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的平安」陳佩恩傳道講 ,鍾麗詩姊妹記( 2019年7月7日)
經文:「約翰福音20:19,21節、路加福音2:14節」
聖經如何提及「平安」?路二14:「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約二十19,21:「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了你們!』」
平安關乎家庭,人際,工作,疾病,經濟等等。甚麼事情會使人失去平安?性命,安全或幸福受到威脅;前途未卜;面對巨大的困難;犯了錯,犯了罪,怕被發現,被別人知道;心理問題:畏高症,畏懼人症,畏黑症,恐懼獨處症等。失去了平安使人憂慮,擔心,逃避,消極,睡不著(影響健康),甚至傷害他人。人也用盡各樣方法求平安,盡量追求錢財,權勢,以致個人,家人得到保護和後盾。
主耶穌如何提及平安?祂願意信祂的人得到平安。約二十19-21:「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
若然要得到平安,就要堅持對主的信心。約二十26上:「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每一天,我們從新聞和親友所得的資訊都讓人失去平安,例如:戰爭,地震等。但是在約二十26下-29:「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上帝!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平安如何獲得?藉著祂降生,住在我們中間,成就了救恩,太一22-23:「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也藉著祂復活,活在信徒心中,每天的看顧,『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下)
聖經中共有三百六十多個『不要怕』,我們可以掛起『不要怕』的日曆,每天都不用怕!主應許與我們同在,賽41:10,「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基督徒有責任廣傳「平安」的福音,與人同得主同在的信息:『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並且分享主的復活,傳揚主復活信息,分享愛心:「主愛門徒,主愛多馬,主耶穌愛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倫國平牧師講 ,宗易明弟兄記( 2019年6月30日)
經文:「腓立比書4:4節」
每個人都想快樂,因世上有太多不如意的事,然而這些不如意的事,背後卻可能有上帝的安排,可謂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腓立比書的內容與喜樂有關,作者使徒保羅是在監獄寫這書信,在監獄裏的保羅談喜樂,我們可看看:
第一章
本章提及的是福音的禾場,保羅在監獄,他卻看到傳福音的機會,這對保羅來說是喜樂,雖然他在監獄,但他沒有因此而忘記他的使命,相反,他利用在監獄的機會,向獄卒傳福音,使他一家都因主耶穌而得救。傳福音能不喜樂嗎?當有人願意相信基督,連天上的天使都要為他歡欣。我們也該向世界傳福音,若懷著福音的使命,不管有多艱難,也會得著從主而來的喜樂。
第二章
前一章提及的是福音的禾場,本章則是提及主耶穌基督的光,主的光乃是透過我們的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令更多人的生命因耶穌而改變,例如在約翰福音第四章所提及的撒馬利亞婦人,當她與耶穌對話後,生命即時得著改變。當我們彼此相愛,身邊的人便能因此而被影響。正如我們是世上的鹽和光,這都是我們被主所改變的生命所擁有的特質。只有當鹽發出鹹味、當光發亮的時候,才能發揮它們的效力,影響鄰舍與世界。
第三章
我們應該知道,這福音的禾場,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世界的價值觀是鼓吹凡事都靠自己,可是這真的可行嗎?愛人,靠自己嗎?喜樂,靠自己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都有自身的限制,因此保羅提醒我們要靠耶穌基督去愛,靠耶穌基督去得勝,更要靠耶穌基督常常喜樂。有時人不能喜樂的原因是比較,總要比他人擁有更多,然而保羅說他以前以為有益的,現在都看作有損的,他為基督的緣故,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我們也該學習這個心態,為基督而活,而不是為名利而活,這樣的話,必有從主而來的喜樂。然而,為基督而活需要聖靈的能力和帶領,我們要敏銳聖靈的意思,被聖靈引導。
第四章
人不能喜樂的另一個原因是隱憂,人會為各樣的事憂慮,然而保羅提醒我們要把憂慮都卸給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若然我們倚靠上帝,祂必會醫治受了傷的人,那時候,喜樂就能在我們的生命裏展現出來。
古學賢牧師-「保守你心」(2019年7月14日)
過去三個禮拜,我先後三次進出醫院,都是由於胸口痛,後來我才知道自己心血管栓塞(冠心病)。在整個過程中,我經歷了天父豐富的恩典:祂為我預備了很細心和有愛心的醫護人員,又使我認識了一位信主的護理員,她轉介了一位男士於上主日來閩南堂主日崇拜;我有機會向幾位病友傳福音;弟兄姊妹關心和代禱……天父提醒我,要我更忠心事奉祂,並且要建立健壯的身體和心靈。出院後我加倍小心飲食,依時吃藥和服用食療。
