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古學賢牧師講 (2023年8月20日)

講經文:羅116節                                                                                 

10月8日教會舉辦85週年堂慶佈道會,求上帝幫助我們邀請親友來聽福音,願每一位弟兄姊妹都結出福音的果子。

一、 你以福音為恥嗎?

羅1:16節,為甚麼保羅會說「我不以福音為恥」呢?福音的中心是耶穌基督,祂降生在馬棚,是卑微木匠的兒子,成長於不見經傳的拿撒勒。主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是羅馬人給囚犯最殘忍、最羞恥的刑罰。所以主耶穌的生平一點不光彩,連自己的同胞都看不起祂,更何況外邦人呢?保羅每次傳福音都受羞辱,福音在何處被傳揚,他就在何處受逼迫和敵視。時至今日,仍有人將福音看為可恥的,他們說:「現在是科技時代,人工智能已經面世,你們還講這古老的信息,真是落伍!」你和朋友談股市、財經、世界局勢、科學等,你覺得自己很有見識;但當你向人講主耶穌,就立刻感到羞恥,這是絕對不妥當的。魔鬼會將「以福音為恥」的感覺放在我們裏面,所以我們一定要擺脫這種感覺。主耶穌捨身代贖,使罪人同上帝和好,我們怎能以福音為恥?可惜,大部分基督徒在傳福音的事上沒有準備,甚至有人一生都沒有講過一次福音。

二、 誰需要福音?

羅1:16節,「上帝的大能」是「拯救」的能力,將人從罪的權勢裡釋放出來。常有人說:「甚麼信仰都沒有分別,都是導人向善的。」其實說這話的人不明白福音。這寶貴的福音是出於上帝所賞賜的,福音的內容包括了:1)每一個人都有罪,因著罪,人落在上帝的忿怒同審判之下;2)主耶穌為你而死,並且在第三天復活;3)只要悔改接受主耶穌,你就可以得救。全球人類教育的水平雖然上升了,但改善社會道德的能力卻沒有增加。因為罪只能毀滅人的生命,唯獨福音有拯救人的能力。今日的人需要相信主耶穌。「相信」主耶穌包含:1)明白主耶穌就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並且成就救恩;2)堅信主耶穌的死與復活,是得救的唯一途徑;3)依靠主耶穌,完全將自己交託給祂。耶穌基督是罪人唯一的救主,人要承認自己是一個無力自救的人,這是人在上帝面前蒙恩唯一的條件!我們要專心傳福音,使人得救不在乎我們的智慧和能力,而在於福音的大能,這福音本身就是上帝的能力。

三、 你有沒有欠債?

羅1:14-15節,保羅從上帝領受了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任務,他若不盡力去傳,就是虧欠了上帝!欠債必須償還,這個感覺就成為保羅一生盡忠傳福音的動力。你若沒有傳福音給人,是因為你從來沒有欠債的感覺。保羅沒有借貸卻覺得自己是欠債的人,這心態促使他屬靈生命長進,亦是一個基督徒結果子的基礎。歷世歷代以來,有千千萬萬的基督徒甘願離鄉別井,甚至為主殉道。在1842年,雅裨理牧師這位三十多歲的醫生,從美國到廈門鼓浪嶼。若果不是有宣教士來福建成立閩南教會,今日我們閩南堂就未必有85週年歷史。若果不是有許多基督徒為主做見證,努力的傳福音,你和我就沒有機會得到救恩。所以,不只是保羅,我們每一個人在福音上,都欠了上帝與人的債。

「一個在家的故事」譚瑞麒博士講,鄭慧婷姊妹記 (2023年8月13日)

講經文:路加福音15:11-:32

恩師常言:「比喻須留意共通點和對比」,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就是典型例子。

共通點

11節原文的連接詞將三個比喻串連起來,共通點皆與「失去甚麼?」有關,讀完失羊、失錢,自然會問第三個故事中失了什麼?是人或兒子?如果將故事獨立看待,很容易誤會主角是浪子,但三個扣連起來,失物的主人(父親)才是主角。接著看失物比例,失羊(一百失一),失錢(十失一),比喻中的父親到底失去了多少個兒子?一個還是全失?

