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主日的信息,是我們所熟悉的主禱文,相信每一位決志信主的基督徒,對主禱文不會陌生,然而每次再閱讀或背誦主禱文的時候,都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和更新,可見主的話語和能力實在奇妙。
主禱文的開始「我們在天上的父」具備相當的意義。上帝乃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我們本來是上帝所創造的受造物,受造物永遠不可能與全能者相比,就如我們窮一生的智慧和能力,也不可能明白上帝的本體內容(Ontology):上帝所屬的時空、本質、維度。然而,上帝卻愛我們這些受造物,驅使祂自己與我們建立關係,以致我們可以稱全能的上帝為「我們在天上的父」,使我們能夠藉著耶穌基督,享受成為天父兒子的寶貴福分,我們也從此成為天父的兒女。
上帝成為了我們在天上的父親,成為了上帝的「嗣子」,我們便可以坦蕩蕩地向祂傾訴,深信祂必定垂聽我們的祈禱,供應我們一切所需要的。「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上帝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羅八17)
日前牙痛難當,見牙醫後就脫了一隻大牙。後來回家數一數,發現左右兩邊各已損失一隻大牙,現時開始不能好好地吃一些需要用牙力的食物,心裏頓時知道自己的牙齒和年齡成反比了!對鏡自憐一番以後,我即時到網上瀏覽,找著2020年聯合國世衛組織對人類年齡階段的重新定義:
未成年人:0至17歲;青年人:18歲至65歲;中年人:66歲至79歲;
老年人:80歲至99歲;長壽老人:100歲以上。
過了壽命的一半,就是進入了人生下半場。《人生下半場》一書的作者班福德(Bob Buford)是著名的電台總監和成功的商人,但事業上的成就沒有給他帶來滿足,他才轉向追求人生的意義。人生在世,「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傳3:12節),下半場應該將善事做得更好、更多。有人家財萬貫,卻終日想著賺取更多,不能服事上帝;有人所賺僅足糊口,仍樂意捐獻,付出體力和時間去扶持更有需要的人。
下半場不是等死,而是有新的任務,就是將人性中扭曲了的品格和行為加以化解,使它不再纏累我們,可以安心活得更精彩。我們的智慧和愛心,切勿與年齡成反比。下半場需要重新規劃,人生才不致白走一趟。應當積極考慮作青年人的導師、關懷宣教工作、參與福音機構義工服侍、珍惜機會與未信主的親戚朋友分享信仰等等。即使用了很多時間幫助一個人信主,都足以令整個天堂鼓掌!
約翰福音七章37-38節 :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喝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關於「生命之河」之描述,在新舊約聖經裏出現了好幾次,那指示我們上帝的豐盛和慈愛,賜予我們永恆的生命和將來美善的居所。然而,這生命的活水不單止存留在永恆的樂園裏,更因為耶穌基督活在我們生命裏面,這活水在信徒的生命裏湧流不息,所以耶穌說:「要從他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基督徒運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使福音得以廣傳,滋潤安慰周遭的生命。剛過去的佈道會,我們看到教會同心邀請親友到來,一同領受這福音的恩澤,這豈不是因為在我們心中的活水湧動,驅使我們把這極美的盼望傳揚開去嗎?願我們教會這份同心傳福音的堅持不會止息,主加添我們力量和智慧,讓福音的大能如信心的活水長流不息,祝福我們這世代。
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提及一位家主,遠行之前按三位僕人的才幹,分別給他們五千、二千及一千銀子。後來他回來了,與僕人們算帳。領五千的另外多賺五千,領二千的也賺了二千,主人稱讚他們又良善又忠心。但領一千的將銀子埋在地裡,主人斥責他又惡又懶,並且奪過這僕人的一千銀子,給那有一萬的。
