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造我生命」 古學賢牧師講( 2018年11月11日)

經文:耶利米書181-10節                                                                 

耶利米出生在猶大國,當時國家正處於瀕臨滅亡的階段,外界有巴比倫侵略,而領袖們寧願投靠埃及,也不尋求上帝(賽31:1節);國內人民的道德墮落,宗教上離棄了上帝(耶2:13節),為自己製造偶像來崇拜。上帝要耶利米知道祂將會怎樣對待祂的百姓,就對耶利米說:「你起來,下到窰匠的家裏去,我在那裏要使你聽我的話」(耶18:1-2節)。耶利米在窰匠家裡看見了窰匠、輪盤和泥,上帝透過這些看為平常的事物,帶給耶利米很重要的信息。

一、窰匠

窰匠拿起一塊泥,心裡定出一個意念,想像這塊泥可以造成怎樣的器皿。他雙手有技術和創意,他隨自己的意思來設計,造出各樣精美的器皿。窰匠比喻誰呢?賽64:8節說「耶和華啊,我們是泥,你是窰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上帝就是那位專業的窰匠,祂心中有一個最好的意念,就是要把這團普通的泥,轉變成精美實用、值得珍惜的器皿。

耶18:4節,「窰匠用泥作的器皿,在他手中作壞了,他又用這泥另外作別的器皿,窰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壞了」這句話的希伯來文是「變了形」,意思是造出來的器皿不完美,沒有達到窰匠心中所期待的樣式。這個時候,窰匠怎樣做這?出人意料之外,窰匠沒有另取一塊泥,他竟將原先那塊泥再拾起來,將它搓作一團,像剛才一樣,再將它放在輪盤上,造另一個器皿,直到造成為止。

猶大國就好比一個變了形的器皿,他們離棄上帝,投靠鄰近的國家,又拜偶像,甚至將自己的兒女做火祭獻予偶像,所以上帝就管教他們,任由他們做亡國奴、被人俘虜。

第6節,上帝對耶利米說:「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窰匠弄泥麼?以色列家阿,泥在窰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我們看到上帝何等慈愛、忍耐,當我們「壞了」,祂沒有就此把我們丟棄,另外拿一塊泥來,而是重新把我們改造,使我們愈來愈接近上帝的心意。雖然我們曾經離開過祂,曾經犯罪失敗過,上帝會管教我們,但祂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

二、輪盤                                                                                                                                                  輪盤

窰匠將搓好的泥放在輪盤上,隨著輪盤的轉動,將泥塑造成合乎窰匠心意的形狀。跟著將製作好、晾乾的器皿放入火窰中燒製;因為未經高溫燒製的器皿是脆弱的,無法使用。

「輪盤」使我們想到「生活」,我們每日都重複地做許多事情,例如走同一條路上班下班、到相熟的店舖購物、到了茶樓點慣常的菜式。一團泥必須藉由轉輪,歷經「轉、搓、燒」才會變成可用器皿。「轉」,感覺單調,「搓」,感受到很大的壓力,「燒」,感覺非常痛苦。當你感到重複、壓力、痛苦時要感謝上帝,上帝正在塑造你,使你成為合用的器皿。上帝不單藉著日常生活、人生際遇、環境的推動力來塑造我們,在事奉中上帝亦在陶造我們的生命。

青少年也許為考試、升學、戀愛,成年人也許為物價上升、樓價和股票上升下跌,或為貿易戰而充滿憂慮、煩惱和壓力,不知上帝究竟有甚麼計劃。我們必須相信上帝給我們經歷這一切難處,都是有目的、有原因的。雖然我們未必明白上帝對我們人生的計劃,但是假如我們願意像泥土順服在窰匠的手中一樣,上帝就會將我們塑造成合適的器皿。

三、泥                                                                                                                                                  泥土

泥是價值不高的,不起眼的,但在窰匠的手裏有無限的可能性!一個器皿的價值不在乎泥本身,乃在乎經過窰匠精心的工作。只有窰匠在器皿身上獨特的設計及細緻的加工,才使它有價值。泥土沒有經過窰匠的陶造就無價值了。

上帝滿有智慧、充滿愛心、匠心獨運要塑造每一個屬祂的人。或許窰匠要我們成為飯碗、花瓶、水壺或燈檯,能夠叫饑餓的人得到飽足、叫人得到舒暢和鼓舞、叫心靈乾渴的人得到滿足,或在這邪惡昏暗的世代裏將真光照耀。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知否我們在這位全能的窰匠手裏有無限的可能?

