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個「得人如得魚」的基督徒」 張吉成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2015年10月11日)

經文:「馬可福音1:17,6:34-44節」

我們要「作一個得人如得魚的基督徒」。可1:17耶穌對門徒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這裡讓我們知道耶穌要我們做有使命的基督徒。

基督徒有四種:

  1. 一. 教徒 – 在基督教中某些宗派,稱呼他們的信徒為「教友」,什麼是教友,這種基督徒很多是被動的,他們作基督徒是為了利益,為了得好處。

    二.信徒 – 他們對基督敎的認識是頭腦的知識,有理性而不是生命的經歷,也沒有行為但又很多意見,是危險的。很多教會有問題及分裂都因為這班信徒而起。

  1. 三. 門徒 – 他們在教會有事奉,他們有事奉的恩賜,知道真理,事奉的技巧及方法,但心態出問題,耶穌曾經責備門徒要完成大使命,最重要是跟上帝、與人的關係,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及要愛人如己。很重要是生命的培訓,希望我們能忠於教會事工。

  2. 四. 有使命的信徒 – 大部份教會很少這樣的基督徒,就是西2:6所提到的「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信耶穌、就當遵他而行,或完成主耶穌的使命。 有使命基督徒有四個條件:

    1.要有憐憫的心 – 於別人身上見到自己的責任,見到別人的需要「耶穌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在臺灣有一個機構,每年他們都舉辦一個送炭運動。炭就是熱,熱就是溫暖。換句話說,將你溫暖和關懷送到有需要的地方。他們把所籌到的金錢來幫助福利機構,如老人院、孤兒院、戒毒所、落後的宣教區。這一個運動有一個口號:在別人的身上看見自己的責任。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主耶穌教導我們:在憐憫中看見自己的責任。今天在我們周圍有許多有需要的人,這是主給我們機會,我們有在這些人的身上看見自己的責任,願我們有憐憫的心。

    2.要有付出的心 – 早期的基督徒為了持守教會信仰,他們付出多大的代價。早期的基督徒為了主,為了信仰及傳福音,他們犧牲,使徒保羅為了主、福音、信仰,他作了「三流」的使徒「流淚,流汗,流血」(徒20:23-31),我不知道你為主,福音事工,為信仰,流了多少的涙、汗、血?有人說:「早期教會的基督徒犠性他們的享受,後期教會的基督徒享受他們的犧牲」。請問我們是否也願意為我們的信仰,為著福音工作肯犧牲時間,財力,物力?無名的傳道人一書邊雲波弟兄有這樣描述:什麼是無名的傅道人?「是自己的手甘心放下世上的享受;是自己的腳甘心到苦難的道路上奔走」。

    3.要有奉獻的心 – 撒勒法寡婦的見證就是一個例子,一點麵和一點油,但因聽從先知的話,那一點麵和一點油吃了三年還吃不完(王上 17:8-16)。

    4.要有禱告交托的心 – 耶穌要我們學習另一功課,要作一個有使命的基督徒必須要靠禱告,必須要有上帝的祝福。 保羅在弗6:14-20有提到屬靈的軍裝有七項;1. 真理的腰帶,2. 公義的䕶心鏡,3. 平安福音的鞋,4. 信德的籐牌,5. 救恩的頭盔,6. 聖靈的寶劍,7. 多方禱告,這七項屬靈軍裝最重要的是禱告,禱告是屬靈軍裝的「萬能武器」。 它不但有防守和進攻的效用,而且能使一切其他的屬靈軍裝發生效用。缺乏禱告,一切屬靈軍裝都會變成軟弱,遲鈍,不能發揮完全的功能。禱告是主給我們屬靈的權柄, 在太16:19「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今天很多人被罪惡,被惡習慣,被負面的情緒轄制和捆綁,我們要靠禱告,釋放,更新,醫治,搶救這些可憐的人, Christopher Yuan是一個同性戀,吸毒,販毒的青年,沒有昐望的人,因著母親晝夜流涙、禁食禱告,他得著釋放,自由和更新,現在是慕迪聖經學院的講師。

    您是那一種基督徒?若是有使命的基督徒,就當存憐憫,付出,奉獻,感恩的心。阿們!

