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15:1~8節」
最後晚餐之後,主耶穌向門徒講出著名的「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
一、主耶穌是真葡萄樹
舊約聖經常以葡萄樹比喻以色列人(賽5:2節、耶2:21節),他們結不出好果子,反充滿貪婪、驕傲、不義的事。約15:1節上,主耶穌宣告:「我是真葡萄樹」,這宣告是約翰福音七個「我是」的最後一個。主耶穌稱自己是「真葡萄樹」,表明祂是真正能夠滿足上帝心意的葡萄樹。主耶穌實際上是宇宙萬有的創造主(約1:3節),祂竟然用最卑微的植物來代表自己。沒有人會用葡萄樹的樹幹去造傢俬,更加不會用來造聖殿的器具。但是葡萄樹結果子的比例是最高的!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結果子的樹,所結果子的數量,能比得上葡萄樹。約15:1節下,主耶穌說:「我父是栽培的人」,表明主耶穌完全順從上帝的差遣和引導,以致祂這棵葡萄樹被建立起來。主耶穌又說,祂的門徒是這棵樹上的枝子。
二、主的門徒是枝子
約15:2節,嚴格來說,未信主的人在本質上也是屬於主的(詩24:1節,「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耶和華」)。不過,沒有生命關係的連屬是沒有用的,不能存到永遠。約15:2節下,凡結果子的枝子,天父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世界上很少樹木像葡萄樹,它的枝葉差不多被剪光,最後反而生產出更多果子!約15:6節指到枯枝是沒有用處的,比喻如果天父不修剪我們,任憑我們按著自己的意思生長,我們的生命就會浪費在那些不能結果子的事物上。我們願意成為那一種生命呢?豐盛蓬勃的生命,抑或成為枯枝呢?豐盛的生命必定多結果子,而多結果子的生命同樣要常被「修理乾淨」。在聖經裡,每一個被上帝所使用的人都被磨練,以致於逐漸成熟。當一棵茂盛的葡萄樹被修剪到幾乎所有枝葉都沒有的時候,就像一根爛木在地上,難看到不得了。當我們受到嚴厲的修剪,雖然被刀割得極深,痛雖然很劇烈,但想起「我父是栽培的人」,立刻感到無盡的安慰。約15:3節,主耶穌用祂的說話來修剪我們,我們若忽略主的道,靈命就會枯乾。「修理乾淨」的目的,就是將那些阻礙我們吸收養份的事物除去,使我們茁壯成長。那些一直到今天仍然糾纏在我們身上,不造就人的行為和言語,我們要將它們都交給主,求主修剪。
在葡萄樹的比喻中,從樹幹流到樹枝裏的汁液,好比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我們與主耶穌之間的連繫,是透過聖靈的運行,使基督的豐盛流到我們裡面。第7節,主耶穌將「常在祂裡面」同「禱告生活」相題並論。主耶穌在世的時候,祂是極其重視禱告。祂是上帝的兒子,人類的救主,尚且如此重視禱告,何況我們呢?約15:10節,遵守主耶穌的吩咐不是勉強的,而是一種愛的表現。主耶穌期望我們更多親近祂,遵行祂的話,以致經歷豐盛的生命。 約15:8節,基督徒生命最大的滿足就是榮耀上帝,我們可以問自己:在公司裡面、在朋友當中,我是否他們的祝福?我在家人、親族的面前,是否能榮耀天父?在教會生活裡,我是否常建立弟兄姊妹的生命?主耶穌這棵真葡萄樹豐收之日,就是上帝得榮耀的時候!因上帝滋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結出果子,顯出祂豐盛的的慈愛與大能!當那些原本悖逆帝、抵擋上帝的人,成為主耶穌的門徒,口稱基督為主,成為基督福音的見證人,這就彰顯天父所當得的榮耀了!
