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到底」古學賢牧師講( 2019年12月01日)

經文:約翰福音13:1節、希伯來書 7:25 節

有些基督徒為著一些外在的問題,一下子就放棄多年的信仰,從此不返教會。又有一些相識十多二十年的親友,因為一些小事情就鬧反了 ,以後不再來往。當我們看見人對主耶穌、對親友是這樣無情,我們不免要問:「當我們所做的事未能滿足主耶穌的心意,祂會怎樣待我們?會否像世人一般冷酷無情呢?」

一、主耶穌有能力拯救我們到底(來 7:25節)
7:25 節,「凡靠著祂 主耶穌 進到上帝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拯救到底」意思是「拯救到永遠、完全的拯救」。在各種處境裡主耶穌都能夠拯救我們、保全我們,我們應該放心將自己交託給祂。有人質疑上帝赦免罪人、賜人永生會縱容基督徒繼續犯罪,事實上,犯罪對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來說是虧損 、是痛苦。一個人從罪惡的綑
綁中被釋放出來,豈會喜歡過犯罪的生活呢?

(來 4:14 節) 主耶穌本是上帝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來到世上,這是祂作大祭司一個很重要的本質。舊約祭司的事奉是受時間所限,但主耶穌不是,「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 7:16節說「祂成為祭司,並不是照屬肉體的條例,乃是照無窮之生命的大能。」「無窮之生命」即是提後 1 :10 節「不能壞的生命」。主耶穌超越了任何祭司、任何受造者,亦解決了全人類因罪所要承擔永遠受刑罰的結局。「拯救到底」的重點一直是放在主耶穌身上,並與祂大祭司永遠長存的身份連接起 來,而不是我們靠自己的意志去堅持才能得救。

二、主耶穌愛我們到底(約 13 :1 節)
世間的愛都是短暫、有條件的,主耶穌的愛卻是無條件的愛,是意志的愛,無論我們怎樣,祂的愛都不改變。 (約 13 :1 節 )主耶穌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主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所有門徒離棄,被同胞猶太人憎恨到要釘祂上十字架!祂被權貴羞辱,受到不公平的審判,經歷鞭打,最後忍受十字架的苦難。面對這十二個軟弱的門徒,甚至其中一個要出賣祂,主耶穌仍然堅持付出愛。

在聖潔、尊貴的主耶穌面前,我們也不是可愛的人。我們時在聖潔、尊貴的主耶穌面前,我們也不是可愛的人。我們時常得罪主耶穌,違背常得罪主耶穌,違背祂的命令,但祂仍然以無條件的愛愛我們。祂的命令,但祂仍然以無條件的愛愛我們。耶31:3節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當你以為主耶穌離開你,放棄你,懷疑祂忘記你的時候,請你記當你以為主耶穌離開你,放棄你,懷疑祂忘記你的時候,請你記得主是以永遠的愛愛你。當我們靈性低沉的時候,常會懷疑主耶得主是以永遠的愛愛你。當我們靈性低沉的時候,常會懷疑主耶穌到底還愛不愛我們。穌到底還愛不愛我們。

很多基督徒說:「我已經很久沒有返教會了,現在遇到危難才想到返教會,我覺得自己很要不得,沒顏面見主耶穌。」弟兄姊妹,我們不要被過去的包袱拖累,當坦然無懼的來親近主耶穌,(弗3:18節)祂的愛是長闊高深的:

「長」指時間,從永遠到永遠,主耶穌的愛是不改變的;
「闊」指範圍,:世上可愛的和不可愛的、好人和壞人,都是祂愛的對象;
「高」指高度:高高在上的主耶穌付出最高的生命代價來愛我們。
「深」指深度。主耶穌對我們一往情深,人世間無論任何事,即使是死亡,都不能使我們與主的愛隔絕。

這位拯救我們到底、愛我們到底的主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應當一生跟隨祂。我們應當一生跟隨祂。

古學賢牧師-「重擔互相擔當」(2019年12月08日)

前有人將 一批鋼具奉獻出來,於是培育部同工、部長和幾位弟兄姊妹搬運回來。當大量的辦公室鋼具一到教會,其他弟兄姊妹紛紛前來接應。十多人短短一小時之內完成接收及搬到適合的位置。大家知道搬運的工作不是只要有氣力便可,因為一個人負重的能力是有限的,但集合幾個人一起搬運一件重型的鋼具,事就這樣成了!雖然只是一件教會家務常事,但是都見到弟兄姊妹殷勤的付出及不計較。

