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相處之道」陸幸泉牧師講 、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12月17日)

經文:羅馬書14:1-6

香港不時都會有野豬出沒的新聞,牠們穿插在車路上和在垃圾桶尋找食物,往往都有可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危險和意外。野豬在香港是受保護的動物,但是在內地可以食用。在2000年前的巴勒斯坦和地中海地區則認為豬是恥辱的象徵。當時的凱撒大帝曾經說過,寧願做隻安份守己的豬都不要做希律王的兒子,避免被殺。在猶太人眼中,豬是不潔淨的動物。聖經中有以下兩處主要記載有關豬的記載和比喻,一個是耶穌趕鬼入豬群,鬼附上2000隻豬後全部豬隻衝下加利利海溺斃,引致當地人央求耶穌盡快離開,因為沒有豬隻影響了他們的生計;另一個記載是浪子回頭的故事,二兒子要求分父親的財產給他,最後一貧如洗,到了養豬的地方做餵豬的工作,後來知道自己的錯後悔改。

今天講道的經文是羅馬書14章1-6節。第一節提到有關信心軟弱的信徒,是指當時在哥林多的地方中,外邦和帶猶太背景的信徒發生一些爭端。當時外邦和希臘文化在拜祭其他神時,都會用到豬肉。外邦人對於豬是沒有不潔的象徵,他們會照吃豬肉。相反,帶猶太背景的信徒則認為豬肉是不可吃的,所以導致不吃豬肉的信徒會被認為信心不夠的表現。不吃豬肉的信徒就覺得吃豬肉的人是沒底線的,會指責吃豬肉的信徒,對他們很反感,從而產生紛爭。

         保羅則認為,我們對食物不要有太大的執著,吃和不吃豬肉都不可以互相指罵和論斷對方,要彼此接納。在第三節中,他提到無論是吃甚麼的人,上帝都是會接納的,被認為信心少的人上帝是會支持他們的。今天,我們不會說甚麼應該/不應該吃,我們會小心應對某些說話/行為是可做/不可做的,避免違反上帝的真理。幾年前我在神學院聽到一對夫婦分享,講述他們在美國生活時是不可以看電影,原因是聖經說不准看電影。他們引用了詩篇第一篇的經文: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原來,他們是根據60年代牧師的教導,指出電影座位由褻慢人坐過,所以自己不可以坐。另一個例子是我之前在另一家教會講道時,當中有人決志信主,我聽到消息後為他拍掌。事後有執事來找我,說教會不可以拍掌,因為掌聲是給我們的上帝,不是給信徒的,原來他引用了詩篇47篇第一節的經文: 萬民哪,你們都要拍掌!要用誇勝的聲音向神呼喊!所以我們要看清和好好思想如何運用上帝的說話在我們的生活上。

        有在電影行業工作和家人未信的弟兄姊妹上,有時他們需要吃拜祭完的食物,信徒會被問起為什麼不吃。其實,我們在禱告食物結淨後,凡物都是潔淨的,而且所有食物都是上帝所賜的,所以是可以吃的。但是,如果吃的行為會使人趺倒,令軟弱的人趺倒,就不可以吃了。

         第五至六節則提到有關守日的經文。守日是指當時猶太人在不同的日子節期有不同的規則,例如守逾越節、住棚節、五旬節等等,在這些節期外還要守不同的主日。保羅指出有人會著重這些日子,有人會覺得每天都是一樣。其實,最重要的是每天我們都可以敬拜神,沒有分哪一天才可以敬拜上帝。之前在我教會中,我看到參與主日祟拜的人數眾多,所以打算開一個非主日崇拜,結果遭到很多人反對,說聖經有提到不可以開非主日崇拜。其實,敬拜上帝並不是以日子來衡量的,是以心靈和誠實去敬拜我們的主。所以我們要凡事感謝上帝,不可指責和用愛心去接納所有人。

在今天的世代,我們往往都會喜歡用自己所理解的聖經知識,去批評/論斷其他信徒的行為是否正確,符合上帝的教義。其實,保羅在經文中已經好好帶出,我們凡事都可行,但是如果在行為上會令他人趺倒,則是不可做的。我們都是罪人,但是上帝也接納了我們,衪希望我們彼此相愛,不要指責對方,要以愛心包容,互相造就。希望透過經文的提醒,使我們好好感謝上帝,好好建立自己和主的群體,阿們!