主人以「良善、忠心」來審度他的僕人,這是公平的,與世上的標準完全不同。「良善」描述僕人的品格,「忠心」顯示他們的態度;將來上帝也用這兩方面來審核我們。上帝不會看我們在地上所獲得的成就、財富和影響力,祂看重的是我們的品格和事奉的態度。雖然世人高舉卓越與成就,上帝卻不比較結果,祂所要求的是我們盡用恩賜。
有些弟兄姊妹雖然恩賜未必引人注目,仍然貫徹始終地為主工作,愛護肢體。他們愈肯付出愛心,愛心就愈增長。是的,上帝喜悅我們運用恩賜來服事弟兄姊妹,人若不願被主使用,他已有的也被剝奪淨盡。今天,我們所作的事奉儘管不起眼,主在暗中察看得細緻入微。當主再來的時候,歷世歷代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將站在同等的臺階上,領受上帝的獎賞。
哥林多後書六章1-2節:「我們與上帝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白受他的恩典;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幫助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我們明白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賜予我們,讓我們該死之身獲得拯救,將來能進入永恆的國度。我們也不願意只是白白地領受上帝之恩,我們願意事奉上帝,回應上帝對我們的愛和恩典。
然而,當我們事奉了一段時間後,往往或會發現事奉的初心漸漸枯乾,尤其是當發現自己的事奉未曾得到別人的支持和正面的評價。這是恆常事奉者經常遇到的困境,若然事奉者沒有一套神學論述來了解事奉的職事,恐怕他們的事奉生命不會長久。以賽亞書四十九章4節:「我勞碌是徒然,我盡力是虛無虛空。耶和華誠然以公平待我,我的賞賜在我的上帝哪裏。」保羅在他的事奉生涯中,經歷過多次被別人批評和指責,但他依然專心事奉從不放棄,他的眼光放在上帝那裏 。事奉不是為別人而做,唯獨一切所做的是為上帝。弟兄姊妹,我們應該有如何的事奉觀念呢?
本堂祈禱鏈始於今年二月,期間多次為患病或心靈受困擾的肢體禱告,祈求上帝醫治他們的身心靈。當我們患病的時候,上帝可以直接用祂的大能醫治,也可以透過祂所造的人和物來醫治我們。上帝將智慧賜給醫護人員,也賜我們信心和恩典,使我們得以痊癒。早前張福民牧師在團契中作見證,分享上帝透過醫生將他從嚴重的心臟病中拯救出來,那時他的心臟只剩下約百分之十的功能!上帝賜張牧師信心,藉著醫生和藥物使他康復過來,他得醫治是出於這位掌管生命的上帝。
我們知道「健康」是指身體、精神及靈性三方面處於良好的狀態。上帝不單可以醫治我們的身體,也能醫治我們的靈魂。詩103:3節,「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祂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今年九月一日,我為一位姊妹的母親禱告,她因患嚴重的疾病在醫院接受治療。姊妹馬上聯絡院牧,經幾次探訪後,她母親清楚決志信主。翌日,姊妹將母親信主的消息告訴父親,想不到父親竟回應說:「我也願意一起信耶穌。」上帝應允了姊妹多年的禱告,感謝主!
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節:「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使徒保羅說:「我效法基督,你們該學習我效法基督。」不少朋友決志信主之後,往往沒有繼續堅持返教會聚會。歸根究底,其實是不清楚返教會聚會目的是為何,也不清楚做了基督徒之後,往後的生命,跟著應該要做些什麼,有什麼要做得到,有什麼是對自己重要。
倘若我們是基督徒,就是跟隨基督的人,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以基督的心為心,基督為最高榜樣,服事上帝和服事人。基督徒的想法和態度,應當是謙卑、順服、無私、捨己為人、至死忠心。然而,要達致以上的行為標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學習聖經真理,年復年、日復日,並且與教會內的同行者共同追求真道,互相支持勉勵,才能慢慢地讓自己越來越像基督。效法基督是基督徒的終生使命,也是基督徒在地上的責任,在我們的生命上發揮出基督的香氣,使別人在我們的身上看見基督。這樣,基督的愛彰顯到我們身邊的人,使他們得到祝福。弟兄姊妹,讓我們承擔起這個重要的使命吧!
