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復興的條件嗎?」陳黔開牧師講、吳家通弟兄記( 2017年9月3日)

經文:尼希米記8:1-35-10節                                            

   一個八號風球讓人們談及澳門需要復興,相反香港則沒有人說過,因為這裡沒有受太大的傷害並且繼續的繁榮。「復興」這二字不少牧者講員也時常說過,在此我也必須讚許閩南堂把今年的教會主題定為「復興教會,由家做起」。尼希米記述說了以色列人曾被波斯國俘虜,但得上主施恩讓他們到原本的地方重新建造。當時有兩位領導者,一位是以斯拉,另一位便是尼希米。

 

  領導者帶領他們在七月初一日到水門集合,這集合與閩南堂的崇拜相同之處是有男有女,但不同之處是當時只有摩西五經,尼八:3節所言眾民都側耳而聽,而且他們苦等了這個聚會已有十三年了。在經文上我們看見復興的現象,新約的使徒行傳第二章也看見復興的降臨,就是聖靈來到世上﹑來到我們的心中。當然閩南堂也是具備復興的條件,不但聖靈來到而且耶穌已經完成了救贖,我們應當把美好的生活見證感動家人,家人信耶穌就都得救了,最後使得整個家得到靈性上的復興。

 

  領詩要讓會眾也站起來唱詩,是要精神之餘也要表示對上帝的尊敬。尼八:5-6節所述民眾展開書後都站起來,不但稱頌耶和華並且舉手應聲說、阿們、阿們、就低頭、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他們從早堂至午堂長時間地都以心靈面伏於地,單單的朝住上帝。以斯拉和尼希米以至所有民眾有復興的條件,我們也理當如此。當一號風球時就關心何時是三號風球,當三號風球時自然想八號風球來到,我們平均用了多少時間接觸時事,但又用了多少時間來看聖經呢? 所以每天應把聖經擺在你面前,更將這一切放在你的心中,因為復興由自己先作再帶到家庭當中。

 

  代下七:14節提及到要作上主名下的子民就須自卑﹑禱告﹑尋求祂的面,轉離自己惡行就蒙上主垂聽,赦免自身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我們需要復興就不能避免認罪,沒有認罪沒有謙卑又怎可以得到復興呢? 我曾想起二零零七年舉辦的葛福臨佈道會,因為籌備而弄得手忙腳亂,十年之後我即使是退休了也自覺要醒悟了,我現在也要持續的敬拜上帝﹑持續的佈道,需要求主復興自己。所以,感謝上帝接下來九月份有祈禱大會,十一月份起有七場的佈道會。我們巴不得要讓全港的信徒有齊來祈禱﹑齊來敬拜﹑齊來復興的機會。故此,帶家人來教會的福音聚會,若他們不來就帶他們來到大球場參與佈道會,有這樣的心志即有復興的條件了! 阿們!

 

「至親與主僕相處之道:愛與順服(二)」陳如炳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 2017年9月24日)

沈約翰 (John  Sammis) 的「信靠與順服」寫於1887年,指出 「 順服與信靠像孿生兄弟一 樣密切 , 缺乏對上帝全然的信靠,一定不能全心順服」。他清楚說明順服不是單獨存在的,保羅在論及丈夫、父母、主人的領導角色,同時提及真愛在其中的角色。現世是一個不願委身的年代,人人期望最少付出收穫最多,「金錢、利益、觀感覺」已取代了「忠誠」的位置。我仍然相信「 愛 」與「 順服 」能化解人際的矛盾,建立 和諧的人倫、人際關係,有能力迎向人生的挑戰.。

 

    1.順服是說明角色與次序: 太太順服丈夫、兒女順服父母、下屬服從上司是角色與次序,不必與地位高低混為一談。國家、團體、公司、家庭都需要有人負責領導,為團隊的最大好處做最終的決定,並為決定負責任,是必須而正常的。丈夫與太太在上帝眼中是同等的,然而在家庭崗位分配,上帝分派丈夫擔當領導的任務,領導者須要預備付出代價。

