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創47:31節、來1:21節」
舊約聖經很適合帶出家庭的信息。二千多年前發生過的事情,現今都從不間斷地再次出現。創世記記錄了雅各的一生,在他臨死前說:「你要向我起誓。約瑟就向他起了誓,於是以色列在床頭敬拜上帝。」 希伯來書說他因著信,他為約瑟的倆孩子祝福,然後扶著杖頭敬拜上帝。這個悲哀的故事是從雅各的「偏愛」開始。在十二個子女中他特別偏愛約瑟。約瑟原文的意思是加添,是上帝給雅各的祝福。這亦成為他偏愛約瑟的原因。哥哥們因為父親的偏愛而生妒忌。妒忌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情,更能夠轉化成開始計劃殺人的動機。
箴言指出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妒忌是骨中的朽爛。哥哥帶著這樣的東西開始了他們的復仇記,結果約瑟被賣掉至外地。到現在的家庭仍有兄弟相殘的故事,這並不是新鮮的東西。在這一次兄弟相殘中,雅各第一個遺憾便是失去了他最愛的孩子,當時約瑟只是十七歲,正正是青年期。哥哥們訛稱約瑟已死,雅各從沒想到這竟是一個騙局。在聖經中描述雅各從以撒那裏騙取了不是屬於自己的祝福,他亦曾經與天使摔跤,為要得到祝福。對他來說,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沒有錯。但上帝就借此告訴他,就算多渴想上帝的祝福,都只能按上帝的方法,而不是用自己佈下的方法去獲得。所以,在這二十二年令他失去了約瑟。
雅各即使在年老時,仍寧看重便雅憫過於其它十個兒子,仍存在著偏愛,這家庭的遺憾就是出於人性偏愛的表現,令人產生嫉妒。那一刻,他自以為連便雅憫都失去,就是悲慘之極。然而人在最痛苦之時,往往也是忘記上帝的時候。在這二十二年,上帝除了給雅各教導外,還教導他的兒子猶大。當時約瑟已經是高高在上的宰相,但猶大哀求約瑟不要讓便雅憫做人質,否則雅各會十分淒涼。他竟然由一個自我中心和自私的人,經過二十二年跟父親相處,看盡父親的哀愁,轉化成懂得站在父親立場思想和體會父親感受的人。上帝用那麼長的時間令父子分離,就是為要教導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被教導的人雖然不快樂,但他們全家人的生命都被重新整理。上帝才是掌權者,雅各最終也能與兒子相認,並為約瑟的兩個兒子祝福。而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亦是由他的兒子而出。在他為每一個兒子各自祝福和勸導下便安詳地離開人世。
今天上帝的祝福不單存在於一個家庭,而是千千代代。上帝能用一個兒子來改變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現今家庭可能仍存在不愉快的事情,人與人相處間有磨擦和衝突。但可以借著不斷禱告、依靠上帝的力量和抱著信心相信上帝的祝福,將遺憾轉化成祝福。上帝的祝福是我們要愛上帝,行在祂的路上和一心一意去事奉衪,就能享受長壽,子孫也能得到歡樂。這樣的信仰,就是我們一生一世的祝福。
經文:賽60:4 -6節」
以賽亞書60章第4至6節記載了有一種凝聚的力量給基督徒領受,那麼神給基督徒甚麼力量?基督徒如何感應這力量將神的工作彰顯出來。先知以賽亞所描述的物體,一群一群像海浪滾滾而來,記得多年前在東非的湖邊觀看紅冠鳥,當時成千上萬隻紅冠鳥由靜止變成集體飛翔的一刻,氣勢澎湃,鳥類的凝聚和集體行動,與先知所說的凝聚力量十分接近,因此,查考經文時需以感受的態度思想內容,才可以領受這種動力。第4節以“聚集"一詞為重點,帶出一種力量,它好像萬有引力一樣,將四方八面的人和物體引聚在一起。凝聚力有三種層面:
一、創造性
科學家對凝聚力有一種看法:若沒有凝聚力,人類便不能出現,因為在大爆炸理論提到當宇宙大爆炸時,所有物體向外擴散,但到某一個時刻時,凝聚力便出現,使物質停止擴散;科學不是否定神的創造,聖經亦不會違背科學理論,兩者是互相平衡。創世記第一及二章提及創造性凝聚力,經文描述並沒有違背科學原則:神創造世界時,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創造天地時,不是創造空虛混沌及淵面黑暗的環境,在其中有一種力量,上帝是先後有序創造各類物體,凝聚力將創造能力顯現出來。
二、方向性