「耶穌的父親」彭偉業傳道講 (2023年12月10日)

經文:馬太福音1:18-25節                                                       

耶穌降生的故事是家傳戶曉的,聖子降生為人,道成肉身,是成就上帝拯救人類計劃的時刻,耶穌是整個故事的焦點。今天讓我們將故事的焦點轉到去耶穌的父親約瑟的身上,思想為何約瑟被揀選為耶穌的父親,而在約瑟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

一、憐憫心腸的義人

經文一開始說及瑪利亞和約瑟已經有訂婚的關係,根據古代近東文化的習俗,訂婚是一種正式的安排,會按照習俗訂立的婚前契約。瑪利亞在結婚之前懷孕的事實被約瑟知道了,約瑟自然會認為瑪利亞與別人通姦。作為一個「義人」,他應該要預備休書,然而瑪利亞將會受到社會唾罵甚至被處死。約瑟為這事想盡所有辦法去維護公義和瑪利亞,他從馬利亞的角度著想,去明白她的處境,並且謹慎考慮如何去保護她,於是決定暗中休了她以保護她的名聲。這種能力就好像我們今天心理學科所形容的「同理心」。事實上在成人社會裏面,大部分人際關係的問題都是源於缺乏「同理心」。在教會內事奉,好多時我們也看見缺乏「同理心」的狀況。約瑟「思念」瑪利亞的處境,嘗試了解瑪利亞的難處,為馬利亞作出最好的安排。可見上帝揀選約瑟作為瑪利亞的丈夫,同他的品格和具備同理心有一定的關係。

二、不墨守成規的「義人」

一章19節,聖經形容他為「義人」,就是堅持遵守律法,按著律法的規條去生活的人。而我們從約瑟處理瑪利亞的方式可見,他所在乎的不僅是自己遵行律法,同時也對瑪利亞顯出憐憫,為她的好處著想。約瑟是能夠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追求公義」,按照著律法所展現的價值觀和目的,其中是包括憐憫和寬容,這些都是神的心意,而並非死守規條,不會被困於當時社會一般人的思想框框。這種「不墨守成規」質素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也應用到職場工作和教會事奉的場景上面。今天我們生活在各種規矩之下,我們經常會把前人的做法約定俗成地變成規條,但實際上最重要是需要明白和理解各種做法的背後意義和原因,在需要的時候作出協調或者改變。

三、因使命感而順服

一位天使進入了約瑟的夢中,向他解釋瑪利亞懷孕的原因,這原因超越了他能夠所想像的。天使解釋孩子受聖靈感孕,他有拯救人類從罪惡走出來的使命,拯救所有百姓。這個孩子需要叫「耶穌」,耶穌名稱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拯救」。這也孩子也是以賽亞預言的「以馬內利」,代表上帝的同在,是上帝同在最終彰顯的時刻,代表猶太人期待已久的上帝的國終於來臨。瑪利亞所生的孩子代表著雙重的意義,是「上帝的拯救」和「上帝的同在」。對於約瑟來說,在剎那之間,約瑟明白自己成為這拯救計劃的其中一員,他的使命是要輔助一位救世主彌賽亞健健康康的出世和成長。聖經告訴我們約瑟真正承擔了這個責任,他帶領耶穌和瑪利亞經歷不少困難,從避難到埃及,又回到拿撒勒定居,從事卑賤的木工,供養耶穌長大。

約瑟並不是什麼大人物偉人,卻願意因為使命而順服,當我們面向約瑟,接受自己同樣地卑微的人。我們可否學效約瑟同樣因為使命而順服,具備同理心,不墨守成規,為真正的使命而付出自己呢?我們可否放下個人的自尊、榮辱感,而單單為拯救的使命作為一個貢獻者呢?

「震動心弦新發現」古學賢牧師講 (2023年12月3日)

經文:路加福音5:1-11節                                                       

安得烈找著哥哥彼得,向他介紹主耶穌是基督,並領他去見主耶穌 (約1:40-42節)。不久,主耶穌神奇地醫治了彼得的岳母 (路4:38-39節),但彼得始終沒有將主耶穌放在心上。

一、順服的行動 (51-7)

又過了一段日子,主耶穌親自上了彼得的船,對岸上的群眾講道;講完了,主耶穌叫彼得開船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路5:1-4節)。主耶穌是木匠出身,祂在打魚方面是行外人,如今卻挑戰彼得的專業知識!第5節,彼得回答:「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作為一個專業的漁夫,在最熟悉的水域、最慣常打魚的時候,經過「整夜勞力」,竟然「沒有打著甚麼」,這事非常離奇!難怪有人說,這根本就是一個「另類的神蹟」。

路5:5節,彼得在言語和態度上沒有正面違反主耶穌的指示,但他的回答顯示出一種溫柔的抗議。路5:6-7節,「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彼得因為聽從主耶穌的指示,就進入了主耶穌所掌管的神聖範圍裡,神蹟就發生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主耶穌的要求不合理,不肯照祂的吩咐去做。其實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拒絕主耶穌介入,而令自己一生徒勞無功。 

二、嶄新的發現 (58-11)

