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能宣教」杜其彪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2年7月24日)

經文:「提摩太後書4:1-5、16-18節」

感謝上帝使用了我一家作傳道,在1992年我全家到了泰國,事奉了15年後回到香港。然後,在差會服事了11年,再回到母會播道會樂泉堂作堂主任,現已將到退休的時候了。上帝今天讓我們有生命氣息來事奉,而上帝的國也在我和你心中。今天的講道經文是提後4章1-5節、16-18節,當中似乎是保羅吩咐提摩太的事情,但其實也是吩咐我和你的事情。因為不只是提摩太要傳福音,我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見證上帝,傳福音給萬民。今天的分享共分為3部份: 1. 宣教是神國的事(1-2節) ; 2. 宣教是你的的事(3-5節); 3. 宣教是榮耀主的事(16-18節)

1-2節中提到有關神國度的事情,上帝的國是指祂的復活和審判。祂要回來審判活人,我們今天做的事情要向祂交帳。我們也要經歷祂復活的更新,讓耶穌進入我們的心中將自己的生命轉變過來,榮耀上帝。所以,我們經歷上帝的國後,要彰顯於人前作見證。過去我在泰國南部宣教,當中因為政權和宗教的糾紛問題,時常有意外、恐襲發生,很多地方都被炸過。但是上帝要我們留在這個人心惶惶的地方,要把福音帶給當中沒有希望的人,教會也是在當中建立起來。所以,無論得時不得時,有危險,甚至所有人離開,都要傳福音。我們再看看戴德生的故事,他有一句名言: 假使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  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中國,乃是基督。這樣的救主,我們為祂所作的,會嫌多嗎? 他原本是前途無可限量,在他21歲時,便攜同全家到中國宣教。他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在當時中國建立中國內地會,招募宣教士,在73歲時死在中國。

3-5節則講到宣教是你我的事,大家都有份參與。在祂偉大救恩中,我們看到人心是多麼剛硬,經文提到當時的人是多麼的自我,應做的不做,不應做的就做了。雖然看到世俗人的自我和當中傳道的攔阻、困難,但是我們需要堅持。我們要在苦難中傳福音,盡我們的使命。上帝給了我們召命,給了我們身分,將福音帶給我們身邊的人。中國內地會有位曹雅植先生,他是戴德生所選的宣教士到中國溫州宣教。他是位單腳殘疾人士,然而他受到上帝呼召後,到了中國找戴德生。戴德生問了他,如果在中國有意外、被暴徒襲擊,他會怎樣做? 他說: 他不會走; 而且,他又問為什麼只得單腳也來宣教,曹說: 因為有雙腳的人不來,所以我來了。他來到溫州後,建立了很多教會。所以,宣教是你我的事,大家也有份,不只是海外宣教才是。

16-18節則講到宣教是榮耀主的事,大家覺得在社會行出來有否榮耀主呢? 在現今社會面對各項壓力,而我們在壓力中有福氣嗎? 我們的主是有能力的上帝,在我們有壓力中使我們能站立得住。榮耀主就是要我們在困難中付代價,戴德生在傳道時,妻子和兒女死在中國,他卻堅持留在中國; 當時也有很多宣教士遇上襲擊,全家被殺。今天如果苦難臨到我們身上,我們也會堅定相信主嗎? 就算到了多麼危險的地方,主也沒有離開我們。在今天,我們看到戰爭、全球暖化、疫症,世界像走到終局,好像主就回來了,我們也準備好面對主了嗎?

總結來說,「疫能宣教」—疫症會使我們停上做很多事情,但上帝的事情不能停止。在疫情當中,我的教會安排把防疫物資派給街坊、露宿者、獨居長者;我們也派遣了年輕的宣教士到中東宣教。上帝的國、宣教都是我們一起要做的事情,我們也會盡心去參與嗎? 榮耀的主也希望我們參與其中,不在乎我們的年紀,但是有主,我們就能完成這個工作。在疫症中,我們是否只在安樂窩中去宣教嗎? 我們要走出去,關心身邊的人,把福音帶給他們。而宣教是榮耀主的事,主住在我們心中,就是想我們作祂的器皿,我們要在職位、鄰舍、朋友中,讓他們看到主的好處,這是主所喜悅的。最後,在宣教的大圖畫中,我們都是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要參與,上帝要將你放在其中。這是何等大榮耀的事,要彰顯你和我微小的生命當中。願上帝的旨意成就在我們心中,阿們!

