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與神與人心連心」 黃庭得牧師講,霍燕冰姊妹記(2016年11月20日)
經文:「馬可福音書12:30-31節」
經文提及律法之中最重要的是愛上帝, 其次是愛人。愛上帝就是要同上帝心連心, 愛人就是要同人心連心。 耶穌基督為我們犧牲, 釘在十字架上, 使我們可以同上帝和好, 可以再一次同上帝心連心。 耶穌來到這世界上最重要是使我們與上帝和好。
「所以,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與上帝心連心—作上帝的兒女)」(腓2:1);「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與人心連心—作神成熟的兒女)」(腓2:2) 保羅盼望教會的弟兄姊妹心連心, 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我們作為神的兒女,大家互相尊重, 彼此接納, 互相欣賞, 在教會事務上尋求上帝的意思, 興旺主的福音。而不是跟世界一樣互相指駡, 各不相讓。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 要作上帝成熟的兒女。 不成熟的兒女會結黨,貪圖虛浮的榮耀; 成熟的兒女就是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 不成熟的會單顧自己的事,成熟的會顧別人的事。我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同心為上帝作工。
與三一真神心連心
「要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雅4:8) 「要自卑(自我謙卑)、禱告、尋求上帝的面,轉離惡行」(代下7:14)「我們要專注於祈禱(與神心連心)和傳道(與人心連心)的事奉」(徒6:4)
要以祈禱去親近上帝, 有些教會舉辦不同的門訓班, 如靈修與祈禱學(私禱-親近上帝的路與公禱-代禱)、月禱會、晨禱會、禁食祈禱會、靈修祈禱營會、小組祈禱會、家庭祭壇與禱告會等等。親近上帝有時是需要較長時間, 要安靜謙卑等候在主面前, 徹底認罪, 才能聽見上帝的聲音, 才能感受到經歷有上帝便足夠。
與人心連心—教會肢體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2:2) 門訓小組與團契就是要有四個原素: 1) Welcome 迎新破冰(如心連心數字遊戲), 2) Worship 敬拜真神, 3) Word 領受活道、學習聖經, 4) Work 遵主吩咐、彼此相愛、互相服侍。
與人心連心—與世上的人
要愛鄰里, 教會以外的人,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有時候我們作很少很微的事, 上帝都可以使用作為祝福別人的事。如把物資送予有需要的人, 助養小孩, 關心老人, 幫助受傷痛的人。 很多人會因為你們的愛心就信主。教會是醫治的群體, 關心人的需要, 你的關心可帶給別人很大的安慰和治療。我們作這些事不是看收益, 而是聖靈感動去做關顧人的工作。學生和家長方面的基督教事工是很重要的。願上帝祝福帶領你們每一位, 讓你們都用心去服侍, 帶領人與耶穌基督心連心。
「有祢同在,多好!失去祢…又會變成怎樣?」 吳俊夫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6年11月13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11:17-34節」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太遠,關係很疏離,正如與上帝的距離。如果拉近與上帝的距離,能夠觸摸到祂,生命開始轉變。不是上帝離我們遠,是我們自己走開。若盼望生命不再迷惘,要開始拉近距離,距離近了,生命便會改變。