對比

前兩個比喻明確表達「丟失」,唯獨第三個比喻無提及父親「失」了兒子。假如認定故事主角是父親,引發思考到底父親何時失去兒子?可能性如下:一. 小兒子要求分家產的時刻(當父親死了);二. 小兒子決定踏出離家這一步;三. 小兒子的內心的獨白不把自己當兒子的一刻(19節)對比18-19與21-22節,原文突顯出小兒子那番久經排練,認罪懺悔的說辭根本沒來得及說完最後那句(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已被父親吩咐僕人的話打斷。父親定意將他當兒子看待,原文連接詞「向著」突顯父親轉身轉向僕人的動作,兒子與雇工是兩碼子的事,父親以行動拒絕了他把自己當雇工看待的想法。

正當以為故事已大團圓結局,事情卻未完,大兒子的情節佔據8節篇幅不容忽視。大兒子的反應看似人之常情,他以接連兩次「沒有」義正嚴詞地表達出對現況及父親不滿。他辛勞殷勤,父親卻沒有為他做任何事;相反,小兒子沒有為家裡做任何事,反倒有肥牛犢吃。原文「服待」一詞與22及26節中的「僕人」字根相同,原來大兒子盡忠職守任勞任怨,竟一直把自己當成僕人!父親看似問非所答,實則回應:「兒啊!我可從來沒有把你當僕人!」父親既不准小兒子當雇工,同時亦不准大兒子把自己當僕人。筵席是失物物主慶祝自己失而復得的歡喜,並非對小兒子的獎勵。

經文中小兒子未曾稱呼那地方作「家」,他只是「到父親那裡」。大兒子一直身在家,心卻從未把那裡當成家。原來父親兩個兒子都失去了!今天的你正在什麼景況?像小兒子般無顏面見父親,自覺不配當神的兒女?請相信慈愛天父,衪渴望你醒悟自己是有家可歸的。還是像大兒子?你的盡心盡力只是想搏得父親歡心換取獎勵?請相信天父的愛無條件,無前提,衪愛我們到底,不在乎你有多少功績。不像之前的大團圓結局,留下一幅圖畫讓讀者想像:天父張開著雙手發出邀請,衪在等待我們作出選擇,你是否願意回家?

「蒙召的人生」黃天相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8月6日)

經文:以西結書2:1-3:3

以西結書的主要內容是講述耶路撒冷第一批被巴比倫攻陷後,巴比倫把該國的精英和有權力人士擄到巴比倫去,而先知以西結被耶和華呼召去服侍這班被擄之人。在世人的眼光裡,每個不同的職位都有著其角色和任務,世人都希望從擔任不同職位和崗位的人身上得到不同東西,例如我們期待從醫生得到醫治、從教師身上得到知識等等,以西結書就是想表達上帝想我們為祂做些甚麼,以祂為中心。

    在第二章1-2節中,講述上帝對以西結說話。當時以西結與上帝對話時,是俯伏在地的,而上帝的靈就進入叫他起來。在第一章提到的四活物異象中,四活物是指有四個不同的頭和翅膀長在不同方向中,包括獅子、牛、人、鷹。四活物代表著上帝的靈,在四邊有不同的輪子,可以向四個不同方向行走,代表上帝的靈可以隨處遊走,進入不同的人中。當上帝的靈進入以西結後,他就可以起來和上帝說話。我們和上帝的溝通其實都是如此,是雙向和需要付上代價的。上帝希望人事奉祂;同樣地,我們也要依靠上帝面對我們生活上和不同環境時的衝擊。 我們進入到不明朗和不如意的環境時,要知道上帝與我們一起和怎樣靠著上帝去面對和跨過這些危難和處境。

    在第二章3-4節中,提到有關以西結需要服侍的對象。我們今天在教會會遇到很多麻煩的人,他們自以為是、驕傲,不能接受其他人的意見。同樣地,以西結當時要服侍的是有權勢的猶太人,當中有君王、長官等等。以西結需要去服侍這些人,但未必知道要怎樣面對這些群眾。上帝希望以西結透過自己的說話,向這些人表達他們的所作所為是悖逆了上帝。這些人目中無上帝、心裡剛硬和不知羞恥。我們有時希望透過自己改變人,但其實改變人的是上帝。上帝亦提醒以西結需要有心裡準備去面對這些人。在面對危難,不如意的環境時,我們會沒有勇氣,其實以西結都是一樣。上帝希望以西結可以從中幫助他們改變。我們要明白到,事奉的焦點是上帝,是上帝想我們為祂做些甚麼,而不是被服侍的對象。而面對不佳的環境時,上帝想我們做些甚麼,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6-7節中,提到先知需要知道自己的本份。這裡是一個好的提醒,我們在事奉中只有做好自己本份,而不是討好其他人。在事奉當中,我們要看到上帝的需要,而不是想著去討好、改變身邊的環境和人。如果我們看不到上帝的需要,那為甚麼我們要求上帝看到我們的需要呢?在接著的8-10節,上帝給以西結的第一個考驗是吃了寫著哀號、歎息、悲痛的書卷。我們可能會覺得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但正正我們是要聽從上帝的吩咐,信服上帝的帶領和教導。