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米高.安哲奴 Michaelangelo,有一日與幾個人搬一塊又醜又粗糙的大石頭到他的工作坊,鄰居覺得奇怪,他隨口對鄰居說:「有一位天使想從這塊石頭走出來!」意思是他要用這塊又醜又粗糙的石頭雕出一個天使來。弟兄姊妹啊,我們屬靈的生命同樣需要上帝精心的雕琢。

在我們當中,有誰不願意成為美好的器皿?但又有誰未曾因為堅持己意而破壞上帝在我們身上的計劃呢?窰匠的比喻給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帶來安慰。不要因荒廢了過往的青春而懊惱,你仍有機會在偉大的窰匠手中成為精心的傑作。上帝說甚麼,你只管聽從祂,求祂赦免你的罪過,然後塑造一個全新的你。

第7-10節,上帝說:「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拔出、拆毀、毀壞;我所說的那一邦,若是轉意離開他們的惡,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建立、栽植;他們若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不聽從我的話,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所說的福氣賜給他們。」任何人,甚至上帝的選民,若果不聽從上帝的話,祂會將他們拔出、拆毀、毀壞。但若果聽從上帝的話,轉離惡行,祂會將他們建立、栽植。

罪是可怕的,能夠蠶蝕我們的生命。我們要靠主對付罪,除去內心的污穢,給上帝陶造我們。今日上帝提醒我們,不要放棄自己,不要輕忽生命中任何一個小節,這些都可能成為扭轉生命的機會。在上帝的手裡沒有難成的事!

古學賢牧師-「堂慶感言」(2018年12月2日)

歡欣感謝我們的上帝,祂確實在閩南堂行了大事:弟兄姊妹帶領家人朋友信主、樂意學習真理、重視親近敬拜上帝、追求更美好的肢體生活、殷勤以禱告守望教會、近年前往內地及海外交流訪宣、關心本地社區基層家庭……幼稚園正式開課、與我們親密合作的利未學院也啟航了、附近街坊主動參加聚會……

在發展事工的同時,我們不忘「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2-13節)。

過去八十年教會面對種種的荊棘與困難,然而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感受到上帝與我們同在,鍛鍊我們專一跟隨祂,使祂的心意成就在我們身上。「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詩126:3節)

彭偉業傳道-「在一切的事上要有愛」(2018年11月25日)

在我們平時與弟兄姊妹一起事奉上帝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會發現每個弟兄姊妹都有與自己不同之處,或者其他人的表現不如自己所想的,又或遇上在性格上相處困難的情況,於是這些問題令自己灰心喪志,因而失去事奉的熱誠,窒礙了事工的發展。

奧爾森的《統一與多元的基督教信仰》一書講解基督教核心教理和各個宗派的教義,解釋各宗派在神學觀點上的差異,而他語重心長的結語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在重要的事上要合一,在次要的事上要自由,在一切的事上要有愛。這結語或許可應用在我們與弟兄姊妹合作的場景裡面,在次要的事上我們容許弟兄姊妹各人的不同,在重要的事上我們要放下自己的不同,與眾弟兄姊妹合一,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用愛去面對和處理一切的事。如果我們能夠抱著這樣的視野和態度,我們與弟兄姊妹的事奉是否會不再一樣?

約翰福音十三34:「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鄭淑儀姑娘-「玫瑰金禧年」(2018年11月18日)

創會八十年堂慶,是「玫瑰金禧年」,「80」是一個漫長的日子,令人嚮往、令人羡慕。古書有云:「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花甲或耳順,七十古來稀,八九十稱之為「耄耋」。「耄耋」即年紀很大高壽的人。

因為時日漫長,讓我們更珍惜前人所留下的偉業,除了「閩南家」的福建文化有獨有的特色外,還有廣東文化的交融,滙聚一起發揚基督主內一家的合作精神,因為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從今直到永永遠遠 。

所以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們並肩攜手為基督的國度再進展新的一頁,為未來的日子更為主的大使命出力,邁向更多的十年二十年,誠心所願。

