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基督徒來說「異象」是十分重要,但我們卻好少聽到弟兄姊妹分享他們的異象,太少聽到大家分享無論是人生的異象、服事的異象,抑或是對教會的異象。有人或者會覺得其實所謂「異象」和一般人所說的「理想」沒有什麼分別,其實不然。「理想」是個人從自己角度出發,運用理性或感性思考,推斷出將來可以達到最美好的生命景象;而「異象」並不是由個人出發,而是從聖靈領受,那就是聖靈把上帝的旨意向我們開啟,它吸引我們,並且控制我們一切的生活、言行、與事奉。有次與少年人分享什麼是異象,好高興地見到有一少年人能夠準確地分享他的見解,說是由上帝而來給予人的奇異景象。的確,當每個人領受從聖靈而來的異象,那是上帝對我們將來的旨意,都會有所震撼,從而被這異象吸引,之後按著聖靈帶領一步一步地前行。
異象對教會也十分重要,若然我們沒有異象會有什麼後果?箴言29章18節:「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若然我們沒有異象,沒有從上帝而來的旨意,那麼我們的服侍和事奉就沒有方向和效力,沒有了一種凝聚力使我們同心服侍,也沒有了生命目標以致要為我們的言行和生活能夠合乎上帝話語而負責。既然異象這麼重要,若然有弟兄姊妹未曾有異象,懇請大家向上帝祈求祂的旨意。只要我們願意向祂祈求,祂一定指引並帶領我們走向豐盛的生命,那必定會超出我們所能想像的。
在2019年疫情之前,有基督教機構(Lifeway Christian Resources)做了一個調查,發現返教會的基督徒當中,五成以上在半年內沒有向任何人傳福音。這實在是令我們羞愧的事實!多數人不傳福音的原因,是害怕會破壞人際關係,令大家相處變得緊張。
求天父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人需要救恩,並賜我們傳福音的勇氣。大佈道家葛培理牧師強調,佈道成功的條件,第一是禱告,第二是禱告,第三也是禱告。誰能使人從黑暗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上帝?傳福音愈多成功經驗的人,愈知道沒有禱告,作甚麼也是徒然的,因為能力是出於上帝。主耶穌說:「祢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祢們裡面,凡祢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祢們成就」(約15:7節)
禱告是祢和我的特權。祈求上帝使我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秘」(弗6:19節)。願主將福音對象刻在我們的心版上,使我們可以像主一樣愛自己的家人和身邊的親友,明白到唯有天父能滿足他們心靈深處最大的需要。求主開拓我們交朋友的境界,賜福我們,使我們成為傳福音的使者。
曾經有人說:「想要成功,不如先找出一些必然會失敗的做法。」其中一樣人生必定失敗的事,就是跟錯了「大佬」,即是倚靠了不可靠的人,正如一個人跟著一個能力不及的老闆,恐怕他的事業也難成大器,甚至慘淡收場。如果一個國家,倚靠了另外一個不能被倚靠的國家,最終的結局就是國破家亡。
猶大國末期就是倚靠了不應該倚靠的國家「埃及」,最終被巴比倫完全地攻陷了耶路撒冷,國家滅亡。猶大國西底家王原本打算藉著埃及的力量,擺脫巴比倫對猶大的控制及掠奪,結果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88年圍攻耶路撒冷,直接把西底家擄走,滅掉猶大國。先知以賽亞曾經警告不要倚靠埃及(賽三六6),耶和華在以西結書29章斥責埃及:「必為列國中最低微的,也不再自高於列國之上。我必減少他們,以致不再轄制列國。」(29:15)耶和華必然使埃及變成弱小的國家,並且教訓以色列民:「埃及必不再作以色列家所倚靠的;以色列家仰望埃及人的時候,便思念罪孽。他們就知道我是主耶和華。」(29:16)以色列人以為倚靠著埃及就可以戰勝巴比倫,這種想法是罪孽,因為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倚靠在乎耶和華。
我們有沒有真正地倚靠耶和華呢?面對困難時,只能看見眼前的事物,只可抓著可以觸及的資源和人物去嘗試解決,但這做法是人的意思還是上帝的意思?若然真正地依靠上帝應是如何做?
