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聖殿的聲音」張福民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 2019年8月4日)

經文:「馬太福音2112-16節」                                           

這個世界充滿不同聲音,包括在經濟貿易、政治、國家領土等各方面的對立,整個世界沒有平安。特別在現今香港吵雜、複雜、混亂的環境中,有辱駡、粗言穢語、詛咒,但沒有祝福。今天回到聖殿,我們要聽到甚麼聲音?

四福音有記載耶穌潔淨聖殿,因聖殿的聲音太複雜,是上帝不喜歡聽到的,耶穌說「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約2:17。太21:12中沒有寫賣牛羊,但約2:14「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牛、羊在聖殿中會發出聲音。猶太人以前敬拜上帝要帶牛、羊獻祭,上帝說要最好的牛和羊,無瑕疵、無殘疾的奉獻給祂。後來的人認為要長途跋踄帶牛羊來獻祭很麻煩,所以在聖殿裡設有牛羊買賣,方便來獻祭的人,這方便令聖殿多了牛羊的存在和聲音。那時的奉獻是按照自己能力奉獻給上帝,最好最貴的是牛、然後是羊,最後是白鴿,還有一樣是只需要捕捉的斑鳩,因而多了買賣和各種混雜的聲音。今天教會引進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活動,很多事物不應在教會裡存在,教會中不應有這些聲音。還有兌換銀錢的聲音,因他們奉獻給上帝是另一種錢幣,不是用普通的錢來奉獻,為圖方便,設立兌換銀錢,聖殿充滿買賣、嘈吵等不該有的聲音。香港有幾間教會有官司的訴訟,求主幫助我們,不要讓閒雜、不該存在的聲音留在教會中。耶穌潔淨聖殿,就是將不法、不合理、不合上帝心意的除去。

四卷福音書有三卷是講聖殿是禱告的殿,太21:12-13中耶穌講「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羞辱上帝的榮耀;路19:46「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可11:17「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當所羅門建造聖殿,他為聖殿獻堂祈禱時講,若有萬國的人來這裡向上帝認罪,求上帝憐憫施恩他們。不論任何膚色、說任何方言的人,上帝悅納,無分彼此。太21:14中有祈求的聲音,有身體殘缺、

軟弱、需要上帝幫助的人到聖殿求耶穌,耶穌就治好他們。聖殿是開放的,

是禱告的殿,有需要可到聖殿祈禱,耶穌為他們解決困難,讓他們得到平安。

太21:14-15中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小孩子發出讚美的聲音,感謝上帝。我們在聖殿裡一同唱歌,學習小孩子發讚美聲音,用聲音影響周圍,將榮耀頌讚歸給主。另有見證耶穌行奇事的聲音,瞎眼的能看見,瘸子的能走路,這是美好的見證。要除去閒雜聲,讓讚美、感謝、禱告、見證的聲音充滿我們的殿,我們在殿裡做美好的見證,為自己、其他人、教會、社會、國家等獻上禱告。但有些人不喜歡聽見證、祈禱、讚美,因而發出惱怒的聲音,叫耶穌責備他們,「耶穌說:是的。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太21:16,耶穌欣賞祈求、感恩、見證和讚美的聲音。求主讓我們有單純的聲音,除去不合上帝心意的聲音,尋找仰望上帝。耶穌要潔淨聖殿,包括我們的心,「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哥林多前書6:19。這有形與無形的聖殿,因上帝居住在我們心裡,我們的心就是上帝的殿,求主為我們除去煩事,把心交託上帝,並得以聽見祂的話。

「主前許願」趙詠琴博士講,吳家通弟兄記 ( 2019年7月28日)

經文:「士師記13:1-5節」                            

有人因為政治因素,國家衰弱,甚至宗教問題而發動恐怖襲擊,這一切損人利己的事情,都是源於一份貪念。尤其是一宗宗的騙案,有人為了錢去陷害父母亦有人內心污穢與別人同居,無視了聖經教導的男女關係,然而我們不時也看見基督徒置身當中受了傷,即使是掀起國際風波的“me too”運動也遍及到教會裡頭,之後便成為了“church too”。作為信徒我們不想看見這些情況,也自不然思想上帝是否在亂世之中,仍然看顧著我們並有衪的判決呢!

