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敬拜與聖樂」倫國平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2年8月21日)

經文:「羅馬書12:1-2節」

大家有否留意,其實世上每個人也在敬拜,但只是看他們敬拜什麼,這個世界上有歌迷、球迷、馬迷、影迷⋯⋯等等什麼迷也有。什麼是「迷」呢?即是你願意將時間擺上、將精神擺上、將精力擺上,例如有拜金主義每天也看市場升跌,有些追求知識、有的拜倒石榴裙下、又有的追求物質、名利,大家有否留意為何會這樣?就是上帝造人的時候,祂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人去敬拜祂,何以見得呢?創世記開始時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所以每個人就算他們信耶穌或不信耶穌,他們也是有靈的活人,他們都有一樣的DNA去敬拜上帝,還有同一樣的現象,就是當一個人在他的生命裡面突然發生了很悲慘的事情時都會說:「我的天啊!」很奇怪他們是會望著天說,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不需要他信主或不信主,這就是上帝創造人的時候給我們的靈氣,讓我們懂得去找祂。所以弟兄姊妹們,今天說敬拜的時候,聖經教導我們不信耶穌的人怎樣去敬拜呢?羅馬書1:25節說:「他們將上帝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上帝創造人就是要人們敬拜祂,故此全本聖經都是說同一樣事情──敬拜。上帝創造阿當夏娃來敬拜,人們犯罪後離開伊甸園便分了兩批人,一批繼續靠主去敬拜,另一批離開上帝的便去敬拜另一些事物,於是歷史便開始了。聖經就是歷史書,在歷史裡上帝讓我們看到跟隨與不跟隨上帝去敬拜的人分別會有怎樣的後果或收場、人們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情,到最後耶穌基督回來的日子近了,祂來的目的就是給我們永生、繼續去敬拜祂。

我在神學院時學習到「教會使命」是什麼,老師說當耶穌基督回來時與教會有什麼關係,教會是耶穌基督的新婦 (WIFE),用「WIFE」將教會的使命寫出來:

W :Worship   敬拜

I   :Instruction 教導

F :Fellowship 團契

E   :Evangelism佈道

大家看到第一就是「Worship 敬拜」,敬拜就是上帝造人的目的;「Instruction 教導」就是教導我們怎樣去敬拜上帝;「Fellowship 團契」是給我們彼此鼓勵去學習敬拜上帝;「Evangelism 佈道」為何要佈道?就是我們得到這樣的福份,何以不與人分享呢?我們不分享,人們怎樣去敬拜呢?所以耶穌基督拯救了撒瑪利亞婦人,其目的就是好讓撒瑪利亞婦人懂得怎樣靠耶穌去敬拜上帝。多些佈道、讓多些人去認識上帝,教他們懂得如何去敬拜上帝。當這個「WIFE」去循環的時候,教會便開始增長,初期的教會就是這樣的,上帝就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

今天我們從羅馬書學習敬拜是什麼一回事,羅馬書12:1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經文中「事奉」就是敬拜的意思,另外「上帝的慈悲」是很厲害的,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上帝的憐憫,聖經裡有很多詞彙形容「上帝的慈悲」,如:憐憫、仁慈、寬恕、同情、恩慈、慈愛、恩惠⋯⋯原來「上帝的慈悲」這麼豐盛。說個例子──詩篇51篇:「上帝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大家也知道大衛無惡不作,但上帝卻寬恕他,大家在查經的時候看到大衛所犯的罪時一定覺得為何上帝會寬恕他,我們很多時不明白什麼是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上帝的愛就是這麼精彩,所以大衛的罪有多大,上帝的慈悲就有多深。當耶穌基督被釘十架的時候旁邊有兩個死囚,一個取笑耶穌,另一個則說為何要取笑耶穌,耶穌又沒犯罪,還反過來跟耶穌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加福音 23:42節) 大家看看「上帝的慈悲」怎樣說──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加福音 23: 43節) 這就是上帝的慈悲,所以我們每天也要靠著上帝的慈悲過活,因為人生中有太多如人際關係、工作上的困難,但只要我們來到耶穌基督面前,上帝的慈悲、憐憫是夠我們用的。在新約的時候,我們看到上帝的慈悲,就成為了我們每日豐盛的恩典。所以保羅在羅馬書說完人的問題後,上帝怎樣去愛我們,我們又怎樣因著耶穌的救贖得救。羅馬書5:8節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耶穌基督以死來換我們今日的生,而這個「生」是永生的生。所以:「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以弗所書2:8節) 所以保羅告訴我們,上帝以祂的愛、祂的慈悲、祂的犧牲來為我們,我們要怎樣回報上帝呢?就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活祭」意思是我們經歷過死亡,從死亡裡走出來那個新的生命。就像聖經裡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約翰福音5:24節) 聖經不斷提醒我們的身份,我們信耶穌的人,受浸、加入教會,受浸是提醒我們與基督同死,即是我們的罪死了、埋葬了,我們出死入生的身體是一個永生、潔淨的身體,保羅就是勸我們將這個身體獻給上帝當作活祭。所以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節) 聖經不斷提醒我們,敬拜上帝的人是要用新的生命去敬拜。另外保羅又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節)「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1-2節) 所以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學習靠著上帝的話語、倚靠上帝去做事。

