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與昨今明的你我他相遇」吳俊夫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7月12日)

經文:「提前5:1-8節」

人的成長歷程,小時候比較聽長輩的話,被約束的能力較強。青少年時,家人難以掌控我們。脫離青少年時期,知識豐富、經濟獨立,與家人的關係漸不親密。年長時關係則開始緩和。由昨天至今天,再到後來,會漸明父母或長者所經歷。透過敬老主日,讓我們思想如何與長者或家中較年長的人相處。

  經文指出「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我們若看不到與家人的溝通方式出現問題,往往更看不到當中的傷害。上帝創造女人夏娃,跟亞當說「為要協助亞當一起管理」。上帝創造人類是彼此幫助,不是彼此傷害。但在現實世界,很多長者身上有被虐待的狀況。很多時,與家人相處良善的態度慢慢沒有了,多講一兩句便會想發脾氣,態度也不好。要愛老年人,沒有愛,問題便出現,所以聖經講我們要「勸」。勸人是挺困難的,人愈大愈不聽勸,因為人有自主。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年輕人學很多,思維很快,但老人的思維較慢,會覺得他們脫離這個年代。我們自以為是的性格使兩代、三代之間出現鴻溝,知識豐富不是叫人的關係疏離,而是在世界活得更美好。有時錯誤運用這些知識,以為這世界屬於「我」這思想清晰、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卻忽略上這年代,是上一代所建立的。如要建立美好世界,若沒耶穌基督的愛,就沒有美好。

  保羅跟提摩太說如何面對、勸勉信徒,首先要令信徒的家庭活出應有的榜樣。若在家中不能活出愛,更遑論說愛世上的人。當然,若是每天相見──如家人,因為經常在身邊便很容易有磨擦,要彼此相愛並不易,相對地越熟悉的人會越容易彼此傷害,容易忽略他人感受。該珍惜的反沒珍惜,反而挑起爭端。求上帝賜予我們從祂而來的愛心,所言所行的是幫助建立更美好家庭,而不是令家庭關係愈來愈差。一般而言,父母把孩子生下、養育,無私付出,是因為愛。要使孩子成長、行在正路的歷程並不容易,需以愛悉心照顧,生命才得到轉變。但可惜我們漸漸長大,忽略父母所付出的,只覺他們的話很刺耳、多餘,漸漸離開這愛。我們的眼目只注視自己的享樂、學識,忽略了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長者。

  每一個長者都經過昨天的他/她,從成長,成為今天的我們,然後成為將來的長者。人的生命若能到7、80歲,必會經歷三個階段:昨天的他/她,今天的你,明天的我。作為年青及成年人,今天目光是放在自己,或是在長者身上?聖經教導要勸導、愛惜他們,不懂得照顧自己的家,如何服事上帝?要活出一個真正的榜樣,在家庭建立愛。你、我、他/她之間有甚麼關係?「我」是最親近的,然後是「你」,最疏離的是「他/她」(廣府話稱『佢』)。然而聖經教導不要自我,並將老我去除。若將愛給「你」、「他/她」,與身邊的人分享,生命便會有所轉變。如果忽略長者過往如何愛我們,就會看成為「他/她」,與我們無關,其實長者們過去所付出是實在是十分的深廣。我們不要忽略人的成長歷程是由過去至今天所交織的。敬老主日不只是要我們在這天好好的愛長者,更是讓我們的價值觀重整,將愛與家人或長者分享。

  長者、父母為何常對後輩勸說教導?是因他們想將最好的東西留給下一代。但我們卻常聽不下去,不知當中的深層意義。轉個角度來看,他們所做的是希望我們得到更好的生活。我們應多些聆聽,並陪伴他們。他們不是要我們完全接收他們說的話,其實他們也同樣希望身邊的人覺得他們有存在有意義、價值。敬老主日的意義在於與長者的關係復和,復和是一種舉動、轉變。經文所講的是要真實地行動,寡婦面對窮困,沒有能力養活自己,沒有人供養她,我們便要關心這群人。對長者、有需要的人,我們更當如此實踐。我們願意成為滿有愛心的後代嗎?要尊敬長者,不是要求他們做甚麼或不說甚麼,而是要求自己當如何去做?

「驚濤駭浪」古學賢牧師講(2015年7月5日)

經文:「可4:35-41節」

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有或大或小的天災人禍,那裡是安樂窩?那裡有平安?有學問,勤工作、努力賺錢就有平安嗎?