2:4節教導我們,「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每個人都會力有不逮,但一起配搭,卻可完成天國大任。教會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林前12:12節)。上帝的家裏應當沒有獨行俠,我們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聖經中的先知和使徒們都需要別人一起同工。今日教會有總務、教導、訪宣、傳道、牧養、敬拜、資訊科技、探訪等事工,期望各人以禱告的心,找著你可獻上的事奉,主必歡呼喜樂。「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 6:2節)

「重拾初心的教會」冼日新博士講,宗易明弟兄記( 2019年11月24日)

1. 感恩
感謝上帝的恩典,因為耶穌是教會的主,祂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七星和七個金燈臺是代表當時的七個教會,即是耶穌基督是全教會的主,是為了建立教會。以弗所教會是其中之一,當時教會面對羅馬政府的逼迫,使徒被捉拿,甚至殉道,於是耶穌基督透過使徒約翰寫信給以弗所教會,提醒信徒耶穌基督是教會的主,不單只是過去,更是現在以及將來,無論如何,耶穌基督必不離開教會。

以弗所是當時小亞細亞的首府,是一個海港,商業貿易非常興盛,同樣異教也扎根於此,製造神廟的行業比比皆是。以弗所無論在商業、經濟、文化、宗教、政治都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然而當地的人並不認識耶穌。耶穌差派使徒保羅在第三次宣教佈道時在以弗所建立教會,那時整個城哄動,因為保羅毀了異教人士的生意,因此保羅受到很大的逼迫,保羅在這樣的環境下建立教會,也有亞居拉、百基拉、提摩太、使徒約翰等人來牧養教會。

2. 回顧
耶穌基督知道以弗所教會能勞碌、忍耐,在每一個細節上一絲不苟,因為耶穌基督的名,配得弟兄姊妹奉獻他們的心血。耶穌基督要以弗所教會回顧,回顧他們曾經為耶穌基督的名擺上過,回顧他們為何覺得耶穌基督的名值得,再辛苦都值得。

以弗所教會是持守真理的教會,她不能容忍惡人,即是她願意按著上帝的心意而行,以致她配得「教會」一詞。仇敵魔鬼要破壞教會,牠用外在的壓力逼迫信徒,以捉拿使徒來威嚇他們,要他們不要再跟隨上帝;另外魔鬼也要教會離開真道,牠讓假的使徒傳講假的道理,例如當時就有尼哥拉一黨的行為,即順從舊約時代巴蘭的教訓,要以色列民行淫,更和外邦女子行淫,離棄真道,把不合符上帝心意的觀念、思想、文化、生活方式、行為等去進入教會,從而腐化教會,讓上帝的子民口裏尊崇祂,心卻遠離祂。使徒約翰要教會回顧來提醒自己,心要純淨,讓教會成為教會。

3. 展望
教會需要成長,成長需要修補破口。以弗所教會有一個破口,就是把起初的愛離棄了,即是最原初跟隨上帝的愛心。當時以弗所教會只是城市的一小撮人,當他們離開群眾要跟隨耶穌的時候,是要付上巨大的代價,可能是經濟的損失,也可能是人的壓迫。但因為他們體會到耶穌的愛,道成肉身的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是甘願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勢力能夠逼耶穌被釘十字架上,為的就是完成救恩,讓世上所有人得蒙拯救。

以弗所教會的人,幾乎拜了一生偶像,追求世界的生活、放縱的生活,如同其他以弗所人一樣,直到認識耶穌基督,耶穌基督的愛感動他們。耶穌基督要他們回想自己的初心,不要讓事奉取代了自己的初心,要不停檢視自己內心的熱誠,持續更新,也要小心,不要讓世俗的影響力進入教會、腐化教會。這個回想是包括謙卑的心,讓我們得以看見上帝的作為,也能看見自己的屬靈狀態,耶穌是否我們人生的主?耶穌是否我們教會的主?回想之後,要悔改,即是將方向重新校正在上帝身上,當中或許要面對重重壓迫,或信心軟弱。上帝能把無變有,沒有能力的祂賜能力,讓世人驚訝上帝的作為,讓上帝的名得以被高舉。

鄭淑儀姑娘-「珍惜」(2019年12月01日)

