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不下,進入第三年,顯出人的能力是何等渺小,我們並非凡事可以掌控。面對生死關頭,人才發現甚麼是自己真正看重的。提後3:1-2節告訴我們,末世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人會專顧自己。然而,疫情縱然嚴峻,基督徒不應只顧自己,而要彼此相顧、互相扶持,這是上帝子民應該活出的見證。 最近聽到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風雪中,有位基督徒與朋友結伴回家,天氣突然變得愈來愈寒冷,眼看他們有可能不會活著回到家中!基督徒無意中看見山坡上有一個人躺著,已經失去氣力。他動了慈心,就請求朋友幫他一齊扶起那人,回去他們的市鎮。朋友說:「我們自身難保,你還要幫助別人?」跟著,朋友撇下二人,向前走了。基督徒唯有獨自把那人扶起,攙扶著一起慢慢地走。個多小時之後,基督徒帶著那人,終於回到市鎮。他不見朋友回來,才知道原來在半路上,朋友已經凍僵了。基督徒卻因為出力扶持那人,身體發出熱力;又與那人身體互相靠攏,兩人就都活過來。那基督徒所作的,正如腓2:4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按照聖經,教會是如何誕生的呢?一般學者都相信,教會的誕生源於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記錄的五旬節聖靈降臨事件。「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我們各人怎麼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徒二5-8)
當時由各國來到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經歷了聖靈降臨的異象,遇見三個兆頭:天上巨響,如大風吹過(二1);舌頭如火焰落在各人頭上(二3);說亞蘭語的加利利人,因聖靈降臨竟能說出別國的話(二6、8)。眾人聆聽彼得講論上帝拯救的新時代來臨,雖然各人所說的語言不同,在聖靈的同在之下,也聽得明白,眾人被聖靈感動,三千人信主。從此教會正式誕生,眾人彼此恆心遵守使徒教訓,受洗、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二41、42)。 原來教會開始是來自一班操不同語言的人,同心合意在聖靈帶下領彼此相交。回想我們現代教會傾向「同質化」,即相同背景、祖籍、語言群組的信徒,傾向尋找與自己背景、語言相同的教會。我們是否可以從另一角度去看,真正的基督教會是不會讓文化、背景、語言的分野,成為相交的障礙。在聖靈的帶領下,必會維持合一,這給予我們有多少反思?
上個禮拜,我的腳板底有一個位置異常劇痛,腿部幾組肌肉有灼熱和火燒的感覺。禮拜三晚上,劇痛由腳板延伸到小腿及大腿,當時想往急症室,但因太太已經為我預約政府醫生,所以便到藥房為我買消炎藥和止痛藥暫緩痛楚。翌日,醫生問診十分鐘也未能確定是甚麼病症,直到看見我小腿有一大堆水皰,才確實地說:「你生蛇了!」當時我大感意外。服藥七天後,病徵大致已經消退,感謝上帝!
我在三歲時出水痘,痊癒後,那些帶狀皰疹病毒潛伏在我體內的神經系統,竟達六十年之久!病毒突然無聲無息地發難,可以在人的腰部或其他部分纏繞,將人俘虜。同樣地,「罪」可以隨時在我們心裏發動,攻擊和誘惑我們。 相信大家都遇過一些基督徒獨自絕望地被罪緊緊纏住,他們失去往日的光彩和喜樂,不能在天路上奔騰。被罪纏繞的後果是多麼的嚴重,足以令一個積極奮進和委身的信徒被俘虜;誰可伸出援手?求主激發我們的愛心,多留意身邊的肢體,因為他們隨時需要我們的禱告和關懷,領他們到最偉大的釋放者主耶穌那裏。聖經說,我們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參來4:15-16,12:1-2)。
今天是聖誕節的翌日,傳統上稱呼這日為「節禮日」(Boxing Day)。大家在聖誕節的日子應該收了不少禮物,在今天就是把禮物拆開的日子, 感受聖誕節為我們帶來的歡樂,和別人賜予的恩惠和關心。在分享這歡樂的同時,也讓我們思想這歡樂的來源:「上帝就是愛」。
約翰一書四章 7-8 節,約翰說明了一項十分重要的神學命題「上帝是愛」:「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識上帝。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上帝, 因為上帝就是愛。」
「上帝是愛」(ὁ θεὸς ἀγάπη ἐστίν)是一句不易明白的說話。從客觀的物質世界的角度看,「愛」是不能夠用理性客觀、數據、實證科學表達出來。「愛」是主觀感受,但卻又是我們的生命裏不能缺少的最重要組成。人若然失去上帝的愛,就不可能擁有生命。上帝原本不需要創造我們,當人類叛逆犯罪離開上帝,上帝決意差派獨生子耶穌基督為人施恩拯救,祂創造我們和拯救我們唯一的原因只是為了「愛」。所以,祂期望我們能夠把祂的愛彰顯,所以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在哲學層面上,我們不能明確地理解上帝的本體(Ontology),但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上帝的愛在我們生命裏彰顯,所以神學家能夠斷言「上帝是愛」。