鄭淑儀姑娘-「滿招損,謙受益」(2018年10月21日)

古語說:「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會無意中招受損害,謙虛謹慎無形中使自己受益。且謙虛可使心平靜,不妄求。聖經也常提及謙卑;其中箴 18:12「 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所謂的謙虛,是我們能夠真正的放下身段,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曾提出以十三項美德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使自己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臻於完美。十三項美德是:「節制、寡言、秩序、儉樸、勤勞、誠懇、意志、公平、中庸、清潔、寧靜、貞節、謙虛」我們窮一生的學習,未必做到全備十三項美德,但也要有進步的空間,讓我們彼此提醒,邁向進步的新一頁。

「對錯焦,點過招?」 吳俊夫牧師講, 吳家通弟兄記( 2018年10月28日)

經文:箴言3:1-12節、以弗所書6:12節                                                    

生命的關係是以接觸建立,生命中美好的接觸能使人由不平安的狀態變成平安的狀態。可悲的是由平安的狀態下轉變成不平安,例如發脾氣那樣,為何要發脾氣呢?是因為情緒上的抒發同時也代表自己需要被關心。正因如此,與上帝建立關係且注目在祂的恩典下,我們的轉變就更具生命力,反之只在乎周遭環境、情緒下就變得大為不同了。所以,對錯焦是大事,而且我們要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憑自己怎能成事?

我們愈長大身邊的問題只會愈多,因而計較很多事情,所以倚靠上主的心也同時被動搖。最基本的是當我們為身邊的事作禱告,事情並不是很快便能得到解決,所以這份倚靠就被動搖了。若是撫心自問,我們最厲害之處在哪呢?在工資上比他人賺得還要多?還是人際關係比他人強得多呢?這些都不是!而是基督徒最厲害之處就應該是倚靠上帝。或者倒轉來說,不倚靠上帝的生命就只能走於世俗當中,當災禍降臨而我們不懂倚靠上帝時,我們就會崩潰和不知所措。經歷豐盛的關鍵是切切實實經歷的那份同在,否則我們聽了一場道後轉眼就忘記了。來到早堂、日堂也好,我們的焦點就是放在敬拜上帝,親近上帝當中。

箴3:1所指「不要忘記耶和華的法則,心也要謹守我的誡命」,老實說,這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撫心自問,上一次含怒到日落是何時呢?上一次狠狠地說人壞話又是何時呢?經文中有兩句詞語很重要,一是不要忘記。當我們犯罪的時候就會忘記了很多的法則了。第二就是謹守,是要拼命地、嚴謹地守著祂的誡命。在箴3:2指出「將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加給你」。由此看來,經文第三章(直至十二節)的單數節是我們應該要作的事情,雙數節是我們作完事情後得出的結果。若是我們不作單數節的事情,那雙數節的結果就不會出來了,或是那份的結果也不太美好。不過也有人質疑作了單數節的事情,雙數節的結果不一定符合。打個比方,我謹守不吸煙卻不一定享受到平安。但是你若不謹守不願意作付出,你便不能得到更多的平安,你的後代或會因為你的吸煙而受到影響,你的財富也因為你吸煙而耗損。只要願意拼命去謹記,也謹守,祝福絕對在你面前。

第三節是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結果是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每個人回到教會必定將最美好的一面展現給人看,在日常生活卻未必是這樣。曾經有人不小心打了電話給我,我聽到那人與別人的對話是夾雜大量的粗言穢語,我有點不開心卻會留心聽著對話,不開心就因為他也是返教會的弟兄姊妹,留心聽的就是他的本相了。其實我們的生命也很類似,何時我們的目光會專注在主的跟前呢?或許回到教會會比較注重一些! 我們也習慣地批評別人,可惜自己卻沒有專注自己和上帝的結連有多強。恩寵和聰明不是以返教會的年資作為標準,而是你和祂的關係使靈命的增強,我們要拼命謹守之餘也要拼命追求信仰,而不是要追劇集的那種快感,而是追求聖經對自己生命上的一份指標,最終有著上帝和世人眼中的恩寵和聰明。

