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儀姑娘-「苦中有樂」(2019年8月18日)

近新年前家中的花灑壞了,心中有些納悶,不知找誰修理,在無助中竟然經同工介紹了一位師傅協助,我們講定價錢是連工加料一個數額,因新年將近又要師傅趕忙着,我便多加少許車費給他做完工程可坐車早些回家,把他車到家中我便離去。稍後家人告訴我花灑修理好,但師傅留下了一百元,他說:「新年了,給小狗買東西吃。」這令我感到很窩心,在苦悶中掀起絲絲的微笑;其實真想不到事情是這樣發展。

其實明白到日常的生活平平淡淡是多好,但偶有些突發的事件要處理時,會有些無助的苦事,有時摸不着頭腦如何面對和應對,總不要灰心喪氣,先深呼吸一下,停一停,想一想,再祈一祈,禱一禱,等一等,看一看,上帝有否差派其他天使來協助,能解決與否,也不要灰心,等候再等候,可能最终會解決好,在「苦」中也有快樂的回味。

「主前許願」趙詠琴博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9年7月28日)

經文:「士師記13:1-5節」                            

有人因為政治因素,國家衰弱,甚至宗教問題而發動恐怖襲擊,這一切損人利己的事情,都是源於一份貪念。尤其是一宗宗的騙案,有人為了錢去陷害父母亦有人內心污穢與別人同居,無視了聖經教導的男女關係,然而我們不時也看見基督徒置身當中受了傷,即使是掀起國際風波的“me too”運動也遍及到教會裡頭,之後便成為了“church too”。作為信徒我們不想看見這些情況,也自不然思想上帝是否在亂世之中,仍然看顧著我們並有衪的判決呢!

士師記描述以色列人不聽從上帝的意思,信了別的神而產生了淫亂的事情,最後得到了上主的懲罰。懲罰過後有回轉,所以上帝便派了士師幫助他們在戰爭中抵抗非利士人,不過聽從上帝並立志跟從的人又有幾多呢?重複地發生過錯,重複的懲罰和回轉是我們應該接受嗎?聖經描述上帝的使者呼召參孫的母親,讓她懷孕且清酒濃酒也不可喝,所有事也當謹慎而行。事實上,「謹守」絕對不使人的判斷力降低,正如喝了酒便不應駕駛一樣,上主要你謹守的事情是要讓你能走更好的路。故此,我們亦要思索自己的行為是按自己的心意而行,還是上帝的心意而行,衪的心意正正是昔日你決志悔改跟從主的承諾如出一轍。

基督徒有情緒、有負面、有怨恨,這樣會導致他們做錯事。上帝會為無辜的人申冤,因為衪是公義公平的,所以我們切勿以惡報惡和以暴易暴,應該以善勝惡,這是聖經教導我們的。另一方面,聖經敘述了帶領以色列人的領袖參孫,因為時常按住自己的心意而行而違反了上帝的心意,不但親近了非利士人的妓女,也喜歡上了一名婦人。這樣證明人有私慾和利益主義,現實社會迫使我們有財富就有好的生活,我們作為信徒應該要懂得辨別世俗的觀念。就如神學院裡的學生,很多都放棄了高薪厚職和高物質的居所,堅持全職服侍上帝,並在畢業後實踐在神學院學懂的知識,彼此在教會上傳達自己有的恩賜作為見證,這是一份永恆的價值。

有人連侍奉的時間也沒有,但你們必須懂得通過返教會來認識上帝。在充滿現實主義的香港社會上生活,你可以將所有事情依靠上帝,若上帝呼召自己就必須回應衪。我們亦必須在生活上也要聽從上帝,從而在這世代中健康地成長,時常回想決志時的片段要立志跟從衪。這樣做才能擺脫參孫這個反面教材,繼而學懂建立關係親近上帝就是正面教材。阿們。

古學賢牧師-「教會也是醫療團隊」(2019年8月4日)

過去個多月進出醫院,感謝上帝,自己身體得著治療,也在醫院裏看到一個架構完善的醫療團隊。我感受到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對病人關懷備至,盡最大的努力為病人提供治療。每在深夜時分,有些病人整夜難眠,對醫療人員諸多要求。但我看見護士們總是保持耐性,把他們細心照顧。醫護人員每兩個小時為有需要的病人換尿片;吃飯的時候,為臥床者餵食;整天數次消毒病房。他們毫無埋怨地辛勞照顧病人。