有次我拉大提琴的時候,歌曲叫「讓我感恩」,拉完後很感恩,多謝上帝給我這個機會,但上帝問我為何拉得這麼慘,我說這首歌旋律是這樣慘的,上帝又說旋律是這樣但歌詞呢?我再看看歌詞,裡面是充滿感恩,在困難中的喜樂,但我竟拉成痛苦的音樂,其實會這樣是因為我一路以來學的都是悲哀的音樂,因為人們都認為悲哀的旋律最能感動人,但我不知道原來信了主之後,心意更新而變化,是要包括音樂的。其實今天很多音樂人都不懂,因為自小音樂老師教導我們都是單單去演繹歌曲,不是歌詞。詩篇33:1節說:「義人哪,你們應當靠耶和華歡樂;正直人的讚美是合宜的。」撒旦將這個世界的音樂打進我們心裡,令我們用悲哀的旋律唱詩歌,所以大家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不要再讓這個世界影響我們。當我們開聲唱詩歌,上帝一定很開心藉著我們的聲音將祂的榮耀帶出來,這就是星期日的敬拜。原來敬拜不只是星期日,是七天、24小時。其實主日崇拜就像上學一樣,是交功課的日子;平常日子是學習功課及做功課,即是將牧師的教導、主日學及團契的教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應用出來。當我們照著做的時候就能經歷上帝的憐憫、保守,到星期日的時候你便會急不及待地來交功課,交功課就是一個集體的見證,告訴上帝我們很感恩,感恩過去這星期上帝的帶領。所以敬拜不只星期日,是每時每刻每分每秒,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有上帝與我們同在。

「教導以致造就」彭偉業傳道講 (2022年8月14日)

經文:「以弗所書4:11-16節」

我們相信上帝對培育下一代有一套精心計劃,我們運用基督身體去思考培育事工作為教會成長的營養元素。上帝裝備造就教會的重心有三個目的:(弗四13)

一、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保羅在以弗所書強調合而為一的心,並且需要「竭力保守」。(弗四3) 儘管我們領受了基督救恩之後已經歸入基督身體,但這身體需要我們竭力地維護,在真道上追求達至同歸於一。我們必須把基督所啟示的真理承傳去到教會的下一代,把信、望、愛的信息,有系統地、從序漸進地灌注入他們的內心裏面。讓整個教會內,無論是長輩、或者是晚輩,都在同一個大家庭裏面,擁抱著同樣的、在基督裏的信、望、愛。培育事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培育學員屬靈生命的成長,讓他們的內心漸漸地、不斷地、去思想、探索、尋求、並且確認耶穌基督在他們生命裏的位置,以致他們將來能夠單單地倚靠基督。培育事工要讓兒童見到教會導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與導師建立相愛的關係。讓孩童自小在教會內看見教會是一間充滿愛的群體,自小建立與整間教會合一的心志。

二、認識上帝的兒子

知道上帝是一回事,真正認識上帝卻是另一回事。保羅雖然已具有認識上帝兒子的知識,但要達致具有深刻、親密和體驗性的認知,還是要竭力地更加認識基督。

一個成熟的信徒,並不是已經對基督有詳盡的認識,而是相反地,越是成熟的信徒,越會不斷追求「認識基督」。我們對上帝兒子的認識,是永遠不夠的。(腓三15)人一生會經歷無數的學習,考試,和工作,可以窮一生都有不能完成的任務。如果我們不能夠把禮拜日歸為聖日,把心思意念交給上帝,回到教會學習上帝的話語,並且視親近上帝作為生命中的首要任務,那麼可以肯定,今天的努力在他們將來的人生來說,將會是徒然。(詩一二七1)

三、得以長大成人

保羅關注整個基督身體能否「長大成人」,達致「滿有基督成長的身量」。首先,成熟的身體是不會因為錯誤的教義和欺騙人的法術而動搖。當一個小朋友成長時,若然沒能夠獲得適切的宗教教導,長大之後就在俗世的民間信仰,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之下,被轄制和擺佈。電視、網絡媒體,不斷的把世俗的價值觀灌注入我們的思想裏,例如電視台的通靈比賽、同性戀婚姻的平權、低慾望躺平的世代。若然沒有到位的基督信仰栽培,我們的下一代長大之後也難以抵擋這些世俗思潮。

教會的成熟,取決於肢體彼此如何連結,能否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長進的意思,是成熟的基督身體能夠用真理去檢視整個教會事工的成效。兒童事工模式可以有多樣性和不同的形式,並非每種形式都適合所有小朋友,在需要的時候,導師站在真理的角度把課程調節,以負責任的態度將問題處理,尤其是涉及建立教會下一代的屬靈生命。