經文第4節:眾人都聚集來到你這裏,這表示有一個方向和地點,這樣聚集才有意義,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你這裏"是指聖城耶路撒冷,神今天要基督徒去聚集衪所揀選的方向和地點,就是應許之地聖城耶路撒冷,聖城是以色列人在信仰上占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以賽亞知道不論是以色國或猶大國,所有以色列民將面對亡國及成為奴隸的傷痛,但他相信耶路撒冷這地是神所應許之地,神透過先知預言以色列家必定不會滅絕,將有一天會復興,並成為日後以色列民的盼望。先知的預這不單停留在以色列復興上,向外延伸時有更深的層次和信息,上帝的應許超乎一個民族,而是萬國萬民,主耶穌應許將有新天新地,就是新耶路撒冷從神那裡降下,1947年5月14日以色列復國應驗了先知的預言,另一方面,新約讓每一位基督徒看見一個更遠和將會來臨的應許,萬國萬民要聚集及來到上帝所應許的新天新地,所以每一位基督徒都須朝著這方向,向著凝聚點行。
三、使命性
經文第4節:你舉目向四方觀看;約翰福音記記載耶穌在撒馬利亞地和門徒談論莊稼收割的問題,衪要門徒舉目觀看,並非用肉眼去留意時候到否,因為莊稼已經熟,可以收割;隨後有一群撒馬利亞人邀請耶穌赴宴和留宿,因為他們從早前與耶穌談論活水的撒馬利亞婦人知道耶穌來臨,現在要親自聽真理,知道耶穌是救世主;以賽亞吩咐以色列民要舉目向四方觀看,凝聚將會出現,所以今日的基督徒要有使命感,像保羅一樣明白福音的奧祕在外邦人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經文:「詩23:1-6節」
詩篇23篇,可從文學上箭形(或扇形)文學結構去解讀,突點是前後對稱中間突出,這文學結構協助我們明白聖經的體材。第一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可譯為:「有了耶和華我甚麼都不要」。其實即使擁有很多也可以感到缺乏,缺乏並不是因為有多與少,大衞不是因為不夠而甚麼都不要,而是因為有了上帝他甚麼都不欠,上帝為他帶來最大的滿足。奧古斯丁提及如耶穌基督若不是我們「生命」的主便不是我們的「主」;亦提及上帝創造人時於人心內創造了一個洞,而這個空洞只有上帝才可以滿足。若人生是一個圓形,世界很多遭遇事件便是很多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將三角形填入圓形內是無法填滿。這正表明人世間的事是不能完全填滿空虛。
第6節「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可翻為:「耶和華的恩惠慈愛追捕著我」。大衞在這裡用比較強烈的字眼,他大半生被掃羅王追殺,當他回望時,看到的不是掃羅王的追殺,而是看到耶和華的恩惠慈愛追捕著他。我們也需要有這樣的看見,見到上帝的恩惠慈愛。反過來說,我們可以選擇不看上帝的慈愛恩惠,只愛看到不公平,同事對我有多不好,只見到很多負面的東西。這是選擇,如你只見到不公平或社會的怨恨你便會成為很怨恨的人。第一及第六節對稱,是因第一節提到有了耶和華可以甚麼也不要,但上帝卻必須要我要祂的恩惠慈愛,頭尾包括了「整個的人生」,由捨棄到接受上帝的禮物,這是很大的提醒。
第二節「躺卧在青草地溪水旁」,這是安舒、平安的體驗,如果整天也是擔驚受怕便十分很辛苦了。上帝給我們平安穩妥是無微不至的,處身青草地、溪水旁,一方面可以是平安穩妥,另一方面卻可以是危機四伏,因有很多猛獸在伺機襲擊。大衞的重點是祂使我平安穩妥,而我們現在能安穩地吃喝、有工作,是上帝所賜,若忘了上帝的恩惠,就等於保羅教導在恩典當中墮落了也不知道。往往成功會便我們的心冷卻,忙了,便少去親近上帝。就當小心,若愛這份平安穩妥過於上帝,另一邊的就是危機。
第五節提及明顯的危機,第二節是隱藏的危機。第五節是另一份提醒,在很多明顯的危機當中,上帝讓我們勝了。我們需要有相信耶穌的勇氣及把握,因上帝讓我們在敵人面前可以吃喝玩樂,不然我們便無法透過信仰得勝。所以不用怕,因害怕使我們活出恐懼,反之,我們需要的,是要活出勇氣。
第三、四節是本篇的中心,是用現在式說明現在人生的路該如何走。第一條路,是上帝想我們走的「義路」,大衞說要靈魂甦醒,走這條路的人要「甦醒」。生命深處不醒,便很多事都聽不見看不到,問題是我們不醒。在基督教不是我們理性出現問題,是靈性出現問題,不是我們沒有看聖經或不明白,只是我們無有活出來。所以我們需要靈性甦醒。聖經多方面都指向靈性的甦醒是需要祈禱,人無法做很多的事,需要聖靈的催迫,要上帝的管教才能醒。第二條路是死路,對死亡未知的將來是恐懼的。然而最重要是,知道跟誰一起去走,就可以不怕。我們都要無懼地活出見證,無論生和死的時候都要像基督徒。阿們。
經文:「約14:18-20、25-27節」
今天分享的信息是「這平安」,早堂時周于琴實習傳道分享的信息是「那平安」。這兩個主題的共通點都是「平安」。什麼是平安?其實,我們會因應其他人的反應而影響自己的平安與否。當向別人說平安時,自己都會經歷平安;聽到別人向自己說平安時,自己也會感到平安;然而,當聽到別人跟你說平安時,這是真正的平安嗎?這平安會跟我們一輩子嗎?