「門徒群星閃耀時」周力榮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2年7月17日)

經文:「利未記 19:19-25 節」

今天的宣講是因為斯托得牧者所寫的一本書「世界在等待的門徒」而定這個題目,內容所說的是每個基督徒也是耶穌的門徒,他提出了基督徒應有的八個特質,今天就是回應當中第一個特質「不隨波逐流」。牧者提醒我們,無論我們活在哪一個國家、城市,價值觀也很不同,要在那個城市跟隨耶穌,我們一定要活出和這個城市的價值觀不一樣的選擇。正如保羅提醒我們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光明的兒女。當我們活出這個特質,自然能抗衡當地的文化。牧者在寫不隨波逐流這個特質時引用了利未記18:1-4節:「你們從前住的埃及地,那裡人的行為,你們不可效法,我要領你們到的迦南地,那裡人的行為也不可效法,也不可照他們的惡俗行。」在今天的經文當中其實有三個案例,這段經文是處理聖潔的問題:

第一個案例 (利未記 19:19):

為何會有這混合的企圖呢?無論是牲畜異種交配、兩樣種籽種地、或是兩種物料造衣,其背後都是一種為求增加財富的融合嘗試,務求得到更多利益。想像一個基督徒在衣食住行上,為了增加財富,將本來清清楚楚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其實對人對己也無害,但當這種想法變成習慣,始終有一天會觸碰到上帝的界線(以上帝為唯一的神的界線)。利未記的作者提醒我們,若要過「分別為聖」的生活,在生活上的一些細節,看來無關痛癢,但我們要在那裡操練,以致我們對上帝的界線不受衝擊。

第二個案例(利未記 19:20-22):

其實這個案例的性質與姦淫無關,因為當時姦淫是死罪,但經文中二人並沒有死,而用贖愆祭來赦免所犯的罪。贖愆祭是當一個人虧欠另一個人而需要賠償,所以這個案例背後是虧負,作者把婢女作為一種財產的理解,主人將婢女賣給了別人,趁著還未送走婢女先佔盡便宜。所以我們要反思,有權便要使到盡嗎?有便宜便要佔盡嗎?基督徒是不應這樣想利益、權力的,祂說如作眾人的領袖便作眾人的僕人,這樣的門徒他會像明星一樣閃亮,他身邊未信的人都會覺得他信的神真的與別不同。

第三個案例(利未記 19:23-25):

經文裡的事其實很難做到,其中最關鍵的概念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都要受割禮,割禮的意思是要離開迦南的文化而屬於上帝。就如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以父母需要確保兒女也屬於上帝,兒女也以上帝為唯一的神。

三個案例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利益有關,警愓著我們。上帝的子民會在甚麼情況下放鬆這「分別為聖」的身份,走上妥協之路?會不會就是利益當前、財富就手的時候呢?如果這三個案例都對我們不是問題,便要反問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令界線變模糊?什麼情況下會連上帝也忘記?用回斯托得牧者的話:「活在大時代中,無論離散或留下,同樣要追求成為有力抗衡世俗文化的耶穌門徒!」無論我們分散或留在香港,我們同樣要追求成為有能力抗衡我們所處的社會、那些不屬於上帝的價值、想法、風俗文化,這樣我們才能改變這個世界。

「愛的行善」古廖玉明師母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2年7月10日)

經文:「路得記2:1-16節」

「愛心」是動機,「行善」是行動。有時我們只有動機,沒有行動;有時有行動,但沒有愛心作為真正的動機。路得記的背景是處於士師時代,猶大遭遇饑荒,有個人帶著妻子拿俄米及兩個兒子到摩押寄居,兩個兒子娶了摩押的女子為妻。後來這個人和兩個兒子死了。拿俄米因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給他們,決定返回猶大。媳婦路得捨不得拿俄米,一起從摩押返回伯利恆,那時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上帝是以色列人的王,摩西的律法是國家的律法,可是他們習慣迦南地的生活後就變得任意而行,這是士師記結束時所給的結論。因他們不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受到上帝懲治,在這流奶與蜜之地遭遇饑荒。摩西頒布律法時,上帝已預先吩咐他們,當他們入迦南地居住時,「在祢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祢們的神。」(利未記19:9-10)。上帝提醒以色列人有豐富收穫時,不要忘記他們曾是寄居並貧窮的,要顧念貧窮人。所以拿俄米及路得在割大麥的時候回來,可以拾取麥穗度過窮困的日子。