最後,教會的成熟意味著每部分適切地發揮功能,百節各按各職。成熟基督身體的畫面,是一個穩定的、充滿愛的、完全發揮功能的身體。我們要確信下一代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也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教會的其中一個肢體,在自己的特殊肢體部位裏發揮功能,發揮恩賜,互相配搭。知道教會是自己屬靈的家,在這個家裏,在基督的愛之中漸漸成長,在事奉裏面漸漸長大成人。

「潔淨事奉者」黃天相博士講,林日麗姊妹 (2022年8月7日)

經文:「撒迦利亞書3:1-7節」

撒迦利亞書有八個異象,上帝通過異象讓先知看見四境平安,適合重建聖殿。亞3:1「天使 (原文是他) 又指給我看」,按照亞1:20,「他」是指耶和華讓撒迦利亞看見異象,讓他看見眼前本來看不到的事物,讓群眾知道真實的情況,知道上帝背後的目的。

先知看見的異象是關於大祭司約書亞。亞3:1,約書亞站在耶和華的使者面前,而撒但也站在約書亞的右邊與他作對,即控訴他。當時聖殿被毀,現在重建,撒但控訴約書亞的原因有兩個可能,第一是約書亞不潔淨,第二是約書亞是大祭司,代表百姓,而百姓不潔淨。哈該書2章提到聖殿如不重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潔,在上帝前獻祭是不潔的,獻給上帝的也是不潔,而不潔是可以傳開的,故重建聖殿的目的是為給上帝獻祭和所做的都潔淨。聖殿未重建好,撒但控訴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潔,但約書亞沒有回應。面對艱難環境時,我們應該先要靜默。約伯與三個朋友隔離七日時,他們沒有發聲,在上帝面前先要肅靜。摩西被亞倫、米利暗毀謗時,他也是不發一言,但上帝會幫他發聲。

亞3:2,耶和華責備撒但,撒但的焦點在於聖殿被毀的處境,而上帝是揀選耶路撒冷的耶和華,不是單看聖殿的問題,要看上帝的背後工作。「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嗎?」(亞3:2)這火有兩個意思,一是懲罰,以色列不會像所多瑪與蛾摩拉被毀滅,但還是要面對懲罰,但懲罰後就沒有罪了。約書亞和以色列民亡國被擄,已受到懲罰,不會再追究以前的罪。二是試煉,處於不同環境是我們的試煉,很多時我們為小小的問題放棄信仰,過不了試煉。

約書亞的確穿著污穢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因他被擄歸回,要重建聖殿,這關乎現實的難處。使者吩咐要給約書亞「脫去他污穢的衣服」,並「穿上華美的衣服」(亞3:4),目的是脫去罪。另「將潔淨的冠冕戴在他頭上」(亞3:5),「冠冕」是指頭巾。面對上帝時,我們不應只求恩典慈愛,只顧及自己的需要,有時這些所謂的需要只為滿足自己眼前的好處,上帝並不認同的。

上帝對我們有要求。亞3:7,他要求約書亞要「遵行我的道,謹守我的命令」,「謹守」指維持,然後才「可以管理我的家,看守我的院宇」,「管理」即審判、判斷。我們要潔淨才可以判斷人的不潔淨,信仰不應只講不做,只看到別人的問題,而忽略自己也有這樣的問題。身為信徒,我們是否有時為自己的需要,用自己的方法去爭取,不理會任何信仰操守,只在乎滿足需要?上帝可以負責做潔淨的工作,但潔淨後如何保持聖潔是人的責任,祂說:「遵行我的道,謹守我的命令」。

「祂知你難受」古學賢牧師講 (2022年7月31日)

經文:「馬太福音11:28-30節」

主耶穌呼召人到祂那裡去得安息,只是有些人得不到。為甚麼?

一、不得安息的人

1. 心硬的人 (1120~24)

20-22 節,哥拉汛、伯賽大與迦百農都是加利利海沿岸城市,那裡的人內心剛硬,看了主耶穌所行的神蹟,聽了主耶穌的教導,都不肯悔改。路6 : 17-18,太15 : 21-28,推羅、西頓與所多瑪城的居民都是外邦人,他們不是上帝的選民,也沒有摩西的律法。但他們看見神蹟,又聽到主耶穌的教導後,就產生敬畏的心。他們的心靈是敏銳的,信得過主耶穌的大能,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罪。

2. 自以為聰明的人 (1125~27)

25-26節,那些看到神蹟,又聽過教導,都不相信主耶穌的,是自以為聰明的人。人若想用理智完全認識上帝,是不可能的。原來要認識上帝,就要像嬰孩一樣,以單純的信心來聽從上帝的話。第27節,「指示」原文為「顯現」,意思是主耶穌願意向父上帝交託祂的人顯現,這些人不是單憑著智慧,而是以信心來到上帝面前。

二、得享安息的人

1. 到主耶穌這裡來 (1128)