經文是聖餐之前經常用到的經文,保羅講耶穌基督設立聖餐後,他就非常嚴厲教導一班哥林多教會的人,但嚴厲中多了一份感慨。保羅經歷主耶穌直接對他的呼召,他明白那時與上帝的關係有多麼近,因曾經歷與祂有多遠。他以為自己是熱心盡忠的信徒,一直逼害基督徒,他以為自己很近上帝,其實很遠。主耶穌向他顯現有強光時,他們的關係很近,上帝臨在的榮光照出他心裡黑暗。他跌倒,看不見東西。上帝的聖潔與人的不聖潔走近時,讓不聖潔的人感到他們的有限,並重新檢視自己,發現生命有很多扭曲,只是自己未曾發現生命的污穢。
保羅看見自己生命的污穢後,亞拿尼亞找他,上帝的愛通過祂差遣的僕人接觸他,他得以經歷上帝,生命得以轉變。當時哥林多教會的人彷彿熟悉上帝,清楚聖餐是怎樣,但保羅罵他們,你們以為自己在守主餐嗎?不是!經文22節中的「我不稱讚!」顯示保羅的痛心疾首,因他們只顧自己吃喝。他們都是信徒,同心合意領受分享基督的愛,但保羅嚴厲講他不稱讚,這成為信徒中很重要的迴響。一班愛主的人領受主餐,但卻混亂了聖餐,只顧自己吃喝,還醉酒,這與我們的生命是否有相似的地方?保羅沒有趕他們出教會,因想挽回他們。每個信徒都有自己的問題,指責別人時,自己是否也有被指責的地方?我們可有嘗試規勸?人生有上帝的同在,所表現的生命是不同。應規勸時規勸,應督責時督責。耶穌督責那些自以為是、不懂反思生命的人。但那些陷在罪裡感無奈痛苦想回轉的人,耶穌會規勸他們。教會群體若不能發揮真誠守望,彼此勸勉,剩下的是正面衝突或背裡暗箭,帶來的結果只會愈來愈差。生命開始被扭曲,因不懂欣賞,少了禱告,少了仰望那位赦罪的主。上帝的同在令生命轉變,人的生命被看重,不是被拆毀。
經文17節與22節相似,保羅開始就說不是稱讚大家,因他們領受的聖餐「不是受益,乃是招損」。我們再次思想主耶穌設立聖餐與我們的關係是甚麼,我們會否像哥林多教會的人一樣?經文18節中的「分門別類」,若是正向的還好,否則會出現很多問題。人若只看見自己,看不見眼前的十字架,便迷失了。生命中有不少迷失:工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上帝的關係、事奉等。重要的是迷失中要看見那道光,走回正路。保羅寫這封書信說不稱讚這些門徒,目的是要他們按真理行,走近那道光。親近上帝的人有主的生命在裡面,離開上帝的人只會慢慢進入魔鬼的國度。生命是要靠近上帝,人是靠祂在鼻孔吹一口氣成為有靈的活人。
這班哥林多教會的人看似對聖餐清晰,其實不是。經文21節講他們領受聖餐時,先吃自己的飯。耶穌在逾越節設立聖餐,逾越節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經歷一個重要印記。當晚上帝派使者將所有埃及首生的殺了,以色列人在他們的門楣上塗上羔羊的血免除此災,使者便跨越他們的門,不將此災降在他們身上,這便是逾越。以色列人每年會守這逾越節,一群人一起吃飯紀念,數算恩典,這是逾越節的意義。聖餐除了平時的餅和杯,是當晚大家一起紀念上帝的愛和恩典。這班人在守聖餐前,不顧他人,只顧自己吃喝、醉酒,是不合規矩。聖餐中若對上帝缺乏尊崇,聖餐就變質;生命若沒有上帝,生命就變質。聖餐再次提醒我們回想上帝在生命中恩典的工程,靠著祂的寶血讓我們得著新生命,由為奴之家被釋放進入迦南美地。聖餐也提醒我們上帝的同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得到上帝的同在。上帝在我們生命做了更多大事,有時經歷一些小事,要懂得感恩;當疲乏無力,要呼求上帝,上帝會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我們是同一團隊,屬乎上帝。迷惘時,有時看不見自己,看不到對方也是屬乎上帝,但所有人包括未認識主耶穌的都屬乎上帝。不要再迷惘,再次走回上帝那裡,有上帝同在所見到的也會不同,生命會更精彩燦爛的。盼望能好好愛上帝,在上帝中彼此接納。不要混亂聖餐,要有愛,不要為自己吃喝醉酒,要在主的愛裡領受聖餐。若想生命有改變,要尋求上帝同在,生命就不一樣。
「因信前行」 林奕龍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 (2016年11月6日)
經文:希伯來書11:1-2節 鍾麗詩姊妹記
弟兄姊妹,我們所遇到的很多時有逆境困難,真不容易過,或會有軟弱及疲乏,甚至乎身體有病痛或限制,如何可以讓我們有力向前行及行得有意思?