我們都知道不良飲食習慣、精神壓力、休息不足等,必會導致身體各樣的疾病,如胃病、糖尿病、心臟病等等。另一方面,世上許多事情需要我們付出心力和時間,相對之下,我們愈來愈忽略被聖靈多方面光照,漸漸形成屬靈的心臟病。箴4:23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心,就是內裏的思想、意念和動機。保守我們的心就是守護我們的內心。上帝說:「我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結36:26節),這裏的新心乃是指一個轉向上帝、不再頑梗剛硬、被上帝更新了的心。這樣,我們需要被聖靈光照,遵行祂的話,好叫我們屬靈的生命健康有力。
鄭淑儀姑娘-「七月七日」(2019年7月7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部分出自白居易《長恨歌》,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古往今來感動著無數人。「愛情故事」記錄著迴旋宛轉的動人事情,令我想起聖經中的雅歌;「求你將我放在你的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嫉恨如陰間之殘忍,所發的電光,是耶和華的烈燄。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雅8:6-7) 。從古至今大家都認同愛情的強度是強而有力的,愛情的能力很有突破性,堅強不屈,但當我們明白到愛是不計一切代價,為著對方的利益著想,以至犧牲自己的利益,相信這是一種由上帝而來的愛,唯有這一種愛使我們更明白耶穌的愛。無論您已得着「愛情」與否?我們一同去學習犧牲的愛去愛其他的朋友親戚。
「流芳於苦難壓制中」鍾志明牧師講 ,林日麗姊妹記( 2019年6月23日)
經文:「啟示錄2:8-11節」
經文中「士每拿教會」的「士每拿」是指被壓制的意思,是沒藥(Myrna),因而我今天選擇「流芳於苦難壓制中」這講題。基督徒希望盡量達到「心摯靈樂,力行真道」,啟示錄有很多上帝的訓誨,教導我們做得勝的基督徒。啟示錄中有七封書信給七間教會,七封書信有不同意思,給士每拿的是家書,啟2:8「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使者」。
唐代杜甫詩《春望》中有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書抵萬金是很安慰的話,耶穌基督吩咐約翰寫這樣的家書信給士每拿教會。士每拿有「苦」的含意,因沒藥被石磨摏爛。社會好像這石磨,沒藥香味在不斷的壓制過程中滲透出來,人生亦如是。
一、主知道我們經歷苦難一世俗潮流的壓力和受毀謗的壓力
基督徒面對壓力的第一世代是大約由公元50年至公元150年,全社會有拜該撒的敬拜,不拜不能入公會,喪失工作證。如果全羅馬人都敬拜該撒,全國就有穩定的統治,顯現羅馬的和平,基督徒因而受到逼迫。直到豆米田時代更是大逼害,為了取悅王后,羅馬王豆米田燒羅馬城,後來將此歸咎基督徒。當時撒但一會,即猶太會堂也幫忙毀謗,毀謗是挑撥離間,可令教會崩潰。
二、主鼓勵我們堅強壯膽一苦難只是暫時和務要至死忠心
啟2:9,當時士每那教會的基督徒受到毀謗的壓力,基督徒從耶穌基督升天後到今天,都過得不容易。這首先又末後、有永恆生命的主陪我們同行,主自己也受過苦。約伯受試煉、耶穌被賣那一夜,這苦難是存在的,但不會很長。當時基督徒受到壓力,他們仍至死忠心,堅持自己立場和意願,但立場和意願必須是正確的,不能說謊或扭曲事實誣蔑侮辱人。當時有位監督坡旅甲,服事主大約86年,公元155年被火燒死,是當時羅馬的一個極刑。在他殉道死前,還有另外十一位基督徒已死。
三、主應許得賞賜一有生命的冠冕存留和不受第二次的死
我們受到社會上很多事的慢慢煎熬,上帝講的十天不是很短(啟2:10)。期間,主鼓勵我們會有生命的冠冕為我們存留,雅1:12「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生命中或會經歷試探,我們為此祈禱,也請別人代禱。雅各是其中忍受試探的人,他在當世看見將來有榮耀,有生命的冠冕存留,我們所求的不是地上的事,是將來天上的事。這生命的冠冕不受第二次的死,是上帝對我們很大的保障。人的靈魂若永遠死亡是可怕的事,對上帝和世間的道德事情沒有反應。
四、靠主過得勝的生活
司提反是聖經記載第一個殉道的人,使徒行傳記載他是先看見耶穌基督的榮耀,並陪伴他,然後才被石頭打死。這給基督徒一個重要的盼望,人是綫性的生物,受時間限制,有起點和終結,終結在主裡是永恆,我們所依靠、盼望和堅守的。死而復生和決志與我們屬靈得勝的生活是有連繫的。啟示錄七封書信是寫給基督徒,同一主題是叫人悔改,做一個得勝的基督徒,讓我們將生命交託給上帝。
「父親節淺談愛的神髓」龐建新牧師講 ,吳家通弟兄記( 2019年6月16日)
經文:「約翰一書4:9、10、19節」
愛的神髓即是愛最高的精神和層次,同樣也可以說是一種色譜,具有不同的顏色,甚至愛可以衍生成恨。有人說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這是沒有錯的;有人說基督教是感恩的宗教,這也是正確的。若要用最佳的字眼形容基督教,我想是「愛」的宗教最為合適。今天淺談愛的真諦與父親節互相結連,盼望主題對大家有益處。不過,我們受益的大前題就是「我們愛是上帝先愛我們」!
