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過的日子」 吳俊夫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5年10月4日)

經文:「傳道書4:9 – 12節」 

    世上應沒有人喜愛孤獨,總希望有人同行,二人同行可以有伴,互相鼓勵支持,若對事物持不同見解時亦有益處,可以有多方面及不同角度分析,彼此交流,是值得高興。今日經文分享同行者是誰和怎樣同行。

    傳道書第4章的前部份述及一個沒有同伴的人,他勞碌不息,但不享福樂,那麼是為誰忙呢?所以傳道者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一起勞碌可以彼此分享由合作而得到的成功喜悅,但須留意屬美好的分享使人開心,不好的分享令人憂愁;分享不單單侷限於夫婦,主內肢體也可以經歷,有人說:「窮得只剩下錢。」意思是一個人除錢財外,甚麼也沒有,連朋友也沒有,相信沒有人希望淪落至這景況,寧願經濟上貧乏,生命要豐盛,因為孤單的日子是不好過,生命是需要互同行相扶持和互相建立,所以要與身傍的人建立關係,這樣才會有幸福。

   “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第10節),在傳道者那個年代,有些客旅需要在晚上趕路,山路崎嶇不平,沿路沒有照明,若不慎跌倒,隨時會喪命;當人生有危及生命的跌倒或遇患難時,若沒有人提醒及扶他一把,這肯定苦不堪言。成為一位扶持者要關心別人,知道對方所需,願意付出,亦需經常自我反省,樂意接觸不同群體,切勿落井下石。有些人的性格有缺憾,可能較孤癖、不善溝通,相信他已孤單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主耶穌說:「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衪親自作了很多好的示範,接觸患病、被人捨棄、被排斥的人,弟兄姊妹須以主基督為榜樣,去關心弱勢社群、性格上有問題的人,將愛帶給他們,讓他們經歷和感受上帝的愛,使他的生命有所改變,可以去感染別人。  假如在座有120人,每人都願意去接觸一位性格有問題的朋友,這世界不單會減少120位性格有問題的人,同時會出現120位有感染力的人,“不計算”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上帝盼望我們去建立更多人,使更多人可以進入上帝的國度,基督徒須成為這種扶持者,成為有感染力的人。

    經文第11節: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古代以色列商旅需經常穿越過曠野地,日夜溫差大,晚上會颳起大風,他們的外衣有毛毯的保暖作用,但外衣的長度不足夠遮蓋整個人,若有兩個人同行時,可以將兩件外衣合併取暖,經文所指的兩人是指同行者,可以彼此感染。人生在不同的階段可能遇上大大小小挫折、困擾,或許會引致掛慮,感謝主,因為周邊有肢體同行。團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聚會,能建立弟兄姊妹一起同行,所以要參予適合自己的團契,透過團契生活互相建立同行關係。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12節上),商旅在路上有機會遇盜賊,除財產損失亦有機會危及性命,一個人面對強盜往往不能制勝,但有同伴就可以抵擋,其實屬靈生命亦是如此,撒旦總是找機會攻擊每一位基督徒,逐個擊破容易,如屬靈的人聯合一起,就難得逞,故此,需要有屬靈的伙伴,互相扶持和幫助,同心合力,才有力量,生命才會剛強。“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12節下),三股合成的繩子一定比一股合成的繩子有強度和持久力,不會太快折斷,人結集的力量亦相似,生命才可以強壯,教會需要更多的肢體成為同行者。

    有人認為:快樂的分享會成為兩倍,痛苦的分擔的會減少一半。分享的成果是兩倍,而憂傷時有人可以分擔,苦痛會減半。人與人同行有時間極限,當上帝與你同行,生命會整個改變,願我們都能渴慕與主同行。阿們!