古學賢牧師「同來拓展上帝的家」(2015年10月18日)

在上主日執董退修會中大家投入及坦誠地分享,「家」的氣氛很濃厚,非常感恩。最後環節為陳恩明牧師講道,他肺腑之言給我們莫大的亮光。其中他主要提到:

  • 我們期望傳承,就要祝福下一代,愛惜他們。

  • 惟獨耶穌基督擁有教會(你和我都不是教會的擁有者)。

  • 廣傳福音比執著傳統更重要。

  • 事奉上帝可以放膽嘗試不同方法。

  • 忠心是必須的,但要提防變成固執和懼怕轉變。

  • 教會要在社區服事,成為明亮的燈台。

甚願所有事奉者留心思考上列觀點,同時在考慮教會實況後,作出更多佳美的事奉。

吳俊夫牧師 「為耶穌,我可以去到幾盡?」(2015年10月11日)

為自己、為我們所愛的人,好多時我們都可以去到好盡……

為耶穌,我可以去到幾盡?

使徒彼得:傳說因自覺不配與基督同樣的方法受刑,要求倒釘十字架

使徒保羅:放棄一切利益、身份、地位,以主為至寶,將萬事看為糞土

初期教會殉道者:被棍打死、被石擲死、被鋸死、被釘十字架……

馬丁路德:為改羅馬教廷陳腐,寧被革除教籍、甚至冒生命危險堅持改革

戴德生:英國來華傳教士,為福音將一生獻給中國,至死時亦葬於中國

Kim Davis:作為美國政府文員,拒絕向同性伴侶發出結婚證書而被監禁

我呢?……

「一起走過的日子」 吳俊夫牧師講,孫學榮弟兄記(2015年10月4日)

經文:「傳道書4:9 – 12節」 

    世上應沒有人喜愛孤獨,總希望有人同行,二人同行可以有伴,互相鼓勵支持,若對事物持不同見解時亦有益處,可以有多方面及不同角度分析,彼此交流,是值得高興。今日經文分享同行者是誰和怎樣同行。

    傳道書第4章的前部份述及一個沒有同伴的人,他勞碌不息,但不享福樂,那麼是為誰忙呢?所以傳道者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一起勞碌可以彼此分享由合作而得到的成功喜悅,但須留意屬美好的分享使人開心,不好的分享令人憂愁;分享不單單侷限於夫婦,主內肢體也可以經歷,有人說:「窮得只剩下錢。」意思是一個人除錢財外,甚麼也沒有,連朋友也沒有,相信沒有人希望淪落至這景況,寧願經濟上貧乏,生命要豐盛,因為孤單的日子是不好過,生命是需要互同行相扶持和互相建立,所以要與身傍的人建立關係,這樣才會有幸福。

   “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第10節),在傳道者那個年代,有些客旅需要在晚上趕路,山路崎嶇不平,沿路沒有照明,若不慎跌倒,隨時會喪命;當人生有危及生命的跌倒或遇患難時,若沒有人提醒及扶他一把,這肯定苦不堪言。成為一位扶持者要關心別人,知道對方所需,願意付出,亦需經常自我反省,樂意接觸不同群體,切勿落井下石。有些人的性格有缺憾,可能較孤癖、不善溝通,相信他已孤單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主耶穌說:「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衪親自作了很多好的示範,接觸患病、被人捨棄、被排斥的人,弟兄姊妹須以主基督為榜樣,去關心弱勢社群、性格上有問題的人,將愛帶給他們,讓他們經歷和感受上帝的愛,使他的生命有所改變,可以去感染別人。  假如在座有120人,每人都願意去接觸一位性格有問題的朋友,這世界不單會減少120位性格有問題的人,同時會出現120位有感染力的人,“不計算”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上帝盼望我們去建立更多人,使更多人可以進入上帝的國度,基督徒須成為這種扶持者,成為有感染力的人。

    經文第11節: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古代以色列商旅需經常穿越過曠野地,日夜溫差大,晚上會颳起大風,他們的外衣有毛毯的保暖作用,但外衣的長度不足夠遮蓋整個人,若有兩個人同行時,可以將兩件外衣合併取暖,經文所指的兩人是指同行者,可以彼此感染。人生在不同的階段可能遇上大大小小挫折、困擾,或許會引致掛慮,感謝主,因為周邊有肢體同行。團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聚會,能建立弟兄姊妹一起同行,所以要參予適合自己的團契,透過團契生活互相建立同行關係。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12節上),商旅在路上有機會遇盜賊,除財產損失亦有機會危及性命,一個人面對強盜往往不能制勝,但有同伴就可以抵擋,其實屬靈生命亦是如此,撒旦總是找機會攻擊每一位基督徒,逐個擊破容易,如屬靈的人聯合一起,就難得逞,故此,需要有屬靈的伙伴,互相扶持和幫助,同心合力,才有力量,生命才會剛強。“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12節下),三股合成的繩子一定比一股合成的繩子有強度和持久力,不會太快折斷,人結集的力量亦相似,生命才可以強壯,教會需要更多的肢體成為同行者。