    在第3章1-3節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西結吃了這些很壞的書卷。為什麼上帝要以西結去吃這些寫著哀號、歎息、悲痛的書卷? 因為當他吃了之後,他就體會到這些哀號、不如意環境下的艱苦和悲痛。有了這些慘淡的經歷和考驗後,先知以西結才可以有所體會,去教導這些悖逆的人。在面對惡人時,無可否認地我們是會受到他們的挑戰。我們需要更好的裝備和壯大自己,決不可以被這些人所挑剔。而當以西結吃了這些書卷後,他覺得其甜如蜜。這個從心發出的甜蜜是信服上帝後的感覺。在艱難時得到上帝的保守和帶領,一路與神同行,這種感覺就像吃了蜜一樣,心裡覺得非常甘甜。

    在今天,我們在面對環境不好、不如意、自己不想面對的景況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我們應學像以西結一樣,順服上帝的旨意,看到上帝的需要,在事奉中以上帝為首,不是以自己和被服侍的人為首。盼望我們能夠認清信仰的焦點,依靠上帝的教導和帶領渡過每一天,阿們!

「人生的仗,信念的路」司徒永富博士講, 林日麗姊妹記(2023年7月30日)

經文:提摩太後書4:6-8

如果人生是打仗,要好好裝備自己,在真道上要穿上救恩全副軍裝。德蘭修女的墓碑上引用「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我們彼此相愛,眾人通過我們見到基督。我們所紀念的是這些人對其他人帶來的影響,要重新思考走盡人生後,如何總結一生?

    提後 4:7總結保羅的一生,他知道自己快要殉道,「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提後 4:6)「離世」是起錨啟航到永恆,他清楚知道時候到了。民數記中有素祭、平安祭,將動物獻祭,獻祭的鮮血代表救恩,「澆奠」指保羅預知自己將被斬首。「離世」的希臘文後來演變成英文是analysis (分析),即鬆開、解放。有些人會疾病纏身、情緒困擾,但人到生命終結時會放下勞苦重擔。保羅通過回望自己人生的三件事勉勵我們: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保羅講他已打過了仗,打過不代表一定贏,沒有永遠贏的仗。人生中是否一定要贏?最重要的是已經打過了,當中包括有輸有贏,也包括經歷痛苦,有甜酸苦辣。

「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不論是否喜歡那條道路,上帝已把我們放在其中,只能走完路,如保羅沒有做逃兵。為了令身體強壯,這些年我堅持跑馬拉松和行山。我每年都有參加毅行,要求48小時內走完100公里,雖成績不是很好,也試過3年因體力不支而被迫離場。但無論結果如何,我都盡力去行,人生就像馬拉松。

「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在這真道上有魔鬼撒旦的引誘,耶穌用聖經的話擊退魔鬼撒旦的試探,但魔鬼撒旦只是暫時離開。有時我們會用世界的方法解決問題,信仰上要持守真道,否則做錯一件事會一生愧疚。面對充滿試探的環境,要不斷祈禱,不要把自己落在受試探的地方,如保羅教導要避開情慾。

在很多年後,我們回望過去,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甚麼人?有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鲁克在自傳中提出一個問題:當你50歲時,你想人記起你甚麼?他的目標是幫助一些人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才被人銘記。他在自傳中也提到另一個人物,早一代的傑出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他所提出的觀念也影響今天。當他60歲時,他希望「培養幾個傑出學生成為一流的經濟學家」,他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我們要轉換態度去看自己人生,動力在於保羅所講的「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 4:8),從地上連結到永恆。耶穌面對十字架,對自己的總結是「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 17:4 ) 祂已經盡力而為,今生無悔,完成上帝所交託的事。

「心意更新」 褚永華牧師講 ,曾卓謙弟兄記(2023年7月16日)

經文:羅馬書12:1-2

不知道我們基督徒會否有這樣的情況? 我們每個主日回到教會,在禮堂上祟拜聽道2小時,然後回到我們的生活中。經過星期1-6日的生活後,會否忘記了上週牧師/傳道的證道呢? 我們是否有按照講道上的道理而去行道呢? 我相信每間教會都很著重講道,但是我們信徒有否也同樣注重講道上的內容及行道呢? 如果我們聽道後,在整個星期的生活都是忘記了道理,就是聽完道就算了,那究竟信耶穌又有甚麼用呢?