「聖靈與你」 陳恩明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9月27日)

經文:「以弗所書518節」                         林日麗姊妹記

   今天分享聖靈與你我的關係,教會必須講聖靈的真理,活在聖靈裡面。可惜在教會的歷史,一是不提聖靈,一是提聖靈便會吵架,兩樣皆不對。對聖靈無知的人,其生命是貧乏的;講聖靈太過火的人,生命會出軌。有些人曾對牧師說,只要經歷聖靈充滿,從此便大大不同。基督徒的生命是要靠某些特別經驗才能起飛? 今天要注重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要逃避、忽略聖靈,要依靠聖靈。

  從來都沒有人有聖靈的代理權,沒有人能將靈恩運動等同聖靈的工作。我們不能否定聖靈在靈恩運動中有工作,正如聖靈在其他教會活動中有工作。但活動歸活動,運動歸運動,要辨別那些真正是聖靈的工作。要返樸歸真,回到聖經,聖靈和信徒的關係是甚麼?就算沒有特殊的靈恩經歷,不用自卑,要知道我們在基督裡有寶貴的應許,就是得著聖靈。只要信耶穌,便會有聖靈,被聖靈得著。 聖靈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以下分享三點:

第一、不要叫聖靈擔憂。以弗所書4:30節:「你們原是受了祂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受了祂的印記,聖靈已經擁有我們,住在我們裡面,所以我們有聖靈。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成為我們將來得基業的憑據,受了印記。因此,不要叫聖靈擔憂。  如果與聖靈的關係很好,與人的關係也會很好。 要培養對聖靈敏銳的心,聖靈知道甚麼是對我們好。

  以弗所書4:1-3節指出,今天教會最需要的是要竭力保守大家的關係,要寬容,聆聽別人說話。聖靈不只與我們說話,要看大家在上帝的家裡是否合作。我們並不否定弟兄姊妹愛教會的心,但教會不只是堂會,而是與你一起合作的人。關係破損,整個堂會也會受損。聖靈結的果子是彼此相愛,以弗所書4:8-12節的提醒,如果教會不重視聖靈所賜的職份及恩賜,教會一定會混亂;如果在聖靈裡互相配合,教會沒有一個閒人,每個聖徒都被裝備,教會中的教牧領導、牧養的職份得以發揮。一個蒙召的教牧,若忠心正直地事奉,得到長執的支持,信徒領袖的互相配合,這樣的堂會一定興盛。

    第二、被聖靈充滿的事,這可能是以弗所書全卷最被誤解的經文。聖經所講的是請不要阻礙,請你每天都被充滿。不被充滿是不正常的,持續時刻被充滿才是正常的。不要阻礙上帝、聖靈在你生命中的工作,應該順服祂,時刻讓祂主宰,時常被聖靈充滿。意思即不用追求,不用講特殊經歷如講方言,每天都要聽聖靈的話。聖靈充滿是甚麼?在聖靈裡的經歷是永無止境的,生命的更新變化是永遠可以向前的。我們像活在空氣中,不能在真空中生活,不能不呼吸,被聖靈充滿便是不斷要呼吸。順服聖靈,生命便會更新服事上帝,結出祂所喜悅的果子。不用特別的聚會、按手、進步,而是每天的順服。

  我們不能憑著做甚麼來換取聖靈充滿我們,我們信了耶穌,有聖靈,聖靈每天都要我們聽祂的話。人被聖靈充滿,和生活會開始轉變,喜樂會增加,謙卑、信心等各樣都會改變。因為聖靈充滿是必然的事:不是經驗,而是順服、節制和管理自己。不只是個人修為,而是在群體的生活;不只是宗教方面,而是整體的生活。聖靈在生命中叫我們以基督為中心:顯揚主基督、被塑造成基督、像基督。在婚姻、職業的生活,在屬靈的爭戰,一切都是本著基督。

    第三、在今天教會提及聖靈時,會講屬靈爭戰。我們要穿起上帝的全副軍裝,拿起聖靈的寶劍,就能夠有進攻的機會。屬靈爭戰其實是打我們自己的心,主耶穌用聖靈的寶劍撃退撒旦,是上帝的道在我們心中,作主作王。最重要的屬靈爭戰,是真理將我們的心奪去,不放縱自己生命中的情慾。尊主為大,不叫聖靈擔憂,時時學習悔改順服、依靠。願主憐憫我們,被聖靈充滿!

