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苦中取樂!」黃庭得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4年7月21日)

經文:詩篇119:92

回顧過去幾個十年:2014年我在醫院住了87天、2004年12月26日發生南亞大海嘯,死亡人數達數十萬人、1994年1月14日我的父親離世、1984年我與太太正式交往,並往泰北短宣體驗、1974年我在上帝的帶領下於華英中學就讀預科班,11月有弟兄帶我回母會。我有幾個身份:一、天國保險從業員;二、屬靈健康食品營銷商;三、屬靈的導師;四、修士。今天要跟大家分享8節經文:

11992「我若不以你的律法為樂, 早就在苦難中滅絕了!」(和修)

我若不是喜愛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難中滅絕了。」(和合本)

人生有時太苦,我有糖尿病,住院時要吃糖尿病餐,沒有味道,每餐都一樣。有些病人請家人買一些醬油,雖然只有少許調味,但已是苦中取樂。求上帝賜我們智慧,學習如何在上帝的話語中感到甘甜,讓我們可以苦中取樂。

11928「我因愁苦身心耗盡,求你照你的話使我堅立!」(和修)

「我的心因愁苦而消化;求你照你的話使我堅立!」(和合本)

「我因愁苦而流淚,求你照著你的話使我堅強。」(新譯本)

上帝的工作是使我們堅強,人的責任是倚靠上帝。面對愁苦,身心耗盡時,需要祈禱求上帝賜我們心靈的力量。

11967「我未受苦以先曾經迷失,現在卻遵守你的話。」(和修) 
「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現在卻遵守你的話。」(和合本) 
「我受苦以先,犯了錯誤;現在我謹守你的話。」(新譯本) 
「我曾迷失徘徊,直到你管教我;現在我緊緊跟從你的話語。」(新普及)

受苦與管教在這裡是有關連的,如小時候父母管教我們。

11971「我受苦是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和修)
「我受苦是我有益的,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新譯本) 
「我受的苦難於我有益,因苦難教導我留心你的律例。」(新普及) 

要好好讀上帝話語,先從約翰福音開始讀,然後讀使徒行傳、羅馬書,讀完新約再讀舊約,發現上帝話語是很寶貴。只要願意留意上帝的律例,我們就會得益處。

11975「耶和華啊,我知道你的典章是公義的;你使我受苦是以信實待我。」(和修)
「耶和華啊,我知道你的判語是公義的;你使我受苦是以誠實待我。」(和合本) 

誠實是形容人,而上帝是信實、公義的,萬不以有罪為無罪的,必追討他的罪。我們不要只注重上帝的恩典,不要忽略祂的信實公義。

119107「我極其痛苦;耶和華啊,求你照你的話將我救活!」(和修)
「我甚是受苦,耶和華啊,求你照你的話將我救活!」(和合本) 

上帝是值得我們倚靠,祂的話語減輕我們的痛苦。

119143「我遭遇患難愁苦,你的命令卻是我所喜愛的。」(和合本) 
「我遭遇患難和困苦,但你的命令仍是我歡喜的。」(新譯本)
困苦和重擔沉沉壓迫我,我卻因你的命令而喜樂。」(新普及)

有上帝的命令和話語,我們可以苦中取樂。

119153「求你看顧我的苦難,搭救我,因我不忘記你的律法。」(和修)
「求你察看我的苦難,搭救我;因為我沒有忘記你的律法。」(新譯本)
「求你察看我的苦難並搭救我,因我沒有忘記你的訓誨。」(新普及)

上帝會在我們的苦難中看顧我們。

「不致缺乏!」梁國強博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4年7月14日)

經文:詩篇23

相信大家對詩篇23篇也很熟悉,聖經起初是給猶太人看的,所以今天我們從猶太人的視角看詩篇23篇。詩篇共分成五卷,23篇是在卷一部分,卷一大部分的詩都是大衛在艱難時期所寫的,詩篇是他用詩的歌詞向耶和華說話。詩篇23篇共有6節,在第1和6節都出現了耶和華這三個字,就像是前後呼應,告訴我們耶和華在最初和最後都會保護我們。另外詩篇23篇有兩個意象:

第一個意象:作者是羊,耶和華是牧羊人(1-4節)

其實大衛也是牧羊人,但他這次將自己化身成羊,耶和華則是牧羊人。我們在生活中很多事都不似預期,唯有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使我們不致缺乏,這一定是預期之內,這樣說的意思不代表我們不會經歷困難,而是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這一件事是我們人生的常數。以賽亞書53:6節:「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及詩篇44篇22節:「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這兩節經文都說明了羊的特性,羊自己是沒有保護能力的,唯有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使我們不致缺乏。不致缺乏這詞很有意思,在申命記2:7節一早已出現了:「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你手裏所做的一切事上已賜福給你。你走這大曠野,他都知道。這四十年,耶和華─你的上帝與你同在,因此你一無所缺。」一無所缺就是不致缺乏的意思。另一節經文也很觸動我,就是申命記29:5節:「我領你們在曠野四十年,你們身上的衣服沒有穿破,腳上的鞋也沒有穿壞。」出埃及記中有許多的神蹟,而這個神蹟其實也是很厲害的。牧羊人需要帶領羊群到曠野食草,也需要在遇到野獸時跟牠們搏鬥,保護羊群。所以約翰福音10:7節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11節:「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另外第4節說:「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安慰可以解作悔改和回轉,就如牧羊人拿著竿趕羊,令羊群回轉向另一方向。由此看便明白大衛在第3節說的:「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另外第4節還有一句:「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意思是當牧羊人放羊到低窪地區時遇到山洪暴發,唯有牧羊人能比羊及早發現,而盡快帶領羊群離開低窪地方,避免遭難。