我聯想到信徒們是一個上帝所設立的屬靈醫療團隊。一班蒙恩得救的人透過定期的認罪與代禱,使靈性與身體能活潑健康 (「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節上)。教會是你和我的家,是上帝的聖殿,也是個屬靈的醫院。每一個人到教會來,心靈應該得到醫治,生命得以改善。醫治人的地方必須是個有安全感的地方,全體弟兄姊妹應感受到被愛,經歷心靈復興與成長。在教會裡大家可以敞開心懷,彼此服侍。上帝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結34:15-16節上)。

鄭淑儀姑娘-「童心童真」(2019年7月28日)

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太十八3-4)。

小孩子的童心童真是「單純真愛、柔和謙卑、完全信靠主」;還記得在我們年幼之時,思想簡單擁有童真,人生成長的路途中,慢慢地追求的是排名、競爭、效率、業績、成果、利潤和收益,失去那份寶貴的「真」,是可悲的。

主耶穌卻要我們回轉、謙卑。我們想要進入天國,不是靠人的智慧能力,只靠單純的信心仰望主耶穌。讓我們再次走回孩子般的生命,能有巨大影響力;我們謙卑的行動,我們先改變自己,再改變世界!上帝是看重我們的「童心童真」,我們彼此努力,重拾那寶貴的「童真」。

彭偉業傳道-「以善勝惡」(2019年7月21日)

「以善勝惡」是基督教信仰重要的價值和原則,根據羅12:21「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這項原則有時令人覺得匪夷所思,我們怎能對惡人作出善意的回報,善待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惡人?然而,保羅在羅12:19作了一個解釋: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要求向惡人行審判,不是基督徒的責任,因為基督徒的責任是傳講基督的福音,主將會為我們所受的逼迫申冤,我們還是將審判的權利交還給上帝,因為我們所信的上帝就是一位滿有公義的上帝。所以我們不需為自己申冤,或去報復,以惡報惡。反而我們要善待惡人和仇敵,以彰顯基督的愛,「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羅12:20)

如果有人為現在的時局不定而感到憤怒和困擾,使情緒受到牽動而感到不安,或者我們可否以基督教的原則去思考,讓不憤和負面的情緒都卸給主耶穌,讓我們保持愛鄰舍的心,讓我們一起繼續傳揚上帝愛的福音。

「凡事都有愛」彭偉業傳道講 ( 2019年7月21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81-810:23-31節」                                                  

人覺得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人甚至會覺得個人「自由」、「感覺」重要過「社會」、「群體責任」。保羅在這段經文處理着一個類似的社會現象,哥林多的異教膜拜十分盛行,基督徒常常遇到祭過偶像的肉食,保羅要求信徒在個人行事的「自由」和「群體責任」之間作出選擇。今日我們思想這段經文的教導。

  1. 凡事要造就人

十章23節:「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保羅說明了基督徒做的事,要著重當中的益處和可否造就別人。當時哥林多信徒爭議可不可食祭肉的問題,保羅叫信徒不要因為自己有「知識」而自高自大,覺得自己信得堅定就可以食用祭肉。他指出信心堅定的信徒,若然在信心軟弱的信徒面食用這些祭物,就影響了那些軟弱信徒的生命。有知識和成熟的信徒不應以自己的「自由」先行,而應以「造就人」、「建立人」的考慮先行。這是保羅的重要囑咐和教導。

  1. 凡事要有益處

在原文的結構裡面,十章23節需要聯合第24節一同解釋,意思是「各人不要追求自己的益處,造就自己,卻要追求必人的益處,造就別人。」這兩節經文的重點是「凡事造就人」的原則,但是以往閱讀這段經文的時候,人往往會被十章23節開頭的「凡事都可行」所吸引著,解釋為基督徒可以做任何事。其實這個是釋經上的謬誤,因為接著「凡事都可行」的下句是「但不是都有益處」,保羅論述的重點是指「但是」之後的「不都有益處」,即不是做任何事都有好處。

以往八章8節:「其實食物不能叫上帝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使人認為保羅對食與不食祭偶像之物,表達「兩者皆可」的中性看法,但在原文裡保羅寫這節時所用的語氣,並不是「兩者佳可」的中性語氣,而是用了兩次連續的否定語氣,是一種強烈的否定表達,他極力地表達不想信徒在宴會食用祭肉,叫信徒謝絕所有廟宴,那是沒有任何益處的。換言之,我們做事時,不是以「凡事都可為」去思想,而是以「凡事都有益處」去想,而一些沒有益處的事,應該不要做。