「化解矛盾,凝聚優勢」古廖玉明師母講(2015年9月20日)

經文:民數記32:1-24節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四十年,終於來到摩押,可以過約旦河去領受應許之迦南地。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來見摩西、以利亞撒和會眾的首領,他們請求將約但河東這一片土地給他們作產業,他們不想過河。這要求明顯跟原定的安排有很大分岐,完全在摩西的意料之外,化解當中的矛盾是他當前首要的任務。

(6-15節)摩西很嚴厲地責備他們。奇怪,這豈不會令彼此之間的矛盾有增無減?箴25:15說「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雅1:19-20:「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我們要注意,摩西可以用責備來面對這次的矛盾,並不在乎他有江湖地位,而在於他的生命質素。在民27章,上帝告訴摩西,他會死在摩押平原的山上,過不了約旦河。摩西將這事向全會眾宣告,又照著上帝的吩咐,當眾按立約書亞作他的接班人。所以,日後他們的際遇是生是死,是禍是福,都影響不到他了。但摩西真是大公無私,他不是維護自己既得的利益,而是對他們愛之深、責之切,他們是感受得到的。

    要化解矛盾,不單要動之以情,還要說之以理。摩西以對等的成年人模式和這班人說話,以歷史為鑑為他們分析,提到上帝對他們上一代很嚴厲的懲罰。摩西直率的指出,他們只為自己人的利益著想,沒有顧及全體以色列人。結果怎樣?(16節)「兩支派的人挨近摩西」,他們沒有不歡而散,而是以友善、溫柔的態度回應摩西,進一步化解了這次矛盾。無論那一方理由較充分,只要態度謙和,問題就容易解決。他們提出折衷的方案,(16-18節)他們仍然選擇約旦河東的土地,但他們的男丁願意過河,並且帶頭打仗,直到其他支派定居迦南。現時他們希望摩西給他們一些時日,他們好重建河東的城鎮及羊圈,使婦孺牲畜有安身的地方。摩西見到他們的態度,又聽到他們的承諾,就對他們說:「如今你們口中所出的,只管去行」(24節)。摩西沒有堅持己見,他尊重他們的選擇,矛盾就化解了。當然,他們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付出代價:在迦南地南征北討,一去就是十幾年。

應用:

    內部的矛盾不化解,只求表面的和諧,就好像將炸彈埋在地裡。(太5:23-24)主耶穌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我們所傳講、所唱頌的福音,宣稱人可以跟上帝和好,然後人與人之間可以和平共處;但如果信靠上帝的人都不能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我們是否還有資格去傳揚福音?教會對現今這個撕裂的世代還可以作出甚麼貢獻?

    一些弟兄姊妹為了化解我們當中的矛盾,付出了不少心力和時間;無論有沒有成果,你們的勞苦是值得讚賞的,(太5:9)主耶穌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無論是資深的長輩、作領導的,或是成長的一代、作跟隨的,各有優勢,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我們要認真地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不要令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內部消耗。當我們的力量凝聚起來,就足以成就上帝的工作,彰顯上帝的榮耀。

「包裝卻不偽裝」吳俊夫牧師講(2015年9月13日)

經文:歌羅西書1:28-29節

「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歌羅西書1:28-29節)

  基督徒應該要包裝嗎?基督信仰可以包裝嗎?這問題也許並不易答,仿彿包裝總易被認為被世俗影響,這實在是難以過於簡化地回答「應否」、「可否」!然而若從另一角度去思考,基督徒應否或可否偽裝呢?答案則能斷然地答──「不」!因我們既稱為基督徒,就不能貨不對辦,名不符實。要理解包裝,便得從其目的去思考,包裝的目的是吸引,然而吸引的目的不是欺騙,若從這個角度去看,相信我們便能釋然。