世人最大的、共通的擔子就是罪的重擔;我們並有永無窮盡的期望,無論是事業上的成就、外貌的追求、家庭的美滿、身體的健康……我們追求的目標一個接一個,結果我們就陷在無窮無盡的期望中。我們總以為要做得好,主耶穌才會喜悅我們。其實祂呼召我們來得安息,表明祂看重我們的生命,過於我們的工作。主耶穌要完成關乎全人類生死的救贖任務,祂所遇到的困難,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主耶穌要告訴你:祂知道你的困苦,因為祂也曾受苦。祂要安慰你,要擦乾你的眼淚。

弟兄姊妹,你信主幾十年,你是否背著很多沉重的包袱呢?重擔是一種負累,重重地壓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喘不過氣來。許多基督徒總是獨自挑著重擔,但主耶穌願意分擔我們的勞苦愁煩。我們要學習一步一步將心裡面的重擔交出來,把憂慮、嫉恨、苦毒都放低。請你記得,主耶穌知你難受祂顧念你,體恤你。

2. 負主的軛 (112930)

「負軛」有「服從教導」的意思。猶太人用兩隻牛耕田,他們用一條橫木造軛,兩隻牛共負一軛。新牛初學耕田,就與一隻有經驗的老牛共負一軛,叫牠跟著老牛走。主耶穌在這裡將自己比作有經驗的牛,而將我們比作新牛,祂邀請我們與祂共負一軛。我們負主的軛,就要順服祂,讓祂帶領我們走人生的路。

3. 學主的樣式 (1129)

若我們要背擔子而又覺得輕省,就要像主耶穌一樣,有柔和謙卑的心。「柔和」不是沒有主見,而是看重上帝的心意,不會堅持己見。「謙卑」不是自卑,而是尊主為大,情願成就上帝喜悅的事。

弟兄姊妹,你要將心裡的重擔交給主,把憂慮、嫉恨、苦毒都放下。來4:16節,「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疫能宣教」杜其彪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2年7月24日)

經文:「提摩太後書4:1-5、16-18節」

感謝上帝使用了我一家作傳道,在1992年我全家到了泰國,事奉了15年後回到香港。然後,在差會服事了11年,再回到母會播道會樂泉堂作堂主任,現已將到退休的時候了。上帝今天讓我們有生命氣息來事奉,而上帝的國也在我和你心中。今天的講道經文是提後4章1-5節、16-18節,當中似乎是保羅吩咐提摩太的事情,但其實也是吩咐我和你的事情。因為不只是提摩太要傳福音,我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見證上帝,傳福音給萬民。今天的分享共分為3部份: 1. 宣教是神國的事(1-2節) ; 2. 宣教是你的的事(3-5節); 3. 宣教是榮耀主的事(16-18節)

1-2節中提到有關神國度的事情,上帝的國是指祂的復活和審判。祂要回來審判活人,我們今天做的事情要向祂交帳。我們也要經歷祂復活的更新,讓耶穌進入我們的心中將自己的生命轉變過來,榮耀上帝。所以,我們經歷上帝的國後,要彰顯於人前作見證。過去我在泰國南部宣教,當中因為政權和宗教的糾紛問題,時常有意外、恐襲發生,很多地方都被炸過。但是上帝要我們留在這個人心惶惶的地方,要把福音帶給當中沒有希望的人,教會也是在當中建立起來。所以,無論得時不得時,有危險,甚至所有人離開,都要傳福音。我們再看看戴德生的故事,他有一句名言: 假使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  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中國,乃是基督。這樣的救主,我們為祂所作的,會嫌多嗎? 他原本是前途無可限量,在他21歲時,便攜同全家到中國宣教。他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在當時中國建立中國內地會,招募宣教士,在73歲時死在中國。

3-5節則講到宣教是你我的事,大家都有份參與。在祂偉大救恩中,我們看到人心是多麼剛硬,經文提到當時的人是多麼的自我,應做的不做,不應做的就做了。雖然看到世俗人的自我和當中傳道的攔阻、困難,但是我們需要堅持。我們要在苦難中傳福音,盡我們的使命。上帝給了我們召命,給了我們身分,將福音帶給我們身邊的人。中國內地會有位曹雅植先生,他是戴德生所選的宣教士到中國溫州宣教。他是位單腳殘疾人士,然而他受到上帝呼召後,到了中國找戴德生。戴德生問了他,如果在中國有意外、被暴徒襲擊,他會怎樣做? 他說: 他不會走; 而且,他又問為什麼只得單腳也來宣教,曹說: 因為有雙腳的人不來,所以我來了。他來到溫州後,建立了很多教會。所以,宣教是你我的事,大家也有份,不只是海外宣教才是。

16-18節則講到宣教是榮耀主的事,大家覺得在社會行出來有否榮耀主呢? 在現今社會面對各項壓力,而我們在壓力中有福氣嗎? 我們的主是有能力的上帝,在我們有壓力中使我們能站立得住。榮耀主就是要我們在困難中付代價,戴德生在傳道時,妻子和兒女死在中國,他卻堅持留在中國; 當時也有很多宣教士遇上襲擊,全家被殺。今天如果苦難臨到我們身上,我們也會堅定相信主嗎? 就算到了多麼危險的地方,主也沒有離開我們。在今天,我們看到戰爭、全球暖化、疫症,世界像走到終局,好像主就回來了,我們也準備好面對主了嗎?