一、門徒遇見風浪

   可四35~41記載耶穌和祂的門徒在船上遇到風暴。門徒用盡了所有的方法,但是情況愈來愈險峻,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快將滿了水。在這時候,「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38節)」祂為甚麼睡覺?解經家提出兩方面的解釋:1) 耶穌是百分百的人,祂累了,需要休息。當時耶穌正趕去格拉森拯救一個被一群鬼附著的人,衪趁這空檔稍微休息。2) 耶穌同時也是百分百的神,祂早知道會遇風暴,祂睡覺只不過是給門徒一個考驗。這兩方面的見解是互相補充的。

二、耶穌平靜風浪

   耶穌醒了,面對驚濤駭浪,就斥責風和海 (原意有發司號令和壓迫的意思)。

   跟著,風和海就大大的平靜了。耶穌對門徒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

   信心嗎?(40節)」耶穌在這時候責備他們是否太苛刻呢?不是的,至少有兩

   個原因:

  • 他們忘記了耶穌的話。先前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35節)」

既然耶穌已經講得很清楚,他們就一定可以到達彼岸,怎會中途葬身海底呢?他們應當用心裝載主的話!

  • 他們在生活中對耶穌缺乏仔細的觀察和瞭解。耶穌曾在他們面前行過很多

神蹟(一23-27、一30-31、一34、一41-42、二11-12、三5、三10-11)。然而,門徒經歷過以上的事,他們對耶穌的身份和能力依舊懵然不知。當天耶穌剛對他們說了撒種的比喻,提到有些聽道的人心裡沒有根 (四16-17),這不正是門徒的寫照嗎?

   他們並沒有因風浪平靜了而舒一口氣,反而大大的懼怕(四41),他們彼此對問:「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都聽從祂了!」是甚麼比死亡令門徒更懼怕?那就是他們在這場風暴中兩個重要的發現:

  • 這一個驚濤駭浪為耶穌的身份蓋上一個權威的印記,衪是大自然的主宰,祂是上帝!聖經常描寫唯獨上帝有能力平靜海浪、制止狂風(詩六十五6-7;詩七十七16;詩一○七29-30;箴三十4)。

  • 門徒發現自己的小信。在風暴中,他們十分恐慌和焦慮,他們對耶穌還

沒有信心。弟兄姊妹,今日在你的人生風暴中,你是否察覺到自己在信心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操練呢?

三、緊靠耶穌

   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一日之間就可以失去;平日我們覺得耶穌可有可無,風暴卻叫人知道原來自己真的需要倚靠耶穌。風暴可能逼使我們放棄很多身外物,但亦提醒我們要緊緊地抓住耶穌,明白到祂才是惟一可靠的保障。若果我和你跟創造宇宙萬物的主沒有親密的關係,人生一切的努力就隨著風暴的來臨而破滅。

   有人說:「信靠金錢,金錢會毀了你;信靠地位,你會失去它;信靠權勢,權勢會令你腐化;信靠名譽,名譽會玩弄你;但是,信靠耶穌,耶穌叫你活得更精彩。」

   上帝容許風浪襲擊我們,使我們的生命更堅強。許多被上帝使用的人,都是經過患難和凶險的。未來的日子,我和你要經歷更多嚴峻的挑戰,還要面對死亡。誰能笑於暴風?首先他必須曾經被耶穌所懾服,認定祂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否則我們絕對無能力去完成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有耶穌同在,我們就不會被人生各樣的風暴擊倒!祂知道當我們面對危險和苦難的時候會膽怯,祂應許將平安賜給我們(約十四27;約十六33)。

   耶穌愛你,願你堅心倚靠祂,享受祂所賜的、無人能夠奪去的平安。

「我家多麼好」余德淳博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5年6月28日)

經文: 詩篇90:14節

今天人們對家有兩種態度,有些很少提及自己的家,亦有些常常提及家人,若多提及往往是重視家庭的原故。甚至基督徒也不願提及。經文中講述七種對家的錯誤思維,值得我們留意:

  • 家肥屋潤:有人認為自己的家太細、太擠迫,待家肥屋潤才可以招待朋友,誤以為家好等同家肥屋潤,狹小就似是上帝沒有太多祝福,不敢向人提及,這樣的想法,會導致不能歡呼快樂。主耶穌卻教導:「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 一家之主:有人覺得自己沒有話事權,待成為一家之主時才會接待親友,

他忘記了家是誰掌管,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成,不論男女,家的管治者是上帝,人須聽從上帝的話,若為話事權而整天都在吵鬧,或憂心忡忡,便陷落在失敗跌倒的想法中。