若「失而復得」您們的心情會如何?一件東西,或一個人,你所愛的,經營久了,忽然沒了。尋找多時,你心已死,成為傷痛。在你想不到的當兒,忽然又出現,帶來一種驚喜,使你比以前更珍惜,這是信心的考驗。

然而,人就是這樣,沒有經歷失去,便不會珍惜所擁有;到失去以後,方才懊悔昔日的輕率。「珍惜」,不由別人教會,而且也根本教不會,必須靠自己感受過才曉得那是什麼樣的一回事,感謝上帝讓我們有經歷。經歷過後,不難令我們反思生命的意義及人生的價值,更要我們知道所擁有的,都是因為主耶穌愛我們的緣故而賜予,「我們算甚麼,祂竟顧念我們?」讓我們學會珍惜,明白失而復得不是必然,珍惜祂的恩待。

「忍耐的囑咐」鄭淑儀姑娘講( 2019年11月17日)

忍耐的和合本譯「忍耐」及「恆忍」。當人遇到苦難困難時,仍要有長久容忍的去面對,考驗一個人的隱忍和堅韌。棉花糖實驗顯示有能力等待──也就是忍耐──是可以預測日後人生成功與否的重要人格特質。雅五:7 -11 ,因着信,忍耐等候主。 5 節經文裡,“忍耐”這個字竟然出現了 6 次,雅各勉勵信徒要忍耐等候主來。他們在今世既遭遇苦難,知道世界的虛空,就當更熱切的盼望主再來,存心忍耐,走完今世路程。

盼望的忍耐( 5:7 下) 農夫按時撒種;然後等候時  雨。撒種是人的本分,降雨是神的作為 ,然後盼望神顯作為;我們也當先忍耐,然後才有可能盼望看見神的作為。例子:一遍雞鳴 失敗者僅僅敗在了那一點點的堅持
和忍耐上。

2信心的忍耐( 5:8 長時間的忍耐必須靠著有信心才能堅固,特別是要相信︰「主來的日子近了」。「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例子:亞伯拉罕是因著他恒久的忍耐就得了應許。

3愛心的忍耐( 5:9 「彼此埋怨」,是在肢體生活中沒有忍耐的記號,「免得受審判」,可見彼此埋怨是要受神審判的罪。「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主是審判萬人的主,祂既已快來施行賞罰與報應(啟 22:12 )),那麼,我們縱然暫受試煉,也該忍耐,因為再過一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了。例子:年輕人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海上石油鑽井平臺工作,三次成功地完成受極限訓練,可惜最後那一次忍耐不住了就放棄了。

4效法古聖先賢的忍耐( 5:10 11 )); 雅各舉出約伯和以利亞作為榜樣,但他們二人的信心在不同的方面表現出來看見神的存在,堅持行義,不怕為道受苦,經過試煉之後,必得豐滿的賞賜和榮耀。例子:荒島上倖存
者,天天他等著有船駛過發現他的存在,並救起他好讓他回到社會中。但死神每天都帶給他絕望,每天都蠶食著他的生存意志 ; 最終他被救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 24:13

總結:屬靈的生命是一個過程,在還未走到終結的時候,不能看見『完美』的成果。常聽人說:『神在我身上仍有未完之工!』是的,正因為工作還未完成,我們需要忍耐,接受神雕琢我們的屬靈品格。正如有人說:『基督徒就好像一個茶包,若不被熱水泡過,味道就不出來。』讓我們一起用心去學習恆久忍耐的功課。

彭偉業傳道-「發光」(2019年11月24日)

「作鹽作光」是繼耶穌講述登山寶訓之後,對門徒的另一個教導(太五 13 -16) 。這是吩咐我們在世上作美好見證,日常生活上忠心跟從上帝,並且依靠祂,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有人或許會問:作為一個人那裡有能力發光呢?所以認為這種光應該是被反射的光,由此推論基督徒是依賴上帝的道來反映出美好的見證,讓其他人因此從基督徒身上看見主的榮光,正如月亮只是反射著太陽的光一樣。

無疑以上對「基督徒作光」的詮釋是值得我們一再反思的。事實上,我們可從原文理解這個比喻。「你們是世上的光」 太五 14) 中的「是」,即希臘文 ἐ στ ε帶有直接的語氣,可以譯成「你們就是世上的光」。耶穌對門徒的教導是「你們本身就是光」,說明了門徒自身有發光的能力。對照保羅在腓二 15 說明信徒要發光,「好像明光照耀」的原文是「要如明燈照耀在世上」,把信徒比喻為發光體,意謂自己能夠發光。觀乎經文的關注點不是光的來源,而是門徒需要理解自己的本質、角色和身份,即基督徒本體上是甚麼 ( being)。若從這個向度理解,我們就會意識到成為基督徒後,我們本身就會發光,因為我們的見證在昏暗的世界中會發出光
芒,這光也絕不能在這世上隱藏。

