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儀姑娘-「七月七日」(2019年7月7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部分出自白居易《長恨歌》,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古往今來感動著無數人。「愛情故事」記錄著迴旋宛轉的動人事情,令我想起聖經中的雅歌;「求你將我放在你的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嫉恨如陰間之殘忍,所發的電光,是耶和華的烈燄。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雅8:6-7)  。從古至今大家都認同愛情的強度是強而有力的,愛情的能力很有突破性,堅強不屈,但當我們明白到愛是不計一切代價,為著對方的利益著想,以至犧牲自己的利益,相信這是一種由上帝而來的愛,唯有這一種愛使我們更明白耶穌的愛。無論您已得着「愛情」與否?我們一同去學習犧牲的愛去愛其他的朋友親戚。

「流芳於苦難壓制中」鍾志明牧師講 ,林日麗姊妹記( 2019年6月23日)

經文:「啟示錄2:8-11節」

經文中「士每拿教會」的「士每拿」是指被壓制的意思,是沒藥(Myrna),因而我今天選擇「流芳於苦難壓制中」這講題。基督徒希望盡量達到「心摯靈樂,力行真道」,啟示錄有很多上帝的訓誨,教導我們做得勝的基督徒。啟示錄中有七封書信給七間教會,七封書信有不同意思,給士每拿的是家書,啟2:8「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使者」。

唐代杜甫詩《春望》中有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書抵萬金是很安慰的話,耶穌基督吩咐約翰寫這樣的家書信給士每拿教會。士每拿有「苦」的含意,因沒藥被石磨摏爛。社會好像這石磨,沒藥香味在不斷的壓制過程中滲透出來,人生亦如是。

一、主知道我們經歷苦難一世俗潮流的壓力和受毀謗的壓力

基督徒面對壓力的第一世代是大約由公元50年至公元150年,全社會有拜該撒的敬拜,不拜不能入公會,喪失工作證。如果全羅馬人都敬拜該撒,全國就有穩定的統治,顯現羅馬的和平,基督徒因而受到逼迫。直到豆米田時代更是大逼害,為了取悅王后,羅馬王豆米田燒羅馬城,後來將此歸咎基督徒。當時撒但一會,即猶太會堂也幫忙毀謗,毀謗是挑撥離間,可令教會崩潰。

二、主鼓勵我們堅強壯膽一苦難只是暫時和務要至死忠心

啟2:9,當時士每那教會的基督徒受到毀謗的壓力,基督徒從耶穌基督升天後到今天,都過得不容易。這首先又末後、有永恆生命的主陪我們同行,主自己也受過苦。約伯受試煉、耶穌被賣那一夜,這苦難是存在的,但不會很長。當時基督徒受到壓力,他們仍至死忠心,堅持自己立場和意願,但立場和意願必須是正確的,不能說謊或扭曲事實誣蔑侮辱人。當時有位監督坡旅甲,服事主大約86年,公元155年被火燒死,是當時羅馬的一個極刑。在他殉道死前,還有另外十一位基督徒已死。

三、主應許得賞賜一有生命的冠冕存留和不受第二次的死

我們受到社會上很多事的慢慢煎熬,上帝講的十天不是很短(啟2:10)。期間,主鼓勵我們會有生命的冠冕為我們存留,雅1:12「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生命中或會經歷試探,我們為此祈禱,也請別人代禱。雅各是其中忍受試探的人,他在當世看見將來有榮耀,有生命的冠冕存留,我們所求的不是地上的事,是將來天上的事。這生命的冠冕不受第二次的死,是上帝對我們很大的保障。人的靈魂若永遠死亡是可怕的事,對上帝和世間的道德事情沒有反應。

四、靠主過得勝的生活

司提反是聖經記載第一個殉道的人,使徒行傳記載他是先看見耶穌基督的榮耀,並陪伴他,然後才被石頭打死。這給基督徒一個重要的盼望,人是綫性的生物,受時間限制,有起點和終結,終結在主裡是永恆,我們所依靠、盼望和堅守的。死而復生和決志與我們屬靈得勝的生活是有連繫的。啟示錄七封書信是寫給基督徒,同一主題是叫人悔改,做一個得勝的基督徒,讓我們將生命交託給上帝。

「父親節淺談愛的神髓」龐建新牧師講 ,吳家通弟兄記( 2019年6月16日)

經文:「約翰一書4:9、10、19節」

愛的神髓即是愛最高的精神和層次,同樣也可以說是一種色譜,具有不同的顏色,甚至愛可以衍生成恨。有人說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這是沒有錯的;有人說基督教是感恩的宗教,這也是正確的。若要用最佳的字眼形容基督教,我想是「愛」的宗教最為合適。今天淺談愛的真諦與父親節互相結連,盼望主題對大家有益處。不過,我們受益的大前題就是「我們愛是上帝先愛我們」!