-
要進入平安,「聽」到平安是第一步:因為聽到一份應許,聽到那份帶著平
安的訊息。經文講耶穌向門徒預言自己將要面對死亡,然後講彼得將要三次不認祂,再講「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耶穌應許祂的門徒,雖然祂會離開世界,但祂不會撇下他們為孤兒,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讓這班門徒「聽」到了應許,並不用害怕。平安是甚麼?平安是知道愛我們的人在身邊,我們就有平安。當聽到平安時,其實也同時在經歷平安。
經文約20章,這班門徒當時沒有平安,耶穌離世時,他們很害怕,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但耶穌向他們顯現時,向他們說的第一句說話是「願你們平安!」。人心惶惶時,最重要是聽到一份平安的信息。聽到上帝的聲音時,就不會害怕,因為這份聲音跟我們說平安的臨在。真正的平安是從上帝的應許而來,聽見上帝說話的應許,人生就存在平安。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很多時沒有平安是因為聽見太多聲音,聽了太多負面的消息或是非,很少去聽上帝的應許,於是便失去了平安。我們很易受到環境影響,可能因財政、家人關係、工作狀況而被影響沒有平安。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缺乏時若聽到上帝的話,便會感到平安,因為相信上帝會給我們這份平安。有時候我們所做的事未必順利,但當聽到「你手裡所作的一切事,耶和華會賜福給你」時,平安就會臨在。我們要聽到上帝的聲音,就能將不安變成平安。聽到平安是第一步,上帝的聲音讓我們愈來愈平安,這是過程中的一站。
-
要加添平安的信心,「看」到平安是第二步:耶穌離開班門徒時,祂說願你
們平安,因祂會差聖靈在他們中間。門徒聽到了,但可能會半信半疑,門徒需要的是要看見聖靈在他們中間。耶穌向門徒顯現時,門徒的反應是「就喜樂了」。看見平安的臨到,便經歷開心。人很受眼所看到的事業所影響,當我們看見時,便會有真實的感覺。門徒在害怕時,看到耶穌出現,他們就安樂了,因為看見一位大能的主。很多時,不平安是因為看見太多不好的事情,而是上帝讓我們看見這位真正平安的主。
約14:19,耶穌應許給門徒知道,世人是看不見耶穌的,因為世人只看見世界及自己。我們是屬上帝的人,應看見上帝。他們看見耶穌活著,所相信的上帝仍然是活著的,唯有活著才有盼望。人活著一日,仍然有盼望,死了便沒有盼望,所講的死是指永死。然而我們若只看重人、看重世界,而看不到上帝,我們便沒有指望。因為人的承諾往往是不可靠的,但上帝的應許卻沒有落空。耶穌說不會撇下門徒為孤兒,祂應該會賜下聖靈,於是讓門徒都「受聖靈」。耶穌講的是會實行的,耶穌說「愛我的,便蒙我父愛他」,就會愛他們。然而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愛」上帝。所以當面我們面對艱難時不用害怕,讓我們注目「看」祂如何牽引我們經過這些艱難。
-
要體驗到平安的實在,「經歷」到平安是第三步:上帝讓我們經歷的平安有時是仍在害怕之時已經歷平安,就如當失神地橫過馬路,被途人抓回來,雖驚魂未定,卻在被抓中時仍處在恐懼中的狀況下,我們並沒有察覺,原來我們當時已經歷了平安。原來在經歷苦難害怕時,上帝早已賜平安給我們了。這就是上帝奇妙的地方!經文約14:20,天父、耶穌和我們,彼此在大家裡面,這是上帝保護我們的關係。有時看見環境的兇惡,失去信心平安,但只要不斷經歷上帝的同在,回想祂的恩典,帶我們經過艱難、死亡,便沒甚麼好怕的了!因上帝在我們裡面。這份平安是沒有人能夠奪去的,所以經文約14:27說出耶穌所留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平安那麼不可靠。
有時候失去平安的原因是因為生命中少了上帝的說話,求上帝讓我們聽到祂的微聲,看見祂的恩言,經歷祂的同在。盼望我們都能經歷上帝這份平安,這平安不是遙不可及,是與「我們」有關的,而是這份平安,願大家都能得到「這平安」!