困難、限制、障礙、喪親及其他的損失,都是信心的滋養品。
當我們面對乾涸疲乏無水之地,人會軟弱無力,上帝卻在看顧我們。上帝給我們的安排是最好的。甚麼讓我們有力向前行呢? 我們只需要靠著上帝的話語的應許相信祂便可。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及未見之事的確據」,這確據可透過例子解釋: 假設銀行發出100萬本票,必定可以兌現,未得到我們已相信可以得到。確據是放在上帝本身,信心是我們信在聖經上上帝的話語,亦相信上帝會按著話語成就。詩篇55篇22節: 「你要把你的重擔缷給耶和華,祂必撫養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
感謝主的恩典我們有主的話語,有這位信實及有大能的主,我們信得過祂必會成就,祂是信實慈愛及有大能的,即使患難臨到身上也有上帝的美意在背後,祝福在前面;即使遇到逆景、困難、喪親之痛、患難,逼使我們倚靠主,不再靠自己。我們信得過天父給我們源源不絶的動力,這就是信心及盼望。
有主真的好,我們的信心不要放在上帝的話語及上帝以外的事物,如果我們將信心放在有形的東西上會很危險,如樓宇、股票、黃金,這些東西都會變及不可靠的。求主將我們的信心放在對的地方,環境不會更好,但在主內必定有更好的明天。主勝過世界環境。有時想為何上帝要讓我們有患難的經歷,後來我領悟到患難讓我們倚靠上帝,上帝會用祂的能力充滿我們。
單單仰望上帝,上帝是可信的,不要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認定主,主必指引你的路,上帝的話語這樣說便這樣成就。上帝說:「我總不掉棄你也不撇下你,我大小事都會保守你,疲乏的我會加你力量,困倦的也會給你力量。」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生命的糧。當我們行信心的路便會經歷主的實在及美好,神是一切美善的根源,讓我們一起學習,按著上帝心意生活。我們很不足但上帝卻很愛我們,也會寬恕我們一切的罪,我們透過上帝的話語認識祂,按著上帝的心意行便有力量。當遇到困難時求主讓我們有智慧處理,看到美好的事包括很基本的藍天白雲或有愛我們的父母也可以感恩。完全倚靠主相信我們生活會很不一樣。
「尋著聖經的那天」 古廖玉明師母講 (2016年10月30日)
經文:代下34:1-8,14-21節
-
效法榜樣 敬拜上帝 (代下34:1-8節)
約西亞是猶大國最後一個好王,但他祖父瑪拿西是猶大國最壞的王,父親亞們也作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代下34:1-2節總結了約西亞一生的事蹟:他不選擇跟從他祖父和父親,卻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他作王第八年,即16歲時,就追求他自己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到了20歲,他開始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領導百姓進行全國大規模的除偶像行動。
約西亞作王第十八年,26歲時,下令修葺聖殿。他並非第一個推動宗教復興的猶大君王,代下24章記載他的先祖約阿施收集百姓所奉獻的銀子,用來修理聖殿;代下29-31章記載他的曾祖父希西家潔淨聖殿,當時民眾也剷除國內所有的偶像和邱壇。可見約西亞推動宗教復興,是效法前人的榜樣。
二.研讀聖經 認識上帝 (代下34:14-21節)
在重修聖殿的過程中,大祭司希勒家偶然找到摩西的律法書。他慎重其事的將這事告知書記,顯示他們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律法書。由於這卷書宣告對選民的懲治,它應是申命記,即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的條款。約西亞一聽到書上所寫的,就大感震驚;他才明白原來上帝的子民經歷這麼多外邦的欺壓、很多的苦難,是因為背約,沒有遵守上帝的話。為國家,為人民,為自己,他深深懺悔,撕裂衣服,立刻吩咐大祭司和一班親信,以書上的話求問上帝。
(代下34:24-28節) 上帝叫女先知戶勒大回覆他們說,因著猶大的罪,上帝的審判必定臨到;但由於約西亞認真看待上帝的話,真誠的謙卑和懺悔,在他有生之年必不至親眼看見。(代下34:29-33節) 他把律法書讀給百姓聽,帶領百姓與上帝立約。可惜百姓「心太硬」,改變只是表面的、應酬式的,約西亞一死,他們又拜偶像,向上帝背約。與此同時,他們的國家失去主權,受埃及控制,最後被巴比倫所滅。
應用:這「尋著聖經事件」對你和我有甚麼提醒?