第二個意象:作者是被追殺的人,耶和華是收留他的人(5-6節)

當時猶太人住在一些能隨時拆除的帳棚,因他們要常常遷徙,當與隔壁帳棚的人發生爭執打鬥而打輸了,便需要逃離原本的帳棚,如果有其他帳棚的主人收留他便可繼續在那兒生活。所以第5節說:「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另外當時只有祭師和君王這些身份才會被油膏,而大衛只是一個被追殺的人,也能受到這樣的待遇,所以第6節說:「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最大的禮物」古學賢牧師講(2024年7月7日)

經文:哥林多後書5:14-15

今日是「愛長者主日」,祝願各位長者身體健康,生活愉快,愛主蒙福!

.   長者的貢獻

詩 92:13-14,「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上帝的院裡。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長者有智慧,靈性成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他們經歷了上帝無盡的恩典,正適合向下一代見證上帝的真實。

.   如何回饋長者

利19:32節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者。每個人都會老,年長後仍然是教會的中堅份子,理應受到我們的關懷和尊重。我們可以怎樣回饋長者呢?送一份最大的禮物給他們:1. 幫助信主的長者繼續在基督裡享有豐盛的生命,並得著事奉的喜樂;2. 向未信的長者傳福音,使他們得享永生。

  1. 信主的長者怎樣繼續參與事奉?

長者能夠繼續發揮他們的恩賜,只要有合適的機會,例如:探訪關顧、傳福音、公禱會、崇拜司事、插花、長者詩班、教主日學、佈道會及培靈會招待等;另外,長者在金錢奉獻上也是不遺餘力。

  • 怎樣向未信的長者傳福音?

回望過去一年,我和弟兄姊妹合作,帶了最少七位長者決志信主,感謝天父!未信的長者有民間信仰先入為主,抗拒主耶穌的福音。他們知道信耶穌是好的,但他們怕一信主就不可祭祖,這樣他們就會被親友排斥,說他們忘本;這是向長者傳福音所遇到的攔阻。另外,長者以行善爲目標,將傳統文化、禮儀、道德修養、倫理,作爲上天堂的條件,以致很多未信的長者認爲自己已經夠資格了。可惜他們不知道,「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節)。我們不要與長者爭拗,要多聆聽,有機會就說:「我有個好消息和你分享。」默禱求聖靈幫助自己並引導對方,使他看出救恩是何等奇妙與寶貴,上帝給我們的不單是將來永恆的生命,還有今世豐盛的人生。要學習保羅,「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羅1:16節)。

未信的長者心裡有撒但的勢力捆綁著他們,所以跟他們講道理他們未必聽得進去。靠人的口才難以幫助他們鬆開綑綁,最重要是為他們祈禱,求聖靈親自動工。我們深信人得救是在乎聖靈的能力和工作,我們只有全心仰望,倚靠天父奇妙的作為。而邀請年長的基督徒一齊向長者傳福音,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

.   被愛激勵

要建立長者與主的關係,怎樣可以持久去做呢?林後5:14-15節,「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激勵」是希臘文「現在式」的時態;表示基督的愛是每時每刻,不斷向我們提供傳福音的動力。愛的確有無比的推動力,使人願意為其他人付出。基督的愛隱藏著巨大的能力,我們甘心作主的僕人,是因被祂的愛所激勵。上帝的愛帶來生命的奇蹟,使不可能的成為可能。基督是復活的主,祂慈愛的行動從來沒有停止,是繼續介入我們的生命中。在我們關懷長者的時候,主耶穌不斷勉勵我們,叫我們不辭勞苦將長者帶到祂面前。願我們時常被基督的愛激勵,催迫我們去關心長者,服侍長者,使他們得著全備的救恩。

「喜樂的生命」倫國平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4年6月30日)

經文:腓立比書4:4-7

相信大家都明白,要常常喜樂真的不容易。過去2星期我的腰傷復發,壓傷了神經線,再加上咳和呼吸有困難。由於今天要講道,我在昨天的禱告中記念我的身體狀況。感謝主,我今天沒有咳嗽,也可以有精神講道,非常感恩。上帝希望我們敬拜和跟隨祂時要有喜樂,然而我在講道時看到會眾不是太喜樂。開心的定義是視乎周圍環境而定,而中國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以說,上帝看到我們這樣的境況,便來拯救我們。