當時伯利恆有很多塊田,而路得從沒有來過伯利恆,但經文說「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裡」(得2:3)。雖未曾見到上帝,但人生中我們有上帝帶領、幫助和眷顧的時候。即使路得不太認識上帝,但上帝在她的生命上有奇妙的安排。波阿斯是大財主,但沒有囂張霸氣,反而祝福關心僕人「願耶和華與祢們同在!」(得2:4),在這情況下他可能會認得每一位僕人,故認出有新的人。波阿斯有智慧,做事恰當,不會很唐突地到路得面前詢問她的身份,而是問監管收割的僕人,了解路得的身份及需要。

波阿斯知道路得的背景後,就對她說:「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祢」(得2:9),讓她放心在那裡拾取麥穗。因他的僕人及使女一起工作很久,很容易有排他性,而路得一個外邦女子不認識其他人,他怕僕人欺負她。我們也當留意,不容教會有欺凌事件。除了物質及心靈上的需要,波阿斯還用上帝的祝福去建立路得對上帝的信靠,鼓勵她繼續「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得2:12),這也是一種行善。善事不只限於物質的賙濟或做好人;建立人對上帝的信心,這善行可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得2:14-16,波阿斯讓路得一起吃飯,他叫僕人不可羞辱她,目的是讓她融入僕人的群體。小圈子是人之常情,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有排他性,能夠彼此幫助,令整個群體得到好處。「愛心行善」本是信徒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卻往往是教會最弱的一環,成為信徒流失的破口。在士師這混亂的時代,有一個波阿斯;今天在這末後的世代,人心冷淡、愛心冷落的時候,上帝需要祢和我。

「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終篇 譚瑞麒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2年7月3日)

經文:「路加福音4:1-13節」

上年7月時分享了耶穌受浸,上帝稱祂為愛子,這句說話不止是跟耶穌說,也是跟我們說。當受浸時,祂被稱為愛子,是上帝所喜悅,然後被魔鬼試探,其後出來傳道。在耶穌履行傳道之前,祂已被上帝稱為愛子。這個事情是非常重要,我們也要認定這個身分,是我們在地上人生的記號。愛子的身分不是由人生去賺取回來,當中沒有前設和先決條件。

今年2月網上崇拜時分享了「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當中的定義,當中的「我」是指上帝。這句說話指明了誰是主動者、策劃者、繼承者。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上帝策劃和賦予的,是上帝啟動我們的一生。而聖靈亦降臨在祂身上,好像今天教會的差遣禮。但是耶穌沒有立即開始傳道,展開拉比的工作,祂去了曠野受試探,祂這樣做跟猶大的傳統有關。猶太傳統中作為拉比前要接受考核。另一角度看,祂傳道要面對人群,當中有高峰低谷;作為這個開始點,祂需要作一個預演,而當中三個試探可以看成在人生時所面對的引誘。

我們可以看看路加福音22章31節,在31節,耶穌說到撒旦想要得著你們,好像篩麥子一樣。魔鬼想篩我們就如上帝篩麥子一樣,當中的目的是想分開/分隔/分離/分割,將生長中的麥子和麥糠分開。魔鬼想分隔我們和上帝的關係,牠會給我們一個合乎邏輯的句子,然後不費吹灰之力,讓我們自動自覺做一些決定,離開上帝和當中的群體。魔鬼想我們從蒙受上帝的愛和身份中分開,讓我們懷疑上帝是否無條件地愛自己,我們人生中有很多機會讓撒旦分割我們和上帝的關係,挑戰我們對愛子身份的確認。在經文中看到,魔鬼對耶穌的三次試探有兩次是對愛子身份的挑戰,在當中看到一個是張力的挑戰,動搖衪作為上帝兒子的確認。

在第一個試探中,魔鬼打算挑戰耶穌是否有上帝兒子的能力。牠強調耶穌能運用邏輯和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飢餓問題。牠想誤導耶穌,由倚靠上帝變成倚靠自己。這是個非常好的提醒,我們有時候也會同樣不自覺地由人或不同事情誤導,不倚靠上帝,只倚靠自己。

在第二個試探中,經文上提及最多的字是 「給」字。魔鬼想誘導耶穌的目光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在今天,魔鬼也會誘導我們去注重我們擁有的東西,如榮華富貴等。當我們擁有這些東西時,我們變成倚靠這些東西,而不是上帝。