總結來說,「疫能宣教」—疫症會使我們停上做很多事情,但上帝的事情不能停止。在疫情當中,我的教會安排把防疫物資派給街坊、露宿者、獨居長者;我們也派遣了年輕的宣教士到中東宣教。上帝的國、宣教都是我們一起要做的事情,我們也會盡心去參與嗎? 榮耀的主也希望我們參與其中,不在乎我們的年紀,但是有主,我們就能完成這個工作。在疫症中,我們是否只在安樂窩中去宣教嗎? 我們要走出去,關心身邊的人,把福音帶給他們。而宣教是榮耀主的事,主住在我們心中,就是想我們作祂的器皿,我們要在職位、鄰舍、朋友中,讓他們看到主的好處,這是主所喜悅的。最後,在宣教的大圖畫中,我們都是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要參與,上帝要將你放在其中。這是何等大榮耀的事,要彰顯你和我微小的生命當中。願上帝的旨意成就在我們心中,阿們!

「門徒群星閃耀時」周力榮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2年7月17日)

經文:「利未記 19:19-25 節」

今天的宣講是因為斯托得牧者所寫的一本書「世界在等待的門徒」而定這個題目,內容所說的是每個基督徒也是耶穌的門徒,他提出了基督徒應有的八個特質,今天就是回應當中第一個特質「不隨波逐流」。牧者提醒我們,無論我們活在哪一個國家、城市,價值觀也很不同,要在那個城市跟隨耶穌,我們一定要活出和這個城市的價值觀不一樣的選擇。正如保羅提醒我們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光明的兒女。當我們活出這個特質,自然能抗衡當地的文化。牧者在寫不隨波逐流這個特質時引用了利未記18:1-4節:「你們從前住的埃及地,那裡人的行為,你們不可效法,我要領你們到的迦南地,那裡人的行為也不可效法,也不可照他們的惡俗行。」在今天的經文當中其實有三個案例,這段經文是處理聖潔的問題:

第一個案例 (利未記 19:19):

為何會有這混合的企圖呢?無論是牲畜異種交配、兩樣種籽種地、或是兩種物料造衣,其背後都是一種為求增加財富的融合嘗試,務求得到更多利益。想像一個基督徒在衣食住行上,為了增加財富,將本來清清楚楚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其實對人對己也無害,但當這種想法變成習慣,始終有一天會觸碰到上帝的界線(以上帝為唯一的神的界線)。利未記的作者提醒我們,若要過「分別為聖」的生活,在生活上的一些細節,看來無關痛癢,但我們要在那裡操練,以致我們對上帝的界線不受衝擊。

第二個案例(利未記 19:20-22):

其實這個案例的性質與姦淫無關,因為當時姦淫是死罪,但經文中二人並沒有死,而用贖愆祭來赦免所犯的罪。贖愆祭是當一個人虧欠另一個人而需要賠償,所以這個案例背後是虧負,作者把婢女作為一種財產的理解,主人將婢女賣給了別人,趁著還未送走婢女先佔盡便宜。所以我們要反思,有權便要使到盡嗎?有便宜便要佔盡嗎?基督徒是不應這樣想利益、權力的,祂說如作眾人的領袖便作眾人的僕人,這樣的門徒他會像明星一樣閃亮,他身邊未信的人都會覺得他信的神真的與別不同。

第三個案例(利未記 19:23-25):

經文裡的事其實很難做到,其中最關鍵的概念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都要受割禮,割禮的意思是要離開迦南的文化而屬於上帝。就如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以父母需要確保兒女也屬於上帝,兒女也以上帝為唯一的神。

三個案例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利益有關,警愓著我們。上帝的子民會在甚麼情況下放鬆這「分別為聖」的身份,走上妥協之路?會不會就是利益當前、財富就手的時候呢?如果這三個案例都對我們不是問題,便要反問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令界線變模糊?什麼情況下會連上帝也忘記?用回斯托得牧者的話:「活在大時代中,無論離散或留下,同樣要追求成為有力抗衡世俗文化的耶穌門徒!」無論我們分散或留在香港,我們同樣要追求成為有能力抗衡我們所處的社會、那些不屬於上帝的價值、想法、風俗文化,這樣我們才能改變這個世界。

「愛的行善」古廖玉明師母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2年7月10日)