經文:「約20:19-31節」
平安,是一種平衡旳狀態,使人感到舒服和安好。外在的環境會刺激影響我們內在的感受。假如環境充滿危機、紛爭,使我們產生恐懼,我們內心的那份平安便會受到衝擊。
經文中記載主耶穌在七日的頭一天晚上向那班門徒顯現,跟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這是由於門徒們知道耶穌已死於猶太人手上,而又未肯定耶穌是否已從死裡復活,而外在的環境更威脅他們的生命而使他們失去平安。然而,曾應許賜下那世人不能賜的平安的主耶穌基督親自向他們顯現,並安慰他們。
門徒得以感到平安的源頭是有一位勝過罪的權勢,從死裡復活的主,與他們同在,這種同在才是真平安的源頭,祂也差遣祂的門徒出去使更多人得以聽聞復活的信息,也藉吹一口氣,賜下聖靈與門徒同在。很多時我們在恐懼中總希望抓住讓我們覺得平安的確據,但如果我們忘記了主的同在才是真平安的來源,便會習慣地抓住或建構一些東西或假象來給予自己安全感,直至我們發現那些東西不能給我們真平安,或那些假像最終破滅,我們又繼續活的恐懼當中。
要在恐懼和不安中記得倚靠那能賜真平安的上帝,就必須養成一種與主見面的習慣。在與主相見中除了盡訴心中情,也要學習聆聽恩言,這些恩言既是賜平安的上帝告訴我們的,那就是能使我們得真平安的道理。在與主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明白到自己的本相,我們的本相是被造、有限和被愛的。在深切了解自己的本相後,我們可以試著學習接納自己的限制。在領受上帝的愛後,我們才能自然生發愛他人的心,而上帝擁有著對拯救靈魂的熱忱,盼我們能我聆聽上帝的心意,把自己的軟弱和不足放在祂面前,領受勇氣和熱忱傳講天國的福音。而在與主相遇中,我們亦會學習到勝過世界的道理,其中有些道理看似愚拙,但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我們要留心學習在哪些地方要效法基督,特別是學習甘心放下自己的權利,服事他人。正視每一個微小但使人得生命的聲音,不要向死亡巨大的威嚇屈服。
我們必須讓成一個習慣,就是知道上帝總是在我們身旁,當我們時常記起這事實時,我們便可以時常擁有一份平靜安穩,任遭何事都不用慌張。但要養成這個習慣,平時我們就必須多退下來親近主,在與主相見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明白自己的本相,聽到主愛的聲音,吩咐我們出去使人同得平安,又教導我們甚麼是勝過世界。
今日的講題叫做那平安…
那字表明著有一種平安的存在,是我們原先不能明暸的,我們似乎與那份平安無關無份…
但藉著主耶穌基督降生,與人同在同行,他知道那平安的存在,也知道得著那平安的途徑,然後把那份平安賜給我們了。因著祂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並且復活了,我們知道賜下平安的上帝是活的,那平安是真的,藉著信,我們得以經驗那平安,讓那平安成了這平安,願你們都平安!