士師記描述以色列人不聽從上帝的意思,信了別的神而產生了淫亂的事情,最後得到了上主的懲罰。懲罰過後有回轉,所以上帝便派了士師幫助他們在戰爭中抵抗非利士人,不過聽從上帝並立志跟從的人又有幾多呢?重複地發生過錯,重複的懲罰和回轉是我們應該接受嗎?聖經描述上帝的使者呼召參孫的母親,讓她懷孕且清酒濃酒也不可喝,所有事也當謹慎而行。事實上,「謹守」絕對不使人的判斷力降低,正如喝了酒便不應駕駛一樣,上主要你謹守的事情是要讓你能走更好的路。故此,我們亦要思索自己的行為是按自己的心意而行,還是上帝的心意而行,衪的心意正正是昔日你決志悔改跟從主的承諾如出一轍。

基督徒有情緒、有負面、有怨恨,這樣會導致他們做錯事。上帝會為無辜的人申冤,因為衪是公義公平的,所以我們切勿以惡報惡和以暴易暴,應該以善勝惡,這是聖經教導我們的。另一方面,聖經敘述了帶領以色列人的領袖參孫,因為時常按住自己的心意而行而違反了上帝的心意,不但親近了非利士人的妓女,也喜歡上了一名婦人。這樣證明人有私慾和利益主義,現實社會迫使我們有財富就有好的生活,我們作為信徒應該要懂得辨別世俗的觀念。就如神學院裡的學生,很多都放棄了高薪厚職和高物質的居所,堅持全職服侍上帝,並在畢業後實踐在神學院學懂的知識,彼此在教會上傳達自己有的恩賜作為見證,這是一份永恆的價值。

有人連侍奉的時間也沒有,但你們必須懂得通過返教會來認識上帝。在充滿現實主義的香港社會上生活,你可以將所有事情依靠上帝,若上帝呼召自己就必須回應衪。我們亦必須在生活上也要聽從上帝,從而在這世代中健康地成長,時常回想決志時的片段要立志跟從衪。這樣做才能擺脫參孫這個反面教材,繼而學懂建立關係親近上帝就是正面教材。阿們。

「凡事都有愛」彭偉業傳道講 ( 2019年7月21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81-810:23-31節」                                                  

人覺得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人甚至會覺得個人「自由」、「感覺」重要過「社會」、「群體責任」。保羅在這段經文處理着一個類似的社會現象,哥林多的異教膜拜十分盛行,基督徒常常遇到祭過偶像的肉食,保羅要求信徒在個人行事的「自由」和「群體責任」之間作出選擇。今日我們思想這段經文的教導。

  1. 凡事要造就人

十章23節:「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保羅說明了基督徒做的事,要著重當中的益處和可否造就別人。當時哥林多信徒爭議可不可食祭肉的問題,保羅叫信徒不要因為自己有「知識」而自高自大,覺得自己信得堅定就可以食用祭肉。他指出信心堅定的信徒,若然在信心軟弱的信徒面食用這些祭物,就影響了那些軟弱信徒的生命。有知識和成熟的信徒不應以自己的「自由」先行,而應以「造就人」、「建立人」的考慮先行。這是保羅的重要囑咐和教導。

  1. 凡事要有益處

在原文的結構裡面,十章23節需要聯合第24節一同解釋,意思是「各人不要追求自己的益處,造就自己,卻要追求必人的益處,造就別人。」這兩節經文的重點是「凡事造就人」的原則,但是以往閱讀這段經文的時候,人往往會被十章23節開頭的「凡事都可行」所吸引著,解釋為基督徒可以做任何事。其實這個是釋經上的謬誤,因為接著「凡事都可行」的下句是「但不是都有益處」,保羅論述的重點是指「但是」之後的「不都有益處」,即不是做任何事都有好處。

以往八章8節:「其實食物不能叫上帝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使人認為保羅對食與不食祭偶像之物,表達「兩者皆可」的中性看法,但在原文裡保羅寫這節時所用的語氣,並不是「兩者佳可」的中性語氣,而是用了兩次連續的否定語氣,是一種強烈的否定表達,他極力地表達不想信徒在宴會食用祭肉,叫信徒謝絕所有廟宴,那是沒有任何益處的。換言之,我們做事時,不是以「凡事都可為」去思想,而是以「凡事都有益處」去想,而一些沒有益處的事,應該不要做。