  • 與家人無緣份:中國人喜愛以沒緣份去解釋不接納別人的原因,但耶穌

說:「要愛你的仇敵」,要立志將「緣份」作為藉口的觀念打碎,學上帝一樣去愛每一個人,若教友只愛與自己要好的朋友在一起,不突破只講交情和緣份的思維,家自然不會好。

  • 家人變壞人:家中總會有子女的問題,許多父母愛說:「當沒有生過你這

個子女」,子女亦因不喜愛父母而不認他們;可是在基督裏新造的人,是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在上帝的眼中,當罪得赦免時便會有力量,使他和別人的關係有大改變,上帝能將缺憾變成美滿,祂會先改變你,隨後改變你的家人。

  • 迷信別家制度:今日香港人常覺得生活環境、制度和條件不甚好,人也

甚差。期望移民至更好制度的國家,只迷信制度會影響生活幸福,認為離開便會找到幸福。甚至有基督徒計劃移民卻沒有求問上帝的旨意,只迷戀制度。新約時代,羅馬的制度不也是首屈一指?其實最好制度的地方是天家,不是在地上。

  • 家有困難而埋怨:有人認為信耶穌後人生會順風順水,然而基督徒不會

因信主而患病少了。有時上帝沒有醫治病痛,但使病人堅強,讓人看見病者的生命有信心,人最大的痛苦是沒有平安,平安能令人往前看,當走的路便會清楚。過去我的太太常因害怕事奉而逃避,但當她患上胰臟癌,至回天家前的一段時間,卻樂意到各教會分享和做見證。這巨大的改變是上帝的恩典,在軟弱人身上顯得剛強,上帝不一定令信衪的人順風順水,但一定叫信靠衪的人可以在逆境得勝。

  • 我家好便足夠:新來教會的朋友是教會的禮物,我們要學習關懷別人的

家庭,在愛心上操練自己,別單單記掛自己的家,因為家的定義不是這般狹小。「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然而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 (腓4:13-14節)家裏不應分你我,要一起渡過困難的時刻,家庭最美麗的回憶是共同渡過多少次困難,當中雖然有哭泣,也有歡笑,因為這是一個家。

  我家多麼好,因為是一家人,可以談論不方便談的事件,願上帝賜下亮光,

  可以早飽嚐上帝的慈愛,無需再等待,可以一生一世歡呼快樂。

「彼岸」石秀麗傳道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6月21日)

經文:約書亞記3篇

楊牧谷博士曾說:「一個亮麗耀眼的生命是一個神蹟,每個人都應擁有一個生命的神蹟,如果發現你的生命仍是暗淡無光,你就欠了一份生命神蹟。」有些人很有感染力,有些生命很陰沉,分別在於生命是否有焦點、目標和成事能力。神蹟是上帝邀請你與祂一起去做,如未能聚焦與上帝同工,則無法成事,我們亦欠了生命這份神蹟。

  上帝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祂的呼召,對舊約以色列人的呼召是入迦南地,並將這事放在他們心上。本章聖經是講述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的故事,摩西死後,上帝呼召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要剛強壯膽。他在摩西身上學會順服上帝,清晰看見自己的工作──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約書亞是一個亮麗,具成事能力的領袖,他被形容為心中是有聖靈的人。當時他們遇見一個難題──約旦河不是很闊,但要越過河水到達彼岸對他們來說則有難度。新一代的以色列民,可能從未見過高過膝頭的水。除了人要過河,還有牲畜、行李,所以這條河成為他們的困難。這段時候,河水高漲且急。要達成上帝的事並實踐,是有一定的難度。

  約書亞命令以色列人一起實現夢想,吩咐他們行一件事──約櫃先行。他們要釐清一個事實:不是靠己去行,也不要不自量力。約書亞具有洞察能力,並讓百姓重拾信心,要百姓跟著約櫃走。約櫃內有寫著十誡的石板、施恩座(代表神的同在)、嗎哪(恩典的記號)。約櫃是拯救他們出埃及的回憶,上帝供應恩典、同在的記號、經歷。目的是要以色列人面對困難時,知道上帝仍與他們同在。

  約書亞是敬虔的人,回看以色列民出埃及後常發怨言,雕刻偶像。上帝雖然一直愛祂的選民,他們卻對上帝不忠。約書亞吩咐以色列民要自潔,免因罪而不能到達彼岸。以色列民自潔後,上帝行了奇事,當祭司抬約櫃到河水中間,然後站著,以色列民得以渡河。上帝不單幫解決目前的困難,還解決對岸的困難──與迦南地的人爭戰。他們英勇善戰,刀劍是用鋼鐵造,非常銳利,以色列民的武器卻是銅造,是很軟和重,差異真的是太大。但上帝卻施行難以置信的神蹟。使人能有充足的信心和能力去處理困難。

  要實踐上帝的吩咐,必先要自潔,認罪悔改,過聖潔的生活。此外,還要踏出信心的一步,否則便去不到彼岸。以色列民的腳一踏進水,水立即分開,神蹟啟動。我們不但要踏出第一步,還要繼續走下去,以色列民跟著約櫃走下去,前面距離夢想還有一段路,走時是仍會戰戰兢兢,需要的是堅固的信心,因為魔鬼此時一定打撃搖動我們的信心,令我們質疑上帝會否保守,但保羅指出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賜予我們?要相信上帝愛我們,世上沒有任何的權勢和力量可以將我們與上帝的愛分開,奪去這恩典──除了不信。透過約書亞,讓我們看到依靠上帝的信心,才能將夢想實現,並能達到彼岸,成就神蹟!

