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會的主題是「認識基督、作主忠僕」,或者今天是時候叫我們去問問自己對主耶穌的認識有幾多,有沒有對祂的理解更深入呢?有些人把耶穌視為「朋友」,若然只是朋友,就可以因應客觀需要,選擇繼續交往或者不再來往。當然,這種想法是有問題並不可取。相信我們大部分信徒都尊崇耶穌為生命的主,這當然是正確,然而我們對生命的主的理解有幾多?應該尊崇祂到什麼地步?
希伯來書一章1至2節:「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希伯來書一開始就帶出,古時父神透過眾先知來啟示,到了末世就以祂的一位兒子來啟示,這就是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是上帝話語的啟示者和實踐者,是獨特的,唯一的。主耶穌有七個作為上帝兒子的獨特之處:承受萬有、藉著祂創造一切、上帝榮耀之光輝和本體之真像、用權能命令托住萬有、洗淨人的罪、坐在高天至大者右邊、遠超過天使。(來一2b-4)
這七個獨特之處之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祂洗淨人的罪,然而主耶穌其他的特質和本相,說明祂是絕對超越的存在,權能遍佈宇宙,是一切的主宰。人作為地上渺小的微塵,我們只能盡心盡性盡意地愛我們的主。讓我們問問自己,我們可以為主付出多些嗎?主耶穌對我們的呼召應該獲得更多回應嗎?
經文:「馬太福音13:44-46節」
今天的經文記載耶穌所講的兩個比喻。
《和修版》:「天國好比寶貝藏在地裏,人發現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太13:44
《新漢語》:「天國好像埋藏在田裏的寶物,有人發現 ……」太13:44
《和修版》中「天國好比寶貝」,非常貴重。《新漢語》中耶穌用「寶物」比喻天國,藏在地裡,沒有人知道。天國怎樣和何時臨到世界?隨著耶穌出現,祂在地上拓展擴張天國,邀請人成為天國的子民。耶穌臨到世界就像寶物埋在地裡,無人知道。但有人發現了,再把寶物埋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這人很開心,不惜一切,傾盡和變賣所有買這寶貝。耶穌想表達的是天國臨在這個世界,重點在於人的反應是否不惜一切去追求、甘心情願傾盡自己的一切?
《和修版》:「天國又好比商人尋找好的珍珠,發現一顆貴重的珍珠,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下這顆珍珠。」太13:45-46
《新漢語》:「天國又好像一個商人搜尋瑰麗的珍珠。他發現了一顆貴重的珍珠 ……」太13:45-46
這個比喻與上一個比喻在語文上的表達很相似,而商人跟44節那個人做的事很相似,而不相同的是沒有明確表達商人遇到貴重的珍珠後「歡歡喜喜」,可能用了省略的手法,但商人一定很開心,才會變賣自己的一切去買這顆珍珠。
講員按原文直譯:「天國又好比一個人──一個不停搜尋瑰麗珍珠(複數)的商人。一旦找到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他就去變賣他擁有的一切,把它買下來。
太13:45-46原文的寫法很累贅,但非常清晰,讓人明白耶穌的意思。講員的直譯中表達這個商人不停搜尋珍珠,他的目標不只是一顆,而是愈多愈好。我們以為這個比喻是講天國好比珍珠,但耶穌講這個比喻的重點不在於珍珠,而是用人比喻天國。天國臨到世界好像一個做買賣珍珠的商人,四處搜尋貴重的珍珠,找到後就傾盡所有買回來。耶穌的出現,表示天國的降臨,祂在地上拓展天國,主動接觸人,邀請人跟隨祂,成為天國的子民。「珍珠」是指你與我,即聽到耶穌的邀請,願意下決心承諾跟隨耶穌到底的人。在上帝的眼中,這些人就是價值連城的珍珠,是上帝用耶穌基督的生命傾盡所有買回來,我們是很寶貴的。我們很幸運能遇上寶貝,即耶穌基督,我們的反應和態度是否像那個人歡喜,傾盡所有而獲得,還是會否跟上帝斤斤計較?這兩個比喻告訴我們遇見寶物前,這寶物已在等待我們,因上帝已傾盡所有,把我們買回來。
有人高薪聘請私人司機,多人應徵,其中有三位最令他滿意,於是他以一個問題個別考問他們:「若你沿著山路駕駛,你能靠近崖邊多近而不會發生意外呢?」第一位司機回答:「以我的駕駛技術,離開山崖半米就足夠了。」第二位說:「我駕駛了這麼多年從未發生意外,相信一米距離已經十分安全。」第三位回答:「我盡量不靠近崖邊,離開愈遠愈好。」結果最後的這一位司機受聘。
弟兄姊妹,得勝的基督徒生活不是隨隨便便得來的,我們必須像一個優秀的駕駛者,不單慣於遵守交通規則,更要避免意外。對基督徒來說,就是要時常默想上帝的話語,並要遠離試探。現實中很多過犯都是從鬆懈的態度開始,漸漸地心靈的惡念被合理化,最後得出令人歎息的悲劇!太15:19節及加5:19-20節提到,從心裏發出來的,有惡念、凶殺、姦淫、偷盜、妄證、拜偶像、仇恨、爭競、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等等;這些都是人內心的垃圾。唯有上帝的話語、聖靈的光照和基督的寶血,可以洗滌我們心靈的污穢。我們必須作一個有責任感的生命駕駛者,為人為己遠離罪惡的道路,一心尋求上帝的喜悅。