  保羅寫信予歌羅西教會,是因為知道此教會的假師父為患,錯誤帶領信徒走錯了路,就如他們認為要得上帝的拯救,便不能單單敬拜上帝,更要敬拜其它靈界的掌權者。假師父正是那偽裝者,誤導著人信以為真。有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無論如何,偽裝總不能成為真。正因如此,雖然歌羅西教會並不是保羅所建立的,然而保羅卻對此教會滿有負擔,故此亦派同工前往教導、牧養。

  雅歌曾記載:「主啊!願祢吸引我,我就快跑跟隨祢。」當被主吸引時,便叫我們跟隨著上帝而行。包裝就是要吸引,吸引人去看,去得著。我們的生命吸引人嗎?我們懂得讓生命吸引人嗎?

  • 用諸般的智慧(28節上):我們既想將上帝的愛與人分享,便當用諸般智慧,包裝豈不是諸般智慧中其中的「一種」?為要使人得着勸戒、教導。然而我們要緊記,包裝是方法,而不能成為最終的目的。

  • 盡心竭力(29節下):保羅為著福音事工,用了不同的方法向不同地方的人傳揚上帝的福音與大能,為的是叫更多人得著福音。但是他更是盡心竭力的去作,而不是純以方法吸引、欺騙別人。他更是盡力地運用上帝給他的能力去事奉,去傳揚。有說台上3分鐘,台下10年功。這在一班事奉者身上看到了這樣不計較的生命,這就是值得。就如別看輕一隻手錶,外面看來只是美麗的外型,然而內裡卻複雜非常,是要仔細花心機去研究、調校,裝配而成,信徒成熟的生命豈不也是如此嗎?

引到上帝面前(28節下):一切的事奉,目的是叫上帝得榮耀,將人帶到上帝的面前,而不是自己的面前,這正是基督徒偽裝者與包裝者的分別。信徒是需要包裝的,但不是偽裝。傳福音的手法經過好的包裝能事半功倍,但不能讓包裝成為本質,包裝的背後最終仍然是要將一切歸於上帝。信徒應當盡心竭力於基督,不應自滿,才蒙上帝喜悅,亦應常常自我反省,努力打好信仰的根基,有好的榜樣,才將人帶到上帝的面前。榮神益人。

古學賢牧師 「喜樂的事奉」(2015年10月4日)

一位新朋友告訴我,上個月她第一次到本堂敬拜,一位姊妹滿面笑容、熱情地招待她,給她深刻的印象。不錯,事奉是向上帝感恩的一種表達,當存著興奮和喜樂的心態。想到我們不過是瓦器 (林後4:7),能與上帝同工,該是何等的殊榮!

    事奉主的人常有機會遇到失意和挫折,沒有必要將事奉看成苦差。上帝看顧屬祂的人,祂必能成就所交託我們的事。我們只管存著感恩的心,承擔榮耀的職事,靠主樂在其中。

吳俊夫牧師 「別錯「過」中秋節」(2015年9月27日)

翻查中秋節的由來,原來不單是嫦娥奔月這家傳戶曉的傳說,更實在的說法是透過此節日拜祭月亮(天的心)及土地公生日(地的心)的日子。月餅象徵天地團圓,柚子即取其諧音「祐」,即得著庇佑之意。我們若能理解起源,更應藉此日子,重新注入更有意義的原素:

賞月:學習更多欣賞

月餅:看重真正的團圓,不單人在一起,心更要常在一起

柚子:向需要的人多加關愛及支援

花燈:讓上帝的光,透過我們照到人前,向人多一點微笑及關懷

願我們別錯過中秋節,更別錯「過」中秋節!