經文:「路得記2:1-16節」

「愛心」是動機,「行善」是行動。有時我們只有動機,沒有行動;有時有行動,但沒有愛心作為真正的動機。路得記的背景是處於士師時代,猶大遭遇饑荒,有個人帶著妻子拿俄米及兩個兒子到摩押寄居,兩個兒子娶了摩押的女子為妻。後來這個人和兩個兒子死了。拿俄米因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給他們,決定返回猶大。媳婦路得捨不得拿俄米,一起從摩押返回伯利恆,那時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上帝是以色列人的王,摩西的律法是國家的律法,可是他們習慣迦南地的生活後就變得任意而行,這是士師記結束時所給的結論。因他們不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受到上帝懲治,在這流奶與蜜之地遭遇饑荒。摩西頒布律法時,上帝已預先吩咐他們,當他們入迦南地居住時,「在祢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祢們的神。」(利未記19:9-10)。上帝提醒以色列人有豐富收穫時,不要忘記他們曾是寄居並貧窮的,要顧念貧窮人。所以拿俄米及路得在割大麥的時候回來,可以拾取麥穗度過窮困的日子。

當時伯利恆有很多塊田,而路得從沒有來過伯利恆,但經文說「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裡」(得2:3)。雖未曾見到上帝,但人生中我們有上帝帶領、幫助和眷顧的時候。即使路得不太認識上帝,但上帝在她的生命上有奇妙的安排。波阿斯是大財主,但沒有囂張霸氣,反而祝福關心僕人「願耶和華與祢們同在!」(得2:4),在這情況下他可能會認得每一位僕人,故認出有新的人。波阿斯有智慧,做事恰當,不會很唐突地到路得面前詢問她的身份,而是問監管收割的僕人,了解路得的身份及需要。

波阿斯知道路得的背景後,就對她說:「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祢」(得2:9),讓她放心在那裡拾取麥穗。因他的僕人及使女一起工作很久,很容易有排他性,而路得一個外邦女子不認識其他人,他怕僕人欺負她。我們也當留意,不容教會有欺凌事件。除了物質及心靈上的需要,波阿斯還用上帝的祝福去建立路得對上帝的信靠,鼓勵她繼續「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得2:12),這也是一種行善。善事不只限於物質的賙濟或做好人;建立人對上帝的信心,這善行可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得2:14-16,波阿斯讓路得一起吃飯,他叫僕人不可羞辱她,目的是讓她融入僕人的群體。小圈子是人之常情,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有排他性,能夠彼此幫助,令整個群體得到好處。「愛心行善」本是信徒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卻往往是教會最弱的一環,成為信徒流失的破口。在士師這混亂的時代,有一個波阿斯;今天在這末後的世代,人心冷淡、愛心冷落的時候,上帝需要祢和我。

「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終篇 譚瑞麒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2年7月3日)

經文:「路加福音4:1-13節」

上年7月時分享了耶穌受浸,上帝稱祂為愛子,這句說話不止是跟耶穌說,也是跟我們說。當受浸時,祂被稱為愛子,是上帝所喜悅,然後被魔鬼試探,其後出來傳道。在耶穌履行傳道之前,祂已被上帝稱為愛子。這個事情是非常重要,我們也要認定這個身分,是我們在地上人生的記號。愛子的身分不是由人生去賺取回來,當中沒有前設和先決條件。

今年2月網上崇拜時分享了「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當中的定義,當中的「我」是指上帝。這句說話指明了誰是主動者、策劃者、繼承者。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上帝策劃和賦予的,是上帝啟動我們的一生。而聖靈亦降臨在祂身上,好像今天教會的差遣禮。但是耶穌沒有立即開始傳道,展開拉比的工作,祂去了曠野受試探,祂這樣做跟猶大的傳統有關。猶太傳統中作為拉比前要接受考核。另一角度看,祂傳道要面對人群,當中有高峰低谷;作為這個開始點,祂需要作一個預演,而當中三個試探可以看成在人生時所面對的引誘。

我們可以看看路加福音22章31節,在31節,耶穌說到撒旦想要得著你們,好像篩麥子一樣。魔鬼想篩我們就如上帝篩麥子一樣,當中的目的是想分開/分隔/分離/分割,將生長中的麥子和麥糠分開。魔鬼想分隔我們和上帝的關係,牠會給我們一個合乎邏輯的句子,然後不費吹灰之力,讓我們自動自覺做一些決定,離開上帝和當中的群體。魔鬼想我們從蒙受上帝的愛和身份中分開,讓我們懷疑上帝是否無條件地愛自己,我們人生中有很多機會讓撒旦分割我們和上帝的關係,挑戰我們對愛子身份的確認。在經文中看到,魔鬼對耶穌的三次試探有兩次是對愛子身份的挑戰,在當中看到一個是張力的挑戰,動搖衪作為上帝兒子的確認。

在第一個試探中,魔鬼打算挑戰耶穌是否有上帝兒子的能力。牠強調耶穌能運用邏輯和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飢餓問題。牠想誤導耶穌,由倚靠上帝變成倚靠自己。這是個非常好的提醒,我們有時候也會同樣不自覺地由人或不同事情誤導,不倚靠上帝,只倚靠自己。

在第二個試探中,經文上提及最多的字是 「給」字。魔鬼想誘導耶穌的目光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在今天,魔鬼也會誘導我們去注重我們擁有的東西,如榮華富貴等。當我們擁有這些東西時,我們變成倚靠這些東西,而不是上帝。