在今天的聖誕節的「節禮日」,看看我們所收到的禮品和別人的祝福的同時,也讓我們不斷地感受上帝如何愛我們,祂本身就是「愛」
太1:20-23記載,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叫他只管娶馬利亞,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上帝同在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福氣和保障,大衛這樣對主說:「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詩23:4節上)。今天我們也可以這樣說:
我雖然行過「苦難」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孤單」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失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失眠」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經濟拮据」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體弱多病」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兩代不和」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情緒困擾」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親人離世」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工作過勞」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含冤受屈」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我雖然行過「癌症治療」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主耶穌應許:「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裏來」(約14:18節)。感謝主,祂是永遠的以馬內利!
當你預測到大災難將要來臨,你會如何?若然經營的生意將會有重大損失,所幹的職位將要被裁撤,經濟面臨重大挑戰,身體患上嚴重疾病,我們可以如何做?面對這些困境,固然我們需要冷靜面對,尋找應對辦法,但我們信仰裏面所說的「平安」,真的可以獲得嗎?
或者,哈巴谷的經歷給予我們一些啟發。哈巴谷書三章17-18節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
哈巴谷正處於亂世,北國的十個支派已經被擄,南國猶大國被埃及入侵和操控。上帝預示將要興起比埃及和亞述更兇狠的政權巴比倫入侵猶大,猶大國將要陷入混亂和滅亡的預警之中。國破家亡,猶大人將要失去一切,財富、身份,和尊嚴。哈巴谷先知因為預見這些景象而惶恐,然而他禱告後卻安定下來。先知能夠安定下來的原因,不是禱告的事情已經解決,而是他認定了對禱告對象的信心-對上帝的信心。
他回顧了上帝帶領以色列出埃及、入迦南的恩典歷史,最後他以信心重新認定上帝掌管歷史的大能和主權,將自己個人和以色列民族的命運重生交給上帝,於是他發出偉大的信心宣告:「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 面對將要來臨的困境,我們能否學效哈巴谷那樣,將自己的命運重生交給上帝,獲得那超越一切的「平安」嗎?
聖誕節臨近,各大商場、食肆及公眾場所都有慶祝活動,令聖誕節娛樂化、商業化和世俗化,甚至扭曲主耶穌降生的意義。聖誕真正的主角 - 主耶穌 - 被各種娛樂節目取代了,所以有些教會反對慶祝聖誕。不過,各人在堅守自己立場的同時,也須尊重別人有記念主降生的自由。
聖經對於主耶穌降生的事實與屬靈的意義多有陳述,重點不是甚麼時候(when),乃是誰(who) 降生了!在這期間,大家可以更專注地默想道成肉身、馬利亞尊主為大、天使報佳音、先知稱謝上帝、博士來朝……與其說聖誕節是主耶穌的生日會,不如說是我們的培靈會,我們當以極大的喜樂和敬畏來重溫這關乎萬民的大事!
以下送給大家一首詩歌《聖誕獻愛心》:
「願能盡我心,獻奉愛主心,聖誕獻出真摯愛。
寒夜未盡見溫情,驅散夜冷黑暗,耶穌出生在荒野伯利恆。
來分享主的溫暖,真愛熱暖心窩,向世界獻出真的愛。」
聖誕節也提醒我們去關愛不被重視的一群,因為主耶穌降生的晚上,天使報喜信的對象是牧羊人 (路2:8-15)。在你的家族親朋當中,可有被你遺忘的人呢?