經文:「可16:2-6節」
「哈利路亞!讚美主!主耶穌復活了!」馬可福音16:6天使向三位婦女說:「祂不在這裏!」。「祂不在這裏!」是主耶穌復活的見證。其他宗教的教主死了,埋葬了就這樣結束。但是救主耶穌死了,埋葬了、第三天復活了!「祂不在這裏!」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及福音的核心。保羅大膽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如果基督沒有復活,祂只是一位可尊敬的殉道者,一個有忍受痛苦的典範。但是祂無法成為人類的救主。
一)主的復活,把我們的憂愁化為喜樂
主耶穌被釘死後,在約20:19記載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當復活的耶穌向他們顯現,並告訢他們「願你們平安!」。門徒便興奮起來,喜樂表現在他們的臉上。當看到復活的主,在回鄉途中的兩個門徒,他們的心中就充滿了火熱。馬上回到耶路撒冷告訴其他人!」後來保羅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復活的主,也給他的生命帶來了喜樂。當他被關在監牢中時並沒有憂愁,反而喜樂地唱詩禱告。他能勇敢面對黑暗的勢力,因為他知道主已經復活。
二)主的復活,把我們的軟弱化為剛強
主耶穌被釘死埋葬,讓門徒產生極大的軟弱。幾個平時跟隨主的婦女,第二天到耶穌的墳墓無助地哭泣。彼得軟弱得連繼續傳福音的勇氣都沒有,而是返回家鄉打魚。當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復活了。她們立即成了第一批宣告主復活資訊的使女。彼得也曾經軟弱過,當耶穌復活向他顯現後,他剛強起來。到了「使徒行傳」時他判若兩人。人們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到軟弱,他顯出磐石一樣的堅定。傳福音時,彼得滿有信心大聲地宣告:「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他的勇敢在於耶穌復活了,他就沒有理由再懼怕。馬丁路德改教時,曾受過教廷的迫害。他只得在十餘年中四處躲藏,軟弱到極點。妻子卻堅強地常常安慰他,在聖靈感動下,他的妻子向他說:「你既然知道耶穌能復活,你為什麼還軟弱呢?」馬丁路德因此憑著這勇氣剛強地去改教,終於獲得成功。
三) 主的復活,把我們的絕望化為盼望
當年的基督徒因著耶穌被釘死,他們的信仰曾變得消沉絕望。主復活後,門徒的信仰得到盼望。基督徒最大的盼望就是建立在主的復活上。如同保羅說的:「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那就比眾人更加可憐」(林前15:19)因著耶穌復活,我們就得著了永生的盼望。自古以來,只有耶穌能給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的盼望。如果不信耶穌,心中沒有復活的主,我們就無法面對苦難。今天世上有很多人無法面對一些難題,他們的心被絕望的陰影籠罩。可是基督徒會因著所信的復活的主,就能勇敢地面對一切困難。
為什麼今天很多人面對困境遭遇不幸,就憂愁,悲傷,消極,軟弱,絕望?因為他們不認識這位復活的主耶穌,他們沒有信靠這位復活的主耶穌。在座還沒有相信這位復活的主,把不得快來信靠祂。衪㑹給你們喜樂,剛強,希望。
經文:「徒18:1-6節」
保羅與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之間的關係可作為信徒或事奉人員的勉勵。一對夫婦同時是基督徒,在一間教會事奉、參與聚會,是一個見證榜樣。保羅與這對夫婦的兩次問安反映一件事:他們是有關係的。今天或許你是單身的,或是以情侶、夫婦身份來到教會,我們都需要投入付出,因在教會更重要的是合一,要放下自己。
保羅當時與這對夫婦因一起做帳棚而認識的。我們在教會能夠與肢體有共同的興趣、方向等,這是很重要的。如果與教會疏離,有時會把責任歸咎教會,埋怨教會不關心自己,其實是否我們與肢體之間少了聯繫?這對夫婦與保羅有一個聯繫:共同的職業。共同興趣、職業是十分重要。在這之後,在屬靈上可以有交流,才能令關係持久。這對夫婦因在羅馬被逼走,所以到哥林多後就遇見保羅。相遇時,他們有共同職業。因為太太是基督徒時,他們在教會熱心事奉而認識。勉勵教會夫婦要感恩,因有另一半與你在信仰、事奉中同行,這是不容易的。也要為一些團契感恩,負責團契的職員或導師若是一對夫婦去投入服事大家,對於團契來說是很大的祝福。因他們的生命、相處能夠成為後輩很大的見證。
夫婦之間在教會中建立關係,這個關係是很重要的。大家可能聽過很多關於齊心就事成,但總有地方不齊心,那如何解決?或者覺得某人不太順眼,那怎麼辦?耶穌講如果我們與弟兄之間仍然有嫌隙,還沒有處理,就不要去事奉、獻祭,所以教會中任何事工、計劃開始前,先要求有沒有合一?有否同心去做?這對夫婦遇見保羅,他們一起去求生作工,做帳棚,在教會一起事奉。