第三個試探中,經文記述是在聖殿中,有學者認為這個試探是發生在聖殿的至聖所的頂部。魔鬼透過耶穌之後作為拉比和傳道的身份,會有很多人評論祂的行為及影響力而去挑戰耶穌。在今天,魔鬼想誘導其他人怎樣去看待我們,怎樣評價我們。當中的張力是由上帝怎樣看待我變成別人如何看待我。我們需要的是上帝肯定我們,而不是靠別人來肯定我們。

總結來說,魔鬼想誤導我們,以為自身的能力、自身擁有的東西和別人的評價重要過上帝對我們愛子身份的肯定。其實,試探就是做選擇的機會,今天生活中我們有很多作選擇的機會,當然我們可以選擇倚靠上帝或者其他事情。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謹記自己是上帝所愛的,肯定上帝是我們最重要的,阿們!

「經過死蔭的幽谷」張福民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2年6月26日)

經文:詩篇23

今年1月19日我做了大腸癌手術,那天早上穿好手術袍躺在手術床上,到了手術室門口,那時的感受就像進入死蔭的幽谷,我不知道做了手術後會怎樣,心裏便唱起「耶和華是我牧者」,很感恩,越唱心裏越平安,因為「祂必與我同在」,還怕什麼呢?感謝上帝,結果手術很成功。

詩篇23篇是詩篇中的寶,是我們每個基督徒一定要讀的,無論我們去到什麼地方,手裡沒聖經,但心有聖經,我們去背誦、去歌頌,用這些神的話語成為我們的鼓勵、成為我們的安慰、成為我們的力量去面對幽谷。大家如在詩篇中挑選一句,你們會選哪一句?其實詩篇裡每一句也是獨立的,每一句也可選,因為每一句也能感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就如「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這句已足夠,所以這篇是很寶貴的一篇,由頭到尾每一句都是因為耶和華是我牧者,神使我們福杯滿溢,我們便不怕遭害、不怕危險。人生中有起有落,有些事是我們預計不到的,我們有時會進入工作裡的幽谷,因為成績落到幽谷,或因為家庭、愛情落到幽谷,但我們要倚靠上帝,尤其是現在在這瘟疫的幽谷裡。

這篇詩篇是大衛晚年的回憶,回憶在他的生命裡面,感受到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大衛原本是以畜牧為生,他三個兄長是掃羅王的猛將,大衛因在家中排行最小、身材又矮小,所以沒有人重視他。有一天撒母耳提前告訴耶西要到他家去獻祭感謝上帝,其實撒母耳有一個使命,就是在耶西的兒子裡選一個王,耶西的兒子無論是長得又高又壯、或是掃羅王的猛將,主也沒有選他們,主選了耶西最小最不起眼的兒子大衛。今天在教會裡,有很多弟兄姊妹可能什麼也不懂,不懂怎樣做事奉、不懂見証、或是靈性未夠,但上帝揀選了你,你來敬拜上帝、坐著見証上帝,不論男女老幼,都是上帝揀選的,就像揀選了大衛一樣。上帝的作為是無所不能的,大衛的經歷看到上帝的揀選,雖然他只是牧羊人,但面對野獸的侵襲,也能從獅子口中拯救羊出來,大衛說是因為有上帝在幫助他。當上帝揀選大衛的時候,大衛的七個哥哥也不受揀選,「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 16:7) 所以我們也要用心誠實去敬拜上帝,上帝便會揀選你。

大衛的第二個經歷是勇救民族,當時非利士人前來攻擊以色列人,有個名叫歌利亞的巨人,每天都向以色列人挑戰,但沒有人敢和他決鬥。大衛看到這狀況,便說要去和歌利亞決鬥,他只帶了幾顆石頭便打敗了歌利亞,他倚靠的就是萬軍的耶和華。

弟兄姊妹們,在經過死蔭的幽谷、面對不同的敵人或難題,不用懼怕,求主給我們信心,不要因為懼怕而投降、退縮。明天會如何,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只要倚靠上帝,無論任何敵人、難事,上帝也必定得勝。大衛無論在挑戰巨人、治理國家,每事也求耶和華,就算成了國王也沒有因為高高在上而離開上帝,大衛有名有利、有權有勢也依然倚靠上帝,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的心永遠不變、永遠住在耶和華裡面,這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學習的,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心,愛我們的教會,愛我們的上帝,愛我們的心靈,永遠敬拜上帝,永遠住在耶和華的殿中。

「為父的心」司徒永富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2年6月19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4:14-21