    有人認為:快樂的分享會成為兩倍,痛苦的分擔的會減少一半。分享的成果是兩倍,而憂傷時有人可以分擔,苦痛會減半。人與人同行有時間極限,當上帝與你同行,生命會整個改變,願我們都能渴慕與主同行。阿們!

「聖靈與你」 陳恩明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15年9月27日)

經文:「以弗所書518節」                         林日麗姊妹記

   今天分享聖靈與你我的關係,教會必須講聖靈的真理,活在聖靈裡面。可惜在教會的歷史,一是不提聖靈,一是提聖靈便會吵架,兩樣皆不對。對聖靈無知的人,其生命是貧乏的;講聖靈太過火的人,生命會出軌。有些人曾對牧師說,只要經歷聖靈充滿,從此便大大不同。基督徒的生命是要靠某些特別經驗才能起飛? 今天要注重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要逃避、忽略聖靈,要依靠聖靈。

  從來都沒有人有聖靈的代理權,沒有人能將靈恩運動等同聖靈的工作。我們不能否定聖靈在靈恩運動中有工作,正如聖靈在其他教會活動中有工作。但活動歸活動,運動歸運動,要辨別那些真正是聖靈的工作。要返樸歸真,回到聖經,聖靈和信徒的關係是甚麼?就算沒有特殊的靈恩經歷,不用自卑,要知道我們在基督裡有寶貴的應許,就是得著聖靈。只要信耶穌,便會有聖靈,被聖靈得著。 聖靈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以下分享三點:

第一、不要叫聖靈擔憂。以弗所書4:30節:「你們原是受了祂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受了祂的印記,聖靈已經擁有我們,住在我們裡面,所以我們有聖靈。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成為我們將來得基業的憑據,受了印記。因此,不要叫聖靈擔憂。  如果與聖靈的關係很好,與人的關係也會很好。 要培養對聖靈敏銳的心,聖靈知道甚麼是對我們好。

  以弗所書4:1-3節指出,今天教會最需要的是要竭力保守大家的關係,要寬容,聆聽別人說話。聖靈不只與我們說話,要看大家在上帝的家裡是否合作。我們並不否定弟兄姊妹愛教會的心,但教會不只是堂會,而是與你一起合作的人。關係破損,整個堂會也會受損。聖靈結的果子是彼此相愛,以弗所書4:8-12節的提醒,如果教會不重視聖靈所賜的職份及恩賜,教會一定會混亂;如果在聖靈裡互相配合,教會沒有一個閒人,每個聖徒都被裝備,教會中的教牧領導、牧養的職份得以發揮。一個蒙召的教牧,若忠心正直地事奉,得到長執的支持,信徒領袖的互相配合,這樣的堂會一定興盛。

    第二、被聖靈充滿的事,這可能是以弗所書全卷最被誤解的經文。聖經所講的是請不要阻礙,請你每天都被充滿。不被充滿是不正常的,持續時刻被充滿才是正常的。不要阻礙上帝、聖靈在你生命中的工作,應該順服祂,時刻讓祂主宰,時常被聖靈充滿。意思即不用追求,不用講特殊經歷如講方言,每天都要聽聖靈的話。聖靈充滿是甚麼?在聖靈裡的經歷是永無止境的,生命的更新變化是永遠可以向前的。我們像活在空氣中,不能在真空中生活,不能不呼吸,被聖靈充滿便是不斷要呼吸。順服聖靈,生命便會更新服事上帝,結出祂所喜悅的果子。不用特別的聚會、按手、進步,而是每天的順服。

  我們不能憑著做甚麼來換取聖靈充滿我們,我們信了耶穌,有聖靈,聖靈每天都要我們聽祂的話。人被聖靈充滿,和生活會開始轉變,喜樂會增加,謙卑、信心等各樣都會改變。因為聖靈充滿是必然的事:不是經驗,而是順服、節制和管理自己。不只是個人修為,而是在群體的生活;不只是宗教方面,而是整體的生活。聖靈在生命中叫我們以基督為中心:顯揚主基督、被塑造成基督、像基督。在婚姻、職業的生活,在屬靈的爭戰,一切都是本著基督。