當一個人初信主時,往往都熱心禱告,凡事交託,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禱告蒙應允後,對主的信心不斷遞增 。之後在漫長的信仰生活過程中,總會遭遇挫折和失敗的經歷,那時候就會發現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未蒙應允,凡事不順利,開始對主的信心漸漸減少。令人想不通的是,既然主是愛自己的,為何會讓自己遭遇這些困苦?
有這種心理其實源於一個不恰當的假設:「相信上帝」不就是相信祂能夠凡事叫自己順利嗎?如果心裏懷著一種利益交易的心態而相信上帝,這樣的信仰必然招致失落、迷惘,和最終的離開。保羅甚至對腓立比信徒宣稱「基督於他有損」,腓立比書三3章7節:「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保羅原本是猶太教內的明日之星,有令人羨慕的出生背景和猶太教權威教師作師傅,但他卻後來決定追隨基督,成為猶太教的叛徒,同時在基督使徒群體中一直受到別人挑戰他的使徒身份 。為傳基督的緣故,他不斷招致別人的逼迫甚至入獄。基督對他當然是「有損」的,但為何他繼續堅持? 腓立比書三章8節:「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保羅已經沒有將自己的利益和好處放在心裏,那些全是糞土,他的生命只為得著基督。信主歸入基督,最終要追求成為生命成熟的信徒,不再看自己眼前的利益為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心靈預留幾多空間給予基督。這樣的信仰才是的基督信仰。
在某個地方,某個教會,傳道同工和會眾的靈性原本都在沉睡中,忽然甦醒過來,很自覺地預備好自己迎見主。然而,他們還不知道這動力從何而來!極有可能是由於一兩位忠心、獻身的弟兄姊妹鍥而不捨地禱告。他們為教會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約2:17節),就迫切地與更多人一起為教會禱告,又展開個人佈道的攻勢。不久,弟兄姊妹陸續帶領初信決志者到教會來。
早期的解經家鍾馬田說:「教會不應耽於安逸,要期盼復興!太多信徒安逸閒懶地過生活,屬靈生命總是原地踏步,沒有向著基督的標竿直跑,從來沒有等候復興。」
芬尼牧師(Charles Finney)為「復興」下了定義:「復興是基督徒重拾起初的愛,使罪人對上帝有所醒覺,並願意回轉歸向祂。復興可以挑旺、振奮與重整一所衰退的教會,並使人重新注意上帝的命令。」 教會面向復興,需要整體竭力追求真理,實踐信仰,傳揚福音,關懷宣教工作,信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約15:7節,主耶穌應許:「你們若常在我裏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是因為弟兄姊妹的禱告,復興才會來到。今天主耶穌仍在尋找復興的器皿,這器皿必須是一個禱告的人,因為復興之先必有禱告。所以我們應常提醒對方:「你今天有沒有為教會禱告?」
現在已經到了2021年的尾聲,對於今年度教會主題:「渴慕真理,彼此相顧」,大家從中得著了幾多?可有反思?今天與大家一同思考一段經文,與大家一同反思在教會主題上,我們還有幾多空間可以前進。腓立比書二章2節:「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相同意念、相同愛心、相同的心思,是可以讓保羅喜樂的基督徒素質,經文所指的「心思」和「意念」是源自同一希臘原文(φρονέω)。葉應霖博士深入地闡釋這字詞的意義:「保羅不是盼望機械性的行為合一,不是不加思考洗腦式合一,也不是倚靠理性而不用信心的合一 。他所期望的合一,是建基於弟兄姊妹經過深思熟慮後與上帝結連的合一,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合一 。」保羅所反對的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合一, 那是一種貪圖虛榮,充滿計算的生命模式。人們若然表面地傳揚基督,但實情卻是動機不純,這會加添保羅的枷鎖。
我們關顧身邊教友,傳揚福音,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什麼?若然我們的行動不是出於我們與上帝愛的關係,為著別人的屬靈生命而著急,而只是為了迎合教會主題事工的要求,表面上做關顧的功夫,相信這不是上帝所喜悅的?也不可能會有果效?弟兄姊妹,讓我們關顧別人時,不是出於自己的意欲,而是出於與上帝的愛,這樣我們就不會覺得關顧別人會變成自己的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