第三個試探中,經文記述是在聖殿中,有學者認為這個試探是發生在聖殿的至聖所的頂部。魔鬼透過耶穌之後作為拉比和傳道的身份,會有很多人評論祂的行為及影響力而去挑戰耶穌。在今天,魔鬼想誘導其他人怎樣去看待我們,怎樣評價我們。當中的張力是由上帝怎樣看待我變成別人如何看待我。我們需要的是上帝肯定我們,而不是靠別人來肯定我們。

總結來說,魔鬼想誤導我們,以為自身的能力、自身擁有的東西和別人的評價重要過上帝對我們愛子身份的肯定。其實,試探就是做選擇的機會,今天生活中我們有很多作選擇的機會,當然我們可以選擇倚靠上帝或者其他事情。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謹記自己是上帝所愛的,肯定上帝是我們最重要的,阿們!

「經過死蔭的幽谷」張福民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2年6月26日)

經文:詩篇23

今年1月19日我做了大腸癌手術,那天早上穿好手術袍躺在手術床上,到了手術室門口,那時的感受就像進入死蔭的幽谷,我不知道做了手術後會怎樣,心裏便唱起「耶和華是我牧者」,很感恩,越唱心裏越平安,因為「祂必與我同在」,還怕什麼呢?感謝上帝,結果手術很成功。

詩篇23篇是詩篇中的寶,是我們每個基督徒一定要讀的,無論我們去到什麼地方,手裡沒聖經,但心有聖經,我們去背誦、去歌頌,用這些神的話語成為我們的鼓勵、成為我們的安慰、成為我們的力量去面對幽谷。大家如在詩篇中挑選一句,你們會選哪一句?其實詩篇裡每一句也是獨立的,每一句也可選,因為每一句也能感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就如「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這句已足夠,所以這篇是很寶貴的一篇,由頭到尾每一句都是因為耶和華是我牧者,神使我們福杯滿溢,我們便不怕遭害、不怕危險。人生中有起有落,有些事是我們預計不到的,我們有時會進入工作裡的幽谷,因為成績落到幽谷,或因為家庭、愛情落到幽谷,但我們要倚靠上帝,尤其是現在在這瘟疫的幽谷裡。

這篇詩篇是大衛晚年的回憶,回憶在他的生命裡面,感受到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大衛原本是以畜牧為生,他三個兄長是掃羅王的猛將,大衛因在家中排行最小、身材又矮小,所以沒有人重視他。有一天撒母耳提前告訴耶西要到他家去獻祭感謝上帝,其實撒母耳有一個使命,就是在耶西的兒子裡選一個王,耶西的兒子無論是長得又高又壯、或是掃羅王的猛將,主也沒有選他們,主選了耶西最小最不起眼的兒子大衛。今天在教會裡,有很多弟兄姊妹可能什麼也不懂,不懂怎樣做事奉、不懂見証、或是靈性未夠,但上帝揀選了你,你來敬拜上帝、坐著見証上帝,不論男女老幼,都是上帝揀選的,就像揀選了大衛一樣。上帝的作為是無所不能的,大衛的經歷看到上帝的揀選,雖然他只是牧羊人,但面對野獸的侵襲,也能從獅子口中拯救羊出來,大衛說是因為有上帝在幫助他。當上帝揀選大衛的時候,大衛的七個哥哥也不受揀選,「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 16:7) 所以我們也要用心誠實去敬拜上帝,上帝便會揀選你。

大衛的第二個經歷是勇救民族,當時非利士人前來攻擊以色列人,有個名叫歌利亞的巨人,每天都向以色列人挑戰,但沒有人敢和他決鬥。大衛看到這狀況,便說要去和歌利亞決鬥,他只帶了幾顆石頭便打敗了歌利亞,他倚靠的就是萬軍的耶和華。

弟兄姊妹們,在經過死蔭的幽谷、面對不同的敵人或難題,不用懼怕,求主給我們信心,不要因為懼怕而投降、退縮。明天會如何,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只要倚靠上帝,無論任何敵人、難事,上帝也必定得勝。大衛無論在挑戰巨人、治理國家,每事也求耶和華,就算成了國王也沒有因為高高在上而離開上帝,大衛有名有利、有權有勢也依然倚靠上帝,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的心永遠不變、永遠住在耶和華裡面,這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學習的,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心,愛我們的教會,愛我們的上帝,愛我們的心靈,永遠敬拜上帝,永遠住在耶和華的殿中。

「為父的心」司徒永富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2年6月19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4:14-21

林前4:14-15,從福音角度來說,保羅講自己是哥林多教會的父親。保羅寫這封書信給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時,帶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希望教會做得更好。閩光書院是我福音的父親,我中三暑假信了耶穌,成為日後求學生涯和進入社會的一個基礎。今天是父親節,去年兒子往外國求學,但因疫情又回來,我很高興能夠與他共度父親節,我用了兩星期寫一封信給他,回顧過去陪伴他成長的日子。書信最後的兩句話:為父的心,希望兒子有雙高飛的翅膀,充滿信心經營人生,自己解決困難。另希望給予兒子像植物的根,有美好的基礎,即品格及美麗的心靈,行事為人對世界有好處。