經文:「路加福音18:31-34節」
受難節和復活節即將來臨,很多教會都會根據福音書去宣講,讓弟兄姊妹準備心情去迎接這個節日。今天我要講的是耶穌基督在世之前,準備進入耶路撒冷去參加逾越節時在此時發生的事。這時耶穌有一些話要告訴門徒,除了要讓他們準備心情去過逾越節外,也是訴說耶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門徒有什麼反應呢?路加福音18:31-34說:「 耶穌帶著十二個門徒,對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寫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他將要被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並要鞭打他,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這些事門徒一樣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隱藏的;他們不曉得所說的是甚麼。」今天我們用這段經文去思想耶穌在人生最後的階段所做的事,亦幫助我們在來臨的受難節和復活節準備心情去明白耶穌的心意。
看到這段經文讓我想起一首詩歌「只有你─永恆的主」,其中的歌詞:「誰知心痛苦,誰解心裡憂 ⋯⋯」原來門徒完全不明白耶穌所說的話,不明白祂的苦心,想不到耶穌也有這樣的經歷。耶穌想讓門徒知道,祂就算知道預言所發生的事,自己亦願意走上這條苦路。耶穌不只預言一次,在馬太福音16:21節和路加福音 9:21-22節亦預言過自己受難和復活,耶穌三次預言告訴門徒,但他們卻都不懂。耶穌想彰顯給門徒,就算知道是苦路也要去走,是因為祂要成就救恩。
以賽亞書53:4-9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上帝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以賽亞先知給我們看到,耶穌基督是為了我們的罪,甘願做這隻被宰殺的羔羊,流出的寶血就是為了我們的罪,我們卻不明白這個意思,反而將祂釘在十字架上,但以賽亞先知繼續在第10節告訴我們不是單單人有份參與,最重要的請大家留意:「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另外我們從約翰福音3:16節就明白上帝的心意:「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耶穌基督藉著聖誕節卑微的來到世界上,一步一步走著苦路,就是為了我們的罪。
一、追夢的人
可 3:7~8,有許多人不惜翻山越嶺,放下日常的工作,從四方各處來跟隨主耶穌。他們是一班追夢的人。我們細心思想,這些生活在羅馬鐵腕統治底下的亡國奴,有甚麼資格談夢想?似乎上帝已經放棄他們,窮困的生活亦令他們失去尊嚴;但主耶穌的教導和神蹟充滿屬天的權柄,再一次燃亮他們的心。可 3:13~15,太10章和路6章都記載這事,主耶穌整夜禱告上帝,到了天亮,叫祂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主耶穌要求這十二人向祂委身,常與祂同在,意思就是與祂更密切的交往。主耶穌呼召他們接受門徒訓練,這種訓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與祂朝夕相處,去吸收祂的言教和身教。
門徒訓練是猶太人信仰賴以傳承之歷史最尤久、最有效的模式。舊約聖經最早的記載,在撒上19:20節,約主前900年,撒母耳監管一班先知;王下 2:3 節,約主前840年,以利亞作以利沙的師傅。新約時代,施洗約翰收門徒 (約 1:35節);使徒保羅原是法利賽人迦瑪列的門徒 (徒 5:34節,22:3 節)。主耶穌不單要求十二使徒常與祂同在,祂也差遣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有勝過邪靈的權柄。所以,門徒訓練的目的,絕對不是傳遞知識,而是師傅培訓下一代承擔使命的「師傅」。
二、追夢的人 → 基督的使徒