無論到了甚麼年紀,識字或不識字,我們對上帝都要保持一顆柔軟的心。要留心講台的信息,實踐每日靈修,上主日學,參與讀經計劃等。昨日的嗎哪不能作今日的糧食,我們要持續聽從聖經,否則我們隨著自己的喜好行事,並非真正服事上帝。我們毋須與人比較,卻要跟聖經對照,因為上帝是根據聖經來判斷我們。彼前4:17提醒我們,「時候到了,審判要從上帝的家開始。」
一個基督徒由重生至返天家,生活每一個層面,都需要上帝的話。提後3:16-17節,「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上帝賜下聖經,是要塑造我們的生命,帶領我們過美善的人生。一個不追求真理的人,會順應世界的潮流,會迷信命運,根本未真正活過。所以,教會必須照耶穌的吩咐,以「使萬民作主門徒」為最優先的考慮,這樣祂就常與我們同在,保守我們經過一切的困難,供應我們一切的需要。
「相信耶穌都會笑」 吳俊夫牧師講,霍燕冰姊妹記 (2016年10月23日)
經文: 「歌羅西書1:6-14節」
倘若我們希望生命能彼此感染, 內在素質是非常重要。 信徒生命就是我們有上帝在心內, 然後彼此感染。
聖經中並無提及耶穌笑, 但在福音書中耶穌讚賞人的時候相信是帶著笑意的。祂讚賞清心仰望上帝的人和信心堅固的人。 真正令耶穌笑是一班跟隨著耶穌心意而行的人, 他們生命有著轉變, 悔改進入天國, 這樣耶穌見了這些人就感到開心。
歌羅西書 1:6-14, 描述以巴弗建立歌羅西教會, 但受到外邦 文化影響, 他們敬拜天使, 走向異端。以巴弗請教保羅並要將保羅書信帶回教會, 為要將純正的道帶回他所牧養的教會。以巴弗要修正教會, 雖然遇到很多挑戰, 但他堅決持守真道。 反觀今日當我們遇到問題, 我們是按著上帝的真理去持守或是隨世俗所影響? 相信耶穌只會為持守真道, 不妥協的人而笑。 堅持將真道行出來, 耶穌就喜悅。當有人說「同性戀是可以的, 教會應為同性戀舉辦婚禮。」 我們反對就好像站在道德高牆上。 但我們要堅持真道, 要分辨同性戀是上帝所憎惡的, 不應任隨世俗所影響。同性戀者不是上帝所憎惡的, 但不悔改就是上帝所憎惡的。
那什麼是上帝喜悅的事呢? 施洗約翰說: 「天國近了, 你們應當悔改」要跟過去不好的事情割蓆 , 進入上帝的國度。 耶穌是愛我們的, 但我們所作的是否討上帝喜悅呢 ? 哥羅西書 1:6 「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 傳到普天之下, 並且結果增長, 如同在你們中間, 自從你們聽見福音, 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一樣。 」信徒們首先要結果增長, 然後傳開給別人, 而結果不是一次的, 是持續不斷的。 討主喜悅是不斷結果, 不斷增長, 不斷認識上帝。 我們當回想剛信主的時候熱心追求, 但後來討上帝喜悅的心思就停下來, 要知道結果、增長是一生的事情, 要從內心增長起來。
除了愛上帝、愛人、傳福音, 我們可時刻與上帝結連, 把服事上帝的心態融入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可多記念上帝, 多與人分享上帝。心裡記掛著上帝, 口裡就會時常提及。讓行為配合, 生命就與上帝結連, 讓世俗的事進入屬靈的國度, 不是讓屬靈的國度進入世界裡面。 今天我們思想上有沒有與上帝結連, 感受上的同在, 想起上帝都會笑? 因為時常想起上帝的人生命會有所改變, 盼望我們時常與上帝結連, 從日常生活中討上帝喜悅, 從與上帝的相處而得到喜樂。
