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賢牧師-「數算日子」(2019年8月25日)

人生不是一條康莊大道,但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日子,我們就會發現每一天都
很珍貴,並且充滿上帝 的恩典。聖經提醒我們,當求天父教導我們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 90:12 節) 。這樣,我們就能審慎度日,不會讓日子浪費了,並且為自己的將來作好準備,忠於上帝的託付。

曉得數算日子的人會經常檢視自己的狀況,留心保持與上帝親密的關係。遵
照祂的指引,你將會擁有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神人摩西祝福以色列民,對他們說:「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申 33:25 節) 。我們有多願意活在上帝的心意中,天父就給我們多大的能力;前面有多大的挑戰,祂就賜我們多大的恩典去誇勝。甚願我們實現摩西的祝禱,早早飽得上帝的慈愛,我們為主所做的工也蒙祂堅立。

「和平-聖靈所結的果子」龐建新牧師講,黃加蕙姊妹記 ( 2019年8月11日)

經文:「加拉太書522-25節」

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保羅在二千年前已經提醒加拉太人要多結屬靈的果子。我們相信耶穌,成為蒙恩的罪人,有著聖靈的感動,得以知罪、認罪和悔改,繼而受洗歸入教會,讓聖靈進入我們心裡面,有著「聖靈的印記」。保羅提醒基督徒,我們要像一棵樹,栽在聖靈的泥土裡和溪水旁,結出聖靈的果子。

「和平」在聖經裡是個重要的信息。「Irene」這英文名字譯自希臘文,意思是「平靜」、「和平」。「和平」是上帝賜給我們,新約希臘文的用字是「eirēne」,在舊約則譯成「Shalom」、「平安」。「平安」對希伯來人有著深遠的屬靈意思。舊約聖經如《詩篇》,指出「平安」是上達於天。「平安」的源頭,是創造天地萬物宇宙的主宰上帝所賜給祂的選民—以色列民,是來自上帝的恩惠、出人意外的平安。

約翰福音二十二章19-23節提到,當耶穌基督被釘十架,門徒驚慌並害怕猶太人的迫害。主耶穌向他們顯現,說:「Shalom」、「願你們平安」。門徒就立即得著祂所賜的平安,心靈回復平靜,並從恐懼變成喜樂。耶穌所賜的平安是使人有滿足和喜樂,沒有憂愁,更有能力勝過世界。

雅各書二章提到,不要單單對人說:「平平安安地去吧」。我們要將「平安」實踐並幫助人,學習以耶穌基督來傳道福音為主,助人為輔,將福音傳開。使徒行傳記載早期教會的信徒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生活習慣和信仰方式大有不同,導致意見不合和紛爭。保羅以智慧平息爭拗,使兩幫人互相尊重,「主裡一家、不分彼此、合而為一」。馬太福音五章9節提到「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和平之子。」對於意見不同的人,我們應當調和與平息各類的紛爭,在教會中彼此求平安。

耶穌說我們要有「饒恕」和「愛」,要愛人如己,同時愛自己的敵人。雖然實踐和進入這和平的境界十分困難,但若我們能在上帝面前謙卑俯伏,靠著聖靈的幫助,一定能夠做到。加拉太書五章25節:「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讓我們靠著聖靈結出更多「平安」、「和平」的果子,呈獻給我們的主。

彭偉業傳道-「主的平安」(2019年8月11日)

每當時局變幻,人的心靈總會忐忑不安,充滿著無奈感。香港近期的社會動盪,世界貿易戰爭的惡化,已經有不少人因此而受波及或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基督徒應如何自處?如何得到平安?

《約伯記》22:21「你若認識上帝,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認識耶和華上帝,就是智慧的開端,如果我們能真正地認識我們所信靠的耶和華上帝,確知祂是創天做地的主宰,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祂的心意安排,那麼,我們何必要為時局變動而不安。只要全心依靠耶和華上帝,祂必然讓我們渡過任何的難關。

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留給我們一份珍貴的「平安」,《約翰福音》14:27「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這份「主的平安」是因為我們能夠認識主耶穌而來,只要我們凡事為主耶穌而作,以祂為我們生命的中心,主這份「平安」就烙印在我們的心入面。時局變幻,何懼之有!

「聖殿的聲音」張福民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 2019年8月4日)

經文:「馬太福音2112-16節」                                           

這個世界充滿不同聲音,包括在經濟貿易、政治、國家領土等各方面的對立,整個世界沒有平安。特別在現今香港吵雜、複雜、混亂的環境中,有辱駡、粗言穢語、詛咒,但沒有祝福。今天回到聖殿,我們要聽到甚麼聲音?