接下來我們會問:「主耶穌這十二個使徒是烏合之眾,他們各人的夢想又不一樣,到底能否成大器?」賽55:8~9,耶和華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弗 3:20 節,「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有人問:「主耶穌是無所不知的,祂早知道猶大將來會出賣祂,為甚麼祂仍要選猶大作使徒?」於是有人說:「其實猶大是注定要賣主的,否則主耶穌怎有機會上十字架?所以猶大被選派作這角色是無奈的。」老實說,主耶穌自己沒有解釋為甚麼選猶大,但祂也沒有解釋為甚麼選其他十一個人。不過,若認為猶大是注定作為出賣主耶穌的一個棋子,這說法是不對的,因為可14:20~21,主耶穌表明,祂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祂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約 12:4~6節說明,猶大賣主是出於自己貪錢的本性。追夢的人能成為基督的使徒,關鍵在於甚麼?他們好比未經加工的玉石,只要他們敞開自己的心,願意被主耶穌琢磨,又願意與其他使徒互動,在當中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命和夢想,他們就成為基督的使徒。 你心裡是否還有夢想?請你好好的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我們的教會禱告。願我們心有夢想,未甘奔波終一生,不惜翅翼斷,不安於低地;遠飛不知的那方向,總比平庸值得。深願主為我們選取前行的路徑,為理想飛奔。我們要為主的使命立大志,獻盡所有。或會再沒有造夢者,仍要這生振翅。
經文:「路加福音15:11-32節」
今天分享的故事是路加福音第15章,是耶穌用比喻講的最後一個故事,前兩個故事是牧人尋羊和婦人尋錢。路15:1講述「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另有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耶穌的行為,引發耶穌講比喻,內有三個故事。三個故事有共同點和分別,共同點是失去一些東西,但失去的分別是羊、錢和人。比例方面,一百隻羊失去一隻、十個錢不見一個、兩個兒失去一個。如何找到?失羊者撇下九十九隻去尋失去的一隻,失錢的婦人主動去尋找錢,但父親沒有主動尋找兒子。找到後的反應是甚麼?請同伴一起吃喝快樂,也提到天上的喜樂,但第三個故事沒有提到天上的快樂。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失羊者,第二是婦人,第三是父親,而結論同是失而復得的喜樂。
12-13節「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有個研究比喻的學者用了十五年時間走訪世界各地,問當地人兒子在父親還健在時要求分家產是甚麼意思?得到的回覆是從來沒有人會這樣要求,就算要求都不會分,因這要求的背後意思是希望父親早點離世。12節有兩個「分」字,第一個「分」是兒子要求父親把他應得的家業無條件地送給他,第二個「分」是父親分派家業給兩位兒子。小兒子不單要求分家產,也要求有權處理所得的財產。那學者分析,當時的社會有個慣例是父親健在時有權利靠這些家業的收益為生,即兒子沒權動用家產。13節顯示小兒子能隨意處置和動用家產,背後意思是兒子等不了父親離世,他要離開,不再依附父親。「遠方」不僅表達距離很遠,更表達離開所出生成長的家,徹底與塑造他生命成長的生活、思想、行為模式割裂。「遠方」代表渺視厭棄,小兒子不想跟這出生的家有任何關係,以上是小兒子的心態。15節小兒子去放豬,曾與豬一起生活過。猶太人不會養豬,因豬是不潔之物,小兒子成為不潔之人,暗示連他自己的本地本族及父家不會再接受他,這進一步加深小兒子與父親的距離和隔膜。小兒子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想離開父家,斬斷所有關係,不再想屬於那地方,不再認這父親,他要靠自己。 「家」是屬於你的地方,也是你所屬的地方,代表我們的來源。歸家當然要先離家,離家標誌著你本來「在家」。心靈浪子渴望回歸到自己的本源,回歸到所屬的地方,這渴望就是靈修追求靈性培育成長的推動。靈修是踏上歸家之路,上帝是我們回歸的家,是我們心靈安頓的居所。17節講小兒子「醒悟」過來,「悟」代表「吾」加「心」,即我的心。「悟」隱含兩個意思,一是「悟」是用來意會,不是用來觸摸,因發生在我的內心裡;二是「悟」是表明有些答案是往內心探索,向著自己心靈深處進去。18節小兒子「起來」,表達他選擇踏上歸家的路。小兒子在最潦倒時,回歸他的心靈深處,發現原來有家可歸,然後決定歸家。