一) 愛的神髓一犧牲
我們愛是必需透過行為表現表達出來,故此愛的第一個神髓是犧牲。天父上帝就是愛,上帝的創造如同你瞧瞧身旁的父母養育孩子一樣,無比疼愛兒女的表現是不能否定的。約翰曾說過,不是我們愛上帝為先,而是上帝先愛我們。年屆八十歲的我,父母和其他親友相繼離開,這樣令我明白到孝順父母是必須的。或許十二門徒也未必能與保羅相比,他原是捉拿基督徒的領袖,但也見證著耶穌犧牲的愛而變成願意為基督犧牲,犧牲的愛可以互相感染並作美好見證,這樣得以看見十字架上的犧牲是至高的神髓。
二) 愛的神髓一忍耐
愛的第二個神髓是忍耐,因為愛的高深是需要逐步實踐,也要配合恆久忍耐的心。彼得前書是基督升天後寫的,很多人希望基督能盡快回來,直到目前過了二千多年也有不少人這樣說。彼得前書正是教訓眾人基督的歸來不是強求便可得到,而是要作信心的等待。當然,世間好多事情也不能用愛或忍耐便能解釋,而是凡事都講求相對的,好比掌權者亦未必用愛去掌管民眾,從而引致很多的社會糾紛,所以基督的愛即使是掌權者也必需學習的。我亦相信一個道理,就是“不願一人沉淪,但願人人悔改”。
三) 愛的神髓一回家
好多人也聽過浪子的故事,當中所述的就是人性上的抉擇,也關乎到尊嚴和面子。我曾看過一齣話劇又是以浪子的故事作背景,但是結局卻被導演改得弄巧反拙,由聖經記載父親原諒孩子過錯並加以款待,卻改以父親毆打回家的小兒子從而贏來觀眾的掌聲。我不太理解這樣的結局,因為這與我從聖經故事中學會愛的真諦是不同的。浪子的比喻並不是指責年輕人,只是年輕人的特徵比較突出自我的表現而已,然而浪子的比喻是全人類也適用的,使我們知道愛的真諦是回家以致返回天父的憐恤,那份恩惠也幫助我們,昐望主耶穌那恆久忍耐的愛遍臨在我們身上!阿門。
「榮耀路徑」 古學賢牧師講 ( 2019年6月9日)
經文:「約翰福音12:23-24節」
(約11:53節)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暗中計劃要殺耶穌,而一般的猶太人以為耶穌即將推翻羅馬政府,至於身邊的門徒也好不了多少,跟隨耶穌已經三年多,也不瞭解耶穌的彌賽亞身份和祂將要被釘十字架的事。
一、榮耀路徑必有犧牲
這個時候,死亡的威脅已經臨到耶穌,但耶穌對上帝完全盡忠順服,為了滿足上帝的心意,祂絕不退縮。(約12:23節)耶穌宣告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在第33節是指著祂受死而講的,這是羅馬人判處殺人、放火、叛國等兇徒最嚴厲的刑罰。耶穌所講的榮耀,不是用神蹟與超自然的能力去成就,而是以犧牲與死亡去達致的。
(約12:24節)耶穌以麥子來比喻,麥子被埋入地裏,這個「死了」的實際意義,就是指那個包著麥子的外殼破裂了。外殼破裂是一個受傷與死亡的過程,而十字架的路就是那一條赴死的路。因耶穌所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因祂所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所以,對耶穌來說,十字架的真義不是羞辱而是榮耀,不是詛咒而是祝福。
今天我們在世上營營役役去工作和生活,會不會只顧擁有更多,而忘記基督徒應該要過一個捨己的人生?如果任何事業、生意妨礙你跟從耶穌,如果任何享樂搶奪了你對耶穌的愛,慫恿你熱愛世界和罪惡,你必須離開這種生活方式。耶穌不是叫我們不珍惜生命,但如果我們只曉得顧惜生活和享樂,我們始終都會失去這一切。其實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是一粒麥子,我們的生活應該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耶穌因受死的苦就受了榮耀尊貴的冠冕 (來2:9-10節)。耶穌甘願為我們受死,因為上帝給祂的使命,就是要為世人付出代價。歷世歷代許多人因著耶穌而生命改變過來,這是因為當初耶穌這一粒麥子願意犧牲自己。