有些年輕夫婦,其中一方成為執事,對教會承擔較多,另一半開始有微言,因少了家庭聚會。以前的執事都是這樣生活,一家人返教會,一起事奉,簡單單純。但是現在的生活接觸不同事物,我們變得複雜,以致常常跟上帝計算。看這對夫婦與保羅的相處,事奉很簡單,工作以外就是事奉。經文中讚賞他們夫婦二人在教會事奉上那種的懇切。在返教會或事奉心態上,除了同心,那份持久和連續性都很重要的。每星期要做一項事奉,很多人看來是負擔壓力。事奉不是打卡式,將事奉看為上班,就會有很大的壓力、計較,這樣不能真正看見事奉的意義。只要願意,上帝會為我們開路。很多人講基督徒每星期都要返教會,這是對的,但如果不能返又怎麼辦?是否因那一次返不到就會影響他/她的得救?如果能夠珍惜每次返教會的機會,享受當中崇拜,這是上帝賜的禮物。把握機會返教會,因每次都是上帝給的機會,這是不容易的,因為每個人都很忙。
哥林多前書16:19保羅在最後寫完信問安時,特別提到這對夫婦「亞西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因主多多的問你們安。」這裡除了問安,還提及他們家裡的教會。居所只是建築物,但背後家庭的建立能夠成為一所教會嗎?家庭有孩子,有沒有按聖經的真理去教他?家庭出現困難,有沒有先放下自己去禱告,尋求共識?家庭有傷痕難過,有沒有求上帝親自抹乾眼淚?一個家庭的珍貴與否是看家人能否同心合意的事奉主,互相關心,互相勉勵。
要與教會肢體建立一種長久而堅固的關係,飯局是一種方式,因為背後彰顯一種關係。關係的建立不是聚後便散,如想進深關係,要在屬靈層面上努力。上一次與教會朋友分享靈修是甚麼時候?上一次為對方祈禱又是甚麼時候?或許將來會有誤會,但因為屬靈的根基打得好,一切都能夠站得住。在十多年後,保羅在書信提到這對夫婦,提摩太後書4:19「問百基拉、亞居拉,和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安」。當保羅寫這個問安,他與這對夫婦已建立一段十多年感情。釋經書講保羅當時知道自己要被處死,想起他這對好朋友,所以最後寫信時都不忘問這對朋友的安。我們可能在教會很多年,能夠找到同行者嗎?與牧者之間能否建立齊心服事的心態?如果有,要感恩,持守這份關係友誼,傳予下一代。同心是從言行表現出來,要珍惜建立的關係,因為來得不容易。有時三言兩語,可能令關係一沉不起,但誤會是可以解決的。盼望我們不要給魔鬼留地步,齊心為閩南堂、上帝打美好的仗。 阿門。
經文:「徒18:1-3、24-26節」
閩南堂有一個特色就是姊妹數量眾多,在教會的事奉崗位上,她們佔了一個重要的位置。這群姊妹有許多優美的特質,如溫柔、吃苦、顧家等,若將姊妹的特質代入信徒生活中,無論對教會或個人,均會帶來很多益處,這些特質值得今日眾信徒學習。古時候以色列是一個父系社會,但聖經記載了很多以女性為主導,參與事奉,為神作工,反映了傳福音不限於男性。
經文1-3節記載了在初期教會,有一對名叫亞居拉和百基拉的夫婦,他們與保羅一起從事製造帳棚工作,樂意接待保羅一起生活及傳福音,又經常在家中舉行聚會; 24-26節記載有一位名叫亞波羅的猶太人,他是一位有學問和熱心的信徒,最能講解聖經,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這人來到以弗所,他在會堂裡放膽講道;百基拉和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原來這對夫婦比亞波羅更熟悉聖經,願意將上帝的道與別人分享;經文第2節:“……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這段經文的人物次序是以男性的亞居拉為先,但在第26節的句子結構是妻子百基拉放於亞居拉之先,反映是由女性主導接待亞波羅,接待是女性其中一個特質,聖經大部分的描述是以男性為中心,若以女性為主導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在第26節作者以排名次序肯定百基拉的地位。
女性的另一個特質是可以吃苦,女性可以克服生產孩子的痛苦,當嬰兒出世後,母親看見可愛的孩子時,已將早前經歷的痛苦全部忘記,她會因新生命出現而快樂。信徒須學習吃得苦,忍受痛苦是因為冀望新生命的出現,在苦難中可以倚靠上帝去勝過,經歷過,依靠過,生命才可以成長,才會理解恩典的意思。
在主後52年,羅馬皇帝革老丟將猶太人逐出羅馬境外,這對夫婦亦面對困難,但他們持守信仰,所以在後段時間他們可以教導亞波羅,不單是施洗約翰以水的洗禮,還教導耶穌基督的聖靈和火的洗禮,這是挑旺和感動的洗禮,使人火熱、感動,有主基督的洗,生命才可稱完整。