第五節是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結果是祂必指引你的路。專心也是極困難的事,專心的倚靠即代表不輕易的動搖的意思,另一方面不倚靠自己聰明也不是完全不運用自己的聰明。我將近半年也沒有牧會了,可惜一直也沒有一份感動到某間教會去,直到遇到一位靈修導師問了數條問題使我內心的困擾一一的解開,然而我回到車上卻忍不住自己的淚水。我必需感謝上主,因為那導師對自己說的是「要感謝上帝,因為祂聽著我的傾訴」。我頓時便明白自己要完全的貼近耶穌,就如撒該一樣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尋覓到機會讓主來到家中作客便直接地回應主的呼召把錢財也分了一半出去,從而蒙受救恩。我們不經不覺經常倚靠自己的聰明行事,但知道還要悔改,還要尋覓,最後還要得到主的醫治才是重要。

耶穌說:「而我來是要他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們可以更豐盛但往往卻放棄了,只專注世俗其他精彩的地方,而不在上帝裡面就會對錯焦最終泥足深陷,生命的精彩要有上帝才能成事。應對魔鬼撒旦而且要與他對招,不對準上帝作為焦點我們只會輸得一敗塗地,所以便懇求耶穌讓我們的焦點放在祂的身上,使我們得勝,得平安,得醫治,得豐盛。阿們!

 

「面對目前」 黃天相博士講, 鍾麗詩姊妹( 2018年10月21日)

經文:傳道書6:1-12節                                                                                                             

傳道書6:1節,「日光之下」指到正常的、必須面對的事,縱使令人不開心或不滿意也必須面對。傳道者舉例說明某些我們必然面對的事。比如某人蒙上帝應許賜了資財、豐富、尊榮,以致心靈所要的一無所缺。尊榮本身不是榮耀或地位高,而是土地豐富,即是收入及所擁有的可以做任何事,不需要有顧慮。上帝給人有資財、豐富、尊榮,不等於他做得好,因為在舊約聖經中的所羅門王,上帝給他所有,他理應一無所缺,但他去拜偶像,他在物質上豐富,但不代表屬靈生命是好的。別忘了這些都是上帝所賜的。有沒有想過上帝有第二樣給你的恩惠?上帝是否讓你有能力享用?我們應當思想,有生命能享用就可以了。很多老人家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當中有些是缺乏物質的,亦有些老人家很富貴,但也要靠傭人幫忙。這個說明了我們看到上帝給我們很豐足的一切之餘,亦給我們能力享用。有很多父母為子女買樓,很多人以為是應份有的,其實這一切都是上帝所賜的。

聖經說有很多蒙上帝賜福的人,心裡不滿享福樂,不滿足於美物。他們不是沒有,而是不滿足,這是他們痛苦的來源。你所付出的、上帝給的、你做好本份便可以享用。他們總覺得他們得的不多。不是你妄求想要甚麼,而是你是否有珍惜手裡的東西?我們面對某些環境時會抱怨,我們經驗了上帝的賜福是否滿足?第三節「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裏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不得埋葬,意思是沒有墓穴的地方。理論上他有一百個兒子,應該不會有此情況出現,問題是他沒有預備將來的日子,所以傳道者說你可以好好享受你的福份,但也要在將來未到的日子記念造你的主,因上帝最後要審判,我們也要好好預備。我們面對災禍若沒有好好預備,有事時才好好祈求上帝幫我們解決,未必得著祂的幫助。

信仰是我們可以學習災禍來到時如何掌握,如何面對,有些可以逃避就逃避,有些沒法逃避的就要面對。傳道書提到當你掘地時預到被蛇咬,當你掘洞時預到會跌落洞內,即你要預計遇到禍患,如你沒有預計,你可寧願未出世。上帝賜福你要懂得欣賞,否則再過一千年也沒有用。因為你跟我都知道世人會遇到死亡,在未到時有否預計要做好?