    第三、在今天教會提及聖靈時,會講屬靈爭戰。我們要穿起上帝的全副軍裝,拿起聖靈的寶劍,就能夠有進攻的機會。屬靈爭戰其實是打我們自己的心,主耶穌用聖靈的寶劍撃退撒旦,是上帝的道在我們心中,作主作王。最重要的屬靈爭戰,是真理將我們的心奪去,不放縱自己生命中的情慾。尊主為大,不叫聖靈擔憂,時時學習悔改順服、依靠。願主憐憫我們,被聖靈充滿!

「化解矛盾,凝聚優勢」古廖玉明師母講(2015年9月20日)

經文:民數記32:1-24節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四十年,終於來到摩押,可以過約旦河去領受應許之迦南地。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來見摩西、以利亞撒和會眾的首領,他們請求將約但河東這一片土地給他們作產業,他們不想過河。這要求明顯跟原定的安排有很大分岐,完全在摩西的意料之外,化解當中的矛盾是他當前首要的任務。

(6-15節)摩西很嚴厲地責備他們。奇怪,這豈不會令彼此之間的矛盾有增無減?箴25:15說「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雅1:19-20:「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我們要注意,摩西可以用責備來面對這次的矛盾,並不在乎他有江湖地位,而在於他的生命質素。在民27章,上帝告訴摩西,他會死在摩押平原的山上,過不了約旦河。摩西將這事向全會眾宣告,又照著上帝的吩咐,當眾按立約書亞作他的接班人。所以,日後他們的際遇是生是死,是禍是福,都影響不到他了。但摩西真是大公無私,他不是維護自己既得的利益,而是對他們愛之深、責之切,他們是感受得到的。

    要化解矛盾,不單要動之以情,還要說之以理。摩西以對等的成年人模式和這班人說話,以歷史為鑑為他們分析,提到上帝對他們上一代很嚴厲的懲罰。摩西直率的指出,他們只為自己人的利益著想,沒有顧及全體以色列人。結果怎樣?(16節)「兩支派的人挨近摩西」,他們沒有不歡而散,而是以友善、溫柔的態度回應摩西,進一步化解了這次矛盾。無論那一方理由較充分,只要態度謙和,問題就容易解決。他們提出折衷的方案,(16-18節)他們仍然選擇約旦河東的土地,但他們的男丁願意過河,並且帶頭打仗,直到其他支派定居迦南。現時他們希望摩西給他們一些時日,他們好重建河東的城鎮及羊圈,使婦孺牲畜有安身的地方。摩西見到他們的態度,又聽到他們的承諾,就對他們說:「如今你們口中所出的,只管去行」(24節)。摩西沒有堅持己見,他尊重他們的選擇,矛盾就化解了。當然,他們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付出代價:在迦南地南征北討,一去就是十幾年。

應用:

    內部的矛盾不化解,只求表面的和諧,就好像將炸彈埋在地裡。(太5:23-24)主耶穌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我們所傳講、所唱頌的福音,宣稱人可以跟上帝和好,然後人與人之間可以和平共處;但如果信靠上帝的人都不能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我們是否還有資格去傳揚福音?教會對現今這個撕裂的世代還可以作出甚麼貢獻?

    一些弟兄姊妹為了化解我們當中的矛盾,付出了不少心力和時間;無論有沒有成果,你們的勞苦是值得讚賞的,(太5:9)主耶穌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無論是資深的長輩、作領導的,或是成長的一代、作跟隨的,各有優勢,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我們要認真地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不要令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內部消耗。當我們的力量凝聚起來,就足以成就上帝的工作,彰顯上帝的榮耀。

「包裝卻不偽裝」吳俊夫牧師講(2015年9月13日)

經文:歌羅西書1:28-29節

「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歌羅西書1:28-29節)

  基督徒應該要包裝嗎?基督信仰可以包裝嗎?這問題也許並不易答,仿彿包裝總易被認為被世俗影響,這實在是難以過於簡化地回答「應否」、「可否」!然而若從另一角度去思考,基督徒應否或可否偽裝呢?答案則能斷然地答──「不」!因我們既稱為基督徒,就不能貨不對辦,名不符實。要理解包裝,便得從其目的去思考,包裝的目的是吸引,然而吸引的目的不是欺騙,若從這個角度去看,相信我們便能釋然。