    在羅馬書12章第1節,這句是有個敬拜的舉動和達至信仰的作用。我們經常會用最低的標準去衡量自己的信仰生活。然而,聖經的經文一直在挑戰我們,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上帝的大愛和救贖,也要明白當中的道理。上帝給了我們最好的東西,但是我們則用最低的標準去衡量自己,其實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在第一世紀中,上帝的道開始在歐洲等地開始興旺,有很多歷史學家、信仰學家會提出問題,為什麼當時的信徒明知道會受逼害的情況下,仍然要相信上帝。當時,如果被人知道是主的門徒,就會受逼迫、被控告和虐打。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人相信,他們拼了命去相信上帝。

    當時的社會存在著很多工會,在工作開始前他們都有不同的信仰儀式去祈求工作順利,賺到很多金錢。而信徒在信主後則不能參與這些儀式,會被非信徒排斥和不能參與工作,認為是不吉利和會影響整體的工作表現。縱使知道信主後會受逼害、看不起,但是在300年間,歐洲最大的羅馬帝國有6000萬人信主,為甚麼信徒數量會有這樣急速的發展? 原來,當時人們看到,信奉其他宗教會有很多淫亂的事件發生,就算放縱私慾也沒有問題。相反,信主的門徒會保持聖潔,知道相信主必須約束好自己的生活。信徒在信主後的思想行為有很大改變,吸引了很多人詫異和相信,所以有有了這個急速發展。

    在今天,我們仍然記得上星期的講道內容嗎? 有否在生活上行出來? 我們經常說要心意更新,但真的有否放在心中要行出來? 作為基督徒,我們是透過一個特別的眼鏡(主的教導)去看這個世界,面對當中的困難、不幸事件。主的教導讓我們去學懂怎樣看到世界事情的看法,怎樣去面對困難和不如意的事情。我們會有特別的世界觀和道理,在這個環境漸漸成長。

    保羅說我們要心意更新,要透過信仰教義去看這個世界。我們要透過十字架去看這個世界,看到世界需要基督的救贖。十字架代表著犠牲,因著十字架我們失去一些東西,但又得著一些東西。基督教信仰是為他人的信仰,我們要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我們很微小不算甚麼,但上帝救贖我們,祂教導我們怎樣愛人。作為基督徒,我們有自己的立場,但是我們要留意,我們的立場和世界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不可以去盲目跟從。

    基督教信仰對我們信徒的要求是嚴肅的,耍我們腳踏實地去經歷上帝奇妙的工作。作為信徒,我們並不是孤單的,我們的生命是彼此連結的。我們的喜樂是弟兄姊妹的喜樂,我們的憂傷苦難是弟兄姊妹的苦難。我們的信仰群體是互相支持、相愛、鼓勵對方,讓我們藉著上帝的愛一起成長。主耶穌在升天前說過,我們要建立教會,就算世界有很多苦難、邪靈,我們都要擁抱十字架。教會是永遠存在的,不會被撒但和邪靈打敗。一開始說到的第一世紀有很多人相信上帝,在近年的一些出土文獻中,記載了很多人怎樣在艱難的地方活出和堅持信仰。他們不怕危險和威脅,被人毒打、被獅子撕殺,仍然堅持相信。

    日本有一位小說作家:遠藤周作,他寫了一本名為<沉默>的小說,當中寫到十六世紀,葡萄牙的天主教教會差派了一批傳教士到日本傳教的故事。在1549年,他們差派了一批傳教士到日本的長崎宣教,在30年間帶領很多人信主和建立教會。然而,當時的領導人豐臣秀吉和後續的德川家康,他們都不歡迎這些傳教士,想趕走他們。可是,這些傳教士並沒有放棄,他們很掙扎地想留在日本這個地訪傳教。他們遭受了很多酷刑,但是他們仍然決定留在日本。當幕府看到他們的行為後,他們轉而逼迫信主的日本人民。他們用了一個很殘忍的方法,把信主的民眾綁在十字架中,用刀割了他們的頭使其流血,然後倒轉地插在一個大糞坑中。信仰的堅持是很艱難的。

    今天,我們要擁抱十字架,面對世界的衝擊。我們也要團結其他的信徒去面對困難,不可以自己一個人面對。在未來,我們定必遇到更加多的問題,但願我們能多思考上帝的話,讓我們有更多心意上的更新和改變,阿們!