「追夢」吳俊夫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5年6月15日)

經文:但以理書2章

夢想重要,達成夢想更重要。盼望我們在生活和信仰方面都存有夢想。和路廸士尼(Walt Disney)美國動畫公司創始人曾說過夢想是當有鼓勵和願意去努力的時候,任何夢想都能達成。對我們來說,這番說話可能要作一點修定,就是只要倚靠上帝,按住衪的心意而行,夢想是能夠達到的。

但以理書第二章描述當時的皇帝尼布甲尼撒發了一個夢,因他把這個夢忘記了,所以設法要令自己記得起這個夢。他找了迦勒底人,裏面有觀星、占卜和拜假神的。誓言要他們若不能告訴他這個夢境,就會治死他們。當大家都無計可施的時候, 有一個叫亞略的人尋找了但以理幫助。但以理其後祈問上帝, 把夢解釋出來。尼布甲尼撒的夢有一個像是有一個金色的頭、銀色的胸膛和膀臂、銅的肚腹和腰、鐡的腿和腳是半鐡半泥的。這個像最後卻被一個石頭所擊碎,聽完後尼布甲尼撒王十分害怕。  在這件事情上,尼布甲尼撒王。明顯地是覺得這個夢有一定的重要性,才會渴想記回。一般人忘記了夢境,都不會設法勾起回憶, 對一些沒有意義的東西沒有堅持是可以的,但總不能對有意義的東西輕易放棄。

但以理書不單單只是描述尼布甲尼撒王的夢境,還帶出夢境的意義,就是即使有再強的國度或國家出現,最後都會被上帝的國度所粉碎。尼布甲尼撒王最初著重權力就等於一切,上帝借以理令他深信上帝是大而可畏的。夢是需要有意義,但我們人生當中常常追求一些沒有意義的夢。我們有時會看錯東西或忘記自己的夢想,好像尼布甲尼撒王也曾經盲目地追求權力和版圖。

在信仰上,我們剛返教會和初相信時的夢想,大有可能渴想為上帝作大事,將福音傳遍給每一個人。我們現在可有保持著這個夢想或是已經慢慢忘記了呢? 上帝放在我們心中那火熱的種子還在嗎? 我們對人生和信仰都應該有夢想。正如尼布甲尼撒王雖然忘記了夢,但他堅持要追尋回他曾經夢境,希望追尋回失落的東西。今天上帝也許放了一個夢想在我們的生命,並要透過我們達到衪的目的,因此國度可以再一次展現。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更親近上帝,能夠明白上帝的心意和其他人分享。

我們可以更加去留意生活和教會的需要,然後去計劃與行動,就能愈有辦法去達到目的。人生最重要是去建立生命,要更加在上帝的事工方面發展,堅持行在上帝的路上。當然我們會疲倦,所以需要好好地倚靠上帝多於自己的聰明。生命當中可能有太多負面的聲音,導致我們無法堅持夢想。有時是環境,有時是內裏的聲音,這些批評都令我們產生恐懼和停止向前, 不敢堅持。祈求上帝幫助我們有清楚的目標, 減少去聽取負面和欄阻的聲音, 才能繼續堅持。 

我們一定擁有上帝用得著的地方和功能,就算是受傷,上帝仍然能用得著我們,但願我們成為一個滿有能力的信徒,努力為主工作,去實現夢想,這就是追夢的意義。

「不敢說不的人」朱淑芬傳道講(2015年6月7日)

經文:出32:1-6節、21-35節」                                                                   

引言:

「金牛犢事件」,誰人要為這事負責?以色列人固然要承擔他們的責任,但這件事的背後,誰人縱容他們?摩西當時上了西奈山領受十誡,亞倫就成為他們的領袖,他沒有阻止事件的發生,他竟然是幕後的黑手,究竟他在哪裡出了亂子?