經上記著說「我們要在主耶穌裡常常喜樂。」約翰福音1章12節提到「…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今天我們作為信徒是有權柄的,可以回到聖經看上帝如何幫助我們。當我們犯罪離開上帝時,就會得罪祂,心裡害怕。但是上帝使耶穌基督降生拯救世人,使我們與上帝重新結連,罪得赦免。所以愛裡沒有懼怕,在主耶穌基督裡就有喜樂。

    今天選讀的經文腓立比書第4章4-7節,其背景是腓立比教會有2位姊妹有磨擦,保羅就勸勉和提醒我們要有喜樂。我們經常會被問題帶走和纏繞,但是聖靈會提醒有主幫助我們,所以我們不用害怕,也不要驚惶。我們不用集中在問題身上,在第5節提到:「…主已經近了。」的確,主從過去、現在、未來都與我們同在。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是要拯救我們,因為祂知道我們的軟弱,而我們的信也不是為了天國的入場券。今天我們有很多憂慮,耶穌是知道的。但是,我們往往都是靠自己而行。如果我們能靠自己,那耶穌就不用來拯救和安慰我們。當我們被太多顧慮纏繞時,我們就會被這些顧慮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小小的憂慮累積上來時,終有一天會「爆煲」和壓跨我們。

    其實,我們有憂慮是很正常,但太多憂慮有機會變抑鬱。抑鬱症會使我們很多事情想不通,最後可能會尋死以求解脫。在詩篇中,詩人每遇上一個困難是都會和上帝講,這正是我們的好榜樣。05年的時候,我有很多問題困擾著我,使我很抑鬱。聖靈提醒我要告訴上帝,向祂訴苦,最後我的抑鬱開始消褪。我們不一定大事上才找上帝,在小事也要找祂。我們要好好學習「要常常喜樂」這個功課。禱告是甚麼意思? 就是信靠上帝的學習。很多基督徒都不是一出生就信主,我們也經常受到世俗的價值觀所影響而只相信自己。之前我輔導過一名女生,她從名校畢業成績也很優秀,但是到英國繼續進修時就學習不順,從第一跌至第尾,患上抑鬱症。在輔導的時候她指出,她就讀的學校是基督教學校,但老師卻教她要靠自己才可以做得好,而不是倚靠上帝,最後一敗塗地。所以,如果我們從小就信主,便要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是隨波逐流。

    開心是看周圍環境,而喜樂就是周圍環境怎樣不利都不會影響我們的心智,知道耶穌基督有能力幫助我們,永不改變。我讀音樂的時候需要撰寫論文,然而我當時的英文不好,題目不太適合我。我求上帝幫忙,之後我去找了教授,原來教授知道我的難處,便提供一條合適的題目好好給我發揮。在我每天都在圖書館努力下,我在那篇論文拿了優秀的成績。上帝會為我們好好預備,一步一步幫助我們。倚靠上帝會使我們更加好,所以我們要一生一世跟隨祂。當我們經歷祂的深恩厚愛後,我們就沒有懼怕。有喜樂就自然有生命力面對不同困難。     我以詩歌「我心靈得安寧」作總結,作者是位忠心的基督徒。當他和全家到美國傳道時,輪船遇上風浪,他的四個女兒全部遇難,只有老婆存活,但是他沒有離棄上帝,他堅定對上帝的信心並寫下這首動人的詩歌。今天我們雖然遭遇很多不如意的事,但有上帝和我們一起面對,所以我們心存盼望和喜樂的心,與上帝同行,祂就會帶領我們跨越這些困難,阿們!

「你在這裏作什麼?」彭偉業傳道講(2024年6月23日)

經文:列王紀上19:1-18節

我們經常用的強化玻璃,表面上剛強堅硬,但內部結構存在一個破綻。基於這種結構處於一種表面張力和壓縮力的平衡,只要用尖物打在適當的位置,就可以破壞這平衡導致整塊玻璃破碎。就好像一個人處於 burn out 的狀態,因長期處於高強度的情緒狀態,導致極度疲勞。當一個人達至 burn out 之後,就會對日常工作生活,甚至在教會事奉的失去興趣或熱情。在做主忠心僕人的過程中有很多挑戰,包括 burn out。我們如何能夠跨越這挑戰呢!

當時北國以色列是亞哈王朝,他娶了外邦公主耶洗別為王后,耶洗別將偶像崇拜政策帶入以色列,使假神敬拜成為社會主流。以利亞嘗試去改變這一切,首先,他對亞哈王宣告以色列將要面臨旱災,之後第三年他在迦密山挑戰拜巴力450個假先知,比試哪一個神能夠將獻祭物著火,結果耶和華得勝,並將所有巴力先知殺死。這樣原本以利亞以為以色列必然會迎來一次屬靈的大復興,結果,卻遭遇到耶洗別就向他下一度追殺令。忽然間以利亞變得極度驚慌,奔走逃命,走入別士巴的曠野,去到一顆羅騰樹下,向上帝求死。他陷入了一種屬靈「三失」的狀態。