我們經常提及以上帝的角度去看事物,儘管經常把這原則掛在唇邊,其實要實踐是相當困難。若然我們搞不清上帝是如何看事物,我們或許會用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去判斷。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清楚什麼是上帝的角度和視野,這樣我們需要注重這方面的思考了。
在聖經故事裏,撒母耳尋找大衛並且膏立他為王的經歷,可以讓我們看到人看事物的角度和上帝看事物的角度之分別。(撒上十六1-13)當掃羅王幹了上帝不喜悅的事之後,上帝嫌棄他並且要撒母耳膏立他人取替掃羅。上帝帶領撒母耳來到大衛父親耶西的家,當撒母耳和耶西以及他的眾兒子一同獻祭之後,撒母耳首先看到了以利押,看見他外在的條件優越,心裏想以利押一定是耶和華所揀選的受膏者。然而,上帝提醒撒母耳:「不要只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的。」(撒上十六8)結果撒母耳從留在家裡的耶西眾子當中揀選不到適合的受膏者,耶西最後派人叫在放羊的小兒子大衛回來見撒母耳,大衛最終被揀選了。
耶和華上帝監察人的一大原則,就是「內心」,祂不揀選外在條件良好能力強的人;祂看重一個人內心所具備的質素,當一個人的內心合乎他的心意,才會被揀選來履行上帝的心意。這樣看來,「上帝的視野」就是在於我們能否監察內心,能否對上帝保持崇敬,能否處理個人的陰暗面,以至在上帝面前可以無可指責。
弟兄姊妹,你願意為主作見證,但是否常覺乏力,甚至疲累不堪?主前537年波斯王古列被上帝的靈激動,他容許第一批以色列人回歸耶路撒冷,於是省長所羅巴伯帶領以色列人回去。他們立了聖殿的根基,開始重建聖殿。後來遭到困難和敵人的攻擊,建殿的工程整整停頓了17年。所以上帝興起先知撒迦利亞,他鼓勵所羅巴伯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撒4:6節)。於是所羅巴伯率領以色列人恢復建殿;不久,那被巴比倫摧毀的聖殿,重新被建立起來!
我們也是平凡的人,但我們所跟隨的是一位超越的基督。常言道:「人的盡頭是上帝的開始。」當我們感到力有不逮的時候,我們必須肯定,上帝要作的事,祂自己一定有方法完成。即使我們集合眾人的力量和才幹,都不能成就上帝的工作。在事奉主的路上必定會遇到重重荊棘,我們靠甚麼跨過呢?整卷撒迦利亞書提醒我們,要轉向上帝!因為上帝的工作只有祂自己才能完成,我們只是與上帝同工。今天我們生命中所倚靠的是甚麼呢?是知識,是經驗,是財富,是健康嗎?許多時候,這些事物攔阻我們轉向上帝。在賽40:29-31節,上帝應許我們:「疲乏的,祂賜能力;軟弱的,祂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曾經有人話人到了中年,身體必定有一樣或多樣的問題,人再不可以像以往年青的時候,精力充沛,具備無限的活力。人在年輕的時候,不斷追尋自己的理想,尋求自己的夢想生活,為事業成就、為財富累積而奮鬥,有些為家庭貢獻一切,為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而付出一生的努力。然而,傳道書卻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提醒:若然我們沒有記念創造我們的主,並且每天過著敬畏祂的生活,我們這生所做的一切都會是「虛空」。
讓我們嘗試回顧過去的人生,所走過的道路和際遇,有多少是自己能夠控制的呢?「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一二七1)除非我們認識創造天地萬物的主,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徒然無功。傳道書提醒我們,不要等到烏雲蓋頂,日月星辰無光,在年老、體力衰退的歲月來臨之時,才尋求上帝。我們要趁著還有活力,記念、承認那位尊貴的,以及創造我們的主,並且每天過著敬畏祂的生活,每天僅受祂的誡命,以至將來在天家可以無愧地面對主。(傳十二1、13、14)
我們會知道將來會如何嗎?當然不能。在我們面前的,是未知的將來,但我們能夠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敬畏我們的創造主,我們必能超越未來的不確定,渡過任何的挑戰和時勢變遷。
保羅為信徒祈禱,他祈求上帝使他們知道,祂向信主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這浩大的能力,就是那在基督耶穌身上所運行,使祂從死裡復活的大能大力(弗1:19-20)。上帝在信徒身上施展一種可以改變生命的大能,一種爆炸性的能力!基督耶穌的復活與整個人類歷史息息相關。在這二千多年來,凡對人類影響深遠的改革,大多數與基督的福音有關。例如反種族歧視、釋放奴隸、提高婦女地位、設立醫院和高級學府、開辦麻瘋病院等。