一) 愛的神髓一犧牲

我們愛是必需透過行為表現表達出來,故此愛的第一個神髓是犧牲。天父上帝就是愛,上帝的創造如同你瞧瞧身旁的父母養育孩子一樣,無比疼愛兒女的表現是不能否定的。約翰曾說過,不是我們愛上帝為先,而是上帝先愛我們。年屆八十歲的我,父母和其他親友相繼離開,這樣令我明白到孝順父母是必須的。或許十二門徒也未必能與保羅相比,他原是捉拿基督徒的領袖,但也見證著耶穌犧牲的愛而變成願意為基督犧牲,犧牲的愛可以互相感染並作美好見證,這樣得以看見十字架上的犧牲是至高的神髓。

二) 愛的神髓一忍耐

愛的第二個神髓是忍耐,因為愛的高深是需要逐步實踐,也要配合恆久忍耐的心。彼得前書是基督升天後寫的,很多人希望基督能盡快回來,直到目前過了二千多年也有不少人這樣說。彼得前書正是教訓眾人基督的歸來不是強求便可得到,而是要作信心的等待。當然,世間好多事情也不能用愛或忍耐便能解釋,而是凡事都講求相對的,好比掌權者亦未必用愛去掌管民眾,從而引致很多的社會糾紛,所以基督的愛即使是掌權者也必需學習的。我亦相信一個道理,就是“不願一人沉淪,但願人人悔改”。

三) 愛的神髓一回家

好多人也聽過浪子的故事,當中所述的就是人性上的抉擇,也關乎到尊嚴和面子。我曾看過一齣話劇又是以浪子的故事作背景,但是結局卻被導演改得弄巧反拙,由聖經記載父親原諒孩子過錯並加以款待,卻改以父親毆打回家的小兒子從而贏來觀眾的掌聲。我不太理解這樣的結局,因為這與我從聖經故事中學會愛的真諦是不同的。浪子的比喻並不是指責年輕人,只是年輕人的特徵比較突出自我的表現而已,然而浪子的比喻是全人類也適用的,使我們知道愛的真諦是回家以致返回天父的憐恤,那份恩惠也幫助我們,昐望主耶穌那恆久忍耐的愛遍臨在我們身上!阿門。

「榮耀路徑」 古學賢牧師講 ( 2019年6月9日)

經文:「約翰福音12:23-24節」     

(約11:53節)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暗中計劃要殺耶穌,而一般的猶太人以為耶穌即將推翻羅馬政府,至於身邊的門徒也好不了多少,跟隨耶穌已經三年多,也不瞭解耶穌的彌賽亞身份和祂將要被釘十字架的事。

一、榮耀路徑必有犧牲

這個時候,死亡的威脅已經臨到耶穌,但耶穌對上帝完全盡忠順服,為了滿足上帝的心意,祂絕不退縮。(約12:23節)耶穌宣告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在第33節是指著祂受死而講的,這是羅馬人判處殺人、放火、叛國等兇徒最嚴厲的刑罰。耶穌所講的榮耀,不是用神蹟與超自然的能力去成就,而是以犧牲與死亡去達致的。

(約12:24節)耶穌以麥子來比喻,麥子被埋入地裏,這個「死了」的實際意義,就是指那個包著麥子的外殼破裂了。外殼破裂是一個受傷與死亡的過程,而十字架的路就是那一條赴死的路。因耶穌所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因祂所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所以,對耶穌來說,十字架的真義不是羞辱而是榮耀,不是詛咒而是祝福。

今天我們在世上營營役役去工作和生活,會不會只顧擁有更多,而忘記基督徒應該要過一個捨己的人生?如果任何事業、生意妨礙你跟從耶穌,如果任何享樂搶奪了你對耶穌的愛,慫恿你熱愛世界和罪惡,你必須離開這種生活方式。耶穌不是叫我們不珍惜生命,但如果我們只曉得顧惜生活和享樂,我們始終都會失去這一切。其實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是一粒麥子,我們的生活應該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耶穌因受死的苦就受了榮耀尊貴的冠冕 (來2:9-10節)。耶穌甘願為我們受死,因為上帝給祂的使命,就是要為世人付出代價。歷世歷代許多人因著耶穌而生命改變過來,這是因為當初耶穌這一粒麥子願意犧牲自己。