一、失去歸屬

以利亞期待「神跡」能夠令百姓回轉歸向上帝,但事實是以色列不單止沒有改變,他還要逃避王后耶洗別的追殺,忽然之間,他再沒有容身之所。我們時不時都會發現有些肢體從我們眼前消失了,他們可能覺得教會已經不是他們可以歸屬的地方,一直忠心事奉的肢體可能因為一些爭執批評,忽然間變得對教會失望,這種失去「歸屬的地方」的失落感,會令人頹喪不振。

二、失去動力

先知以利亞耗盡極大的心力,使耶和華的神蹟顯現,最後卻看起來原來一些用也沒有。他根本不知道可以再做些什麼去改變,索性什麼都不做,直接躺平把了。就如教會事工成效維持不了,傳福音的果效不理想。當人不斷問點解事工沒有成效,事工變成重擔和負累,事奉的人就產生逃避的心態。

三、失去生命

以利亞對上帝表達的是兩種的失望,第一種是對自己失望。第四節:「我不勝於我的列祖。」他將自己和人比較,和祖先的工作成效去比較。如果人嘗試和別人去比較工作成效,或者事奉果效,通常人比人會比死人。第二種失望是對上帝失望,儘管上帝藉著他施展神蹟,但上帝卻沒有促使他得到他認為的最後勝利。當人對自己的失望和對上帝失望兩者雙重疊時,就開始懷疑生存有什麼目的和意義。

為何耶洗別不是即刻派人去刺殺以利亞,而是通知他在24小時之內會追殺他? 證明耶洗別是要在殺死以利亞之前,精神虐待他,只要能夠令他驚恐失措地逃跑,就說明他的上帝能力再大也沒有用。可見耶洗別知道以利亞的弱點在哪裏!耶洗別就好像一個尖鎚可以擊碎厚厚的強化玻璃。我們要小心「教會內的耶洗別的靈」,就是魔鬼利用一些人性的弱點,嫉妒、控制、爭鬥、批判、弄斷,去破壞關係、摧毀事工和教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被耶洗別的靈所利用,所以我們要小心,在教會內要多說「造就人的說話」,並且禁止說「拆毀人的說話」。

上帝對以利亞的心靈醫治需要一個過程,有三個步驟:

一、休息

第一步驟就是讓他休息。經過長期的事奉,以利亞已經身心疲累。上帝給他休息的時間,之後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19:5下)上帝已經為他預備了一瓶水和餅,要他補充營養恢復身體精力,在讓他休息之後,天使再拍醒他叫他行走40晝夜到何烈山的一個山洞。(19:7)在這40天的身心靈休息期間,我們看不見上帝對他有任何的指責和說教,卻一路引導陪伴著他,讓他平靜心靈。同樣當我們看到有弟兄姊妹身心靈受挫折的時候,最好安慰的方式,就是讓他們休息,而又讓他知道我們正在陪伴和支持他。

二、釋放沮喪

第二個步驟就是讓他釋放沮喪,讓他將所有抱怨和憤恨全部說出來。當以利亞在山洞休息飽滿之後,耶和華親自問他:「以利亞啊,你在這裏作甚麼?」以利亞在第十節將所有的抱怨和沮喪全部說出來,宣洩怨恨和怒氣,同時釋放了孤單、自卑和擔憂的感覺。一個熱心事奉主的人,最容易在最後感到孤單,軟弱和乏力。上帝沒有直接回應以利亞的說話,只讓他宣洩内心的負面情緒,做一位聆聽者。其實很多時候,弟兄姊妹需要聆聽者,多於意見提供者。

三、重塑使命

第三個步驟就是重新為以利亞定義他的使命。上帝聽完以利亞的發洩,沒有為此說些什麼。反而用行動要他的眼目重新定睛在耶和華身上,祂掀起了大風、山崩、地震、烈火,運用這些景象告訴以利亞,耶和華才是掌控一切的主。之後上帝用微小的聲音再一次問以利亞:「以利亞啊,你在這裏作什麼?」(19:13下)以利亞又重複上一次回覆。一個人重複地講同一番說話,說明了說話的內容是一直盤居在內心裏的死結。我們發現上帝沒有直接去安慰以利亞,反而直接了說給他聽跟住下來要做些什麼,重新塑造他的使命。在15-16節,上帝吩咐他三樣新的任務:1. 膏立哈薛為亞蘭王;2. 膏立耶戶做以色列王;3. 膏立接班人以利沙。當以利亞接受了這三個新命令之後,我們再沒有看見他發牢騷,他開始起行,離開山洞,重新上路,即刻去尋找以利沙,按上帝的吩咐去做。