「生命的火焰」彭偉業傳道講 (2023年7月23日)

經文:撒母耳記上三:1-13

是什麼推動我們每天的工作?其實我們都被外在的事物推動自己前進,我們自己裏面根本沒有動力,缺乏一團火,一股動力和熱誠。基督徒真正的動力來自上帝,上帝的呼喚推動我們去做,去完成為上帝要做的事。當時是「耶和華的語言稀少」的年代,以色列人沒有聽從上帝的誡命,於是上帝要興起撒母耳作祂的代言人,從此為撒母耳定立了先知識份。我們如何能夠好好地掌握上帝對我們的呼喚呢?我們從撒母耳的故事得到幾個要訣:

一、隨時候命

我們要具備隨時候命的心態。撒母耳聽見上帝的聲音,這聲音整整傳達了三次,到了第四次撒母耳才聽得明白。而每一次,撒母耳都給予一個回應:「我在這裏!」這字詞在原文的表達警覺、專注、重視的含義。撒母耳回應的意思是:「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候命,請你吩咐我,我現在專心一致,洗耳恭聽。」今天我們面對上帝的說話,也需要進入這樣的預備心態,預備好心靈,隨時隨地讓我們心裏的聖靈帶領我們。

 二、不要偏見

偏見的心態並不是指對某人某事有偏頗的看法,而是對自己的偏見。這是人的過去經驗、人生閱歷、或者有限的知識,限制了自己去認識無限上帝的作為。上帝叫了撒母耳這麼多次,他也不知道是上帝呼喚他。但這不代表,撒母耳這一生不會得到上帝的啟示。去到第八節,以利就明白這是耶和華對撒母耳的呼召,他直接叫撒母耳在下一次直接回應耶和華,從此撒母耳與上帝相遇的時刻正式開啟。若然我們放下偏見,不再認為上帝是不會呼喚自己的,從此我們的眼界也可改變,隨時隨地開放自己的生命為上帝所用,與上帝相遇。

三、辨別聲音

學習聆聽上帝話語,就是要辨識什麼是來自上帝的聲音,什麼不是。當我們看第十節,我們發覺了上帝呼喚撒母耳的方式:「撒母耳呀!撒母耳呀!」這種說話方式應該不會是運用超自然力量;上帝呼喚人的方式好像普通人,這也不怪得撒母耳以為是以利呼喚他,上帝只是用普通人的方式向撒母耳說話。我們也要知道上帝呼喚我們的方式,也不會用神蹟奇事,可能與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差不多。我們可能曾經被上帝運用不同的方式呼喚了好多次,只是我們沒有醒覺,不以為然。要辨別上帝的聲音,是我們藉著平時閱讀聖經、祈禱、默想、靈修,創造與上帝相遇的空間,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辨識出上帝的指引。

撒母耳這次與上帝相遇的經歷改變了他一生,從此他成為以色列第一位先知,撒母耳一路長大,上帝一直與他同在。上帝的說話成為撒母耳內心的動力,將他內心的火焰燃點起來。每個人的意志是有限度,只有來自上帝的說話,感動我們的內心,這種動力的火焰,才能夠永恆地燃點。

我們的教會主題「認識基督、作主忠僕」,成為上帝忠心的僕人,其中的首要條件就是時刻把上帝的話語成為生命中的首要,經歷與上帝的同在。按著上帝的靈感動我們的內心,燃點我們內心的這團火,驅動我們前行,把上帝的呼喚付諸實行,完成這一生的使命。 

「心意更新」褚永華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7月16日)

經文:羅馬書12:1-2節  

不知道我們基督徒會否有這樣的情況? 我們每個主日回到教會,在禮堂上祟拜聽道2小時,然後回到我們的生活中。經過星期1-6日的生活後,會否忘記了上週牧師/傳道的證道呢? 我們是否有按照講道上的道理而去行道呢? 我相信每間教會都很著重講道,但是我們信徒有否也同樣注重講道上的內容及行道呢? 如果我們聽道後,在整個星期的生活都是忘記了道理,就是聽完道就算了,那究竟信耶穌又有甚麼用呢?

    在羅馬書12章第1節,這句是有個敬拜的舉動和達至信仰的作用。我們經常會用最低的標準去衡量自己的信仰生活。然而,聖經的經文一直在挑戰我們,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上帝的大愛和救贖,也要明白當中的道理。上帝給了我們最好的東西,但是我們則用最低的標準去衡量自己,其實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在第一世紀中,上帝的道開始在歐洲等地開始興旺,有很多歷史學家、信仰學家會提出問題,為什麼當時的信徒明知道會受逼害的情況下,仍然要相信上帝。當時,如果被人知道是主的門徒,就會受逼迫、被控告和虐打。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人相信,他們拼了命去相信上帝。