「成為屬靈恩賜的管家(二)」 陳如炳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 (2016年10月16日)
經文: 「以弗所書4:11-16節」
保羅在(弗4:11-12) 帶出了建立教會的四重職事,分別是使徒、先知、傳福音者、牧師和老師。 上帝賜給教會的第一個恩賜是「使徒」,他們是被差派去完成使命或任務的。 (約20:21)提到耶穌和門徒再次相遇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就是父怎樣差遣了耶穌,耶穌也照樣差遣他們。這表明了主耶穌是第一位使徒,祂繼續呼召及差遣信徒去完成使命。除了十二使徒之外,新約聖經清楚說明具使徒職份者包括保羅、巴拿巴、耶穌兄弟雅各、安多尼古及猶尼亞。由於猶大放棄了使徒的位份,初期教會補選使徒,提出兩個具體的候選人條件分別為:
-
常和主耶穌和其他使徒作伴
-
同心為復活主作見証。
雖然現今沒有人可以達到第一項,不過現代教會的設立,容許了我們在屬靈的層面與主親近的人,並擁有前瞻性的視野帶領教會,用無比的勇氣及決心開拓新路,為復活主作見証。
第二個恩賜是「先知」。其含意是代表上帝去宣告及有責任地去演繹其內容,因為上帝的宣告常與未來有關,令人誤解先知是說預言。先知與使徒、 牧師都可以宣告和講解神的心意,但他們是有職能的區別。先知不是專注在一個群體或教會作開發和教導。舊約及初期教會的先知都是巡行於不同的群體、國家或地區,並宣告上帝對該時代的心意。今天盼望上帝去興起一些很直接能領受上帝心意的人,並在教會、團契和小組裏說明上帝的心意。
第三個恩賜是「傳福音者」。福音就是主耶穌為人類釘死十架及復活的好消息,這是歷久常新地存在我們中間。這福音如同產品一樣,無論如何優秀卓越,若缺少有效的營銷推介,成就是十分有限。始終這個福音是需要地上的基督徒去傳道,才能帶領別人相信耶穌。因為教會佈道的熱誠、行動及成效,都在反映教會及信徒的屬靈健康狀況。據韋拿博士(Peter Wagner)的研究,教會約有10%的信徒擁有傳福音恩賜,所以最有力量去推展教會佈道事工的團隊需要有佈道恩賜者,加上信主三年以內的信徒。因為這些初信的信徒應該擁有一個比較大的未信親友網絡,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利用這些關係。
第四個恩賜是「牧師」和「教師」,在新約聖經共出現18次。教師是做教導工作,包括知識的傳授及擁有提升生命的任務,令別人在教導過程得到鼓舞。學者馬芬雲信(M.Vincent) 提到牧師和教師屬於同一系列的工作,所以今天教會的教導與牧養工作是息息相關的。
今天地方教會、堂會的事工必須由會友共同承擔,教會才能長遠持續及有活力地成長,任何方面的缺乏,都會對事奉者及接受牧養者做成可大可小的影響。
「感恩的心」 古學賢牧師講(2016年10月9日)
經文: 「詩篇103:1-22節」
大衛所寫的詩103篇,是以感謝頌讚為主題。
一、呼籲自己的心來稱頌上帝 (詩103:1-5)