為何以利亞被上帝問兩次:「你在這裏作什麼?」讓以利亞發了兩次牢騷,之後直接叫他繼續做服侍,以利亞就能夠重新得力,繼續事奉?因為以利亞已經知道上帝明白他不堪的處境和屬靈景況,而上帝再次差遣他繼續服侍,他明白無論處境如何,上帝依然要他去事奉祂。一直以來,他只會用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認知,認為可行的方式去服侍上帝,最後受到挫折而跌倒。但現在以利亞明白到,當所有人甚至以利亞自己,都否定了自己以往的工作和事奉,但是上帝卻沒有否定他以前的工作,儘管表面上毫無成效。其實,上帝所需要的,就只是人的聽命和跟從,在適當的時候上帝會帶領人開展新的境界。當以利亞更新了自己對上帝和事奉的理解之後,重新得著力量和使命,繼續前行。 各位弟兄姊妹,其實「你在這裏做什麼?」這個問題,是上帝正在問我們每一個人問題,無論我們現在生命狀況如何,我們是否應該選擇退一步諗,有沒有真正明白上帝想我們如何,有沒有真正去聽命和跟從呢!請嘗試去真正理解上帝給予我們每一個人獨特的使命和旨意,重新在主裏面得回力量!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微小的力量」司徒永富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2024年6月16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12:17-31節

管理學上有個叫木桶理論,木桶可以盛多少水是按短板而定的。不要小看微小的力量,我們認為不重要的,可能是最重要的。如每人發揮自己的強項,明白中間的短板,互相幫助,世界會變得更好。保羅在經文中提出三點:一、不要聚焦在個別的位置上,而是在整個群體;二、每個角色需要有相同的關心;三、如每個角色都有發揮,那世界就變得更好。

林前12:17-21「若全身是眼,從哪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裡聞味呢?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裡呢?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要小看身體每一個部位,因某個部位有事,也會讓其他部位不協調。例如一場球賽,需要各個球員的協調才能成功進球。

每個部位需要獲得同等關心,林前12:22-23、26「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他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除了互相配合效力,也要有同理心,為了別人的好處,讓對方跟自己有同樣的體面。有心理學家以魚缸比喻家庭,魚缸有個生態,需要一起維護,一同受苦快樂,感受到對方的情緒,有時很小的事也會牽動家人的情緒,這就是家庭,彼此關心照顧。

保羅在經文提到屬靈的家裡有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都有貢獻,令基督的身體彼此結合。林前17:28-31「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豈都是使徒嗎?豈都是先知嗎?豈都是教師嗎?豈都是行異能的嗎?豈都是得恩賜醫病的嗎?豈都是說方言的嗎?豈都是翻方言的嗎?你們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當時的哥林多教會大有分黨分派的危機,保羅提醒是基督犧牲的愛讓我們走在一起,不應該分黨分派。有一部電影《飯戲攻心》提到真正的家庭核心是家人在就是家,家人在那裡,那裡就是家。如所有的長板願意幫助短板,每一條長板鋸一小部分給短板,雖然不如完整木桶所盛的水量,但會比原來盛更多的水,這是包容的愛。保羅讓我們求更大的恩賜,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愛,建立基督的身體和地上的家。 林後12:9-10「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保羅是短板的模範,他鼓勵我們誇自己的軟弱,就會更加願意接納和互相幫助,求上帝讓我們有這種心態去建立屬靈的家和地上的家。

「罪魁與忠僕」古學賢牧師講(2024年6月9日)

經文:提前1:12 – 17節

一. 罪魁蒙拯救

提前1:15節,保羅(信主前名掃羅)說:「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他受過猶太教法利賽派嚴格的訓練,但他沒有因此認識到主耶穌就是彌賽亞,反而令他非常憎恨一切跟隨主耶穌的人。掃羅「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徒8:3節),又「向主的門徒口吐威嚇兇殺的話,去見大祭司,求文書給大馬色的各會堂,若是找著信奉這道的人,無論男女,都准他捆綁帶到耶路撒冷」(徒9:1-2)。掃羅種種直接間接殘害基督徒的行為,實在不值得憐憫,主耶穌卻向他顯現(徒9:3-5)。大馬色路上的異象,是掃羅人生的轉捩點;以前他一直逼害主耶穌的門徒,如今他才知道,主耶穌真是他熱切盼望的救主彌賽亞!保羅說:「我從前是褻瀆上帝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侮慢,新譯本譯做「凌辱」;「憐憫」就是人不配得到,但主仍然恩慈相待,正如保羅應該受到懲罰,但竟然被主赦免。提前1:15節,保羅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拯救的意思是將人從一個凶險的環境裡救出來,帶到一個平安穩妥的地方。

若保羅不是得到基督耶穌的拯救,親身體會到主白白的救恩,他不會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提前1:16節,保羅說:「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祂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祂得永生的人作榜樣。」主耶穌怎樣改變保羅這樣的罪魁,也照樣能夠改變我們每一個罪人,只要我們肯接受主的憐憫。罪魁仍可蒙恩得救,保羅就是我們的榜樣,也是我們的先例。當我們回想自己未信的時候怎樣得罪上帝,但是上帝仍饒恕我們,我們就曉得用廣闊的心胸包容和關愛其他人。