經文:「約翰福音14:6節」
太20:17~19節,在上耶路撒冷路上,主耶穌預言自己將要被釘在十字架上;吃逾越節晚餐的時候,約13:21節,主耶穌告訴門徒,他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祂了;約13:33節,門徒原以為主耶穌快要作王,突然祂說要去一個門徒不能去的地方,門徒的美夢成為泡影,心裡面當然極度失落;還有,主耶穌又預言彼得三次不認祂(約13:38 節),門徒聽了即時愕然!基於以上原因,門徒心裡憂愁,約14:1節,主耶穌就安慰他們:「你們心裏不要憂愁……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大家要注意,主耶穌是說「我去」,祂不是無奈地遇到不幸,祂是自願去的、祂選擇去的,是為了愛我們而去。
一. 多馬的疑問:「我們怎麼知道那條路呢?」
約14:5 節,可能多馬心裡想,主耶穌何不作猶太人的王,以抗爭去對付羅馬人,復興以色列國呢?其實多馬是動機性遺忘,也不願意接受主耶穌要走十字架的苦路。(來10:19~20節)主耶穌流盡寶血,裂開身體,來鋪排這條通往上帝、通向天國的道路。道路亦有「方法」的意思,有主耶穌就有道路,有祂就有方法。世界提供很多道路給我們:成功的路、健康的路、富有的路、愛情的路……約14:6節,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人要尋找的那條路,就是主耶穌!祂不是千萬條道路中的一條,而是惟一可以通往天父那裡的路。因主耶穌走過十字架的路,我們才能與上帝和好。
主耶穌回答多馬:「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其實主耶穌想給多馬與門徒進一步知道:祂所行的這一條通天之道,其中有永恆的真理,亦使跟隨祂的人有屬天的生命。約8:31~32節,耶穌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未信主的人被罪綑綁,不能不犯罪;因信耶穌成為上帝兒女之後,靠主有能力可以選擇不犯罪。「真理」就是主耶穌的道,即是祂的教訓、祂的命令。世界的道理是相對的,真理卻是絕對、永恆不變的,沒有修正的必要(來13:8節)。我們要成聖也是靠真理(約17:17節),我們每個禮拜日來聚會聽道,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一齊遵行真理,教會才有可能復興。
約 14:6 節,主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祂是生命的主,惟有祂能賜我們屬天的生命,更豐盛的生命,永遠的生命。當人以為可以透過其他途徑去尋找上帝的時候,上帝已經為人預備好一條完備但又是唯一的道路;永恆的真理惟有在主耶穌身上顯明出來;祂是人與上帝之間唯一的中保,使人得到永恆的生命。
二. 腓力的請求:「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
約 14:7~8節,主耶穌說:「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並且已經看見祂。」腓力覺得莫名其妙,他求主將父顯給他們看。腓力渴望見上帝的面,或者他的要求也代表大部分基督徒的心聲,而主耶穌的回答令他們吃驚。約14:9 節,主耶穌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有没有見過任何人像主耶穌那麼聖潔,從來不犯罪呢?可曾聽過任何人像主耶穌講出真理?有否遇過一個人像主耶穌為罪人無條件犧牲,將真正的愛顯明呢?約 1:18節,因著主耶穌在地上的工作,我們開始了解上帝的作為;因著主耶穌在地上的教訓,我們開始明白上帝的心意。所以主耶穌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不是用肉眼,而是用心靈的眼睛看見!每一日我們都當感謝上帝,若不是出於祂的憐憫,差遣主耶穌到世上來,我們實在無從認識祂,更不可能得享豐盛的救恩。