1.信心軟弱(v1-4上)

  當時,摩西上了西奈山領受十誡,他離開以色列人40晝夜。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擔心他不再回來,於是就聚集到亞倫那裏,對他說:“起來,為我們作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出三十二1)亞倫面對著一群突如其來的以色列人,更命令他:起來!為我們作神像。出埃及時,除了婦人及孩子,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出十二 37 )如果他當時保持冷靜,安慰百姓多等一會,同時,他可以與戶珥及其他七十位長老商量一下,無須在這短促的時間作出回應。可是,他已失掉了信心,沒有主見,他不敢在群眾面前說「不」,卻被他們牽著鼻子走,與他們一同犯罪。

2.討好 / 縱容百姓犯罪(v4下-6,25)

  當金牛犢出現,他們就說:“以色列阿,這是領你出埃及的神。”這班可惡的以色列人竟以金牛犢來代替神,之前,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過紅海,在曠野經歷神為他們施行的許多神跡奇事,現在他們竟忘記得一乾二淨。他們犯了十誡中的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二十4)」。同時,他們在之前曾聽過神的聲音,經歷過神與他們立約的事,他們並在神面前答應要遵守祂的話(二十四3、7),現在他們竟違背了。亞倫看見他們的喜悅,就在金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要向耶和華守節。他為了討好百姓,將原本是耶和華祭司的身份變為拜金牛犢的祭司。

  次日清早,他們起來在金牛犢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這裡的“吃喝”指狂歡作樂(三十二19)。“玩耍”在希伯來文指淫亂不道德的事。他們放肆玩樂,做出淫亂的行為,他們所作的並不是敬拜耶和華,而是效法異教的模式來敬拜偶像!以色列人如此放肆,皆因亞倫縱容他們(v25)。他為了討好以色列人而縱容他們犯罪。

3.推卸責任 (v21-24)

  當摩西下了山,看見金牛犢及以色列人在跳舞,他就發烈怒,二話不說就將手上的兩塊法版扔在地上,更精彩的是摩西將他們所敬拜的金牛犢用火焚燒,磨成粉末,撒在水中,叫他們喝下。可能他們從未見過摩西如此發怒,我們也想不到,因為聖經形容摩西為人是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這時,摩西開始問責,他先問亞倫:「這百姓向你做了什麼?你竟使他們陷在大罪裡」(v22),我們看看他怎樣回答?他說:求我主不要發烈怒,這百姓專於作惡,是你知道的。他以「這百姓專於作惡」,來掩飾他的罪狀,及推卸他的責任,至於金牛犢的出現,他說是百姓的命令,他在被迫及無可奈何之下,叫他們:『凡有金環的可以摘下來』,我將收集來的金器扔在火中,這金牛犢便出來了(v24)。因著亞倫的口才了得及能言善辯,他將所有的責任推卸在百姓身上,為自己脫罪,他說自己是受害者,是無辜的。亞倫的表現反映了人性的醜惡,他敢在摩西面前說推卸責任,卻不敢在百姓面前說「不」,其實,亞倫的惡行比起百姓所犯的罪更甚,他應受更重的懲罰。

結果:

1.導致摩西要執行家法(v26-28),在這一日,在百姓中被殺的約有三千人。

2.摩西到耶和華那裏為以色列人求情說,不然,求神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雖然摩西為百姓求情,但神是公義的,誰人犯罪,神就從生命冊上塗抹誰的名字(v29-33)。

3.至於亞倫,他在鑄造金牛犢事件上犯罪,理應受重罰,但因為有摩西為他求情,神就赦了他的罪,免去他的刑罰。

  這時,你會問:似乎不公平,為何百姓及亞倫同樣在金牛犢事件中犯罪,百姓中間約有三千人被殺,而亞倫則安然無事,仍做祭司(出四十12-13)?這點我們要明白一切的主權在神手裡!今日,無論在社會或教會,有不少像亞倫這樣的人,有很多的恩賜及具有領導的才能,可是,他們面對罪惡,信心變得軟弱,他們不敢對罪惡說不,更姑息犯罪的人,不敢告發他們的罪行。

  在此,盼望眾弟兄姊妹要有勇氣敢於在犯罪的事說「不」,更不要縱容犯罪者,也不要與他們同流合污,我們要分別為聖,作神喜悅的人。

「世俗化以弗所?」陳如炳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5年5月31日)

經文:弗1:1-2節

以弗所教會的名聲是十分正面的,按啟示錄第2章描述在當時七個教會排名,應該是排第一、二位。在保羅年代是一個重要城市,無論在交通、政治、文化、經濟和藝術等都發展旺盛,相信當時在信仰上亦需面對各種挑戰,信徒們能活出活潑的屬靈生命,實不容易;香港也是一個繁榮的都會,當思考教會如何成為表彰上帝豐盛生命和榮美的屬靈團隊。