「剛強壯膽」古學賢牧師講( 2019年11月10日)

公元60~70 年間,信耶穌的猶太人對外被羅馬皇帝迫害,對內又受同
胞的攻擊。跟隨耶穌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同時代的信徒都會遇到壓迫,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呢?

一、重拾往日的心志(32-34 節)
(來10:32 節)希伯來書的作者提醒當日的基督徒,叫他們回想往日蒙受福音光照之後,在猶太教與信耶穌這場屬靈大爭戰中,他們曾經忍受各樣的苦難。(第33 節)他們被人毀謗,受到莫須有的定罪,成為公眾嘲弄、鬥爭的對象。有信徒被人拉入監牢,他們自願陪同一齊坐監;這班信徒就是這樣一面自己忍受苦難,一面成為其他人的安慰和鼓勵。我們不要忘記基督徒的生活是一種團契生活。面對苦難,不是靠我們自己一個人死忍。我們有沒有朋友,有沒有支援系統呢?如果沒有,你在路上是很孤單,而最危險的是被魔鬼逐一擊破。

第34 節提到他們的財產被人侵佔、搶奪,或是被人沒收。不過,他們「甘心忍受」。他們輕看在世上所擁有的,甘心被剝奪,沒有埋怨。因為知道有一個存到永遠的家業,是在天上,上帝為他們預備的。現在的苦難比起將來的榮耀算得甚麼!然而,宗教的迫害愈來愈嚴峻,特別是猶太人自己同胞的壓迫一點都沒有放鬆,身為猶太人的基督徒,前面的路真是很難走。他們開始經不起考驗,因為看不見耶穌的應許成就,看見的只是周圍的困境。

當我們經歷艱難的時候,內心都會有爭扎,覺得辛苦。如果辛苦的時間拖得太長,除非知道苦到最後會有好結果,否則,有些人就會放棄。在短短的日子裡,他們的信心就倒退了,有些曾經撇下一切跟隨耶穌的人,如今都向逼迫投降,要走回頭路。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勉他們,應該重拾往日的心志,才能勝過當前的苦難。昔日信徒所面對的難關,今日的基督徒亦都要面對。只要我們願意堅守信仰,聖靈會光照我們,使我們看見自己裏頭的黑暗,我們的屬靈生命便有轉機。

耶穌比任何一個跟隨祂的人受苦更多!倘若我們甘心為主受苦、努力傳講福音、彼此體恤,教會的氣氛就不一樣了。奔跑天路真是充滿挑戰,我們需要同伴彼此打氣,重拾愛耶穌的心。

二、盼望將來的獎賞(35-39 節)
第35 節提到勇敢的心是指「在艱難的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堅定、不畏懼的勇氣」,明知道前面的路難行,你仍然堅持下去,義無反顧的向前走。箴24:10 節,「你在患難之日若膽怯,你的力量就微小。」我們在任何艱難時刻都仰望主,使上帝的大能大力可以在我們身上彰顯出來。勇氣也就是專注在耶穌的應許上,他們盼望將來的獎賞,就是那更美長存的家業,他們就有力量繼續向前。

過去的勇敢和感動不能保證未來可以得勝。撒旦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在平安的日子,人人都可以做得好,但關鍵的時刻就反映出我們是否有勇氣去擇「善」。

很多時候,我們只要一個無論我們做甚麼錯事都赦免的上帝,我們不要一個管教我們,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份的上帝。但是來10:30-31 節告訴我們:「落在永生上帝的手裏,真是可怕的!」所以我們是要敬畏上帝,而不是懼怕困難壓迫。

我們不當向世界妥協,魔鬼最厲害的招數就是把我們的憂愁煩惱擴大再擴大。當我們坦然無懼的倚靠上帝,不知不覺我們的生命更加成熟,能夠勝過軟弱。這是上帝給我們的賞賜,沒有人能夠奪去!我們在倚靠上帝的過程中,經歷他奇妙的保守!