二、榮耀路徑必有服事
(約12:26節)耶穌講完麥子的比喻之後,就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一個服事主的人,就是耶穌的僕人,應該跟從主、效法主的樣式去行。
耶穌的一生是為完成上帝的旨意,我們的一生也該為使命而活。約12:28節
上帝說:「我已經榮耀我的名,還要再榮耀。」我們要繼續為耶穌作見證,以致可榮耀又「再榮耀」上帝,將耶穌榮耀的使命延續下去,直到見主面的一天。
我們要將生活的優先次序調整一下,要先將服事上帝的事做好,再辦妥自己的事。很多人試過如此行,發覺不但好好的事奉上帝,連自己的工作也做得更好。當我們專注於上帝的事,上帝亦會成全關乎你的事(詩138:8節)。請留意:服事的態度要付出更多的愛心,服事上帝要獻上聖潔的生命。
約12:26節,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尊重原文也有榮耀的意思,所以服事主的人得享榮耀的人生,而服事上帝是最喜樂的。我們不是要得著多人的擁護,不是要得著甚麼益處;榮耀的人生就是要完成天父的旨意。林後8:12節說「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服事的焦點是關心他人和教會,盡心盡力善用恩賜去裝備其他信徒。當我們看見弟兄姊妹生命成長,心裡就充滿喜樂和滿足。
「以喜樂的心去繪劃人生」鄭淑儀姑娘講 ( 2019年6月2日)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節、腓立比書4:10-13節」
快樂有很多好處,「快樂會保護你心臟;快樂使你長壽;快樂讓你有更多朋友;快樂帶給你好機會;每天大笑得癌症的機率降低」等等。2019年《世界幸福報告》,芬蘭蟬聯第一位,名列世界最幸福國家。香港列第76位。
- 聖經中的喜樂
新約有326次提及喜樂,全本聖經共有400次。腓立比書有19次提及喜樂,保羅寫書之際,正身處羅馬牢獄,但卻寫了這充滿喜樂的書卷。
- 靠主大得喜樂
究竟聖經的喜樂是什麼?耶和華上帝是喜樂的源頭(尼8:10),我們沒有喜樂,便沒有力量。但當我們喜樂時,便有力量面對一切逆境困難,所以我們需要喜樂。例:苦中有樂,在小小苦困中給我大大的安慰,上帝差派天使給我支持和力量。聖經有言我們要常常喜樂(帖前5:16-18),求主恩待我們,得著喜樂的生活方式,無論經歷什麼環境都靠主大得喜樂。
- 知足產生喜樂的真秘訣
例1:感謝玫瑰有刺;杏林子寫著,當她唱〈感謝神〉中:「感謝神路旁有玫瑰,感謝神玫瑰有刺」,就有一股溫熱的淚水忍不住要從眼穴裡翻湧而出。在她《感謝玫瑰有刺》一書中記載,年少時,杏林子不明白,為什麼要感謝?何必要感謝?年紀稍長,杏林子才感悟「玫瑰有刺」的意思,因著她那病痛的刺,激發她寫了許多勵志的書,例如:《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等書。雖然常受病痛影響,她的作品充滿為生命奮鬥的意念。更可貴的是她能將意志力化作行動力創立伊甸基金會,關顧弱勢,積極鼓舞,協助他們奮發向上。
例2:兩個推銷員去「非洲賣鞋」,兩個不同的思想,喜樂和盼望主宰一切。上帝賜我們喜樂,幫助我們勝過環境。無論在怎樣的光景,我們都能依靠上帝的恩典,努力追求得著。
例3:芬尼‧克羅斯貝是位盲人聖樂家。她是因為醫生用錯藥而盲;她沒有責怪他。她一生寫了八千多首歌,詩歌非常摸著人心。快樂就是這樣慢慢操練來的。痛苦、憂鬱的心情,不可能一夕之間就改變過來,但每天一點點的更新,能夠使我們從內而外成為喜樂的人。
例4:有一位荷蘭的女士,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關在集中營,在她要過世前,寫下這麼一段話:「當你與主同在的時候,你確實不會在乎牢牆在你的哪一邊,因為無論在哪一邊,上帝都與你同在。所以任何時刻,我都能看見生命的美好和豐富。」