二、榮耀路徑必有服事

(約12:26節)耶穌講完麥子的比喻之後,就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一個服事主的人,就是耶穌的僕人,應該跟從主、效法主的樣式去行。

耶穌的一生是為完成上帝的旨意,我們的一生也該為使命而活。約12:28節

上帝說:「我已經榮耀我的名,還要再榮耀。」我們要繼續為耶穌作見證,以致可榮耀又「再榮耀」上帝,將耶穌榮耀的使命延續下去,直到見主面的一天。

我們要將生活的優先次序調整一下,要先將服事上帝的事做好,再辦妥自己的事。很多人試過如此行,發覺不但好好的事奉上帝,連自己的工作也做得更好。當我們專注於上帝的事,上帝亦會成全關乎你的事(詩138:8節)。請留意:服事的態度要付出更多的愛心,服事上帝要獻上聖潔的生命。

約12:26節,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尊重原文也有榮耀的意思,所以服事主的人得享榮耀的人生,而服事上帝是最喜樂的。我們不是要得著多人的擁護,不是要得著甚麼益處;榮耀的人生就是要完成天父的旨意。林後8:12節說「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服事的焦點是關心他人和教會,盡心盡力善用恩賜去裝備其他信徒。當我們看見弟兄姊妹生命成長,心裡就充滿喜樂和滿足。

「以喜樂的心去繪劃人生」鄭淑儀姑娘講 ( 2019年6月2日)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節、腓立比書4:10-13節」    

快樂有很多好處,「快樂會保護你心臟;快樂使你長壽;快樂讓你有更多朋友;快樂帶給你好機會;每天大笑得癌症的機率降低」等等。2019年《世界幸福報告》,芬蘭蟬聯第一位,名列世界最幸福國家。香港列第76位。

  1. 聖經中的喜樂

新約有326次提及喜樂,全本聖經共有400次。腓立比書有19次提及喜樂,保羅寫書之際,正身處羅馬牢獄,但卻寫了這充滿喜樂的書卷。

  1. 靠主大得喜樂

究竟聖經的喜樂是什麼?耶和華上帝是喜樂的源頭(尼8:10),我們沒有喜樂,便沒有力量。但當我們喜樂時,便有力量面對一切逆境困難,所以我們需要喜樂。例:苦中有樂,在小小苦困中給我大大的安慰,上帝差派天使給我支持和力量。聖經有言我們要常常喜樂(帖前5:16-18),求主恩待我們,得著喜樂的生活方式,無論經歷什麼環境都靠主大得喜樂。

  1. 知足產生喜樂的真秘訣

例1:感謝玫瑰有刺;杏林子寫著,當她唱〈感謝神〉中:「感謝神路旁有玫瑰,感謝神玫瑰有刺」,就有一股溫熱的淚水忍不住要從眼穴裡翻湧而出。在她《感謝玫瑰有刺》一書中記載,年少時,杏林子不明白,為什麼要感謝?何必要感謝?年紀稍長,杏林子才感悟「玫瑰有刺」的意思,因著她那病痛的刺,激發她寫了許多勵志的書,例如:《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等書。雖然常受病痛影響,她的作品充滿為生命奮鬥的意念。更可貴的是她能將意志力化作行動力創立伊甸基金會,關顧弱勢,積極鼓舞,協助他們奮發向上。

例2:兩個推銷員去「非洲賣鞋」,兩個不同的思想,喜樂和盼望主宰一切。上帝賜我們喜樂,幫助我們勝過環境。無論在怎樣的光景,我們都能依靠上帝的恩典,努力追求得著。

例3:芬尼‧克羅斯貝是位盲人聖樂家。她是因為醫生用錯藥而盲;她沒有責怪他。她一生寫了八千多首歌,詩歌非常摸著人心。快樂就是這樣慢慢操練來的。痛苦、憂鬱的心情,不可能一夕之間就改變過來,但每天一點點的更新,能夠使我們從內而外成為喜樂的人。