第1-2節:「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祂的聖名!」這是個人的讚美,包括整個人的心思、意志、情感。全世界的頌讚由個人開始,我們不要等別人讚美上帝,乃要像大衛一樣,說:「從我開始,我要有一顆讚美的心。」大衛知道上帝賜給他的恩惠很豐富、很特別,他提醒自己不可忘記上帝的一切恩惠。不可忘記!因為忘記上帝的恩惠在一般情況下不是記性不好,而是對主悖逆,故意否認上帝。大衛定意「不可忘記上帝的一切恩惠」,他知道上帝為他所做的,沒有一件是太小而不值得被記念的。
第3-4節,大衛數算上帝的恩惠,首先為上帝的赦免獻上感謝。唯有當赦罪之恩扭轉了我們腐朽的人生,上帝其他的福氣,才會源源不絕地輸送給我們。上帝若只赦免我們大部分的罪,留下小部分不赦免,這樣我們不是大罪人,但仍是一個罪人,結果都是沉淪。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2-13)。罪是靈魂的不治之症,將我們尊貴的生命摧殘,使它變為污穢,唯有耶穌降世親自來拾身拯救。赦罪是絕對必須的,否則無論得到甚麼其他恩典,我們仍要滅亡。上帝不單赦免我們的過犯,並且使我們脫離一切的疾病,包括身體上的毛病、心理上的問題和靈性上的軟弱,上帝都能將我們醫好。
第4節,大衛又想起上帝多次救了他的性命。死亡雖是最可怕的敵人,但上帝賜給我們永遠的生命和復活的盼望,死亡不再是最後的結局。上帝不單赦免、醫治和救贖,祂並且恩上加恩,以仁愛和慈悲為大衛的冠冕。大衛和我們一樣都是罪人,上帝卻堅持以不變的愛作我們頭上的冠冕,叫我們的生命成為尊貴,而祂使我們的心靈有新的追求的方向,渴慕和追求美好事物,上帝賜給我們,叫我們心裡面的滿足和歡欣並重新得力(第5節),就好像老鷹重獲青春活力一般。我們實在要滿心感謝上帝,全人投入地稱頌祂。
二、呼籲眾人來稱頌上帝 (詩103:6-18)
大衛呼籲眾人一起來稱頌上帝的公義和慈愛。
-
上帝的公義:第6-7節,大衛想到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上帝就降十災刑罰埃及人。以色列人出埃及後,遇到困難便發怨言,上帝就管教他們。祂又頒布律法,使摩西知道祂的法則,叫以色列人曉得祂的作為。
(2) 上帝的慈愛:這一段有三次提到上帝的慈愛-
-
第8節:「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
第11節:「天離地何等的高,祂的慈愛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
大!」
-
第17節:「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祂的人,從亙古到永遠,祂的
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
上帝不會永遠發怒,我們何時願意回轉,祂又再次赦免我們。天離地有多高?東離西有多遠?上帝的慈愛及祂赦罪的深恩,是過於我們所能測度的。我們是祂造的,祂明白我們不過是塵土,但祂從來沒有輕看我們。衪的寬恕是徹底的,祂一赦免就不再記念我們的罪愆 (耶31:34、來8:12) 。世人就如花草般短暫,上帝的慈愛和公義卻是永不改變的,要臨到敬畏祂的人。「敬畏」即懼怕,敬畏上帝非怕上帝懲罰,而是因著上帝的偉大和慈愛,我們完全降服。敬畏上帝並不是宗教活動,而是涉及生活每一個部分的生活態度,常常記著上帝的恩典,敬拜事奉祂;常常留意自己的思想行為,遠離惡行;常常關心上帝所愛的人,服侍鄰舍。