  在2011年第三屆洛桑世界福音宣教大會(全球性基督教團體,探討世界各地推廣福音事工議題),出席會議的約2,2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領袖對未來福音發展的看法有較大的差別,在教會面對的挑戰方面,危機主要原因是來自入侵教會的文化,首三項危機分別是世俗主義,消費主義,及性與暴力,這些危機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4年的普查報告,青少年人參加崇拜人數比上一次普查減少50%,即每年下跌10%,面對危機,需多一點關心和守望、承傳下一代,讓他們接棒。底馬因貪愛世界,離開團隊放棄堅持的使命和目標,然而若善用現代化生活模式是可以協助福音工作,使之成為快捷和有效率的福音平台,帶來正面動力。

  世俗化的危機有二方面,第一個是失去方向,現代人有太多的方向和目標去完成,所以要選擇重要的方向,使徒行傳22章記載保羅在大馬色路上蒙上帝光照,他問了二個問題,按次序是“主啊,你是誰?”及“主啊,我當作甚麼?”,有些人遇到人生大事時才學懂得思考行走人生道路,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核心責任,除關注個人屬靈生命成長外,也要將信仰活潑表達,努力參與教會事奉。第二個危機是失去感染力,活在這年代的任何一個人,按守則辦事雖然是符合標準及沒有錯漏,卻給人官僚和負面的印象,這提醒我們要留意將基督徒生命活現人群中,感染力是不能忽略的課題,需外展將未信主的朋友帶到教會,讓慕道者感受教會是一處尋找生命方向的地方。以弗所教會雖出色,但卻將起初的愛心遺忘,所以今天的信徒及教會要宣告成為有感染力群體。

  要脫離世俗化的威脅,需要尋求出路,保羅是奉上帝旨意成為使徒,領受上帝的差遣,帶著清晰的生命目標,進入世俗化的地區,建造生命工程。今日上帝也在差遣香港的基督徒,在香港為主建造生命工程;若有人在事奉時懷疑自己的質素和能力,人若甘心將自己獻上,上帝必定接納,《天路歷程》的作者本仁約翰是位鐵匠,佈道家慕迪先生是位鞋匠,便是好例子,他們願意為主作工,上帝就大大使用,求主讓我們可以凝聚足夠的勇氣、決心和信心,立志為主作工。香港教會面對的困難,令人不能安枕,相信沒有人認為基督教會自動向前發展,今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讓教會的領袖和信徒一起反思,現在可能信徒暫時未有一個去推動香港教會更新或是振奮香港教會的偉大使命,但在此時此刻每一位信徒必需一起努力關注教會、團契和小組,在充滿困難、挑戰和威脅的環境下,拿出勇氣及時間,奉獻精神和力量,同心為香港教會一同守望。

「審判的拯救」黃天相博士講,鍾麗詩姊妹記(2015年5月24日)

經文:阿摩司書9:7-15節

阿摩司書反映出當時北國該無論政治經濟各方面都很值得欣賞,但阿摩司從首罵至末,似乎他看到的跟一般人很不相同。上帝曾經拯救非利士人出迦斐託,及拯救阿蘭人出吉珥,就像以色列人為奴時拯救他們出埃及一樣,並沒有分別。以色列民看錯了以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便必蒙看顧,就像我們一樣,只要我們交託給上帝便必蒙保守。阿摩司說得很清楚,祂看重的,並不是我們的身份,而是第8節所提到祂看的是我們有沒有罪過。在教會中很流行的說法,是上帝必定會接納我們;然而先決條件是我們跟祂恢復關係──悔改,並不是舉手決志後便會幫你處理一切。此外,第9節說祂會將以色列家分別出來,亦即是同時在懲罰以色列家。我們在看因果關係時弄錯了,當我們面對患難,並不代表上帝不看顧我們,好些時候,是上帝懲罰我們或給我們考驗,試驗我們愛祂究竟有多少?我們清楚上帝目光的焦點嗎?我們常說要為上帝做甚麼!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常得罪祂?奇妙的是,以民被分散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卻又是拯救他們的方法。上帝的意思是用篩子先去除雜質,這正反映著耶利米或以西結的觀念,原來以色列民被擄,為要保護他們,那些留在耶路撒冷的才是被懲罰的,因那些都是惡人,所以可以留下來的並不一定就是好。