    當時的社會存在著很多工會,在工作開始前他們都有不同的信仰儀式去祈求工作順利,賺到很多金錢。而信徒在信主後則不能參與這些儀式,會被非信徒排斥和不能參與工作,認為是不吉利和會影響整體的工作表現。縱使知道信主後會受逼害、看不起,但是在300年間,歐洲最大的羅馬帝國有6000萬人信主,為甚麼信徒數量會有這樣急速的發展? 原來,當時人們看到,信奉其他宗教會有很多淫亂的事件發生,就算放縱私慾也沒有問題。相反,信主的門徒會保持聖潔,知道相信主必須約束好自己的生活。信徒在信主後的思想行為有很大改變,吸引了很多人詫異和相信,所以有有了這個急速發展。

    在今天,我們仍然記得上星期的講道內容嗎? 有否在生活上行出來? 我們經常說要心意更新,但真的有否放在心中要行出來? 作為基督徒,我們是透過一個特別的眼鏡(主的教導)去看這個世界,面對當中的困難、不幸事件。主的教導讓我們去學懂怎樣看到世界事情的看法,怎樣去面對困難和不如意的事情。我們會有特別的世界觀和道理,在這個環境漸漸成長。

    保羅說我們要心意更新,要透過信仰教義去看這個世界。我們要透過十字架去看這個世界,看到世界需要基督的救贖。十字架代表著犠牲,因著十字架我們失去一些東西,但又得著一些東西。基督教信仰是為他人的信仰,我們要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我們很微小不算甚麼,但上帝救贖我們,祂教導我們怎樣愛人。作為基督徒,我們有自己的立場,但是我們要留意,我們的立場和世界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不可以去盲目跟從。

    基督教信仰對我們信徒的要求是嚴肅的,耍我們腳踏實地去經歷上帝奇妙的工作。作為信徒,我們並不是孤單的,我們的生命是彼此連結的。我們的喜樂是弟兄姊妹的喜樂,我們的憂傷苦難是弟兄姊妹的苦難。我們的信仰群體是互相支持、相愛、鼓勵對方,讓我們藉著上帝的愛一起成長。主耶穌在升天前說過,我們要建立教會,就算世界有很多苦難、邪靈,我們都要擁抱十字架。教會是永遠存在的,不會被撒但和邪靈打敗。一開始說到的第一世紀有很多人相信上帝,在近年的一些出土文獻中,記載了很多人怎樣在艱難的地方活出和堅持信仰。他們不怕危險和威脅,被人毒打、被獅子撕殺,仍然堅持相信。

    日本有一位小說作家:遠藤周作,他寫了一本名為<沉默>的小說,當中寫到十六世紀,葡萄牙的天主教教會差派了一批傳教士到日本傳教的故事。在1549年,他們差派了一批傳教士到日本的長崎宣教,在30年間帶領很多人信主和建立教會。然而,當時的領導人豐臣秀吉和後續的德川家康,他們都不歡迎這些傳教士,想趕走他們。可是,這些傳教士並沒有放棄,他們很掙扎地想留在日本這個地訪傳教。他們遭受了很多酷刑,但是他們仍然決定留在日本。當幕府看到他們的行為後,他們轉而逼迫信主的日本人民。他們用了一個很殘忍的方法,把信主的民眾綁在十字架中,用刀割了他們的頭使其流血,然後倒轉地插在一個大糞坑中。信仰的堅持是很艱難的。

    今天,我們要擁抱十字架,面對世界的衝擊。我們也要團結其他的信徒去面對困難,不可以自己一個人面對。在未來,我們定必遇到更加多的問題,但願我們能多思考上帝的話,讓我們有更多心意上的更新和改變,阿們!

「說不出來的歎息」古學賢牧師講 (2023年7月9日)

經文:羅馬書8:26-28

信耶穌之後,我們發現自己仍然很軟弱,在許多事上對人、對上帝都有虧欠,還存留一些與基督徒身份不相稱的行為。那怎辦呢?羅馬書第八章就將答案告訴我們:聖靈可給我們成聖所需的力量。

一、 信徒的軟弱有聖靈幫助 (羅8:26-27)

在主耶穌上十字架之前,祂知道門徒心裡很憂愁,就應許門徒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祂永遠與你們同在……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約14:16、26節)。聖靈內住我們心裡,祂有一個使命,就是要建造我們的生命。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節),使我們深深感受到父上帝的慈愛,以致我們有力量勝過罪的權勢,過得勝的生活。我們有主的同在,有聖靈的幫助,在痛苦裡面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艱難的處境。