四福音有記載耶穌潔淨聖殿,因聖殿的聲音太複雜,是上帝不喜歡聽到的,耶穌說「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約2:17。太21:12中沒有寫賣牛羊,但約2:14「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牛、羊在聖殿中會發出聲音。猶太人以前敬拜上帝要帶牛、羊獻祭,上帝說要最好的牛和羊,無瑕疵、無殘疾的奉獻給祂。後來的人認為要長途跋踄帶牛羊來獻祭很麻煩,所以在聖殿裡設有牛羊買賣,方便來獻祭的人,這方便令聖殿多了牛羊的存在和聲音。那時的奉獻是按照自己能力奉獻給上帝,最好最貴的是牛、然後是羊,最後是白鴿,還有一樣是只需要捕捉的斑鳩,因而多了買賣和各種混雜的聲音。今天教會引進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活動,很多事物不應在教會裡存在,教會中不應有這些聲音。還有兌換銀錢的聲音,因他們奉獻給上帝是另一種錢幣,不是用普通的錢來奉獻,為圖方便,設立兌換銀錢,聖殿充滿買賣、嘈吵等不該有的聲音。香港有幾間教會有官司的訴訟,求主幫助我們,不要讓閒雜、不該存在的聲音留在教會中。耶穌潔淨聖殿,就是將不法、不合理、不合上帝心意的除去。

四卷福音書有三卷是講聖殿是禱告的殿,太21:12-13中耶穌講「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羞辱上帝的榮耀;路19:46「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可11:17「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當所羅門建造聖殿,他為聖殿獻堂祈禱時講,若有萬國的人來這裡向上帝認罪,求上帝憐憫施恩他們。不論任何膚色、說任何方言的人,上帝悅納,無分彼此。太21:14中有祈求的聲音,有身體殘缺、

軟弱、需要上帝幫助的人到聖殿求耶穌,耶穌就治好他們。聖殿是開放的,

是禱告的殿,有需要可到聖殿祈禱,耶穌為他們解決困難,讓他們得到平安。

太21:14-15中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小孩子發出讚美的聲音,感謝上帝。我們在聖殿裡一同唱歌,學習小孩子發讚美聲音,用聲音影響周圍,將榮耀頌讚歸給主。另有見證耶穌行奇事的聲音,瞎眼的能看見,瘸子的能走路,這是美好的見證。要除去閒雜聲,讓讚美、感謝、禱告、見證的聲音充滿我們的殿,我們在殿裡做美好的見證,為自己、其他人、教會、社會、國家等獻上禱告。但有些人不喜歡聽見證、祈禱、讚美,因而發出惱怒的聲音,叫耶穌責備他們,「耶穌說:是的。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太21:16,耶穌欣賞祈求、感恩、見證和讚美的聲音。求主讓我們有單純的聲音,除去不合上帝心意的聲音,尋找仰望上帝。耶穌要潔淨聖殿,包括我們的心,「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哥林多前書6:19。這有形與無形的聖殿,因上帝居住在我們心裡,我們的心就是上帝的殿,求主為我們除去煩事,把心交託上帝,並得以聽見祂的話。

鄭淑儀姑娘-「苦中有樂」(2019年8月18日)

近新年前家中的花灑壞了,心中有些納悶,不知找誰修理,在無助中竟然經同工介紹了一位師傅協助,我們講定價錢是連工加料一個數額,因新年將近又要師傅趕忙着,我便多加少許車費給他做完工程可坐車早些回家,把他車到家中我便離去。稍後家人告訴我花灑修理好,但師傅留下了一百元,他說:「新年了,給小狗買東西吃。」這令我感到很窩心,在苦悶中掀起絲絲的微笑;其實真想不到事情是這樣發展。

其實明白到日常的生活平平淡淡是多好,但偶有些突發的事件要處理時,會有些無助的苦事,有時摸不着頭腦如何面對和應對,總不要灰心喪氣,先深呼吸一下,停一停,想一想,再祈一祈,禱一禱,等一等,看一看,上帝有否差派其他天使來協助,能解決與否,也不要灰心,等候再等候,可能最终會解決好,在「苦」中也有快樂的回味。

「主前許願」趙詠琴博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9年7月28日)

經文:「士師記13:1-5節」                            

有人因為政治因素,國家衰弱,甚至宗教問題而發動恐怖襲擊,這一切損人利己的事情,都是源於一份貪念。尤其是一宗宗的騙案,有人為了錢去陷害父母亦有人內心污穢與別人同居,無視了聖經教導的男女關係,然而我們不時也看見基督徒置身當中受了傷,即使是掀起國際風波的“me too”運動也遍及到教會裡頭,之後便成為了“church too”。作為信徒我們不想看見這些情況,也自不然思想上帝是否在亂世之中,仍然看顧著我們並有衪的判決呢!