路5:8節,彼得就俯伏在主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彼得不但開始真正認識主耶穌,他也看見自己的真面目:1. 彼得發現主耶穌的指示完全準確無誤;這是人生必須有的發現!2. 彼得發現在自己的專業上,這位他稱為「夫子」的主耶穌,打魚的能力竟然遠超他的想像!3. 彼得發現主耶穌的權柄是至高無上的,甚至連湖裡的魚都受主耶穌指示。誰有這麼大的權柄呢?4. 先前安德烈向他介紹主耶穌就是彌賽亞,但彼得沒有將這事放在心裡。如今彼得發現自己只是一個渺小的人,竟輕看這位從天上而來的救主,這是何等大的罪!彼得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以致他無地自容,所以請主耶穌離開他。

路5:10節,主耶穌充滿憐憫地對彼得說:「不要怕」,祂不但完全接納彼得,並向彼得發出呼召:「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以往彼得的專業是打魚,如今他得到人生新的使命,就是做得人的漁夫。這個「得人」的「得」字,原文在提後2:26節譯作「擄去」。主耶穌呼召彼得,叫他搶救那些被魔鬼擄去的人,返回上帝的國度裡。世上沒有一樣事物比人永恆的生命更寶貴。這個呼召亦是叫彼得從賺取這個世界的物質,轉而為上帝賺取靈魂歸向祂。路5:11節,彼得感受到主耶穌比他的船、網、專業與當日所得的魚穫更寶貴,他願意專心跟從主耶穌。彼得的拍檔雅各和約翰(路5:10節),當日也經歷到這個神蹟,他們就與彼得一同跟隨主耶穌。

信耶穌是要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主,接受祂作我們生命的主。你願不願意都成為一個得人的漁夫呢?為主耶穌而捨棄,為祂獻上自己,因為主耶穌是配得的。

「作主忠僕」屈偉豪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3年11月26日)

經文:士師記131-5節                                                          

士師記時代是個混亂時代,但上帝在這時代仍作主作王,沒有因人的軟弱犯罪就放棄以色列人,並預備了參孫。士13:2-5,參孫的出現是由父母不生育開始,但因上帝的恩典而可以生育,這清楚表明參孫的出生與事奉,由母胎開始已是上帝的計劃。85年前是閩南堂的開始,後來借用神學院的地方,並飄流在不同的教會,在適當的時候上帝安排這個地方。參孫一生作拿細耳人服事耶和華,拿細耳原來的意思是分別出來歸與上帝,正如教會是為上帝建立,上帝成就教會也是為服務群眾,成就上帝拯救的計劃。

士13:16,教會的一切服事是全獻給上帝,這是對我們的祝福和恩典,可以參與在上帝的事工當中,但參孫不明白,不斷犯罪。參孫的力量不是來自頭髮,而是來自耶和華,所有事奉的能力都來自上帝。頭髮是拿細耳人生命的標記,一生不剪頭髮,是上帝已揀選他們,一生與上帝同行的標記,但參孫不重視這個標記,不珍惜這寶貴的身份。我們要珍惜與上帝的關係,堅守作為上帝兒女的身份,保守心懷,緊貼上帝。

參孫給人的印象是力大無窮,所向無敵,可惜他的人生一塌糊塗。拿細耳人有三條誡命,包括不喝酒、不摸死屍、不剃頭,要分別為聖,一切以上帝為中心。但參孫犯了所有誡命,放縱情慾,在亭拿看見一名女子,因他喜悅那女子,堅持要娶她為妻,即使父母勸他不要在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中娶妻。拿細耳人不能觸摸死屍,但參孫看見死獅的身體內有蜂蜜就拿來吃。拿細耳人不能喝酒,但他娶妻的婚宴中一定也會喝酒。他在婚宴中隨口說了一個謎語,就大動殺機;妻子給別人奪去,就放火燒非利士人的田。後來到了迦薩,看見妓女就犯罪,並住在妓女家,被圍困時就拆毀迦薩的城門,抬著城門到希伯倫的山頂示威,霸氣十足。其後到梭烈谷看見一個女人叫大利拉,參孫被情慾控制,為了滿足情慾不斷犯罪。

參孫的生命很矛盾,力大無窮可以撕開獅子,卻沒有能力抗拒試探,沒有理智分辨是非實況。參孫經常給女人欺騙,在亭拿時他的妻哭哭啼啼,他就把謎底告訴她,大利拉一次又一次的欺騙他,他還是跟她說有這麼大力氣的原因。太多的勝利讓他不在意自己是否拿細耳人的身份,甚至不相信力量來自上帝,驕傲令他軟弱跌倒。每個人都有弱點,求上帝保守我們,做人不要驕傲,唯有依靠上帝才能保守我們過美好的生活。詩2:11「當存畏懼事奉耶和華,又當存戰兢而快樂。」求主教我們以上帝為生命的中心作主忠僕。參孫的名字本來有光明或太陽的意思,上帝的心意是要讓參孫在黑暗時代顯出光明,在陰暗時代顯出上帝恩典,但參孫失敗了,他的下場是我們的提醒和鼓勵。最後,參孫再次回歸和敬畏上帝,上帝沒有放棄他,並回應他的祈禱。過去85年是恩典的印證,未來85年是繼續為主作忠僕。

「僕人領袖」陸  輝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3年11月19日)

經文:馬可福音14:6-13節  

最近的區議會選舉或教會同工聘任、堂委選舉都是希望選出一位能幫助市民、教友的領袖,究竟我們又怎樣去看「領袖」呢?