敬拜是上帝子民生命的中心點,詩篇多處呼召我們一起來敬拜上帝,如詩95:1節,「來啊,我們要向耶和華歌唱,向拯救我們的磐石歡呼!」敬拜使我們從繁忙的生活中暫停下來,進到上帝的殿中,像百姓朝見君王一般。我們向上帝讚美、感恩、奉獻,並且聆聽祂的話。詩96:8節教導我們:「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祂,拿供物來進入祂的院宇。」奉獻是尊榮上帝最具體的表現,人向上帝回應的高峰就是全然的奉獻自己,甘心遵行上帝的旨意。敬拜不是求在上帝面前「加分」(積功德),因祂極尊貴和榮耀,該受我們的敬拜。我們不單在主日敬拜上帝,也在一個禮拜裡的每一天,故此靈修就是個人向主的敬拜。
每一天的靈修幫助我們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雅4:8節上,「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靈修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每天一點一滴地瞻仰上帝的榮美,聖靈在我們生命中作工,使我們愈來愈愛慕上帝,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樣,我們才有力量按上帝的心意而活。屬靈生命需要不斷地培育和修整,一班弟兄姊姊費心思籌備多時的秋令會,正是我們操練靈命的好機會,甚願弟兄姊妹都來共赴靈宴。
9月11日教會舉行佈道會,主題:「活在當下?」,我們實行「一領一」行動,每位弟兄姊妹都定下一位邀請對象,祈求上帝帶領邀請對象能夠應邀出席,並且在聖靈的帶領下決志歸入耶穌基督。或者,有人擔心被邀請的對象會依然心裏剛硬,拒絕耶穌基督的福音,所以不太安心去放膽邀請。然而,一個人會否決志信主,是藉著聖靈的帶領,這是我們邀請者所不能控制。所以,只要我們履行邀請對象的責任,就可將使人得救的責任交託上帝並且祈禱。
哥林多後書2章15節,「因為我們在上帝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我們向人傳福音,若然對方拒絕接受,不代表我們為福音的付出變得徒然。傳福音者都散發了「基督馨香之氣」,意思是對於不能得救的人,在他生前所傳過的福音信息,即這些「香氣」,將成為他未來葬禮的祭禮;對於能夠得救的人,這些香氣甦醒他們的靈魂。傳福音是關乎生與死的職事,所以保羅不禁加上一句:「誰能擔當得起?」。(林後二16)
弟兄姊妹,傳福音是羞辱、自我虧損的職事?或是決定生死、影響深遠的職事?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甘心做這事,這是我們在基督耶穌裏的責任 。
早前有姊妹請我們為一位長輩祈禱,該長輩身體軟弱。姊妹向她傳福音,她堅決拒絕,也不接受探訪。但後來在好友的帶領下,她決志接受主,並且信心堅定,心中滿有平安喜樂,甚至積極向人分享見證。她之所以願信主耶穌,不只是因為那位好友,而是因為之前已有不少人在她身上做了許多撒種的功夫。就像人吃了十二個餛飩飽了,不是因為第12個餛飩特別令他飽足,而是因為先前他吃了十一個。我們傳福音,也許是撒種的,也許是收割的,都會一同快樂(參約4:36節)。
昔日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傳道,她信主之後,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4:35節)。門徒不明白,他們看著四周明明是嫩綠的麥田,為何主耶穌說莊稼已經熟了呢?祂所說的是屬靈的莊稼,是指敘加城裡的撒瑪利亞人。主耶穌要門徒看見,這些人需要天國的福音。
今天不少基督徒覺得收割的時候尚未到,永遠還需等四個月;所以關鍵在於你留意的是甚麼。許多人外表看來很好,但心裏充滿愁苦,物質和金錢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甚願我們體貼主耶穌的心,帶領人歸回主的羊圈,使人的生命得著醫治和牧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