林前4:14-15,從福音角度來說,保羅講自己是哥林多教會的父親。保羅寫這封書信給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時,帶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希望教會做得更好。閩光書院是我福音的父親,我中三暑假信了耶穌,成為日後求學生涯和進入社會的一個基礎。今天是父親節,去年兒子往外國求學,但因疫情又回來,我很高興能夠與他共度父親節,我用了兩星期寫一封信給他,回顧過去陪伴他成長的日子。書信最後的兩句話:為父的心,希望兒子有雙高飛的翅膀,充滿信心經營人生,自己解決困難。另希望給予兒子像植物的根,有美好的基礎,即品格及美麗的心靈,行事為人對世界有好處。

保羅提到兩句重要的話「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林前4:15),世上很多人有很多知識,但我們追求的不只是知識,保羅希望追隨基督的兒女一生追求為父,他的這段話像是父母跟子女的話,因哥林多教會就像保羅用福音所生的兒女。哥林多商貿發達,但當中教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東西。林前1:10-13,「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基督是分開的嗎?」。林前3:3-4,「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林前4:3-5,保羅讓他們不要論斷,因只是很小的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林前4:18-19,「有些人自高自大」,用語言傷害別人,保羅不能容忍這些問題。除了這些做人處世、態度的問題,林前5:1-2、11提到教會還出現其他道德倫理的問題,但教會不但容忍、還容許並與這些人相交。保羅甚至用嘲諷的方法,「你們已經飽足了!已經豐富了!不用我們,自己就作王了!」(林前4:8-10),表達為父的著急,保羅要我們一生追求為父,不是做師傅。將來我們會遇見很多了不起的人,教導我們做事,但那些人是否對我們真心,願意陪伴我們成長?願意教導我們的人不多,但為了我們的好處用心警戒的人更少。猶太人的世界中,比較富有的人會聘請師傳監管孩子,那些師傳雖多是奴隸,但也有學識,如但以理。師傳很多是自高自大,因他們像審判官尋錯處,在父母面前批評孩子,孩子不喜歡這些師傳。師傳與為父是有分別的,師傳是做好自己的工作,解決問題,只是生命的過客。為父的人是關心你的將來,好言相勸,像保羅寫信到哥林多教會警戒他們,以生命影響生命,建立長久身心靈關顧的關係,最高的情操是學像耶穌,「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作為福音的父親,保羅屬於哪一類型的父親?有位美國的資深心理學家波爾特 (Stephan B. Poulter)於25年看了4200個案,擔任家庭輔導,總結有五類父親,並寫了一本書《爸爸的力量》,英文是The Father Factor,即爸爸的因素。親生父親對小孩有一生影響的因素,波爾特發現父親於成長步入世界的四個方向有較大的影響,如行事為人的作風、認識事物專業的程度、人際關係及職業選擇。波爾特按經驗總結有五類的父親:(一)苛求成就型爸爸,以金錢、地位、權勢衡量成功,孩子可能會不擇手段達到成功或否定爸爸的價值觀;(二)定時炸彈型爸爸,情緒不穩定,把脾氣發洩在家人身上,孩子會注重人際關係,怕激怒別人或令別人失望,小心觀察別人的感受,或會成為另一個定時炸彈;(三)消極沉默型爸爸,這類父親佔最多,對家庭事務及子女都是低調消極,很少說話,同時也是保守勤奮,是家庭支柱,孩子因而缺乏熱情感,較為沉鬱;(四)缺席型爸爸,這類最差,完全忽視或逃避孩子的成長,如父母離婚所帶來的影響更大,孩子內心受創傷,變成強烈成就感的人,甚至把愛轉到其他家人身上,彌補父親的缺席;(五)良師益友型爸爸,這類最好,好言相勸,與孩子建立關係,不離不棄,讓孩子追逐夢想。波爾特講有些父親會多於一種類型。

保羅的書信展現為父的心,他教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追求以下五種人生態度:

(一) 謙卑俯就 (林前4:6-7) 保羅教導我們要謙卑,今天所擁有的不能帶入永生。

(二)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林前4:3) 面對紛爭是非,保羅教導我們有容乃大,有寬廣的心靈,不要論斷人。改變不了外在環境,就改變自己。

(三) 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林前4:9) 保羅教導我們一生之久要成為一臺戲,這臺戲是給世人觀看,戲好看是因我們全力以赴,要認真做好自己的角色。