  1. 凡事榮耀上帝

在十章25-31節,保羅補充了一個當時獨有的處境,就是當未信主的人邀請基督徒到自己的家中作客,基督徒就不需問些什麼,只要謝恩去領受食物,因為萬物到屬於主。若然有人指出那些食物是祭過偶像,那就為了別人的良心的緣故,不要吃任何祭過偶像的食物。基督徒需要和未信的朋友保持友誼,若然請客的人沒有特別提及祭偶像,沒有將祭偶像的事放在心上,基督徒就可向上主謝恩,領受食物,以致讓請客的人看到基督徒如何去看食物,世上所有食物都是屬於主,我們謝恩就是為上帝得榮耀。但若然有人提及這些肉是祭過偶像,這樣,在請客的人的心裡面,偶像已佔有一席位,他們會覺得這些食物是來自偶像的恩典,而不是上帝。那麼,基督徒在這個情況之下,就要拒絕去食,以免未信的人覺得基督徒認同偶像魔鬼的恩典。基督徒不食,是斷然和偶像一刀兩斷,只會敬拜獨一的主,這也是為了榮耀上帝。

所以,保羅要我們行事要「造就人」,「有益處」,「榮耀上帝」,所為的是基督群體內的每一個肢體的建立,每個人所做的事都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要做到「凡事都有愛」。

「心連心全人健康工作坊」黃庭得牧師講 ,黃加蕙姊妹記( 2019年7月14日)

經文:「約翰壹書11-4節」                                                   

約翰一書一章1 – 4節:「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看見了,現在又作見證,把原與父同在,並且向我們顯現過的那永遠的生命傳揚給你們,為要使你們也與我們有團契,而我們的團契是與父和他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我們把這些事寫給你們,使我們(或你們)的喜樂得以滿足。」聖經上的「團契」或「相交」,是指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的心連心。

耶穌說祂是生命之道,這生命之道能影響人,我們同樣也能用自己的生命影響別人。人除了要身體得健康,更要傳揚福音使人靈魂得救。因為「靈」是我們敬拜上帝,「魂」是我們的思想、意志和情感,「身體」則是聖靈的殿。我們在靈裡與上帝心連心,「靈」得健康,情緒和身體就會健康。所以,我們需要追求全人健康和養成屬靈追求的習慣,讓這個生命見證能夠鼓勵並影響身邊的人。

耶穌用生命和時間帶領門徒,訓練並造就他們,讓他們能夠深入明白上帝的心意和真理。所以教會需要追求屬靈的健康,提供深度的門徒和小組訓練,在信仰裡我們所信的對象和內容,比表面的接受教義更為重要。相信的「對象」是真實可靠,我們的「信」才有意義。教會亦需有愛心關懷小組和工作坊,按各人的恩賜被上帝所使用,幫助有需要的人,在教會裡讓信心扎根。

《健康標竿》裡提及人生裡有五個「F」:「Faith」、「Food」、「Fitness」、「Focus」、「Friend」。「Faith」包括信心、信仰和信靠,從希伯來文原文看來,信心的名詞是「信心的感受」,動詞是「信心的意志、行動和信靠」。加拉太書提到,信心是「信實」,是一個品格。所以,上帝要建立我們,不只是信心而生的能力,而是要造就我們成為一個信實、可靠的人。「Food」、「Fitness」分別為食物和運動,與我們身體息息相關。人需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配合運動和操練,建立一個健康的身體。「Focus」為專注,我們容易受身邊及周遭的人和事影響情緒,所以要時刻專注仰望神。聖經上多次提及「愛」,「愛」字有十三劃。如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提到「信望愛」;約翰福音十三章提到「彼此相愛」;羅馬書十三章提到「對任何人都不可虧欠甚麼」、「愛人如己」。「愛」就是盡心、盡性、盡意和盡力愛主我們的上帝,以及愛人如己。我們若能專注愛上帝、愛人並行主道,意志和情緒就不容易受環境影響。最後的「F」;「Friend」為肢體,主耶穌是我們的頭,教會是身體,我們互為肢體。肢體間的連絡,彼此心連心,就是「自由自在分享主愛,輕輕鬆鬆心靈相通」。