    順服並不表示不容許表達意見、分享、反映,主耶穌在釘十架前的禱告(路22:42)表明人子的意願是不想釘十字架。順服的實踐是在表達意願之後,仍然全心全意按上帝最終決定行事。我對普世發展了數十年的民主體制毫不樂觀,當社會每個人都在宣示自己的理想而排擠其他見解,只容許用自己獨一的程序與方式做事,全力找對方錯失,未來還有希望嗎?若教會、家庭也被這模式支配,前景肯定暗淡。

 

    2.犧牲的愛是這樣的(v.25): 「愛」(Agapao)常用在上帝對世人的愛,是情理兼顧神聖之愛,是高尚的、沒有個人偏見的愛。這種愛包括願意為對方付上一切,像主耶穌為教會捨己 v.25) , 日常具體的表現是照顧、保護。(v.29)「保養」(滋養feeds / nourishes) 及「顧惜」 ( 照料  care for) ,政府立法保護兒童、婦女,擁有真愛的丈夫、父母往往不會留意法例的期望,而是傾盡所有遠超法例的要求。全心全意的愛擁有神奇的力量,推動人甘心樂意做到最好。

 

    3.領袖當自強: 發號施令看來是不錯的角色,然而在欠缺丈夫、父母、主人榜樣的時代,失去培養優秀領袖的氛圍,擁有領袖位置的人,必須努力急起直追,重拾領導的使命,並使之發揮功效。有人成為領袖的原因是團體沒有人願意擔任,領袖的任務是帶領團隊登陸諾曼第,打一場漂亮的勝仗,贏取信任及團結隊友,其他的成員有無可取代的角色,就是培育團隊的領袖,協助他們成為優秀的領袖,祢願意嗎?

「信靠的人生」黃庭得牧師講( 2017年9月17日)

約翰福音 二十: 31 「但記這些事, 要叫你們(相)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信靠)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信心就是「相信」和「信靠」。

    信心又有很多內涵意義,「信」之意義/包括:

(動詞)﹕相信/ 接受、信靠

    我們對上帝有沒有信心? 對魔鬼有沒有信心? 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是我們相信有上帝, 並且信靠上帝。我們對魔鬼的信心是我們相信有魔鬼, 但不信靠魔鬼。

(名詞)﹕信心(感受)、信心(意志行動) 、信實(對像)、信實(品格) 、信仰(內容)、信仰(真道)

    信心是一種感受, 感受會隨環境轉變。但我們要捉住上帝的信實。所信的對像的信實可靠和信仰的內容, 有時比我們的信心更重要。

(形容詞)﹕忠心(信實)、可靠(信實)

    信心是對真實可靠的事物的一種回應的本能。我們所信的對象是否信實, 可靠? 所以我們先要先認識信仰內容, 了解聖經, 成為一個對主忠心, 有信實可靠品格的人。 

    信心與見證有很大的關聯, 真實的見證可引導人來到耶穌面前, 對耶穌產生信心。而信心是需要成長的。約翰福音記述大臣對上帝的信心成長。

    約翰福音 4: 46-54「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祂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祂,求祂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文中看見大臣由懷疑到嘗試尋求並相信上帝。

    約翰福音 4: 48-49耶穌就對他說:「若不看見上帝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那大臣說:「先生,求你趁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大臣從懷疑到嘗試, 再由嘗試到相信接受。

    約翰福音 4: 50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活了!」那人信(靠)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可見大臣從相信接受到信靠上帝(trust), 不需要拿憑據, 乖乖地回去了。

    約翰福音 4: 51-54「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他就問甚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信靠)。這是耶穌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上帝蹟,是祂從猶太回去以後行的。」大臣及其家人由信靠到深信上帝(confidence)。