(四) 不怕吃虧 (林前4:11) 即使受屈,保羅都無所謂。今天職場上很多斤斤計較的人,出現很多紛爭。

(五) 放下榮辱,做實事 (林前4:12-13) 做人應放下自己的榮辱,讓其他人記得我們是做實事。

我們若願意以為父的心彼此相處,即承載那人的焦慮、困難、痛苦,成為他的鼓勵。林前4:20,「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福音給我們最大的盼望安慰是甚麼?其實是在乎言語的,祝福、安慰並造就人和體會愛的言語,這才是真正的權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這權能是有耶穌基督的榜樣,是犧牲的愛,用行動走上十字架。我們不但是父母,用福音彼此生了彼此,權能在於我們的行事為人是言行一致的,表裡一致,行事為人相稱。因此,保羅即使不能往哥林多教會,但他可以讓提摩太到那裡,這是很大風險。與家人傳福音是很困難的,因家人知道你的真實一面,所以我們的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教導相稱。保羅讓哥林多教會效法他,因他效法基督,並放心讓提摩太前往教會,因提摩太是他為父的見證人。我們要彼此鼓勵,讓一生所言所行的有最好的見證人。

「舉目向田觀看」古學賢牧師講 (2022年6月12日)

經文:約翰福音4:35-36

約4:5-8節,主耶穌和門徒約於午正到了撒馬利亞。有一個撒馬利亞婦人來打水。主耶穌和她展開一場對話,最後並將自己救世主的身份告訴她。

一、 心靈的食物

約4:31-34節,主耶穌對門徒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門徒聽了之後,完全不明白祂的意思。「作成祂的工」,聖經新譯本是「完成祂的工作」。主耶穌所指的不是物質的食物,而是指遵行了上帝的旨意,完成了天父交託的工作,祂覺得很飽足。食物與上帝的工作似乎是兩回事,但主耶穌很想門徒明白,一個人若以上帝為中心,做上帝喜歡的事,他的屬靈生命就會愈來愈成熟。   

二、 收割的時候

約4:35節,主耶穌對門徒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因為門徒看見莊稼要過四個月才可以收割;主耶穌就是要開拓門徒的視野,看見那裡有很多飢渴的心靈,像那撒馬利亞婦人一樣,渴望遇見他們等候已久的救世主。門徒要預備好自己,隨時採取行動。

今日很多時候,問題不是莊稼未熟,而是收割的人未預備好。主耶穌是莊稼的主,祂說出一件很傷感的事,就是:「作工的人少」!請大家記著,主耶穌親口吩咐我們要為這件事祈禱,求主打發工人出去收莊稼。我們看人生很短暫,但上帝看的,卻是一個又一個寶貴的靈魂。上帝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人們滅亡。彼後3:9節,上帝「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末世已經到了,時日無多,我們應該趕快向家人、朋友、同事、同學、鄰舍宣揚主的救恩。你是否恆常為未信主的家人、朋友禱告?如果他們感受到你的關懷和愛心、你很在意他們的需要、很迫切願望他們得到永恆的生命,那麼他們或許肯來參加教會在7月22日的佈道會。

「舉目向田觀看」,對我們來說,就是要觀察人們的需要。「莊稼熟了,可以收割了。」祈求上帝賜給我們滿懷悲憫的心靈,專注在天國的禾場,把握時機為主得人。傳福音絕對不是難在技巧,其實是挑戰我們做一個有愛心、溫柔、有禮貌的人。主耶穌要我們成為一個「傳福音的人」!未信主的人先「看」基督徒如何待人處事,然後才「聴」福音。如果我們要帶家人和朋友信耶穌,我們就要有好的生活見證。

三、永存的賞賜

約4:28-29節,撒瑪利亞婦人將遇見基督的事告訴敘加城的人。因婦人的改變,他們都去見耶穌,之後很多人相信主耶穌就是救世主。你看這撒馬利亞婦人和敘加城的人,他們的心田是何等柔軟!所以我們未見果效不要灰心,聖經說我們的勞苦一定不會徒然。約4:36節,「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原來我們只要肯去收割,得來的果子也一同計入撒種的和收割的户口裡面,這是何等大的恩典啊!

撒瑪利亞婦人可以為主耶穌作見證,你也可以,你一定可以為主耶穌做出很大的貢獻。腓1:4-5節,當弟兄姊妹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教會內外都會充滿感恩。詩126:5-6節,「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的帶禾捆回來!」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有時流汗、流淚,要付上代價。但每當我們傳福音,看見聖靈感動人悔改接受主耶穌,心裡實在有說不盡的滿足和喜樂。感謝讚美主!