希伯來書的作者發覺到這班信徒已經漸漸疲倦,不耐煩了。第36 節:「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要在惡劣環境裏面行完上帝的旨意,必須有堅強忍耐的心志,這心志必定是從對耶穌的信心產生出來的,以致可以輕看今日所承受的困難,有力量去忍耐。

不過,現今物質富裕的環境,根本縱容人不需要忍耐,不需要等待,不需要操練,導致人在屬靈生命失去能力。「心裏疲倦」是人生長路裏面最大的敵人。來12:3 節,「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我們要時常思想基督,才可以除去疲倦和灰心。

第37 節:「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我們不是無限期咁忍耐,因為耶穌就快回來審判世界。基督再來的應許是信徒能夠行完上帝旨意最大的力量,所以作者用主再來的寶貴應許勉勵他們,使他們對將來的盼望有更確定的信念,不至因苦難而灰心。

第39 節,「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這裏不是指退後就會沉淪,原文的意思是「我們不是那些沉淪的人一路向後走,而是有信心以致得救而一直向前行的人。」

結語:
每一位基督徒都要操練勇敢、忍耐、堅持,並且我們要彼此鼓勵、互相扶持、陪伴體恤,一起在這場屬靈大爭戰中得勝有餘。

古學賢牧師-「美好的團契」(2019年11月17日)

本會慶祝建堂六十週年而舉辦冬令會,各團契派出代表組成籌委會。感謝上帝恩領我們跨團契合作籌辦這美好的「家庭大聚會」,約五十人報名參加。上週冬令會圓滿結束了,我仍不斷咀嚼兩堂講道信息,也回味營會各段快樂時光。在兩日一夜如此濃縮的時間裏,無論是詩歌、集體回顧、遊戲、查經禱告及彼此激勵等環節,我都感受到主領者用心策劃,使早、日兩堂弟兄姊妹不分彼此、樂也融融地投入這個營會中。多位參與者期望教會日後繼續舉辦類似的活動,使全教會弟兄姊妹一同享受主內情誼。

我們發覺營會中有不少弟兄姊妹仍未有所屬團契,盼望他們盡快投入一個適合自己的群體,以致能夠「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 節)。

「人?獸?鬼?」羅錫為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19年11月03日)

這段經文提及三種存在物,分別是人、獸和鬼,還有幾個地方包括格拉森、墳墓、曠野、無底坑和海。格拉森是外邦人居住的地方,是近海的地方,這件事發生在加利利的海邊。

獸、鬼
很多未信或初信主的人經常問那些豬的情況,耶穌為何趕鬼入豬裡,很多未信或初信主的人經常問那些豬的情況,耶穌為何趕鬼入豬裡,死了很了很
多豬,破壞當地生產,城裡的人因而不安,請耶穌離開。豬是人豢養的畜牲,這裡由家豬變成瘋豬。鬼是指邪靈,聖經講的污鬼不是 亡靈。這些鬼附在人身上,向耶穌表明自己的身份,名叫「群」。「群」在原文裡代表一種軍團編制,羅馬軍團的軍旗上有豪豬的標誌,即野豬「群」其中的意思或含有羅馬軍事作戰的力量,象徵這裡的統治者。


這失常人住在墳塋,不穿衣服,行為奇怪,被鎖住,但他力大無窮,掙脫鎖鍊,根本不是人。猶太人認為墳墓不是人隨便去的地方,因墳墓代表陰間,遠離生命的地方,是不潔的地方。這不潔不是指身體的污穢,是指禮儀上的污穢。若曾到墳墓,有一段時間是不能行宗教的禮儀,如到聖殿和獻祭等,因不能沾染其他人,需要時間潔淨,才能回復生命,回到人群 。
曠野
猶太人認為曠野是生與死的邊緣。以色列人出埃及,不再成為奴隸,到迦南前經過曠野,愈接近迦南,便愈接近生命、安息和祝福。曠野是孤獨的地方,沒人居住。初期教會有苦行修道使在曠野修行操練,一個人居住 。 像耶穌接受試探聖靈引導耶穌到曠野靈修操練,面對自己的生命和使命,親近上帝,拒絕魔鬼試探,成為更愛主、屬靈和長進的上帝兒女,但鬼趕人到曠野是把他變成不是人。