羅8:26節「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聖經在這裡強調,不是任何人或天使,是聖靈「親自」替我們禱告。聖靈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祈禱,因為祂主動聆聽我們的心聲,祂為我們的生命難過而歎息。聖靈說不出來的歎息,是出自一種深厚的愛與關懷。聖靈是我們的保惠師,祂很明白、很瞭解我們,祂將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情緒,轉化成為幫助我們的禱告。我們很多時都有私心,生活模式又不合上帝的心意,不能夠每時每刻都儆醒禱告。在這些軟弱裡,聖靈為我們擔憂,用深切的情感爲我們祈求上帝的幫助。這種祈求勝過千言萬語。

 羅8:27節,聖靈是按照上帝的旨意祈禱,而不是將上帝的旨意改變,來屈就我們的軟弱。如果我們要體會上帝的心意,自己的心靈就要首先開始改變。上帝容許我們落在各種磨練裡,為要培育我們的靈性,使我們愈來愈認識祂。

聖靈的禱告與上帝的旨意吻合,我們可以確信,祂的代禱是最有效的,確保上帝會介入我們的生命裡。

二、 萬事對信徒有幫助 (羅8:28節)

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白事情背後有甚麼意義。羅8:28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上帝若遲遲不將我們所祈求的給我們,是因為祂愛我們。如果上帝照我們一切所禱告的去行,很快我和你就會變成一個隨心所欲的惡魔,而

上帝只不過是我們手中的「阿拉丁神燈」。萬事都互相效力,「效力」就是產生

功用的意思,上帝叫萬事互相發生效用;所以一切臨到我們身上的事都不是徒然的,是為了叫我們得著益處。

不過,萬事不一定叫所有人得益處,這應許只臨到那些「愛上帝的人」。

不愛主的人未必看得出萬事怎樣為他們效力。各位,這裡真是有些奧妙!要從「萬事」裡面得益處,原來必先有愛上帝的心。上帝在一切事上掌權、作王,然後使一切事情互相有關連。有好些事情,不是你所能計劃的,但事情成就以後,你發覺超越了你自己所有的計劃。所以你和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甚麼呢?就是保持一顆愛主的心!只要我們愛上帝,任何的挑戰與逼迫,都對你有益,使你得到提醒,得到警惕。

「敬拜與讚美(讚過不停)」倫國平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3年7月2日)

詩篇119:164

以色列人所敬拜的第一首詩歌就是詩篇1:1-2節:「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整個詩篇就是道出兩件事,第一節是人性:要我們不要跟隨人;第二節是神性:要我們要跟隨上帝。世界的風氣越來越壞,如果沒有上帝的話語陪伴我們,我們便危險了,就像詩篇119:43說:「 求你叫真理的話總不離開我口,因我仰望你的典章。」今天我們來看看詩篇119篇:

161-162節:「首領無故的逼迫我,但我的心畏懼祢的言語。我喜愛祢的話,好像人得了許多擄物。」

今天我們在工作上、或為正義受到逼迫、在生活上面對許多壓力,但上帝怎會讓困難在我們當中呢?上帝正因為這樣才差譴祂的兒子來拯救我們,提醒我們上帝仍然在我們當中。

163-164節:「謊話是我所恨惡所憎嫌的;惟祢的律法是我所愛的。我因祢公義的典章,一天七次讚美祢。」

有時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就想出一些鬼主意,就如窮則變、變則通,為求目的、不擇手段,世界就是這樣教導我們,但詩人這種心態給我們有很大的鼓勵和幫助,詩人讓我們知道在遇到困難時不是需要一些鬼主意,而是需要上帝。其實上帝每天也在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不是朋友、不是自己的努力,而是上帝,所以我們要將榮耀歸於上帝,就像經文說「一天七次讚美祢」。

165-166節:「愛祢律法的人有大平安,甚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耶和華啊,我仰望了祢的救恩,遵行了祢的命令。

當我們願意跟隨上帝的時候,不但有大平安,還「甚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聖經的教導真的很好,詩人起初說「首領無故的逼迫我」,但他沒有放棄過上帝的話語,一定會去跟隨上帝,甚至說:「耶和華啊,我仰望了祢的救恩,遵行了祢的命令。」

當我們受到逼迫時,不用世俗的方法解決,只需要交托給上帝,上帝自會教導我們怎樣做。就像腓立比書 4:6-7節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我們常常將痛苦藏在心裏,不知如何是好,但只要我們倚靠上帝,上帝便會保守我們。

167-168節:「我心裡守了祢的法度;這法度我甚喜愛。我遵守了祢的訓詞和法度,因我一切所行的都在祢面前。」

我們除了星期日返教會之外,靈修也很重要,如不靈修,便不能看到上帝的應允,所以我們在家也要禱告、讀上帝的話語,不要再說上帝的話語很難明,很多牧師、傳道人都說上帝的話語是上帝的愛,是寫給我們愛情的書(Love letter),所以我們應當像經文說的「我心裡守了祢的法度;這法度我甚喜愛。」去愛上帝的話語,我們遵行上帝的路,上帝也必看顧著我們。