別以為有了信仰,上帝就一定會按我們心意來待我們,愛主及努力事奉並不代表一定有你想得到的結果,上帝乃是按祂自己的心意及計劃去做。馬太福音7章21、23節「凡稱呼主阿主阿的人,不都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上帝的焦點由始至終在看我們是否作惡。第10節提到的是否很像現在的信徒?將起始點看成終點。不錯,信耶穌得永生上天堂是對的,這是信仰的起始點,上天堂得永生便是終點,可是期間這一大段信仰歷程則需要我們持守所信。不知從何時開始,信徒以為信了主便不需要有任何要求,以為災禍必不追上我們。第10節說他們必死在刀下,上帝會按著人的行為施行審判,這是必定的。無論馬太福音25章31-46節、啟示錄20章12-13節都表明上帝是照著人所行的施行審判,而不是審判我們是否信耶穌。所指的信耶穌,是要建立與上帝的關係。信仰生活一團糟、總是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也許是我們將審判淡化了,總覺得上帝不會跟我們計較,所以便作惡去了。又或是對環境有過份的期望,以為信主後事事順利是必然的,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的出現,往往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已造出來的!第13及15節提到四境平安,其實平安很多時不是在乎感覺,而是在乎與上帝關係的結果;患病可能會死,工作可能會不順利,但這並不代表你會沒有平安。

公義──其實是需透過審判才會得到彰顯。我們或因信仰的身份變成得罪上帝的原因,以為凡事上帝都會寬恕及接納,可是我們若在日常生活中常得罪上帝,將來又如何能享受與上帝的關係呢?上帝是透過審判施行拯救的上帝,亦是透過審判分辨些是值得拯救的!所以我們不要自持身份而得罪上帝,而是儘忠於祂!阿們!

「忘恩與情深」周于琴實習傳道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5月17日)

經文:路7:36-50節

今天的經文反映了一個情景,一個忘恩角色和很多情深角色。有一個女人拿著一個盛香膏的玉瓶要膏耶穌,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過有女人拿著香膏去膏耶穌的故事,但有不同的地方,通過它們的記載,可感受到所記載的焦點是不同的。路加福音特別的地方是將整件事放在法利賽人和一個有罪女人怎樣與耶穌互動,路加喜歡將角色性格或角色之間的互動細緻描寫。西門是忘恩角色,情深角色是那名女人、耶穌和一個台下角色債主。

西門是有點冷漠,從三點可得知。第一、耶穌到他的家吃飯作客,但他連基本待客之道都不足。路7:44-46,耶穌直接跟西門說他招呼不周。中東文化中,一個被主人重視的客人到家中作客時,主人一般會叫僕人先拿洗腳水幫客人洗腳,然後親自出來迎接客人,在他的臉上左右親一下,表示歡迎,再撒少許香油在他身上,表示尊重。但耶穌來到時,西門沒有叫僕人拿洗腳水幫耶穌洗腳。第二、西門心中對那女人摸耶穌、幫耶穌抹腳情況下,心中有句話,路加寫西門在心中稱呼耶穌為「這人」對主並不尊重,但耶穌在教導西門時直接叫西門。第一世紀猶太文化中有榮辱文化,一個人能被人以名字稱呼,代表被尊重。第三、西門對耶穌的招呼不只是不周,對別人對耶穌周詳的招呼有意見。他的焦點放在律法上,若是屬上帝的人,不會與罪惡為伍。但那女人服事耶穌,祂沒拒絕,他心中已下批判,覺得耶穌不認識聖經。從這三點可見西門是忘恩的人,他的焦點放在律法和定罪上,同席的朋友也是這樣。因為耶穌赦免那女人,他們在想這人是何人,竟可以赦罪。他們不是看人的需要,而是從律法中指出人的不是。

那女人在路加筆下沒說過話,但從她的行動可感到她愛耶穌,願意服事和尊榮祂。路7:37-38,那女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時,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著等候。她站在耶穌背後,倚著耶穌哭,弄濕祂的腳,然後用頭髮擦乾,用嘴連連親祂的腳,用香膏抹,這些動作表示對耶穌的尊榮。在榮辱文化中,頭部對當時的人是很重要,一個尊榮的代表,腳相對來說不太重要。一個人的臉若被掌摑,是很大的羞恥。這個女人用眼淚、嘴、頭髮來服事耶穌,全是生在頭部,她用自己最尊榮部分去服事耶穌最卑微地方。她的焦點放在耶穌上,希望祂得到尊榮。

另外一個隱藏在耶穌比喻裡的深情角色是債主。路7:41-42,可感受債主是一個富裕、憐憫人的人。耶穌用債主來譬如上帝,而欠債是指我們虧欠上帝的東西。比喻中欠債人因無力償還,債主便免了他的債。在第一世紀欠債不是奇怪事,當時的勞動階層要繳立大約四成收入去交稅,還要生活,很多時要借錢。欠債人沒有能力償還,債主看見他們陷入困苦,所以主動取消債務,其實最後有虧損的人是債主。債主的焦點不是取債,而是幫助在困境中的人度過。