經文:「哥林多前書4:9-14節」
今天的題目是「成熟、祝福的人生」,是盼望我們能互相的學習、祝福的人生。2014年5月我進醫院做了一個大手術,住了87天,上帝為何留我生命呢?是作見證。我亦盼望自己越來越成熟,能夠祝福更多的人,所以今天和大家思想這個題目對我們很重要的,以及鼓勵我活下去。我們要祝福別人首先我們想神賜什麼福給我們?華理克牧師分享的「5個”F”」:Faith信仰、信心;Food食物;Fitness健身;Focus專注、目標;Friends朋友。我跟據這「5個”F”」寫下上帝想賜什麼福給我們,也希望大家聽完今天的道你們能寫下想神賜什麼福給你們,再用這福份來祝福別人。英文Blessing是我們祝福別人,也是神賜福給我們。
Faith信仰、信心:
我希望祝福一些有心尋求上帝的人,雖然他們未信耶穌但還肯回教會認識上帝,希望他們能相信上帝得著永生,成為祂的兒女。對於初信者希望祝福他們能認識父神的信實及神的應許,有得救重生的確據,站在上帝的兒女的地位,亦祝福他們能經歷成為神的兒女那份滿足。而一些剛洗禮的弟兄姊妹,祝福你們能慢慢學習,用心事奉上帝,全面認識三一神的屬性及結出聖靈的果子。亦祝福一些參與事奉的人能更加全面認識三一神的本質及追求標竿人生、要得基督的賞賜,成為神成熟的兒女,祝福身邊每一個人,能夠與上帝心連心、與人心連心。
Food食物:
通常農曆新年會祝福人身體健康,我們還可以祝福人沒有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或祝福吃東西吃得營養又健康,願上帝亦賜福給他們有心及習慣像但以理和他們的朋友吃得清淡又健康。也祝福他們像耶穌分五餅二魚餵飽身邊有需要的人。
Fitness健身:
我們可以祝福別人每天能拉筋運動5分鐘;祝福人每星期兩次30分鐘的帶氧運動;祝福人每個月能有一次1小時的游泳或行山運動。祝福人們能操練身體的好習慣,如同操練智慧的成長,以及喜愛上帝和人的心也一起增長,我們需要的是身、心、靈的健康。因為身體不健康會影響情緒、情緒也會影響身體。
Focus專注、目標:
希望人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祝福人活著為主耶穌、死也為主耶穌,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這些意志的專注和目標是很重要的。祝福人養成讀聖經、研經、靈修、默想,這些如果不專注、散慢的人是很難做到的。我們要裝備自己,被上帝使用,便要操練專注。亦祝福人有禱告、祈求、感謝的習慣。
Friends朋友:
祝福人與主耶穌建立親密朋友的關係,祝福人找到能傾訴心聲的朋友,祝福人能操練聆聽主的聲音和睦証主愛、神家共建樂融融,祝福大家在神家裡面能成為親密、合一的朋友,在教會認識的朋友會比在外面認識的好,盼望我們在教會裡有更多經歷、合一和睦,能夠靈友建立、互相扶持。
經文:「約翰福音21:17-22節」
首先和你們分享兩條船的故事: 在80年代時,美國有一個電視劇集為愛之船,每一集都會講述有不同的人上到船中,他們都是帶著不同的問題上船,但最後他們都可以在落船之前可以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根源就是愛。另一個故事是五月花號,是1620年英國將一群清教徒從英格蘭送到新大陸,途中所有參加者是不知道上船之後的事情,無論是到哪裡去、海上航行的安全、保險等等,通通都是沒有的,唯一有的是只有去程的路。五月花號的乘客只有一個方向,就是追求信仰自由,不受政權所限。
今年教會主題為認識基督,作主忠僕。一個好的工人,需要知道主人的要求和期望,不能只有忠心。我們在上帝裡的事奉也是如此,要清楚上帝給我們的期望。很多時候,我們的事奉和信仰會因為一些內外因素影響,導致我們會左右對上帝的事奉和當中的方向。我們經常會計算,要怎樣找對自己的方向才付出。作為基督徒,我們在主日回到教會崇拜,奉獻自己的金錢和時間,跟隨耶穌,這是正確的方向。今次所選用的經文是約翰福音21章17-22節,是有關主耶穌和彼得的對話,提醒彼得要有清晰的方向,餵養主耶穌的小羊,再知道上帝的心意。