  1. 凡事榮耀上帝

在十章25-31節,保羅補充了一個當時獨有的處境,就是當未信主的人邀請基督徒到自己的家中作客,基督徒就不需問些什麼,只要謝恩去領受食物,因為萬物到屬於主。若然有人指出那些食物是祭過偶像,那就為了別人的良心的緣故,不要吃任何祭過偶像的食物。基督徒需要和未信的朋友保持友誼,若然請客的人沒有特別提及祭偶像,沒有將祭偶像的事放在心上,基督徒就可向上主謝恩,領受食物,以致讓請客的人看到基督徒如何去看食物,世上所有食物都是屬於主,我們謝恩就是為上帝得榮耀。但若然有人提及這些肉是祭過偶像,這樣,在請客的人的心裡面,偶像已佔有一席位,他們會覺得這些食物是來自偶像的恩典,而不是上帝。那麼,基督徒在這個情況之下,就要拒絕去食,以免未信的人覺得基督徒認同偶像魔鬼的恩典。基督徒不食,是斷然和偶像一刀兩斷,只會敬拜獨一的主,這也是為了榮耀上帝。

所以,保羅要我們行事要「造就人」,「有益處」,「榮耀上帝」,所為的是基督群體內的每一個肢體的建立,每個人所做的事都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要做到「凡事都有愛」。

「心連心全人健康工作坊」黃庭得牧師講 ,黃加蕙姊妹記( 2019年7月14日)

經文:「約翰壹書11-4節」                                                   

約翰一書一章1 – 4節:「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看見了,現在又作見證,把原與父同在,並且向我們顯現過的那永遠的生命傳揚給你們,為要使你們也與我們有團契,而我們的團契是與父和他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我們把這些事寫給你們,使我們(或你們)的喜樂得以滿足。」聖經上的「團契」或「相交」,是指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的心連心。

耶穌說祂是生命之道,這生命之道能影響人,我們同樣也能用自己的生命影響別人。人除了要身體得健康,更要傳揚福音使人靈魂得救。因為「靈」是我們敬拜上帝,「魂」是我們的思想、意志和情感,「身體」則是聖靈的殿。我們在靈裡與上帝心連心,「靈」得健康,情緒和身體就會健康。所以,我們需要追求全人健康和養成屬靈追求的習慣,讓這個生命見證能夠鼓勵並影響身邊的人。

耶穌用生命和時間帶領門徒,訓練並造就他們,讓他們能夠深入明白上帝的心意和真理。所以教會需要追求屬靈的健康,提供深度的門徒和小組訓練,在信仰裡我們所信的對象和內容,比表面的接受教義更為重要。相信的「對象」是真實可靠,我們的「信」才有意義。教會亦需有愛心關懷小組和工作坊,按各人的恩賜被上帝所使用,幫助有需要的人,在教會裡讓信心扎根。

《健康標竿》裡提及人生裡有五個「F」:「Faith」、「Food」、「Fitness」、「Focus」、「Friend」。「Faith」包括信心、信仰和信靠,從希伯來文原文看來,信心的名詞是「信心的感受」,動詞是「信心的意志、行動和信靠」。加拉太書提到,信心是「信實」,是一個品格。所以,上帝要建立我們,不只是信心而生的能力,而是要造就我們成為一個信實、可靠的人。「Food」、「Fitness」分別為食物和運動,與我們身體息息相關。人需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配合運動和操練,建立一個健康的身體。「Focus」為專注,我們容易受身邊及周遭的人和事影響情緒,所以要時刻專注仰望神。聖經上多次提及「愛」,「愛」字有十三劃。如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提到「信望愛」;約翰福音十三章提到「彼此相愛」;羅馬書十三章提到「對任何人都不可虧欠甚麼」、「愛人如己」。「愛」就是盡心、盡性、盡意和盡力愛主我們的上帝,以及愛人如己。我們若能專注愛上帝、愛人並行主道,意志和情緒就不容易受環境影響。最後的「F」;「Friend」為肢體,主耶穌是我們的頭,教會是身體,我們互為肢體。肢體間的連絡,彼此心連心,就是「自由自在分享主愛,輕輕鬆鬆心靈相通」。

渴望我們能夠愛上帝-與上帝心連心,以及愛人-與人心連心,「教會復興,由我開始,靈友建立,互相扶持」。

「亂世中的平安」陳佩恩傳道講 ,鍾麗詩姊妹記( 2019年7月7日)

經文:「約翰福音201921節、路加福音2:14節」                              

聖經如何提及「平安」?路二14:「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約二十19,21:「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了你們!』」

平安關乎家庭,人際,工作,疾病,經濟等等。甚麼事情會使人失去平安?性命,安全或幸福受到威脅;前途未卜;面對巨大的困難;犯了錯,犯了罪,怕被發現,被別人知道;心理問題:畏高症,畏懼人症,畏黑症,恐懼獨處症等。失去了平安使人憂慮,擔心,逃避,消極,睡不著(影響健康),甚至傷害他人。人也用盡各樣方法求平安,盡量追求錢財,權勢,以致個人,家人得到保護和後盾。