有位姊妹在社交媒體刊登廣告:「感恩,兩個月減了20公斤!現平售幾套超值、未穿過的名牌服裝……」結果她收到大量查詢,但主要不是問及那些服裝的價錢,而是她怎樣減掉20公斤!查問者的焦點都希望這位姊妹公開她所用的方法。
彼前3:15節,「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我們與未信者的分別,不是外表的差異,而是在於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有永生的盼望,看今生為客旅,並且活出滿有盼望的生命。當有人問及我們心中的盼望,我們就要「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這代表內心的謙卑,它能產生最有活力的態度!傳福音的時候,我們要撇除任何想贏的動機,不要自以為義,不可輕視別人的意見和立場。我們不應帶著高傲的優越感,因為我們和別人一樣是罪人,只不過是接受了不配得的恩典。
我們要常常保持還債的心態(羅1:14節);身邊的人若果一直沒有聽聞福音,這就是我們對他的虧欠,將來怎樣向上帝交賬呢?我們有機會為主作見證,這是一件極榮幸的事,因為我們可以將宇宙中萬王之王的奧秘與人分享!祂從世界中救了我們,賜我們永生;願上帝的憐憫也臨到別人身上。
好快就到教會的重要節日「聖誕節」,每年教會都籌備與聖誕節相關的事工及活動,期望藉著這些節日的事工可以再進一步推動福音,邀請更多的親戚朋友參與教會的聚會,並且認識教會。一說到邀請親戚朋友,不少弟兄姊妹或都有一些困惑,因為邀請朋友到教會聚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一方面要自己突破「恐懼被拒絕」的心理關口,另一方面要處理當被拒絕之後,面對邀請失敗對自己所產生負面的影響,可能從此不再願意邀請親友到教會,不想再有被拒絕的感覺。
在聖經裏曾經記載耶穌被拒絕的事件,路加福音10章51至56節。耶穌到了一個撒瑪利亞的村莊,那裏的人卻不接待他,這樣激怒了門徒雅各和約翰,他們要求耶穌吩咐從天上降下火來,燒滅這個村莊。耶穌卻責備他們,並且說「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當我們傳福音時被拒絕,心情可能會是複雜的,是憤怒、羞愧、蒙羞、無助,對傳福音的負面情緒油然而生,以後不再想參與傳福音的工作。然而,耶穌叫雅各和約翰不要以仇視的態度來對待拒絕福音的人,反而要以憐憫的心腸去看見拒絕福音的人,因為將來的結局會是如何的悲慘(參10:12),以致儘管他們如何拒絕我們的善意,我們都不願意放棄救他們脫離必死的命運。如果我們真心想我們的親友得著福音,脫離永死的結局,又何必介意對方已經拒絕自己好多次,而不去繼續堅持用行動促使他們得救呢?
團契最近查考亞伯拉罕的生平,他是聖經人物當中最著名等候上帝的人。創12:4節,亞伯拉罕在75歲的時候,上帝指示他前往應許之地。到了迦南地,亞伯拉罕還沒有兒子,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賜他後裔多如天上的星(創15:5節)。可是亞伯拉罕一直等了二十多年,他已經100歲,太太撒拉也過了90歲,上帝所應許的兒子以撒才出生!
「等候」有時是一個難捱的經歷。不過,賽40:31節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等候在原文有「捆綁在一起」的意思,等候上帝表示我們願意跟上帝緊貼在一起。等候上帝的人不會只是希望困境很快過去,他更關心的是上帝的心意得到成就;他不需要等到困難過去了才「從新得力」,而是當下就在禱告中與上帝同工。 賽40:31節提到,等候上帝的人必如鷹展翅上騰。鷹靠著氣流的動力,悠然展開翅膀搧動幾下,就能藉著氣流巧妙地盤旋而上。而我們若靠著自己的力量,想要達成目標,往往會疲乏困倦。我們不是超人,必須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缺乏。所以我們要順著聖靈的帶領,就如鷹藉著氣流,便可展翅上騰。
當與弟兄姊妹分享「與人和好」信息的時候,有時看到大家感到有些困惑。最近與一些年青人分享這信息,年青人都很坦白地說出問題:我們如何可能可以寬恕一個自己一直討厭或憎惡的人呢?尤其是那些行為卑劣、自私自利之徒,那麼,這項信仰的要求是否太不可思議嗎?