士師記描述以色列人不聽從上帝的意思,信了別的神而產生了淫亂的事情,最後得到了上主的懲罰。懲罰過後有回轉,所以上帝便派了士師幫助他們在戰爭中抵抗非利士人,不過聽從上帝並立志跟從的人又有幾多呢?重複地發生過錯,重複的懲罰和回轉是我們應該接受嗎?聖經描述上帝的使者呼召參孫的母親,讓她懷孕且清酒濃酒也不可喝,所有事也當謹慎而行。事實上,「謹守」絕對不使人的判斷力降低,正如喝了酒便不應駕駛一樣,上主要你謹守的事情是要讓你能走更好的路。故此,我們亦要思索自己的行為是按自己的心意而行,還是上帝的心意而行,衪的心意正正是昔日你決志悔改跟從主的承諾如出一轍。

基督徒有情緒、有負面、有怨恨,這樣會導致他們做錯事。上帝會為無辜的人申冤,因為衪是公義公平的,所以我們切勿以惡報惡和以暴易暴,應該以善勝惡,這是聖經教導我們的。另一方面,聖經敘述了帶領以色列人的領袖參孫,因為時常按住自己的心意而行而違反了上帝的心意,不但親近了非利士人的妓女,也喜歡上了一名婦人。這樣證明人有私慾和利益主義,現實社會迫使我們有財富就有好的生活,我們作為信徒應該要懂得辨別世俗的觀念。就如神學院裡的學生,很多都放棄了高薪厚職和高物質的居所,堅持全職服侍上帝,並在畢業後實踐在神學院學懂的知識,彼此在教會上傳達自己有的恩賜作為見證,這是一份永恆的價值。

有人連侍奉的時間也沒有,但你們必須懂得通過返教會來認識上帝。在充滿現實主義的香港社會上生活,你可以將所有事情依靠上帝,若上帝呼召自己就必須回應衪。我們亦必須在生活上也要聽從上帝,從而在這世代中健康地成長,時常回想決志時的片段要立志跟從衪。這樣做才能擺脫參孫這個反面教材,繼而學懂建立關係親近上帝就是正面教材。阿們。

古學賢牧師-「教會也是醫療團隊」(2019年8月4日)

過去個多月進出醫院,感謝上帝,自己身體得著治療,也在醫院裏看到一個架構完善的醫療團隊。我感受到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對病人關懷備至,盡最大的努力為病人提供治療。每在深夜時分,有些病人整夜難眠,對醫療人員諸多要求。但我看見護士們總是保持耐性,把他們細心照顧。醫護人員每兩個小時為有需要的病人換尿片;吃飯的時候,為臥床者餵食;整天數次消毒病房。他們毫無埋怨地辛勞照顧病人。

我聯想到信徒們是一個上帝所設立的屬靈醫療團隊。一班蒙恩得救的人透過定期的認罪與代禱,使靈性與身體能活潑健康 (「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節上)。教會是你和我的家,是上帝的聖殿,也是個屬靈的醫院。每一個人到教會來,心靈應該得到醫治,生命得以改善。醫治人的地方必須是個有安全感的地方,全體弟兄姊妹應感受到被愛,經歷心靈復興與成長。在教會裡大家可以敞開心懷,彼此服侍。上帝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結34:15-16節上)。

鄭淑儀姑娘-「童心童真」(2019年7月28日)

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太十八3-4)。

小孩子的童心童真是「單純真愛、柔和謙卑、完全信靠主」;還記得在我們年幼之時,思想簡單擁有童真,人生成長的路途中,慢慢地追求的是排名、競爭、效率、業績、成果、利潤和收益,失去那份寶貴的「真」,是可悲的。

主耶穌卻要我們回轉、謙卑。我們想要進入天國,不是靠人的智慧能力,只靠單純的信心仰望主耶穌。讓我們再次走回孩子般的生命,能有巨大影響力;我們謙卑的行動,我們先改變自己,再改變世界!上帝是看重我們的「童心童真」,我們彼此努力,重拾那寶貴的「童真」。

彭偉業傳道-「以善勝惡」(2019年7月21日)