祝大家中秋節有滿有上帝的快樂

古學賢牧師 「趁來得及」(2015年9月20日)

 過去的禮拜一晚上,我和幾位教牧朋友在餐廳吃飯,突然收到消息,兩位禮賢會的傳道同工於當日下午在西貢乘舢舨出海垂釣,舢舨被大浪打翻沉沒,一位遇溺身亡 (莫榮照牧師,51歲),另一位受傷送院。想到莫師母和三位年幼子女突然身陷苦境,我們深感傷痛,即席為他們禱告。

    回家路上,我思潮起伏:莫牧師會否壯志未酬呢?想必有許多未完成的工作、未實踐的計劃……

    許多事情我們不明白,但主耶穌已將愛的使命分派給你和我,趁來得及(約9:4),多珍惜身邊的人。

「作有深度的基督徒」鄧啟耀牧師講,黃旭曦弟兄記(2015年9月6日)

經文:腓立比書1:9-11節

在這個世代裹面我們需要對主有一種深度的委身。冰山一角是指出我們看到的只是整件事的一少部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份,只有水底下面隱藏部份的十分之一,好像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有時候被別人看到的都是表面那一層。

  牧者Richard Foster提及在這個時代的禍因是淺薄。事事要求立時的滿足乃是一個基本的屬靈問題。今天最迫切的需要,不是要大量聰明能幹的人或者大有恩賜的人,乃是有深度的人,深深與主結連和同行。Chunk Colson指教會有如三千里長的冰海,但深度只有一吋厚。雖然教會的數目和人數迅速增長值得高興,但是在屬靈方面的增長卻是缺乏。 在聽道資歷很深的信徒,不代表他們能夠在生活上實踐出來。相反,如能將屬靈知識化為身體力行,將會成為一個很有力量的領袖和牧者。Elton Trueblood 也提出今天基督教最大的問題是數以百萬計的基督徒並沒有參與、委身,更糟糕的是他們並不覺得這樣有什麽問題。反映出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基督徒都自我隱藏和逃避委身工作。

  “冰山的比喻”可用來理解五個階段的屬靈生命:

  1. 聖經知識:基督徒很容易從講道和分享中接觸到 ,聖經中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的聖經知識很強,但卻被指假冒為善,生命完全沒有委身和實踐。

  2. 心靈感動:聽了教導和真理後心裹會有觸動或和應。但如果單靠這點,就好像聖經中提到土淺石頭地的人,雖然一開始生長得不錯,但受到挫敗和挑戰時就容易枯萎。

  3. 具體回應:當受感動後,就要給予適當的回應。就如門徒受感動後撇下一切跟蹤祂,活出生命的見證。

  4. 全然奉獻:這是一個有要求的信仰,一個立定心志跟從上帝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天國。沒有其他藉口能阻攔我們獻上當作活祭。

  5. 生命轉化:當全然奉獻時,生命就會變化。得上帝稱讚、成為滿結生命果子的忠心僕人。

  基督徒絕對不要隨波逐流,要分別為聖。我們同樣會經歷世人所經歷的事情,但不要過份追求,才能瀟灑走一回。擁有祟高的目標,利用有限的生命活出無限的價值。

  如何作「作有深度的基督徒」

  1. 全面認識聖經真理

  • 耶穌教訓門徒許多「需要」知道的道理。 我們不應該取易捨難,必需全面認識聖經真理,不可以單單只查閱或研討自己喜歡的經文。

  • 對聖經要有全盤掌握, 對信徒培育要全面和平行。在傳福音的使命上要完整傳遞。

  • 我們需要離開道理的開端,遠離信仰表面的層次,學習進入更深層次和完全的地步。

  1. 知識和見證多而又多

對信仰知識有全面的追求和盡心。作一個有深度和委身的基督徒,這些知識必須能夠轉化我們,好讓我們活出屬靈生命的見證。

吳俊夫牧師 「牧、羊、人」(2015年9月13日)

  「我係個『牧者』、同樣係一隻『羊』,更係一個『人』!」這是我對自己的認知,但同樣地卻常不認知。我們是否也活在近似的狀況下?

  牧──不單是職份,更是由心而出的態度表現,從很多好的牧者身上,我看到了;牧者不單是牧師、傳道人,更是每個天國子民的職份(彼此牧養)!