二. 罪魁成忠僕

提前1:12節,主耶穌以保羅為有忠心。忠心的意思是不自作主張,主怎樣吩咐,我們就怎樣做。忠心的僕人以主人的利益為最優先的考慮。而困難與逆境是忠心的試金石,保羅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林後11:23-27)。若不是主耶穌給他力量,一般人是無法忍受得住的。當上帝叫我們承擔一件工作,祂一定給我們足夠的能力,去完成這個事奉。提前1:14節,保羅說:「並且我主旳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主所賜格外豐盛的恩典,為保羅帶來信心,取代了以前的無知與偏見;又給他愛心,去取代以前殘害信徒的行為。基督豐盛的恩典未必是富貴榮華,而是賜下信心和愛心。只有在基督裡面的信心和愛心,才能使罪魁成為忠僕。信心和愛心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保羅在各個會堂放膽宣揚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他成為一個真正信主、愛人的使徒。無論我們參與甚麼事奉,有信心必定能夠堅守崗位,有愛心就能愛那些不可愛的人。所以我們當用感謝取代埋怨,就是感謝這位加我們力量,並賜我們信心與愛心的主。

三. 事奉榮耀的上帝

提前1:17節 ,保羅不禁發出讚美!他刻意藉著這<尊貴榮耀頌>與他罪魁的身份並列,叫所有人看見上帝是何等偉大和超越。保羅有一個無比燦爛的人生,聖靈藉著他所寫的書信,兩千多年來造福了歷世歷代古今中外的信徒。弟兄姊妹,主耶穌已經拯救了我們,又賜我們信心和愛心,我們可以一同事奉上帝,作祂忠心的僕人。

「水變酒」梁清恒博士講、洪慕冰姊妹記(2024年6月2日)

經文:約翰福音 2:1-11

約翰福音的記述方法很獨特,作者選取記述耶穌的七個神蹟是有原因的,約20:31節說:「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作者記述神蹟的目的是需將神蹟變成「記號」,讓人透過這「記號」便知道耶穌是基督。「水變酒」這故事大家也很熟悉,但故事裡面有些事想大家一同去思考。

一、被神蹟解決困難——得不到真益處

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會遇到困難,會希望得到上帝的幫助,而最重要的是當上帝解決了我們的困難時,這個經歷有沒有成為我們生命的「記號」,讓我們成長呢?在「水變酒」裡只有新郎和管筵席的人得到益處,耶穌是用神蹟幫助他們解決了一個沒辦法解決的難題,避免了他們給鄉親父老們的恥笑和指責,但問題是他們不能得到最大的益處,所以這益處是短暫的,他們沒有真的得益處,所以他們亦沒有透過這「記號」知道耶穌是基督。經文的第一個教導是我們不應只追求上帝幫助我們解決困難,而是當每次上帝幫助我們之後都會成為我們生命裡的「記號」,讓我們更加捉緊基督,讓我們的信仰更加扎實。

二、被使用參與神蹟——得不到真益處

在「水變酒」裡參與度最高是那幾位無名的奴隸,他們最清楚「水變酒」是神蹟,因為是他們親手將水倒進石缸,又親手舀出來給管筵席的喝,然後知道水變成酒。雖然這幾位奴隸參與了這個神蹟,但他們卻如佈景板,因為他們沒有看到重點而得不到益處、沒有透過這「記號」知道耶穌是基督。如果他們看得真這個神蹟,相信耶穌是基督而跟隨耶穌的話,他們的生命便能改變,從配角成為主角。我們都盼望上帝去使用我們,但這班奴隸提醒了我們,就算我們為上帝做再多也好,如果沒有看到事情的重點,參與度再高也可能和奴隸一樣無價值。若經歷神蹟卻沒有讓信仰進步,上帝再怎樣幫助我們也是徒然。

三、在神蹟裡得真益處——一群觀察者

門徒因為看得清「水變酒」這神蹟而相信耶穌,原來神蹟不一定發生在自己身上也能為我們帶來最大的益處,只要我們看到神蹟,認識耶穌是基督,捉緊祂、跟隨祂,這個才是神蹟真正的意義。 「水變酒」看似平凡,但讓我們思考神蹟是什麼,作為基督徒都希望得到上帝的幫助,但神蹟只解決了你和我的問題,沒有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的話,這神蹟便不能發揮它最大的益處。「水變酒」另有兩點提醒我們,一是上帝有祂的想法和計劃,馬利亞也不能用母親的身分強迫耶穌做事情;二是原來神蹟的功用從來都不是為了解決問題,有時遇到一些事情時上帝遲遲亦未出手,但其實在逐小逐小的事情裡正在動工。盼望「水變酒」讓我們更加了解上帝的工作,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能讓我們的信仰更加扎實。

「智慧子之父」張福民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2024年5月26日)

經文:馬太福音1:1-6

今天的講道題目為智慧子之父,智慧子就是指所羅門,而智慧子之父就是他的父親大衛。我們讀聖經時往往會很少讀馬太福音第一章,因為內容是描述耶穌的族譜,涉及很多名字。除了馬太福音第一章,路加福音第三章也有描述耶穌的族譜。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馬太福音的有記載4位女士的名字而路加福音沒有;路加福音則講述由耶穌和其父親開始,直至祖先亞當。我們讀聖經時,同樣的記載,但由不同背景、角度描述,看出上帝的美意和帶出不同亮光給我們。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所羅門及其父親大衛的事蹟和對比,看出當中上帝給我們的教導。