伯大尼的馬利亞以貴重的真哪噠香膏為耶穌抺腳,耶穌提到以後傳福音時要紀念這位姊妹所做的,因她明白耶穌所行和將要離開,馬利亞要在為耶穌作一件美事,將自己所擁有的全都交給主;教會公禱會有二十多位美好的福音女戰士,她們並非因為日常空閒才出席公禱會,事實上她們平日有很多家務需處理,但仍堅持風雨不改,恆常出席公禱會及探訪,為教會付出;有很多教會稱贊姊妹是禱告勇士,因為她們熱心祈禱,用很多時間禱告,這也是女性的特質。
馬利亞願意用時間去聆聽主耶穌的道,讓生命被上帝的話激勵,她的姊姊馬大亦有優點,勤勞服侍主,為主預備餐飲,今日信徒亦須要勤力服待主,互相幫助,當日上帝創造亞當,經上記著說:因為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2:18),所以神又創造了夏娃。聖經亦有描述當時社會文化,但不是比較男與女的地位,當時女性的角色是協助男性,保羅教導:丈夫是妻子的頭,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弗5:23-25),這表示丈夫要尊重妻子,其實信仰亦是要互惠幫助,當有愛的時候,人互相欣賞、包容對方的弱點時,信仰便會更有能力,如不體諒別人,或互相指責,問題便會浮現,生命亦會變得痛苦。
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彼此協助和一起工作,齊心接待保羅,同心傳福音和教導後輩,生命展現能力;今日要成為福音戰士須有堅忍、彼此接待、滿有溫柔的特質,願眾弟兄姊妹同心努力。
經文:「徒8:1-25節」
在進入西門生命故事裡頭之先,讓我們看一下作者怎樣去撰寫使徒行傳這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正正是教會遭遇逼迫的時候,也是第一個使徒剛剛殉道的時候。第八章的開始,掃羅已進入教徒家裡拘捕基督徒,這時侯是否相信耶穌已經是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和滿有危機的決定。
第四至第八節說出在神的大能下,事情都能夠扭轉過來。正如,腓利去到那裡將福音傳開去,更行了醫治和趕鬼的神蹟,上帝的大能在那裡彰顯了。本來是滿有危機和刀劍臨在的時候,但上帝的大能將整個形勢和氣氛都改變過來。
讓我們想像自己在觀賞一個管弦交響樂,當表現者在演奏樂章的時候。一般最後都是非常激昂和榮耀的時間,大家都會表現雀躍。但是,如果有一些樂器突然走音,就像破壞了整個演奏和失敗。正如,作者在撰寫使徒行傳的時候, 似乎同樣有這個情況。 第八節說出在上帝大能下一切都扭轉過來,讀經的人正當準備讚美上帝之時。但進到西門的生命故事的時候,發展到故事裡頭,仿佛沉下來了。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想的問題。當上帝在這世代彰顯作為的時候,上帝邀請我們與衪同工的時間。 我們的生命會否在這個同工的裡面和會否影響了上帝當得的榮耀。當進入西門生命故事的時候, 我們一起反省我們的生命, 讓上帝向我們生命來說話。
經文沒有交待西門最後的結果是怎樣,只在二十四節留下西門最後一句說話,”願你們為我求主, 叫你們所說的,沒有一樣臨到我身上”。使徒行傳第五章,一對欺騙聖靈的夫婦,最後仆倒死亡。 西門今天用錢企圖去買按手這個權柄,這個罪其實相等於這對夫婦。 但是,作者刻意不提到西門的結局如何。 這是作者修詞的方法,他邀請讀經的人一起透過閱讀裡面,總能發覺西門的結局不是重點。反而,讀者最後的決擇才重要,是要從閱讀西門生命故事的過程中,帶出讀者本身的生命故事應該如果作出決定。
第九節西門的故事,他在信了耶穌和受洗之後,他的生命並沒有改變。 在信耶穌之前,他利用邪術的技倆,使城內不論大小的人都聽從他,因此變得妄自尊大。當時,人民都稱他為神的大能者, 這邪術令西門引以為傲。因為這是他生命的專業,這技倆足以令他得到自己渴想的東西。他在眾人面前被尊大,各人都仰慕他的能力又如上帝一樣,大家都聽從他的說話。在我們生命中,我們會否渴想得到任何東西。這裡西門透過邪術技倆令他得到尊重,在他內裡渴想讓人喜歡和接受、 被人關注、擁有權力、更害怕被遺忘。
信主後的西門,當看見約翰和彼得按手和叫別人得著聖靈的時候。他就想用金錢去買這個能力。 他看似沒什改變,並渴想透得金錢去買這種能力。與以往行邪術一樣,都是想得到別人的關注。 在這西門信了和受了洗,跟隨行神蹟和大異能的腓利在一起, 看似熱心事奉。但這些行為可能都是被行神蹟的權能所吸引而已。
我們的生命是否如西門一樣,生處在不同文化裡,會否不知道自己犯了錯或明知故犯,令生命沒有改變。在上帝面前,我們應該要謙卑下來,有時候我們更得罪上帝而不察覺。上帝老早就告訴了我們,什麼事情會得罪衪。因此,我們應該行在上帝的道上,我們的生命才能被上帝光照和更加認真了解到自己生命。當上帝的靈在我們心內感動我們時,我們才發現自己是一罪人。容讓我們今天將自己生命放在上帝面前, 求上帝與我們說話。有時這些說話是借著人的口對我們說的。 好像西門就是約翰和彼得告訴他的問題。 有時當別人批評我們生命的狀況時,也許心裡是難受的。 但透過西門的故事, 有時別人的勸導是必需的, 因為我們也許時常蒙在鼓裡。