「當以基督的心為心」陸幸泉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2年6月5日)

經文:腓立比書2:5-11

在歐洲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有間教堂,用了一大筆錢請人雕刻了一個耶穌銅像落成之先,他們把雕像放到教會禮堂門口前。雕像中耶穌頭像的頭是向下望,凡人們想見衪的面,都要先屈身,再向上望才能見到。很多信徒經過這雕像都深受感動。那位雕刻家用了半年時間,翻查4福音書幾次,默想耶穌的樣子是怎樣。其中看到馬太福音11章29節: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我們可以從當中看到衪完全的愛,慈悲憐憫和寬容。這教堂和雕像建成後,成為了當地的標誌,也符合保羅在腓立比書2章5-11節所出的結論。

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寫了三點,帶出我們要怎樣效法基督,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第一,是要謙卑、卑微。在第6節中,說祂本有上帝的形像,意思是祂就是上帝,但是沒有以上帝的同等為強奪,是完全放低上帝的本能。而當中的本能有3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但是耶穌基督沒把這些能力死守不放。第6節後所說的強奪,是指用力握實,不會放手,而經文說耶穌基督沒有握實、祂放下這些上帝的本能。例子:在祂受撤旦試探時,祂沒有把石頭變成餅。祂沒有炫耀自己的能力,反而是謙卑自己。第7節的虛己,是指本來是非常豐滿的,但要當成甚麼都沒有。祂有能力,能醫病趕鬼、行神蹟,但是主動放低自己,沒有炫耀自己,去服侍人、愛人,這就是謙卑,就好像德蘭修女到印度服侍印度窮人,照顧沒人領養的嬰兒。

第二是存心順服。甚麼是順服?以軍隊的用語,就是上級所給的每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下屬不要思考而直接去做,這就是順服。在以弗所書第5章中,保羅總結提到我們應當彼此順服。在第12節中,保羅提到很多次順服,就是因為信徒之間不順服。就如耶穌的分離禱告中,耶穌經常提到門徒要彼此相愛,就是因為門徒間不相愛。在腓立比教會中,有很不順服的人,友阿爹和循都基,她們都是教會領袖但經常發生爭執和不和。所以保羅就寫腓立比書提醒她們不要爭執,要彼此順服。在教會中要學習最基本的功課就是順服。以我到韓國教會為例,他們的信徒是非常順服的。他們經常為其主任牧師禱告,為他的身體、家人、帶領教會而代禱。他們非常尊敬牧師,看到牧師時就鞠躬打招呼,對他愛護有加,牧師怎樣吩咐信徒,叫他們做甚麼,他們都會遵從。

第三是捨己,放低自我。聖經教導我們要服侍人,是沒有條件的,為了別人。俗語有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是不行的,我們不可以自己顧自己。我們需要放低自己的身段,有捨己之心和精神,為了別人的好處去幫助他們。希望透過經文中耶穌基督的見證,我們明白到要謙卑、要順服、要捨己,這三樣事情要常常銘記於心中。

「重建家園」彭偉業傳道講 (2022年5月29日)

經文:哈該書1:1-15

最近在Whatsapp群組裏傳送來了一份關於香港戰後建築物的文章,記載了我們閩南堂,以標題「基督教閩南堂,貫徹基督教符號學」,闡述教會的建築設計是以十字架為中軸線,保持禮堂的對稱和統一,與十字架的鐘樓連成一體,彰顯以十字架為中心的神學符號。當年教會的先賢為建立教會付出了最好,存留至今天我們有一所這麼好的堂會。今天我們應如何承接這些努力呢?讓我們思想哈巴谷書一章。

、屬靈的死寂

一章2節,耶和華上帝直率地說明了百姓是如何看待重建聖殿的事。這班百姓認為重建聖殿的時候尚未到,耶和華精準地說明了百姓的屬靈狀況,蘊含著冷漠、失敗主義。表面上是他們遇到外敵攔阻導致不能重建聖殿,但真正的原因是百姓的心已經冷淡,再沒有把上帝的聖殿放在心入面。

聖殿的重要意義代表著「上帝的同在」,失去把聖殿重新建造的決心,代表了已經失去信靠的心,也失去了與上帝同在的意願,導致他們對未來再沒有異象,不期望恢復上帝的榮耀。讓我們嘗試問自己的心靈深處,有沒有具備「與上帝同在的生命」,時常與上帝親近,恆常禱告,順服祂對我們的呼召。