基督是一位君王,是舊約應許在將來以色列亡國後上帝賜給祂們的君王,從彼得認信開始,耶穌三次預告自己是受苦的基督,第一次是在8:31節:「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 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 第二次是在9:31節:「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祂們要殺害祂.被殺以後、過三天祂要復活。」第三次就是在今天的經文前一段10:33-34節:「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祂們要定祂死罪、交給外邦人。祂們要戲弄祂、吐唾沫在祂臉上、鞭打祂、殺害祂.過了三天、祂要復活。」為何耶穌要重複說明衪這受苦的角色呢?

門徒一般也認為君王是一個掌權的,怎會受苦呢?門徒的焦點都在權力上,所以祂們的請求也與權力有關,在35-41節中就是兩個門徒對耶穌作為一個君王而有些請求,祂們希望將來得國時,希望一個能坐在耶穌的右邊、一個坐在左邊。耶穌就反問祂們:「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杯是指受苦的杯、洗是指死亡的洗禮。雅各和約翰除了得不到所求,還被其祂十個門徒惱怒。

一般人的權力觀是從小到大都活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裡(如讀書、工作)及追求權力從而得到話事權,之後便演變成權力鬥爭,就像十二門徒一樣。當大家爭奪權力時往往會將罪惡動機包裝成理所當然的。耶穌在42節便回應門徒,用外邦人的權力觀作比較,外邦人的權力觀是由君王治理、和有大臣操權管束祂們,而耶穌的權力觀是為大的作用人、為首的便作僕人。耶穌想帶出叫我們不要跟隨世俗的權力觀,要我們學習衪作為領袖的心態。耶穌就在45節將衪的榜樣說出來:「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耶穌雖然是舊約應許的君王,但衪需經受苦後再回來時才得榮耀,就像但以理書7:13-14說:「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衪。衪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衪的國必不敗壞。」

耶穌透過服事來領導,並用自己的榜樣贏取尊重。耶穌提醒我們要樂意受苦然後得榮耀,不要爭權奪利、貪求別人的讚美,在遇到困難時一同去面對,在悲情中仍存盼望,並效法耶穌的榜樣,一同成長。耶穌透過服事來領導,並用自己的榜樣贏取尊重。耶穌提醒我們要樂意受苦然後得榮耀,不要爭權奪利、貪求別人的讚美,在遇到困難時一同去面對,在悲情中仍存盼望,並效法耶穌的榜樣,一同成長。  耶穌透過服事來領導,並用自己的榜樣贏取尊重。耶穌提醒我們要樂意受苦然後得榮耀,不要爭權奪利、貪求別人的讚美,在遇到困難時一同去面對,在悲情中仍存盼望,並效法耶穌的榜樣,一同成長。

「雄心壯志迎八五」張福民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11月12日)

經文:約書亞記14:6-13

今年實在非常感恩,身體非常健康。在機緣巧合下,我認識了2位原本不相識的醫生,他們都很關心我的身體狀況,隨後更帶領他們的父母受洗歸主。在這裡很多謝閩南堂弟兄姊妹的關心,我現在也不用帶口罩來講道。今年是閩南堂最精彩的一年,當中舉辦了很多有關85週年的堂慶活動,包括培靈會、音樂會、才藝比賽等。教會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有份去參加不同的活動。85年,不算長也不算短,因為上帝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上帝看日子是不同的。在這85年中,教會從無變有,從有到更加有。之前在這裡牧會看到教會的歷史時,起始是由一班來港的閩南同鄉和難民成立的,他們堅定的作了見證。他們看到這些難民都是基督徒,便聚集他們,租借了不同的地方聚會。這些教會領袖帶領大家聚會,是非常有愛心和難得的。到現在,我們很難在出面的教會找到相似的教會,有大座堂和不同設施,例如:花園、停車場和不同課室等等。感謝主,教會在這85年有很好的發展。

    今天的講道經文選至約書亞記14章6-13節,講述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有關迦勒和約書亞分地的對話。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他們到了一個地方:加底斯巴尼亞。摩西派了12位探子到迦南地進行40天的視察,他們帶了很多豐盛之物回來。迦勒和約書亞是其中的2位探子,他們對摩西和會眾表示非常有信心能夠進入迦南; 相反,其他10位探子認為迦南地有很多高大的人,相比之下以色列人只是蚱蜢,寧願回到埃及地做奴隸。