最後,當教會要服侍上帝的時候,上帝是需要一個聖潔的羣體與祂同工。沒有一個人能夠單靠自己以在上帝裡得稱為義, 所以經文提及到聖靈怎樣在生命中,引領一個屬聖靈的羣體興起來。當我們事奉上帝,與衪在榮耀裡同工的時候,好讓我們的生命都能夠被裡面的聖靈所興起和領受上帝在教會中的工作。上帝的靈正在摧迫我們,一個真實門徒的生命要在這世代展現出來。讓我們的生命對上帝充滿著渴慕,進入耶穌基督的心裡。
經文:「賽61:1-3節」
我們一生雖然短促但都是神的恩典。詩篇九十篇提到,求主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懂得數算自己的日子,一生追求正確的目標和方向;成為主喜悅的孩子,行主喜悅的事。
即使我們有許多的缺點,神卻無條件的愛我們,讓我們成為上帝喜悅的孩子,有耶穌基督的樣式,回應上帝的恩典和愛。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主耶穌是受膏者,聖靈充滿著主耶穌,主耶穌就是上帝所喜悅的孩子。主耶穌受施洗約翰施洗時,聖靈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是我喜悅的。由此可見主耶穌是天父所喜悅的孩子,以賽亞書六十一章第2-3節講述主耶穌在生平所做的事,乃主耶穌一生的縮影。這段經文也給我們作好榜樣,教導我們一生追求的並非物質,而是學像主耶穌的生命樣式,是我們跟隨主腳蹤、繼續向前做應該做的事。
要成為主所喜悅的孩子,就要以主耶穌基督的心為心。聖經提到我們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如果我們能有柔和謙卑的心,果效必然非常豐滿。我們要成為主樣式的人,承受地土,與人和諧。若我們願意放下自己更多,與人相處就會變得非常甘甜美好。人與人之間的許多問題,多是過份堅持己見,相爭就此起。若雙方都能放下,以主耶穌的心為心,結果便很不一樣。當我們願意給主的心充滿,整個人就有主的樣式。主耶穌的心腸充滿了憐憫和慈愛,祂明白每個人背後的情況,並為對方著想,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主耶穌的心也是公義聖潔的,公義就是對人人平等的愛;聖潔就是能見到神的面。如八福裡清心的人有福了,他們必得見神。馬太福音第七章21節:「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我們須先由心做起,成為主所喜悅的孩子,主才喜悅我們所作的。
除了以主的心為心外,我們還要順著聖靈而行。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這就是生命,就是平安。我們並非倚靠勢力和才能,乃是倚靠主的靈。聖靈是真理的靈,它引導我們去作的都是好的,都是蒙福的軌跡,讓我們得著豐盛的生命和平安,永恆的祝福。
願我們按著上帝的話語而行。主耶穌說:我的靈是生命。上帝的話就如食物,成為我們的力量。我們遵行神的話語,就能得主同在,就是天堂。當我們完全放下自己,以主的心為心,完全信靠順服主,我們就得到主,得著一切,得著活水江河的生命,並且勝過自己,勝過惡劣的環境,勝過屬靈的爭戰。
以賽亞書六十一章2節「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傳好消息和福音就是宣告「主耶穌是基督」。主耶穌是救世主,祂來到世界是將一切在罪惡苦困裡的人拯救出來。我們生存在這世代也許被很多事情綑綁,有心靈裡的憂傷、生活的擔子及難處、身體的健康等,要相信主耶穌能夠從困難中拉我們出來。我們要將好消息傳出去,有生命的見證,用言語和生命去見證這慈愛全能的上帝,帶領在黑暗和痛苦裡的人認識主,讓他們得到主的愛,得到永恆的福音和盼望。
以賽亞書六十一章第3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我們面對生活的壓力、身體的軟弱、憂鬱的情緒,求主幫助我們一生追求,成為主喜悅的孩子,行主喜悅的事。盼望我們在走人生的路程時,常存讚美感恩的心,鬱悶便會離開我們。願我們成為主喜悅的孩子,行主喜悅的事,叫上帝得榮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感謝主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兒女,從最苦的日子走到今天,都是神的恩典。人生短促,求主幫助我們數算日子,得著智慧的心,一生追求成為主喜悅的兒女,榮耀上帝造就人,我們就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