忘恩的人,他的焦點永遠不在上帝那裡,可能在喜歡的東西或人上,但看不見上帝和祂的愛。情深的人看見上帝,聚焦在上帝所關心的人身上。很多教會充滿批評的聲音,弟兄姊妹在上帝家裡聽到的並不是造就的說話,特別在教會人數下降,氣氛不好時,很容易互相指責,不能同心。這些是失去焦點(失焦)的基督徒,會成為教會實踐使命的拉力,當弟兄姊妹費盡心力處理教會的紛爭和幫自己療傷,很自然困在教會這個建築物,很難去關心上帝所關心的人,如精神病患者。

要把焦點放在上帝上,但會發現很多時我們的焦點不是上帝。最後一位情深角色耶穌告訴我們不用害怕,祂的焦點是將失焦的人帶回焦點上,將忘恩的人重新帶回情深的世界。那女人可能犯了一些罪,罪的大小不是我們定的,是上帝定的。她覺得自己的罪大,耶穌赦免她時,她能夠從罪的焦點轉到耶穌的愛上。犯罪時,我們的焦點是放在罪上,看不見耶穌、上帝。上帝的赦罪,通過耶穌基督的臨在,跟我們說要把焦點放在上帝的愛中,祂已派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付出贖價。

耶穌基督親身指導西門,說出他的不足,使他明白他在上帝的愛裡,同時讓西門看見那女人為她的罪做了補足。若不是罪的緣故,我們不會失焦,與上帝的愛能自由往來。但罪阻隔我們經歷上帝的愛,未能將焦點放在上帝身上,是否有東西阻隔我們與上帝的連繫?若不能把焦點從仇恨、受傷、不忿、對人的期望放在上帝赦免的愛裡,很難由心去饒恕,不能去愛。約翰在約翰一書2:9-11講,恨弟兄的人,仍然在黑暗裡,而且走在黑暗中,也不知到那裡,因為黑暗叫他們眼瞎了。讓我們把握機會,將焦點放在上帝的愛上,活在愛中。

「家『畢』成家」吳俊夫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5年5月10日)

經文:提前3:14 – 16節

相信許多人都會同意家是一個可以享受安寧和感覺溫暖的地方,回家有一種舒適和安逸的感覺。將家成為真正的家是不容易,若家是一個真正的家時要感恩。

“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15節下)近期有多宗新聞報導關於家庭都是負面消息,如家暴事件、販賣兒童、家庭破碎等,若家庭沒有完整的愛,只會有缺乏、遺憾和傷感,相信每一位基督徒都知道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在現實社會中,家不成家的景況經常出現,一句沒有經深思熟慮的說話,往往成為傷害家人的利器;若將家放在一個次要位置時,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只做自己喜愛的事,家庭好像和個人沒有關係,人與教會的關係也是如此。

“我指望快到你那裡去,所以先將這些事寫給你。”(14節)保羅在馬其頓出獄後,因為未能與在以弗所的提摩太會面,所以馬上寫信給提摩太,告訴提摩太要成為監督和執事的要求,同時提醒提摩太成為教牧的要訣及要保持教會的秩序。要將家庭成為真正的家第一件事是要想家,人總會想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在某些情況下會有不想回家的想法,當人感覺疲倦,需要休息、安歇時才思家。保羅掛念他的家人-以弗所教會和眾弟兄,恨不得馬上可以和他們見面,但當時保羅受到一些條件所限,所以只能寫信給提摩太。想有一個美好的家,要渴想上帝的家。

保羅不單記掛著提摩太的健康,也掛念教會,因為教會和周邊社會充滿異端,教會若不持守真理,容易被異端邪說入侵。家需要家人記掛它的成員和事,但現實生活上,人不喜歡受家人約束,特別是人越成熟越不想受約束,其實約束若以正面角度去思考是關心,是一份愛,保羅關心提摩太和教會正是表達這份愛,家的成員要盡力做好本份,以愛去擁抱對方。

聖經NRSV譯本將14節下譯成:首先會將一些指引給你。家另一個重角色是指引,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和作為指引。管教家的成員經常會出現以no (不可以) 表達,其實不可以是表示要小心,不可以的背後有各類的指引,提醒如這般行事會衍生問題,但人慣性收到的訊息是不可以,接著以「為甚麼?」回應。美好的家需要有智慧的指引及良好的溝通技巧,才可以令家人明白,才可以幫助成員,缺乏溝通易產生遺憾。家要有指導者,好像保羅所說的監督,給家人具體的指引。當家庭成員出現問題時,家便不完整;家極需要有態度、關係和愛,這才會有力,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所以成員有上帝、你和我。

家是一個活的家,才會有生氣。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 。(16節)經文多處讚美上帝,家需要被欣賞,家人也要彼此認識,互相欣賞和讚賞,這樣教會才可以成為一個活的教會,屬於上帝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