    迦勒和摩西相信迦南地是上帝應許給他們的產業,衪會幫助和安慰以色列人。12個探子中,小數的2個對上帝有信心,反而多數的10個人則對上帝沒有信心。我們做人要有眼光,要看到明天和將來的盼望。最近新聞報道有幾間名校將會在幾年後結束營運,其原因之一是因為富有的家長們帶同子女移民。現在香港比以前更安全,為甚麼反而有人要移民出走呢?迦勒和約書亞的眼光和心態與眾人不同,以色列人不相信他們的說話,更揚言要用石頭打死他們。但是,上帝的榮光救了他們,反而起誓說滿20歲以上的以色列人不能進迦南,要在曠野流浪。

    上帝鋪排了平安的路給我們,我們卻偏偏不行,相比迦勒和約書亞,我們好像對上帝沒有信心。以色人甚麼都沒有,但有上帝。迦勒和約書亞以寡敵眾,但有上帝保守,最後得到上帝的產業。他們能夠堅持,是因為有信心和看到上帝為他們開路;相對之下,另外10個人則沒有信心,怕辛苦,而且沒有信心反而會連累列其他人。另外,我們要看到上帝的應許,在苦難當中更要看到衪的應許。在這幾年間,疫症、戰爭、經濟問題、糧食危機等議題正在衝擊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更要看見上帝的應許,如果沒有上帝我們更會不知所措。

    在書14:6節,迦勒對約書亞提出分地的請求,來實現上帝給他的應許。當時迦勒和約書亞都相信上帝應許,但是最後約書亞接替摩西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迦勒並沒有埋怨上帝為什麼不讓他作領袖,反而忠心跟隨約書亞。他提到自己已經85歲,打算兌現當時上帝給他的應許,然而,他知道以色列人還未攻克迦南,他也願意挺身而出,為以色列人作戰。迦勒有雄心壯志,他相信上帝會賜能力給他。我們要學習迦勒非常有信心的功課,他有很大且長久的信心,並不是短暫的。信心是要不斷發展和累積,我們不可以原地踏步。之前我在照大腸時,發現有42粒瘜肉,我本來想忽略,但最後在眾人勸告下進行手術。原來我害怕手術後不能講道事奉,結果現在身體非常健康,非常感謝主。

    迦勒相信,帶著上帝的能力和應許,加上會眾群策群力,一定能進入迦南。同樣地,今天教會85週年更加需要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參加教會不同聚會和付出。在堂慶完了,我們不可以原地踏步,更加需要不同的裝備和更大的信心倚靠上帝。我們要重新得力,得著更多未得之地和未信之人,盼望信主人數大大加添。希望各教牧、長執團隊、各弟兄姊妹,一起見證上帝的大能,使主的榮光大大增加,光照閩南堂的各弟兄姊妹,阿們!

「得生命的冠冕」 古學賢牧師講 (2023年11月5日)

經文:啓示錄2:8-11

「士每拿」(今日叫伊士麥),意思是「沒藥」,味道苦澀但充滿馨香氣味。啟示錄提到七個教會,只有兩個沒被主耶穌責備,士每拿教會是其中之一。

主耶穌自稱  啓2:8節

主耶穌向士每拿教會自稱是「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表明無論情況有多嚴峻,主耶穌一直陪著他們,祂掌管一切,教會不用擔心。主耶穌經歷過人世間最深刻的苦難,但祂勝過死亡。士每拿的弟兄姊妹毋須懼怕,因為死亡不是結束,祂是復活的主。   

主耶穌知道  啓2:9-10節上

主耶穌提到祂知道士每拿教會所面對的這四方面:

患難 - 主耶穌知道他們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祂看顧著他們,並且極為關心。

貧窮 - 他們的貧窮是由信仰所導致的,可能因拒絕參與凱撒大帝敬拜的社交活動,就被排斥難以維生;或者是不同流合污,以致利潤都流到那些奸商手裡;甚至可能因為是基督徒,所以家業被人搶去。士每拿教會在信仰上是堅定的,他們雖然貧窮,但他們擁有上帝,於是主耶穌說:「你卻是富足的。」

毀謗 - 初期教會最早開始被逼迫的時候,逼迫的力量是從猶太人來的。

猶太人在社會上、在官府面前,講了很多毀謗基督徒的話。

下監 - 被關押的信徒甚少可以無罪釋放,結局通常是被處死。照理教會在這城裡只有恐懼與絕望,但主耶穌說:「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你們必受患難十日。」「十日」象徵一段不太長的時間;苦難是暫時的,受苦的日子是被主耶穌數過的。林前10:13節,「……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主耶穌賞賜  啓2:10-11節

士每拿被稱為「殉道者之城」,基督徒將自己的生命放在祭壇上,預備好隨

時為上帝獻上。「冠冕」象徵榮耀,新約常以冠冕指到救恩之外的獎賞,賜給那些忍受患難、勝過逼迫,而堅守到底的基督徒。啓2:11節,甚麼是「第二次的死」?啟20:13-15節,「……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請注意,「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必不受」,這是最強烈的否定。士每拿教會長期受壓,看來像是失敗者,其實他們擁有驚人的屬靈與道德勇氣!這一班為主耶穌從容就義、無懼死亡的基督徒,他們是得勝的。「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意思其實是強調:死亡絕對不會再有任何權柄在他們身上!

