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牧者的話

彭偉業傳道 - 「苦難中的喜樂」(2022年10月2日)

在一次在團契分享了「苦難的命定」的信息,「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三3)。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解釋,他們所受的苦難其實是必須的,因為當決志歸依基督的時候,就注定了受到世界的排斥和逼迫,這是源於基督信仰和世界是處於對立的狀態。保羅這種說法不是叫人去學效「苦行憎」的修練模式,把自己折磨受苦才是符合信仰的要求,而是提醒立志跟隨基督的信徒,為了主基督需要具備「受苦心志」,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基督一同受苦。「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而且要為他受苦。」(腓一29)

回到我們現今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出教會是否興旺,乃取決於有多少信徒願意為基督受苦,以及願意為基督受多少的苦。當教會需要更多的事奉人員發展事工,信徒卻以工作繁忙或者是缺少能力的理由而婉拒,當然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但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究竟我們有沒有「為基督受苦的心志」?

保羅從提摩太的回覆中得知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雖然在患難中卻依然信心堅定,保羅因此十分喜樂,滿心感謝上帝,「我們在上帝面前,因著你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上帝呢?」。保羅從帖撒羅尼迦信徒所受的患難中得到喜樂,原來喜樂是來自受苦中所堅持的信心,這種喜樂甚至比在平安舒泰的日子中的快樂更深刻、更真實。那麼,我們會否願意經歷這種「苦難中的喜樂」呢?

古學賢牧師 - 「生命工程」(2022年9月25日)

林前3:10至15節,使徒保羅以建造房子來比喻我們在教會的事奉,特別提醒我們,「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他將優質的生命和服事比作金銀寶石,而以草木禾楷代表劣質的工作。我們眾人運用主所給的恩賜,盡自己的本份,大家一起所作的工,將會成為上帝永恆國度的一部分。各人有不同的恩賜,上帝差派不同的人互相配搭,大家毋須比較,最重要的是以感恩的心來服事。每一個肢體的力量雖然微小,但都是在眼淚、汗水和困難當中付出的,最後可以呈獻一個偉大的工程給上帝。

歐洲有一個木匠,他即將退休的時候,僱主叫他在離任前再蓋一座大房子,他不情不願地答應了。所以,木匠在蓋房子的時候沒有太用心,只是敷衍了事,僅僅滿足了建造的要求。當房子蓋好了,僱主已經出門旅行,派定他的秘書來告訴木匠:「這座房子是老闆給你的退休禮物,因你多年為他工作。」木匠即時感到又驚訝又後悔莫及!如果他早知道這房子是自己的,必定用最好的材料,以最精細的工序來建成。

親愛的弟兄姊妹,願我們一起立志,用金銀寶石的材料來建造生命工程,一生討上帝的喜悅而活。    

彭偉業傳道 - 「最大的誡命」(2022年9月18日)

曾經有人問團契的意義什麼?與教友聚會,傾訴近況心聲,互相關心,或者一起活動、聚餐、外出。其實這些與沒有信仰的朋友圈內的活動有何區別?記得曾經有一位朋友這樣看團契,覺得團契不一定要在教會,只需要約好三五知己,一同作一些事,最容易吸引人的不用說必定是吃喝玩樂,這樣就算是「團契」了。之後,這位朋友再沒有返教會聚會,他定時約朋友聚會食飯,用自己的方式維繫心目中建構的「團契模式」。

不少人返了教會團契一排之後,也開始覺得「團契」無非是與一班朋友聚會、傾偈,聚會無非是為了見下朋友。不過,就算曾經人數眾多的團契,如果大家都陷入這種對團契的想法,這樣的團契應該會漸漸衰落,因為團契內失去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最大的誡命」。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十二29-30)如果團契內沒有了上帝,沒有一同以「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愛上帝,這樣的團契也失去了核心的意義。沒有了上帝,也有沒有了團契的凝聚力。耶穌說只有實踐了第一個誡命,才能夠達成第二個誡命。「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十二31)團契內必須先要有上帝,共同實踐愛上帝,才能夠達致弟兄姊妹之間的相愛。沒有首先做到愛上帝的團契,也沒有了可維繫的關係了。那麼,在我們設計團契活動時,我們應該要如何規劃呢? 