例4:有一位荷蘭的女士,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關在集中營,在她要過世前,寫下這麼一段話:「當你與主同在的時候,你確實不會在乎牢牆在你的哪一邊,因為無論在哪一邊,上帝都與你同在。所以任何時刻,我都能看見生命的美好和豐富。」

結語:以喜樂的心,去繪劃人生

喜樂、禱告、凡事謝恩,都是上帝向我們所定的旨意。許多人的快樂建基於別人、錢財等今生的事情上,但這種喜樂不是永恆的,經不起考驗。真正的喜樂源於基督,惟有從靠主而得的喜樂是心靈上永恆的喜樂。將我們的人生路所遇上的一切風浪艱難及憂慮卸給上帝,以喜樂的心去走天路。

「恃強扶弱」梁永善牧師講 ,鍾麗詩姊妹記( 2019年5月26日)

經文:「羅馬書15:1-7節」

當教會人多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會越來越大,對某些人的不滿會增加,若長此下去只會做成更多的阻隔,甚至分裂,故我們從聖經的教導重新思想肢體之間應如何相處。

  1. 恃強扶弱(羅15:1

當時的教會內常有一些背後批評的說話而造成分化,有些人認為任何東西都可以吃,有些人則只吃素菜。保羅指出各人的領受不同,各人均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衝突便由此起。今天的教會最大的傷害是批評、論斷,很多時我們會用自己角度去判斷他人的行為,特別自以為堅強者更容易犯上這錯謬。我們除了消極地不隨意論斷外,保羅更要求我們積極地——「恃強扶弱」而非「恃強凌弱」——「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羅15:1上),指信心較堅固的人,有責任去關心、扶持那些較軟弱的人。我們很難改變、放下自己的看法去遷就別人,但信仰將我們的生命改變、扭轉過來,故此要扶助軟弱者,看成這是自己的責任,這樣的教會生活才得上帝所喜悅與祝福。

  1. 與眾同樂(羅15:1-2

第二個重要的教導是「不求自己的喜悅」並是「務要叫鄰舍喜悅」,一些自覺堅強的人,常理直氣壯地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對的,絕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作法遷就別人,自覺不需理會他人;但真正有信心、按上帝心意而活的人是願意放下自我,不求自己的喜悅,乃是扶助他人,討他們的喜悅。基督一生從沒有做一件事單為自己開心、求自己的喜悅,祂一生所作的乃是完成上帝的心意,主不單只求上帝喜悅,更是擔當了上帝受的辱罵。不信者、罪人拒絕上帝,會出言侮辱,而上帝的信徒自然也會受到針對,基督為了上帝的緣故,讓那些辱罵均落在自己身上,我們是祂的信徒,教會是祂的身體,那麼我們願意擔當這些擔子嗎?

  1. 彼此接納(羅15:7

信心軟弱和信心剛強的人同屬一團契,雖有許多不同但卻有同一的主,故要齊心效忠於祂,毫無軒輊。保羅是猶太人,行過割禮,為律法所支配,但外邦人信主卻不需受割禮,也不需要遵行他們所守的部份律法——如食物的條例,故此便需彼此接納。可惜的是教會常出現的問題,是我們容忍未信者犯錯但卻不容易寬恕、接納主裡肢體的一些錯——甚至是無心之失。很多時我們自己犯錯必有很多原因為所犯的事開脫,但別人犯錯則不會想他是甚麼原因會如此。求上帝賜我們勇氣去承認別人也擁有犯錯誤的權利,並接納別人!

  1. 美善能源(羅15:4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15:4)。上帝的話語不是文字而是能源,若我們讀了,在適當時間聖靈藉此提醒我們,我們若順服於聖靈的提點,我們生命便更成熟。我們盼望別人成長不是基於人的良善、人的成就,乃是基於上帝的能力,這樣我們便能產生忍耐和安慰,而我們不單讀經吸取能力,亦同時呼求上帝給我們能力、忍耐、盼望去接納自己和別人,「但願賜忍耐安慰的上帝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15:5)

小結

但願我們能成為聖潔、成熟的人,去扶助、接納別人,不以自我為中心,所作的乃願上帝、人得喜悅。

「基督身體」 彭偉業傳道講 ( 2019年5月19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12:12-26節」      

交響樂團樂手之間的配搭和合奏,講求「一體」為目的。我們的基督信仰同樣形容教會為基督的身體,每位基督徒都結合起來,成為「一體」。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保羅正在處理哥林多教會結黨分派的問題,所以他特別闡述了基督身體的意義。