    信心就是相信和信靠。 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是我們相信有上帝並且信靠上帝。上帝保守並叫大臣的信心成長。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大臣心裡從相信到信靠上帝, 經歷上帝的醫治, 全家都信主了。信心是需要成長的。盼望信心成熟的信徒, 去幫助信心未成熟的弟兄姊妹禱告, 他們的信心需要成長, 需要看見你生命的見證。特別是對年輕人多作見證, 成為他們的導師, 堅固他們的信心, 讓他們建立良好根基。

    信靠的人生是「信靠」父上帝與祂的應許, 「信靠」主耶穌的救恩、成為上帝的兒女, 「信靠」聖靈的引導與感動、成為上帝成熟的兒女。

    希伯來書 十一﹕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相)信有上帝,且信(靠)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 。」若你尋求上帝就一定尋到, 愈是尋求, 信心就愈是堅定。 盼望各位用信心走前面的路。

「祂使人夜間歌唱」古學賢牧師講( 2017年9月10日)

經文:詩篇63:1-11節                                                                              

     詩63篇的作者是大衛,他貴為以色列的王,卻要面對一件慘痛的事,就是他所愛的兒子押沙龍要殺他。大衛進入了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他就作了這首詩歌,唱出他的心聲。

() 身處乾旱疲乏無水之地

撒下十五至十八章記載押沙龍充滿傲慢、自私和野心,追殺大衛,謀朝篡位。大衛逃離京城耶路撒冷,流落猶大曠野,他和追隨的人都疲乏和饑渴。他現在打的這場仗,無論是贏或輸都是慘痛的,因為對象是自己的兒子,他所愛的押沙龍!第1節他對上帝說:「祢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地尋求祢,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祢;我的心切慕祢。」大衛怎樣形容自己的處境呢?他說自己「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因為他的處境是疲累和缺乏。落到這種田地,他能做些甚麼、說些甚麼呢?他還可以靠誰呢?只有這位主持公道的上帝是大衛的出路,是他唯一的倚靠。他在受痛苦、遭患難、四面楚歌的困境中,仍能從內心發出讚美的歌聲,實在是震撼人心!

有時候上帝會刻意帶我們去到曠野,為著要我們反省我們的人生。可能

因為我們在意氣風發、成功穩妥的時候,便不再以上帝的慈愛為滿足,開始倚靠自己,倚靠環境,心靈與上帝疏遠。在「乾旱疲乏無水」的曠野裡面,上帝再用祂的慈繩愛索,把我們帶到祂的面前。只要我們轉向上帝,把憂慮化為禱告,上帝就會使我們的歎息變為歌唱。

() 心靈渴慕上帝

大衛的身體雖然疲乏飢渴,但他心靈渴想的卻是上帝,他的心切慕的是

得見上帝。他內心得到力量的秘訣在於肯定上帝是他的上帝,他與上帝之間有親密的關係。大衛以渴慕上帝的心取代苦澀和憂傷。在他一生之中,他留給世界最多的是甚麼呢?就是他對上帝的稱頌。大概有73篇詩篇是大衛的作品。

第4、第5節:「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祢;我要奉祢的名舉手。我在

床上記念祢,在夜更的時候思想祢;我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祢。」大衛一息尚存,都把握機會去讚美上帝。他在猶大曠野逃難,也有很難入睡的時候。一般人在日間所面對的困難,晚上就會愈想愈大。有人說得對,人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決定自己去想甚麼。大衛選擇去默想上帝,思想由苦惱轉為感恩,他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大衛所面對的處境非常淒涼和嚴峻,但他仍對上帝說:「我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祢。」「嘴唇」代表整個人,大衛不叫難堪的事困擾他的心,而以歡樂取代苦惱和嗟怨。