古學賢牧師 - 「基督耶穌的心」(2022年9月11日)

腓2:4-5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聖經教導我們,不要單單凝視自己的困難,也需顧及別人。「基督耶穌的心」又是怎樣的呢?腓2:6-8節,「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主耶穌放下自己本有的尊榮,甘願被藐視、被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不過,我們不可只看重主耶穌所放棄的,其實祂的虛己更是一種承擔!這位天國榮耀的君王給自己加了人的屬性,完全屈尊自己的身份,甚至承擔了人類生命中的侷限,只是沒有犯過罪。祂擔當所有人的罪,人卻不曉得,以為祂做錯了事而被上帝擊打。

在疫情下,香港市民的生活比以往艱難。無論是草根階層、年老力衰的長者、夾心階層,或專業人士,都承受著不同生活環境及經濟上的壓力,內心焦慮的人比比皆是。今天我們效法基督耶穌的虛己,就當以祂的心為心,放下自我的利益,甘心順服;一方面在經濟、時間和物質上願意捨棄,另一方面在教會的事奉、關懷及代禱方面有所承擔。這樣,我們才能在疫情中仍彰顯基督生命崇高的尊嚴。

彭偉業傳道 - 「生活的祈求」(2022年9月4日)

曾經有人說話:「一個人的禱告生活如何,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屬靈生命如何。」這句說話看似有些武斷,但也不無道理。記得有一次遇見一位基督徒弟兄,我問他最近每天用多少時間禱告,他回應我沒有特別統計自己的禱告時間,但在一般情況之下都不會特別禱告什麼,當遇到有真正重大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就會向上帝祈求。

可以看出這位弟兄對禱告有一定的誤解,並且這位弟兄也因為學業和工作繁忙的關係,已經很少到教會聚會。我們向上帝禱告,是與上帝相交和傾訴的重要時刻,並不是非要等到有重大事情才可以向上帝禱告。上帝喜歡我們與祂傾訴,無論什麼瑣碎的事都可以是我們與上帝傾訴的話題。禱告是塑造屬靈生命的重要構成,沒有日常禱告的生活,也沒有屬靈生命得以成長的機會。

耶穌在主禱文裏,教導我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之後,叫我們為日用所需而禱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11)這是叫我們知道,我們要為日用的需要祈求。所有的日常繁瑣的需要,都可以向主祈求,主會按照我們的真正需要賜給我們。雖然這些禱告又現實又庸俗,然而上帝藉著這些既又現實又庸俗的日常鎖事,向我們說明祂是供應「日用的飲食」的上帝。因為,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信仰。

古學賢牧師 - 「主啊,我願你來!」(2022年8月28日)

現今世代充滿各樣的罪惡,災禍頻仍,我們有沒有留意這末日警鐘呢?昔日,有饑荒、乾旱、瘟疫等災害臨到以色列人,上帝藉先知阿摩司警誡他們,五次說到「……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摩4:6-11)。「仍不歸向」是指他們硬著頸項,離棄上帝。我們會不會也習慣了漠視上帝的說話,掩耳不聽上帝的聲音?

上帝藉先知語重心長地勸誡祂的子民:「以色列啊,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這樣行,你當預備迎見你的上帝」(摩4:12節)。那麼我們該怎樣迎見上帝、等候主再來呢?猶20-21節提到以下四方面:

一.    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勤讀聖經,明白上帝的心意

二.    在聖靈裏禱告:隨時隨地順從聖靈的感動而禱告

三.    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遵守主的道,與信徒彼此相愛

四.    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承認自己的軟弱,存謙卑的心,靠主過得勝的生活

上帝要我們預備好自己,以致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挺身昂首,說:「主啊,我願你來!」

彭偉業傳道 - 「滅國之難」(2022年8月21日)

被擄先知但以理親身經歷盛世的巴比倫王朝被瑪代波斯王朝所取代,他也是這兩個王朝期間備受重視的先知。征服猶大國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執政的晚期,明白到他雖然表面上擁有世上最高權勢,實際上他的王國、權位全屬於耶和華所掌管。他放下驕傲的心態,轉向讚頌耶和華:「現在我─尼布甲尼撒讚美、尊崇、恭敬天上的王;因為祂所做的全都誠實,祂所行的也都公平。那行動驕傲的,祂能降為卑。」(但四37)

可惜他對耶和華的尊重和敬畏,沒有承傳到他的下一代,導致他的國家遭受滅亡。他的兒子伯沙撒繼位之後,在一次千人宴會中把在耶路撒冷聖殿所掠奪的財物展露出來,並且飲酒讚美偶像之物,這樣招來了耶和華的審判。但以理向伯沙撒王解釋在宮殿牆上出現文字,表示耶和華因為伯沙撒王對祂的不敬,要使他的王國滅亡,由瑪代波斯取代。「伯沙撒啊,你是他的兒子,你雖知道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但五22)。