  羊──我係一隻點樣的羊?難以想像羊可以好衰、好惡(試幻想隻羊口中擔著一枝煙),哈!從你哋身上我看到羊的可愛,有時又……呵!重複多次,我係一隻點樣的羊?

  人──我係一個人(可以係藉口逃避責任)、我係一個人(可以係深切對自我軟弱的認知),我係一個人(更可以係接納有自我限制,卻倚靠那滿有能力的上帝的『牧羊人』)

我哋都係──牧、羊、人,都係牧羊人!

「逆轉巴別塔事件」陳家明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8月2日)

經文:「徒2:1-13節」

使徒行傳二章1-13節記載兩件事。(一)第1-4節:那時是五旬節,門徒遵照耶穌吩咐在那裡等聖靈降臨。門徒當時聽到好像風聲,看見舌頭像火焰,他們被聖靈充滿,然後說起別國的話。(二)第5節:各處有虔誠的猶太人回來,看見這班門徒用他們的鄉談說話,覺得莫名奇妙,最後譏誚門徒「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各處回來的人都感到納悶、驚訝、混亂。這些回來的人有從東邊伊朗,橫跨中東,到土耳其的北邊,然後沿著愛琴海南下,下至非洲北邊的埃及。當亞述滅了以色列時,直到波斯年代,以色列人分散在各地,這是主前五百年的事。他們仍是猶太人,但因在那裡長大,所以習慣當地的鄉談。

「譏誚」不只是指嘲笑,還包括歧視、批評。那時是五旬節,農作物剛收成。以色列人在五旬節獻上感恩,葡萄剛收成時,需時間釀製,所以不會有新酒。若要喝醉,要喝陳年佳釀,或在飲宴時喝主人奉上的好酒。「新酒」是指平價酒,意思指喝水也可以喝醉,還沒有喝便醉了。因此「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含有批評、看不起的意思。

在整本聖經裡,被聖靈充滿會說起別國的話,只有使徒行傳這一章有記載。在保羅書信,或福音書裡,我們明白聖靈的工作,如在羅馬書8:16,聖靈證明我們是上帝的兒女,給我們有印記。約翰福音14:26講聖靈給我們有提醒,想起耶穌基督的話。約翰福音16:8指出聖靈使我們有警惕,自我反省。在約翰福音16:13中,有時不明白神的話的意思,但聖靈幫助我們明白真理。每人都有軟弱,但羅馬書8:26講「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使徒行傳二章7節說:他們「不都是加利利人嗎」這句話有貶低的意思,聖經學者講加利利人語言不清,發音有困難,別人一聽便可知他們是加利利人,這些加利利人像是鄉下人,說話不清楚,為甚麼可以說標準鄉談?對於21世紀的信徒,若被人講「這班不是基督徒嗎」,這是甚麼意思?原來基督徒應有基督徒的標準。上個月美國政府通過同性婚姻條例,有人說這是一個新的國際標準。但我們是天國子民,不是跟從這個新的國際標準,是跟從天國標準。

為甚麼在創世記十一章中人的語言會變亂?因他們驕傲,要傳揚名聲,怕被分散,如不能溝通,事情便不能完成。在使徒行傳中,也是語言變亂,但他們可以溝通。徒1:8提到聖靈降臨的目的為要得著能力,為主人作見証,今天我們也要為主作見證,做好福音工作,要向全港作福音遍傳,接著要往中國內地做福音工作,然後思想派宣教士往海外作福音工作。使福音可以傳道遍各處。

最後,那些聽見門徒說別國的話的人覺得納悶、混亂、莫名奇妙。我們向上帝求一個更大的事情,能否令周遭的人嚇一跳、驚訝?聖靈給教會有這樣的能力,是要讓其他人對我們教會感到興趣,印象深刻。我們是一個屬靈群體,如果能發揮集體力量,那果效是遠超越一個人,我們思想巴別塔事件時,當年是叫人分散,不能作工。但現在我們靠主可以逆轉,只要我們同感一靈,便可以為主作工作見証。但願我們努力為主,榮耀上帝,啊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