上帝這麼愛我們,我們怎可以令祂擔心呢?當我們記念祂的話並且遵行,我們的子孫都會蒙福。每一個敬畏上帝的人都應該來稱頌祂。
三、呼籲萬有來稱頌上帝 (詩103:19-22)
大衛覺得人的頌讚不足以完全彰顯上帝的榮美,還要天上的天使天軍一齊來頌讚上帝。所以,在這個詩篇結束的時候,大衛向天使、天軍、一切受造之物及自己的心發出總呼籲,要大家一齊來稱頌上帝。讚美、感恩由我個人開始,同時,我們也期望有更多人讚美上帝。
「心裡尊主為聖」 趙詠琴博士講,吳家通弟兄記(2016年10月2日)
經文:彼得前書3:13-17節
在這段經文中,彼得勸勉當時的信徒應當尊主基督為聖。為何他要這樣做呢? 正因為信徒正面對著羅馬政府的逼迫,這勸勉指大家無需害怕,並告訴他們逼迫未能真正使人受害。縱使所害的是性命和身體,只要我們堅守信仰的行義受苦,靈魂也是得救的,因為耶穌基督是我們的靈魂大牧人,義人受苦是有福的。
我們除了不要怕行義受苦,也要單單敬畏上帝。以賽亞書八12-13上提到耶和華吩咐以賽亞不必害怕,單單以萬軍之耶和華為聖,不要像其他百姓一樣害怕亞述的攻打。即使有龐大的武器,亞述的士兵只是人而已,地上的國度總有一天會衰敗,唯獨主是自有永有的,能力遠超每一個國度。既然耶和華擁有萬軍,應該敬畏的是祂而不是人。所以,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就可以不用怕了。
尊主基督為聖是抽象的概念,彼得便以兩方面的具體表現加以解釋。
第一,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懂得隨時回答。(v.15)
面對非基督徒的挑戰和提問,例如簡單一句“為何信耶穌,你的耶穌早就死了!”若我們不懂回答,對方又有怎麼樣的感受呢? 他們便感覺我們的「信」是馬虎的,繼而輕視了耶穌基督。反之,我們能回答的就是尊重上帝的表現,回答時心中記念耶穌基督的救恩,明白耶穌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事實,還有盼望基督總有一天的再來,正如祂所應許,祂如何離開就如何的回來,這就是仍然相信基督教的原因,同時,別人就感覺我們的「信」是認真的。
第二,存著無虧的良心便有好的品行。(v.16)
無虧的良心是對上帝有一顆無任何污穢的良心,這樣的人可以遵行祂吩咐。相對地,祂的吩咐同樣是清潔的善﹑正義的善,良善的善,祂所教導的都是好事,使我們行事為人有好榜樣。因為上帝所吩咐的就是要世人學習祂自己,並對信仰的一份實踐,要是我們尊重祂,定必樂意接受。相反,若基督徒的行為與聖經的教導是相違背的時候,別人就有著兩者間不相稱的疑問。即使口裡不停說尊重主,生活上卻沒有聽從祂的吩咐,這是暗地裡不尊重上帝的表現。所以,尊重上帝就定能存著好的良心,這樣的良心便會有好的品行,好的品行就不會受敵人所誣衊,彼得就以此勸勉當時的信徒。
總結: 彼得對當時信徒的教導亦是對今日我們的教導,真正的尊主耶穌基督為聖就是以祂為生活的主宰,要有認識,有盼望,隨時預備回答別人的提問。另一方面,大家彼此的勉勵遵從上帝的吩咐,反映心裡對上帝的態度,並且有信心在生活上實踐,實踐出的信仰和生活並沒有脫節,成為有良好品行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