有人說:「我從來沒有期望自己會得冠冕。」這種態度豈能滿足天父上帝的心?面對末世的挑戰,我們十分需要與肢體成為禱告的夥伴,互相鼓勵,同走天路,一齊努力追求天父的賞賜。

「天國又好比(魚)網」 岑紹麟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3年10月29日)

經文:馬太福音13:47-50

太13:24-30,耶穌以麥子與稗子作比喻,和修版用麥子與雜草。主人讓僕人在田裡撒種,晚上時主人的仇敵也在田裡撒種。過了一段時間,僕人告訴主人田裡有很多雜草。耶穌為這個雜草的比喻作了解釋,當中的內容與今天經文有一部分是相同,但背後有很大的分別。雜草的比喻提到主人的敵人當晚到他的田裡撒雜草的種子,與麥子爭養分,有外來力量破壞主人所做的事。就如上帝的國臨到這世界,像那主人的僕人在撒種,但有外來的勢力讓天國臨到這世界不能正常運作,發揮其影響力。外來的勢力指惡者,要催毀上帝在地上所做的事。

太13:47,天國又好比撒在海裡的網。耶穌的門徒在加利利長大,當中有四個自小在加利利湖成長,耶穌用門徒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事物類比天國臨到這世界。猶太人打撈魚後會慢慢挑選魚,有些魚會被丟棄,因有些活物是猶太人不會吃或觸摸,如鱔,利未記曾提及無鰭無鱗的東西是不潔的。天國臨到這世界是通過耶穌運作,祂的責任是邀請人進入天國,成為天國的子民。這比喻所講的是審判,講人在世代的終結要面臨上帝的篩選和審判。太13:50,惡人的命運像雜草被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這比喻與雜草比喻不同之處在於雜草有外來勢力,這比喻不只有外來勢力,而是上帝邀請進入天國裡面的人,並在當中再篩選一次,標準是好的(義人)留下,不好的(惡人)丟下。

馬太福音筆下的耶穌看人有兩種:義人與惡人。馬太福音也提到罪人,有些被視為不潔的人,如外邦人等,或從人的職業界定,如妓女、稅吏等。但在耶穌眼中,所謂罪人、外邦人,妓女、稅吏等這些人不是惡人,只是無知的人。耶穌在馬太福音用比喻、隱喻區分義人和惡人,例如:披著羊皮的狼進入羊群 (太7:15)、結好果子與結壞果子的兩種樹 (太7:16-18)、稱呼耶穌為主、奉他名作工的,不都進天國(太7:21)、蓋在磐石與蓋在沙土上的兩類房子(太7:24-27)、麥子與雜草的比喻(太13:24-30)、愚拙的童女與聰明的童女(太25:1-13)、綿羊與山羊的比喻(太子25:31-46)。惡人是甚麼?太7:21,「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惟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7:22,「在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太7:23,「我要向他們宣告:『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給我走開!』」

在跟隨耶穌的人當中,十二個門徒裡至少有一個,耶穌知道他不是真心跟隨祂。耶穌通過這比喻提醒門徒,要經常檢視自己生命,將來要面對上帝的篩選審判。耶穌講這個比喻的另一目的是將來我們和身邊的人也會被篩選,跟從耶穌的人有幾多稱得上義人?在主的眼中,我們是被召的罪人,但耶穌也有恩典和包容,給予機會。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篩選,也要留意身邊的人,彼此相顧。    

「賜各樣安慰的神」 趙詠琴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10月22日)

經文:哥林多後書1:3-11

我們在生活上會遇到不少困難和不如意的事,往往覺得失意和感到無能為力,過往的三年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信仰方面我們同樣會遭遇不同的困難,例如信主後自己的家人會不喜歡,事奉上也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挫折。我們的上帝不單單是高高在上,衪是會憐憫人的。上帝是有能力和偉大的神,我們是會覺得跟衪有很遠的距離。實際上,衪是有愛和憐憫的神,我們犯罪時衪會原諒我們,會安慰人和我們的內心,而且也知道我們的問題。今次的講道經文提到有很多苦難和安慰,重點就是人生必定有很多苦難,但三一神會安慰我們。