  1. 基督的身體是多元而合一

十二節:「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有好多不同部分,但仍然都是只有一個身體。十三節:「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代表了當時不同種族、階層的人,成為同一個基督身體。不同種族、階層、背景的人,雖然存在好多差異,但在差異之中仍然合一。這種「多元而合一」的核心價值,也是現代教會的共有價值。基督教信仰不是個人的信仰,而是群體的信仰。我們要接受各人的不同,並且要擁抱、支持這種的不同。我們的身體是血肉相連的,牽一髮動全身,被同一位的聖靈澆灌。

  1. 肢體是互相依賴

在十五至十六節,保羅用擬人化的比喻,腳會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耳朵就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腳覺得自己不及手那麼有用,可以做複雜的操作;耳仔覺得自己不似眼睛可以看見這麼有用,腳與耳仔都說自己不屬於身體。第十七節,保羅反問:「若全身是眼,從哪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裡聞味呢?」第十八節:「但如今,上帝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上帝的意思是要教會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人,同心合力事奉,互相關顧,互相依賴,相交相知,去除了人與人之間天然的屏障和隔膜,這是上帝設立基督身體、教會的心意。今日的教會裡面,每位肢體都有其自己的功能,每個人都需要其他肢體的事奉,使教會發揮在地上的使命。

  1. 肢體是互相補足

21、22節,眼不可以對手講:我用不著你;頭亦不可以對腳講:我用不著你。23節,我們要為那些不體面、不俊美的肢體,更加要為它們加上體面,加上俊美。24節,這個身體是由上帝所配搭,目的是要讓那些不體面、不俊美的肢體得到補足,得到關顧。保羅卻提醒當時的信徒,較為有優勢的信徒,要以正確的態度看待較為弱勢、看似缺乏恩賜的信徒,給予他們相當的尊重、欣賞、支持、和關顧,為對方確立他們應得的價值,而較有優勢的信徒也會在這服事中成長。

這「一體」的觀念貫穿了整段經文(12、14、20),也指示我們以「一體」的概念看自己的教會。教會每年籌辦的事工,都是為了建立整個教會。我們可否放下自己私人的智趣、時間、利益的考量,而是以「基督身體」的角度去考慮參與,我們大家都是身體裡面不可分割的肢體,其他肢體所做的任何事,和我們都有血肉相連、不可分離的關係。就如26節:「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顯明基督」 古學賢牧師講 ( 2019年5月12日)

經文:「腓立比書1:12-21節

今日是母親節,祝願每一位父母都身體健壯,兒女更加孝順。有父母在身邊是福氣,兒女當孝敬父母,這個上帝給我們的命令。

現今世界上有不少基督徒為主受苦。有個機構名為「敞開的門」,宣布2018年跟從耶穌最艱險的國家,頭三名是北韓、阿富汗、索馬里。在這些國家信耶穌很危險,一旦被人發現,不單自己要被送去做苦工甚至處死,家人亦難逃一劫。但是,由第一世紀至今,教會愈受逼迫,福音愈廣傳。第二世紀教父特土良說:「福音種子往往是用殉道者的血來澆灌的!」這話一點沒有誇大!當使徒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教會的時候,他亦是為福音受逼害,在羅馬被軟禁。

  1. . 努力見證耶穌

(腓1:12-13節) 保羅坐監,在人看來是福音事工一個大的損失,但後來保羅看到,他所遭遇的事反而使福音更加興旺。保羅沒有受惡劣環境限制,仍然大發熱心在監獄中傳福音。「御營全軍」即該撒大帝的侍衛部隊,歷史文獻記載御營全軍有九千人。他們輪流監視保羅。當保羅這樣被嚴密監視的時候,他便有機會逐一與輪班的御營軍傳福音,有些甚至可能因此信了耶穌!