渴望我們能夠愛上帝-與上帝心連心,以及愛人-與人心連心,「教會復興,由我開始,靈友建立,互相扶持」。

「亂世中的平安」陳佩恩傳道講 ,鍾麗詩姊妹記( 2019年7月7日)

經文:「約翰福音201921節、路加福音2:14節」                              

聖經如何提及「平安」?路二14:「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約二十19,21:「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了你們!』」

平安關乎家庭,人際,工作,疾病,經濟等等。甚麼事情會使人失去平安?性命,安全或幸福受到威脅;前途未卜;面對巨大的困難;犯了錯,犯了罪,怕被發現,被別人知道;心理問題:畏高症,畏懼人症,畏黑症,恐懼獨處症等。失去了平安使人憂慮,擔心,逃避,消極,睡不著(影響健康),甚至傷害他人。人也用盡各樣方法求平安,盡量追求錢財,權勢,以致個人,家人得到保護和後盾。

主耶穌如何提及平安?祂願意信祂的人得到平安。約二十19-21:「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

若然要得到平安,就要堅持對主的信心。約二十26上:「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每一天,我們從新聞和親友所得的資訊都讓人失去平安,例如:戰爭,地震等。但是在約二十26下-29:「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上帝!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平安如何獲得?藉著祂降生,住在我們中間,成就了救恩,太一22-23:「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也藉著祂復活,活在信徒心中,每天的看顧,『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下)

聖經中共有三百六十多個『不要怕』,我們可以掛起『不要怕』的日曆,每天都不用怕!主應許與我們同在,賽41:10,「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基督徒有責任廣傳「平安」的福音,與人同得主同在的信息:『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並且分享主的復活,傳揚主復活信息,分享愛心:「主愛門徒,主愛多馬,主耶穌愛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倫國平牧師講 ,宗易明弟兄記( 2019年6月30日)

經文:「腓立比書44節」                                      

每個人都想快樂,因世上有太多不如意的事,然而這些不如意的事,背後卻可能有上帝的安排,可謂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腓立比書的內容與喜樂有關,作者使徒保羅是在監獄寫這書信,在監獄裏的保羅談喜樂,我們可看看:

第一章

本章提及的是福音的禾場,保羅在監獄,他卻看到傳福音的機會,這對保羅來說是喜樂,雖然他在監獄,但他沒有因此而忘記他的使命,相反,他利用在監獄的機會,向獄卒傳福音,使他一家都因主耶穌而得救。傳福音能不喜樂嗎?當有人願意相信基督,連天上的天使都要為他歡欣。我們也該向世界傳福音,若懷著福音的使命,不管有多艱難,也會得著從主而來的喜樂。

第二章

前一章提及的是福音的禾場,本章則是提及主耶穌基督的光,主的光乃是透過我們的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令更多人的生命因耶穌而改變,例如在約翰福音第四章所提及的撒馬利亞婦人,當她與耶穌對話後,生命即時得著改變。當我們彼此相愛,身邊的人便能因此而被影響。正如我們是世上的鹽和光,這都是我們被主所改變的生命所擁有的特質。只有當鹽發出鹹味、當光發亮的時候,才能發揮它們的效力,影響鄰舍與世界。

第三章

我們應該知道,這福音的禾場,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世界的價值觀是鼓吹凡事都靠自己,可是這真的可行嗎?愛人,靠自己嗎?喜樂,靠自己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都有自身的限制,因此保羅提醒我們要靠耶穌基督去愛,靠耶穌基督去得勝,更要靠耶穌基督常常喜樂。有時人不能喜樂的原因是比較,總要比他人擁有更多,然而保羅說他以前以為有益的,現在都看作有損的,他為基督的緣故,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我們也該學習這個心態,為基督而活,而不是為名利而活,這樣的話,必有從主而來的喜樂。然而,為基督而活需要聖靈的能力和帶領,我們要敏銳聖靈的意思,被聖靈引導。

第四章

人不能喜樂的另一個原因是隱憂,人會為各樣的事憂慮,然而保羅提醒我們要把憂慮都卸給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若然我們倚靠上帝,祂必會醫治受了傷的人,那時候,喜樂就能在我們的生命裏展現出來。

「流芳於苦難壓制中」鍾志明牧師講 ,林日麗姊妹記( 2019年6月23日)