第7、第8節:「因為祢曾幫助我,我就在祢翅膀的蔭下歡呼。我心緊緊

地跟隨祢;祢的右手扶持我。」「右手」象徵上帝的扶持是堅穩、牢靠的。他默想上帝曾經多次幫助他,例如以前他牧羊的時候,上帝幫他連獅子和熊都打死;上帝幫他打敗非利士巨人歌利亞;上帝救他脫離掃羅的手;作以色列王以後,上帝使他打敗四圍的列國。大衛很明白這些事情全都是因為上帝的幫助。

你現時彷徨終日身處黑夜嗎?不要嗟歎,請數算上帝的恩典,並對祂說:「我的上帝啊!我在苦難中等候祢,因我知道祢必幫助我,祢必賜我智慧和力量,使我克服困難。」

 

() 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第3節:「因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祢。」大衛在死亡的

威脅之下,他沒有怨天尤人,反而發出一個偉大的宣告,他對上帝說:「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他深深感覺到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更寶貴、更可愛,如果沒有上帝的慈愛,真是生不如死。

不錯,尋求理想可能會給我們一些動力,但我們在世上所得的往往好似

過眼雲煙,很快消失,例如:相戀的人見異思遷;恩愛夫妻有了外遇;勞碌一生事業受挫折、生意失敗、親友疏離……世上惟有上帝的慈愛是永恆不變的,是我們生命中最需要和最重要的,能滿足我們心靈的饑渴。我們可以從別人得到鼓勵、安慰和教導,卻無法永遠得著內心的平安和滿足!

台灣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寫了一段寶貴的禱告:「在這個充滿疏離感的時

代,多少人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死去。主啊!在這個有月光、有清風的夜晚,求祢做他們生命的救主。憂傷的求祢安慰,軟弱的求祢填補。巴不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一生一世,只要有祢同在,我們永不孤單。」

弟兄姊妹,我們是否要等苦難過去,然後我們才會讚美上帝呢?為甚麼

不像大衛那樣,在獲得勝利之前就讚美上帝呢?上帝的愛使我們的生命得滋潤,叫我們活得有方向。從今日起,我們以追求上帝的慈愛為生命的方向,每天盡情地讚美祂!

古學賢牧師 - 「為訪宣隊禱告」(2017年10月1日)

感謝上帝,泰北訪宣隊一行六人已於昨日出發,以下是他們邀請弟兄姊妹為他們代禱的事項(弗6:18節):

    ♥願天父掌管當地的天氣和環境,使所有活動得以須利進行。♥求主開他們屬靈的眼睛,看見當地宣教士所作的工及勞苦的果效,並上帝在不同文化中彰顯的榮耀與權柄。♥求主賜復興的火,燃點他們的心靈,更愛主愛人。♥願主藉著他們的探訪和個人佈道,使多人得聞福音。♥當他們受到靈界騷擾的時候,求主使他們靠著耶穌得勝。♥主阿,挑旺他們的生命,彰顯天父的慈愛和智慧,以施福為使命。♥鄭姑娘和古師母分別在不同地方講道,願主使用。♥隊員們分工帶領聚會,求主親自吸引會眾參與。♥願主賜他們身心健壯,有聖靈所賜的平安、喜樂及事奉的能力。♥求主保守他們有團隊精神,能委身及順服。♥甚願天父使用他們今次的旅程,孕育教會長期實踐宣教的心志。

奉耶穌基督的名求,誠心所願。

鄭淑儀姑娘 - 「說尺子」(2017年9月24日)

北京今年高考滿分文章,『說尺子』內容簡敘如下;「從100分到98分,挨一頓揍;從55分到61分,得一個吻。這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却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許多人看來,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經地義,後者進步了得吻是理所當然。

在現實生活中,應當說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裏,去度量不同的人,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尺子。我們用它來衡量别人,更要時常度量自己。這個世界,應當有這樣一把尺子,於情充满温暖,於理凸顯公平,於法彰顯正義,時時刻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只要堅持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苛責自我,寬厚待人,星星之火,勢必燎原,人間终會灑滿陽光,灑滿愛。」很棒的文章,深深的提醒,像林前13章愛篇的教導,以「愛」而行,彼此互諒互勉!