二、雙輸的局面

一章4節,上帝以猶太百姓自己的房屋對照聖殿的狀況。「天花板」的房屋代表豪華舒適的大宅,百姓只顧自己住得舒適,卻容許聖殿仍然是頹垣敗瓦。上帝指出,無論他們如何追求生活安逸,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一章9節,耶和華說出他們失敗的真相猶大百姓沒有完成聖殿的重建來榮耀上帝,上帝要懲處他們。他們忘記了上帝是那位掌管一切的上帝。人一生中最大的資源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無論我們如何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若然沒有理會上帝的教會和祂的呼召,只會令到自己更加窘迫,進入雙輸人生的循環。

三、生命的轉向

一章12-13節,當猶太百姓聽從上帝的說話,耶和華就回應:「我與你們同在」。從此這百姓由挫敗的人生,轉向了豐盛得勝的人生,上帝應許與他們同在。 接下來,他們就付諸行動,在第14節「為上帝的殿作工。」因為聽從上帝,猶太百姓脫離了他們的安舒區,重新讓耶和華上帝成為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讓耶和華居首位。

儘管過去的兩三年我們經歷了不少波折,繼社會事件之後,接著發生了新冠疫情,教會聚會被迫停止。但當教會被停止在堂所聚會時,我們依然可以同心合意通過網上的工具進行崇拜,繼續敬拜上帝,禱告、聖餐、團契相交。教會經歷波折並不出奇,從哈巴谷書猶太百姓重建聖殿的困難,就知道上帝的教會經歷波折是正常的事。最重要是我們這班上帝子民在每次遇到困難時,都能夠堅持聽從耶和華,從而上帝與我們同在,同心合意,為上帝作工,建立教會。建立教會是一個不斷的過程,沒有終點,雖然時代在變,但上帝對是教會的使命沒有改變。

如果我們要不辜負上一代傳留下來的使命,就不是只著眼於一座空空的沒有生命力的堂所建築物,我們必須要重新擺正我們的生命方向,脫離自己的安舒區,同心合意一同建立教會,共同實踐與上帝同在的生命。

「X‧感染!」吳俊夫牧師講,黃加蕙姊妹記 (2022年5月22日)

經文:約7:37-38節、路10:36-37、林前13:1,3

基督門徒的生命必須以基督的心來「交叉感染」,並要從行為主義、扭曲心態文化的「交叉感染」中走出來,這樣 — 「相顧、愛心、行善」就變得貼地、真實及打動。

約翰福音七章37-38節:「節期的最後一天,就是最隆重的一天,耶穌站著,喊著說:『人若渴了,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將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在住棚節時向猶太人宣講這番話。當時的猶太人想迫害耶穌,耶穌卻作祂認為應該作的事,將祂的愛展露出來,哪怕猶太人的迫害。當時每年的住棚節會慶祝七至八天,記念上帝成為他們的保護和引導。求主幫助我們清晰聖靈的導引,在聖靈裡被充滿,同時彼此感染、相愛和款待,這樣眾人就認出我們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同時,我們要親近上帝,飲於能力之源,才能得著聖靈的能力、導引和愛,讓生命得著力量並有著改變。當我們親近上帝,祂的說話便不斷改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帶著基督的感染力,活得更像主。

路加福音十章36-37節:「『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盗手中那人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做吧!』」第一個出現的祭司和第二個出現的利未人,看到被強盗打至半死的人均繞路走過;反而第三個出現的撒瑪利亞人,先是動了慈心,再包裹、扶帶那人去旅館,給予照應並支付費用給旅館館主。撒瑪利亞人的身份乃被猶太人稱為「雜種」,卻是行在真正良善裡的人;反觀祭司、利未人是分別為聖、有身份的人,卻名不符實。我們若要激發愛心,首要先動慈心,求主幫助我們從心裡發出慈愛。同時,我們需要反思,我們是否一個名副其實的基督徒?我們要轉化世界,不是使人成為教徒,而是使人成為門徒;不單單參加宗教聚會,乃要跟隨耶穌,並活在耶穌基督的生命裡。世界仍然破碎不堪,不是教會做得太少,而是門徒太少。 哥林多前書一章1、3 節:「我若能說人間的方言,甚至天使的語言,卻沒有愛,我就成為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將所有的財產救濟窮人,又犧牲自己的身體,讓人誇讚,卻沒有愛,仍然對我無益。」盼望主幫助我們不止能言善辯,還能彼此相愛,活在基督裡,並將基督的愛感染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