經文:「啟示錄2:8-11節」

經文中「士每拿教會」的「士每拿」是指被壓制的意思,是沒藥(Myrna),因而我今天選擇「流芳於苦難壓制中」這講題。基督徒希望盡量達到「心摯靈樂,力行真道」,啟示錄有很多上帝的訓誨,教導我們做得勝的基督徒。啟示錄中有七封書信給七間教會,七封書信有不同意思,給士每拿的是家書,啟2:8「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使者」。

唐代杜甫詩《春望》中有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書抵萬金是很安慰的話,耶穌基督吩咐約翰寫這樣的家書信給士每拿教會。士每拿有「苦」的含意,因沒藥被石磨摏爛。社會好像這石磨,沒藥香味在不斷的壓制過程中滲透出來,人生亦如是。

一、主知道我們經歷苦難一世俗潮流的壓力和受毀謗的壓力

基督徒面對壓力的第一世代是大約由公元50年至公元150年,全社會有拜該撒的敬拜,不拜不能入公會,喪失工作證。如果全羅馬人都敬拜該撒,全國就有穩定的統治,顯現羅馬的和平,基督徒因而受到逼迫。直到豆米田時代更是大逼害,為了取悅王后,羅馬王豆米田燒羅馬城,後來將此歸咎基督徒。當時撒但一會,即猶太會堂也幫忙毀謗,毀謗是挑撥離間,可令教會崩潰。

二、主鼓勵我們堅強壯膽一苦難只是暫時和務要至死忠心

啟2:9,當時士每那教會的基督徒受到毀謗的壓力,基督徒從耶穌基督升天後到今天,都過得不容易。這首先又末後、有永恆生命的主陪我們同行,主自己也受過苦。約伯受試煉、耶穌被賣那一夜,這苦難是存在的,但不會很長。當時基督徒受到壓力,他們仍至死忠心,堅持自己立場和意願,但立場和意願必須是正確的,不能說謊或扭曲事實誣蔑侮辱人。當時有位監督坡旅甲,服事主大約86年,公元155年被火燒死,是當時羅馬的一個極刑。在他殉道死前,還有另外十一位基督徒已死。

三、主應許得賞賜一有生命的冠冕存留和不受第二次的死

我們受到社會上很多事的慢慢煎熬,上帝講的十天不是很短(啟2:10)。期間,主鼓勵我們會有生命的冠冕為我們存留,雅1:12「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生命中或會經歷試探,我們為此祈禱,也請別人代禱。雅各是其中忍受試探的人,他在當世看見將來有榮耀,有生命的冠冕存留,我們所求的不是地上的事,是將來天上的事。這生命的冠冕不受第二次的死,是上帝對我們很大的保障。人的靈魂若永遠死亡是可怕的事,對上帝和世間的道德事情沒有反應。

四、靠主過得勝的生活

司提反是聖經記載第一個殉道的人,使徒行傳記載他是先看見耶穌基督的榮耀,並陪伴他,然後才被石頭打死。這給基督徒一個重要的盼望,人是綫性的生物,受時間限制,有起點和終結,終結在主裡是永恆,我們所依靠、盼望和堅守的。死而復生和決志與我們屬靈得勝的生活是有連繫的。啟示錄七封書信是寫給基督徒,同一主題是叫人悔改,做一個得勝的基督徒,讓我們將生命交託給上帝。

「父親節淺談愛的神髓」龐建新牧師講 ,吳家通弟兄記( 2019年6月16日)

經文:「約翰一書4:9、10、19節」

愛的神髓即是愛最高的精神和層次,同樣也可以說是一種色譜,具有不同的顏色,甚至愛可以衍生成恨。有人說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這是沒有錯的;有人說基督教是感恩的宗教,這也是正確的。若要用最佳的字眼形容基督教,我想是「愛」的宗教最為合適。今天淺談愛的真諦與父親節互相結連,盼望主題對大家有益處。不過,我們受益的大前題就是「我們愛是上帝先愛我們」!