主耶穌如何提及平安?祂願意信祂的人得到平安。約二十19-21:「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

若然要得到平安,就要堅持對主的信心。約二十26上:「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每一天,我們從新聞和親友所得的資訊都讓人失去平安,例如:戰爭,地震等。但是在約二十26下-29:「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上帝!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平安如何獲得?藉著祂降生,住在我們中間,成就了救恩,太一22-23:「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也藉著祂復活,活在信徒心中,每天的看顧,『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下)

聖經中共有三百六十多個『不要怕』,我們可以掛起『不要怕』的日曆,每天都不用怕!主應許與我們同在,賽41:10,「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基督徒有責任廣傳「平安」的福音,與人同得主同在的信息:『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並且分享主的復活,傳揚主復活信息,分享愛心:「主愛門徒,主愛多馬,主耶穌愛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倫國平牧師講 ,宗易明弟兄記( 2019年6月30日)

經文:「腓立比書44節」                                      

每個人都想快樂,因世上有太多不如意的事,然而這些不如意的事,背後卻可能有上帝的安排,可謂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腓立比書的內容與喜樂有關,作者使徒保羅是在監獄寫這書信,在監獄裏的保羅談喜樂,我們可看看:

第一章

本章提及的是福音的禾場,保羅在監獄,他卻看到傳福音的機會,這對保羅來說是喜樂,雖然他在監獄,但他沒有因此而忘記他的使命,相反,他利用在監獄的機會,向獄卒傳福音,使他一家都因主耶穌而得救。傳福音能不喜樂嗎?當有人願意相信基督,連天上的天使都要為他歡欣。我們也該向世界傳福音,若懷著福音的使命,不管有多艱難,也會得著從主而來的喜樂。

第二章

前一章提及的是福音的禾場,本章則是提及主耶穌基督的光,主的光乃是透過我們的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令更多人的生命因耶穌而改變,例如在約翰福音第四章所提及的撒馬利亞婦人,當她與耶穌對話後,生命即時得著改變。當我們彼此相愛,身邊的人便能因此而被影響。正如我們是世上的鹽和光,這都是我們被主所改變的生命所擁有的特質。只有當鹽發出鹹味、當光發亮的時候,才能發揮它們的效力,影響鄰舍與世界。

第三章

我們應該知道,這福音的禾場,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世界的價值觀是鼓吹凡事都靠自己,可是這真的可行嗎?愛人,靠自己嗎?喜樂,靠自己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都有自身的限制,因此保羅提醒我們要靠耶穌基督去愛,靠耶穌基督去得勝,更要靠耶穌基督常常喜樂。有時人不能喜樂的原因是比較,總要比他人擁有更多,然而保羅說他以前以為有益的,現在都看作有損的,他為基督的緣故,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我們也該學習這個心態,為基督而活,而不是為名利而活,這樣的話,必有從主而來的喜樂。然而,為基督而活需要聖靈的能力和帶領,我們要敏銳聖靈的意思,被聖靈引導。

第四章

人不能喜樂的另一個原因是隱憂,人會為各樣的事憂慮,然而保羅提醒我們要把憂慮都卸給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若然我們倚靠上帝,祂必會醫治受了傷的人,那時候,喜樂就能在我們的生命裏展現出來。

古學賢牧師-「保守你心」(2019年7月14日)

過去三個禮拜,我先後三次進出醫院,都是由於胸口痛,後來我才知道自己心血管栓塞(冠心病)。在整個過程中,我經歷了天父豐富的恩典:祂為我預備了很細心和有愛心的醫護人員,又使我認識了一位信主的護理員,她轉介了一位男士於上主日來閩南堂主日崇拜;我有機會向幾位病友傳福音;弟兄姊妹關心和代禱……天父提醒我,要我更忠心事奉祂,並且要建立健壯的身體和心靈。出院後我加倍小心飲食,依時吃藥和服用食療。

我們都知道不良飲食習慣、精神壓力、休息不足等,必會導致身體各樣的疾病,如胃病、糖尿病、心臟病等等。另一方面,世上許多事情需要我們付出心力和時間,相對之下,我們愈來愈忽略被聖靈多方面光照,漸漸形成屬靈的心臟病。箴4:23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心,就是內裏的思想、意念和動機。保守我們的心就是守護我們的內心。上帝說:「我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結36:26節),這裏的新心乃是指一個轉向上帝、不再頑梗剛硬、被上帝更新了的心。這樣,我們需要被聖靈光照,遵行祂的話,好叫我們屬靈的生命健康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