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心裡卻不知足,無法填滿自己的慾望。智慧人跟愚昧人的分別是愚昧人不受管教,不聽人管教勸戒;智慧人學會如何面對,但也不滿足。跟我們一樣,大家聽道聽了很多年,知道如何做才好,但我們會如何選擇呢?這裡提到窮人知道如何面對,但他們沒有物質。我們期望上帝給我們某些東西,我們就會做得好,那就代表我們覺得那個東西比上帝重要,因為沒有那個東西我們就做不好。心裡妄想一些東西,即是虛浮的慾望,你眼晴所看得到的,比心想所得到的好;以為擁有那個東西就會做好,其實不是的。以前所遇到的已經使我們知道人的限制,就是:不要跟比自己力大的相爭、死亡、機會、君王及女人。當你妄想祈求得到某些東西就是不知道人的限制。下一刻無人知道會發生甚麼事,你以為自己很厲害,以為透過言語可以做很多事,其實我們不能驕傲,一生很快就過,今天可能亨通,下一刻可能是災難,無人預計到下一刻會發生甚麼事。但我們可以先做好這一刻。你今天的收成,就代表你昨天做了甚麼;你今天期望得到甚麼,倒不如好好享受上帝已經給你的,並做好本份。

「主餐的設立」 黃佑新牧師講, 宗易明弟兄記( 2018年10月14日)

經文:馬太福音26:26-30節、哥林多前書11:23-26         

早期教會稱之為聖禮,視之謂神聖的聯合,被稱為聖餐。

故事的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逾越節。耶穌打發門徒去預備逾越節的晚宴,按照耶穌所說,碰見一個人拿着一瓶水,這個人給門徒預備一個樓房上的大房間,於是耶穌與十二門徒可以一同守逾越節。

逾越節又名除酵餅節,有三種食物,分別是無酵餅,苦菜和無殘疾的全公羊羔。用現代的日期,當天是星期四。

當時晚宴進行了一段時間,耶穌離席,脫下了外袍,用手巾束腰,把水倒在盤裏,就洗門徒的腳,之後,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同守主餐後,他們唱了詩,就往橄欖山去。

神學上的見解:

羅馬天主教:他們相信祝謝餐的餅與杯,經過聖事的禱告後,就變成為耶穌的身體和血。聖餐讓信徒與主有神聖的聯合。

馬丁路德:餅與葡萄酒經過聖工人員的祝謝,同時又成為耶穌的身體與血。

加爾文:改革宗及長老會的持守的信念,就是聖靈的能力,使到主餐有上帝的靈臨在。

東正教:祝謝餐是崇拜的中心焦點,主的身體及寶血真實的臨在聖餐的餅與杯。他們稱為奧秘的職事。

慈運理:聖餐是象徵及記念,表明主的死及等候主的再來。

聖餐提醒我們,主與我們立約,我們應該用信心去領受主餐,深信主必將我們從罪惡中被拯救出來,祂將要赦免我們的罪。而主餐的那一日又是洗腳日,耶穌是僕人領袖的榜樣,提醒我們要彼此服事,彼此相愛。

「與神同行的人:以諾」 林錦濤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18年10月7日)

經文:創世記521-24節、希伯來書115-6

聖經只有創世記和希伯來書有提及以諾,但沒有提到以諾的人生有甚麽特別,他並沒有像他的祖先那麼長壽。他在六十五歲生了瑪土撒拉,然後與上帝同行三百年,活了三百六十五歲,最後給上帝接回去。以諾與現代人相比是長壽的,現在的香港人注重保健、醫療、食物等方面,有些人六十幾歲還在上班,八十五歲才有老的跡象。當人的壽命愈來愈長,就會開始關注「死」的問題。不管是否害怕死亡,人有生,必有死,生和死是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根據香港政府2015年的報告,香港有四萬八千人於2015年死亡,大部分人是長期病患或癌症病人。

生和死是兩件事,希伯來書9:27「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中國近年很強調生和死的問題,我在11月獲邀到深圳主講工作坊,題目是如何幫助臨終的癌症病人度過最後一程。臨終的病人是指壽命從四個小時至六個月內,在這段時間內盡量令他們舒服地度過最後的人生路。中國人以前對生與死的問題很避忌,但中國政府現在強調要了解生與死,和人在面對疾病和死亡時的看法。我們是幸福的,因我們屬於上帝,懷著信心走完人生路,踏入死亡的階段時我們有盼望,我們會回到上帝身邊。我們要明白死只是人的終結,有些人可能因一些意外而縮短人生路,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活多長。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