第一點是我們要重整服侍的對象和態度。經文所記載的對話地方是加利利,對耶穌和彼得來說是重回舊地,當初所認識的地方,耶穌藉著彼得重回舊地的心境提醒他。在15-17節,耶穌問了彼得三次 ‘你愛我嗎?’ 彼得回答了三次,最後更憂愁的說: 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 ; 你知道我愛你。耶穌透過牧羊的比喻來提醒彼得,彼得是牧羊人,他要對羊負責。耶穌想再提醒彼得其實他也是個牧者,需要對信徒負責。除了要保護信徒,更加要餵養他們,使他們有自由。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要對上帝負責,而我們要好好和身邊的弟兄姊妹相交,也要適當教導他們,為的是要讓上帝的羊得以成長。
第二點是要持守同一方向。在18節中,耶穌提醒彼得: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 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 但年老的時間,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在信仰的路上,我們難免會遇到不同困難、挑戰,但最重要的是19節中,耶穌所說的: 你跟從我吧!今天在街外有馬拉松的活動,馬拉松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完成整個賽事。我們信徒也是有馬拉松的,我們有灰暗、困苦、不同難關的時候,但跟從耶穌,我們就有力量。我自己在1978年開始牧會,直至2017年退休。在這38年的日子,高有時低有時,有成功和失敗的地方,當中感受到很多上帝的恩典。我們在信仰的路上,可能未如理想,但最重要的是要持守,上帝必定看顧我們。
第三點是要注目主耶穌。在20節中,彼得問耶穌有關約翰的事情。耶穌告訴彼得,約翰將來的事與他無關,自己要專注自己的事跟從主耶穌。上帝為我們安排崗位,是要我們做好,不要理會他人。我們在四福音中也看見耶穌專注天父的事情,包括衪在12歲時在耶路撒冷聖殿的事情,以天父的事為念; 衪在30歲時,再次來到耶路撒冷要潔淨聖殿,要使其作為萬國禱告的殿。同樣地,我們需要仰望主耶穌,不要有疑惑和心懷兩意,免得被風吹動翻騰而失去方向感。 最後分享一個電影故事作結束。有一套電影為’走出非洲’,講述有一位女主人在非洲尋找她的先生,她的丈夫在前線與別國打仗。這位女主人的僕人,每天都要提早半日的行程,為女主人探路、預備好地方、打點一切、起營火,目的就是讓女主人在日落之前找到好的地方紮營休息,最後尋到她的丈夫。僕人清楚明白主人的方向是要甚麼,要保證女主人的行程沒有出錯,他做好了自己的責任。昐望今天我們能有同樣的心志仰望和信靠主耶穌,做好上帝交託給我們的事奉,並好好餵養主的羊,堅守信仰,跟從耶穌,阿們!
經文:「馬可福音8:22-26節」
今天跟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何上帝有時沒有立刻應允我們的禱告?馬可福音是使徒彼得於晚年回憶並讓徒弟馬可寫下,大量記述耶穌的神蹟,16章經文記述了22個神蹟,當中有兩個神蹟是馬可福音獨有的,就是醫治聾啞人和瞎子(即今天的經文)。
經文講一個瞎子求耶穌醫治,耶穌用唾沫和按手醫治他,用唾沫醫治是當時常見的醫治方法,耶穌以這個方式告訴在場人士祂在醫治人、行神蹟。但奇怪的是耶穌按手後,瞎子仍看不清楚,將人看為樹木,耶穌「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25節),最後瞎子看得清,然後耶穌讓他不要入村。馬可經常記述耶穌不讓受助者宣揚神蹟,目的是糾正當時的人對彌賽亞的錯誤觀念,耶穌不希望人只聽到祂如何行神蹟,而是親身經歷祂,知道祂是基督,來到世界的目的是捨己救人。
耶穌為何要兩次才醫好這個瞎子?有些學者認為瞎子的病情嚴重,有些認為這強調耶穌很忙碌疲累,另有傳統講法是瞎子信心不夠。馬可8章圍繞一個問題:大家是否能看見?可8:21,耶穌剛責備門徒,他們一直沒有看清楚耶穌是誰,不知耶穌是基督。可8:27-33,彼得看不見,他表面好像知道耶穌是基督,但卻阻止耶穌上十字架。經文講很多人經歷過耶穌的神蹟,但沒有人知道耶穌的真正身份,直到第二個瞎子(可10章)高呼祂是大衛的子孫。耶穌刻意要兩次才醫好瞎子,可能是用行動提醒身邊的人。耶穌不斷預告自己將受苦,不斷教導門徒,讓他們有心理準備,但他們還是看不清楚,所以用這神蹟讓門徒反思,雖已經歷,但仍未看清楚。彼得讓馬可記錄這件事讓讀者明白兩件事:一、耶穌有時不是立刻解決問題,是為教導我們。二、今天我們能看得清楚耶穌嗎?