彭偉業傳道 - 「召命的人生」(2017年9月10日)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好!我叫彭偉業,今年在浸信會神學院完成了道學碩士課程,由神的帶領之下,來到閩南堂這個大家庭。能夠在這裡服事弟兄姊妹,我感到非常之感恩和榮幸。大家可以稱呼我「彭先生」,「彭傳道」,或「Paul」。有事歡迎大家聯絡我,無事亦可閑聊,在主裡面互相交通。

    我一向以「召命的人生」為生命的意義,即我們作為基督徒必須以上帝為生命的中心,為上帝而活,並與祂建立關係,才可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同時要與他人建立關係,投入教會群體。我願意在閩南堂和大家真誠交往,互相支持,一同來建立滿有愛的基督團契。(約十三34)

古學賢牧師 - 「活著是主恩」(2017年9月3日)

8月5日睡前覺得天旋地轉,右手麻痺,急喚救護車。不到五分鐘,救護員已到門前,送往伊利沙伯醫院。護士給我量血壓,上壓276,下壓166。我隨即獲安排抽血、被推去照X光、腦掃描、心電圖檢查。每十分鐘量血壓,當值醫生給我注射降血壓藥,隔十分鐘一次,共注射了五次,上壓才降至200。隨即送上E 6急症病房,那時已是凌晨三時半,太太為我禱告後回家休息。

病房裡充滿醫療儀器的響聲,我躺在陌生的床上,生平第一次如此凝望著醫院的天花板。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嚴重,只見左右手都插上注射器,左手吊掛著藥水,右手和胸口連著一些儀器,每半小時自動量血壓;全身動彈不得,醫生叮囑我不准下床。第二天問主診醫生:「我幾時可以出院?」她很認真地說:「你剛從死亡關走回來,還想可以很快出院?耐心接受治療吧!」

住院九天,從醫護人員口中,得知自己能活著是天父的恩典和憐憫。我願再獻身心,為主而活(詩103篇)。

「至親及主僕相處之道」陳如炳牧師講,鍾麗詩姊妹記( 2017年8月20日)

經文:以弗所書5:22-6:9節                                                                        

弗5:22–6:9當兩個或以上的意願、見解相遇,若必須融合成為一個, 任何一方都要預備進行協商、調整或讓步,才有可能完成任務,無論是 世界大事到家庭瑣事,原理都是一樣。保羅在此以夫婦、子女與主僕相處為題分享愛與順服,除了是人倫相處之道,更包含信徒如何向上帝實踐愛與順服在現世生活中。

  1. 順服的真義

慕安德烈 (A.Murray)曾說:「順服是將自己的意志,降服在另一意志下。」保羅在(弗五章)的順服是hupotasso(希腊文),新約共出現40次,主流英文譯本都翻譯submit/順服 , 而不是用obey/服從。與(西 2:20)「要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嚐、不可摸等類的規條」的「服從」(希臘文dogmatizo / obey),不服從會受罸、得禍,順服與無奈的服從明顯是不同的。

  1. 不同意仍然聽從當夫婦、子女、主僕以至上帝與人的意願不能協調時,

。美國西點軍校創立於1802 年,是舉世有名 的軍事訓練學院,所有畢業生必須學會的格言是 :「是的,長官」/Yes, sir. 「沒有任何藉口,長官」/ No excuse, sir.那怕接受極不合理的任務只會說「是的,長官」,即使因為其他人的錯失,在接受責罰時的回應是「沒有任何藉口,長官」。世上的士兵對長官尚且如此,信徒在愛世人的大元帥面前,豈不應在即使不同意情況之下,願意全然接受領導嗎?再者,只做自己完全同意的事,與順服根本沒有任何關連。