    所羅門承繼爸爸的遺命,要帶領以色列國前進和建造聖殿。上帝向所羅門王顯現,問他想要甚麼。如果今天上帝問我們要甚麼,我們的答案會是金錢、權力、幸福等等。但所羅門向上帝求智慧,他知道要好好治理和忠於以色列國,上帝就賜給他聰明和很多學識。所羅門從上帝得到的知識和福氣是空前絕後的,當時各國都來朝聖,向以色列國進貢,包括各樣禮物、婢女等等。根據歷代志下記載,所羅門有3000名婢女作妃嬪,她們從各國而來,並帶自己所拜的偶像過來。結果所羅門王跟隨愛妃拜偶像,可想而之他拜了多少偶像,然後離開上帝。另外,他治國的時候會詢問臣子們如何治國,有一班人認為他要謙卑信服,像他父親一樣;另一班人則認為他應該比大衛更進取。結果他選擇了後者,好大喜功,增加國民重擔。最後令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國。

    上帝賜所羅門智慧,但最後他離開了上帝,所以我們應該要謙卑信服上帝,抓緊祂的應許和回應祂的恩典。我們要學習所羅門的父親—大衛,敬畏上帝。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看大衛是愛上帝的。首先,他是一位忠心的僕人。他承繼掃羅的名分,為下一個受膏者。當時上帝吩咐撒母耳找大衛,看出他是忠心照顧羊的牧人。當時他只是20多歲,地位低微且沒人看重他,但是上帝則看重他的忠心,最後大衛成為另一個受膏者。第二,他是一位好的詩歌創作者。詩篇共150篇,當中有73篇是大衛所寫,當中的內容有懺悔、歌頌上帝的詩。第三,他是對上帝有信心之人。當他有難處和遇上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事情時,他都會詢問上帝如何處理。

    大衛是勇敢的戰士,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擊敗巨人哥利亞的事情。當時沒有人能打敗哥利亞,大衛向掃羅請戰但是掃羅認為大衛不行。大衛則表示有信心,說上帝有能力幫助他擊敗哥利亞。除了上帝的能力,他有雄心壯志和加上他在牧羊時學習到的投石技巧,最後打敗外邦人哥利亞,擊退敵對上帝的外邦人。除此以外,大衛是忠肝義膽的人。在擊敗哥利亞後,城中婦女歌頌掃羅殺千千,大衛殺萬萬。因此,掃羅妒忌大衛,魔鬼也進入了他的心。掃羅追殺大衛但不成功,反而有幾次大衛有機會殺掃羅,但是大衛不殺掃羅,因為他表示掃羅是上帝的受膏者。最後掃羅受感動,大衛也成為掃羅身邊的戰士之一。

    大衛在很多事情都求問上帝,他是知恩報恩者。晚年的時候他打算建造聖殿,但是上帝藉先知拿單告訴他說,大衛殺過人流過他人的血,不可以由他建造聖殿。大衛沒有失望,他準備很多金銀珠寶和材料給他的兒子建造聖殿。另外他是賞罰分明者,他貪愛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並和她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生病後大衛求告上帝醫治,但最後這個兒子死亡,大衛知道自己有罪了,犯了上帝的誡命然後向上帝認罪。另外,他打算數點百姓,先知拿單說上帝不許可但是大衛繼續去做。結果上帝向大衛說給他選擇一個懲罰,他選擇了全國受瘟疫3日,當他見到全國人民受罰後,就知道自己的罪和向上帝認錯,然後上帝施恩給他和全國的百姓。 

    今天,我們要學像大衛那樣每事求問上帝,在面對世界很多挑戰時,我們不可以像所羅門離棄上帝;我們要像大衛有承擔社會服務、家庭管理的心。在末世中,我們不可以對上帝失去信心,要活在上帝的美意和帶領下,讓上帝帶領和教導我們。我們要承擔傳福音的職責,使上帝得榮耀,求主好好牽引我們走進天國的路,阿們!

「開發寶藏」古學賢牧師講(2024年5月19日)

經文:提摩太後書1:3-7

使徒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來到路司得。在那裏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徒16:1節)。當保羅要離開路司得,他帶同提摩太一起去宣教,從此保羅就將提摩太生命裡面的寶藏陸續開發出來。

  • 內置的寶藏

提摩太這名字在新約聖經出現了25次,例如:「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徒16:2節);保羅親密的宣教同工(徒17:15節、18:5節、19:22節、20:4節);「勞力作主的工」(林前16:10節);「興旺福音」(腓2:22節);「心裏無偽之信」(提後1:5節)。彼前1:22節,「無偽」的意思是沒有欺騙、沒有假冒。「無偽之信」是怎樣的呢?1. 是以聖經(上帝的說說)為根據的信心。提後3:15節說,提摩太「從小明白聖經」,這個肯定是因為他媽媽友妮基教導有方。2. 是有高度感染力的信心。這種信心會傳遞給其他人,每個基督徒都應該擁有這種寶貴的信心。3. 「無偽之信」是真誠、著重實踐的信心,會影響我們的思想、情感、意志而又會產生行動的。