耶穌兩次醫治那個瞎子,提醒我們耶穌沒有即時改變現狀,是為教導我們。人生有各種問題,基督徒可禱告把問題交給上帝,我們有時希望上帝即時回應,看重結果,但經文提醒我們要注意上帝的帶領,祂按著自己的時間表動工。這三、四年中,生活中出現很多突如其來的轉變,雖很多禱告,但還有很多情況仍未改變,上帝不是沒有能力,不是沒有聽我們禱告,而是想我們學習一些事情。我們要留意上帝在過程中如何帶領我們,如何慢慢扭轉情況,學習體貼上帝的心意。 為何瞎子在經歷耶穌第一次按手後仍未看得清楚?今天我們都有經歷上帝,但是否有看清楚上帝?眼睛如看不見,生活很多不便。信仰方面,如看不清楚,引來更大的問題。在這經文之前,馬可福音至少記錄耶穌行了16個神蹟,耶穌很快要上耶路撒冷,但門徒仍不知道耶穌是誰,不知祂來這世界的目的,但感恩在耶穌復活後門徒終於看清楚,今天我們才得聞福音。但我們今天能看清耶穌是基督嗎?看清楚後,我們會否回應上帝的呼召?
經文:「以弗所書4:17-24節」
新年都會有個觀念是「送舊迎新」,例如大掃除會將不用的東西清理乾淨,聖經也有這個觀念就是「去舊迎新」。今天的經文很明顯說到不是外在的去舊迎新,而是內在,是我們生命要去除舊人、穿上新人。那個舊人就是我們以前在行為上的舊人,經文中所說的舊人的行為是被私慾漸漸迷惑,貪行種種的污穢。人往往只在乎改過那些行為,而沒有想過內心的問題,如偷東西這行為,就算改了這行為,但往往內心還是想去偷東西,只是自己制止了自己。作為基督徒我們很明白,信了主以後,有很多行為我們需要改,就算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去改,其實我們的生命也沒有改變過。所以我們的信仰或聖經的真理會幫助我們明白一件事情,要改過外在的行為是從內心開始。
經文裡提到:「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這節經文能幫助我們明白基督教的信仰怎樣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當我們想起未信主的時候,有些錯事做了自己也心知的,但又不知怎樣去改。在信主之後便不同了,我們首先要有重生的心,這個新的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而造的,令我們想到上帝的創造,就像創世記說的,起初上帝創造人的時候人是美善的,就如上帝的形象,上帝是滿有美善的,一點污穢也沒有。但人因為魔鬼的引誘,自己選擇去犯罪,令世界被罪的勢力籠罩。我們生來便是罪人,要改過行為也很難,未信主的時候我們很多時都不公義、很自私;但當我們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使我們重新被造,穿上新人,便有福音的真理賦予我們仁義和聖潔,能引導我們憑聖潔和公義去生活。信主的道理就是希望我們都經歷過痛悔自己所做的惡事,再去改過。當我們後悔自己所做的惡事,主耶穌基督會拯救我們,祂亦是因為愛我們而為我們降生成人,為我們釘十架,為所有人背負刑罰,令我們得到上帝的原諒。所以我們看到信主後的人的行為也都有轉變,當內心更新,體會到之前作的惡事是不好的,才不會再想去犯。所以希望我們時常記得自己已悔改歸向上帝,犯罪的事情不要留地步,不要給它佔據內心留下意念。
另外經文中提到:「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並且穿上新人…」這個秘訣很重要,是學耶穌基督所教訓我們真理的知識。如果一個人信主後不去讀聖經又怎樣去改變行為?一個人的行為一定是從思維開始的,他的行為不會改得很久,因為沒有真理的知識在他的思維裡,他不明白那些道理,正如雅各書1章所說我們是給心裡的私慾萌芽、讓想法成長才會做惡事。所以經文說要學基督的道理。而耶穌基督的應許,就是當祂離去之後會差派真理的聖靈來,真理的聖靈會教我們明白一切真理及記得耶穌的教訓,所以我們信主的人很寶貴,有聖靈與我們同住,聖靈會提醒我們這些真理,所以必須要讀聖經,這是信徒畢生要做的事,整本的聖經有很多的真理,是和我們以前的行為、想法很不同的。經常聽到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們很多時會給這些世俗觀念影響思維,但我們基督徒不會受影響,因為聖經教導我們耶穌基督捨己來拯救我們,所以我們不會再自私自利,會改變了這個想法,就算自己得不到益處,但他人得到幫助我們也很樂意去做。