  1. 不明白仍然聽從近年一首廣受歡迎的詩歌「除祢以外」,是取材自詩

篇 73 篇。詩人亞薩在開始時說(v.1) 「上帝實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至於我…」 , 充份表明心中對上帝強烈的不滿。他看見惡人道路亨通( v.7 )生活富足(v.12 ),善人卻受災打擊(v.14 ) , 故(v.16 )「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係為難」。「等我進入上帝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 v.17 )是認識上帝作為的轉捩點,明白世上的成敗榮辱只是一場夢, 進入永恆才是人生的正確目標。以至亞薩能以「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誰 呢? … 在地上也沒有所愛慕的」(v.25) , 成為探討順服之旅的總結。

  1. 角色與地位

要將對上帝全然的順服 ,去順服丈夫、父母,會讓人有低一級、次一等的感受。一個團體、公司、家庭需要有人負責領導,上帝分派丈夫擔任領導,妻子、子女的角色是跟從、支持,如果信徒都能明白領導者是以至死犧 牲的基礎帶領家人,順服理應變得容易了。戴德生先生說:「一個不肯降服的意志,會產生一種不滿意的生活」。你是否享受與至親的共處嗎? 你對上帝的安排滿意嗎?在順服的功課有再進步的空間嗎?

 

「門徒初嚐聖靈同在的滋味」龐建新牧師講,宗易明弟兄記( 2017年8月13日)

經文:約翰福音20:19-23節                                                                  

   今天的經文記載在那日晚上,即是主日,門徒因耶穌被殺,怕得要死,甚至把耶穌的教訓都忘得一乾二淨,因為耶穌早前已預言祂會被殺,第三日復活。然而耶穌不受地域限制,能夠穿墻過壁,因為祂是復活主。祂來到門徒當中,對他們說:「願祢們平安」。

    千金難買真平安,真正的平安,是不受環境影響的,就如在瀑布前的小鳥,瀑布的聲音雖然嘈雜,但仍不改小鳥高歌的歡樂;又像保羅和西拉,雖被下在監裏,仍禱告唱詩讚美上帝,甚至連逃走的機會也放棄了,最終領禁卒歸主。所以無論遇甚麼事情,都不要驚慌,每時每刻都要深信主的帶領,主必賜人有出人意料的平安。

    21節:耶穌又說了一次「願祢們平安」,可見耶穌對門徒的愛是何等深!當時門徒膽怯,彼得甚至三次不認主,耶穌卻沒有一句責備之話,而是以溫情,去體貼門徒的軟弱,去支持他們。

耶穌差遣門徒,和上帝差遣耶穌是有分別的,在原文聖經中,「差遣」在這一節經文中是不同層次的。上帝差遣耶穌,第一:不是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第二: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耶穌差遣門徒,是要叫他們去傳福音,彼此相愛。

    22節:耶穌向門徒吹氣,說:「祢們受聖靈」,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意義卻深遠。上帝創造人類,也是吹了一口氣,使人成為真正有靈的活人,使他們能夠與上帝同工,得以管理世界;以西結書枯骨復生這件事,上帝也是吹了一口氣,使枯骨復生,證明耶穌基督就是那位復活的主。更重要的是,這一口氣,是催化生命能量的靈風,使他們在聖靈降臨後大大的改變,軟弱變為剛強,勇氣倍增,脫胎換骨,以生命寫出使徒行傳,縱使不是一帆風順,但為主工作不是徒然的,主恩會伴隨,主恩會祝福的。

    23節:這節要非常小心的看,因為無論是大教會甚至是知名的教會,都沒有赦罪的權柄,唯有三一上帝才有赦罪的權柄,宣稱自己有赦罪權柄的是假基督和異端。雖然我們沒有赦罪的權柄,但人與人之間的頂撞,令彼此的關係破裂,然而聖經教導我們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要是我們頂撞上帝呢?祂樂意赦免我們的罪,所以在主裏面有說不盡的恩賜,我們要在祂面前承認錯處,求主憐憫,使我們可以得著平安、喜樂、能力,再行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