    在第三節中,保羅提到上帝賜各種安慰給我們。保羅知道,他到不同的地方傳道會遭受逼迫,被不同人士和政權逼迫。他知道面對這些苦難是不容易的,但他會繼續和經歷。因為他知道,上帝會幫助他和與他說話。上帝會跟人說話,好像舊約中跟摩西、亞伯拉罕說話。保羅到哥林多傳道時,有人去捉拿他,但他繼續宣教旅程,因為他深知有上帝恩惠給予他。 有次傳教時有人打算捉拿他時,他的外甥救了他,使他脫離惡人之手。上帝透過不同人和方法幫助我們,所以在經文中提到保羅始終堅定都要到羅馬傳福音。所以他說,上帝是慈悲憐憫和安慰人的神,無論如何上帝都會安慰我們。

    上帝會安慰我們,同樣地基督耶穌也會安慰我們。雖然我們不像耶穌基督被釘在十架上受苦,但是我們會在傳福音時受到苦難。 身處這個世界當中,我們遵守上帝的教誨作處事時,往往都會被人取笑。而且,世界有不同的基督徒都受到不同程度逼迫,所以我們都會與基督同受苦難。上帝會藉著耶穌基督安排我們,在經文第8-10節提到,保羅就是在亞細亞和腓立比經歷患難。他被人捉拿要下監,而天使就拯救保羅,然而經歷地震後,獄卒害怕保羅會逃走,但是保羅沒有,反而向獄卒傳福音,並且一家歸主。我們雖然多受苦楚,而受的苦楚多同時也會多得安慰。上帝拯救是我們親身的經歷,是很偉大和有大能的神。  

    在聖經中,勸是有安慰的意思,而傳福音其中的含意就是帶出安慰人的信息。我們會犯罪和害怕神,而且不喜歡自己有很多過犯,但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受死。我們知道得罪上帝是很絕望,但聽到耶穌基督為我們的過犯受死,無條件地拯救我們,脫離罪的捆綁,讓我們重生並且過有意義的人生,與神同行。我們可以和身邊的人講,我們並不是絕望的,是有盼望的,也可以倚靠神。在經文中,保羅堅定在傳教過程會面對死亡,但是生是死都是屬基督的。福音給我們盼望,並且在我們肉身死後有最大的保障。

    聖靈同樣地會安慰人,在原文中有帶安慰的意思。我們在信主後有聖靈住在我心,會安慰我們。今天我們會遇到很多挑戰,但心情要堅定。記得我剛剛出來傳道時,我很用心準備講章但是感覺弟兄姊妹並沒有專心聆聽和作出改變。但有次靈修看到經文後,只要溫和和存心教導就可以了。上帝會透過經文安慰我們,故此我們要多讀聖經。

    我們在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也是會安慰人。保羅在第4節提到我們受人安慰,也要去安慰其他人。他親自見證自己如何受逼迫和恩惠而去安慰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我們有親身的經歷後,可以分享給身邊的人,所以我們要相信上帝會安慰每一個人。記得之前有一對夫婦分享到外地傳教的經歷,他們到埗後遭到偷竊,被逼轉換地方居住。但是他們轉換了居住地方後,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他們傳教的目的群體是非常近,他們非常開心。所以我們不需要看到有哪些困難,相反地,我們更要看到上帝如何幫助我們。

    今天,我們在信仰群體要彼此安慰和互相代求感恩,好似經文第11節所講的要謝恩。保羅體會到我們為別人代求時,上帝會幫助我們。我們聽到上帝的幫助後,會互相感恩,是非常好的事,盼望我們信徒之間會彼此幫助和感受上帝的恩惠,阿們!  

「愛之深、責之切」 彭偉業傳道講 (2023年10月15日)

經文:啟示錄3:14-22

    香港人常常被人形容為「冷漠」!在2019年一則網上新聞報導:一位老人家在快餐店內失平衡跌倒,導致頭部嚴重出血,但餐廳內的人都視若無睹,有位好心人報警並且協助警方調查,但這位好心人因此遲到上班,卻被上司責怪好管閒事,這事引起網上熱烈討論。其實這在現代社會是正常現象,因為人總是將自己的事放在第一位,不想被別人打亂自己腳步。我們要小心的是,冷漠的社會現象可能存在於教會。

老底嘉教會是在啟示錄中耶穌藉著約翰寫信給七間教會的最後一間。在主後61年,土耳其一帶地區遭受到嚴重地震的破壞,但老底嘉城拒絕羅馬中央的救濟,憑藉自己的財政和能力重建城市,因為老底嘉是當時相當富有的城市。這城市是當時的交通交匯處,是這區的金融中心;他們的醫學院最擅長眼科和出名的眼藥;當地培養出優質柔軟的黑羊毛,成為當時時尚的衣著材料。所以,他們無論在金融、醫藥、物質都不缺,他們所缺乏的是好的水源。相比起其他六間教會,主耶穌形容老底嘉具有一種「特殊功能」,就是把熱水降溫,又把冰水升溫,變成「不冷不熱」。這種特異功能引來主耶穌的怒氣和斥責,究竟為何?