當我們學了聖經的真理後,便要如經文所說:「要將心志改換一新」,這也是很重要的經文,意思是我們的思維要改變。就如羅馬書12章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就是聖靈會令我們心思意念改變。我們要時常存善良的心,不要讓思想給魔鬼留地步;又要保守我們的心,不要讓惡念在裡面萌芽,我們日常的行為是見證我們的救恩是否真實。一個新生命的藍圖在聖經已經指示了,那個基礎便是必須要信耶穌,沒有悔改重生的經歷是很難在行為上改變的;還有就是認識真理,讓真理成為自己的想法。求主幫助我們在新的一年一起去改變,讓我們能夠展示這個新造的人給世人看。
經文:「箴言10:22;馬太福音6:25-34節」
「福」,相信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字。根據中國古籍,「福」,是完備的意思,即是一切預備妥當,一切順利,没有任何缺乏。我們渴望得到福氣,是每人基本的盼望,是人的本性,如果人對將來沒有期望,那就會缺乏生命動力。
一、無憂的福氣
箴言十章22節:「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福氣是必須由上帝賜給人,我們在地上能夠得到的祝福,必定是耶和華上帝所賜予的,別無其他。「賜福」的概念貫穿了整本聖經,上帝所賜的福是使人富足的。金錢雖然可使人生活寬裕,但真正賜予我們福份的是耶和華上帝,因為萬事由祂所掌管。
上帝所賜的福氣,是不會包含任何需要憂慮的成分。如果我們得到一些祝福,卻是經常擔心這些福氣不會長久,這些並不算是上帝所賜的福氣。例如得到升職機會或者獲得優異成績,卻擔心將來這些好結果不能維持,造成憂慮,這些好事最終可能變成壞事。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上,我們不能確定將來會如何!既然上帝預定我們要得福,若然我們卻懷著憂慮去接受祝福,我們根本無法真正享受福氣。
二、不要憂慮
在馬太福音6章25節,耶穌叫人不要為吃什麼,喝什麼,和穿什麼而擔心。祂反而問門徒:「難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身體不比衣著重要?」耶穌一共舉出三個原因為何人可以完全依靠上帝,而不需要憂慮。第一,上帝有祂的創造秩序。上帝賦予創造物各自的生存本能,盡責地按照上帝所命定的方式去生活,天父供養牠們。人是上帝的創造秩序裏最尊貴的受造物,既然上帝會看顧天上的飛鳥,那麼上帝有什麼可能不會看顧我們呢?第二,上帝創造的美善。百合花不會勞碌,不會裁縫做衫,但是上帝通過大自然的資源,供應給在野地生長的百合花,生長得極緻美麗。上帝供應百合花給予野草作為裝飾,為野草短暫的存在加上價值。這顯示了上帝把萬事萬物配搭,至善至美。第三,憂慮是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的表現。不相信上帝的人,行事為人不按照上帝的價值觀,也不會明白上帝如何看顧我們。於是他們會憂慮,因為內心入面缺乏一種永恆的價值和安全感。我們要認識我們作為上帝的獨特的創造物,肩負了什麼責任,把天國的生命放在首位,這樣就不會產生不恰當的憂慮。
三、生命的主權
憂慮是屬靈問題!若然,人能夠完全地信靠上帝,其實沒有必要去憂心未來的事,因為全然的信靠,上帝必定供應,沒有必要去憂慮,所以憂慮其實是對上帝信心不足。耶穌叫門徒不要憂慮,實際上就是叫門徒進入上帝的創造秩序和美善當中,相信上帝獨特的供應,以及祂給予每人獨特的生命價值。若然我們能夠按著上帝的旨意,完全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主耶穌,必然最終得到豐碩的生命果實。 我們如何讓自己的生命進入上帝的主權?使徒保羅曾經說出一種實際做法,能讓我們不斷地確認自己活在上帝的主權,腓立比書4章6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所要的告訴上帝。」保羅凡事感謝,將生命完全定睛在上帝身上,確定上帝確實掌權,並且確立自己對造物主的信心,感謝就是「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當我們確認了主權交託給主,我們就心安理得。凡事感恩,可以逆轉所有憂慮,轉化為祝福。我們在上帝的恩典之下,明白上帝在每個人生命裏的旨意,在上帝的帶領下,福杯滿溢。