今天是復活節,基督復活是我們信仰的核心;但紀念主復活不是只在今天,我們要追求認識主耶穌並不斷經歷祂復活的大能。我們既然領受了主耶穌的教導,就要脫去從前行為上的舊人,又要將我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1-24)。我們的軟弱和失敗,以及各樣大小的罪污,都被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寶血潔淨了。基督復活的大能帶給我們生命的更新,使我們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以主廣闊的胸襟接納他人,活出喜樂、關愛和聖潔的生命。
快將到每年一度的「受苦節」和「復活節」,教會每逢到了這節期,都會舉辦聚會,讓眾弟兄姊妹再思想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救恩,加深我們對耶穌基督的認識。事實上,如果我們對耶穌基督的認識不夠深入,就會容易受到假教師的影響,甚至做出不堪設想的事。最近新聞流傳一名男星的女友人,曾經被韓國攝理教教主侵犯的報道。女事主其實本為香港一般的年青人,受到其教派在香港宣教的薰陶,為主大發熱心,其後移居到韓國並參與該教會的聚會及事奉。那教派的所謂教主藉著謊言及假教導,多次侵犯受害人。
假教師的問題其實在基督教的歷史裏不斷發生,直至今天。猶大書警惕教會內的肢體,要在真理裏站立得穩,不要失腳,直到見主面。猶大責備「這些人」的不道德行為,是將「上帝的恩典變為放縱情慾的機會」,實際上他們不承認主耶穌基督是「獨一的主宰」。(猶4)在猶太傳統中,該隱教導假教訓,巴蘭與可拉引誘以色列人離開上帝,他們都是猶太傳統中的假教師。這些假教師只是牧養自己,就如無雨的浮雲,沒有果子的樹。(猶12)事實上,當我們以為自由無限制,凡事都可行的時候,我們就要警惕自己會否成為假教師那樣,使自己失腳,成為別人的絆腳石。
要避免接受假教導,或避免自己有傾向成為假教師,我們還是需要竭力地認識基督,認識祂對我們的要求,辨識真理和假教導的分別,辨識自己的心思意念,會否放縱自己,時常警惕自己:耶穌在我們生命裏,我們是為主而活,不再為自己而活。
呂小敏姊妹初中時因病輟學,親友愛護她,領她到教會聽福音。小敏決志信主後,發覺自己對聖詩特別喜愛,她沒有受過音樂訓練,但上帝給她恩賜,可以隨口唱出新歌。懂音樂的弟兄姊妹協助她配上樂譜,由那時開始,她創作了超過1500首《迦南聖詩》,其中多首已廣傳中外。
弟兄姊妹,你在中年之後,是否已停止了發掘自己的恩賜?長年累月的工作環境,是否告訴你再沒有機會發掘恩賜去事奉上帝?忙碌的生活是否窒礙你去關心人和建立別人的生命?
摩西80歲才蒙上帝呼召,作二百萬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他們出埃及,離開為奴之地。約書亞年老的時候,上帝是否叫他「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吧」?不是的,書13:1節記載,上帝對約書亞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意思是:「雖然你年紀不輕,但以色列人還有很多地方未攻取,你需要繼續發力帶領他們。」所以,書24:15節,約書亞向上帝及以色列人表明心志,他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弟兄姊妹,疫情已過,上帝正在呼召你和我,一起來發揮恩賜,復興閩南家。
不知大家如何理解聰明?又或者覺得自己夠不夠聰明?小時候讀書返學,都會期望自己是別人口中的「聰明仔」/「聰明女」,能夠讀書聰明,考試高分。當進入社會工作,又會期望自己是職場上的「聰明人」,能夠盡快升職加薪,避開辦公室政治的兇險。但聖經所說的聰明是什麼?箴言3章5至6節:「你要專心仰望耶和華,不要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認定祂,祂必使你道路平直」。
以利亞和亞哈謝王的故事給予我們對聰明一些啟發。亞哈謝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事奉巴力,在病患期間沒有尋求耶和華的幫助,反而派遣使者前往非利士人信奉的巴力西卜那裏,尋求醫治的神諭。以利亞對亞哈謝提出質問,莫非亞哈謝認為以色列沒有上帝嗎?為何要求問外邦的神明呢?這是因為亞哈謝認為巴力西卜給予他們能看見世俗物質的好處,求問巴力似乎更加有效,或者耶和華對他來說距離太遠。這就是亞哈謝的聰明,識時務者為俊傑,知道能眼見有神明力量的就能夠幫助他,既然形勢擺在眼前,為何不去尋求呢?(王下一1-18)
亞哈謝的聰明使他不能從病患中恢復,他卻三次派五十夫長和士兵企圖捉拿以利亞,兩次的捉拿隊伍被耶和華降下的火吞滅了,第三次的隊伍決定在以利亞面前跪拜耶和華求赦免。結果,耶和華藉著以利亞宣告審判,亞哈謝在他的聰明之下死了。弟兄姊妹,我們所倚靠的聰明,是怎樣的聰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