「以善勝惡」是基督教信仰重要的價值和原則,根據羅12:21「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這項原則有時令人覺得匪夷所思,我們怎能對惡人作出善意的回報,善待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惡人?然而,保羅在羅12:19作了一個解釋: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要求向惡人行審判,不是基督徒的責任,因為基督徒的責任是傳講基督的福音,主將會為我們所受的逼迫申冤,我們還是將審判的權利交還給上帝,因為我們所信的上帝就是一位滿有公義的上帝。所以我們不需為自己申冤,或去報復,以惡報惡。反而我們要善待惡人和仇敵,以彰顯基督的愛,「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羅12:20)

如果有人為現在的時局不定而感到憤怒和困擾,使情緒受到牽動而感到不安,或者我們可否以基督教的原則去思考,讓不憤和負面的情緒都卸給主耶穌,讓我們保持愛鄰舍的心,讓我們一起繼續傳揚上帝愛的福音。

「凡事都有愛」彭偉業傳道講 ( 2019年7月21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81-810:23-31節」                                                  

人覺得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人甚至會覺得個人「自由」、「感覺」重要過「社會」、「群體責任」。保羅在這段經文處理着一個類似的社會現象,哥林多的異教膜拜十分盛行,基督徒常常遇到祭過偶像的肉食,保羅要求信徒在個人行事的「自由」和「群體責任」之間作出選擇。今日我們思想這段經文的教導。

  1. 凡事要造就人

十章23節:「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保羅說明了基督徒做的事,要著重當中的益處和可否造就別人。當時哥林多信徒爭議可不可食祭肉的問題,保羅叫信徒不要因為自己有「知識」而自高自大,覺得自己信得堅定就可以食用祭肉。他指出信心堅定的信徒,若然在信心軟弱的信徒面食用這些祭物,就影響了那些軟弱信徒的生命。有知識和成熟的信徒不應以自己的「自由」先行,而應以「造就人」、「建立人」的考慮先行。這是保羅的重要囑咐和教導。

  1. 凡事要有益處

在原文的結構裡面,十章23節需要聯合第24節一同解釋,意思是「各人不要追求自己的益處,造就自己,卻要追求必人的益處,造就別人。」這兩節經文的重點是「凡事造就人」的原則,但是以往閱讀這段經文的時候,人往往會被十章23節開頭的「凡事都可行」所吸引著,解釋為基督徒可以做任何事。其實這個是釋經上的謬誤,因為接著「凡事都可行」的下句是「但不是都有益處」,保羅論述的重點是指「但是」之後的「不都有益處」,即不是做任何事都有好處。

以往八章8節:「其實食物不能叫上帝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使人認為保羅對食與不食祭偶像之物,表達「兩者皆可」的中性看法,但在原文裡保羅寫這節時所用的語氣,並不是「兩者佳可」的中性語氣,而是用了兩次連續的否定語氣,是一種強烈的否定表達,他極力地表達不想信徒在宴會食用祭肉,叫信徒謝絕所有廟宴,那是沒有任何益處的。換言之,我們做事時,不是以「凡事都可為」去思想,而是以「凡事都有益處」去想,而一些沒有益處的事,應該不要做。

  1. 凡事榮耀上帝

在十章25-31節,保羅補充了一個當時獨有的處境,就是當未信主的人邀請基督徒到自己的家中作客,基督徒就不需問些什麼,只要謝恩去領受食物,因為萬物到屬於主。若然有人指出那些食物是祭過偶像,那就為了別人的良心的緣故,不要吃任何祭過偶像的食物。基督徒需要和未信的朋友保持友誼,若然請客的人沒有特別提及祭偶像,沒有將祭偶像的事放在心上,基督徒就可向上主謝恩,領受食物,以致讓請客的人看到基督徒如何去看食物,世上所有食物都是屬於主,我們謝恩就是為上帝得榮耀。但若然有人提及這些肉是祭過偶像,這樣,在請客的人的心裡面,偶像已佔有一席位,他們會覺得這些食物是來自偶像的恩典,而不是上帝。那麼,基督徒在這個情況之下,就要拒絕去食,以免未信的人覺得基督徒認同偶像魔鬼的恩典。基督徒不食,是斷然和偶像一刀兩斷,只會敬拜獨一的主,這也是為了榮耀上帝。

所以,保羅要我們行事要「造就人」,「有益處」,「榮耀上帝」,所為的是基督群體內的每一個肢體的建立,每個人所做的事都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要做到「凡事都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