  保羅寫信予歌羅西教會,是因為知道此教會的假師父為患,錯誤帶領信徒走錯了路,就如他們認為要得上帝的拯救,便不能單單敬拜上帝,更要敬拜其它靈界的掌權者。假師父正是那偽裝者,誤導著人信以為真。有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無論如何,偽裝總不能成為真。正因如此,雖然歌羅西教會並不是保羅所建立的,然而保羅卻對此教會滿有負擔,故此亦派同工前往教導、牧養。

  雅歌曾記載:「主啊!願祢吸引我,我就快跑跟隨祢。」當被主吸引時,便叫我們跟隨著上帝而行。包裝就是要吸引,吸引人去看,去得著。我們的生命吸引人嗎?我們懂得讓生命吸引人嗎?

  • 用諸般的智慧(28節上):我們既想將上帝的愛與人分享,便當用諸般智慧,包裝豈不是諸般智慧中其中的「一種」?為要使人得着勸戒、教導。然而我們要緊記,包裝是方法,而不能成為最終的目的。

  • 盡心竭力(29節下):保羅為著福音事工,用了不同的方法向不同地方的人傳揚上帝的福音與大能,為的是叫更多人得著福音。但是他更是盡心竭力的去作,而不是純以方法吸引、欺騙別人。他更是盡力地運用上帝給他的能力去事奉,去傳揚。有說台上3分鐘,台下10年功。這在一班事奉者身上看到了這樣不計較的生命,這就是值得。就如別看輕一隻手錶,外面看來只是美麗的外型,然而內裡卻複雜非常,是要仔細花心機去研究、調校,裝配而成,信徒成熟的生命豈不也是如此嗎?

引到上帝面前(28節下):一切的事奉,目的是叫上帝得榮耀,將人帶到上帝的面前,而不是自己的面前,這正是基督徒偽裝者與包裝者的分別。信徒是需要包裝的,但不是偽裝。傳福音的手法經過好的包裝能事半功倍,但不能讓包裝成為本質,包裝的背後最終仍然是要將一切歸於上帝。信徒應當盡心竭力於基督,不應自滿,才蒙上帝喜悅,亦應常常自我反省,努力打好信仰的根基,有好的榜樣,才將人帶到上帝的面前。榮神益人。

古學賢牧師 「喜樂的事奉」(2015年10月4日)

一位新朋友告訴我,上個月她第一次到本堂敬拜,一位姊妹滿面笑容、熱情地招待她,給她深刻的印象。不錯,事奉是向上帝感恩的一種表達,當存著興奮和喜樂的心態。想到我們不過是瓦器 (林後4:7),能與上帝同工,該是何等的殊榮!

    事奉主的人常有機會遇到失意和挫折,沒有必要將事奉看成苦差。上帝看顧屬祂的人,祂必能成就所交託我們的事。我們只管存著感恩的心,承擔榮耀的職事,靠主樂在其中。

吳俊夫牧師 「別錯「過」中秋節」(2015年9月27日)

翻查中秋節的由來,原來不單是嫦娥奔月這家傳戶曉的傳說,更實在的說法是透過此節日拜祭月亮(天的心)及土地公生日(地的心)的日子。月餅象徵天地團圓,柚子即取其諧音「祐」,即得著庇佑之意。我們若能理解起源,更應藉此日子,重新注入更有意義的原素:

賞月:學習更多欣賞

月餅:看重真正的團圓,不單人在一起,心更要常在一起

柚子:向需要的人多加關愛及支援

花燈:讓上帝的光,透過我們照到人前,向人多一點微笑及關懷

願我們別錯過中秋節,更別錯「過」中秋節!

祝大家中秋節有滿有上帝的快樂

古學賢牧師 「趁來得及」(2015年9月20日)

 過去的禮拜一晚上,我和幾位教牧朋友在餐廳吃飯,突然收到消息,兩位禮賢會的傳道同工於當日下午在西貢乘舢舨出海垂釣,舢舨被大浪打翻沉沒,一位遇溺身亡 (莫榮照牧師,51歲),另一位受傷送院。想到莫師母和三位年幼子女突然身陷苦境,我們深感傷痛,即席為他們禱告。

    回家路上,我思潮起伏:莫牧師會否壯志未酬呢?想必有許多未完成的工作、未實踐的計劃……

    許多事情我們不明白,但主耶穌已將愛的使命分派給你和我,趁來得及(約9:4),多珍惜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