原本保羅是可以被釋放回去耶路撒冷的,但他放棄了,理由是猶太人計劃在路上暗殺他。保羅選擇直接上訴去羅馬,不但會受到保護,還可以得到機會向那些審問他的官員講到耶穌復活的事。只要有傳福音的機會,保羅從不放棄 (徒21至28章 )。每次他被審問,他就會從自己怎樣遇到復活的耶穌說起。相信每當有人來探望,保羅他就告訴他們,在大馬色路上,復活的耶穌怎樣向他顯現。在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中,基督已經被傳開。

德國諺語:「弱者困於環境,智者利用環境。」我們應該懂得利用環境,激發勇氣為耶穌做見證。你知否傳福音最令我們得到鼓舞的是甚麼?就是當你願意去傳,就會有人相信!保羅並沒有因坐監而停頓下來,他更不會因為身為囚犯而感羞恥或氣餒,反而因福音深入人心而大得鼓勵和喜樂。

  1. . 以信心堅固別人

(第14節) 保羅為主受苦,其他信徒就因而大受感動,對所信的道深信不疑,亦勇敢地努力傳福音。(第15-17節) 在傳福音的路上,保羅遇到很多人對他不滿,批評他、攻擊他。保羅受傷害自然感到不舒服,但他沒有讓負面的感受繼續醞釀,反從積極方面去思想。

(第18節) 是甚麼令保羅雖失去自由仍歡喜呢?一般來說,人能否開心往往是看環境,這是人之常情。但保羅的喜樂原來不是跟環境掛鉤的,他的著眼點是福音被傳開,而不是自己的榮辱得失。保羅說:「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無論別人本著甚麼動機,只要能將基督傳開,保羅就非常開心。保羅關心的是福音要被廣傳,怪不得保羅為耶穌受苦仍然能夠喜樂。

(第20節) 保羅既不以福音為恥,重重逆境亦沒有叫他放棄。弟兄姊妹,如果受到攔阻,你會不會仍然把握機會去見證耶穌呢?保羅在逆境中毫不退縮,也沒有氣餒!保羅說:「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這是甚麼意思呢?保羅是要在各種遭遇裡,叫基督在他身上很清晰地彰顯出來。

我們都想眼睛看得清楚,年紀大了有白內障,我們都會去看醫生,希望醫生快些為我們做手術。同樣,我們都要將耶穌的美善很清晰地活現出來。怎樣才能顯明基督呢?約3:30節:「祂必興旺,我必衰微」,我們要放下「自己」,耶穌才會顯大!當我們只顧自己、作事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耶穌的形象就會變得模糊。

「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這是保羅的人生宣言,表明他一生的目標。弟兄姊妹,你的人生目標又是甚麼呢?你現在可不可以將它寫出來呢?保羅從前追求名望、權勢,逼害基督徒,如今成為奉獻一生給耶穌基督的人。第21節保羅說:「我活着就是基督」,這可說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加2:20節「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保羅的意思是:他的生命完全屬於基督,他願意遵行基督的旨意,使基督在他的生命中掌權。今日我們都應朝向「活着就是基督」這個目標而生活,我們的人生應該以耶穌基督為焦點。

保羅是一個真正活著為耶穌的人,所以他沒有遺憾,他不會怕死。請問你的人生有沒有遺憾呢?是否覺得有些很要緊的事未做完,或者有些很想做的事未做呢?若像保羅那樣,日常生活都清清楚楚使人看出自己以基督為中心,我們的人生就不會有遺憾了。

從古到今,一般人都是為自己做這事、做那事,所得到的只是今生短暫的利益,結果並不能使他們從其中得到滿足和快樂。各位,我們只能活一次,你願不願意用你一生去顯明基督呢?每一個被基督的愛所激勵的人,我們一齊來為耶穌而活,一生顯明基督!

「摩西的母親所展現的屬靈果子」 黃葉仲萍博士講 ,宗易明弟兄記( 2019年5月12日)

經文:「出埃及記2:1-10節」

摩西的母親是約基別,在生摩西之前,她生了二個孩子。大家姐是米利暗,是一名勇敢的人物,然而她名字有苦和反叛的意思,苦並不是問題,聖經有許多人物都有苦的經歷,這都能塑造他們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物;米利暗同時是個反叛的人,她曾得罪上帝,導致上帝使她生大麻瘋。

約基別另一個孩子是亞倫,是摩西的哥哥,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他在背後支持摩西,同時間他也是眾人的領袖。

由此可見約基別的三個孩子都是出色的人。最近有些研究指出,一代的生理印記是會一代傳一代,而且是可以改變的,有科學家以老鼠做實驗,發現會舔其子女的老鼠媽媽,其子女長大當老鼠媽媽後,也會舔其子女,然後科學家把不會舔其子女的老鼠媽媽的子女移往會舔子女的老鼠媽媽那裡,發現這些子女長大後也會舔其子女。