無底坑
鬼看見耶穌就求祂「至高上帝的兒子耶穌,你為甚麼干擾我?我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路 8 28 ,和修版),鬼知道耶穌有權把鬼魔投入無底坑。啟示錄記 錄無底坑是黑暗無光,捆綁囚禁鬼魔、魔鬼和獸的地方,也是邪靈在審判時被判的地方。鬼魔知道終有一天要到無底坑,被判的地方。鬼魔知道終有一天要到無底坑,但還未到時候,可否不要現在就去?還未到時候,可否不要現在就去?
耶穌是否寬容鬼?
羅馬人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欺壓被征服的人,奪取他們的資源,把被征服的人變成次等的人。路加用「群」、鬼、獸,講羅馬是鬼、獸,貶低人性,把人變成不是人,把人變成物,才可控制人,是妖魔行為。在人 與 人之間的撕裂和失連事情中,把很多人變成物,教會可做甚麼?我們不可把上帝所創造的人變成妖魔,聖經教導我們不應以權力或暴力,以言語或行為來控制、利用和屈服人。求上帝賜予我們智 慧,懂得倚靠上帝。上帝不喜悅獸和鬼的行為,把人變成不是人,離開了家,被捆綁,在生死邊緣。

耶穌來到世上施行救恩,使人痊癒和完整。鬼所離開的那人穿回衣服,坐在耶穌腳前,回復理智。那人懇求跟從耶穌傳福音,耶穌吩咐他回家,向家人傳福音,重新證明自己是人,與社群重新結連,重建正常關係。救恩使人重新做回人,有感覺和理性,過正常生活,與家人重建關係,這是靠上帝恩典,脫離罪惡的捆綁和邪惡的力量。若我們受罪惡捆綁,把一切交 託 上帝 。 那些豬代表羅馬軍團,控訴暴力、強權的壓制,肉眼可以看見這些鬼不能再遺害人 ,千萬不要為魔鬼留
地步,要拒絕魔鬼一切控制。

「得以自由」許亞光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 2019年10月27日)

每人都對自由有不同定義,《從聖經中看自由》如此定義:惟有在心靈
深處,人無論如何受有形和無形的枷鎖拘束,人仍能以基督的心靈向著上帝,自由地愛上帝愛人,自由地為他人而活,從而無形中實現了自身的存有與本質。曼德拉被囚多年,後來成為南非總統,他本可以懲罰以往傷害過他的人,可是他選擇寬恕,他如此說:「在走出囚室,經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那一刻,我已經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傷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1.被罪捆綁的沒有自由,在救恩中一次過得釋放在成聖中不斷掙扎,
要在真道上得自由,讓上帝的心意得著滿足!

在經文中耶穌直接指出被罪捆綁的人沒有自由,他們仍是罪的奴僕,
罪的奴僕沒有自由,因為他們沒有自主權,他們陷於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被社會的框架、趨勢所矇蔽,無法看見自身的價值,久而久之變成了習慣,在罪惡中泥足深陷,卻不願爬上來,不願改變自己的生命。然而要改變自己生命的指標是甚 麽 呢?不是豐衣足食,也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讓上帝的心意得著滿足,我們有否按著這個指標而活呢?

2.被身份捆綁的沒有自由,有身份,沒有本份,容不下上帝的道,失去
亞伯拉罕子孫的核心價值。

上帝將聖言交託給猶太人,沒有這個核心價值,身份便會被蒙蔽,不得自由。每一個人都受自己的背景、成長、性格影響,都有自己一套,這就是自己的盲點,令自己蒙蔽,看不見自己和別人的需要。當時的猶太人,他們的思想、判斷,都被這個身份所限制,也因為這些權位而得的權利,而變得目中無人、自以為是,這就是他們的盲點。盲點會從我們的權位、身份等匯聚而成,若然我們無法跳出身份的捆綁,容讓盲點蓋過生命的真義,我們便不得自由。

3.常常遵守主的道: 與主的 關係 像 (葡葡樹與枝子 ,主的道 )留在心中不單單是遵守,教導,更是實踐、經歷和明白。

遵守不是等價交易,不是功利的考慮。真是主的門徒,有假的嗎?半真半假?要曉得:真理改變生命,經歷真理的真實,不是一邊聽、一邊講,而是生命的真實和真自由。常常遵守主的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知易行難,若然要生命得著自由,不能只在頭腦認知上增長,而是要具體實踐出來。然而,這不是等價交易,遵守主的道並不代表人可以藉此得著更多的功利、利益,但是,常常遵守主道的人,他們必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