提摩太心裡面有無偽之信,這個是內置在他生命裡面的寶藏;提前4:14節又提到,提摩太有牧養的恩賜。恩賜是為著推動上帝的事工,並造就信徒、復興教會。林前第12章列出很多種事奉的恩賜,包括:醫病、行異能、辨別諸靈、說各種方言、翻方言、教導、……,都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節)。恩賜各人不同,聖靈沒有將全部恩賜集中賜給某一個人,一方面使人不敢驕傲自滿,另一方面叫每個弟兄姊妹都要各盡本份,互相配搭。

弟兄姊妹,你是不是正在運用自己的恩賜來服事嗎?你可以想下自己擅長做甚麼事奉;其他人又會因為你做過的服事而得到幫助嗎?我們好容易看重某一類顯眼的恩賜,而輕視那些關心人、打理事務、服事人的恩賜。我們亦都好容易側重作工的果效,而忽略事奉者的品格。恩賜是以屬靈生命來盛載的,我在神學院的時候,老師時常提醒我們,如果一個人的屬靈生命不好,他的恩賜愈多,對教會的殺傷力就愈大。

  • 事奉主遇艱難

提摩太牧養教會,遇到不少困難:(1) 提摩太很年輕,性格內向,容易膽怯(林前16:10節)。(2) 當時羅馬皇帝尼祿正在加緊逼害基督徒。(3) 在以弗所有人傳異教;有人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有人敵擋真道;有人誘惑婦女(提前1:3節,4:3節;提後3:8、13節),撒但用盡各樣詭計擾亂教會,增加提摩太牧養的困難。(4) 提摩太熱切盼望保羅到以弗所與他相會,但保羅因為傳福音的緣故而被囚禁在羅馬,令提摩太非常沮喪。

提摩太有美好的靈命與各樣牧會的恩賜,但在以弗所教會遇到很多挑戰,他火熱的心就似一堆燃燒的柴遇到冷空氣,漸漸熄滅。當時保羅被囚禁在羅馬又濕又污穢的監獄裡面,他寫這封信去安慰及鼓勵提摩太。之後,保羅就被斬頭殉道。提後1:4節,保羅對他說:「記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地想要見你,好叫我滿心快樂。」提摩太的眼淚,可能是指保羅與他過去一齊事奉、一同禱告的時候,或者是提摩太在牧會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所流出來的眼淚。

  • 將寶藏開發

提後1:6節,保羅對提摩太說:「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上帝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挑旺」的意思是「激動、煽動」;保羅用火作比喻,當燒柴的時候,要用竹枝挑動下,使外層的灰脫落,令柴火有新鮮空氣供應,才能夠燒得更旺。提摩太要主動將上帝賜給他這麼豐富的寶藏不斷開發,運用出來。

提後1:7節,「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剛強」,意思是「使人得到力量」。新約聖經總共有115次提到「剛強」,表明上帝好願意賜給我們能力。剛強的心是怎樣的呢?是像使徒保羅一樣,有力量去面對任何困難危險的情況。保羅說:「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9-10)。這種剛強的心非常之重要,使我們在困境裡面仍然站立得穩,有心有力去事奉上帝。

「仁愛」,當我們的生命被上帝的愛充滿,才能從心而發去憐憫其他人。當你與我盡心盡力愛人,我們身邊的事物就會改變,世界會改變,教會亦會復興。很多人陷入憤怒、困擾、挫敗裡面,他們需要從你的身上看到基督愛的光芒。愛比任何一種事奉的恩賜更加重要,因為愛是運用恩賜的基礎。「恨」,是非常之可怕,它可以破壞一切辛辛苦苦努力出來的建設,而「愛」是為別人的好處著想,甚麼時候都能夠建立生命。「愛」的力量能慢慢使到矛盾變為融洽,黑暗變為光明,更能除去人與人之間的阻隔。

「謹守」,應該是基督徒的生活態度,時常反省,有自我約束的能力,使到恩賜發揮得恰到好處。這個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健全心智,為我們做好防禦措施,使我們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應該盡的責任。我們需要查考上帝的說話,留心聽道,上主日學、團契或小組,閱讀屬靈書籍,這一切都能幫助我們保持一顆謹守的心,將目光定睛在上帝那裡,不會被撒但的謊言所蒙蔽。

恩賜是愈用愈有,不用就會「生銹」,甚至完全失去。如果我們不運用上帝所給予的恩賜,將來上帝會向我們審問。我認識一些長者,他們在街頭發揮他們的恩賜,到處向人派福音單張。亦有些長輩,他們的身體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強壯,他們仍然發揮主給他們的恩賜,用禱告去托住教會的事工。大家記得,摩西80歲才被上帝呼召,派他帶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且上帝使用他一直去到120歲!至於年輕的弟兄姊妹,提前4:12節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做榜樣不是一項事工,不過,教會最重要就是有好的榜樣,因為生命影響生命。 當我們軟弱乏力、迷失方向的時候,弟兄姊妹要互相點燃對方心裡面這團火,使到大家更愛上帝,更願意彼此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