其實耶穌對門徒的要求,對當時的門徒來說也是十分不可思議的。當彼得問耶穌,若要原諒得罪自己的弟兄要原諒多少次,耶穌回答他七十個七次,即是說對於原諒人的次數是沒有上限的,基督徒應該時刻抱著原諒人的心。原諒人是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得罪、或欺負自己的人,如果靠個人能力是不能做到。所以,耶穌對那些懷疑祂的信仰要求能否達到的人,作回應:「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卻不然,因為上帝凡事都能。」(可十27)。「倚靠上帝凡事都能」同樣應用在原諒人的功課上。信仰所成就的應許乃是源於「恩典」,耶穌命令我們無條件地寬恕別人的過犯,因為基督徒應該親身經歷到接納與愛的可能性及重要性,十字架上的愛是無條件的。我們藉著基督罪得赦免乃是恩典,同樣我們原諒別人的過犯,乃是出於「我們受了基督的恩典」,把恩典傳遞外去。若我們看到自己乃是蒙恩的罪人,和其他犯罪的人沒有什麼分別的時候,我們有什麼可以堅持,以致不去與自己不和的人和好呢?以上的愛去愛別人吧!
太25:40節,天國的王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你曾否關心一個被人冷落的小子,使他得著真摯的友誼,或是改善他的人際關係?這是多數人都不會花時間和精神去做的。不過,當有人願意以愛心付出關懷的時候,別人的生命因而被建立,有著神蹟般的改變。的確有不少這類例子,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其中一個,他因被人關懷而生命有所轉變。
主耶穌是我們的好榜樣,祂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節)。作為主的門徒,我們當尋找機會去關顧別人,不要等待別人來服事自己。羅13:8節,「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有譯本譯為:「讓愛成為你唯一的債務」。我們要將這信念放在心裏,因為主耶穌已經愛了我們,我們也要用主的愛去愛別人。
「愛人如己」並不是出於我們的天然本性,而是因著聖靈的感動和光照,我們才有能力延伸上帝的愛,叫上帝的恩典臨到別人身上。事實上,沒有一個主的門徒可以不必流露他對別人的愛;雖然這是一個超高的要求,卻能使我們在這冷冰冰的世代彰顯主耶穌的熱愛。
在一次在團契分享了「苦難的命定」的信息,「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三3)。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解釋,他們所受的苦難其實是必須的,因為當決志歸依基督的時候,就注定了受到世界的排斥和逼迫,這是源於基督信仰和世界是處於對立的狀態。保羅這種說法不是叫人去學效「苦行憎」的修練模式,把自己折磨受苦才是符合信仰的要求,而是提醒立志跟隨基督的信徒,為了主基督需要具備「受苦心志」,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基督一同受苦。「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而且要為他受苦。」(腓一29)
回到我們現今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出教會是否興旺,乃取決於有多少信徒願意為基督受苦,以及願意為基督受多少的苦。當教會需要更多的事奉人員發展事工,信徒卻以工作繁忙或者是缺少能力的理由而婉拒,當然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但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究竟我們有沒有「為基督受苦的心志」?
保羅從提摩太的回覆中得知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雖然在患難中卻依然信心堅定,保羅因此十分喜樂,滿心感謝上帝,「我們在上帝面前,因著你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上帝呢?」。保羅從帖撒羅尼迦信徒所受的患難中得到喜樂,原來喜樂是來自受苦中所堅持的信心,這種喜樂甚至比在平安舒泰的日子中的快樂更深刻、更真實。那麼,我們會否願意經歷這種「苦難中的喜樂」呢?
林前3:10至15節,使徒保羅以建造房子來比喻我們在教會的事奉,特別提醒我們,「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他將優質的生命和服事比作金銀寶石,而以草木禾楷代表劣質的工作。我們眾人運用主所給的恩賜,盡自己的本份,大家一起所作的工,將會成為上帝永恆國度的一部分。各人有不同的恩賜,上帝差派不同的人互相配搭,大家毋須比較,最重要的是以感恩的心來服事。每一個肢體的力量雖然微小,但都是在眼淚、汗水和困難當中付出的,最後可以呈獻一個偉大的工程給上帝。
歐洲有一個木匠,他即將退休的時候,僱主叫他在離任前再蓋一座大房子,他不情不願地答應了。所以,木匠在蓋房子的時候沒有太用心,只是敷衍了事,僅僅滿足了建造的要求。當房子蓋好了,僱主已經出門旅行,派定他的秘書來告訴木匠:「這座房子是老闆給你的退休禮物,因你多年為他工作。」木匠即時感到又驚訝又後悔莫及!如果他早知道這房子是自己的,必定用最好的材料,以最精細的工序來建成。
親愛的弟兄姊妹,願我們一起立志,用金銀寶石的材料來建造生命工程,一生討上帝的喜悅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