「做好人與惡人的距離」 梁國強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6月25日)

經文:詩篇第1

詩篇在原文是指讚美—TEHILLIM,當中並不只有150篇,只是編入正典的共有150篇。詩篇共分成5卷,每卷的最後一篇最後一句都有讚美上帝的詩句。在卷一中1-41篇,第3篇有記載作者是大衛,而1-2篇沒有提到作者是誰。根據現代釋經學者指出,1-2篇是想作出教導給讀者,好像現時新聞報道那樣,會先講出有哪些重點新聞,然後再報道該新聞的核心內容一樣。

    詩篇第一篇是智慧詩,是想帶出我們要有智慧選擇做好人還是壞人。在原文第一個字是有福。在第一節中,指出有福的人是不會做三件事:「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不從(DOES NOT WALK)是指不行在、不跟從;;而惡人(IN THE COUNSEL OF THE WICKED)解作狂妄、心術不正、行為不良的人,不站(IN THE WAY OF THE SINNERS))可譯作不站在罪人當中。罪人中罪的定義可參考詩篇32篇1-2節: 得赦免其過(TRANGRESSION)、遮蓋其罪(INQUITY),這人是有福的話:凡心裡沒有詭詐,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在經文中的3個字:TRANSGRESSION是指越界(越過律法的規定);INQUITY是指扭曲(將錯的事情講成對的);SIN(射不中紅心)。最後不坐(DOES NOT SIT))褻慢人的座位(IN THE SEAT OF SCORNERS),可以譯作不和譏誚中傷的人同席,而這些人是自高自大,心驕氣傲的人。褻慢人是指有輕蔑的態度嘲諷上帝和祂的律法,也不聽教的愚拙人。在這3個「不」中,是有平行的寫法,也是帶出越行越壞的意思,經文中的這3種人都是不尊重上帝的。

    相反地,有福的人不會做以上所提到的3件事,他們會做2件事: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喜愛」的意思有愛慕和渴慕,就像男女關係中,經常有上帝的律法和說話在我們心中。 另外他們會晝夜思想,譯出來就是日夜間都思想上帝的律法。當我們若能夠不做「不」這3件事,「做」喜愛耶和華的律法「和」晝夜思想,我們就是有福的。有福是一個加強的複合詞,即最有福的意思。

    在經文中,提到有福的人像樹栽在溪水旁(3-4節),按時候結果子;相反惡人會像糠粃吹散。樹象徵穩妥,屹立不倒,不會輕易搖動。當樹深深扎根在溪水旁後得到滋潤後,就會健康生長。而「按時候結果子」就可以參考以西結書47章12節中的經文一樣,聖殿流出的河水灌溉各類樹木,以致葉子不枯乾和必結新果子。相反地,惡人就像糠粃一樣,他們沒有任何營養和任何價值,被風吹散。我們可以得出樹代表堅固,糠粃代表無根;樹代表義人,糠粃代表惡人;樹結出果子,糠粃被風吹散。惡人最後的結局是在審判中必站立不住,就算他們混入在義人當中也沒有用,因為上帝知道義人的道路,衪會分得出哪些是義人和壞人。

    在說完了整段經文後,相信大家都對這段經文很熟悉,但是,我們又是否懂得選擇呢?在這個世界中,顯然地,惡人是比較多的。很多人都會作出錯誤的決定,因為我們一路行在這個世界上,會很容易地越行越錯。在信仰路上,我們知道要作甚麼選擇,但是要正確地行出來是很困難的。美國有一個認知行為學的實驗,參加者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他們要在放有不同數字牌的椅子中選擇2個加為10數字的牌,選擇對了就可以獲得1美金。當中會有2個不同的評審準則,一個是會有人去檢查是否正確,另一個是自行申報是否正確,結果很多人都選擇了後者,這可以說明了2個認知行為心理學(自我服務偏誤和認知偏誤)。我們經常都認為自己可以選擇正確的行為準則,但是行出來會有誤差,因為我們有時會不經意地犯下大意錯誤,我們覺得已經做了對的事,但實際沒有。

    所以,我們需要靠近主,讓祂去幫助我們。我們人類是很軟弱的,不可以靠自己的才能,不可以和魔鬼鬥,也不要以身試法。希望今天的經文能帶我們好的提醒,常記在心中,作一個有福的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