摩西除了有其親母約基別之外,也有一個養母,是法老的女兒。聖經記載她當時在河邊洗澡,法老的女兒會在河邊洗澡嗎?這是一個不解的謎題,可是當時她就遇見了嬰孩時期的摩西,動了憐憫的心,把他救了上來,可見法老的女兒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摩西在她的撫養下,也成為了出色的人物。

在我們的生命中也有一些人在撫養我們、提拔我們、栽培我們,雖然他們不是我們的親生媽媽,卻因著愛的生命,改變了我們的生命,就像法老的女兒改變了摩西的生命一樣。

聖靈九個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溫柔、節制,是源於一個主體,因此果子之間是沒有衝突的,那個主體就是愛。在摩西的成長中,他經歷了愛的生命,我們亦然,在教會中我們被提攜、被教導、被改變,都是主的恩典和愛。

因著愛,我們可以照顧別人,但除了照顧別人,更要照顧自己、愛自己、包容自己和接納自己。母親節,要照顧年老的媽媽,不只是外在的慶祝,更是一種內在的生命。

「結出愛果」 古廖玉明師母講 ( 2019年5月5日)

經文:「加拉太書5:16-26節」        

(一) 由聖靈主導

加5:16-26節清楚指出基督徒會有兩種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放縱肉體的情慾,或順從聖靈的引導。「情慾」是甚麼?上帝造我們的身體有天然的慾望,但人犯罪之後,肉體之中有刻意違背上帝心意的傾向,就是「情慾」。放縱情慾的基督徒跟不信主的人一樣繼續不斷犯罪。這段經文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信徒或是整個教會出現問題往往是因為漠視聖靈在主導。對個人來說,是金錢主導,抑或享樂主導?對教會來說,是行政主導,抑或傳統主導?第25節是怎樣說的?「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是聖靈主導!祂以真理在生活和事奉上引導我們(約14:16、26節),我們要順從祂。

第19-21節列出四類情慾的罪:婚姻方面—姦淫、污穢、邪蕩;宗教方面—拜偶像、邪術;人際方面—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娛樂方面—醉酒、荒宴等類。第21節說:「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上帝的國。」信徒若選擇活在情慾裡,雖然得救,卻在今生自絕於天國真正的自由和福氣。第22、23節,保羅以「聖靈所結的果子」來描繪基督徒生命的質素,包括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等。聖靈工作最大的彰顯不是神蹟奇事,而是改造我們這些已經完全敗壞的生命,使我們內在的品格與上帝相似。然而,建造一個「熱心基督徒」的外殼不太難,品格的成長卻非容易,於是有些基督徒捨難取易,寧做雙面人。但上帝要我們裡外一致;聖靈藉著上帝的話幫助我們,叫我們內心和外表的距離拉近。我們要將「聖靈果子」這一份清單牢牢記住,時常用來檢視自己的生命。

(二) 結出愛的果子

聖靈果子第一個特質是「仁愛」,原文是「愛」,是主動犧牲、出於意志的愛。為甚麼將「愛」放在第一位?林前13:1節,「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鑼和鈸可以發出很大的聲音,但用得不恰當就很吵耳,令聽的人很辛苦。第2節:「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恩賜愈多,對信仰愈熟練的人,若不是本著愛心去服侍,殺傷力就愈強。第3節:「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我們所做的一切可以祝福別人,但若果不追求愛心,我們自己的生命完全不會成長。

除了因為愛是重要之外,保羅將愛放在聖靈果子的第一位,亦是為了針對加拉太教會的狀況。有些律法主義者攪擾弟兄姊妹,聲稱外邦信徒須行割禮才能得救。他們連上帝的僕人也攻擊,說保羅不是使徒,令保羅要為自己使徒的身份抗辯(1:11-2:10節)。他們的行為既可怕又可惡,正如有人說的:「有些人高舉愛上帝的旗幟,拿起公義的寶劍,傷害上帝所愛的人。」以遵守律法來攻擊人,其實都是情慾的罪。第13節說:「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有太多人等著你和我去關愛,真的不值得將上帝給我們的精神體力在內部消耗。我們要用雙手去看顧那些生病或受傷的人,用我們雙腳去探訪那些心靈哀傷的人,用我們的口去向人宣講主的愛,用我們全心去愛我們的配偶和家人。愛,從來不容易;我們順從聖靈的引導,祂就賜我們足夠的力量和智慧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