一) 愛的神髓一犧牲

我們愛是必需透過行為表現表達出來,故此愛的第一個神髓是犧牲。天父上帝就是愛,上帝的創造如同你瞧瞧身旁的父母養育孩子一樣,無比疼愛兒女的表現是不能否定的。約翰曾說過,不是我們愛上帝為先,而是上帝先愛我們。年屆八十歲的我,父母和其他親友相繼離開,這樣令我明白到孝順父母是必須的。或許十二門徒也未必能與保羅相比,他原是捉拿基督徒的領袖,但也見證著耶穌犧牲的愛而變成願意為基督犧牲,犧牲的愛可以互相感染並作美好見證,這樣得以看見十字架上的犧牲是至高的神髓。

二) 愛的神髓一忍耐

愛的第二個神髓是忍耐,因為愛的高深是需要逐步實踐,也要配合恆久忍耐的心。彼得前書是基督升天後寫的,很多人希望基督能盡快回來,直到目前過了二千多年也有不少人這樣說。彼得前書正是教訓眾人基督的歸來不是強求便可得到,而是要作信心的等待。當然,世間好多事情也不能用愛或忍耐便能解釋,而是凡事都講求相對的,好比掌權者亦未必用愛去掌管民眾,從而引致很多的社會糾紛,所以基督的愛即使是掌權者也必需學習的。我亦相信一個道理,就是“不願一人沉淪,但願人人悔改”。

三) 愛的神髓一回家

好多人也聽過浪子的故事,當中所述的就是人性上的抉擇,也關乎到尊嚴和面子。我曾看過一齣話劇又是以浪子的故事作背景,但是結局卻被導演改得弄巧反拙,由聖經記載父親原諒孩子過錯並加以款待,卻改以父親毆打回家的小兒子從而贏來觀眾的掌聲。我不太理解這樣的結局,因為這與我從聖經故事中學會愛的真諦是不同的。浪子的比喻並不是指責年輕人,只是年輕人的特徵比較突出自我的表現而已,然而浪子的比喻是全人類也適用的,使我們知道愛的真諦是回家以致返回天父的憐恤,那份恩惠也幫助我們,昐望主耶穌那恆久忍耐的愛遍臨在我們身上!阿門。

「榮耀路徑」 古學賢牧師講 ( 2019年6月9日)

經文:「約翰福音12:23-24節」     

(約11:53節)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暗中計劃要殺耶穌,而一般的猶太人以為耶穌即將推翻羅馬政府,至於身邊的門徒也好不了多少,跟隨耶穌已經三年多,也不瞭解耶穌的彌賽亞身份和祂將要被釘十字架的事。

一、榮耀路徑必有犧牲

這個時候,死亡的威脅已經臨到耶穌,但耶穌對上帝完全盡忠順服,為了滿足上帝的心意,祂絕不退縮。(約12:23節)耶穌宣告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在第33節是指著祂受死而講的,這是羅馬人判處殺人、放火、叛國等兇徒最嚴厲的刑罰。耶穌所講的榮耀,不是用神蹟與超自然的能力去成就,而是以犧牲與死亡去達致的。

(約12:24節)耶穌以麥子來比喻,麥子被埋入地裏,這個「死了」的實際意義,就是指那個包著麥子的外殼破裂了。外殼破裂是一個受傷與死亡的過程,而十字架的路就是那一條赴死的路。因耶穌所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因祂所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所以,對耶穌來說,十字架的真義不是羞辱而是榮耀,不是詛咒而是祝福。

今天我們在世上營營役役去工作和生活,會不會只顧擁有更多,而忘記基督徒應該要過一個捨己的人生?如果任何事業、生意妨礙你跟從耶穌,如果任何享樂搶奪了你對耶穌的愛,慫恿你熱愛世界和罪惡,你必須離開這種生活方式。耶穌不是叫我們不珍惜生命,但如果我們只曉得顧惜生活和享樂,我們始終都會失去這一切。其實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是一粒麥子,我們的生活應該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耶穌因受死的苦就受了榮耀尊貴的冠冕 (來2:9-10節)。耶穌甘願為我們受死,因為上帝給祂的使命,就是要為世人付出代價。歷世歷代許多人因著耶穌而生命改變過來,這是因為當初耶穌這一粒麥子願意犧牲自己。

二、榮耀路徑必有服事

(約12:26節)耶穌講完麥子的比喻之後,就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一個服事主的人,就是耶穌的僕人,應該跟從主、效法主的樣式去行。