一、失去原本的功用

耶穌說祂知道老底嘉教會的行為表現,他們的行為是不冷也不熱,耶穌反而希望他們直接是「冷」,抑或直接是「熱」,卻不應該是不冷不熱,變成溫水那樣。(三15-16)因為由北方希拉波立來的溫泉水,到了老地嘉之後變成暖水,失去醫治功效,又不能飲用;由東南方歌羅西來的雪山水,到了老地嘉又變成暖水,失去飲用冷泉水的好處。總括來說,所有原本有用的水到了老底嘉,都失去原本的功用。老底嘉成為了「不冷不熱」的代名詞,即是「漠不關心」、「愛理不理」。老底嘉教會失去了原本上帝設立教會的功能,老底嘉是一間「失效的教會」。老底嘉教會對耶穌來說是反胃的,祂要將這教會嘔吐出去,耶穌受不住了。

耶穌知道老底嘉教會的基督徒已經習染了當地的土豪味道。他們獲得所有屬世的成功,但耶穌看他們卻是嗤之以鼻,耶穌斬釘截鐵地認為他們實際上是「貧窮、瞎眼、赤身」。(三17)自以為富足的老底嘉,在耶穌看來是極之「貧窮、可憐」。雖然他們在世界上是富足的,但在屬靈上是「極其貧窮」。

今天的我們需要對這種「屬世的追求」十分警惕。人在追求屬世的幸福而忙碌,卻把教會的屬靈聚會看作為最後日程選項,最後我們看似得到事業、物質上的收穫,但屬靈上實際上是「極度的貧乏」,因為耶穌知道我們的心不在祂裏面。很多方式表現出我們的心思意念不在於上帝,就是當要同上帝計較可以付出幾多的時候,我們的屬靈就開始變得貧窮。人生太計較自己和重視自己,反而冷漠地對待上帝的事。這樣落去,主耶穌的教會必然將要崩塌,因此慈悲憐憫的主耶穌也迫不得已發怒並且指責。

二、主提供解救屬靈貧乏之方法

老底嘉作為金融中心,自以為有豐富的黃金,耶穌卻說他們實際上是可憐和困苦,他們必須向主耶穌買「火煉的金子」。「金子」在詩篇內的傳統比喻為「上帝的話語」,在詩篇19篇9至10節將耶和華的典章比喻為「可羨慕的金子」。「火煉的金子」代表經歷過上帝話語潔淨的屬靈生命,在靈性上的富足。耶穌知道老底嘉盛產黑山羊的羊毛衣服,耶穌卻說他們是赤裸的、是可恥的,他們必須向耶穌買「白衣」來更換時尚的黑色毛衣,「白衣」標誌著對重新獲得更新的潔淨生命,並且為聖潔委身。耶穌也知道老底嘉以眼科醫院和眼藥而名聞當代,耶穌卻說他們是轄眼的,他們只看見和重視有形的世界,卻無法看見上帝的天國。耶穌叫他們向主買眼藥擦眼,才能解決屬靈的失明。(三18)

耶穌完全明白老底嘉的文化特色和他們獨特的問題,耶穌每一樣的解藥都是針對他們自己所自豪的成就;同樣,今天耶穌明白我們的問題和滿足於什麼,自豪於什麼,緊張些什麼?主耶穌卻是會叫我們向祂買為我們特製造的「屬靈的解藥」。

三、愛之心、責之切

當我們看到第十九節,我們的內心可以獲得從主而來的安慰。「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耶穌愛得我們越深,對我們的責備就越強烈,所謂「愛之心、責之切」因為主耶穌的愛,就應該悔改,重拾對基督的熱心。把一間「失效的教會」演變成一間「熱心的教會」。

最後,耶穌給予老底嘉教會兩個應許,在20節主耶穌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人知道耶穌,卻心底裏拒絕耶穌,但耶穌依然敲門期望我們能夠親密接觸。若然我們能夠開門接待耶穌,主就同我們一同坐席於彌賽亞筵席,享受得勝者終極的圓滿。第二個應許在21節,賜予我們與祂同享寶座,同享王位,我們獲得了得勝者的終極榮耀。這些都是我們作為基督徒的終極盼望,主的應許永遠不落空。就算是一間冷漠的教會如老底嘉,主耶穌依然堅固他們的信心,無論他們如何不濟,主應許仍然信實。更何況是今天的我們呢!

一直以來坊間有一種對教會事奉的統計,就是80/20。意思是說一間教會大概只會有20%的人願意參與事奉,其餘80%的人是享受別人的事奉。但實際上這種狀態是不健康的,這樣落去,那20%的人必然身心疲累。弟兄姊妹,我們每人最終都需要問上帝如何評價自己,對主耶穌來說,我們是哪一種的跟隨者?讓我們今天找一個機會,安靜地與耶穌對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