保羅提到兩句重要的話「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林前4:15),世上很多人有很多知識,但我們追求的不只是知識,保羅希望追隨基督的兒女一生追求為父,他的這段話像是父母跟子女的話,因哥林多教會就像保羅用福音所生的兒女。哥林多商貿發達,但當中教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東西。林前1:10-13,「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基督是分開的嗎?」。林前3:3-4,「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林前4:3-5,保羅讓他們不要論斷,因只是很小的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林前4:18-19,「有些人自高自大」,用語言傷害別人,保羅不能容忍這些問題。除了這些做人處世、態度的問題,林前5:1-2、11提到教會還出現其他道德倫理的問題,但教會不但容忍、還容許並與這些人相交。保羅甚至用嘲諷的方法,「你們已經飽足了!已經豐富了!不用我們,自己就作王了!」(林前4:8-10),表達為父的著急,保羅要我們一生追求為父,不是做師傅。將來我們會遇見很多了不起的人,教導我們做事,但那些人是否對我們真心,願意陪伴我們成長?願意教導我們的人不多,但為了我們的好處用心警戒的人更少。猶太人的世界中,比較富有的人會聘請師傳監管孩子,那些師傳雖多是奴隸,但也有學識,如但以理。師傳很多是自高自大,因他們像審判官尋錯處,在父母面前批評孩子,孩子不喜歡這些師傳。師傳與為父是有分別的,師傳是做好自己的工作,解決問題,只是生命的過客。為父的人是關心你的將來,好言相勸,像保羅寫信到哥林多教會警戒他們,以生命影響生命,建立長久身心靈關顧的關係,最高的情操是學像耶穌,「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作為福音的父親,保羅屬於哪一類型的父親?有位美國的資深心理學家波爾特 (Stephan B. Poulter)於25年看了4200個案,擔任家庭輔導,總結有五類父親,並寫了一本書《爸爸的力量》,英文是The Father Factor,即爸爸的因素。親生父親對小孩有一生影響的因素,波爾特發現父親於成長步入世界的四個方向有較大的影響,如行事為人的作風、認識事物專業的程度、人際關係及職業選擇。波爾特按經驗總結有五類的父親:(一)苛求成就型爸爸,以金錢、地位、權勢衡量成功,孩子可能會不擇手段達到成功或否定爸爸的價值觀;(二)定時炸彈型爸爸,情緒不穩定,把脾氣發洩在家人身上,孩子會注重人際關係,怕激怒別人或令別人失望,小心觀察別人的感受,或會成為另一個定時炸彈;(三)消極沉默型爸爸,這類父親佔最多,對家庭事務及子女都是低調消極,很少說話,同時也是保守勤奮,是家庭支柱,孩子因而缺乏熱情感,較為沉鬱;(四)缺席型爸爸,這類最差,完全忽視或逃避孩子的成長,如父母離婚所帶來的影響更大,孩子內心受創傷,變成強烈成就感的人,甚至把愛轉到其他家人身上,彌補父親的缺席;(五)良師益友型爸爸,這類最好,好言相勸,與孩子建立關係,不離不棄,讓孩子追逐夢想。波爾特講有些父親會多於一種類型。

保羅的書信展現為父的心,他教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追求以下五種人生態度:

(一) 謙卑俯就 (林前4:6-7) 保羅教導我們要謙卑,今天所擁有的不能帶入永生。

(二)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林前4:3) 面對紛爭是非,保羅教導我們有容乃大,有寬廣的心靈,不要論斷人。改變不了外在環境,就改變自己。

(三) 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林前4:9) 保羅教導我們一生之久要成為一臺戲,這臺戲是給世人觀看,戲好看是因我們全力以赴,要認真做好自己的角色。

(四) 不怕吃虧 (林前4:11) 即使受屈,保羅都無所謂。今天職場上很多斤斤計較的人,出現很多紛爭。

(五) 放下榮辱,做實事 (林前4:12-13) 做人應放下自己的榮辱,讓其他人記得我們是做實事。

我們若願意以為父的心彼此相處,即承載那人的焦慮、困難、痛苦,成為他的鼓勵。林前4:20,「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福音給我們最大的盼望安慰是甚麼?其實是在乎言語的,祝福、安慰並造就人和體會愛的言語,這才是真正的權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這權能是有耶穌基督的榜樣,是犧牲的愛,用行動走上十字架。我們不但是父母,用福音彼此生了彼此,權能在於我們的行事為人是言行一致的,表裡一致,行事為人相稱。因此,保羅即使不能往哥林多教會,但他可以讓提摩太到那裡,這是很大風險。與家人傳福音是很困難的,因家人知道你的真實一面,所以我們的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教導相稱。保羅讓哥林多教會效法他,因他效法基督,並放心讓提摩太前往教會,因提摩太是他為父的見證人。我們要彼此鼓勵,讓一生所言所行的有最好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