己沒有作奸犯科,沒有犯罪。但人生中最大的罪是不懂愛上帝。上帝沒有追討我們的罪,還為我們預備救贖,讓我們不用付上罪的代價,就是死亡。死亡是與上帝分開的意思,是屬靈的死亡,是永遠的,沒有上帝的愛。詩人在這提醒自己,在罪裡的一切傷痛,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的罪,上帝都醫治。創造萬物永恆的上帝為我們受傷痛,不只是十架的救恩,祂時常感動我們去愛祂,離開罪惡。

    很多人嘗試解釋為何有苦難,因上帝讓我們經歷祂的痛苦。如何明白上帝的愛?有時只看到聖經中講上帝用美物使我們知足,但祂有時想讓我們經歷生命苦難,藉此知道祂的愛。亞伯拉罕年老有一個兒子,但上帝叫他獻上兒子。獻給上帝不是施捨,是要獻上最好最愛的給上帝。愛是產生苦難,因愛的緣故,上帝為我們承擔痛苦,我們願意為主承擔苦難。要從心底讚美上帝,經歷上帝的苦難痛苦,聖經最偉大的讚美詩是出於苦難的讚美詩。

    上帝賜我們力量,因等候耶和華的人必展翅高飛。(8至16節)詩人比較認識和不認識上帝的人。上帝與我們的關係是怎樣?祂有憐憫,有恩典。憐憫與恩典不同:憐憫是應受懲罰但上帝沒有懲罰,恩典是不應該得到的卻得到。上帝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與人相反,人經常批判人,不懂包容鼓勵人。等候耶和華的人,這等候不只是時間,是指以上帝為生命的中心。

    (17至22節)如何知道自己是上帝所喜悅的人?如何知道自己愛上帝?從我們與別人的關係可知。上帝要我們憐恤得罪我們的人,因祂本是這樣憐恤我們,將福音傳給他們。我們稱頌上帝的人是蒙祂的憐憫,然後憐憫其他人,這是心裡稱頌上帝。耶穌傳福音時,經常提到撒馬利亞,因猶太人看不起撒馬利亞人。耶穌特意向一個被人看不起、道德有問題的撒馬利亞婦人傳福音,上帝憐憫她。上帝是要召罪人,不是召義人,祂要我們有憐憫之心。

    詩人當時有不快的事,很難讚美上帝,但「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上帝喜歡我們對祂的讚美,認同祂的本性,學像耶穌基督,將祂的愛傳出去。在困難中,認同上帝的苦痛,學會憐憫,向周圍的人傳福音。

「得恩、感恩、報恩」林奕龍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17年6月25日)

經文:羅馬書5:8節、詩篇103:2節                                                               

    詩篇116:7「我的心哪!你要仍歸安樂,因為耶和華用厚恩待你。」以前考科舉,交通住宿不便。一位好心人建一間屋,招待考生。有名考科舉的人與僕人因沒有地方落腳,想借宿一晚。屋主要求那人回答問題,若答對,就答應他們。問題是「甚麼是最多?甚麼是最少?」回答「忘恩者最多,知恩謝恩者最少」。耶穌基督醫治了十個痲瘋,只有一人返回感恩。這個回答正確的考生後來高中科舉,經過屋子時多謝屋主。

    本人在靈實醫院工作時,看到上帝的大愛是無可比擬的。當時有位傅先生,為人和善,信奉佛教,四十二歲得了末期癌症。有位院牧探望他,傅先生因耶穌在釘十架說了一句話很感動「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人都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怎會像耶穌為他們向上帝祈求寬恕?一天開病室會議,有位挪威的杜醫生說傅先生過不了今晚,院牧趕去看傅先生,跟他談了很久,最後信了主。第二天院牧病了,他請我代探望傅先生。傅先生捉住我的手,說昨夜他不斷祈禱,心中平安遮蓋肉體痛苦,他又活多了一個星期。後來,我為他洗禮,他安詳過世。他的太太也信主,在安息禮拜中,他們的家人有十一個人信主,包括他們的兒子。兒子初時不信主,但後來問院牧「為甚麼我們非親非故,你要關愛我們?」院牧回答因耶穌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這句話打動他的心,所以信主。他到台灣升學後,也參與靈糧堂的聚會。傅先生的太太後來在靈實醫院做義工,帶領病友聚會。

    詩篇103:2,若每天數算上帝恩典,便會感恩。我今天能在這裡也是恩典,因我經歷很多生命危難,但上帝都保守我。詩篇116:7-8是我的人生寫照,我們不要依靠會改變的有形事物或環境,要依靠我們看不見的主。聖經講世界只會更多罪惡,人心只會更自私。恩典是白白的,我們是不配的。我們該拿甚麼報答祂的厚恩?