耶穌的一生是為完成上帝的旨意,我們的一生也該為使命而活。約12:28節

上帝說:「我已經榮耀我的名,還要再榮耀。」我們要繼續為耶穌作見證,以致可榮耀又「再榮耀」上帝,將耶穌榮耀的使命延續下去,直到見主面的一天。

我們要將生活的優先次序調整一下,要先將服事上帝的事做好,再辦妥自己的事。很多人試過如此行,發覺不但好好的事奉上帝,連自己的工作也做得更好。當我們專注於上帝的事,上帝亦會成全關乎你的事(詩138:8節)。請留意:服事的態度要付出更多的愛心,服事上帝要獻上聖潔的生命。

約12:26節,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尊重原文也有榮耀的意思,所以服事主的人得享榮耀的人生,而服事上帝是最喜樂的。我們不是要得著多人的擁護,不是要得著甚麼益處;榮耀的人生就是要完成天父的旨意。林後8:12節說「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服事的焦點是關心他人和教會,盡心盡力善用恩賜去裝備其他信徒。當我們看見弟兄姊妹生命成長,心裡就充滿喜樂和滿足。

「以喜樂的心去繪劃人生」鄭淑儀姑娘講 ( 2019年6月2日)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節、腓立比書4:10-13節」    

快樂有很多好處,「快樂會保護你心臟;快樂使你長壽;快樂讓你有更多朋友;快樂帶給你好機會;每天大笑得癌症的機率降低」等等。2019年《世界幸福報告》,芬蘭蟬聯第一位,名列世界最幸福國家。香港列第76位。

  1. 聖經中的喜樂

新約有326次提及喜樂,全本聖經共有400次。腓立比書有19次提及喜樂,保羅寫書之際,正身處羅馬牢獄,但卻寫了這充滿喜樂的書卷。

  1. 靠主大得喜樂

究竟聖經的喜樂是什麼?耶和華上帝是喜樂的源頭(尼8:10),我們沒有喜樂,便沒有力量。但當我們喜樂時,便有力量面對一切逆境困難,所以我們需要喜樂。例:苦中有樂,在小小苦困中給我大大的安慰,上帝差派天使給我支持和力量。聖經有言我們要常常喜樂(帖前5:16-18),求主恩待我們,得著喜樂的生活方式,無論經歷什麼環境都靠主大得喜樂。

  1. 知足產生喜樂的真秘訣

例1:感謝玫瑰有刺;杏林子寫著,當她唱〈感謝神〉中:「感謝神路旁有玫瑰,感謝神玫瑰有刺」,就有一股溫熱的淚水忍不住要從眼穴裡翻湧而出。在她《感謝玫瑰有刺》一書中記載,年少時,杏林子不明白,為什麼要感謝?何必要感謝?年紀稍長,杏林子才感悟「玫瑰有刺」的意思,因著她那病痛的刺,激發她寫了許多勵志的書,例如:《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等書。雖然常受病痛影響,她的作品充滿為生命奮鬥的意念。更可貴的是她能將意志力化作行動力創立伊甸基金會,關顧弱勢,積極鼓舞,協助他們奮發向上。

例2:兩個推銷員去「非洲賣鞋」,兩個不同的思想,喜樂和盼望主宰一切。上帝賜我們喜樂,幫助我們勝過環境。無論在怎樣的光景,我們都能依靠上帝的恩典,努力追求得著。

例3:芬尼‧克羅斯貝是位盲人聖樂家。她是因為醫生用錯藥而盲;她沒有責怪他。她一生寫了八千多首歌,詩歌非常摸著人心。快樂就是這樣慢慢操練來的。痛苦、憂鬱的心情,不可能一夕之間就改變過來,但每天一點點的更新,能夠使我們從內而外成為喜樂的人。

例4:有一位荷蘭的女士,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關在集中營,在她要過世前,寫下這麼一段話:「當你與主同在的時候,你確實不會在乎牢牆在你的哪一邊,因為無論在哪一邊,上帝都與你同在。所以任何時刻,我都能看見生命的美好和豐富。」

結語:以喜樂的心,去繪劃人生

喜樂、禱告、凡事謝恩,都是上帝向我們所定的旨意。許多人的快樂建基於別人、錢財等今生的事情上,但這種喜樂不是永恆的,經不起考驗。真正的喜樂源於基督,惟有從靠主而得的喜樂是心靈上永恆的喜樂。將我們的人生路所遇上的一切風浪艱難及憂慮卸給上帝,以喜樂的心去走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