這故事警惕我們,我們相信上帝是上帝給予的恩典,但這不保證我們的下一代可以與我們有共同的經歷,以致他們同樣地相信和敬畏上帝。所以,我們應重視對下一代信仰的栽培,以免他們不至於陷入像伯沙撒那樣的處境。

古學賢牧師 - 「門訓的前奏」(2022年8月14日)

基督教導航會有一句名言:「初生嬰兒必須得到母親的照顧……屬靈嬰孩更是如此。」一個初信者需要明白自己得救的確據,要養成穩定的靈修生活,接受栽培而建立堅固的信仰基礎,加入教會適當的小組或團契,最後要學習與人分享見證。

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節下)。初信主的弟兄姊妹雖然經歷了福音的大能,認罪悔改,但若果要生命完全改變,必須儘早接受栽培。葛培理牧師表示,我們若單作佈道,那只是完成了百分之五的工作。佈道之後是初信栽培,接著是門徒訓練,如此才能長期影響信徒群體的屬靈生命。餵養一個屬靈嬰孩成長,往往要花心思、付出時間去關心和照顧,細心觀察,陪伴他面對挑戰。成長路上,初信者生命被聖靈澆灌,栽培員在旁觀看,會感受到沒有甚麼工作比建造生命更有意義的了!

八月開始的「講解耶穌事蹟」課程已經上了第一課,我們期待為每一個新生命的茁壯成長而歡呼喝采!歡迎你也在場,作為一個被栽培者,或一個接受裝備的栽培員。

彭偉業傳道 - 「如蜜的智慧」(2022年8月7日)

箴言提供給我們不少的生活指引,並且以多種不同的比喻來形象化地表達「智慧」的重要性。今天我們思想一段經箴言,二十四章13至14節:「我兒,你要吃蜜,因為是好的;吃蜂房下滴的蜜便覺甘甜。你心得了智慧,也必覺得如此。你若找著,至終必有善報;你的指望也不致斷絕。」

在這裏,作者用了兩個勸誡:「要吃蜜」和「得智慧」。「要吃蜜,因為它是好的」。蜜糖味道甘甜,滋潤喉嚨,使人感覺良好,加添能量,對身體有益。同時,作者指出「得智慧」的超然重要性,智慧裏所承載的是永生的應許,當人能夠按著智慧的原則生活,就走在真理的路途之上,必然能夠走進滿有祝福和豐盛的人生,「你的指望也不致斷絕」。「蜜」只給予短暫的快感,智慧卻影響深遠,是一生之久。得著智慧的生命,就好像吃了蜂房滴下來的蜜糖那樣甘甜,是一個充滿意義和信、望、愛的生命。

這兩節經文是箴言關於智慧的格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體會掌握聖經智慧的重要,堅持在聖經上學習,持守真道,享受一個甘甜如蜜糖、 充滿智慧的人生。

古學賢牧師 - 「沒有別的選擇」(2022年7月31日)

主耶穌對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節)。主耶穌到世上來,只有一個使命,就是宣教。上帝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差派祂的獨生愛子。現在主耶穌也沒有別的選擇,祂升天的時候,把宣教的棒子交給門徒和教會。主的生命在我們裡面,藉此我們可以完成祂要做的事。

感謝上帝,祂愛我們,差遣最好的僕人戴德生、馬禮遜等宣教士來中國。他們離鄉別井,遠渡重洋,在多處播放福音的種子。時至今日,眾宣教士的血和汗終於有千萬倍的收成。國內的教會,包括閩南各堂會,都是宣教的受惠者。對那些付上生命代價將福音傳入閩南的宣教士們,我們感謝他們的貢獻。1842年在美國出生的雅裨理牧師抵達廈門鼓浪嶼,他開拓了閩南地區的醫療宣教工作,被尊稱為「閩南宣教第一人」,對福建基督教發展功不可沒。

很多基督徒說:「教會復興之後,我們就有力量關心宣教。」若是如此,大部分教會就可藉詞推搪,不作差傳了。我們需留意:使徒時代已開始實踐差傳,他們不把注意放在經濟上,但努力禱告,按聖靈的感動,差派宣教隊往西方傳道。宣教士忠心地工作,不但轉化人心,也改變了整個世界。感謝讚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