結語:以喜樂的心,去繪劃人生
喜樂、禱告、凡事謝恩,都是上帝向我們所定的旨意。許多人的快樂建基於別人、錢財等今生的事情上,但這種喜樂不是永恆的,經不起考驗。真正的喜樂源於基督,惟有從靠主而得的喜樂是心靈上永恆的喜樂。將我們的人生路所遇上的一切風浪艱難及憂慮卸給上帝,以喜樂的心去走天路。
「恃強扶弱」梁永善牧師講 ,鍾麗詩姊妹記( 2019年5月26日)
經文:「羅馬書15:1-7節」
當教會人多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會越來越大,對某些人的不滿會增加,若長此下去只會做成更多的阻隔,甚至分裂,故我們從聖經的教導重新思想肢體之間應如何相處。
- 恃強扶弱(羅15:1)
當時的教會內常有一些背後批評的說話而造成分化,有些人認為任何東西都可以吃,有些人則只吃素菜。保羅指出各人的領受不同,各人均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衝突便由此起。今天的教會最大的傷害是批評、論斷,很多時我們會用自己角度去判斷他人的行為,特別自以為堅強者更容易犯上這錯謬。我們除了消極地不隨意論斷外,保羅更要求我們積極地——「恃強扶弱」而非「恃強凌弱」——「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羅15:1上),指信心較堅固的人,有責任去關心、扶持那些較軟弱的人。我們很難改變、放下自己的看法去遷就別人,但信仰將我們的生命改變、扭轉過來,故此要扶助軟弱者,看成這是自己的責任,這樣的教會生活才得上帝所喜悅與祝福。
- 與眾同樂(羅15:1下-2)
第二個重要的教導是「不求自己的喜悅」並是「務要叫鄰舍喜悅」,一些自覺堅強的人,常理直氣壯地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對的,絕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作法遷就別人,自覺不需理會他人;但真正有信心、按上帝心意而活的人是願意放下自我,不求自己的喜悅,乃是扶助他人,討他們的喜悅。基督一生從沒有做一件事單為自己開心、求自己的喜悅,祂一生所作的乃是完成上帝的心意,主不單只求上帝喜悅,更是擔當了上帝受的辱罵。不信者、罪人拒絕上帝,會出言侮辱,而上帝的信徒自然也會受到針對,基督為了上帝的緣故,讓那些辱罵均落在自己身上,我們是祂的信徒,教會是祂的身體,那麼我們願意擔當這些擔子嗎?
- 彼此接納(羅15:7)
信心軟弱和信心剛強的人同屬一團契,雖有許多不同但卻有同一的主,故要齊心效忠於祂,毫無軒輊。保羅是猶太人,行過割禮,為律法所支配,但外邦人信主卻不需受割禮,也不需要遵行他們所守的部份律法——如食物的條例,故此便需彼此接納。可惜的是教會常出現的問題,是我們容忍未信者犯錯但卻不容易寬恕、接納主裡肢體的一些錯——甚至是無心之失。很多時我們自己犯錯必有很多原因為所犯的事開脫,但別人犯錯則不會想他是甚麼原因會如此。求上帝賜我們勇氣去承認別人也擁有犯錯誤的權利,並接納別人!
- 美善能源(羅15:4)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15:4)。上帝的話語不是文字而是能源,若我們讀了,在適當時間聖靈藉此提醒我們,我們若順服於聖靈的提點,我們生命便更成熟。我們盼望別人成長不是基於人的良善、人的成就,乃是基於上帝的能力,這樣我們便能產生忍耐和安慰,而我們不單讀經吸取能力,亦同時呼求上帝給我們能力、忍耐、盼望去接納自己和別人,「但願賜忍耐安慰的上帝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15:5)
小結
但願我們能成為聖潔、成熟的人,去扶助、接納別人,不以自我為中心,所作的乃願上帝、人得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