聖經沒有提及以諾前六十五年如何度過,他所生的瑪土撒拉是聖經裡最長壽的人,活了九百六十九歲,而以諾與上帝同行三百年,然後上帝把他接走,一個簡單的人生。生和死中間就是人生路,我們身為基督徒,最重要的不只是生或死,而是從出生到最後返回天家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度過,如何面對上帝。以諾可取的地方是上帝喜悅他,因他用信心走人生路。滕近輝牧師曾說信心有兩種,第一種是在信耶穌前聽到福音,受到聖靈感動,然後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一生的救主,那一刻的真心相信就是得救的信心,這是神蹟。生命開始與耶穌基督的生命結連,約翰福音15:1「我是真葡萄樹」,約翰福音15:5「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腓立比書2: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滕牧師講的第二種信心是成為基督徒後,靠著上帝給我們能行出基督樣式的信心,是生活上的信心。生活上的信心比較困難,因生活中有起有落。

以諾以信心仰望上帝過日子,上帝給他恩典生兒育女,他的後代都是義人,每位兒女都學習父親,成為愛上帝愛人的人。以諾不但生兒育女,還培育兒女,教導兒女與上帝建立關係。他在信心上建立見證,使以後家族的人如挪亞學習如何跟從上帝。我們走人生路時,是否像以諾與上帝同行,最後離開時有福氣,因是上帝帶他走的,他沒有經過死亡。在聖經裡有兩個人沒有經過死亡,除以諾外,還有以利亞,上帝用旋風接他走(王下2:11節)。我們的人生路上有多少事是幫助人和教會,令上帝得著榮耀? 我們要禱告感謝上帝讓我們有機會做這麼多好事。

「常常感恩」 倫國平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8年9月30日)

經文:詩篇136:1-3                                  

我時常會在十月和十一月抱著一個很感恩的心,因為十月是加拿大的感恩節,而十一月就是美國感恩節。我們從聖經中常常看到「感恩」這詞語,然而懂得感恩的人是特別的開心快樂,反之不懂的便充滿著埋怨的樣貌。直到現時,以色列人仍流行詩篇136篇這首充滿感恩的章節,為何呢?原來早於大衛時代搬運約櫃的事件,所羅門王起聖殿的事件,約沙法王被圍攻的事件,祂們都一一引用了一句:「因耶和華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首先,當要稱謝上帝之前,我們必需對祂有所認識,沒有認識就不知感激誰了。就如摩西對耶和華表明,如何將衪記載又如何稱呼衪呢?所以,雅各書也記載:「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善」解作美善,上帝就是如此的美好,可惜我看見現時的世代卻非常的自我,遇到問題卻以自我行先,要做什麼卻沒有第一時間感謝主,得到恩賜覺得是理所當然。就連內地的人也認為信主便會順風順水,這樣是錯的。耶穌說得好清楚,我們在世也必定經歷苦難,但衪已勝過了一切。今天我們感謝主,我們知道誰是真主,誰是我們需要感謝的,重要是我們能面對苦難而不是逃避苦難。

仔細地看看便能發現,詩136篇是敍述清楚上主的大能以及二十六次的「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的字句。為此我們必須理解何為慈愛。慈愛是有極多不同的翻譯,有憐憫、不變的愛,及堅定的愛等等……不論如何的翻譯也無法解釋主的話語是何等的豐富。世事就如流行曲一樣是變化莫測的,樓市也好,股市也罷,凡事不能盡善盡美,就連牧師之間也可能每月也要處理教友感情的反覆。世人的愛和處事是可以兒戲,而主的慈愛卻如詩歌所唱的一樣永不變遷,衪是要拯救眾人,讓不認識祂的人認識祂,陷入苦難之中的人也懂得面對苦難,衪就是以馬內利並且與我們同在。

認識上帝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有生命有血氣,也了解自己是要學懂卑微地投靠祂。還記得中六時我有一次到西貢大浪西露營,在興高采烈潛水之際,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我的身體沒有反應並且向下沉下去,後來有一人拉回我上岸邊,上岸後卻耳水不平衡,走路不自然,接著也發了高燒。雖然當時還未信主,但在天主教學校唸書的我也默默地作出向上帝的呼求,誰知呼求後耳朵卻流出了熱水來,我便能安然渡過。現在我回想,原來上帝不是只眷顧基督徒,原來非基督徒也同一的照料。就是這樣,我很感恩我能認識上帝,認識生命是脆弱的,更加要認識自己基督徒的身份。當然這份認識,也是極為感恩的事,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