    詩人講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韶關有一對夫婦努力打拼,成為專業人士,但夫妻關係非常惡劣。後來他們認識主,破碎婚姻在主裡得以完全。他們生命改變,不追求世界,只追求在主裡面,希望成為討主喜悅的孩子。 很多人因這夫婦得到祝福和歸主。

    有位汕頭醫院的李院長患重病,主感動一位洪牧師的心靈,向李院長傳福音,要他認罪悔改,主會救他,主是活水,到主那裡永遠不渴。洪牧師祈禱求主加力,然後跟李院長講「李院長,我奉主耶穌的名,你要悔改,奉主的名醫治你」。李院長的心靈聽到「我的水是活水」,真的好了,也信主。另一位在潮陽的鄭院長患了「三衰病」,即腎衰竭、肝衰竭和心臟衰竭。他後來死了,在送往太平間期間,信主的太太拼命地抱著他,相信耶穌會救他。李院長知道後,在鄭院長旁邊講「我奉主耶穌的名,祢怎樣將我救活,我奉主耶穌的名叫你起來」,他真的活過來了,成為傳道人,領人信主。求主幫助我們成為蒙恩的人,主一生伴隨,所以要懂得知恩、感恩、報恩。

「為耶穌多得一人」古學賢牧師講( 2017年6月18日)

經文:林後5:14-19節                                                                 

    保羅對哥林多信徒說:「我們若果顛狂,是為上帝﹔若果謹守,是為你們」(林後5:13節)。保羅用「顛狂」來形容自己有甚麼意思呢?保羅要指出他不怕艱辛,坦然面對猶太人的逼害,不斷前往福音未傳到的地方。當愛到一個程度時,有時會不顧一切,那就是癲狂。徒26:23-25節保羅向羅馬官員非斯都大膽宣告耶穌從死裡復活,非斯都就大聲說:「保羅,你癲狂了吧!你的學問太大,反叫你癲狂了!」保羅說:「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癲狂,我說的乃是真實明白話。」保羅是有分寸的,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保羅所指的顛狂不是為任何一件屬世界的事情,而是單指為上帝而癲狂。

    聖經中有些人也是為主顛狂:挪亞聽上帝的吩咐,在高山上建造一個龐大的方舟;亞伯拉罕想將兒子以撒做祭物獻給上帝;大衛倚靠上帝迎戰巨人歌利亞;哈拿將兒子撒母耳留在聖殿事奉上帝;馬利亞用極貴的香膏抹耶穌……等等。再看保羅的一生為福音的事工癲狂,他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接受良好教育,而他決定放下一切,四處傳揚福音給外邦人,甚至被猶太人追殺,他卻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節)」。保羅丟棄萬事看做糞土,以認識主基督耶穌為至寶。

    保羅因為主的大愛而受激勵(林後5:14-15節),從此就不再為自己活,只為主而活。基督的愛激勵許多人赴湯蹈火為主效命,今天基督的愛又會激勵我們為祂做甚麼呢?真正經歷過耶穌大愛的人,內心都會被耶穌的愛火燃燒。第14節提到基督替眾人死:照常理,當人與人的關係破壞了,責任在得罪人的那一方,他應該去向被得罪的人道歉。但是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當人得罪上帝時,上帝採取主動要與我們和好。上帝竟然主動的成全這件事,造就機會,使人可以與上帝恢復親密的關係,耶穌甚至願意在十字架上代死,解決了罪的問題,使到我們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弟兄姊妹,我們應該感到受寵若驚才是。

請你問下自己,你怎樣對待耶穌呢?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主,亦都是我們的知心友。求上帝燃燒我們冷漠的心靈,叫我們時時都被基督的愛激勵。

    保羅以前曾以外表來看基督(第16節),認定祂是以色列人的公敵,要剷除那些跟隨耶穌的人。「如今卻不再這樣認祂」,因為保羅認識祂是復活的主,祂真是上帝派來的救主。因為對耶穌有了正確的認識,保羅對人的看法也改變了。他不再用世俗的觀點看人。你是一個怎樣的基督徒,視乎你對人的看法怎樣。為甚麼我們對人的看法會改變呢?原因是我們對上帝的愛有了經驗,上帝的愛改變了我們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目標,當然我們對人的看法也會改變。

    第17節「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人只有在基督耶穌裡面,才能夠成為新造的人。「新造的人」是甚麼意思呢?意思是上帝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創造,由裡到外都充滿了耶穌的美善,耶穌的心意向我們開啟。我們成為基督徒以後,有一件非常需要學習去做的事,就是去察驗、領受上帝的心意。  

    第18-19節,保羅鄭重的向我們宣告:那勸人與上帝和好的職份已經賜給我們了。弟兄姊妹,「為耶穌多得一人」!我非常鼓勵你將這事作為你人生的焦點,因為再沒有一件事比這使命對永恆更有貢獻。天上的父要使用我們,祂最關心的就是世上還有許多祂的兒女未得拯救,我們一齊來將他們帶回天父的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